為什麼三國時期的人名字絕大多是都是單字的呢?

不光著名人物,包括《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出現過的有名字的普通士兵,當然例外也有,比如武安國。

相關問題:三國人物四百多個,為什麼絕大多數名字是單字? - 名字


為什麼三國時期的人名字絕大多是都是單字的呢?的確是這樣,翻開歷史看看,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台,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台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三國時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極強的階段性,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麼時代的,也就能估摸個差不多。

「司母戊鼎」是我國最著名的青銅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個人名。商周兩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為人名。商湯王之後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輔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後來的庖丁,秦國名將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為名。天干、地支,其實就是現在的數字,跟一二三四一個意思。

春秋戰國人,姓名中間常加一個「不」字,如任不齊、韓不信、申不害、陳不古、呂不韋、蕭不疑等,這個習慣一直沿續到東漢,那時更有直不疑、高不識、公上不害等。這裡的「不」只是發聲詞,並沒有實在意義。春秋時還有個習慣,有姓名之間加「之」,如介之推、燭之武、孟之反。春秋戰國之前,取名很隨意,常常是指物為名,孔丘、顏回、孔鯉、司馬牛、李耳、墨翟,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見到了什麼,就以什麼取名。

漢代人名非常重視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長」、「次」等字。漢代人的字中還多用「子」,如,司馬遷字子長,蘇武字子卿,趙雲字子龍,韓安國字子長。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興盛起來。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響。呂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與佛教》一文中論及,時人以瞿曇、悉達、菩提、菩薩、羅漢、彌陀等佛教人名或術語直接用於人名的就達36種之多,而用與佛教有關的一個字如「佛、僧、曇、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載,當時,「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僅次於「之」字。名字中帶有之字,多為修行的的道士,如,王羲之、王獻之。

魏晉南北朝還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北方十六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所建。北魏時,鮮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鮮卑人改漢姓,並首先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一共有144個鮮卑姓改為漢姓。改賀葛為葛,是類為高,去斤為艾,屈突為屈,獨孤渾為杜等。鮮卑人宇文覺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為漢姓的鮮卑人恢復原姓,並以鮮卑姓賜漢族功臣。於是,出現了一批新姓,如長孫、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習慣用法,自身的突出特點是喜歡用排行稱呼,在唐詩標題中就能見到:元二、衛八處士、張十八員外、劉十九、丘二十二員外,公孫大娘、黃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趙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彥」,也比以前多了起來。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異族外邦爭相來朝。如李白之父來自西域,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們全用的是漢族姓。許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賜給的。

唐人和宋人不但喜愛用排行稱呼,民間取名也常用數字,如一個人名「四六」,原來是出生時,父親24歲,母親22歲,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從宋代開始,雙字超過了單字名,以後雙字名越來越多。

遼、金、元是少數民族政權,這是我國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許多人有兩種語言的名,如,遼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漢名;金代的兀朮,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時,也有一些漢族人取了少數民族名。

現代人名時代特徵更為明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與山西大學利用計算機對全國7個地區的人名用字作了統計,女性人名用字頻率最高的四個字分別是:

北京淑、秀、英、玉

上海英、華、芳、明

遼寧玉、桂、英、華

陝西英、芳、秀、玉

四川華、秀、英、明

廣東亞、英、華、明

福建麗、秀、華、明

新中國之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六個字是:英、秀、玉、珍、華、蘭,而1949年到「文革」則是:華、英、玉、明、秀、國。「文革」中是:紅、華、軍、文、英、明,「文革」後卻成了:華、麗、春、小、燕、紅。從人名用字的變化,完全可以看出社會的變革及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


1. 周秦兩漢一直崇尚單名;

2. 王莽「二名之禁」;

3. 《公羊傳》「二名非禮」;

4. 單名利於減少諱字。


這個與當時的取名禮儀有關。

漢魏時人們取名以單字較為普遍,南朝以後,複名開始流行。

在西漢,單名複名並沒什麼太大約束,無所謂的,比如西漢霍去病、李廣利都是複名。但是西漢末年情況開始發生改變,名字避諱制度越來越嚴格。這也是君主統治的需要,皇帝要確保唯我獨尊,臣子百姓都不能叫他的名字。但是你又不能預測新皇帝的名字,提前避開。

那時的帝王也是蠻拼的。為了避免造成避諱,他們採取了兩種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1、大量採用單名,畢竟單名所諱之字比複名要少一半。

2、採用冷僻字取名,使人難犯易避。比如,西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

這種避諱的風氣自上而下傳播開,人們不僅要避皇諱,還要避家諱,因為單名更容易使人避諱,易於取名。於是單名的風俗開始流行起來。

---------------------------------------

接下來說說王莽。

王莽確實對人名進行了改革,取消了二字名。當時匈奴單于為證明自己的忠心,還把自己的名字「囊知牙斯」改為「知」。

王莽強制人們改複名為單名,去「二名」以示朝廷寵遇,恢復「二名」,以示貶辱。

這樣一來,取單名之風更為盛行,到了三國,取名還是以單名為主,一直到西晉,仍然是這種情況。

--------------------------------------

王莽對取名影響很大,它從觀念上強化了人們對於複名的不恥和對單名的青睞。但是,清人凌揚藻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王莽改制不至於有如此大影響。在《蠡勺編》27卷中,他提到王莽失敗後,漢家恢復大業,凡是王莽的政事,全部掃除,不可能只有人名還要沿襲王莽的做法,肯定還是因為別的原因。

凌揚藻的觀點有一定道理,可以說王莽改制的影響是催化劑,其影響不容小視,但不能把他看作唯一理由。

再後來嘛,取名又發生了變化。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禮制鬆弛,避諱制度受到衝擊,加之少數民族名字多為複名,複名又逐漸流行起來。

這就是漢魏取名的風俗啦。

有收穫的小夥伴給點個贊好嗎 。

編輯於 21:25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的名字都是單名?_百度知道

該回答考據細緻,非常值得參考。由於未能聯繫到答者,故未轉載。


既然一字王(宋王、齊王等以國名為號的王)在規格上大於二字王(中山王、長沙王等以郡縣名為號的王),那麼,在民眾中逐漸形成一字名比二字名尊貴的意識也很正常。


武安國是複姓武安,有一說是武安君白起的後裔,以封號為姓複姓武安


我覺得這個回答才是最專業的:為什麼唐朝以前人名多為一個字|真問真答 -百家號


這樣可以襯托出,字大多數是雙字。

比如劉備劉玄德趙雲趙子龍呂布呂奉先郭嘉郭奉孝.....


為什麼他們的字都是雙字?號都是四字?


稱呼別人都會叫 字,而不直呼其名,去年的電視劇《三國》完全沒有名和字的概念,好好的一部名著被改的烏七八糟。。。


黃承彥,龐德公,呂伯奢,張世平,還有不少的雙字名字


想起那個搞笑的回答)大概是想給人一種很難除的感覺


推薦閱讀:

陸遜為何會捲入東吳太子之爭以致身死?
魏延是否真的想造反?
以《三國志》為準諸葛亮和郭嘉PK誰會贏?為什麼?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到底是徐庶還是關羽?
司馬懿前期是忠臣么?如果是,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篡權的心思的,明帝死後么?

TAG:民俗 | 三國 | 姓名學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