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BBC 紀錄片《藍色星球2》(Blue Planet II )?
這部裡面都用到了哪些新的攝影技術?對比2001年的第一部有哪些進步?裡面關於地球、海洋有哪些值得人深思的點?
雖然2017年尚未結束,但年度最佳紀錄片應是BBC最新出品的《藍色星球2》(Blue Planet II)無疑了。粉絲們激動得熱淚盈眶,前呼後擁地獻上膝蓋,傳說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9的神作,每一幀都能截下來做壁紙。
片中展示了很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情節,比如能夠轉換性別的隆頭魚。但實際上,這對海洋生物學家而言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科學世界》2016年第8期的「魚兒因何變性」中也詳細地介紹其原理。大海中至少40多種魚類都習慣了這種雌雄同體的生活,有的是雌性變雄性,有的是雄性變雌性。總之,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下,自有一套應對的生存法則。關於這一點,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獻。
但紀錄片中展示另一些的鏡頭,不僅對我們這些普通觀眾,就算對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而言也算得上是新發現。比如下面介紹的這條豬齒魚。
魚類比我們想像得更聰明
鏡頭記錄了一條生活在大堡礁的豬齒魚,叼住一隻蛤蜊來到珊瑚礁旁,一次次將蛤蜊甩向珊瑚礁的凸起處,最終砸開了貝殼,吃到了蛤蜊。類似行為的報道最早出現在2011年11月的《Coral Reefs》雜誌上,攝影師記錄了一條豬齒魚咬住一個扇貝,不停地砸向一塊石頭。論文的作者認為,這條魚已經同諸多野生動物一樣,學會了使用工具。
會不會是這條豬齒魚的活動範圍里恰好有這麼一塊凸起的珊瑚礁,所以它才無意間發現了這個砸碎蛤蜊的好辦法?「不是簡單的偶然現象」《藍色星球2》的助理製片Rachel Butler解釋道,「當這條豬齒魚發現這個凸起物敲不開蛤蜊時,它會主動換一個地方再敲敲看,也就是說,它在主動尋找這樣一個地方。」
看來,我們真要重新評估魚類的智力水平了。
深海裡面有什麼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上過月亮的人比潛入過深淵(距海平面超過11千米的深海)的人還多。但科學家們相信,40億年前,生命就是從深海中誕生的。
通過《藍色星球2》的鏡頭,我們看到了墨西哥灣海底的鹽水池【對,高濃度的鹽水從海底逸出,由於鹽水的重量約為海水的5倍,只能沉在海水下面,形成和海水界限分明的鹽池】,鰻魚游進充滿沼氣的鹽水池不久,就會因中毒喪命,死前會扭曲身體,把自己打成一個結……
那麼,在如此殘酷的深海環境中,會有生命存活嗎?答案顯然是有的,不光有,它們還在這裡生活得很好。
比如,鹽池周圍密密麻麻的貽貝,它們通過和甲烷氧化菌共生獲得營養。同時,小魚小蝦小螃蟹們也能在微生物豐富的貽貝叢中安家落戶。因此,只需記住「不越雷池半步」,大家就能一直快樂地生活下去。
深諳團隊合作之道
同一類群的動物間相互幫助似乎也並不奇怪,那麼,一隻章魚和一條東星斑【石斑魚的一種】呢?這種互助組合是不是很奇特?《藍色星球2》首次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對組合。
我們知道,珊瑚礁是很多小魚的庇護所,想要找到藏匿其中的獵物並不容易,無論是觸手靈活的章魚,還是生性狡猾的東星斑,都沒有把握能單獨捕獲獵物。於是,它倆合作了!
當東星斑發現小魚在珊瑚礁中的藏匿地點後,就會以倒立+身體變色的方式提醒章魚。接到暗示後的章魚會飛身來到藏匿地點,用觸手把小魚從珊瑚礁中趕出來。有時是東星斑享用獵物,有時是章魚享用獵物,總之,分工合作後再公平分享獵物,讓這對組合在捕獵時所向披靡。
其實,根據文獻的記載,東星斑的最佳拍檔並不止章魚一種。2013年在Nature上發表的文章顯示,東星斑也常與海鱔、隆頭魚合作,並且會根據捕獵的環境,獵物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合作夥伴。
安利完畢!本文只是截取了紀錄片中的3個小小小小的場景,想知道更多大海的秘密【比如下面這隻專吃海鳥的大嘴魚!】,敬請觀看《藍色星球2》!~
撰文/lulu
參考文章:Blue Planet II: from octopus v shark to fish that crawl, the series』s biggest discoveries
拍的有多好,不到一周的時間豆瓣評分9.9已經可以說明了。
對於我來說,有一句多餘的評價是:連解說都像是詩歌。
如果你贊同苟且於生活的一地雞毛是庸常乏味的,那你應該也會同意,試圖去記錄和理解地球的律動,自然的奇妙,以及其它生物與人類的羈絆是一件具有詩意的事。
第一集的主題是「同一片海洋」。美到令人忘我的景色以及逾越我們想像的生物行為,有時候讓解說詞都變得像是一首詩,而這些和我們共同存在於這個被海洋所覆蓋的藍色星球上。
紀伯倫曾寫過:
大地呼吸,我們誕生;
大地休息,我們死亡。
大海亦如此。
以下片段均摘自:藍色星球2第一集 - ONE OCEAN
看似無邊無際的海洋,
讓我們感到生敬畏,感到驚奇
又是海洋也讓我們感到害怕
在這些海浪底下
我的雙足底下
隱藏著那些我們無法想像的生物
我們將穿過地球
從熱帶的溫暖水域
前往極低地區最寒冷的水域
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被掩藏
寬吻海豚,它們極其聰明
喜歡嬉戲,玩耍,衝浪
它們這麼做純粹是為了好玩
年齡較大的燕鷗
奔向天際之時
另一些還尚未做好準備
時機成熟之時,
每隻雛鳥都要學會飛翔
學會自己覓食
地球的旋轉
將風暴引向南方或北方
它們驅使著颶風橫掃海洋
海上便生成了巨大涌浪
為什麼它們要跳出水面,
是為了告訴其他動物它們來了嗎?
沒人知道答案
準備大吃一頓的蝠鱝從它們中間穿過
開始了一段
生死交加的芭蕾舞
寬吻海豚成群結隊地聚在這裡
它們常常用哨音和咔噠聲
絮絮叨叨地聊個不停
在阿拉斯加這裡
海獺懶洋洋地躺在
巨大的海底森林樹冠層上
它想要和這條雌魚交配
只要一有機會
它就想和生活在自己地盤上的
其他十來條雌魚進行交配
但是那些十歲左右的雌魚
對他的追求視若無睹
時間一天天過去
它的頭也逐漸變大
它的下巴也變得越來越長
「她」變成了「他」
每條雌性金黃突額隆頭魚的體內
都有一條新雄魚在伺機而動
極光在上空輕微地晃動
就算是隆冬時節
在北極圈的極北地區
仍然有幾個地方
尚未封凍
挪威北部的峽灣
尚未結冰
這是因為浩浩蕩蕩的墨西哥灣暖流
從南向北,流到了這裡
也將加勒比海地區的暖意
一路帶到了這裡
要想在這些融化的海岸上
找到個合適的地方
變得越來越艱難
一同解決這些問題
也使它們之間的紐帶變得牢不可破
因此海象母親的餘生
都會與自己的孩子
保持密切的聯繫
可如今誰會知道
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對海洋生物的複雜性
了解得越多
我們就會逐漸明白它們的家園
是多麼的脆弱
我們的藍色星球
鮮悅·譯著傳播陣地
昨天才記起來Blue Planet 2這個月首播,立刻上騰訊充了幾個月VIP,然後跪著看完前2集。
如果說Planet Earth 2還有人吹毛求疵說裡面的動物十分不典型,那Blue Planet 2 里的海洋生物應該是我們這輩子可能都無法見上一面的的稀有物種。
特別是裡面會用工具砸開蛤蜊的豬齒魚
,還有會計算燕鷗飛行速度及高度來推算軌跡,埋伏捕獵的魚,
都是魚,怎麼和我家逗逼金魚差距這麼大(哭
這還不算什麼,第二集里的深海生物簡直打破我所有對地球的認識。
還有深海1000米以下可以生長四千年以上的珊瑚,美Cry了
深海中的海綿都比我們所知的要神奇
還有可愛的烙餅章魚哈哈哈哈
在看的過程中,我只能張開嘴吧做震驚狀,然後打開筆記本做記錄,好神奇的海洋世界!!
向BBC說聲salut and Bravo!!
十年後再拍一部《綠色星球》,不過BBC在2013年已經拍過《如何綠化地球》了。另外說句正經的,這老爺子比他還大三個月。
10月30日,《藍色星球》第二季回歸了。
神一般的紀錄片重出江湖,等了十六年的觀眾們忍不住顫動起來!
致敬海洋,致敬BBC,致敬每一幀爆炸級別的美!
《藍色星球2》
Blue Planet II
BBC的自然紀錄片,部部都稱得上大片級別,《地球脈動》《人類星球》《凍冰星球》。
但《藍色星球》卻堪稱這些高分紀錄片的開山鼻祖。
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和艾美獎最 紀錄片的《藍色星球1》曾是全球觀眾熱捧的影片。
大家看完第一部片子的反應基本都是驚呆了的狀態。
美不勝收,嘆為觀止,看的傻逼了!
確實,紀錄片看的越多,越覺得自己知道的少!
《藍色星球》豆瓣評分9.5分,如今第二季剛剛出一集就就已經在豆瓣封神了,9.9分!
十多年前,看《藍色星球》,我們驚嘆,海洋真大,攝製組真牛逼,之後沒有別的了。
十多年之後,《藍色星球2》再度回歸,作為吃瓜群眾,如果你還只是覺得攝製組牛逼,景色真美之外啥都沒感受到,那桃子真的要建議你以後得長點心了。
91歲的大衛·愛登堡站在船頭,此時海風吹著他的白髮,耳邊響起了漢斯季默的音樂。
他說:「就在我的腳下,便有超乎我們想像的生靈在游弋。技術的革命性更新,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並拍攝到一些十多年前無法拍攝到的動物行為,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如今海洋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是藍色星球2。」
《藍色星球2》在大衛·愛登堡爵士蒼勁的聲音中開啟了帷幕。
長達5年的拍攝周期,訪問39個國家,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和海洋。
這部人類電視史上首套全面探索海洋的世界紀錄片帶我們從熱帶到極地,從岸邊到深海,講述關於海洋的傳奇。
很多人都說,魚只有七秒的記憶。
但其實,在真實的動物世界中,魚的聰明才智,可能是人類難以想像的。
在紅海,有一群寬吻海豚。他們會用身體摩擦一種叫做海柳珊瑚的特殊植物。
沒有見過世面的小海豚一開始還不願意享受「珊瑚按摩」
後來在家庭成員的影響下,它也開始向其他海豚一樣,蹭了起來。
那麼海豚為什麼要用身體摩擦這種植物呢,
此時,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這種珊瑚可能含有某種抗菌消炎的特殊物質,海豚用身體摩擦,一方面是為了舒服,另一方面是為了保健。
桃子突然覺得,這些海底的常住居民,在為自己尋醫問葯的同時也啟發著人類,海洋中有能治療疾病的藥物。
在溫暖的熱帶水域,有一種魚叫豬齒魚。
這種魚身形健美,色彩斑斕卻長的很醜。
豬齒魚長有幾顆堅硬的牙齒,但人家這牙可不是用來吃小魚的,而是用來當「手」的。
每天早晨,豬齒魚都會游出珊瑚礁,跑到老遠的地方尋找一種叫蛤蜊的美食。
經歷一番左找右找,翻箱倒櫃之後,它終於找到了一顆它想要的小寶貝。
用嘴一叼,食物就跟它乖乖的來到了它的特殊廚房。
這個豬齒魚專用的小廚房,是一個大家見都沒過的碗狀珊瑚。
在這個珊瑚的身體上,有一處特殊的地方,堅硬如石。
豬齒魚用嘴銜著蛤蜊,一彎腰,一發力,蛤蜊就砸到了珊瑚上。
接下來,蛤蜊的堅硬外殼在豬齒魚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的攻擊下,碎掉了。
豬齒魚這種為了美食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啊!
婊貝們,看完豬齒魚的故事,是不是震驚到了,誰說只有人類才會利用工具。
在第一集「同一個海洋」中講了八個不同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鳥吃魚,卻不知道還有魚吃鳥。
在印度洋塞席爾群島,有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兇猛的海洋食肉動物——珍鯵(shen)。
鰺魚具有對距海面2米高的海鳥發起攻擊的能力。
了解了珍鯵,下面咱們來說一說,它們喜歡的食物——小燕鷗。
羽翼漸豐的小燕鷗們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開始了鳥生中的第一次試飛。
小燕鷗們飛著飛著就累了,渴了,然後沒有鳥生經驗的它們就任性的在海面休息,漂蕩。
它們不知道,此刻,致命的危險正埋伏在水下。
鳥爸爸媽媽看到這樣的情形,很是捉急。它們著急的拍打翅膀,大聲的叫,但這都無濟於事。
很快,第一隻小燕鷗就葬身魚腹。
但並不是所有的燕鷗都不長心,珍鯵吃到小鳥的幾率似乎不是很高。
於是珍鯵們就在水下,算起了數學公式。
它們計算著燕鷗的飛行速度和高度,一條完美的拋物線有助於它們填飽肚子。
一旦鳥類停歇預測地點,它們就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整隻拿下。
攝製組導演描述這個過程時稱:鰺魚好像把自己當成一枚導彈發射升空,不親眼看見真不敢相信是真的!
一群偽虎鯨追上了一群遊動的寬吻海豚,緊張的音樂中,偽虎鯨群徑直衝入寬吻海豚群。
突然之間,海豚調轉方向,對追逐者發出另一種全新的聲音,雙方交流起來,場面甚是和諧,
原來雙方竟是多年的老朋友,隨後共同前行,合作捕食。
海底的世界果然處處是驚喜,處處是意外。
除了不同種族也有共同語言之外,在日本海還有這樣一種魚,可以自由切換性別的巨型隆頭魚。
一條大腦門巨大的雄性隆頭魚來尋找伴侶,短暫歡愉之後,彼此分開。
由於長得一個巨大的腦門,再加上身型比較巨大,這條雄性隆頭魚在雌性魚之間很受歡迎。
但好景不長,大腦門雄性隆頭魚的愛妃們,有的已經到了一定的年齡和長度,於是它們體內開始產生一種酶,雌性激素停止分泌,取而代之的是旺盛的雄性激素。
於是,愛妃們身材大變樣,腦門越來越高,身體越來越長,幾個月之後,它們紛紛變成了雄性。
此時大腦門雄性隆頭魚已經成了變性魚的情敵,於是前夫變仇人,為了交配權,爭地盤,雙方大打出嘴。
海底,看似安逸平穩,萬物欣欣向榮,但實則,真實的大海卻遭遇著巨變,而那些以海為家的動物們也面臨著滅頂之災。
十六年前,在第一部《藍色星球》中,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但十六年後,海洋環境依舊沒有好轉,反而更糟糕。
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惡化的海洋問題在南北極凸顯。
溫度上升,對於海象來說影響極大。它們就連棲息用的浮冰都變得難找起來,越來越多海象無家可歸。
留在岸上,虎視眈眈的北極熊覬覦著自己的幼崽,但它們又不能和魚一樣始終生活在水裡。
絕望的海象母親,為了給幼崽找個容身的地方,只能硬著頭皮闖入其他海象的地盤。
一番廝殺之後,冰塊四分五裂,所有的海象都落水了!
海象媽媽在歷經艱難困阻之後,終於給孩子找了個安身之所,看著它們依偎在一起的畫面,心痛,心酸齊上心頭。
如果沒有看過藍色星球,你永遠不會知道,海豚們成群結隊乘風破浪是為了好玩和發展社交能力。
如果,你沒看過藍色星球,你永遠不知道蝠鱝(fen)要聚集在墨西哥的科爾蒂斯海,然後跳出海面是為了什麼。。。
地球,海洋,天空,有著太多的不為人知。看完《藍色星球》你會覺得自己以前的思想和見識是多麼狹隘,
在《藍色星球2》第一集的最後,91歲的大衛說:
我們對自然界,了解得還是太少。
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確實,熱愛自然,崇敬自然,才是我們要做的。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這部紀錄片中唯一的敗筆是偶爾有人類出現在畫面里。
但我還是要向這個製作團隊和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致敬。
才看了3集我就受不了了,然後就好奇背後是怎樣一群人,然後我就找來了《藍色星球2》全球首映禮後台採訪視頻,然後具體如下:
有些問題比如深海拍攝有什麼體驗可以找到答案(以下為部分採訪內容編譯,非完整版)
戴維·阿滕伯勒爵士 :《藍色星球2》旁白,BBC靈魂人物,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主持人:戴維爵士,對您來說,海洋近幾年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戴維爵士: 塑料污染太嚴重了!走到哪裡都是塑料。我最開始潛水的時候,大概是在1957年,那個年代根本沒有這麼嚴重的塑料污染。
主持人:據說到2050年,海洋的塑料總重量會幾乎等同於魚類的重量,這個數據讓我感到很震驚,您怎麼看呢?
戴維爵士:塑料污染的確是很嚴重的問題,目前即使在太平洋偏遠的地方,也到處都是塑料。它們會吸收有毒物質,魚類會吃進去,所以人類也不能倖免。
主持人:您對未來充滿希望嗎?
戴維爵士:我覺得未來會很不一樣。我也不會去想到底自己是樂觀或者悲觀,因為有時候人的想法會變。現在全球的政客都在努力,希望制定法律法規解決海洋污染問題。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探討如何解決過度捕魚問題,我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製造塑料垃圾。
詹姆斯·霍尼伯內 : 《藍色星球2》執行製片人
主持人:為什麼會選擇拍攝《藍色星球2》?
詹姆斯·霍尼伯內 :原因很多,因為現在時代發展了,我們有太多新技術,太多新方法,這些都是背後的推動力。我們這部片子有7集,每一集都有一個專人負責,我們做了很細緻的工作。
主持人:能具體說說新的拍攝技術有什麼特色嗎?
詹姆斯·霍尼伯內 : 新技術得以讓我們把海洋一分為二,能同時能看到水上與水下,這是非常大的一個突破。另外通過新技術我們可以拍攝到珊瑚的內部,這些細節觀眾都可以感受得到。
漢斯:《藍色星球2》音樂製作人
主持人:我很好奇,您在製作音樂的過程中是如何表達動物的個性的?是採用了什麼方式呢?
漢斯:我的工作就是努力做畫面和戴維爵士聲音之間的橋樑。我需要學著深入畫面,通過音樂把觀眾帶入進來。其實這部片子的音樂製作過程和和電影音樂製作很類似,都是要為大家展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加強觀看體驗,讓觀眾真的能與海洋深處的世界產生聯繫。另外,我是個很有激情的人,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是英雄,大家都很有激情,是這樣的激情可以讓我們的星球變得更加美好。
勞拉:《藍色星球2》幕後負責人
主持人:你覺得此部紀錄片和之前你經歷過的拍攝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勞拉:很榮幸能參與到整個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新」——新技術、新方法、新物種還有新的科學和科學家。而且這部片子里每一集都有涉及「保護」的主題,包括呼籲大家去愛護海洋。這些都是非常大膽的創新和突破。
主持人:對於這樣大型的紀錄片,在製作過程中你們是怎樣挑選人才的呢?
勞拉:我們是在全球挑選人才,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專長和技能,比如有些人更適合寒冷水域, 水上拍攝的時候也需要有人熟悉航拍技巧。
瑞秋:《藍色星球2》助理製片人
主持人:能講講你這套衣服主要是什麼作用呢?很重吧?
瑞秋: 穿這身衣服是為了能更好地接近動物,並且不能打擾到它們。我們可以在海里呆上4個多小時。我們在拍攝的時候需要接近動物,但是要保持安靜,為了捕捉到最神奇的時刻。衣服其實挺重的!(笑)
主持人:拍攝的過程中,你們每個人都是怎麼分工的呢?
瑞秋: 我會在攝影師後面,我們有製片人,攝影師,還有要做現場監督的人員。主要是監督周圍有沒有鯊魚啊!因為要保護攝影師嘛!我們的團隊真的都很棒,我們努力了3年多,能有機會把我們的作品呈現給全球觀眾,這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令人激動的事情。
尤利:《藍色星球2》研究員/科學家
主持人: 你能談談你的角色嗎?
尤利:我是研究員,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電視製作,能參與到這樣的大製作中,我感到非常榮幸。
主持人:作為研究員,你們一般怎麼尋找紀錄片的拍攝素材呢?
尤利:我們會大量地讀報紙,看新聞,不斷尋找新的科學發現,和其他科學家進行討論。我們要不斷探索,並且建立這些新發現和大眾之間的聯繫。 我們的目標就是找到最棒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凱蒂:《藍色星球2》製片人
主持人:能談談你在紀錄片中的角色嗎?
凱蒂:我是製片人,我從2013年開始參與紀錄片的製作。我和執行製片人一起整合團隊,支持所有人完成自己的工作。我們總共進行了1500多天的拍攝,而且有些準備工作需要很久很久。
主持人:聽說你們進行了125次探險,去了39個國家,跑遍了幾乎每個大洲和海洋?
凱蒂:的確如此,而且我們需要確保團隊里每個人的安全,我們需要非常精細的規劃,拍攝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收到意外的驚喜。我們互相照顧,一起努力,團隊精神真的非常重要。
奧拉: 《藍色星球2》製片人 (深海部分)
主持人:能和我們談談參與深海拍攝的感受嗎?
奧拉: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 ,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有可能會發生意外,也有可能一無所獲。我們曾有過潛8到9個小時水,但是什麼也沒拍到的經歷!但是大家都非常勇敢,也有幸發現了很多新的物種。
主持人:拍攝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奧拉:我們是在潛艇(潛水器)裡面,把攝像機放在外面進行拍攝,但是拍攝的過程充滿挑戰,因為你不能像平常一樣隨時進行鏡頭的調整。 但我覺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們成功捕捉到了很多非常美的畫面。
約翰: 《藍色星球2》科學顧問(參與南極部分的拍攝)
主持人:您的主要工作是什麼?您作為科學家和攝影師的合作感覺如何呢?
約翰:我是海洋生物學家,之前學動物學專業,現在是做海洋動物學研究。和攝影師合作是一個很美妙的過程。一般是攝影師首先提出來想去拍攝什麼鏡頭,然後我們科學家進行引導。我也很享受這個過程,因為我們往往可以帶回來新的海洋生物樣本,這對我科學研究和分析也是有巨大幫助的。
P.S. 瑞秋真的太萌太可愛了,看到她第一眼我就被圈粉了,啊哈哈,好愛她 。。。漢斯那個小眼神也簡直了。。。。
最後的最後,大家一定要聽戴維爵士的話,都要儘可能地少製造塑料垃圾哈!!!!!!
不管你是小學學歷 高中學歷 本科學歷 博士學歷, 任何的文學修養知識底蘊此時都已失效。 看完你只能本能的說一聲
卧槽!!!!!!!!!!!!《藍色星球2》看過之後,這幾天一直在想我的公眾號怎麼追這個熱點。
最後放棄了。
4年,125次水下探險,合計水下拍攝時間6000小時。
在這個偉大的作品面前,任何蹭熱點的行為都顯得可笑。
真誠的推薦各位潛水員、感興趣的朋友、或者任何尚未對世界失去興趣的人們,一定要看看。
這是一部無論如何都收不回成本的紀錄片,
向製作團隊及花錢製作的有錢人致敬。
剛剛看完第一集,從內容,畫面,拍攝方法上簡單地寫一點點體會
首先出現在畫面的是寬吻海豚,BBC運用樸實的詞句描寫和用鏡頭細緻記錄了寬吻海豚在海中嬉戲,捕食,肢體接觸,出於娛樂衝浪的場景,同時配上了歡快的BGM,其中內容有寬吻海豚——柳珊瑚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柳珊瑚分泌的黏液防止身體外部傷口感染,這或許為人類利用柳珊瑚製藥提供了啟發】接著出現的是豬齒魚——蛤蜊,把珊瑚中的已死珊瑚蟲化為的硬骨作為工具,將小蛤蜊用齒銜住扔向砸開小蛤蜊的殼來食用其中的肉→【魚類也會使用工具】許多鏡頭是豬齒魚的眼部特寫,間接讓觀眾感受到他眼中似乎有智慧的光芒然後是珍鯵——燕鷗,雛燕鷗學飛初期落在或者靠近水面都會被珍鯵從水下攻擊,珍鯵觀察燕鷗與水面的距離,速度來跳躍式起飛離開水咬住空中的燕鷗。其中有一段一隻幼燕鷗僥倖逃離珍鯵的追咬,【BBC在這段時間利用完全靜音的畫面誘導觀眾有種屏住呼吸為其擔心結果的感覺】展現幼燕鷗逃過一劫的驚險一幕↓圖為珍鯵成功捕食燕鷗接著鏡頭轉向蝠鱝——浮游生物,BBC利用【微光攝像機】拍攝下了浮游生物所發出的微光,為觀眾展現並非黑暗無光的海底世界。↓圖為蝠鱝群和蝠鱝捕食閃動微光的浮游生物再後是偽虎鯨——寬吻海豚追逐戰,BBC配上驚險壯闊的BGM,偽虎鯨以18km/h的速度追趕著他們的食物寬吻海豚,結果事情發生了180度大轉變:通過叫聲超聲波交流忽然意識到認識對方,天敵忽變好友→【海洋生物之間複雜的交流方式和關係 】再後鏡頭轉向一片鬱鬱蔥蔥——海龍與海獺依賴著巨藻,海參,海膽食用著巨藻→【海洋生態鏈】↓圖為巨藻然後金黃突額巨型隆頭魚的【性轉現象】——雌性長到一定尺寸時,特定酶停止運作,雄性激素開始旺盛,一段時間後額頭變大,下巴變長,轉變為雄性,與其他雄性爭奪領地與霸權。不由得讓我想到小丑魚也會性轉 ↓圖為據說很帥的公魚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落敗的雄魚除了下巴上的傷口,額頭上也有很多,說明已經佔據領地多時,可惜因年老體力不支而敗墨西哥灣暖流將鯡魚吸引而來,而緊隨其後的則是虎鯨,他們的捕食方式有些不一樣,圍攻追至水面後用尾巴拍打魚群附近的水,從而產生衝擊波震暈鯡魚,然後享用;美食可不能一人獨享,座頭鯨聞聲而至,食用方式更粗暴——直接用大嘴吞。(人類為什麼要做鯡魚罐頭。。) →【洋流對海洋功能運作的重要性】↓圖為虎鯨與座頭鯨圍攻景象,海鳥也來分一杯羹,黑壓壓的是鯡魚群,足以體現數量之多,太壯觀了來到極地附近,母海象帶著幼海象找合適曬太陽休息的冰面,這路途並不容易,同樣憂心忡忡的是海象天敵,北極熊,帶著孩子的她生活得也不容易,成年海象太過強壯不好攻擊,目標則定為幼海象 →【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矛盾境遇】↓圖為同樣落魄找不到食物的北極熊一家,很棒的構圖片尾像前一季一樣拍攝了攝影師們所付出的艱辛——在潛水器中待超過【1000小時】拍攝深海1km處的景象,利用【吸盤式攝像機】拍攝以海洋生物為第一視角的畫面,用【微光攝像機】記錄下人眼看不見的絢麗色彩。 ↓看見攝像機品牌為gates,百度後發現一點資料也沒有,有個疑問:gates是不是算高精尖品牌以至於一點關於它的信息都沒有?還是bbc自家創的?答:gates是專業做潛水攝像機保護殼的品牌,官網在評論區BBC的紀錄片一直以精緻的畫面,豐富的內容,暗含的深意,細緻的拍攝,多變的手法而受到大眾的喜愛,最要感謝的是那些冒著生命危險,為一個完美的畫面在普通人無法想像的環境中等待上幾天幾十天的攝影師們,是他們為我們記錄下了每一條游弋的魚,每一隻變色的烏賊,每一個為生命而拼搏的生物不好意思,我詞窮了,再華麗的詞藻都不夠我形容的
因為有一個自然紀錄片重度愛好者母親,我從小「被看」了很多《動物世界》和Discovery頻道節目,審美疲勞難以避免。所以,從來沒有想過,一部大自然相關的紀錄片會讓我看到熱淚盈眶。
光是預告片就能看得我雞皮疙瘩一身。
《藍色星球2》官方預告片60秒:高清海洋奇景震撼眼球!_BBC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請一定要用你能找到的最大屏幕觀看1080藍光版!
《藍色星球(Blue Planet)2》,5年的拍攝,125次探險,39個國家,6000多個小時的水下拍攝,幾乎環遊了這個星球所有大陸和海洋。我完全不想列舉豆瓣、IMDB之類對這部片的打分,在以上這些數字面前都不值一提。
而且,這不只是一部應用更多高科技拍攝技術呈現海洋世界的紀實作品。
由漢斯·季默(Hans Zimmer)操刀的音樂堪比《權力的遊戲》,他還曾經為《獅子王》《敦刻爾克》等多部知名電影配樂。解說則是BBC鎮台之寶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爵士。目前已經播出的兩集故事結構緊湊,敘事方式多樣,高潮何止用迭起形容……
借用周公子的句式,《藍色星球2》,滿足了我對影視作品的所有想像。
(以下有第1集嚴重劇透,注意避讓)
勵志片 | 阿豬正傳
很多人對魚類有一種誤解,認為它們只有7秒記憶(英語表達是3秒)。事實上,科學家證明它們可以記得十幾天前的食物,並且不止於此。
澳洲大堡礁的豬齒魚(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雖然名字聽起來沒有聰明的感覺,但它卻能顛覆你對魚的印象。
它用嘴搬動珊瑚礁,進而找到貝殼只是熱身運動。當它來到自己的「秘密基地」,用嘴將貝殼甩在堅硬的珊瑚礁上……它會使用工具!
它不僅會使用工具,還能持之以恆地進行這樣的撞擊行為,以最後獲取食物。無法知道它們是如何摸索出這其間的關聯。
但從今以後,不要小看一隻魚。
動作片 | 魚影重重
在印度洋塞席爾的風光附近的珊瑚礁群,每到旱季都會有大量烏燕鷗(鷗形目鷗科)來此落腳。小烏燕鷗會在環礁中心的舄湖練習飛翔。
海面上是雛鳥的喧鬧,卻不知暗潮正在涌動。黑影穿出水面,簡短的掙扎只留下幾根漂浮的羽毛。珍鰺(鱸形目鰺科),這種長有血盆大口的魚類隨時伺機而動。
一隻飛不動的雛鳥落在剛才發生慘案的海面上,成年烏燕鷗也許是從高處察覺了危險,不斷地發出警告,黑影又慢慢靠近……
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但弱者並非只能「我為魚肉」。
奮力一飛,有一種生物,叫作倖存者。
歌舞片 | 蝠磨坊
洋流改變著氣候,也攪動著海底世界。當春季,墨西哥附近的科爾特斯海水溫升高,蝠鱝組團而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蝠鱝(燕魟目鱝科)要躍出水面,但從姿態可以斷定,它們都是極好的舞者。
先是一段躍升水面的獨舞,再是盈盈浮光下的群舞。它們在海中,又彷彿在飛翔。影片形容它們騷動浮游生物的捕食行為是「一場無與倫比的生死芭蕾」。
不過我更願意把高清低光攝影機拍攝出的難得場面,看做一次盛大的海中華爾茲,旋轉,跳躍,充滿生命力。
情感片 | 鯨豚情未了
紐西蘭海域經常有寬吻海豚(鯨目海豚科)出沒,這種活潑又富有智慧的生物總自帶愉悅感。
可當偽虎鯨(鯨目海豚科)追逐海豚而來,一段營造緊張氣氛的音樂讓一切都很有命懸一線的感覺。我以為這又是一場獵食者與獵物的追逐戰。可當兩個種群相遇,想像中的擊殺並么沒有出現。
寬吻海豚掉轉頭迎接偽虎鯨,它們以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相互交流,仿若相識已久。
據研究,當寬吻海豚與偽虎鯨結群,它們發出的鳴叫既不完全是海豚的語言,也不是偽虎鯨的語言,而是某種第三方語言。
學外語有什麼稀奇,創造語言去交流才是王道。
這是只屬於海洋的溫柔。
我要為海豚君打call。
劇情片 | 隆頭男孩
作為長期實施一夫多妻制的魚類,生活在日本海的一條雄性金黃突額隆頭魚(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本來日子過得頗為安逸。它英俊多金,妻妾成群。
直到有一天,它體型最大的妻子突然不再願意和它摩擦摩擦,獨自躲進了洞穴中。等到再出現時,「她」成為「他」。不僅如此,「他」比它更強壯,一番較量後把趕出了家園,成為新的主人。
是的,每條雌性金黃突額隆頭魚體內,都住著一條雄魚。
身為人類,可以倖免?倘若把剛毅、理智、大膽、衝動、易厭倦、有野心和攻擊性……都看做「男性性格特徵」的話,那每一個人類女性身體中,也都住著一個男人。
武打片 | 卧虎藏鯨
我一直覺得虎鯨(鯨下目海豚科)是世界上最美的動物,不接受反駁。它們不僅有熊貓的色彩搭配,體型更是兼具海豚的呆萌和鯨類的壯碩,捕獵能力一流。
如果沒有人類,它們妥妥地游在食物鏈頂端。60度旋轉身體,用尾部拍暈鯡魚,然後輕鬆獵食,有種殘酷的美感。
相形之下,龐大的座頭鯨(屬鬚鯨亞目座頭鯨科)直接大口吞食的方式似乎有些粗糙。但其實他們還有種更高級的技能:吹吐泡泡結網捕魚。在此為何沒有使用不得而知。
爭奪獵物,最好的就是這樣各憑本事。高手過招,你有你的青冥劍,我有木棒一根。
災難片 | 冰海浮冰
因為沒有偵查到海上的浮冰,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首航就沉默了。同樣的事如今在大西洋上大概不會發生。
我曾經看過一個有關北極熊(食肉目熊科)的紀錄片,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圈哪怕到了冬季,很多地區結冰都比過去緩慢,冰層也逐漸變薄,使得很多北極熊無法踏冰進入北極冰海捕食。它們不得已進入人類生存圈活動,又面臨人類的捕殺。
這一災難影響的不止北極熊。作為它們的獵食對象海象(食肉目海象科),也因此不斷被縮小棲息地。海冰不斷融化,讓海象在被北極熊驅趕時,常常找不到可以落腳的完整冰塊。
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有個棲身之地,海象媽媽不得不大打出手。
雖然終於搶得了一席之地,但你永遠不知道,這一塊冰何時又將融化。
探險片 | 新·海底兩萬里
也許還有很多人沒看過第2集,所以我盡量不做過多劇透。這一集中,展現了很多人類曾經無法企及或拍攝的地方。
恐怖片 | 寂靜·鹽滷嶺
當人類的捕撈船把拖網散向越來越深的海域,深藏在海底生長了幾千年的深海珊瑚礁群也不斷被破壞。海床上,死亡的有機生物不斷腐敗……
歡迎來到,深海煉獄。
科幻片 | 普羅米·深海·修斯
我有一段時間對《普羅米修斯》非常著迷。雖然看的時候怕的要死,但是影片陰暗、神秘、關於人類起源,物種進化的符號和隱喻一直吸引著我。
而當《藍色星球2》 攝製組的測量儀器深入到珠穆朗瑪峰置於其中也會被淹沒,彷彿宇宙一樣深邃的馬里亞納海溝,似乎離找到那些亘古問題的答案又更近了一步。
那裡生存的生物尤其是魚類,向我們表明,即使在如此高水壓的情況還是會有複雜的生命體存在。而太陽系中,有一些星球也擁有深海……會有生命正在那裡孕育嗎?
2013年初北半球還在料峭的初春中寒冷,而澳大利亞是一片炙熱。當我乘坐直升機,盤旋在大堡礁的上空,很難形容當時的心情。震撼,還有一點恐懼。
大片的珊瑚礁在蔚藍色的海洋里連接成灰綠色各種不規則的形狀。是如此陌生的生物,但它們卻構成了另外一個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那裡棲息著無數我叫不出名字的魚類、蝦蟹、貝殼、浮游生物、細菌……其中就有會使用工具的豬齒魚。
它們如此美麗如此神秘,它們卻正在慢慢消失。過去27年間,大堡礁已經消失超過50%。有科學家預測,到2022年,目前的礁石可能也將消失一半。
這就是我觀看《藍色星球2》的心情。
突破性的技術創新,讓我們得以進入新的世界,以十幾年前還無法實現的手段,將海洋生物行為呈現出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海洋的健康正受到威脅。一切正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揭秘大海表面之下的世界,在此時顯得無比迫在眉睫。
當91歲的愛登堡爵士出現在蔚藍海洋上一艘白色船隻的船頭,我心裡何止是崇敬。而對於那些冒著生命危險衝進巨浪,潛入千米深海的拍攝人員,我也很嘆服。
V總問我,這樣多數時間都在講述捕獵、交配、人類如何破壞了環境的影片能給小孩子看嗎?
我回答,當然可以。
這才是這個星球的真相。
第1集海象故事的最後,雖然海象媽媽拼盡全力,佔據了一塊可以讓她的孩子休憩的浮冰。可與此同時,也許有其他海象幼崽因此而失去了繼續生存的機會。
自私是生物的本性吧。
我在文中標明了所有出現動物的生物分類「目」和「科」(如有錯誤,請各位理科生指正,文科生已盡最大努力)。
你會發現,不少動物都是同目同科。他們或能相親相愛(如寬吻海豚和偽虎鯨),但多數時候還是相愛相殺。
假如你看過《人類簡史》,還會知道,「人族」曾經有包括我們智人、尼安德烈人等在內的很多成員。
人類依靠著對生存和繁衍的渴望,消滅了各種猛獸和同目同科同屬同族的物種,似乎成為主宰地球的「高等生物」。
可事實證明,我們遠沒有能力掌握地球,甚至連了解都談不上。人有時很愚蠢很狂妄,幸好我們偶爾會反省,也會為自己的殘忍感到罪惡。
因為有《藍色星球2》這樣的影片存在,至少說明,人類仍會改變。
(圖片均來自《藍色星球2》)
——小廣告時間——
如果想看到更多內容
歡迎來到我的公眾號:蟹兜的平行世界(Shadowsworld)
每個別人都是你的平行世界
http://weixin.qq.com/r/KD9OVlfErgrRrRM192o6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任何評價都是多餘的,任何獎項對此片都顯得庸俗。
連深海魚都能進化出腳,我們還有什麼資格不努力~
年度第一的洗眼神作,美到令人窒息。說它是BBC近幾年最佳絕不為過。
讓人想起另一部好評如潮的《地球脈動》。BBC鏡頭下,大自然渺遠壯闊,又靈動可愛。
開合大氣的是景,惹人動容的是地球原始居民們的天真爛漫。
而《藍色星球2》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地球脈動 2》執行製片人岡頓說,這部聚焦海洋題材的紀錄片是拍攝陸地難度的五倍。
七集紀錄片拍攝歷時四年,進行了 125 次遠征,拜訪了 39 個國家;
足跡遍布五大洋的所有海域,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 1000 米深的海底;水下拍攝時長達到6000多個小時;鏡頭從《藍色星球》時的 16 mm 膠片攝像機變成了 6K 高清數碼攝像機。
它展示了我們永遠無法得見的世界另一面,用它絕美的鏡頭勾起了我們對世界久違的好奇心。
只聽說過鳥吃魚,還是第一次看到躍出海面撲鳥的魚。
生物們跳躍遊動,把深海世界攪得燦如星空。
熱泉噴口。
正如製片人奧拉?多爾蒂所說:
「我覺得窮盡一生也沒有辦法,把大海所有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海洋純粹但又變化無窮。
這是海洋的動人心魄的美,但並不是它的全部。
我們欣賞一幅畫面,常常講究意境。說的就是其中的情趣。大海也正因這些寄居的動物而意趣天成。
海獺們浮在水面上相擁而眠,捂著眼睛烤太陽,看得人愜意無比。
豬齒魚雖然其名不揚,但智商和堅韌的品格都讓人刮目相看。
這隻被攝製組叫做倔強的佩西。
它每天奔走在珊瑚礁,精細地用魚鰭吹開細沙,四處尋找心儀的小蛤蜊。
鎖定目標,就拖進自己的「小黑屋」,一遍一遍把蛤蜊甩向堅硬的珊瑚。
整整一個小時,至少50次,才把它砸開,享用到美食。
據說為了拍它,攝製組花費了兩年時間,最後只剪輯成了三分鐘。
還有一種魚,姑且叫它壽星公魚。長相奇特,且身負絕學——傳說中的攻受一體,可以變性。
有的體型比較大的雌魚,體重長到一定程度,閉關修鍊一陣,就能變為雄魚。
可能剛剛還給魚生了孩子,現在就奪魚領地,稱霸一方。
可歌可泣,一部紀錄片,居然能有萌點,還有笑點。只差淚點。
看哭當然不僅僅是美哭。而是越美越生動有趣,越讓人覺得心驚膽戰。
第一集開篇,91歲的大衛·愛登堡站在船板上,解釋了拍攝《藍色星球2》的兩個原因——
技術的進步賦予了人們全新的認知方式;以及海洋和環境的危機帶來的緊迫感。
在我們不可見的地方,海洋正在經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剛完結的最後一集里,多種環境問題暴露無遺。
剛剛出生的小魚需要憑藉一己之力找到適宜生存的珊瑚礁,它能依靠的只有微弱的聲音。但捕魚船的轟隆雜訊給它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這些雜訊還會影響魚類的交流和警報,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大型魚類的攻擊。
人類工業的發展,使空氣的二氧化碳過量,融入海水,酸鹼失衡。受此影響,大堡礁的珊瑚正在以極快的速度白化。
從小生活在附件的潛水員看到這一景象,只能默默躲在氧氣面罩下哭泣。可愛的佩西的家也變成了一座毫無生氣的白石。按此程度,珊瑚礁將在本世紀末前消失。
如果這些不能近到讓我們感同身受,那塑料問題讓我們覺得自己簡直是罪魁禍首。人類一年要向海里傾倒八百萬噸塑料,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0萬件。
科學家們收集南極附近信天翁吐出的不能消化的食物,在裡面發現了很多塑料袋。
難以想像,我們平日里無心使用的塑料。漂洋過海,無孔不入,影響居然如此駭人。更可怕的是,塑料在海浪巨大的衝擊力下,會被分解成小型的微塑料。
被浮游生物吃下,小魚又吃下浮游生物,大魚吃掉小魚,形成一個死循環。食物鏈高位的海豚身體就毒素巨大,甚至已經到了母乳就能殺死幼崽的地步。
讓人想起另一部紀錄片——《海豚灣》。
紀錄下了日本太地町地區捕殺海豚的殘忍畫面,說屠殺一點也不為過。
藍綠的海水瞬間變成觸目的紅色,親眼看著孩子、父母被殺,海豚的哀叫從有到無。日本漁民普通談笑,另一邊海豚的屍體一具具上浮。
更令人作嘔的是,這種屠殺被美化為「以研究為目的」。每年,平均有2.3萬條海豚會被日本「合法」圍殺。
除了嘲笑日本人心理變態,我們自己也摘不幹凈。
塑料、垃圾、污染、供求……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平日里的無心之舉,重複疊加,就變成13億的巨大禍患。
面對大自然,總有某一刻,我們都是鍵盤俠。嘴上為別人不恥,但身體力行的給自己打臉。
瘋狂點外賣,隨手亂扔垃圾,不懂分類和節約……
這看似是個無解的命題,但也是《藍色星球》這類紀錄片存在的意義。
它提醒我們:任何微不足道的一言一行,背後其實是無數可愛生靈的生死之戰。
要有敬畏,更要懂得懺悔。
為了看藍色星球2,我專門開了騰訊會員
家裡兩歲小寶寶看的目不轉睛……
大家都在感慨自己對攝影技巧水準的評價...
這部紀錄片是教育我們珍惜我們生活的這個並不屬於我們的世界,尊重其它物種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權利...
天哪,魚居然會使用工具了!
天哪,魚居然會吃鳥了!天哪,魚居然會變性了!天哪,魚要進化為魚人了,人類危險了!!!各種懵逼的我.....Σ(?д?|||)??有外星人元素的影視作品中,有部分會描寫到某個星球有多美多奇幻啊之類的。我看了藍色星球2後,就覺得如果真有外星人來到地球看到這些景色也會說這個星球實在是太美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好看的紀錄片?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電影拍攝幕後紀錄片?
※為什麼日本和韓國的紀錄片做得很好,而中國卻做得很一般?
※誰找得到介紹搖滾的紀錄片?歐美為主.
※《大國重器》這個片子到底有多大的水分?
TAG:紀錄片 | 攝影 | 海洋 | BBC紀錄片 | 藍色星球2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