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藝術的跨界之旅,更多「藝術」相關話題討論歡迎參與。
當你說某件東西很「藝術」的時候,一般意味著什麼?會吹拉彈唱會畫畫算是藝術家或者藝術工作者嗎?那為什麼會寫字不算?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會拍照會按快門呢會用攝像機呢?如果說這只是一門技藝,那藝術的分界點在哪裡呢?都是一個快門,此人為什麼就是照片,彼人的就是藝術作品呢?區別在哪裡呢?我不憤青,我真的是很疑惑,而且越來越疑惑。現代之前,技藝是可以判別的,但藝術呢?現代藝術家是不是某一個互相認可的行業組織呢?跟公眾還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藝術?
——這樣的問題在「知乎」已有好幾個不同的發問版本:(1)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581528(2) 藝術的作用是什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22450
(3) 藝術的意義是什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65242這些問題最終都指向「藝術的定義」這樣一個根本性的、乃至前提性的問題。而藝術是極難被定義的,這是一個可以從古希臘(甚至更早期)的歐洲哲學開始說起的大問題,這也是 18 世紀美學(aesthetics)作為學科獨立以來所不斷激烈爭論的課題。藝術的定義,目前也還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要在簡短的篇幅內系統梳理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將「審美」看作是一種判斷力(judgement),一下子把審美拉入到了一個「無功利、無目的、無概念」的境地中,從而,藝術被賦予了(或者說被要求具備)一種自律性。就像 Arthur Danto 後來的觀點那樣,藝術首先與自身有關,然後在藝術歷史的鏈條中與其上下文發生關聯;藝術只在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所構成的理論氛圍中獲得自己的身份;不與其他更多相關。
在最初美學獨立的歷史時期中,藝術面臨著一個困境。黑格爾首次提出了這種困境,他稱之為「藝術終結」。在他看來,當時的藝術,在形式表達上已經趨於完滿,無法再創造出更多新的形式以滿足人們探索「絕對精神」的需求。他會在《美學》中寫:藝術的形式不復是心靈的最高需要了。我們儘管覺得希臘神像還很優美,天父、基督和瑪麗亞在藝術里也表現得很莊嚴完善,但這都是徒然的,我們不再屈膝膜拜了。
於是,此後的藝術作品開始「反藝術」,紛紛表現出對傳統的批判性——而後來這個時期的批判性狀態,被命名為現代性(modernity)——現代藝術隨之產生。所以,我對原提問者的回答是:
- 在現代藝術中,技藝的確不那麼容易判別了,特別地,技藝幾乎無法再以功利性的方式進行判別。而要去理解現代藝術中的「技藝」,就必須回歸到現代藝術在藝術自身歷史的上下文中的位置。這種「判別」轉變為一項依賴理論和歷史知識的思維活動,距身體本能的感覺性則疏遠了。
- 「相互認可」的「組織」的確是存在的,最顯著的就是「博物館體制」。從具體藝術作品的消費層面來看,博物館體制引入了匿名市場,藝術家的創作不再需要滿足特定消費對象的口味,首次獲得了一種創作的自由性;同時,博物館體制也是 Danto 所謂藝術界(artworld)的理論氛圍(atmosphere of theory)的一種具體實現方案。(——當然,這一切原本都建立在理想之上;現狀總是會有各種變味。)
- 關於「現代藝術」的一些概念和對應的實質,我在另一個回答中提到更多: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39404/answer/13202890
- 關於美學獨立,這個答案有更多展開的敘述: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80487/answer/15332090
- 關於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可以看看這個: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20578/answer/15327901
- 關於如何鑒賞現代藝術,我參與的另一處討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31628/answer/15332195
謝邀 小弟不才,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先佔坑,待會兒開電腦。 謬誤不少,如果我的無知可以得到原諒的話請大家原諒我。 先闡明一下題目,我認為題主所困惑的內容為「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而不是「現代藝術(儘管這個詞「現代美術げんだいびじゅつ」)在日本還繼續沿用,但現在更多的人願意稱當代藝術為コンテンポラリーアート)」。現代藝術(morden art)的時代我們可以不付責任地說,幾乎已經過去了,並部分地和當代藝術重合,被規算入賬到藝術史里,跟其他過去的藝術一樣,基本停止了運動,儘管現在還有非常多的藝術家在用現代主義的形式進行創作,但是我們也不再稱他們為現代藝術家,更多的是藝術家或當代藝術家。 錢爭予先生的回答已經非常好了,我要做的僅僅是一點點微不足道的補充說明,而且它很可能還是錯的。哲學藝術我現在還處在一個讀書階段,說出來肯定錯的不少。但是當代藝術一個重要的點就是突破哲學對藝術的壓迫,也是哲學主動與藝術的和解。自柏拉圖以來,哲學家一直試圖將藝術以美的名義、無功利性的名義把藝術從功利的世界中驅趕出去、於是藝術儘管很美、但其作用一直也只不過是美學的附庸、而美學恰恰是哲學派出去的一個小弟,負責壓迫藝術這個農奴。 當藝術家們不再滿足於僅僅給世界提供一面美麗的鏡子的時候,他們想的是反抗。藝術對美學反抗的歷史已經一二百年了,杜尚非常徹底的說不要「那些只能滿足視網膜的東西」,即反對審美愉悅。但反對審美愉悅,即反抗美的壓迫,藝術的做法是走到丑里去,但走到丑里去就好像女權主義者剃掉長發穿起男士衣服說著髒話在街頭鬥毆一樣,是傲嬌的做法,這麼做沒有擺脫束縛,反而加強了束縛。 於是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誕生了(並且也是從杜尚開始的,理所當然,杜尚明白走到丑里去是一條死路,老狐狸精得很,毒德大師學五滿上)。由此而來的觀念繪畫、行為藝術、大地藝術balabalah鋪天蓋地。其核心在於觀念,而不是表面上的技巧,在於敏銳的直覺和深刻的思想,而不是滿足於當一面漂亮的鏡子反應加工現實。一個漂亮的十字綉能改變什麼呢?一個優秀的觀念卻能。上面這句話我自以為然地認為是我說這麼長時間唯一不是廢話的文字了。 第二個觀點,跟錢先生的說法一樣必須聯繫藝術史的上下文來考慮一件藝術作品,一個空白畫面,在畫布上割幾刀,往美術館裡扔一個小便器,對著兔子屍體講解藝術,這些看起來沒有技術含量的作品,之所以優秀,恰恰是因為對藝術史敏銳的洞察力,鑒古知今啊。我今天如果學著人家扔一個小便器在美術館裡,除了我塞錢找關係,沒人回答理我。小便器還是那個小便器,但是觀念卻早已不是那個觀念了。這就有點像您寫一個小說,我把他一個字不動地,名字都不改地重新發表出來,這沒有一點意義,因為我說的內容,是你已經說過的。除非我做的這件事情是建立在敏銳的洞察上的,否則沒有一點意義。
題主問:會吹拉彈唱會畫畫算是藝術家或者藝術工作者嗎?那為什麼會寫字不算?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跟我上面說的一樣,如果一個人會吹拉彈唱會畫畫,技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麼他是一個好的演奏者,一個好的畫家,但是不是一個好的藝術家。一個好的藝術家的判斷標準應該是是否對藝術本身產生了作用,即便這個作用以百年的角度來看其意義微乎其微,但他還是一個藝術家,一個並不是大師的藝術家。所以這些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都不算藝術家了,那麼會寫字兒也不算嘛。除非你對書法藝術產生了影響作用,創造了新的形式或賦予其藝術上的觀念,否則那只是一個會寫字的人,頂多寫得好。寫得好的多了去了,憑什麼寫得好的就是藝術家?是吧。 最後一個問題:跟公眾還有什麼關係?跟公眾非常有關係啊,藝術呀哲學呀就像空氣一樣,你平時感覺不到他,但是沒有了他大家都傻逼了。你沒法想像一個沒有藝術的世界啊,特別是藝術已經脫離了技巧的束縛進入了觀念至上的時代,你往後推幾百年回頭看看要是沒有當代藝術那麼這個世界是難以想像的。 就跟你難以想像沒有過去的所有藝術世界會是什麼樣的一樣。 說的俗一點,不扯到當代藝術身上,連帶所有的藝術一起說的話,藝術是會給人提供一個靈性上的庇護所,將人從愚蠢和麻木中解脫出來。雖然他未必會把你從痛苦裡解脫出來,但他起碼能讓人免除愚蠢的痛苦(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像我一樣的搞藝術的蠢得要死)。 希望能夠回應到題主的疑問。儘管我傻逼的要死,還是希望這個回答能夠切切實實的幫助到一些人,又能在此基礎上讓我們保持疑問。 臨答涕零,不知所言。----------------------------------以上答案都是錯的。仔細看了你的話題描述,想了一下,你問的是什麼?說說我的理解。
藝術是一種主觀想像的審美表達,與客觀世界相對應。
想像和審美是其內容,表達是其手段。
這種想像和審美,在善惡判斷、心理趨向、情感宣洩等因素的驅動下進行,其產生的意象、畫面或故事等,可以是天馬行空似的,但仍受現實生活的制約,因為人無法想像毫無根據的東西,同時又是對生活不滿足、不滿意的創作性突破。
而手段,則是多門類的、多技巧的。如門類上有舞蹈、音樂、文學、繪畫等等,而每一種門類的使用,都涉及到豐富的技巧。
前者和天賦、個人經歷、價值觀、追求目標等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情感體驗,不是簡單的說學就可以學會的。
後者是為想像和審美的表達服務的,是可以通過訓練等方式學到的,甚至學得很不錯。
我們有時在評價搞美術的人士時會說:這個人是畫家,那個人只是畫匠。畫家的作品,溶入和貢獻了個人的審判體驗和想像,因而是有靈魂支撐的,而畫匠的,則沒有這樣的靈魂支撐。極善於模仿的,或者經過專門學校培養,對各類畫法掌握很多,卻缺乏真正想像力的,均可稱為畫匠。再說明確一點,一個技藝水平很高的工匠,可以把一個書法家的作品維妙維肖的鐫刻在石碑上,但他不是書法家。
以上是我對什麼是藝術及其分界線的理解。
關於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這些說法,在藝術流派和年代劃分上,都有特定含義,而且多有爭論,且不管他。我理解你說的是現在出現的許多藝術現象。在藝術圈中,歷來相互讚譽或詆毀的事很多,他們之間的這些事或叫好叫壞,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藝術價值和水平高低的判斷標準。同時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表現式樣,如聲光電技術的使用,在夜間和遮光舞台上,可以產生極其逼真的效果。極端的還有被稱為「行為藝術」的表達方式等等,有大眾或一部分人欣賞,也有其存在和研究的價值。
目前,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缺乏真正的文藝批評,也影響到了大眾對文藝的欣賞,不利於提高大眾的鑒賞水平,也不利於文藝界正確的認識自己。許多轟動一時的東西,往往和商業炒作有關。歷史上文藝繁盛時期,都是和正常的文藝批評相伴相生的。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藝術輝煌燦爛,同時也有了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等傑出的文藝批評家。
藝術圈是一個魚龍混雜的群體,而對藝術的欣賞,又會受欣賞者的個人偏好所影響。一時不被叫好的,未必今後不被叫好,一時叫好的,也可能迅速被遺忘。被一些人拚命叫好的,也可能是一種社會不良情緒或扭曲心理的反映。有些則和欣賞者的趣味和欣賞水平有關。例如本人喜歡俄羅斯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油畫,對印象派的畫,則幾乎不能欣賞,但我不能說印象派的畫不好,只能說我缺乏欣賞水平,也可以說不喜歡,因為他不能給我帶來愉悅的感受。
因此,對藝術又特別需要一種包容的態度,在出現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時,要懂得包容。但我想,有一個價值標準是共同的,一個時代是否有真正好的的藝術作品,最終要看其留下了多少審美積澱和思想積澱。欣賞歸欣賞。可以選擇,其價值判斷,則需要時間。「很「藝術」」是用歸類來替代描述和形容,通常是因為不想去清晰思考和表述的一種妥協表達,一旦這種方式成為習慣,那麼這個口袋就會越來越大,什麼都可以往裡裝,所以技藝(craft)也是藝術。
當技藝與藝術放在一起的時候,藝術這個詞通常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形容詞性,就是 State of the art,形容技藝的高出常規等級,跳躍式成就,通常是通過持續努力而取得的。另一種就是歸類,使用這種技藝來從事藝術行為,那麼這時它就不需要經過水平衡量來確認。
為什麼說有的是藝術而有的不是,那麼從上面兩個意思來說,一個就是技藝精湛程度的區別,另一個就是技藝用途的區別。
行業組織認可只是現代藝術家被外界認識的簡單方法,和專業職業一樣,但本質上說,只需要自己認可和聲稱就行。藝術是藝術家用技術性手段引導體驗者暫時的做到靈魂與身殼分離的過程。現代藝術進行了更豐富的手段的嘗試。
藝術就是爆炸
emm感覺題主主要在說三個問題,目前藝術史在讀(算了 劃掉吧 本科開學一個月 這句話簡直是在放屁),勉強答一答,希望有用。
1.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我把「什麼是藝術」這個問題延伸成上述表達,因為我們在定義一件事物的時候,往往會選擇描述他的本質,這是令一件事物與其它事物區別開的主要特徵,也因為西方哲學中的本質論傳統,畢竟柏拉圖起「理念是萬物的終極原因」的觀念就深入人心了。
先看一看歷史上四種主要的藝術本質學說
A.模仿說:藝術是人對事物模仿的產物。
e.g.亞里士多德持有此觀點,認為「史詩是用語言在模仿」「歌唱是人對黃鶯的模仿」
在藝術覺醒的時代,學會模仿自然與社會生活,可以說是藝術了,但顯然,社會發展至當今,正如題主所說,技藝已經不等同於藝術了,所有持有某種技藝的人都可以稱為藝術家了。隨著各種藝術的興起,人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關於藝術本質的新學說出現了。
B.客觀精神說:藝術是客觀精神的呈現
e.g.柏拉圖:藝術是理念這種客觀的宇宙精神的虛假表現 同真理隔了三層
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性」
而黑格爾認為——「理念」的辯證運動形成藝術發展三階段
- 第一個是象徵型藝術,代表是東方藝術,是藝術的原始階段,代表是形式大於內容。
- 第二個是古典型藝術,是藝術的成熟階段,客服了象徵性藝術的雙重缺陷,代表是希臘藝術,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藝術最完整的階段
- 第三個是浪漫型藝術,這個階段藝術走向解體,主要特徵是內容大於形式,藝術開始走向終結
學過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我們都知道,這種「終極」的概念是不那麼合理的,但可取的是表達了「藝術是形式和內容的辯證結合」的意義。
C.主觀精神說:藝術是主觀精神、情感或心理的自我表現。
康德:藝術是藝術家天才想像的創造物 屬於自由的藝術 無功利的自由創造 形式的藝術
這種說法與前兩種最大的不同是相信人大於藝術,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表現說」與此持類似觀點。
D.形式說:藝術是一種純形式構造 否定藝術表現思想或情感
王爾德「藝術就是形式,形式就是一切。」作為唯美主義者的王爾德的觀點過於絕對了,但也說明了形式的重要。而德國哲學家符號學家卡西爾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藝術是情感的形式」的認識,十分make sense獲得了很多認同。
原諒我才疏學淺,掉了一通書袋也沒能給出一個「藝術就是xxx」標準答案,但我認為,每種藝術本質學說都不可避免的帶有當時的局限,但藝術作為一種人文學科,沒有固定的答案,可以被定義,但卻不能被單一定義,當我們談起藝術的概念或者判斷一件事物是不是藝術時,應該均勻的考慮的每一種觀點,而不是用一個標準去衡量考度。
2.現代藝術為什麼是藝術?
舉個例子吧就,我十分喜歡的行為藝術家——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最著名的行為藝術演出,不得不說是因為曾經的靈魂伴侶兼合作藝術家的前男友烏雷的出現而變的戲劇性的「藝術即當下」中的一次行為藝術表演。
2010年5月31日下午5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長發紅裙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從一把木椅上緩緩起身,宣告又一部劃時代行為藝術作品的完成。從2010年3月14日開始,她已經在這把木椅上坐了兩個半月,共計736小時零30分鐘,接受了1500多個陌生人的對視挑戰,創造了MOMA建館70多年來最為轟動的藝術盛事。這是64歲的「行為藝術之母」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人回顧展「藝術即為當下」的重頭戲。阿布拉莫維奇在博物館中庭放置了一張木桌和兩把木椅,從博物館開門起,每天7個小時,每周6天,必定出現在其中一把木椅上,一襲遮住腳面的長裙,一頭自由垂落的黑色長髮,與對面椅子上的參觀者相看無言。在漫長的736個小時中,她接受了1500多名觀眾的對視挑戰。跟她對視的人,有男人、女人、年輕人、老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坐立不安,有人靜若處子,有人只能堅持幾分鐘,有人則能堅持一整天,而她始終巋然不動。大牌明星比約克、莎朗·斯通、Lady Gaga等都慕名而來,排隊申請成為阿布拉莫維奇的對視者,有50多萬人前往觀看了她的這場對角戲。有人同時建了一個名為「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令我落淚」的網站,現場直播這場行為表演,每日點擊量80萬次。《紐約時報》稱「與阿布拉莫維奇對視」成為紐約這個春天最時髦的事情之一。阿布拉莫維奇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四十年來,她驚世駭俗的行為藝術表演,屢屢成為當代藝術界的奇觀,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無疑是世界當代藝術中濃彩重墨的人物。
這就是大多人所不能理解的現代藝術的典型了吧,許多人會發問:從前的藝術家辛辛苦苦學習繪畫或者器樂,這個人什麼都沒做啊,怎麼就是藝術家了??
答案的奧秘在於報道里的那一句「阿布拉莫維奇令我落淚」,藝術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它起於這個某個/群藝術家的情感,但通過沉浸式的體驗,它引起了你的情感,令你或憤怒或愉悅或悲傷或動容,讓你無法保持置身事外的態度,更引起了你的思考,讓你產生了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對,情感、觀念的傳遞、催生、交互間,這一事物就獲得了藝術的定義。而現代藝術更偏重觀念的傳遞,遠超過了形式本身。
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是不需要多麼高超的技藝,但需要認識到現代工業文明對人類的影響;杜尚的《L.H.O.O.Q》看似誰都可以做到,但思考出達達主義的摧毀過去審美的觀念和想到用這種形式去表達這種觀念卻不是人人都可以。
現代藝術是看起來沒什麼門檻,隨意摁下快門,把一張白紙塗紅,抱著死兔子說話(《如何向一隻兔子解釋藝術》伊博斯.1965年)是人人都可以的,但背後的觀察和思考向那些蔑視現代藝術的人設置了門檻。只看到表面的動作,是如何都欣賞不了現代藝術的,因為關注點都有了偏差,那些現代藝術家們更想讓大家去欣賞與思考為什麼快門要這麼按?為什麼我要把整張紙塗紅?為什麼我要抱著死兔子說話?而這樣的思考間,藝術才真正被完成。什麼意思?那就是第三個問題了。
3.藝術和公眾有什麼關係?
宏觀來說,應該是個互相依賴的關係吧,美國藝術理論家MH艾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中指出
「每一種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特點 :作為藝術品本身的作品(work)、作為與作品直接或間接地相對應的客觀自然或世界(world)、作為生產者的藝術家(artist)、讀者(reader)。」
世界——作家——文本——讀者這四個要素,其間包含了體驗、創作、接受三個過程,四要素是循環的,三個過程也是循環的。
藝術來自與 公眾中的藝術家 對 公眾生活 的思考,而藝術產生後又影響了公眾的生活。
而且現在藝術形式語言越來越多樣,藝術和公眾的互動性可以說越來越強了,很多藝術的完成甚至都需要公眾的參與。
例如
但我感覺,結合語境,好像題主在這裡說的公眾和藝術的關係特指的是「接受」這個環節里的關係,是不是說感覺大家都欣賞不了現代藝術所以沒關係了?
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那可以說,現代藝術比傳統藝術與公眾發生的關係更大。
為什麼呢?回到第二個問題中我們說現代藝術比傳統藝術更關注想法的傳遞,隨著這個趨勢,逐漸有美學家提出了「藝術的最終完成是被接受」的觀點。
哎呀,好難解釋,那我舉個例子吧。一個儘力表達自己的少女....
上圖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安格爾的《泉》,其意義主要在於這個審美形象展示了可以得到人類普遍讚美的美的恬靜、抒情和純潔性,而且為後世女性人物肖像提出了極大的借鑒意義。總之,就是很美很好看欣賞起來很舒服家裡掛著也很好看很長臉。
但杜尚的《泉》就不是這樣了,一個小便池不美,放家裡會被別人diss,它的意義就在於這件藝術品的問世表明達達主義對傳統文明的否定,同時展現出它的意義在於將生活中現成品提高到藝術品的高度加以肯定,它標誌著生活和藝術的界限以取消,生活就是藝術。「小便池」帶來的最直接問題是:「什麼是藝術?」如果「小便池」是藝術,還有什麼不是藝術?如果沒有什麼不是藝術,那就什麼都是藝術。如果什麼都是藝術,也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是藝術。如果什麼都不是藝術,那麼,藝術也就只剩下了對藝術本身所發出的質疑和追問。
看到了吧,前者本身就極具審美意義,無論幾個人看到都是那麼美,不會被改變;但後者的意義就在於傳遞這種思想,如果公眾沒有接收到這種思想,那這個藝術的創作就沒有完成,失去了意義。
但很多人覺得當代藝術太難欣賞了,如果什麼都不了解就看不懂,但要看懂的話又要求太多的知識儲備,但!!!!!!我 要 強烈 反對 這種主智主義想法!!!!!不要覺得藝術高高在上是被高置神壇的,只有那些了不起的學者能懂,看展的時候只要認真感受,有了自己的那一份想法,無論它是不是作者本人想表達的,無論它深刻或淺顯,藝術都在你和作品身上同時發生了意義。
emmm不管對不對,看在我答得這麼認真的份上,可以給個贊嗎(′?`??)
當然 也 歡迎 指正(:з っ )っ
最好……
可以……
點個 關注……
所謂藝術,不過是一種標準化的評判方式。
能套近一個模子里的,我們管這叫「藝術」。現代藝術os,老子才不要和你們在一個水平呢。圖樣。大部分人看現代藝術os,我擦shenmegui?做人,沒必要死扣一個概念。比如我問你,什麼是人?估計也很難說全。百科全書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去說。又比如很多成語,我們都是靠大概語意在使用它,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感覺,要是完全按字面意思一個字一個字解釋,你對這個詞的理解反而很生硬。
傳統意義上,此為藝術,彼非藝術。現代意義上,無非藝術,非非藝術。藝術應舍,況非藝術。
親愛的朋友:1:疑惑,是因為缺乏藝術實踐!!!
2:說一個東西很」藝術「是說其具備藝術性!!
3:一些活動到底算不算藝術呢?這個具體一些問題已經引起了藝術界廣泛的爭論。有些做設計的說設計如同「炒菜」或者「炒菜」就是一門藝術。
4:一個藝術作品我是這樣看的:具備三個屬性:一:創作者的個性因素,二:創作者的時代因素,三:「純粹藝術」因素。
5:在我看來,我也認同「純粹藝術」因素,是界定一件作品算不算藝術作品的原因。概念很模糊
6:說純粹藝術太過「高傲」或者太過不被大家接受,所以現代藝術很多方面走向了親民,或者異端,這些都引起過藝術觀念的討論,也帶來了很多紛亂!!7:所有藝術的大師,總是在尋求建立一種美感新次序!為了對付紛亂。紛亂和次序,這是2元論的世界觀導致的,也是世界本質現象的兩個方面。在乎你如何去看
8:純粹藝術性,其實又很簡單:具體來說,比如畫面平衡啊,和諧啊,是否統一為一個整體啊,或者一些藝術愛好者,看到節奏和旋律啊。這些都是形式美感。
然而:純粹藝術中 總包含一些目的性,如果能彰顯創作者精妙的情感和精神,我們會說是一件藝術品。它開拓了人精神世界,或者是精神世界的避難所!! 形式和目的。人們總是陷入這樣的邏輯誤區。到底美感到底是形式,還是要強調目的呢? 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說,作為藝術的僕人,總是要懷著精神和情感表現。這也許就是目的。而形式是在不同的目的之間取捨的。 比如:我要拍攝一幅山水,我取景中,包含的節奏因素多一些,還是旋律因素?我如何捕捉光線的色彩,這些色彩的語言能否做到和景物構圖自然匹配,色彩的含義是否和傳統認識得構圖意義相互違背,是否有新的意味,或者意義生成!! 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這些形式上的取捨存於你心,就視覺藝術而說;畫面的構成是通過視覺形成了多種意義和感受。如何感受,表達,取捨,就是真假藝術的分水嶺。如何感受是假的,或者表達是不準確的,這些要判斷出來,也許很多人無法判斷,在我看來,是兩個原因,沒有創作者那樣的精神體驗,我們無法理解,還有一個就是創作者無病呻吟!! 這和人的感受有關係。大部分的人,在我看來,忽視了視覺的修鍊。也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語言的優勢太過明顯了。中國和歐美概莫能外!我來試試一個一個回答^_^
當你說某件東西很「藝術」的時候,一般意味著什麼?
這句話一般意味著這件東西的創作者,擁有獨特的審美或者極高的手工技藝。會吹拉彈唱會畫畫算是藝術家或者藝術工作者嗎?
不算。職業吹拉彈唱,職業畫畫的才算。那為什麼會寫字不算?
職業寫書法的就算。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會拍照會按快門呢會用攝像機呢?如果說這只是一門技藝,那藝術的分界點在哪裡呢?都是一個快門,此人為什麼就是照片,彼人的就是藝術作品呢?區別在哪裡呢?這幾個問題一起回答。區別就在於這個人不僅會某一種技藝(吹拉彈唱寫字畫畫拍照),而且能夠在這門技藝領域裡,總結研究並創造出一套自己的美學系統。
現代之前,技藝是可以判別的,但藝術呢?現代藝術家是不是某一個互相認可的行業組織呢?跟公眾還有什麼關係?
最後這幾句我認為題主是想問藝術是幹嘛用的?首先,藝術的作用其實說白了就是,提供一種精神體驗。創造者依託自己的審美系統,用最恰當的形式,提出一個問題或者某種觀點,公眾通過對這種精神產品的觀看欣賞消費等一系列審美行為,對創作者的創造產生某種體會,理解或者情感,而這一整個精神體驗,就是藝術對於公眾的作用。現代藝術是現代性摧毀人性後一些人試圖向人群傳達現代性摧毀了人性這一事實,引起人們思考現代性,並最終帶領人們反對現代性
所以現代藝術並不像傳統藝術那樣企圖還原真實而是訓練人們思考什麼是真實
真正的現代藝術應該嘲諷現代性中反人性的東西,消解其意義,讓思考現代性與質問現代性成為意義藝術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人人都在生活,但並不是人人都在藝術地生活。你問的很多個「為什麼」的對比中,能稱為「藝術」的,更能帶給人美的享受,它能觸及(或用「喚醒」更適合)你內心對美的嚮往和追求。現代藝術並不需要條條框框,藝術的表現也更多樣化了。
@錢爭予 講的比較深,我用白話做個簡單的補充。我們倆說的是同一件事情。
儘管到現在為止爭論還很多,不過現在主流對藝術(在這裡就指現代藝術)的一個定義是:體現人的天才,同時除其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造物看起來挺繞的,所以放個圖來輔助一下理解:
三個蒙娜麗莎里,有一個不是藝術。第一個我們假設他是達芬奇剛畫好的作品,第二個是盧浮宮裡的蒙娜麗莎,第三個是達利的名作《這妞的屁股真翹》。答案是第一個。蒙娜麗莎在創作之時,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藝術。藝術(art)作為一個辭彙很早就存在,但擁有現在我們所指的涵義還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這幅畫本身是一幅肖像畫,在當年大概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證件照。我想不會有人看著自己的身份證照片說:「啊,這是多麼美麗的藝術品!這若有若無的微笑,簡直是神的恩賜!」
當這幅作品放在盧浮宮內供人瞻仰時候,畫的屬性就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它還是一副肖像畫的時候,畫的重點是為畫中人物存檔,達芬奇只是一個創作者,達芬奇本人的風格和能力並不重要。如同你去拍一個證件照,是用卡片機拍還是用單反拍都不太重要,只要背景是藍色,人物面龐清晰就夠了。在盧浮宮裡,蒙娜麗莎的肖像畫屬性就被剝離了,因為畫面中的人是誰都不再重要,人們關注的重點是畫的作者的才華——在三百年前就能對解剖、透視和色彩構成有相當好的理解的達芬奇。這就相當於證件照變成藝術照:證件照上的人如果不是你本人是件很不好的事情,而藝術照的內容就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攝影師(和化妝師)的技術。
蒙娜麗莎由於作者本人天才的被認可而從私人收藏走入博物館,在進入博物館的同時功能性被剝離,就成了我們開頭所說的體現人的天才,同時除其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造物,也就是藝術。而博物館作為一個發生這種屬性轉換的(理想)公共場所,就是@錢爭予 所指的「相互認可」的「組織」的確是存在的,最顯著的就是「博物館體制」。從具體藝術作品的消費層面來看,博物館體制引入了匿名市場,藝術家的創作不再需要滿足特定消費對象的口味,首次獲得了一種創作的自由性;同時,博物館體制也是 Danto 所謂藝術界(artworld)的理論氛圍(atmosphere of theory)的一種具體實現方案。(——當然,這一切原本都建立在理想之上;現狀總是會有各種變味。)
博物館和沙龍是現代藝術的根基。因為一個人造物要體現創造者的天才,就必須實現其社會意義,被其他社會成員欣賞與認可。
第三幅作品很好理解,但是非常有意思。達達主義的「破壞即創造」,指的實際是剝離事物原有屬性的這一過程。《L.H.O.O.Q》創作的本體是一張蒙娜麗莎的宣傳海報。當宣傳海報被畫上鬍子,很明顯就不能再作為一張宣傳海報,因為其宣傳的真實性被改變。而這個改變的過程體現了杜尚的天才,因此也是一件體現人的天才,同時除其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造物。當然這個過程中的智慧在脫離了語境下是不太好被理解的,所以很多人不明白為何達達主義是現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事實上,藝術品是「除其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造物」這個主張,就是達達主義的影響。
可能有的人注意到我用了很多「天才」這個詞,這個「天才」的意義並非如我們通常所想。現代藝術語境下的天才(genius)簡略來說就是指人通過造物來體現自己思想的能力。不算太準確,但是大體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藝術從概念到成型,即便從馬蒂斯開始算起,也不過一百四五十年。很多概念和理論的演進往往是並行的,沒有很直接的前後承接關係。同一時期的藝術家,有的時候並不能很好的相互理解。加上現代科技的進步,藝術從發源起作為一種大眾娛樂就註定要和不著四六的群體審美攪在一起。杜尚瞧不起畢加索,認為畢加索是「藝術愛抖露」,有他的道理。主要的問題在於,畢加索並不屬於先鋒藝術的圈內,其本人對現代藝術也沒什麼理解,本質上還是個畫家,只不過受到一些野獸派和立體派的東風西漸。這沒有任何貶低畢加索的意思,沒有畢加索對美出色的感悟和對重構精妙的把握,現代藝術想進入大眾審美恐怕還要晚上很多年。但是我們看杜尚的《下樓的裸女》和畢加索的作品,雖然都被稱為立體主義,思想明顯不在一個層面上。
對於杜尚來說,整個事情就像是美國一幫科學家研究了半天怎麼讓圓珠筆在太空里出水,結果蘇聯的哥們帶著鉛筆就上去了。儘管懂的人都知道帶鉛筆上太空只是個權宜之計,偏偏人民群眾就對這種吊絲翻身的農民智慧喜聞樂見。杜尚在巴黎帶著一票高智商精英在哲學與美學的邊界上探索這人類智識的新高度,結果一個西班牙的土鱉靠非洲人民的智慧搞了個跟他差不多的玩意,還比他有名氣,有點酸楚和妒忌很正常。
說了半天杜尚和畢加索,主要的意思還是現代藝術確實不是很好理解,對於有點研究的人來說發展的脈絡都不算特別清晰,普通大眾就基本是霧裡看花了。很多有名的「藝術家」,未必搞得懂藝術那些事。而搞得懂的那些人搞得事,也很難讓沒有語境的人理解。加上現在確實有很多人,看了幾集藝術人生,就抱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哦不藝術家的理想跑去搞一搞,搞得烏煙瘴氣。不過這種人國外的比較多,國內瞎搞事的一般都心裡清楚自己就是來撈錢的,不會硬往理想和情懷上湊,主要還是圈子太小,名聲一臭就萬劫不復,到時候可沒有真愛粉等你出T2。
所以如果題主如果對藝術有興趣,看看國外比較有名的書就好了,像什麼《所信即所見》、《現代藝術概念》之類的入門書足矣。總有些人想搞個大新聞,動不動就給情趣愛好者推薦康定斯基的《點線面》,這種人不能和他做朋友。
讀完入門讀物以後還想怎樣都隨意,至少不會再說什麼「藝術是人類情懷的精華」之類沒穿褲子滿是破腚的傻話。哪怕你說「我就是覺得它好看」,好歹也有個出處(應該是蒙德里安)。沒有特別針對某個答案,請勿對號入座。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藝術這個事真是沒什麼明確定義,如果非要和日常事物畫個界限的話,我認為應該是感官衝擊和共鳴感,包括視覺,聽覺等等,甚至第六感。
如果說對於古典藝術的接受還是廣泛的,連我家裡磕瓜子的老媽也覺得《西斯廷聖母》是美的,細膩精緻的,《第九交響曲》是好聽高大上的,(作品看上去的複雜程度和達成難度是普通人欣賞藝術的一個重要潛在標準)是給感官帶來愉悅的。但她欣賞不了莫奈,更理解不了畢加索,看到世界名畫《格爾尼卡》簡直都要質疑世界了,在她看來這也能叫畫?藝術不應該是美的嗎,至少也要畫的像啊,畫的跟簡筆畫似的。你看,我還沒拿出撒手鐧給她聽小野洋子呢。所以做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她覺得古典藝術是高大上並且技藝高超的,而現代藝術就是一群神經病無厘頭的作妖,而動輒幾千萬買他們作品的都是有錢燒的。其實這麼想也有一定道理,很多所謂現代藝術確實是炒出來的,也不乏附庸風雅的土豪收藏家。但排除這方面因素,單純的討論對於現代藝術的理解的話,首先要說明的就是,藝術和美並不是畫等號的!!!就像吃糖你覺得是甜的好吃的,得到了味覺上的滿足,但是辣椒並不是味覺滿足,辣其實是痛感。現代藝術同理,它不一定是有意義的,不一定是和諧統一的,甚至不一定是美的,但它更直接的衝擊你的感官,違和感甚至詭異感,強烈的彈撥震撼你的神經。這種震撼,這種feel something的感覺使人從麻木中解脫,使人feel alive。甚至相比較忠實於表達點什麼事物的古典藝術,現代藝術更具有為藝術的純粹性,它跳過了藝術表達中以現有事物為載體的中間環節,直接的傳達情感,對神經的觸及就更直接強烈。再打個比方,古典藝術相當於語言,欣賞現代藝術就相當於有一天人類不需要間接的將思維具象化為語言,可以直接用腦電波交流了。其實所謂藝術,本質是交流。人孤獨的作為個體存在世上,有獨立的意識,卻沒進化出腦電波交流的功能。能感知 ,能思考,卻不能讓他人感我所感,也不能共享他人的思維。人類想盡一切辦法交流,發明了語言,但語言的交流是有巨大損耗的。所以實際上沒有人能完全get到世界上其他人的感受,甚至無法真正確定其他人是否存在,每個人都只能感「我」所感,每個人都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藝術就是我們努力尋找的一種盡量損耗小的表達方式。剛剛寫了一篇關於藝術的文章,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重要的事情我不打算說三遍,放在文章的開頭強調一下就好:
-- 正文開始,原文鏈接 藝術與表達形式 --本文的作者認為,藝術是一種間接表達形式所使用的載體,當人們感受到了通過這種間接表達形式傳遞的思想感情之後,便會主觀地將這個載體稱為藝術。所謂的間接是指,思想感情並不顯現在載體表面、人們無法通過感官直接獲取,必須通過思考和想像才能獲得。主觀則意味著,對藝術的判定會因人而異。
什麼是藝術?
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藝術是自然的模仿。」
黑格爾認為,「藝術即理想。」
畢加索認為,「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
那麼究竟什麼是藝術?
在百度百科裡是這麼解釋的:
藝術是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而維基百科中是這麼描述的:
在歷史上藝術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很難將藝術的目的抽象化成一個單一的概念。這不表示藝術的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藝術的創造有許多不同的、唯一的原因。以下會列出一個藝術的目的,會分為無動機(non-motivated)及有動機的(motivated)兩類(Lévi-Strauss)。
越看越暈了,到底什麼是藝術!
本文的作者認為,藝術是一種間接表達形式所使用的載體,當人們感受到了通過這種間接表達形式傳遞的思想感情之後,便會主觀地將這個載體稱為藝術。所謂的間接是指,思想感情並不顯現在載體表面、人們無法通過感官直接獲取,必須通過思考和想像才能獲得。主觀則意味著,對藝術的判定會因人而異。
因為表達形式的多種多樣,所以藝術的形態也是各式各樣的。總體上作者將表達形式其分為五層:
聲音、文字、圖形、影像、現場,在由左至右的順序中,表達的形式從抽象到具體,表達的信息從模糊到明確,對想像力的囚禁從輕微到強烈。
生活中常見的一部分表達形式是這樣分布的(「真實」不是表達形式):
將「真實」放在最右邊,是為了體現出各種表達形式與「真實」的距離:在圖上與「真實」的距離越近,說明這種形式表達出的信息越接近「真實」。所謂的「真實」,包括了所有人的感官上獲得的信息以及內心的感受。我們只能夠做到無限接近「真實」,永遠做不到完全地表達「真實」。
下文中作者將選取生活中的例子,逐級分析各類表達形式與藝術的聯繫。
大自然的聲音是藝術嗎?
不是。因為藝術是一種表達形式,所以其必然是人造的。
音樂是藝術嗎?
是。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它跨越了語言、文化層次,甚至動物都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
詩歌是藝術嗎?
是。詩用簡短的文字在讀者的腦海中構建一幅簡明的畫面,傳達了其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於歌曲來說,儘管現代的諸多歌詞並無精彩之處,但由於曲子的存在還是能夠對聽眾的情緒產生一定影響的。
小說是藝術嗎?
不一定。說四大名著是藝術大概沒人反對,但若是說網路小說是藝術或許鮮有人贊同。能夠稱之為藝術的小說,必然會在故事的背後另外埋藏著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為了賺錢、賺吆喝而寫的文字談不上藝術。
說話是藝術嗎?
不一定。直白的話不是藝術,比如「你都這麼胖了別吃了!」而如果說「再這樣吃下去會被殺掉的!」就顯得更為「藝術」——用半開玩笑的語氣,通過豬胖了會被殺掉這個常識,暗諷了對方的胖,並警示對方不要再吃了。語言的藝術往往體現在:表面上說的是A,實際上傳遞信息的是B,將嚴肅的事情說得更輕鬆,把枯燥的道理說得更有趣。
畫作是藝術嗎?
不一定。臨摹的作品不是藝術,它的目的是為了模仿特定的作品。同樣是模仿,山水畫是一種藝術,強調一部分大自然的特徵,忽略掉大多數細節,並且將作者的情感融入在畫作之中。簡言之,模仿自然而進行表達的是藝術,模仿已有的藝術的是臨摹。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過於抽象的畫作,因其展示的場所不同以及觀眾對抽象作品的理解能力不同,人們的觀點很可能出現兩級分化:放在街頭的亂塗被認為是破環環境,擺在展館的亂塗被認為是抽象藝術。
照片是藝術嗎?
不一定。大多數為了記錄而拍攝的照片不是藝術,它們僅僅是為了更精確地記錄信息。大多數為了表現人物美而拍攝的照片不是藝術,它們僅僅是為了取悅畫面中的主角,儘管其往往被稱為藝術照。所有純粹的商品目的拍攝的照片都不是藝術,它們僅僅是為了賺錢。能夠被稱之為藝術的照片,在畫面的構建上勢必會凝聚作者更多的思考,進而通過照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電影是藝術嗎?
很多都是。除去少部分的爛片、以及純粹的商業片,很多電影都蘊含了超出畫面所能表達的思想,但由於電影的表達形式過於豐富,有些思想一時間可能難以被觀眾消化。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評分很高的影片,但是看完了卻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甚至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什麼,直到藉助影評再次回味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視頻是藝術嗎?
不一定。同照片一樣,為了記錄而拍攝的視頻不是藝術,藉助視頻傳遞了作者的思想的才是藝術。
直播是藝術嗎?
不是。直播是單純的一種表達形式,為了將現場的畫面同步展示給更多的觀眾。比如我們通過電視來看直播的魔術表演,會認為魔術是一種藝術,但不會認為直播是一種藝術。
現場是藝術嗎?
不是。這裡的現場是指親臨現場觀看,是觀眾的行為。而觀眾在現場看到的東西是不是藝術,要取決於他們看到的行為是什麼,取決於這些行為是否體現出了思想。身上不著一物地在大街上奔跑,會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的神經病;而光著身子拿著道具在棚子里擺造型,卻有可能被認為是行為藝術。一個人頭上頂著十個碗保持不倒,會被認為是技藝高超,但稱不上是藝術;同樣是一個人頂著碗,再找來一圈人在外面翩翩起舞,倒更可能被稱之為藝術。
綜合上面的問題與回答,我們可以發現,形式是形式,藝術是藝術,兩者雖然有聯繫,但並不是必然的聯繫。形式是通過感官接觸到的,而藝術是通過內心感受到的。
花費了這麼大的篇幅來講述藝術與表達,那麼這些內容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呢?
作者認為,本文最大的價值有三點:
1、用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詮釋了「藝術」,將陽春白雪的名詞變得下里巴人。藝術並不神秘,甚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藝術。只要你會表達,你就有成為藝術家的潛質。
2、將生活中各種常見的行為在「表達」的維度上進行了分級,形象直觀地闡述了各種表達形式之間的聯繫。學會在不同場合選擇不同的表達形式,才能達到最大的收益。對於尖銳的問題來說,最好的回復是充滿「藝術性」的廢話,利用想像力的腦補來回答問題。對於法庭的指控來說,最好的證據是現場的錄像,憑藉赤裸裸的真實來擊穿謊言。
3、明確了表達形式與藝術的關係,是外表與內涵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通過外在的形式來定義事物,雖然這種直觀的方法看起來易於理解,但實際上卻未能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認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本文在創作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到了表達形式的選取。通過加入配圖,使文中的精髓部分「表達形式的分層」得以更形象地展示。而假如全部內容都通過圖片甚至動畫的形式來表達的話,雖然可以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但卻會顯著提高創作的成本(時間成本以及作者的人力成本)。大量的文字加上必要的配圖,是作者在均衡了成本與收益之後做出的選擇。但本文並不是藝術,因為它僅僅是為了一篇用於闡述藝術與表達形式之間的聯繫的說明文。
-- 正文結束,原文鏈接 藝術與表達形式 --
試答。
藝術本質上來說是對個人存在體驗以及存在意義的抒發。現代藝術與之前的藝術形式的不同之處在於:以往的藝術形式呈線性的發展:從古希臘時期的神話、英雄史詩;到文藝復興的回歸凡人市井生活;再到古典主義的三一律;之後是啟蒙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總的來說發展脈絡遵循人性的張揚—人性的約束—再張揚—再約束這樣一個循環。尤其到了現實主義時期,作者過分地苛求作品的寫實性,力求真實。但是這樣一來繪畫與攝影的邊界便變得模糊,因為後者正是真實客觀事物的載體。既是說,在追求寫實的路上,我們恰恰與純粹的藝術本身漸行漸遠。所以杜尚的《泉》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不再是記錄,而是創造;從心手分離回歸心手相連,推翻既有的約束,打破「能指」與「所指」間的界限。後現代主義追求的是特立獨行,是情緒本身的外露,它的意義不在於給觀眾以審美體驗(所以我們常常覺得看不懂);它也無謂批評或是讚美。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中,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價值評判體系的缺失,不再有預設的完美模版,觀眾只能靠理智與情感來分辨這一切。那麼現代藝術在推翻的究竟是什麼呢?客觀世界是荒誕的,難以理解的,無規律可循的;而人偏要把握這一切,這是一對永恆的矛盾。但人的尊嚴就在於他有能力去面對一個空虛,無意義的世界。重點在於接受這一事實,坦然地面對人性的不完善。這就是回歸藝術的本質,對人性的關照,尊重,接受。藝術是幹什麼用的?都說存在的東西必有其存在的價值,可從我父母的角度來看,沒有藝術,他們一樣過得充實自在,單單是花樣繁多的電視劇和真人秀就充斥了他們大半的閑暇時間。藝術這個詞好想很少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過,導致我的父母跟朋友們介紹我所從事的藝術工作時,總有一種歉意或不知從何下口的為難。
今天我們常常談到的藝術其實只是西方藝術的一個階段,中國自己的藝術我覺得明清之後,最晚到民國可以說基本就告一段落了,今天所謂的中國畫研究不過是在不停重複幾百年前早已形成的繪畫觀念和技法表現,你從唐代傳送來一個畫家,看到今天大量產出的國畫作品,他定會大為滿意,還能上前指點一二。而這與藝術無關,今天的國畫家其實更像匠人,有祖傳的技法和手藝,能熟練的生產,生產出的至多是美感,傳統美感。對當代國畫的偏見我只說這麼多,因為實在沒什麼更多可說。
那談到藝術,躲不開油畫,油畫從技法和材料來說是宗教和宮廷壁畫發展之後,以油性顏料的發明為基礎的平面繪畫。和雕塑,影像,行為等視覺藝術不同,有著鮮明的特點,它不易褪色,便於保存,在攝影發明之前充當著記錄和傳播影像的作用,之後隨著科學,哲學,社會形態的發展和變化又出現了古典繪畫,印象派,解構主義等等諸多以不同系統和標準細分的流派,直到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爾等當代藝術人物的出現,才逐漸離開主流的藝術形式,在所謂「藝術的終結」的爆炸聲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藝術表現媒介和形式一起被歸為「觀念」表達的工具。嘮叨了一大堆,我只想說西方的藝術有著明確的時間的痕迹,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也就是說,藝術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見證人類發展的。
藝術為什麼會出現,以馬克思老大爺的觀點,影響社會發展的是生產力,最多加上生產關係的配合,那藝術既不具有生產力也不能改變既有的生產關係,那它為什麼能持續幾千年沒有消失,還在不停自我進化呢?我一直反對以絕對的論斷評價一個人或一件事情,但基本的態度是應該有的,我對藝術的基本態度即:藝術的形成是由於人會「無聊」,記得以前看課本里說,洞穴里的塗鴉是遠古人類記錄財產或祭祀場景所用的,總之,自此之後整個美術史中出現的圖形總有個小小的註腳,以闡明其出現的緣由或經過,可我看到過一個紀錄片拍到的法國附近的某古代洞穴壁畫是一個人的手印,僅此而已,沒有跡象表明這個手印是要表達什麼或是記錄什麼,就是一個遠古人,在幾千年前的一個夜晚,剛剛吃過烤野豬的她,在洞穴的火堆旁,閑來無聊,沾了些祭祀剛剛用完的礦物質顏料在洞穴壁上按了一下,並暗自欣賞了一會兒。我覺得這就是頭腦深處的,我們對於藝術的認識,在它被人叫做藝術之前,它就是那麼一種存在,是慾望休息的時候的一種情緒,一種精神的發泄,是百般無聊時意識到自己正在思考的佐證,竊竊的,有些驚喜。
經濟蕭條時或是因為戰爭而飢不擇食的時候,藝術總被人拋在腦後,生存的慾望讓我們作為一台生物機器開啟了應激反應,這時產生的藝術往往是憤怒的,恐懼的,另有所指的。藝術常常作為一種提示,告訴我們人應該有憐憫心,要同情弱者,敬畏神靈,崇尚武力......但我覺得這都不該是藝術所承載的信息或肩負的責任,藝術不該是左右人思想的工具,不該對社會的不公或生活的煩惱負責,這抹殺了它產生時的魅力。當然這種對藝術的觀點非常的個人,藝術帶給人的遊離於理性和感性之間的不確定性才是其讓人念念不忘的地方,我的看法只是這些不確定的點之一而已。
幾年前,說起藝術這個詞,我多少還有些羞澀和扭捏,後來想起來,可能是當時的社會新聞談到的藝術,多是負面的,弔兒郎當的,自嗨的,概況說來,藝術家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神經病還很有錢的代名詞。這和當時的中國的社會狀態有關,和資本有關,和人性解放有關,和政治體系有關,和人權有關.......但唯獨和藝術本身無關,現在能回想起來的當時紅極一時的當代藝術名家,感覺都是社會底層人士,受過教育,被政府以各種名義迫害,阻止其追求自由,實現人權的基本訴求,讓我每每看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冊總是坐立不安,替他們擔驚受怕,但放下畫冊,我還是在書店裡,空調開著,看書的客人窸窸窣窣的,有人喝著咖啡,有人緊皺眉頭,剛才的緊張感也便釋然。這並不是說我是所謂的幾毛黨,我也經歷過拆遷,看到過社會上種種的不公,對集權暴力厭棄,但我感覺我們的生活不應只是這些。有人曾說中國90年代的當代藝術是被西方人一手操作的,大有改色易幟的陰謀,但我寧可相信,當時的藝術氣氛是由於一種西方人所罕見的政治態系和西方藏家所想像的東方藝術應該呈現的狀態的交織結果,對一個剛剛開放的社會,一群被壓抑了幾十年的人性的釋放來看,當時的藝術家對政治,人權有著過度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但今非昔比,互聯網使人類逐步淡化了地域概念甚至國界概念,人與人的交流更多的是以一種人類共通的價值觀來進行的,中國的當代藝術,在開放之後井噴似得消耗光所有關於政治的,人權的話題之後,忽然變得安靜許多,從互聯網上不難看到,利比亞,伊朗,朝鮮的人權問題要嚴重的多,我們的悲慘忽然變得不能再吸引眼球,以此為生的藝術創作就顯得毫無意義。
google被中國政府屏蔽以來,中國人反倒意識到應該多出去看看,這說的不是去歐洲旅遊,而是不再站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像個怨婦一樣對政府指桑罵槐,還時不時看看美利堅居委會的反應。現在的中國越來越能接受不同的文化帶來的與以往不同的生活體會,大量的書籍視頻可以從網上看到,這讓我這個經歷過每天放學回家只能看新聞聯播和西遊記取樂的80後感到特別充實,今天看看spaceX發射明天看看引力波被證實,最開心的就是從網上看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展,和不同國籍的藝術家網站,想像力之豐富,涉及領域之廣都是互聯網時代之前我們所不曾體會的。那麼這麼多的當代藝術家都在探討什麼問題呢?在藝術以觀念為表現主體的今天,藝術品真的能夠給人帶來什麼觀念的轉變嗎?我很好奇,也有所期待。
一個一個來…
1:當你說某件東西很「藝術」的時候,一般意味著什麼?
這裡的「藝術」是形容詞,可能是「美」,也可能是「匪夷所思」。比如看到一幅風景畫覺得「很藝術」,那就是說這幅畫很美。如果看到一個人在街上裸奔…也有人說「很藝術」,這個時候「藝術」指代的就是受西方現當代藝術衝擊而在國內形成的「當代藝術」給人帶來的匪夷所思感。這時「很藝術」基本上等同於「我不知道他在幹嘛」2:會吹拉彈唱會畫畫算是藝術家或者藝術工作者嗎?
會吹拉彈唱會畫畫可以算是藝術工作者。但是「藝術工作者」也是個很大的人群範圍,要分情況討論。我個人認為,認識譜子(歌詞)能按程序把曲子吹拉彈唱出來,或者會畫簡單的肖像,都可以算是藝術工作者,只不過他們掌握的藝術知識沒有貝多芬或者達芬奇那麼多…(我有個詭異的標準,看到唱歌/拉琴乞討的人的時候,至少他的音準和節奏沒問題,我才會給錢……覺得他們很尊重自己的職業……orz)換一種說法,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做1+1=?的數學題的時候,我們不能說他做的題不屬於「數學」範疇,只是他在浩瀚的數學海洋(…)中只舀了一碗水(……)。藝術也是同理吧。3:那為什麼會寫字不算?
文字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符號的時候,寫字不算藝術(我是說寫字的行為不是指文學創作),但是把字寫出形式感來,就可能算藝術了,不然幾千年的書法史是咋回事…4: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如果按題主的問法,「吹拉彈唱」跟「寫字」的區別可能就是「字」是傳遞信息的符號,有指定的實際功用。寫字的時候,重視的是寫的「內容」,吹拉彈唱(以及寫書法)的時候,重視的是吹拉彈唱的「方式」吧。5:會拍照會按快門呢會用攝像機呢?
如果說這只是一門技藝,那藝術的分界點在哪裡呢?都是一個快門,此人為什麼就是照片,彼人的就是藝術作品呢?區別在哪裡呢? 如果一個人只是拿著快門咔嚓咔嚓亂按…那必須不能叫藝術。如果他開始研究自己拍的題材,研究構圖,研究光線等等等等,他就走上「藝術」的康庄大道(的第一步)了。「藝術」的概念已經被妖魔化了,好像只能憑感覺直覺靈感之類的東西…其實「藝術」也是一個實打實的領域,也需要知識儲備,跟玩遊戲打怪一樣樣的…區別可能也就是有人喜歡攆著打,有人喜歡圍著打,打的方式不同罷了~6:現代之前,技藝是可以判別的,但藝術呢?
「藝術」這個詞最早的詞源就是技術…long long ago的古希臘會畫畫跟會打鐵一樣樣的…不過後來藝術發展著發展著越來越魔性了…7:現代藝術家是不是某一個互相認可的行業組織呢?
現代/當代藝術,西方現當代姑且不說,就說國內的。國內的現當代藝術是在20世紀從西方硬拽過來的,完全沒考慮我們偉大祖國的實際情況,硬引入。所以就出現了當代藝術與大眾的剝離。大家都是吃肉夾饃長大的,憑什麼都得能吃得了你的法國大蝸牛呢…所以說(我個人覺得)國內當代藝術圈是個挺封閉(且傲嬌)的圈子。就像娛樂圈一樣,有的人在認真演戲、唱歌,有的人在玩兒命賺錢,藝術圈也是這樣的吧…8:跟公眾還有什麼關係?
曖昧不清的關係… 從藝術家的角度看,當代藝術在西方閑著沒事就喜歡強調「大眾性」,強調「互動」。國內的很多作品也一樣,只不過由於所處環境的限制,即使是強調與公眾互動的作品也有點諷刺的變成「小眾」了。當然也不否認有些藝術家的作品就是鑽了「大家看不懂」這個空子進行渾水摸魚… 從觀眾的角度看,我覺得有時候觀眾在面對當代藝術作品時,或多或少都帶一些抵觸情緒(誰叫藝術圈那麼死傲嬌呢…)。如果真的想要了解當代藝術,不妨放下心中芥蒂,多看多了解,也可以了解一下西方藝術的發展脈絡。畢竟現在的藝術很多方面是從西方來的,植根於西方藝術發展脈絡,所以欣賞藝術也需要知識儲備,不是一拍腦袋瓜就能懂了,還是那句話,跟做數學題一樣樣的。當然也可以不用這麼累,走進一個展廳逛一圈,看得爽就看,看得不爽翻個白眼走人就行了!老子不陪了還不行?!推薦閱讀:
※電影《機械姬》中的建築是什麼風格?
※如何評價林奕華?
※有哪些將來會成為文物(國寶)的當代藝術品?
※如何評價浙江大學黃河清教授(筆名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