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慶山(安妮寶貝)的《得未曾有》?

不能說自己是有多理解她的每一本書 只是作為一個喜歡她的普通的讀者 但也覺得這本書與眾不同和他以往的風格不同 更像是一個記者 收集和探訪的四個故事 訪談對話式的表現形式 也體現了以往未見識到的幽默 和體現了親切感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為母親 女兒的慢慢成長讓她有所轉變 很想聽聽大神或者是其他讀者的見解 而且還有一點不知道別人有沒有相同感受 每本書的序 是最喜歡的部分


看了之後就很很平靜,我媽還按著上面寫的做了一道菜,蠻好吃的。以前讀書的時候買了她的清醒紀,給我一種很頹廢的感覺,辭藻堆砌的有點獨特,說實話那時候不是很喜歡,看了一遍就放一邊後面就沒碰了。後面出新書的時候買了得未曾有,翻開的時候感覺筆名變了,裡面文風也完全變了,這種看著一個作家慢慢成長的感覺還是蠻好的。


說一下我大一,前陣子我也是剛從朋友手裡借到這本書,我基本是在深夜裡看完的,浮躁的心根本看不下,裡面很多瑣碎的東西;廚子和老琴人這兩個我看得不是很順暢,特別是廚子,看了一半,就跳過了;到了回歸農村的攝影師,我是農村的孩子,這正是農村裡平常的生活;年輕的僧人,凈化心靈。四個人,過著不同的生活,同樣的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買了還沒有讀 現在讀的是 月度童河 裡面的小故事讓我十分嚮往 雖然她安妮寶貝時期的書我一本都沒有讀 但是自從改為慶山之後 她的字里我能感受得到她是靈修的人 並且現階段修的應該很好了 她裡面的思想很多都和佛家的思想重合 比如無二心阿 我們最終的究竟阿 她的文字中 你可以從一個個生活點滴和方式能感受得到 她當下的喜悅 這種喜悅我相信是可以傳染的 用一下午的時間把月度童河讀完 發現自己有些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了 我可以溫和的和自己相處了 我想 這就是我讀這本書的收穫吧


很有衝動想去南通找老闆收我為徒


高三時候看過安妮的《清醒紀》,連著看了一天半,全部用的課件和吃飯啥的平時休息做作業的時間,其實當時也沒怎麼記住她到底寫了什麼,只是很喜歡她那種簡潔坦蕩的文字。

然後後來買過她其他的書,但是都沒有看下去。

《得未曾有》是在大一下學期看到的,那個時候心情很煩躁,又很想找個女朋友啥的,在圖書館也學不下去,於是翻書,翻到了這本。當時我還不知道安妮寶貝改名為了慶山,只是覺得封面,插圖,文字都還行,於是從序開始看,然後得知原來慶山就是安妮。

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坦蕩,但是顯得更成熟。

我們不能說哪一種生活方式就怎樣怎樣,我只是把它們當故事來看:世上還有這樣一些天才,他們能夠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付諸實踐,勇氣可嘉。也很讓人羨慕。

看完心裡很平靜。

但是這本書沒看完。


這本書脫離了戾氣,多了許多禪意。

曾經看安妮寶貝的書,更像是青春期的激烈碰撞,灰暗卻又熱烈,嚮往著所謂的自由,又徘徊於對未來的不確定。

而如今看慶山,沉澱了這份戾氣,多了對人性的思考。是的,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唯有篤定自己的信念,專註而深刻的追尋自己的夢想,人生的意義就在此時此刻。


《得未曾有》是第一本安妮的書,之前看到很多知乎的朋友說看安妮早期的書會給人一種頹喪之感,樓上的知友又說到安妮給了其力量,所以安妮的書到底給了不同讀者怎樣不同的影響,是不可得知的。但看會畫畫的廚子這一章看了一半,感受就比較複雜了。有些帶有禪意的話語顯得略微刻意,插圖左側的銘言還是逃不過雞湯的嫌疑,對於那些面對未來挑戰不斷奮鬥的年輕人來說,第一個故事可以是碗雞湯——追求自己想做的,達到無欲無爭的境界;亦或是插入背後的一把冷劍——廚子的挑剔和品味一方來自於多年的歷練,但另一方不可否認是建立在傳承良好的根基和家業上。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一無所有,這時再找個時辰,騙自己「難得浮生半日閑」,艷羨「梨花初釀」「雪吟落梅」,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品讀一本書,需要看這本書傳達了什麼,也需要看讀者的心境,若兩者契合,再好不過。可惜,對我來說,這本書緣分未到吧。


我也是一個喜歡安妮寶貝書的普通讀者,她的書每本都看

《得未曾有》確實不同,風格越來越貼近生活,也越來越深刻。語言文字不浮誇不張揚不帶個性又充滿個性。

有覺悟又熱愛生活的人,可以面對任何事情都淡定自如,內心篤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有能力去抉擇,也有能力去改變和適應。

他們過的每一天都是美的,可以被身邊細微的事物感動,小到陽光雨露。這種熱愛的生活的力量足夠我們去敬畏

這就是我對安妮寶貝的解讀


決定買《得未曾有》這本書,完全是因為那段時間心情非常糟糕,潛意識裡想要去尋點帶佛性的東西來「凈化」自己,我沒有隨意在用佛性這個詞,而且安妮寶貝一直以來給我的感受如此,而且越到中年,她筆下生出的佛性,就覺得更濃厚。書裡面看似是記了四個流水賬一般的故事,但是每句話里都好像林間泉水潺潺,一隻麋鹿從茫茫霧氣中奔出,讓人心裏面平靜而淡雅。書裡面的佛性,只要你願意懂,總會有。


第一次看安妮寶貝的書,表示看不懂,讓我感覺是記流水賬一樣。。。。請高人指導。


《得未曾有》是安妮寶貝改筆名"慶山"後首次發表的最新散文集。記錄了她在長途旅行中與四個陌生人的相會之後獲得的領悟。

這本書像一部攝像機把這一路路程見到的這四個人,聽到的事,感悟到的情感以文字配合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一位愛作畫又有自己獨到的飲食精神的廚師,在飲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悟道對人生的感受;一位回歸農村的攝影師,與妻兒相伴山居,禮敬故鄉和大自然;一位年輕僧人,以詩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領悟,供奉信仰;一位以古法彈奏的老琴人,年過八旬,心守一事。

總的來說,這四個人是有共性的,大概都是洒脫而追求自然精神的人。攝影師覺得城市的生活讓人麻木,於是雖然沒有衣錦,但是也必須還鄉,因為那裡有他的命。僧人曾經試過在北京的三里屯或上海的新天地這種人群密集而流動的地方打坐。在成都,嘗試穿著僧衣去酒吧,儘管嘈雜,但依舊不會改變內心的寧靜。老琴人一生為尋找古琴文化和精神鞠躬盡瘁,年過八旬依然若古琴悠揚的聲音版優雅。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那個有自己獨特飲食精神的廚師。

他很講究食材,什麼時節吃什麼菜,怎麼做都有很多的講究,另外,他也很重視食材的質量,認為人有時想避免麻煩的方式,何嘗不是在找新的麻煩。對吃的東西,態度不能講究也不能含糊。他講求克制,過季的食物不吃,過多的食物不吃,過量的調料不吃。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也讓我想起了《小森林》,一部清新的日劇感紀錄片。片中的女主角和劉漢林的感覺差不多,也對食材有盡致的研究。

這種對食物的態度倒是讓我佩服,我一向是個在吃上很不在意的人,只要能吃飽,差不多都可以,不太講求味道和質感。而且不喜歡烹飪,總認為烹飪是件浪費時間的事情,如果做飯的時間超過了吃飯的時間,那麼就是不值得的。如此想來,這應該和性子有關。他說,不緊不慢的人做菜最好,而我偏偏屬於急躁而不安穩的人,耐不下心來體驗每種食物撞擊味蕾,發出的化學變化。

我想喜歡這種自然味道的食材匠人想必也有一種超脫的自然心態吧。這倒讓我想到很多人為了顯得自然洒脫而刻意為之的蹩腳感。比如有些人把家裡的裝飾陳列得比較復古,但卻從裡到外透著一股為了復古和復古的矯揉造作,缺少內涵也不夠自然。也有人總是標榜自己很重視食物,號稱吃貨。但他們無非是去嘗試某家新菜館,這隻能說是一種獵奇,而到底怎樣的食物是好的,怎樣做才更好,他們卻是不知道的。

能真正做到洒脫的人,待人也必定是洒脫的。所以他認為所謂隨順的人,是願意以他人的想法為重,不會堅持或一定要遵從自己的方便。這又讓我想到那些偽平和的人,一副我很好說話的樣子,但遇到觀點不合,或者讓自己為難的時候便立刻堅硬起來。這樣的人,想必做出來的菜也是油膩而重口的吧。

*By?jl


個人覺得有些頹廢,不適合未成長世界觀的人閱讀。


評價不了,說說自己的讀後感。

有一天,突然發現在我一堆考試用書中間夾了本《得未曾有》,我以為是媳婦兒去圖書館借的書,就問媳婦兒:這裡有本書,你怎麼一直都不去還?媳婦兒說:我買的。我拿起一看,作者慶山,書名得未曾有,透著那麼一股禪意。慶山,原名安妮寶貝,艾瑪,如果這本書還叫《得未曾有》,作者安妮寶貝,那畫面有點不敢想,跨度有點大啊,先讓我去靜靜。書名風格變了,筆名也改了,倒是蠻貼切的。

書一下午看完的,拿起來就沒停下,覺得有點像追連續劇的感覺,對於我這種幾年不看文學書的理工男來說,算是難得。講了四個故事,但是每個人看完,如果四個故事按喜歡程度排下序,好像大家差別還蠻大。我在想,可能每個人追求和嚮往的生活不一樣,每個人想去尋找的內心也不一樣。我問媳婦兒,你最喜歡哪個故事?媳婦兒說西藏僧人,覺得一個僧人穿梭於城市和寺廟,有那麼一種既出世又如世的瀟洒。她不是很喜歡廚子。

但是我看完,我覺得自己最喜歡就是廚子的故事,或者覺得那種生活態度和方式更貼近自己的內心,好幾個地方覺得,艾瑪,這才是我想要的那種生活。比如有一技之長(做飯),有自己做事的原則,講職業道德(開放廚房,吃剩下的菜),自己的這份事業能得到別人的認可(醉廬只預約,不對外營業,認可我的自然會來),喜歡享受親力親為的做事過程(挑選食材,釀酒,搗鼓自家園林),有自己獨特的興趣愛好(畫畫),內心富足,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需要為生計求人,同樣也喝酒,喝完不吵不鬧,安靜睡去……


整部書的敘述結構,個人感覺和大冰的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冰的書偏向於和多個友人之間發生的具體的事情,書末也談及重逢。這本,也是,只不過敘述的更多是偏向於人生的感悟,如果不是抱著「踐行」的目的讀這本書,倒是可以將這本書當作是一扇門,一扇展現可能性的門,無轉折中蘊含看山平平也會喜。


推薦閱讀:

電影《七月與安生》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七月與安生,我是否在你眼中看到了自己?
有喜歡安妮寶貝(慶山)的男人嗎?
為什麼知乎上對安妮寶貝(慶山)不那麼客觀?至少我覺得。?
《七月與安生》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

TAG:文學 | 文學鑒賞 | 安妮寶貝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