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真正的修行?

怎麼調心?要只看一種書嗎?「念佛成佛」是何「佛理」?唯識宗怎麼學?


謝邀,最近的一點體悟,分享一下。

很多人不太理解佛法里的心是什麼,這個心很難解釋,舉個例子應該比較好明白。

如果將人比如著一條河,那麼水性就是心性。河岸和河底就是人的身體,河水裡的淤泥和雜質,就是人的貪嗔痴慢疑等性情。從這裡就有區分,人的性格不是人的本來心性,就像雜質也不是水的一部分一樣。

因此,要想認識自己的心,重新認識水就是一個途徑。在我們的概念中,水總是在一個容器里,水是有顏色的。實質上水是水,容器是容器,水有顏色是因為雜質,水能流動是因為有高低和潮汐,水的蒸發與凝結,是因為溫度。這些都是外力,跟水本身沒有關係。

而水的本性應該是:沒有干不幹凈,沒有生不生滅,沒有增不增加。

心性也是如此,我們的身體是容器,我們能感受到的溫度、風、堅硬與不堅硬、顏色等,這些都跟我們的心性沒有關係。這些跟我們心性無關的東西,很容易分辨:他們是無常的。比如我們的身體,總是在不斷新陳代謝,比如溫度,總是不斷變化。

佛家有個比方:不斷變化的,就像是旅館的客人;常住不變的,就像是旅館的主人。

這個常住不變的東西,就是我們的真心。它跟水性一樣,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但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很容易將那些變化的,當做我們的真心。佛家稱之為反客為主,認賊作父。所以我們常常受到情感和利益的趨勢,就像水受到潮汐的影響,潮起潮落一樣。

所以佛家最講究的就是明心見性,如果不了解自性不動如如的本來面目,就不可能了解佛法的奧義。

所謂念佛成佛,即是如此。念佛的目的,就是栓馬。我們的虛妄之心,就像野馬一樣放溢,念佛就是要將這匹野馬栓於一點,讓動相慢慢熄滅,漸漸自性顯現。這是一種暴力執法,先把逃犯一拳撂倒,關起來慢慢審問。


簡談佛道修鍊

註:原作者是一位道長。這篇文章並不需要接觸任何宗教與修行都可以看得懂,真的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相比於知乎上某些贊佛毀道,興道侮佛的回答,這文章的內容無關爭論,但確是可以為我們的修行指出一條明路: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通往大道,一旦大道顯現,萬法即歸於一處。成道便在目前。

所以唄,簡單的來講,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1,在未「見道」之前,所有的修行都應該是為了「見道」這個目標而去的——這是真正的修行。

2,在「見道」而後,身心行為逐漸符合於道、與道合一——這是真正的修行。

可能因為我了解佛道兩家的修鍊方法,以及他們各自所導向的目的,所以我個人並不贊同所謂的「三教合一」。佛、道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宗教,其經典的存在意義,是通往「大道」的路徑,也是大道在人間訴諸文字的一種載體。

修行人於其中,作為傳承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私以為更應該兼容並蓄和而不同,而不是為了意氣用事爭個高低。

當然,修行也不是打打嘴炮就可以得道成仙、成佛涅槃的呀!

原文:

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經歷悲喜生死,萬物在這個世界顯示興衰榮枯,其過程或長或短,或隱或顯,終歸於長寂,堙沒於塵土,對世間再愛戀再難捨的一切,最後都必然會化為烏有煙消雲散。那麼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到底為了什麼,為什麼一切都只是過程而不是永恆呢,生命的歸宿到底在哪裡,該怎麼做才能使這有限的生命獲得最完美的結局,不至於浪費呢?這就不得不使我們對生命對宇宙的本源作出探索和思考。問題就轉到宇宙生命的本質源頭上來……

  探討生命的的本質,有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個方面,是宇宙中產生了生命,生命在這個世界生老病死,好像過客,來去匆匆,十分短暫,而天地相對生命來講,是那樣的久遠,那樣的恆長。那麼宇宙間有沒有永恆的存在,生命能不能象天地那樣恆長久呢?

  第二個方面是,生命本身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從出生到終結,歡樂象露水一樣的短暫微小,操心憂慮辛苦擔憂佔據了大部分的時光,生命為這微小的歡樂要付出一生的代價。那麼生命真的就這樣來了又去了嗎,是不是這樣無中生有地顯示一下,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得了無痕迹呢?

  道教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認為宇宙的生與滅是相對的存在,生命在相對世界裡,一種形態消失以後,又以另一種形態再生。形態在變化,生命的本體沒有變化。&<道德經&>和<莊子>有很多相關的敘述。生命在宇宙的向前運轉中不停地出生、入死,再生、再死,無限循環永不停歇。那麼有沒有辦法避開這種無休止的生死死生,變去又變來的循環往複呢?可不可以象天地那樣恆定在一種沒有生滅的狀態中呢?道教認為有,這就是修行,通過修行了解一切萬有存在的根源,知道宇宙生命產生的原由,然後回到那個不變的本體上去,這樣就沒有生滅的束縛了……修行就要知道生命的組成,按照生命組成的規律通過方法使生命返回本體。而這個本體,就是化生宇宙萬物,但又無形無象,不能用言語表達的"道」。

  生命由兩部分組成,即生理和心理,生理是一個『客觀』的小宇宙,包含了外宇宙的所有信息並且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心理則是通過內宇宙接納反映外宇宙事物的觀念、認知、記憶與作用發揮的主觀集合。兩者沒有先後的順序排列,不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就好比宇宙中時間和空間的同時存在,不分先後和高下,沒有優劣和次第。站在時間的角度可以觀察到宇宙的本源,站在空間的角度也一樣可以通曉宇宙的實質。不能站在時間的角度就說時間是第一性,也不能站在空間的角度說空間是第一性。同樣地,生理和心理也是平等無別的,從生理方面入手可以通達生命的本源,從心理入手也可以合於生命的究竟。

  生理同一切外在物質世界的接觸,必然地有一個最終的歸屬,眼,口,耳,鼻,體觸在外世界的反映全部會集中到心理上來——即記憶。香的,苦的,好聽不好聽的,好看不好看的……世界自己本身沒有美醜好壞善惡之分別,全都是在心理接受了外界現象後根據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做出的評判,物理世界的一切,在人的生命里全部以記憶的方式存在。這就象宇宙里的空間,表面是空間的意思,細看這空間,追查它的內容,發現那裡面的一切竟然全部由時間構成。空間發生一切的事情:星系的運轉,社會的變遷,氣候的交替,萬物的枯榮,全部都集中折射在一個點上,這就是時間,沒有時間,一切就都化為烏有。反過來看,時間所記錄的現象,又全部以空間為元素,顯示出事件的地點、大小、數量、規模,正像記憶里的情節,全部由物理世界的各種片段組合而成。沒有了這些片段,時間隨之歸零。

  我們在看待世間現象的時候,必須選擇也只能選擇一個主體去描述這個問題。比如,說明一個事件的整體,我們可以以時間作框架,以空間為元素把事情表達明白,這是把時間當作第一性的。也可以以空間為框架,把時間作元素描述事件的經由。這是把空間作為第一性的。兩個方面立題目,都能表達事情發生髮展到結局的全部情況,時間空間並不矛盾更不衝突。修行者訓練自己,從兩個方面立框架,心理入手或生理入手是兩條不同的路,都可以達到超越,回到生命的本源上去,正像世間以時間或空間為題目都可以把事情表達完整一樣。

  不論從生理還是從心理入手進行修行,都是放下外在物質世界的牽掛,沉靜自己的思想,安定自己的神志,進入清凈狀態,解除紛爭散亂的經驗積累在生命歷程留下的見識、記憶,返觀負載支撐內心活動的本源,體味沒有思想的空靈怎樣地運轉萬物於變易。

 心理入手和生理入手在入靜後對待生命的闡釋是不一樣的,兩種不同的宇宙觀和人生態度在這裡有了不同的立論和體系。心理入手的理論指導是,既然萬事萬物最後都歸為記憶,世間的喜怒哀樂不過是一念而著,那麼只要把心調到一個恆定的境上,堅固它,習慣它,直到通達本體為究竟。所以從心的紛爭開始解破,有了戒定慧的步驟;生理入手的理論指導是:對於個體而言,心理、心外的世界都依賴這個身體而存在,生成這種物理和心理的本源直接用生命表達出來,心理的一切知識經驗都由外面物質世界通過身體的感受獲得,其心理本身是一無所有。那麼創造這個物質世界和身體的本源在哪裡呢?於是清除記憶,調節身體的狀態,使他同外宇宙合而為一,再觀察它的本體,於是,心理修行和生理修行都會看到生成萬有的那個主體:道。

  這兩個不同的方式有點象坐標圖的回收,最後都歸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就是本體,就是源頭。

  由於是不同的入手,又由於是直達源頭的兩種完整方式,所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卻又交錯難離的兩套宇宙理論,一種是縱,一種是橫。縱是對宇宙外在體系規律和人世興衰變遷了解非常深透的生理修行,它把身體結構同宇宙之間的界限消除了,於是從自身可以知道宇宙萬物的運轉動態。[道德經]上說:『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就是從身體入手修行所感知天地運轉的一種必然顯示,因為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包含了外宇宙的所有信息並且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所以說內丹是了不起的法門。橫的結構是,對一切是非愛恨無常取捨作詳盡論述的心理修行,它把世間百態用六塵的染著集合作了徹底完整解剖,從心的念頭緣起分析到心的本源,逐漸去除那些不實的,短暫的思想依賴和寄託,把負載心運轉的那個本體展現出來,這就是開悟。

  宇宙的究竟、同心的本源都是這個原始狀態在支撐運轉,這就是『道』或者『佛性』。這兩種通往本源的方法,充實發展豐富延伸到成熟,形成兩個大修行框架,就成了兩個不同的組織,這就是道教和佛教。

  修行原本的意思是用實際行動去改正不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養成正確的觀念和習慣,那麼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和習慣呢?就是合於本體的心理和生理習慣,也就是尋道、近道、悟道、證道、了道的過程。從心理的角度講,因為有煩惱而尋求解脫是本意,所以心理入手修行的目的在於,尋找心理煩惱的根源和心的歸宿;從生理的角度講,宇宙的一切沒有永恆的存在,萬物都有生滅,怎樣才能獲得長久呢?於是把自己同生成宇宙的那個本體用生理修鍊的方式合在一起,也就能同宇宙的本體一樣處於生滅之外,中國古時候把這種方法叫做修鍊長生。因為宇宙的本體同生命的本體都是道,所以從生理入手的修行叫修長生;從心理入手的修行叫尋解脫。

  宇宙和生命的根源都是道,而生命自己要同道相合,只有從自己的修行開始,自己之外再沒有其它的路可以行走,這是證道的實質。

附道長所說修鍊的步驟:

  大道平常,不平常的就不是大道。莊子說道無處不在。道之平常,人人都本自擁有。而我想傳的方法,更是簡單得不可思議。

  大道的次第,流行口訣是這樣的:

求道容易近道難,

近道容易得道難,

得道容易守道難,

守道容易證道難,

證道容易了道難。

  求道本來就很不容易,修海茫茫,你找不到哪裡是方向,只能夠人云亦云的摸索、尋找師傅,眾多的師傅,每個人告訴你的都不一樣,於是戒於是定於是清於是凈。禮斗拜經,打坐參玄。無數的方法,你弄不清真道在誰手裡。所以求道容易近道難。

  後來終於知道一切方法都只是通往道的過程,不是道的本身,只有道德經說的魂魄相交才是道,只有佛教說的當下才是道,只有本體才是道,只有佛性才是,只有混沌才是,只有無為才是,只有真空妙有才是……卻怎麼也找不到。一輩子悟啊悟啊,老師在旁邊指點啊比方啊,都絞盡腦汁,那個本體還是隱蔽不顯,只好求加持,求子午卯酉……這就是得道(悟道)之難。

  得道之後,初時非常喜悅,對一切紅塵事情都有了抵抗之法,可以制服七情,可以脫離五行,可以把輪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以不受輪迴的約束。這時候發現沒有了人心,只有了道心。許多人就覺得生命完全的沒有意義,他們受不了,於是放棄。堅持的人也過活死人關。這是得道容易守道難。

  在守道過程,諸多的宇宙生命問題開始出現,外在的,內景的,紛紛擾擾的呈現。各種神通異能的驗證,各種世界的再現,世間有的傳說和一切修行體驗,只要在自己意識有過疑問染著的都會在內世界重新演化經歷。一直堅持本體的方法驗證性功和命功,這是漫長的過程。我過去講述的內景道理,你可能都忘記了。或者不理解。所有白日飛升啊、虹化啊、舍利子啊,坐化啊,甚至刀解兵解水解之類,諸多問題都需要自己驗證明白,這是證道之難。

  一切明白驗證完之後,最後的了道,又沒有人幫助你,回頭做眾生還是自己在面對處理。一直到離開。

  本體是不死的。了道的過程需要自己清楚明白自己的歸宿。完全知道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在這個過程,宇宙、世界、個體的一切過去未來,都會清楚的展現。看明白之後,對世界就完全的沒有留念,所有一切修行的書籍方法,都沒有障礙。 走得洒洒脫脫。


把世間看作修行的道場。

這句話是王陽明提過的一句。

也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種人生態度。

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看似是一個很高深的話,其實不然。

修行是一種佛家的概念。

這種概念就是在痛苦中磨練和超越,是一種非常積極追求快樂的態度。

如果把這句話,能夠實踐到生活當中。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將會發生改變。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可以很好的解釋。

認知療法在現代心理學的領域已經非常成熟了,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其原理就是。

事件—評估(我們的認知或者思考)—情感。

也就是說,我們要改變的中間的評估,或者叫認知,那麼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對這個事情的反應做出改變。

譬如說,你失戀了。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我失戀了,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人,然後導致我失戀後情緒非常低落,而且我們會認為失戀了情緒低落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這就是典型的從事件,到對這個事情的評估,再最終轉化為你的情感。

但如果,你的評估是,戀愛只是一場修行。

雖然戀愛失敗了,你在痛苦中發現了問題,或者說吸取了經驗,那麼你會通過這次戀愛得到了反思,接下來就可以進一步去超越提高。

當下一次戀愛來臨的時候,就會把握的更加好。

就像最近王寶強事件一樣,王寶強在馬蓉前是個白紙,但也許經歷了這次,他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他就會對戀愛婚姻看得更加透徹。

從認知上改變對戀愛的想法,那情緒上勢必就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當然不是說你運用了這句話,你就可以完全不受情緒影響。

因為我們的不理性的思考,已經形成了幾十年的習慣了。

而改變認知,只是在我們的習慣基礎上去,去一點點扭轉讓我們更加尊重現實,更加理性樂觀。

但這個功夫是需要持續不斷地去做的。

每當事情來的時候,苦難來的時候。

我們不是總是沉浸在情緒當中,而是學會持續的不斷重構我們的認知。

譬如讓修行的概念深入心中,當形成習慣後,不理性的認知引起的負面情緒將會有效減少。

現實中,那些活的精彩的人,活的幸福的人,活的成功的人,往往經歷的痛苦和挫折都比我們常人還要更多。

他們和我們的區別,主要是對這個痛苦的詮釋方式,是更加積極的去面對,還是透過消極思維導致我們一蹶不振。

困難和危機並不是事實,而是和人的認知共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現實。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事實在樂觀和悲觀的人看來,是不同的現實。

認知改變現實。

戀愛、工作、挫折、人際關係、事業、家庭這些東西往往都是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

但往往也是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事物。

我們絕大多數的痛苦,都來自於他們,而且困難會不斷。

如果我們的認知,僅僅是抱怨,遇到這些問題,抱著一種消極的態度,我們會持續的陷入痛苦的螺旋中。

但換一種思維,把它們都看作一種修行。

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對你來說是一種修行的話,你必然會從任何事中間發現積極的意義,然後實現進步和超越。

譬如說,工作遇到瓶頸了,家庭不和睦了,同事關係不和諧了。

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警覺,修行又開始了,這是上天又賜予我又一段修行的道路。

接下來,你就會更加積極地面對它們,找到問題所在,想辦法去解決,解決過後,能力又有所提高。

如果逃避問題將持續存在,痛苦將持續加深,人不會快樂,只會更加痛苦。

所以持續的照這樣的認知生活的人,是一種人生超越的精神。

也是自我實現的精神。

而且必然會使自我更加強大,更加快樂。

至於最終通向何方,我相信是更加強大的個體,以及更加接近於神的意識,自然也是無限趨近於極樂。

把世間看作修行的道場,改變的只是對世界的看法和認知罷了。

但認知卻可以反作用於現實,去扭轉現實。


謝邀。

不迷信,不盲從,不消極,不衝動,

不偏激,不放縱,不自傲,不自卑,

守仁義,尊道德,有信仰,有擔當


修行的字面解決為: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以修行的唯一目標就是改變自己,若偏離了這個目標就不叫修行。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被無意識的行為推著走,要麼完全不知道什麼情況,就做出了一個行為,要麼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說了那麼一句話;要麼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升起了這樣的念頭。而為了改變自己,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反觀內照,看看我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如果修行是總綱的話,那麼可以分離出兩個部分:反觀內照,或者根據前人修行的經驗,按照聖賢所說的照做,完全不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要反觀內照的話,我們就需要知道我們需要反觀什麼部分。

要了解:身口意的行為只是衡量我們心念強弱的標尺。

例如:我寫了這篇文章你看著很生氣,但是你很快壓抑了憤怒,你接著看;

當你看了下面的內容時,你更加憤怒,於是你的憤怒繼續累積,你破口大罵,在評論留言與我爭辯;

當你的憤怒進一步累積時,你來找到我,對我實施來毆打。

而這三種行為皆是因為憤怒衍化而來,而身體的行為、口語的行為、心念的行為,只是衡量你心念強弱的標尺。所以,反觀內照不僅是包含了我們身體的行為,還包含了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心念。

再進一步探索時,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念頭的產生,都是由於感受先在心中升起,才會有念頭的產生,於是警覺的對象除了念頭外,還需要對我們的感受保持警覺。

這時反觀內照的大的框架就會產生:對我們身體的行為保持警覺;對身體上升起的感受保持警覺;對心中升起的感受保持警覺;對心中升起的所有的念頭保持警覺;

這就是佛法的核心: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當你從心理學入門,從心中的感受開始探索來解決問題時,或許你是在心念處這個框架下做工作;

當你從道家或藏密入門,就身體中的經絡、氣脈極覺問題時,或許你是在身與受念處這兩個框架下做工作;

當你從止觀入手,就念頭的升起去解決問題時,或許你是在法念處這個框架下做工作;

當你從拜懺、跑步入手,來解決問題時,或許你是在身念處這個框架下做工作。

所以,什麼是修行?

只要你是在改變自己,就是在修行。

如何開始修行?

當你以改變自己為初衷,而從身體的行為入手,或者改變從"心「的理念入手,就是在開始修行。


你所問的問題貌似標記了道教,但問的問題卻又是佛教,而樓上的諸位都說了,我簡單的說一下念佛,念佛要領不是理解佛理,說理解佛理,則直接違背了《阿含經》中本師佛教導的離五蘊,所以《楞嚴經》又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在佛性上出一個知見,是諸佛大忌,所以念佛還是要做到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六根專註,自性念佛,佛念自性,此即真八正道。

所以《楞嚴經》云:知見無見,斯即涅盤。《六祖壇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而關於道教的修行。

呂祖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也枉然。

蓋吾道修行,先調息止念,所以黃元吉祖師說:即凝神又調息,即調息又凝神。

三豐祖師《證道仙經》云:「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常存。性存命固,息念俱消,即性命雙修之第一步功也。」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又說:「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里。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道教修行:念頭止處起真知,顯出我等道性(天心,玄關一竅)

以下有兩篇分別介紹兩教修行的文章,是我寫的,我就是曾心齋。

關於佛教修行

關於佛教修行的文章,本來是我的《自述》的一段,現在截下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寫得不是很好,希望別建議。

開悟見道

過年後,老師說他要走了,他要去閉關了。說是煉精化氣後,在大還丹的期間要入山修行,采大葯。然後給我安排,讓我去石家莊找我大師兄。我說好,又在qq上跟大師兄聯繫了,我跟大師兄說我過完元旦後就去廣東,然後5月份到那,大師兄也答應了。

就在過完元旦後,我還打算過幾天再去訂火車票時,我忽然生病了。當時是晚上的時候,我關完電腦,睡在床上,打開手機看著《六祖壇經》。忽然間到晚上口乾舌燥,發現全身無力,頭疼無比,後來一日我躺著家裡,祈禱自己能一睡就好,但發現還是沒用。

家裡沒人,我也兩日未能進半點事物,只能大口大口的飲水,到達第二天下午,艱難的去奶奶家裡,奶奶見我如此,熬藥又端水的伺候我,我也在床上躺著刮痧,在那會兒我也感覺無聊,一直在參《六祖壇經》裡面的痛與不痛。當我沒有念頭時,會不痛,即無痛念,但人非死的,身體還會感覺到疼。後迷迷糊糊的睡著,忽然間在迷糊裡面感覺手大腳大,直接概括了身體。

到了早上只感覺身上的被子猶如萬千大山一樣,壓在我身上,使我脫身不了,驚起我的一身冷汗,忽然間被奶奶叫醒,這才算解脫了。而我卻一直在想無念之時,了了分明這個問題。突然間,我不知道這麼了一下就認定了這個了了分明即是道。

後加之精進,才發現我真正的明心見性了,也就是禪宗說的破初關。後我遵守老師的話,加以保任。

空悲雙運

在我保任的期間,我又跟我一位道友聊了起來,這位道友很厲害,他是我師父的好友,修過佛,也得到了師父的丹道傳承,他亦是我老師的老師,也是我的老師,我們三人互為師友。

他以開悟多久,我在跟他聊起空性時,他告訴我你雖然開悟了,但還是小乘,不得究竟,要我注重菩提心。他說小乘之所以是小乘是因為開悟後再涅盤,只能自覺,不能像佛一樣覺他。到涅盤後,外在和內在的會隔離,也就是說,阿羅漢在走後,我們的世界也在他的心裡全部毀滅了。只是進入了無為,但沒有進入無不為。只是入空,沒有妙有的存在,所以建議我開悟後還需要發菩提心,使空悲雙運,進入大乘。

其實那會兒我也沒聽懂,但我也跟著就去了解菩提心了,雖然我不了解菩提心的真意是什麼,但有一次,我在看戰爭片的時候,感覺戰爭特別的慘烈,直下留淚,發願誓要度盡一切眾生,否則不合道(無餘涅盤)

進入大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在於,大乘需要發菩提心,為眾生解脫,而小乘則是自解脫。大乘佛教得究竟,而小乘不得究竟。為什麼?請聽我慢慢到來。

當我在了解菩提心時,月明(即我以上說的那位道友)跟我說了下楞嚴經的第一月和第二月的關係。

《楞嚴經》原文如下: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雖見第二月,但又非月之影?那第一月和第二月到底指的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阿難尊者是大阿羅漢,他屬於只能自覺但不能覺他的人。

所以第一月是佛見,佛見,即自覺覺他

而第二月則是阿羅漢見,阿羅漢見,也是真見,他們也開悟了,也明心見性了,但有個不究竟的根本,那就是生死和涅盤還是對立的,不如佛一樣,佛是無分別的,無住的。佛不住於解脫而自解脫,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楞嚴經》云:心能轉物,即是如來。什麼是心能轉物?就是說心和物是無分別的,心就是物,物就是心,二者無分別,轉心就是轉物,轉物就是轉心。也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天人合一了,也就是我們道教內丹裡面最後一個級別:練虛合道。

阿羅漢雖說得到了正見,但還要一些微妙的習氣,那就是他們住於生死和涅盤二位。

而佛不住解脫生死處,所以張拙秀才留下一首偈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涅盤生死等空花。」

無常變化的思慮

佛教密宗的次第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

其中加行道分很多種,比如密宗有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所謂四共是必須做的四樣事,四不共的可以做四樣事的一種或者兩種,四樣不必全做,由於我們現在的題目是《無常變化的思慮》所以我們現在提一下四共加行。

密宗門派很多,所以他們在四共加行裡面也分很多,其中的寧瑪派和噶舉派是以顯宗的四共加行一樣。

1.人身道難得

2.思維無常

3.輪迴苦

4.善惡業報

而格魯派則以凈信,修四無量,思無常,發菩提心為四加行。

大乘佛教的根本在於發出離心,菩提心,明心見性

而小乘佛教的根本則是發菩提心,明心見性。

但不管這麼說佛教的根本就是這三心,三心中最初發心是出離心,什麼是出離心?即是對輪迴產生恐懼或者厭惡,想解脫即出離生死,即是出離心。

道教亦是如此,《悟真篇》開篇即說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名利求榮顯,不覺形容暗悴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五蘊的解釋

佛教把執著分成了五蘊,五蘊分別是色,受,想,行,識。

色為形色的意思《瑜伽師地論》云: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

色為形色,屬於外在物質。識即我等的識心,屬於內在精神。當內在精神接受了外在的物質就是受了,內在精神接受外在物質後就會變成想,想就會實行,也就是行了。

內在的是我,外在的是它,當我看見一串葡萄掛著藤上時,這個就是受,我會去想他到底是算的還是甜?這就是想,我爬上去摘到時,這就是行,以上受,想,行總結為識。

放下即是見道

我們所謂的執,追其根源是我執,比如別人罵你,你會發怒,而別人罵別人,你沒有任何感覺。為什麼?因為別人罵的是別人,而不是你。當放下我執時即無所執。

《維摩詰經》中的入不二法門品中,諸大菩薩皆說菩薩的不二法門,前幾位菩薩是這樣說的。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識神即念頭,念頭即我執,當放下念頭時即所以執都放下,但人非草木,所以人在放下念頭時,還有一個了了分明的存在。六祖大師云:無念,無者,遠離一切。念者,念念真如。

當我們離一切相時即見諸佛如來,當我們不住於任何一處時即得真心,當我們無所無行時即入不二法門。

過去不憶,現在不想,未來不思。三心不得即見真道,即見如是。

天台觀心法門莫不如此。

菩提心

當見道後即得正見,五祖云:未見自性,修法無益。密宗的次分法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見道即在修道前。旌陽真人云:「關未開,休打坐,如無麥子空挨磨;開得關,透得鎖,六道輪迴可躲過。」在見道後又要保任維持,以免遺失它,在道門後續為逍遙遊,真常應物。所謂保任,即心心不異為保,任意遨遊為任。

開關見性後隨然得到了正見,但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修到最後也不等得究竟,這就是為什麼歷代祖師開關見性後要發菩提心的原因了。

當開關見性後,心離一切相,但有微妙的習氣所在,即生死和涅盤,內在真實和外在虛妄,還存在著微妙的分別和執著,雖然得到了正見,但正見還沒有究竟。所以這個時候要發菩提心,得空悲雙運,上求無上道,下度無量眾生。當具備空悲雙運時,你就是一尊菩薩摩訶薩了。

六祖菩提心: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

漸次佛道

密宗的次第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所謂的資糧即是福慧。

龍樹菩薩云:「福慧二資糧具足,則成報、化二身,再通達空性,則證法身矣!」

我們知道佛有個名號叫兩足尊,兩足尊非是二腳的意思,而是指佛福慧二足。

資糧道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福慧,使未來修行能夠更順利。

加行道即是我們以上寫的四共加行

1.人身道難得

2.思維無常

3.輪迴苦

4.善惡業報

加行道即為自己的出離心加行,更增加自己的信心,同時也為菩提心加行。

見道即明心見性,即得正見,可以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修什麼都在執相,不能得圓通。有句話叫做不懂的無心之法,修什麼都是魔。也就是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就個一個附佛外道。所以明心見性非常的重要,明心見性是入道門檻,當明心見性後才算真正的入道。所以五祖說:未見自性,修法無益。旌陽真人云:「關未開,休打坐,如無麥子空挨磨;開得關,透得鎖,六道輪迴可躲過。」在次,禪宗叫做初關。

當見道後就開始真正的修道了,而禪宗在這個時候是進入重關,重關的意思就是保任,使得自性不流失,一直獨照,體會自性的奧妙。在道教叫真常應物,所謂真是指真實不虛的意思,常是指如如不動的意思,真實不動的心去應外在的物質。即五蘊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好無分別。

到後面是無修道,無修道即是證果的意思。在禪宗叫做末後牢關。即證悟,證果的意思。金剛經中說法門就好像一條船,船把你度到了彼岸,即可放下船子,而上彼岸。

漸次佛道即是佛祖空拳度子,即是道祖借假修真。

圓頓佛道

佛無頓漸,人心有異。

剛才漸法已經說了大概的就是信,解,行,證。信為正信,解為開悟,行為修道,證為證果。

其漸次佛道就開悟一言,還有很多,比如禪宗北派的觀心,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天台宗的六妙法門。都是借假修真。

而圓頓佛道,即當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此一脈無大小乘區別,無真假區別,無心相區別。是直了佛道的真見。

得無分別智,得大圓境智,圓通一切法門,一切境界,毫無隔礙。

圓通正法,沒有什麼可以言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

即《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最後一段: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詰經》: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凈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凈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說無礙。凈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葯故,不住無為;隨授葯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般若與大愚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佛教的名詞。那什麼是智慧?智慧不是智商,佛教有戒定慧三寶,戒為離一切所有相,為真戒,定為固定無住於相,慧為前二所作。

而大愚則非是愚蠢的意思,我所指的大愚是指道教的名詞。《老子》: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大愚即是無知無作,無知無作的自性,猶如赤子一般,無所執,無所執即離一切相。嬰兒不懂得取捨,所有不會取捨,不會取捨即我等的真如自性。

嬰兒的大愚是智慧的,所有道教返璞歸真。

老子云: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般若正觀

般若即是智慧的意思,以智慧而用來觀世界,即般若正觀。

老子云:無執,故無失。比如一物,我們想要那一物,得到了外在的物質總就到最後外在的物質即會毀滅。但我們無執於任何物體時,就不會有什麼損失了。真正的智慧是放下,放下就是不執,不執即無所失,沒有損失,即得全。

放下生死,即無生死。

放下解脫,即無解脫。

放下我執,即無我所執。

佛是覺的意思,覺即是放下。歷代禪宗祖師呵佛罵祖無不是想讓我們放下。放下即得解脫,放下即是涅盤,當真正的放下了我,即沒有所謂的生死涅盤之執,當沒有所為的執時即得涅盤,沒有所謂的真實虛假,沒有所謂的佛執法執。一切都空蕩蕩的,只存留我們的覺性所在,就是般若正觀了。

般若正觀,即是無住,無相,無體,無念,無爭,無為。

無住即無所住

無相即實相

無體即是真體

無念即了了分明

無爭即天下莫能於之爭

無為即無所為

大乘禪定

何為禪定?禪即離一切相,定即念念真如性體。

所謂禪定分很多種,有如來禪,小乘禪,凡夫禪。

所謂的凡夫禪即是指正信因果,但有喜樂厭惡的心靈。

所謂的小乘禪是隨離一切相,但我真彼假,我空你非空,解脫於未解脫的區別。

而如來禪則是彼我一如,心境一如,真假一如,毫無區別,不住煩惱亦不住解脫,不住迷亦不住覺,不住聖亦不住凡,不住於心亦不住於身,不住於三界以不住於出三界,不住於佛知見以不住於凡夫見,不住於濁亦不住於凈,不住於虛空亦不住於實體。無取無舍,無來無去,無大無小,無生無滅,無覺無迷,無有無無,無對立,無二元,前面不是,後面亦不是,中間也不住,不住不住,即如來清凈禪。

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嘆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凈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凈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凈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凈,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六祖壇經》: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味,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 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念佛的第一要義在於信,信自己能往生西方。

念佛的方法出《楞嚴經》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意思是說,口念心也要念,萬念歸一念,念念常清靜,最後念出個明心見性。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若是以為念佛往生西方嗎,無需明心見性,則是附佛外道。

心土不二,大乘凈土

念佛法門只所以說它是一切法門的總攝,佛門以念佛法門第一,不只是它的三根皆普,亦是大乘。所謂心凈凈土,心土皆凈即是真佛土,故土凈則心凈,心凈則土凈,心土無別,即是如來。

止觀

諸佛命脈,不出止觀。一切如來,皆由此深入。

所謂止觀,即止其念,觀其心。歷史上最著名的弘揚止觀的人,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一,圓頓止觀。二,漸次止觀。三,不定止觀。四,小止觀。

由於我不是研究歷史的,看書其實也看的少,只能用實修心得來補文字了。

《止觀雙運》

止為何處止?觀為何處觀?止其念,觀其心。欲要止其心,先觀其心,以凈觀濁,則自能凈之。以念觀念則自然無念,以心觀心則自然無心。自然無心則謂之止其無心,無心之道,則無止觀。止觀即無,即是合道。

學者欲習止觀,可以觀其鼻間呼吸氣,則念頭自然止卻。

學者能觀於相而止於相,則能無心。

學者能觀於音,則止其心。

能止氣脈者,則能觀自然無心。

止觀雙運,無心可止,是為真止,無心可觀,是為真觀,真觀真止,可以進道。

這是關於道門修行的文章,有點多,這文章本是我以前寫的,當時編輯後成了《修真慧參篇》

這是我寫的,我叫曾心齋!!!!麻煩你們這些說世有仙寫的,再去看看原帖上面,有曾心齋那三個字!!!!!!,本身我就是用來結緣的。

《修真慧參篇》

曾心齋無期 作

伍柳一脈

伍柳一脈起源於北宗,是全真龍門第八派的一個分支。按理說本應視為北宗,但是其在清末後期影響力很大,故學者將其二人著的書合稱為伍柳仙宗。

伍柳仙宗重於用先天,但後天亦用。其上等法門至簡,全訣皆在凝神入氣穴,以其無為而無不為。中等法門以有作為根基,以後天之訣竅應先天之妙用,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下等法門,全然後天,其法門複雜多亂,如果學者沒有明白先天元神的話,則很容易出問題。

甲 先天後天

先天後天,淺白的說法就是圍繞的一個『天』。先天是指比天還要先生的意思,後天是天生之後的意思。(註:先天也可以理解成在身體形成以前已經『存在的』;後天是出生後『我』的確立與觀念、事物的抓取)大家不要想的太複雜了啊,那有問什麼比天還先生呢?

《道德經》裡面有句這樣的話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有物混成啊,有一個東西混混沌沌,先,天地生。比天地還先生。它聽不見也看不見,它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它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它生育了天地,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只能強行的給他取個名字,就叫它道吧。先天既是道。那後天呢?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先天即是根本,而後天即是末的意思。

乙 精氣神

丹道中言上藥三品,神與氣精。首先我們來區別一下先天與後天。

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與氣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氣即非呼吸氣,乃知卻是太素煙;其神即非思慮神,可與元始相比肩。

(白玉蟾《必究竟地歌》)

噫!此先天三葯非玉蟾子言的玉皇涎、太素煙、元始神矣?

自疑:先天就是道,道何有分三乘?

答 疑:道本一氣,法分三乘。歷代祖師為說方便,故假分三乘。元精既是元氣,元氣即是元神。先天神氣不二,神行既是精氣行。故此三寶不可作分別。或論:不明。強言:元精布滿全身,元氣即是元精,元神而無住於生。

若世人以為丹道是以交感精(精液),呼吸氣,思慮神(意識思維)為三葯,是人行邪見。而以交感精而結之丹必是幻丹,以呼吸氣則徒勞時間而無功效,以思慮凝神必然身結疙瘩。切記。

人之生身前,元神既在此,而人在母胎時,以臍帶於母相連,用內呼吸,待到人出胎時,臍帶剪斷,大叫一聲,既先天氣以絕,而用外呼吸即是後天的呼吸氣。先天氣則存於體內。(據科學證明,嬰兒有一個能力,即是在水裡可以自動閉息)至於元精就是元氣了,元精而降本流末。而化交感之精,口水,汗,鼻涕,眼淚。簡單的說此身即是後天所化,有形有相。而丹道修行則與此順則生人不同,修真者逆而成仙,其返本歸元,歸根復命,將元精返還於元氣,元氣返還於元神,元神返還於道。以三歸二,二歸一,一歸道而為大旨。丹道修行與天爭命,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誓要與上帝並肩,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此既是丹道家的心靈。其追求宇宙的真理故說修真。(最上一乘說法,爭即無爭,修即無修。命本無有,不言在天。)

一顆金丹吞下肚,方知我命不由天。 (這個是真實功境,非是理論。)

丙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

以上境界按了義的來說都是假的。自古無有境界,乃因方便度人,所以借假修真。是以,君不見廣成子受道於黃帝只讓其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張三丰云:夫靜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之功夫在內。所以丹道分頓漸二門。所謂頓法直抓根本毫無境界可言,而精自歸氣,而氣自歸神,而神自歸虛,而虛自合道,至於漸法則是漸修漸行,借假修真有所境界,精氣神三物,一步一步的將他們各自歸還。

丁 丹道總旨

丹道法門無非既是神氣二字,沒有什麼秘密之言。不過就是性命而已,性意指心而命則是指氣或者身體。性由命所顯,命由心而存,性命本來相依,若無命,性何以顯?若無性,命何以存?此二者合則生,分則死。

丹道家認為自性本是道,而性因命所顯,所以幻化出來了命。故命有始終,而性無始終,命有生死,性無生死。所以丹道家追求將色身返本歸元,重新歸入自性當中得道。正所謂大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丹道則是將萬物歸根復命,返還於道中。是以丹道有云:順為凡,逆為仙。

戊 丹道四密

《體山真人性命要旨》:然道有三秘,一曰採取,二曰藥物,三曰火候。三者之外,更有玄關。

若問丹道要秘,則答有四。一,火候,二,藥物,三,採取,四,玄關一竅。

其實玄關一竅就是明心見性

火候則是自性元神

藥物就是先天一氣

採取則是方法

丹道實在是簡單不過,就四個字:神氣相依。

用一首詩來概括就是:萬物皆有死,元神死復生。以神入氣穴,丹道自然成。

丹道派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其中文始派就是一個凝神入氣穴。沒有其他的什麼搬運的口訣。採取直接用真空採取法,就是無意歸中。所以非常的簡單。若有丹師言:丹道複雜無比,則其未明丹道全旨。

歸中見性謂之玄關,見性謂之火候,歸中謂之採取。則藥物自然歸爐,不煉自煉,不採自采。

己 玄關一竅

許旌陽曰:「關未開,休打坐,如無麥子空挨磨;開得關,透得鎖,六道輪迴可躲過。」

孫陶一派有雲,開關展竅,當在築基之前者。

張三丰:「不識玄關端的處,真鉛采來何處安。

歷代祖師言玄關不在身外亦不在身內。在身內則著相,在身外則找不到。那玄關到底在那?又是指什麼?其實說白了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後才算具備正見,才算是真正的初入道之門。可以這樣說,沒有見性的人無論修什麼,無論修什麼法門都屬於外道。但學者莫要說好吧我沒見性那我就不修了,專門見性。這樣也不行,還需要明白借假修真這個道理啊。

庚 火候

在中醫看來五臟屬五行。心屬火,而丹道中的火候就是指心神。火候分文武,其武火用於採取煉藥,而文火用於封固。古人謂之文烹武煉。那如何分文武呢?古人云:用橐侖為武火,不用橐侖為文火。所謂橐侖就是做菜用的推拉火爐,用於吹火。一推一拉陰陽之道。丹道用橐侖比喻呼吸。所以用呼吸的是武火,不用呼吸助的是文火。此中等、下等丹道才會去分文武。上等則不分,一路文火,便是自性元神主事,一意歸中。古人說的好:得一,則萬事畢。

辛 止念 調息

大道先教人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調息者鼻接虛空氣。初學者因先注重調息止念,止念調息。調息之法不外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其息必長,深,細,若有若無。初學者在調息可能會有呼吸不過來的癥狀,這是沒有掌握好調息的方法,應吸十分,呼七分。且勿吸十分,呼十分。

《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調息綿綿,微微輕出,似有而無,莫教間斷

至於止念,第一步既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但人非草木山石,故需了了分明。

欲要無心於事,先要無事於心。

丹經云:止念調息之始,調息止念之始。意思是說止念後自然調息,調息自然止念,學者只需選一個就行了。

壬 苦竹所講

以下本是老師與顛閑子,後顛閑子給我整理。

頓悟黃芽理,陰陽稟自然;

乾坤爐里煉,日月鼎中煎。

木產長生汞,金烹續命鉛;

依時勤採取,白日上衝天。

心齋:黃芽,指大葯,既先天一氣。

苦師:悟真篇中說甘露黃芽

丹道家又說黃芽白雪

先明白白雪?

苦師:白雪就是丹家所謂的虛空生白

白雪的意思就是自性了

也就是丹家說的元神的意思

苦師:而我長說丹道不過就是說神氣二字。所以黃芽意指元氣

不是觀想

虛室一片漆黑

自性生其白

這個白寓意為光

心齋:光寓意性光,所謂性光,既是自性而發無相無形

心齋:虛室,黑暗無比。有眼無眼在這個虛室裡面看到的都是黑的。而唯有點燃蠟燭反可照亮虛室。人之心猶如黑暗的房間,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照亮你那顆黑暗的心。

道家云:燭照太虛

陰陽稟自然。 乾坤爐里煉,日月鼎中煎。

苦師:悟真篇里說,這個竅,神氣穴,乾坤竅等

意指玄關一竅

我以前說過中空既是玄關

木產長生汞,金烹續命鉛

木生火

火指心

心指神

丹家以外丹之汞寓意為神

以外丹之氣寓意為鉛

心齋:所謂金虎,木龍

金是水之母,水生為氣

木是火之父,心屬火

依時勤採取,白日上衝天。

苦師:依時勤採取三種藥物

三種藥物。心印經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詩裡面說的很簡單。簡單到極點。基本上看明白了就知道大道至簡。丹道說的都只是元精元氣與元神。當明白了丹道只說神氣就代表著已經明白了丹道大旨。明白了元神元氣就明白了丹道一半。一旦得訣窮理盡性立馬達丹道全旨

男子實修

《丹髓歌·其五》雲,「昔日遇師真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以精化氣氣化神,煉作黃芽並白雪。

丹道家初步功是煉己養己,所謂煉己既是對自己心性的鍛煉,所謂養己則是對自己身體的鍛煉。上陽云:「寶精裕氣,養己也。對境忘情,煉己也。」丹道家將此二者集成了凝神入氣穴法門,凝神既煉己,入氣穴既養己。

凝神 。初解: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中解:物我兩忘,漸入佳境。勝解:元神本具寂照之功,能所俱泯,神與氣精渾然為一;又雲自性定照。

氣穴 。謂:既下丹田部位,但不可執於下丹田,若世人以為下丹田就是氣穴則是執相,若世人不守於下丹田則由是盲人摸象,丹道分內外二鼎,其下丹田為外鼎,而內鼎是氣穴,氣穴無影無形,但其裝於外鼎內。例如一口玻璃缸內裝純凈水,沙漠行者是喝缸還是喝水呢?

凝神入氣穴要注意的內容

一,萬緣放下,無事於心。不生一念,了了分明。用這個分明(覺、照,空靈之靈)元神定照下丹田的部位。久行則生暖氣,肚中咕咕叫,下丹田沉沉的。這是真氣入體的原因。不要去管,繼續凝神入氣穴。

二,凝神入氣穴,必須注意活守。如果不懂活守則很容易出問題。

好,現在說說什麼活守與死守。死守就是『亂意』(或說執念)定照下丹田。就是不管咋樣,心裡亂想,而定照下丹田。活守呢,則要遵守一個存無守有。存無則是存無念,但人非草木,所以有一個了了分明。此刻裡面是守有就是用了了分明定照於下丹田。

當能做到凝神入氣穴,則久久定於下丹田,以期待心息相依。此刻學者會發現,在煉功的時候會有很多念頭的出現,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這些念頭而忽視掉的。而當我們靜下心來做凝神入氣穴的時候則發現這些念頭,這個時候要注意,一旦失神亂想便將自己拉回到凝神入氣穴。久而久之,努力加行則自然能夠做到無念。關鍵就在於你努不努力了。

葯來

凝神入氣穴,久而久行,自滿沖關。此刻活子時到。則是小葯產之景象。

凝神就好像火一樣,而氣穴就好像一鍋水。火燒水開,而熱氣沸騰,則自然沖關。這個時候四肢濃濃,陽根會無念舉起,六根亦會震動,如感覺眼前一道閃光,耳朵嗡嗡響起等等驗證。這個時候說明是小葯(先天元精)產生了。(過程中會有一種持續高潮時似射非射的快感)此刻萬萬不可動淫念,一動淫念,火既變淫火,結丹亦是幻丹。此還需死心無念凝神入氣穴,當感覺下丹田有一個熱氣有形時,這就說明小葯已經到了不老不嫩的時刻應以風火采煉法採取小葯。

採藥

這個時候學者運起深呼吸,吸的時候要有意,呼的時候則隨意。以呼吸風助真意,一吸意引入下會陰,一呼意引入下丹田。行之十幾下,待陽物軟下來的時候,就說明小葯已經采完。此時還需以凝神入氣穴而封固。

煉藥

此時應以小周天煉藥,丹道小周天和氣功不同。丹道是有葯才行周天,而氣功完全是無葯意行周天。丹道行小周天可以感覺到氣形,而氣功則不能。所以丹道批評氣功云: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襠。丹道之小周天說是進陽火,退陰符。奇經八脈考云: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奉任,故曰陰脈之海。所以這裡下丹田降於會陰穴然後循背部上升至頭頂為進陽火,而頭頂下降入氣穴為退陰符。

止火

待葯煉完,陽光二現,成馬陰藏相時。應止火封固以免漏丹。至於止火,則無需凝神入氣穴,行小周天了,只需無念而神靈。

女子清靜丹道順序顯記薄論

註:此篇《密記》是原稿的刪訂版。本意是讓人了解丹道,當然了其斬赤龍是全訣,是完全可以修行的。

第一 克己,養己。所謂煉己是對心性的鍛煉,所謂養己是對身體的鍛煉。煉己對境無心,養己添油接命。

第二 先鍊形質,將乳房煉平,使乳縮如女童,堵上漏。斬月經,將下陰縮如女童堵下漏。

第三 後煉本元,凝神入氣穴,男子氣穴在下丹田,女子氣穴在中丹田。

第四 採藥歸爐

第五 子午周天煉藥。 口訣:子進陽火,午退陰符。

第六 止火。無念規中,謂之止火。

第七 卯酉周天。團聚藥物,卯酉沐浴。

第八 入七日混沌定

第九 陽光三現 大葯生起,六根震動

第十 封印六根,大葯不漏。

第十一 以四字妙訣 五龍捧聖之秘 采大葯過關

第十二 十月養胎 純陽戰陰魔。

第十三 打破天門出仙胎,待到此時還需 三年乳哺

第十四 九年面壁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第十五 打破虛空消萬劫,坐登彼岸棄法船。待到此時我就是元始天尊。無住,無相亦無別。

前一年我拜師學習丹道,一日有一女童欲投師傅門下,但由於師傅只會男子丹道,而不會女子丹道,後師傅因感女子投丹道而無門,故讓我去拜一位師太為師,師太年輕的時候遇異人而傳丹道,後出家入佛門習修凈土法門。

與師太學習了幾個月凈土法門後,師太知我來義,也因為感此女丹珍重,慎傳於我,並叮囑我口訣不得輕傳,此口訣只度品德好上根器的女子。復我回到「竹閑居」(老師在山上的一個休閑所)將丹道傳師傅一閱,師大驚,告我,言此女子丹道和他得到的清靜派男子丹道除了前面的煉液化氣不同,其他的鍊氣化神,煉神反虛,煉虛合道一摸一樣。

這也促發了我的興趣,使我在先後幾個月中日日研讀女丹。最後從女丹中發現了幾句話。

綏山道人云:赤龍自斬,乳房自縮,如男子一般,而後真陰之氣化為真陽,以後用工,與男子無異。

呂祖雲;太陰鍊形,與男子修鍊之法大同小異。初工下手,是謂斬赤龍,以後用工,其後十月工夫,陽神出現,粉碎虛空,一路修真,與男子同,無彼此之別也。

也就是說,除了前面這一步女子煉液化氣和男子煉精化氣不同之外。其他的後面皆與男子相同。

感覺女子無師,無訣,又少書。為了女子大開方便門,我今寫此,便先將煉液化氣的全部修法一泄無遺,至於後面修法,則需女子自己看丹書。因為後面的修法和男子是一樣的。

一,月經斷和斬不同

我們先要準備一下,有的女人自然斷了月經,就以為斬斷了月經,這是不對的。我們所謂的斬斷月經是縮回童女,和自然斷了月經不同,自然斷了月經是由於身體老了或者病了所以月經枯竭。

女人小時候沒有月經,到了十二歲由於生理問題月經來了,到後來老了,月經枯竭。而我們修丹道注重的是逆為仙,歸根復命,反本歸元。所以我們要把她扭轉乾坤的反回去。

二,鼓琴招鳳

老年人月經自然斷了,我們就要把她招回來,然後斬斷縮回去,使她反本歸元。

其法門:《丹書》曰:「竹破須將竹補宜。」其訣惟何:「凡有月信者,先斬赤龍;無月信者,又須先復而再斬。」究其起手,皆用周天之法。於子午二時,跨鶴而坐,萬緣放下,叩齒七十二次,以通肺腧二穴;次用兩鼻,微微呼吸三十六次,以通周身血脈。於斯時也,誠恐炁從下泄,必須跨加勁,毋任放鬆。須以兩手分叉臍下扉上,以意往後向上而送,約行三十六息;再以兩手作托天,必須分意存在尾閭,導炁後達而升,如是約行三十六息;再行緩托三十六次、急托三十六次,則自覺尾閶氣動,有騰騰上升之機趣。如是後,可將兩手放下,仍叉兩腰,加用兩肩往上直聳三十六次,則自覺夾脊關、肺腧等地氣勢動升。而或有塞阻處,加行咬緊牙關,意存後頸,往上直提三十六次,則自覺玉枕、泥丸皆通矣。如是後,方用下咀唇包上咀唇,微微著力,則自覺泥丸之氣下到鼻中低處。其時只用舌搭天橋,無須著力,須以意存舌搭之處,甘露自降。乃於鼻中微帶縮法,以意送露咽下,直降絳闕。存留片晌,方以意導向後退降,須分左右達存兩腰,各旋三十六次。再以意導分向臍輪,左旋三十六次,右旋三十六次,則自覺滿腹通暢。於斯時也,兩手仍叉臍下扉上,以意分導乃是左右同刻,齊提三十六次,則自覺有一點點入子宮,則須若存若忘,片晌而巳。此是修經之大略,個中尚有無上活法,此時未可言也,然不外夫「寂虛而視」一句雲。

若是有月經的就不要煉。可以略過以上。

三,男子與女子在煉液(精)化氣的不同處。

1,男子煉精,女子煉血

2,男子先煉本元後煉性質 ,女子先煉性質後煉本元。 按女子論:(本元:元氣。形:乳房。) 按男子論:(本元:元氣。形:陽物。質:精)

女子在乳頭有漏奶,下面有漏月經。男子下面有漏精。我們說要補破身。把身體返還回童嬰的時候。

女子要將乳房縮回去,月經斬斷。使二者猶如童女。而男子要把濁精縮回去,陽物也縮回去。使其如童男。

3,由於此原因,女子比男子修行的要快,男子要修十年,女子則修三年。

訣云:大道先教人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女子修行先守戒,以戒持念而助修行。此一步是克己功夫。

一,戒殺生

二,說謊

三,世聰辯智

四,愚痴

五,葷腥

六,行惡

七,誹謗他人

八,惡口

九,虛偽

十,自了漢

不乘白鶴愛乘鸞,二十幢幡左右盤。

鶴者,棲山林,游大澤,獨善而已。至於鸞鳳之屬也,明王之瑞應。幢幡,儀仗。此兩句要學人發心廣大,不可獨善,必要廣度有情,同赴瑤台。

女子初功在觀心和懺悔

一, 觀心

上座後當自凈其意,不作他想。直下內觀自己當下心念,不用多久,就能發現念頭來來去去,生生滅滅,如同流水奔騰不息。此時當知是心念妄想,切勿執著,也不要被念頭牽了去,你就只是看著,如同路邊看客——做一個旁觀者。

日久就能截斷粗妄念,觀照到一念不生的無念狀態,再於無念中返照這個能觀的旁觀者。當下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念自然消融於本有覺性之中。

於無念中領會到本有的覺性,你會發現,你睜開眼,看著眼前的事物,歷歷如新,卻無分別妄念;你閉上眼,雖不見外物,能見之性亦無生滅。

這個先天本有,今時亦不隨因緣而生滅的覺性,便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若已然開發覺知之性,當勤於座上日常中恆常觀照,正如心中心法初祖大愚法師所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無甚難事。

女子當時常念太乙救苦天尊名號來請天尊護持自己煉己。此法必煉

第一 克己,養己。所謂煉己是對心性的鍛煉,所謂養己是對身體的鍛煉。煉己對境無心,養己添油接命。

凝神入氣穴

女子凝神入氣穴

按清靜丹道來看,女子凝神入氣穴應該是中丹田,否則入下丹田會有血崩的現象。這個說法沒錯,但很多修丹的大多數毛病就是不知道活守而造成的。欲修行丹道必先知道什麼是活守。

上一個帖子介紹過什麼是活守:

至今有些人學習意守丹田都是死守而不放,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意?意是指真意,乃元神所化,元神本具寂照之功。《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存無,存無念,守有,守氣穴。此番才是活守。

按:女子氣穴在中丹田,男子在下丹田。女子凝神入中丹田。

上丹田在眉心中間裡面一寸三分之間

中丹田在雙乳中間裡面一寸三分之間

下丹田在肚臍中間裡面一寸三分之間

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則天心來複;人慾既凈,則天理常存。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和平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雙乳中間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女子氣穴在中丹田,男子氣穴在下丹田。女子先鍊形質,後煉本源。所謂形者,是指乳房。所謂質意指月經。故上乘女子初功下手時守二處,一曰氣穴,二曰血海。氣穴既是中丹田,血海其實就是子宮。位於骨盆腔中央,在膀胱與直腸之間。

訣云:二手交叉捧乳房。

元神真意照一方。

待到真陰初動起,

急運神功斬神龍。

太陰鍊形修法: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脫去胸罩,赤裸上身,二手交叉捧住乳房,閉眼凝神,止念調息,舌頂上顎,無念之時,了了分明,分明照中丹田,忽感二乳微熱或微漲時,移神凝於雙乳,以雙手輕輕捧乳房,再由順時針方向輕輕揉磨,就是雙手由內往外。切記,需要輕輕。按此法揉磨三十六圈後,再由外側往內輕輕的揉磨二十四圈。隨後功完再移神入中丹田,之後,意默血海(既是子宮)從此中微微的提吸三十六口,用無念真意引入中丹田。功完雙手捧乳,凝神於中丹田等待真陰動機之時,久而久之,直至虛極靜篤,不知不覺真陰生機觸動。丹田血海中有一縷清氣升至炁穴,復凝神照定炁穴。久久行之,煉化形質。

————修改部分如下———————————————————————————————————————————————————————修改部分如下————————————————————————————————————————————————————————————————————修改部分如下—————————————————————————————

贊兮,月信來前臨和月信將斷後。行索龍頭和擒虎尾之法。

註:月信(月經)

月信來臨之前,當行索龍頭之法。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所謂的索龍頭是月經來時,而擒虎尾是月經斷後,後來發現我錯了,原來女人的月經是一個月來一個星期,當初師太在這傳我廣嗣訣,訣雲∶三十時辰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金水過時徒霍亂。霍亂之時枉費功,樹頭樹底覓殘紅。那時我一直很迷茫後來經過了解才發現,月經來之前,才是索龍頭,而月經過後兩日至三日,經紅變黃,才是擒虎尾。而在這兩日半或三日中絕對不可以行功,否則會出現一些不好的問題。

索龍頭:端正身體,空洞其心,真實其志。凝神入氣穴,待到真陰發動時。凝神血海(子宮),以調息之風配合凝神採藥歸氣穴。既用呼吸,吸則有意,呼則無意。猶如深呼吸一樣,一吸則細長無聲,綿綿若存。配合凝神,將那一縷清氣意引中丹田。待清氣歸爐後,此刻再凝神入氣穴,等待真陰發動時,再采,再凝神反反覆復。行之三四遍。收功

月信一個月後斷掉之時,當行之擒虎尾法

擒虎尾:端正身體,空洞其心,真實其志。凝神入氣穴,待到真陰發動時。將血海里的一縷清氣意引尾閭,一撞三關,至泥丸而下降中丹田。待清氣歸爐後,此刻再凝神入氣穴,等待真陰發動時,再采,再凝神反反覆復。行之三四遍。收功

索龍頭和擒虎尾都是一樣,只是龍頭的一個月,月信來臨之前,虎尾是一個月,月信消失後而已

以上屬於鍊形質。女子斬赤龍時有一下根斬,有慢慢斬斷的。根斬的就是月經一下就沒了。漸斷就是,月信從赤變黃,由黃變白,白後歸無。切記不可慌張,不要以為自己得了病。

待到月經斬斷,乳房縮如處子時。既可以行接下來的煉本元之法了

第三 後煉本元,凝神入氣穴,男子氣穴在下丹田,女子氣穴在中丹田。

未摘抄

第四 採藥歸爐

未摘抄

第五 子午周天煉藥。 口訣:子進陽火,午退陰符。

未摘抄

第六 止火。無念規中,謂之止火。

未摘抄

第七 卯酉周天。團聚藥物,卯酉沐浴。

小周天止火後就要行大周天。在大周天與小周天前有一個過渡的階段。在這過渡的階段裡面叫產七日大葯。我們稱之為七日假死,也就是入七日混沌大定。在這個階段有脈停息住的現象。再入七日混沌大定前要做 卯酉周天來團聚藥物。

大成捷要云:須用真意眸光從坤臍至乾頂左升右降四九三十六而定,右升左降四六二十四而定。此卯酉周天之度數。

尹真人曰:先以法器頂住太玄關(尾閭穴)口,次以行氣主宰,下照坤臍,良久,徐徐從左上照乾頂,少停,從右下降坤臍,為一度,如此三十六轉,為進陽火;三十六度畢,去了法器,開關退火,亦用行氣主宰,下照坤臍,良久,徐徐從右上照乾頂,少停,從左下降坤臍,為一度,如此二十四,為退陰符。

師曰:氣穴火珠有一顆,從左上升照乾頂,左眼轉右眼。復降氣穴。如此。三十六度為進陽火。復從右上而左下為二十四度為退陰符。

第八 入七日混沌定

未摘抄

第九 陽光三現 大葯生起,六根震動

未摘抄

第十 封印六根,大葯不漏。

未摘抄

第十一 以四字妙訣 五龍捧聖之秘 采大葯過關

未摘抄

第十二 十月養胎 純陽戰陰魔。

道門語錄:若大周天之道,是內葯生而胎嬰現,所謂「陰陽交媾罷,一點落黃庭。」此時惟有不即不離,勿忘勿助,以綿綿密密之神行不二不息之功,一日一夜無有間斷可也,廣成子云:「丹灶河車休矻矻,鶴胎龜息自綿綿。」張仙云:「終日昏昏如醉漢,悠悠只守洞中春。」

十月懷胎:既一點靈光入黃庭,使得神氣合一,結為嬰兒。此時潛意識習氣大爆發,學者在此期間多見魔障,或見親人在你面前死,或見無上天仙佛陀上帝要接引你,或見絕色美人在你面前艷舞,或見有人要殺你。此可學者萬不可動搖。

一,發菩提心。

二,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而不得。

三,存想大日焚身,燒盡天魔。

十月懷胎後,身變純陽,有六神通現,等等不可思議之事發生。

第十三 打破天門出仙胎,待到此時還需 三年乳哺

若是前面的煉己不純,則此時出神又會有種種魔現,所以這個時候還有還虛一段時間。

神移上丹田,默念一聲出。此刻陽神一定要脫胎。

陽神脫胎後,要做三年乳哺來使陽神成熟。

此刻腦後有一輪清靜功德金光閃爍,光之所照猶如大日,身體四大清靜莊嚴,顯我陽神金仙之妙相。

學者此時神入大定,久之性純,陽神成熟。

自此以後,五臟清虛,閉目內觀臟腑歷歷如燭照,漸次有金光萬道燦爛透出身外,其丹光如火輪雲霞上下盤旋繚繞、籠罩禪座,漸漸引陽神入於大定。而為超凡入聖之實驗,非比喻也,乃真景象也,仙師親證此異,不敢語人,蓋非常人所能見聞之事也。有仙緣道骨而得遇是書者,則寶之、秘之可也。

太乙元君曰:三節煉神還虛,名曰「上成乳哺」。欲超凡入聖,成仙作佛,經緯天地,輔助造化,而行三年乳哺之功。是必煉神以還虛及能出有入無,要完「六六」乳哺之功,須明「七七」存養之道,依陽光之收放,准調神之出入。然陽神之出也,主乎動,動則宜暫不宜久,宜邇不宜遐;而陽神之入也,主乎靜,靜則貴久不貴暫,貴遐不貴邇。其功必由暫而至久,其效必因邇以及遐。蓋愈靜定斯愈篤定,而陽神愈堅,慧光愈明;亦愈調演斯愈純熟,而陽神愈靈、變化愈妙。直至三年功成,性體老煉,覺得調神出殼之際,而陽神直以太虛為宅舍,極大地山河儘是我之家庭田園、游賞棲遲之所也。及收回入定之時,而陽神又以色身為寢室,合內院中宮儘是我之床枕幾席、偃仰宴息之處也,將見舉足千里、遍游萬國、真空妙有、隱顯莫測、通天達地、步日玩月、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入金無礙,殆無入而不自得焉,陰陽不能陶鑄而反能陶鑄陰陽,五行不能變遷而反能變遷五行,閻羅不能制其死、帝釋不能宰其生,縱橫自在,出入自由;欲少留在世則護國而佑民,建功而立業;欲超凡入聖,則凌霄而霞舉,飛升而拔宅。無論在塵、出塵者皆能濟世利物,輔正除邪,救旱救澇,消災消劫,或說妙演經、日賦萬言以闡道,或立法垂訓,度盡眾生而傳燈,任其所為無不神通靈應,變化而莫測,即十百千萬億兆浩劫永遠住世亦不生不滅,即分形散影百千萬億化身遍滿三千大千恆河沙界亦無窮無極。此大丈夫得意之秋、功成名遂之日也。人生至此,寧不快哉?此三年乳哺之功,已返到性全堅剛、神化無方之位,名曰「神仙」者是也。

第十四 九年面壁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此刻陽神成熟,習氣全無,學到此以證神仙業位,但還有上上乘的天仙道果未證,故此學者一心入定,久而久之,將命煉入自性元神中,與道合一,此時一靈獨照,道就是我,我就是道。

第十五 打破虛空消萬劫,坐登彼岸棄法船。待到此時我就是元始天尊。無住,無相亦無別。

師云:丹道貴在明理,貴在實修。

得修法者,必要看經,丹經貴在明白原理。

得修法者,先悟神氣,否則以此修行猶如鍊氣功。

得修法者,要以此篇修法為標準,然後去看丹經,丹經云:得來口訣好看書。沒有神仙不看書

推薦女子丹經:《黃庭經》 《靈源大道歌》《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

》《泥 丸 李 祖 師 女 宗 雙 修 寶 筏》《仙佛合宗女金丹法要》《女丹隱訣》《法要秘抄》《坤修玄指》《女丹捷要》

真 清凈丹道目錄順序

仙佛合宗語錄:陽氣生來塵夢醒,攝精合性歸金鼎。運籌三百足周天,伏氣四時歸靜定。七日天心陽來複,五龍捧上崑崙頂。黃庭十月足靈童,頂門出入三年整。屈指從前那六工,般般真意為綱領。九年打破太虛空,跨鶴乘鸞任游騁。

體真山人性命要旨

下手功夫,明白玄關,一陽初動,神入炁穴,化生機緘;次,地果還生,腹中覺有一物,活活潑潑,如盤走珠;次,鉛汞交歸真土,仍從竅內發出先天真鉛,謂之葯產;次,藥物采歸爐里,封固停息,以伏神氣;次,氣滿督任,子進陽火,聚於乾頂,卯沐浴以益其鉛,午退陰符,降歸坤宮,酉沐浴以益其汞;次,周天行滿,鉛氣飛盡,煅成一塊干水銀,斯為丹矣;次,用七日采功,神攢入鼎中,大葯始萌;次,煉到火珠呈象,采大葯出爐,運行大周天,穿過後三關,降下重樓,落入黃庭;次,靜養道胎,養到十月胎圓氣足,遷至上田;次,寄居泥丸,百日冥目,始見天花亂墜,則出神之景至矣;次,調神出殼,初出頂門,俟金光如車輪之大,即收歸於上田;次,一出一入,漸漸純熟,能通天達地,遂以身化身,愈化愈多,不可勝數,古人謂之千百億化是也;次,萬殊復歸一本,煉神還虛,功行圓滿,永作帝鄉之客。

清靜丹道順序修法目錄

第一 煉己,養己。所謂煉己是對心性的鍛煉,所謂養己是對身體的鍛煉。煉己對境無心,養己添油接命。合之 謂之為凝神入氣穴。

第二 神息相依。凝神入氣穴總要就在於 神息相依。神息不依,無葯來之景。初步功在於心息相依,息心相依。

第三 聚火開關。 許旌陽曰:「關未開,休打坐,如無麥子空挨磨;開得關,透得鎖,六道輪迴可躲過。」

第四 採藥歸爐。口訣:無念規中,不採自采。

第五 子午周天煉藥。 口訣:子進陽火,午退陰符。

第六 止火。無念規中,謂之止火。

第七 卯酉周天。團聚藥物,卯酉沐浴。

第八 入七日混沌定

第九 陽光三現 大葯生起,六根震動

第十 封印六根,大葯不漏。

第十一 以四字妙訣 五龍捧聖之秘 采大葯過關

第十二 十月養胎 純陽戰陰魔。

第十三 打破天門出仙胎,待到此時還需 三年乳哺

第十四 九年面壁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第十五 打破虛空消萬劫,坐登彼岸棄法船。待到此時我就是元始天尊。無住,無相亦無別。

1 陽氣生來塵夢醒

(按:此言活子午,葯來之景象。所謂陽氣生來者,一陽初生,葯來之景象,活子時是也。塵夢醒者,元神一覺,活午時是也)

2攝精合性歸金鼎

(按:此言採藥歸爐。小葯者,元精也。金鼎者,氣穴也。口訣:無念歸中,不採自采。此時神氣合一而不二,神行則藥行,故云:攝精合性)

3運籌三百足周天

(按:此言煉藥,但丹道最忌於執相,他言行三百隻是大概的數字,得訣者且勿執於三百,待到陽物縮進,陽光二現生起即是止火之時)

4 伏氣四時歸靜定

(按:此言止火之功。明煉性之法就知道止火之口訣。丹道之火既是神,丹道之葯即是氣。此神非思慮之神,而是先天元神。此氣非呼吸之氣,而是先天元氣。故止火之功,是為無念而神靈。)

5七日天心陽來複

(按:此言入七日大定而葯來之時。所謂天心,即是自性,既是元神,入定之時,脈停息住,唯此一點靈光普照虛空)

6 五龍捧上崑崙頂

(按:此言采大葯服食過關)

7 黃庭十月足靈童

(按:此言十月懷胎)

8頂門出入三年整

(按:此言陽神破關而出,三年乳哺)

9屈指從前那六工

(按:此言六年溫養陽神熟,此謂之還虛之功)

10九年打破太虛空

(按:此言九年閉關,粉碎虛空,一靈獨照)

11跨鶴乘鸞任游騁

(按:到此處功成圓滿,做無上天仙)

西派清凈丹道次第

1,下手功夫,明白玄關,一陽初動,神入炁穴,化生機緘;

(按:下手功夫,既是初步下手。玄關者,明心見性。一陽初動,葯來之景,神入氣穴,既是心息相依。化生機緘,固定命基。此些功夫若不明白則丹道無成)

2,次,地果還生,腹中覺有一物,活活潑潑,如盤走珠;

(按:凝神入氣穴,久而久之感覺到下丹田有一物,活活潑潑,如盤走珠。此是功境)

3,次,鉛汞交歸真土,仍從竅內發出先天真鉛,謂之葯產;

(按:鉛汞者,神氣之假名,清凈丹道凡是鉛則是指先天一氣,汞則是指先天元神。真土者,五行之元素,德厚之代表,其色黃,五色屬中。謂之自性真意。神氣交而共歸元神真意行之,久就凝神入氣穴則忽感覺有氣沖關,此刻活子時來,此既是葯產之景象。)

4,次,藥物采歸爐里,封固停息,以伏神氣

(按:此刻速用秘訣將藥物采歸氣穴,加以封固停息,以伏神氣)

5,次,氣滿督任,子進陽火,聚於乾頂,卯沐浴以益其鉛,午退陰符,降歸坤宮,酉沐浴以益其汞;

(按:此既煉藥之功,小周天之法,逆轉河車之道。進陽火,退陰符,卯酉之沐浴。卯為進陽火,酉為退陰符。)

6,次,周天行滿,鉛氣飛盡,煅成一塊干水銀,斯為丹矣;

(按:煉精化氣畢,結玉液還丹之功)

7,次,用七日采功,神攢入鼎中,大葯始萌;

(按:七日閉關,假死於此,脈停息住,一靈獨存,內外二葯,合和教融,大葯始萌)

8,次,煉到火珠呈象,采大葯出爐,運行大周天,穿過後三關,降下重樓,落入黃庭;

(按:此刻言鍊氣化神大周天之景象,行大周天,大葯一撞三關,化甘露入口,此既金丹,隨說不多,但需知一顆金丹吞下肚,方知我命不由天。所謂三關,為尾閭關,夾脊關

,玉枕關。所謂重樓,既是喉嚨。黃庭則在腹部,就是中下二丹田的一片了)

9,次,靜養道胎,養到十月胎圓氣足,遷至上田;

(按:所謂大周天后要行一年防危險。所謂的一年就是十月,十月就是一念。此刻練就陽神)

10,次,寄居泥丸,百日冥目,始見天花亂墜,則出神之景至矣;

(按:移鼎安爐,無有存神,死心定定,一靈獨存,忽見雪花滿屋,虛室生白,則出神之景至矣)

11,次,調神出殼,初出頂門,俟金光如車輪之大,即收歸於上田;

(按:開天門而出陽神,立馬出,立馬收。以防止危險)

12,次,一出一入,漸漸純熟,能通天達地,遂以身化身,愈化愈多,不可勝數,古人謂之千百億化是也;

(按:以上明了,不做廢解)

13,次,萬殊復歸一本,煉神還虛,功行圓滿,永作帝鄉之客。

(按:天仙功完,習氣全無,一靈獨存,坐忘合道)


吾道一以貫之。

打坐冥想固然重要。日常生活中,不間斷的觀察自己的心的起落,才是最重要的。用功不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而是要時刻的提在心上。要有這個警惕心。無始以來,我們被積習推著走,不保持一顆敏感的心,又怎麼去對治。


從佛法來說,簡單的說是三十七道品,任何大小乘佛法都不脫離這個範疇。這個廣泛的說話就太長了,古往今來各種法師造論在我看來都是在闡述其中的內容。

我在佛法上,是個結果導向者,只以成敗論英雄,不論心跡言說。

自己檢查自己是不是逐步開啟正見,菩提心出離心是否增上。只要持續進步,每天你是放生、抄經、念佛、持咒……,這都只是方法差異而已,都是佛法中事。

如果各種煩惱更加熾盛,愚痴不減,貪求世法,哪怕你求了一萬個灌頂,修了一千個廟宇,修行多麼超勝的法門,也不過是夢幻空花一場。


簡而言之,福慧雙修。其他回答大多談的是修慧,但也別忘了六度里以布施排第一位。

我師父說:「先培福,福能養慧。」

  物質資糧的積累得到的果報是福報,智慧資糧的積累變成智慧,但二者並非絕對獨立,在第三地它們開始相互轉化。前面的福資糧逐漸轉化成為慧資糧,就在忍辱這一地。

忍辱,使物質資糧的「福」變成智慧資糧的「慧」

  智慧資糧是一種能量,或者說是一種「光明」。物質資糧積蓄起來、強大起來,產生根本變化,就像平常說的「物質變能量(光明)」,有形的福德資糧在此逐漸轉為智慧資糧。

摘自明賢法師《法寶論》


最近的一些反思:

幾年前我就開始了解到一些靈修、通靈、催眠之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最初給我的感覺就是:好牛啊!好高大上啊!

簡直就是布靈布靈放著光的有沒有?

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研究這些東西上,也加過一些群,整天看著他們分享又有什麼奇蹟發生了,又連接到哪個天使了,又接觸到第幾個次元了。

我也曾經很長時間沉浸在這種金光閃閃的夢幻中,但是後來,幾乎所有的群、公眾號都被我刪掉了。

為什麼?

因為我發現,這些東西確實給了我很多快樂,但是這些快樂都是虛幻的。

現實是,我還是整天焦慮和沮喪,我還是不喜歡自己,我還是控制不住和家人發脾氣,我還是被別人的閑言碎語傷到抬不起頭...

它帶給我的是一個美麗的桃花源,並且我一度以為自己已經身在桃花源中,我的內心被得意的情緒填滿,自以為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達到了別人達不到的高度。

然而現實是,它為我營造了一個夢境,而夢早晚會醒來!

當我一而再的陷入情緒低谷,夢就醒了!

我個人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金燦燦的東西,就好像興奮劑一樣,麻木的時候看一看,低落的時候看一看,馬上飄飄然起來。

但是等到藥效過了,痛苦還是會再次襲來,本質上什麼都沒有改變。

為什麼呢?

因為別人告訴你,你的身邊有天使陪伴,可是你看到了嗎?沒有!

書上說人死後依然存在,並且可以自行選擇是否還要輪迴,可是你親身體驗過嗎?沒有!

靈媒說高我會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可是真的都實現了嗎?也沒有!

所謂眼見為實,別人說的再天花亂墜,對我們而言,也只是一時的興奮而已,激動過了就過了。

就好像某人跟你說:你知道嗎?我去鄉下玩的時候,一隻黃鼠狼跟我說話了!

你興奮的不得了,和他聊了一下午黃鼠狼,回家躺在床上,感覺自己的世界觀都崩塌了。

但是一周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

你也就只記得有這麼回事,恐怕很難再興奮起來。

而那個親身經歷過的人,可能過十年,再想起來還是會興奮的找人說個一下午。

當然我不是說這些都是胡說八道,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確實達不到這個高度,也確實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

而痴迷於這些與實際脫節的概念,是否也是某種逃避呢?

若說想知道一個修行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只要捫心自問:

在我學習和修行的這一段時間裡,我變得越來越幸福了嗎?

我的頭腦更清晰了嗎?

我的性格越來越溫和了嗎?

我的知覺更加敏銳了嗎?

我的負能量減少了嗎?

我的抗打擊能力增強了嗎?

面對難搞的家人或小孩,更少動氣了嗎?

如果沒有,那你是在修行,還是在用修行麻痹自己、逃避生活呢?

益西上師仁波切在《因果明鏡錄》中說:「許多人由於沒有機緣遇到無我空性的善說,憑自己的智慧又不能關照到無我空性的真實意,於是有實執所引,他們依然換湯不換藥地執有一個實有的神我或大我的存在。因為我執並沒有根除,所以它會以不同的形式不斷地顯現出來,沒有無我空性智慧的指引,修道極易誤入歧途。在修行過程中,當神通異能被開發時,我執無明隨之而來,雖然已經淡忘了世俗的我相,但這時卻緊緊執取一個偉大、神奇的我,由這神我的執著、虛榮、我慢繼而升起,便會渲染自己、表現神異、招攬徒眾、自稱教主、妄語惑眾、極易墮入魔界。」

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的靈媒,他們的能力已經「出神入化」,然而他們還是會因為一點小事焦躁不安,他們面對死亡的時候,依然驚恐慌亂。

《莊子·逍遙遊》中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水積蓄的不夠多、不夠深,就沒有能力承載大舟。

我們心靈的力量不夠強,格局不夠大,根基不夠深厚,自然承載不起生命的苦難。

有人說:所有的苦難,都是生命的禮物。

我想要補充一句:所有的苦難,都是生命的禮物,但你要有能力接受!

所以,從現在開始,忘掉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吧,把所有理論都實踐到真實的生活中,一點點的打造自己的根基,讓自己深深的紮根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是像浮萍一樣遊盪著。

另外,據我的經驗來看,所有的改變,都只能由自己來完成,這即是幸也是不幸,幸的是你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不幸的是這期間所有苦難都要由自己承受,沒人幫的上忙!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像一位冒險家一樣,不停地探險,不停地受傷,不停地爬起來繼續前進,相信我吧,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漸漸感受到生活的律動,並且真正學會如何順流而行。

節選自我發表在公眾號的《修行:我們都修到了些什麼?》

想要閱讀全文可以到公眾號查看『空山有木』


阿姜查的師傅阿姜曼說過一句話:「如果看到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這就是禪宗的觀心法門,達摩祖師說過,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

《達摩破相論》志求佛道,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阿姜查不斷地重複強調:修行的道場就是我們的身心,在我們的六根里,在我們接觸外境中去觀照。我們必須在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的當下,去仔細覺察,心如何被這些外境對象引發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如何構成我們一連串的行為,以及一連串的喜惡分別的制約反應。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嘗試不用佛教裡面的術語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一來那些術語引起的各種「誤會」本來就很多;二來對佛法不感興趣的人看見這些術語就想掉頭走開——但實際上,不管你親不親近佛法,用不用佛法的語言去思考,它的一些想法,或說智慧,或說邏輯,本身還是能對你有所助益。

從我自己的體驗來說,與很多人的想法或者說直覺相反,修行做的其實是減法,而不是加法。好多人在開始決定修行時,我猜或多或少腦海裡面畫的是一幅「路線圖」或一張「to-do list」:我先做這個,然後做那個,再做那那個……等這些步驟一一成功,最終我就到達了一個叫做「證悟」的地方。就像一場馬拉松最後衝過終點一樣。

在這樣的思考中,證悟似乎是這一個個步驟加起來以後最終得到的結果。

這樣的做法當然不能說錯。事實上,在你自己的例子當中,這個做法很有可能是那個唯一能夠成功的方法。但是,這種做法常常有一個弊端:它使人過分地注意了步驟本身,也就是修行,而忘了修行的目的。

佛教裡面經常舉一個例子:如果說證悟是我們要到達的彼岸,那麼修行就是幫助我們到達彼岸的渡船。怎麼樣過河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過去。等船到了對岸,我們就該馬上下船,把船忘掉。不然,我們就是還一直待在船上,沒有上岸。

所以,如何是真正的修行呢?——就是沒有忘掉上岸這個最終目的的修行。你的眼睛應該一直盯著對岸,而不是花心思琢磨腳下的這條船夠不夠漂亮,材料到底有沒有選對。

每個人過河的方法都不同——有些人只坐有人掌舵的船;有些人不介意坐竹排;有些人坐的可能還是你從電視上看見過的那種:吹漲一張豬皮,人藏在裡面,順水漂過對岸;有人沒那耐心又足夠大膽,自己跳下河就游過去了……有人可能根本不考慮水面,人家直接租了架直升機飛了過去——總之,如前所說,你到底是怎麼混過去的一點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過去了。

這是我在開頭說「做減法」的原因。理論上,你應該挑選一個最快捷、最有效、最適合你自身情況的過河方法——如果你有能力游過去,幹嘛要花時間造船呢?……又或者,你根本就站在一個水面狹窄的地方,其實一抬腿你就邁過去了。

如果不忘記目標是過河,而不是過河的方法,你就不會一直站在河的這邊轉來轉去,到處打聽到底怎樣才能過河——你自己走下去試試看嘛——能成功的就是「真正的」方法。反之就是假的方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證悟本身就意味著「回到正常的狀態」。那麼什麼是正常的狀態呢?就是去盡染污,把不正常的、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扔掉——這也是減法。

明白了這一點,現在你就該把目光緊鎖在對岸上,用各種各樣可能的方法去接近它。不用問這個方法對不對,看起來靠不靠譜……管用就行!有人說了,如果能夠通過躺在海邊的吊床上、一邊喝著雞尾酒一邊獲得證悟——為什麼不呢?!……然後,至於什麼才叫「對岸」?它在哪裡?這是另外一個大問題,這裡就不說了。這需要你自己去體會和學習。


很多人問什麼時候開始修行最好?

答:嬰兒開始最好的。不要等什麼退休之後,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有時間有精力了打打坐練練拳想長生不老了,我只能說那是保健,不是修行。嬰兒只會哭的時候,世界對他是沒有概念的,他的意識還沒有健全,可以摸摸頭頂,嬰兒的頭頂,髮際線上去一點,是軟的,天靈蓋還沒閉合,他和宇宙的是聯繫的,十五歲我們性能量也開發了,那時我們的靈力達到一個鼎盛,之後十年內是修行最好的時間,二十五歲能量減弱。那我們還能不能修行呢?可以,只是效果肯定沒那麼好了。我有時看一個人,十八歲左右身上的氣的幾乎透明的,發的光也是白色的,然後他今年才二十八,身上的氣渾濁了往下走了,光也沒了,我就問他發生什麼了,談了好幾個女朋友,其中有一個墮胎了,以前可是才子來的,常常憤世嫉俗控訴社會的不公平,現在入了社會變得世故圓滑,完全判若兩人。我說你是不是有肝病啊?他支支吾吾說有脂肪肝,我猜他這病估計的讀書讀的太拼落下的,還不止肝不行,脾腎也要壞的節奏,但是我沒和他說,我知道說什麼他也是聽不進了,就提醒他對未婚妻好一些,不要亂搞了。這個人是我一個沒血緣的親戚,家裡有點財富積累,早年學習優秀意氣風發,常常嚮往一些正義,愛情,理想,公平等偉大情懷,十年前還在讀書沒女友,平時也隨和沒架子,我一看,哇!福報可大喔!若是那時修行怕是在十年後必能幹一番偉大事業,可惜再過幾年,氣損得不是一星半點,現在估摸是積重難返,沒救了吧,我和他談一些話希望能挽回些,他倒也接受了,或許是我們之間還有點前世緣分在裡面,但大道理給他說恐怕是無福消受了。

修行有用么?有什麼用?

答: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為什麼要去做?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說想治病長生不老,我說這個不用修,你有錢我教你個辦法,保證你50歲看起來和30歲一樣,而且包你沒病還可以活得比一般人長,不用修行那麼辛苦啊。有人和我說我想發財干大事,我說這可不好說,今生的財富幸福很大比重是由於前世福報,當然越早修行是可以改變福報的,福報大小取決於你領悟程度,有些人前世的業障還沒還清,福報也沒積累多少,還想發財,我說你幸好遇到我啦,你能遇到我說明你福報還是有的,我就辛苦一點給你講講,講完了你聽不聽懂我不知道了,我只能儘力和你說,我當然希望你能聽懂的,但是聽不聽得懂是你福報決定的。你福報多了錢自然來找你,但是這些都是世間法,如果執著於錢財,你那麼自私又怎麼提升福報?你可以這樣,我有錢以後要多做善事,你這樣想或許還有效。有些人前世福報大,今生有錢,但是做壞事,說不定會墮入三惡道。總之,錢是身外之物,它不會永遠呆在你身邊,一切都是暫時的。還有什麼求姻緣求子嗣求升學求平安,都是世間的東西,和你福報有關,但是和修行無關,只能說修行可以增加福報。還有問我怎麼消業障的,修行可以增加福報,懺悔可以還別人的債,讀經修智慧,持戒不使業障增加,瑜伽可以清凈身體,還能治病。阿羅漢修行的目的是自我解脫,菩薩的修行目的是所有人解脫,佛已經超越了解脫和不解脫,你如果是出於這三種目的,我認為是好的一個修行動機。

關於愛情

答:學歷越高生活越好思想境界越高越是提出這種問題,首先你告訴我什麼是愛?因為Ta可以給你帶來快樂帶來滿足所以你就愛Ta?相愛的人也是有一個前世今生緣分在裡面,等到緣分啊債啊還清了,也就累覺不愛了,當然緣分這事不好說,誰知道誰欠誰呢?身體啊長相啊財富啊,這些東西是會變化的,Ta不可能一直都是那個狀態。我不是叫你不愛,也不是叫你愛,我是叫你在愛情來了時候要淡定,走的時候也要淡定,愛的時候淡定,不愛的時候也要淡定,因為世事無常啊,不僅是愛情,所有事都可以通用,也許你可以控制下一秒發生的事,那下23456秒呢?修行到一定境界是可以預知未來的,不過到那時候你可能會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愛情。

關於戒欲

答:清心寡欲不是叫你戒欲啊,只是少欲,誰能做到完全戒欲呢?有人說我十年都不想異性沒有性生活了,一看整個人精神是壓抑和萎靡的,如果看到好看異性一點想法沒有那是陽萎不是得道,其實只要有一秒念頭就是破戒了,不看異性腦海里想了也算,說明你沒認識空性,有境界的人看異性但是他不會起太多貪念,也不會去阻止自己的慾望,而是去觀察它。慾望是人的本能,性能量可以幫助我們更圓滿的修行,重要的是怎麼恰當的利用它,看到美好的異性時,我知道我正在起貪念,但我知道對方不可能永遠都是這麼美好,她會生老病死,她的皮膚會衰老,皮膚下都是血肉和筋骨,我喜歡她是因為我的本能在起作用,如果我是喜歡她的靈魂,那我更不應該去佔有她,而是讓她的靈魂自由,讓她的靈魂得到解脫,然而不管是外表還是靈魂,不過是我們的幻覺罷了,它們本身就是合成的產物,就像白骨觀,實際上只有空和滿。

怎麼修行?有沒有具體方法?

人的根基有深淺,有人前世有基礎,有人領悟能力高。修行的方法也有很多種,但是修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凈化身心,看清真相。不同人適合不同方法,去了解清楚自行選擇。我個人就是讀了很多經典,然後去實踐,然後繼續讀經典繼續實踐,循環學習,不能只讀,也不能只實踐,這樣沒有突破,基礎很差讀不進去的人就抄書祭祀問上師,前期積累福報清業障,後期就會慢慢有感覺,自己會突然頓悟很多,什麼事都順心了。以前打坐沒方法一秒都不行,現在不管去哪裡都打坐感覺很正常。神通超能力之類修好了就有,然而不能去執著,對修行沒有幫助。最早讀藏密,然後南傳,再然後印度經典,修瑜伽,道家和中醫什麼都看,反正我中西天文地理什麼奇門雜書都看,有些只有文章沒書,自己總結一些修的方法。

建議去了解一下三脈七輪,(轉)三脈和七輪的真面目

最後推薦一些書。

《薄伽梵歌》zendic珍藏版

《薄伽梵歌原義》漢譯簡版 (美)帕布帕德釋著 李建霖等譯

《瑜伽經》奧修版

《入中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江味農居士校勘本(民國)

《白話維摩詰經》邱紀良

《楞嚴經的秘密》宗薩利美瑜伽士 貢絨埃薩

《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隋) 太素真本_百度文庫

《選擇中醫》董洪濤

※除了最後一本涉及作者版權,其他的網上都有,不用買

想到其他的再補充


謝謝 @持心師兄的邀請。

看書當然很重要,尤其我們這樣荒漠的環境中。如何用佛詮釋生活? - 佛請問應該怎樣冥想,冥想有什麼作用麼? - 人體生理現象

但是,其實和老師、同學一起,在生活中練習更重要。【抄書】五項正念修習

但願有益。


不談各種雞湯、優美的句子和各類猜測的想法,咱們單刀直入分享專業學習修行的意見,當然這裡會側重於佛教的修行,要修道的也可以作為一個借鑒。

----------------------------------------------------------------------------------------------------------------------------

1、初學者要從理論方面用功, 精進修行這一點雖然非常好,但是如果它不是建立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正確理論基礎上的,那麼這種修行是非常盲目的,它最終將使你進入一個錯誤的狀態,你將不知道該如何繼續下去。比如:

發現氣機的時候,接下來該怎麼走?發現光的時候,這是屬於什麼現象屬於什麼境界?念佛念到成片的時候,接下來該往哪裡用功?自己所運用的方法到底會不會讓自己進入所希望的目標?而你所希望進入的目標到底又是個怎麼回事?剛開始打坐時該如何用心?為什麼很多人第一次進入高級的狀態之後,在後來的打坐中就很難進去了?平常白天生活的時候該在哪裡下功夫?為什麼打坐總是出汗燥熱?該如何對待腿疼、昏沉、散亂這些現象?

。。。。。。。

如果要列下去,在沒有精通理論之前,可以列一個十萬個為什麼,而最重要的是,這些問題還是最基礎的知識, 如果這些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如果你掌握不了,修行根本就談不上,雖然你也很精進,那是精進的盲修瞎練。

另外如果像很多佛油子一樣一上來就跟你談經書上的正知正見,呵呵,經書上知見,是一個初學者能夠運用和印證的嗎?

念佛成佛,在關於凈土宗下面有好幾個相關的回答

如何實修凈土宗?是否有次第?如何才能念好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怎樣修凈土宗才能保證臨終之時得以往生極樂國?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142759/answer/174504022

凈土宗依哪一派修行,往生比較有把握?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355318/answer/174195651

正常生活怎樣念佛?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77002/answer/174210002

念佛成佛是運用大乘凈土宗的法門,而不是單純的念佛號的念佛禪,這個是小乘和外道的方法,兩種不同方式的目的地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搞混了,一定要在理上弄明白。

另外現代修行凈土的很多人,尤其是網傳佛教,是搞附佛外道齋教,這個離佛教差的更遠。

2、學佛的心路歷程:

(1)很多人剛開始學佛,滿身的力氣不知道往哪裡使,首先就是要想起來時的路,這樣才知道回家的路,簡述回家的路,就必須要從如來藏說起,在以下的各類回答和文章中,都提到了佛教的核心:如來藏。

開悟,一定要究竟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167692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感覺如何?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3668/answer/173334230

開悟是怎樣一種體驗?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50444/answer/166875858

要想重新回到如來藏,就必須保留甚至培養那些指向如來藏的念頭,雖然最後你還必需放下這些念頭(只能到進入如來藏的那一剎那才需要放下),但無疑剛開始你不能連那些能引導你回家的念頭也斷掉。你看有的學佛人多可憐,他們聽過來人說「善惡皆不立」「無善無惡」,因而平時連善念也要斷,這幾乎等於自殺,還妄想開悟,是根本不可能的。

(2)佛法是 心地法門(而不是身地法門) 。

一 我們要明白:佛法是「相應」法,「相應」是整個修行的基本原則。

二 見道前我們把心分為真心和妄心兩個狀態,修行就是破除妄心顯真心。妄心是有所緣的,它以所緣作為生存的條件,只要打破所緣,妄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了,所以「放下所緣」是修行最根本的方法。

這兩條貫穿修行的整個過程,是修行正確與否、順利與否的根本保證。

3、心地法門,咱們談心地法門就僅僅談四個字,心地法門,但是如果你要真的是深究的話,你能寫很厚一本書的,這裡面是非常複雜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我們在實證中,不能把我們在生活中那些詞語的含義,潛移默化到我們實證中,因為詞語相同嘛,佛在弘法中不可能發明另外一些詞語,要不然不好掌握的,就像物質,時間,空間的觀念,這些觀念都不能帶到我們佛教的實證中。

作為一個修行人,你要有新的一套對於物質、時間、空間的看法,如果這些看法不成熟,不穩定,不深刻,那麼你就不可能在實證上獲得突破。
要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觀念,讓自己真正地成為一個佛教的實證人員,在思想上徹底的改變,思想不改變,那麼實證是不可能有突破的,會出現很多很多問題

4、初學修行打坐的注意事項。

初學禪修者必須掌握的一個技巧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165991

禪修打坐坐姿的問題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165686

------------------------------------------------------------------------------------------------------------------

歡迎對修行充滿興趣的師兄們加入思維本體學禪修原理析要群341628566,以後會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解疑。


修行時要用減法,你才會進步

雪漠《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中央編譯出版社

什麼是自覺?什麼又是自知?

自覺者,明白覺性;自知者,認知覺性。身體不但證到這種覺性、感覺到這種覺性,還要明白覺性是怎樣一種覺受。那覺受,必須是了了分明、明明了了的,就好像親眼看到它一樣,一切都明明朗朗,清清楚楚,不愚昧,不昏沉,不散亂,明明朗朗於當下。

這時,因為你不再執著於外物,也不再執著自己的念頭,所以看起來似乎什麼都不在乎——不在乎自己能賺多少錢,不在乎別人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不在乎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能不能成功,不在乎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你雖然看起來沒有刻意做過啥事情,但卻似乎確實完成了許多事情。雖然你不執著於回報,但在不執著中卻又俱足了所有的功德。表面看來,你無事於心,無心於事,任運自在,卻是在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的心是無為,入世的事是無不為。故老子說:「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大致的意思是說,吸納知識的時候要用加法,越學越多,一天多似一天。修道時要用減法,今天減去些貪婪,明天減去些仇恨,後天減去些愚昧。越減越少,損之又損,最後達到無為,什麼都不執著,也沒有一絲的刻意而為之。這時候,便能無為而無不為。當你覺得自己越來越清凈的時候,就說明道在進步。


修行,修行,意為修正自己的行為。佛教有句著名的話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儒家也有經典語句: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修行,並不一定要躲進山裡,遠離紅塵。靜坐、念佛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也是修行。我們所修正的是自己往昔不善的念頭和行為,所以你在單位幫助同事是修行,控制自己不發脾氣了是修行,處事待人接物為人著想也是修行。

儒家的《大學》講到八正道,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可以看做修行的八部曲。修行不在於談玄說妙、故弄玄乎,吃飯睡覺皆可修行。修行的重要意義在於恢復我們自身清凈的本性,達到清凈無染。


世間所有的正法修行都是強調人的心性修鍊的,不斷看淡、放下時間的執著,不斷的擺脫後天觀念對人心的干擾,慢慢的真正的智慧、真正自我的本心就會顯露出來。

那麼說如果真正修鍊,無論哪一門哪一派,都是要強調不二法門的,因為每一個法門,背後都有一個極其久遠的歷史傳承,都有一個很龐大的修鍊體系,也都會涉及高層空間和生命的各種因果關係,所以絕對不能想當然的摻雜修鍊,否則,在哪一門看來,都是亂法,大罪之一。當然了,到了近世,尤其現在末法時期,很多修鍊法門都被當作是一種常人社會的哲學理論了,然後所謂采眾家之所長,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都來了,當然了,不這麼亂,也就不叫末法時期了。所以說,正法修行,入哪一門,就看哪一門的經,否則,很容易修成邪法。

歷史上,釋迦摩尼將佛法傳世,他那一法門就叫「戒、定、慧」,先是強制的戒律,慢慢的脫去各種常人間的慾望、執著,然後慢慢就能定下來,定下來才能真正打坐實修了,最後開功開悟,智慧顯現。

而念佛號是凈土宗的修法,也就是阿彌陀佛西方三聖的法門,看著簡單,真正能夠做到一心不亂的念佛號,那也是需要高深功夫的,俗話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就是說的念好佛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念到自己的腦袋都木了,什麼雜念都沒有,阿彌陀佛四個字每個都是金光閃閃的顯現在眼前,那麼一般人能做到嗎?根本做不到的,各種七情六慾的執著,估計念不到半小時,腦子已經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真的變成: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了。所以說,念佛成佛,是指的修行的法門和過程,不是說隨便念念佛號,你就能成佛了,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那不成了常人社會打卡上班混日子了嗎?

還有就是說真正的修行,不一定非要入了宗教的門才算修行,世間一直也有諸多佛道兩家的高深大法在傳承,但是卻沒有走入宗教形式。同時呢,也有一些根基很好的人,一輩子無所求,與人為善,真誠坦蕩,有大忍之心,這樣的人,用修鍊界的話講,就叫做:不修道已在道中。這樣的人,其實一直是有高層空間的師父在看顧著的。

最後無論唯識宗也好天台宗也罷,末法時期都是很難自度度人的,守住自己的心性,給自己創造未來的大機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至人之心若鏡,物來相應,物去不留


推薦閱讀:

佛教徒能幫我解釋一下命運 和連鎖關係的情況嗎?
你如何看待「莊周喪妻,鼓盆而歌」?
看到類似電車悖論的故事,如果是佛教徒,會如何做?
富人之間流行的學習傳統文化(儒家,道家),參禪,習佛的初衷和本質是什麼?
如何閱讀《妙法蓮華經(法華經)》?

TAG:佛教 | 佛學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