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漂亮且有效地進行『地推』?

我們團隊剛到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前我們都是線下的,現在突然每天要到外面找人掃描二維碼要註冊,每天很累,但效果太坑爹,轉化率不到0.5%,所以想問一下各位知友,有沒有什麼好的方式進行地推,漂亮且有效。 補充一下 :我要的是地推中具體的方法 ---------------------------------------------------------------------------------------------關注挺多 為啥回答就是不積極哩 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些地推比較成功的案列 大神大神快出現 -------------------------------------------------------------------------------------------------------------我可能比較貪心 還是希望大家多一些具體的方案


關於地推經驗的分享,這是最早我發布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博客(ID:dennywx)上瀏覽量過十萬的一篇經驗分享文,題為《認為市場推廣只是賣情懷的朋友——你錯過了太多樂趣!》。後來被3W未經允許轉載且冠以標題黨《用PM的思維做市場,地推22.3%驚人轉化率》,進而被各種「自媒體人」用很糟糕的文字格式「轉載」。重新發在這裡,希望能給更多Marketer帶去幫助。

PS,數據必須是屬實的——畢竟這是在我個人從點評離開以後寫的,有好多參與了這個項目的點評人看著,如果謊報數據豈不是很尷尬。:D

---

很長一段時間裡,市場推廣/營銷(Marketing)在中國似乎是一個大家很忌諱的辭彙。市場推廣無非就是誇大包裝,炒作一下,賣賣情懷——很多人都是這麼覺得的,因為確實有一部分急功近利者是這麼乾的。

這些人,錯過了很多的樂趣。

所以我想分享一個自己工作中的真實案例,來彌補一些樂趣。如果以自己的創業項目為例,總有王婆賣瓜之嫌,所以我要說的這個案例,是在一個大公司「內部創業」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我還在大眾點評工作,負責其Marketing。而在四月至六月的這段時間裡,點評打響了一個進入國內三四線市場的品牌推廣項目——產品內部廣告、寫字樓LCD廣告、樓宇框架廣告、公交車候車廳廣告、電影院片前廣告、地面推廣、PC端在線推廣、移動端在線推廣、社會化媒體營銷——橫跨九個渠道,覆蓋全國二十多個三四線城市。

作為這個項目的Leader,我一個人身上對接了大概十幾個各個資源的負責人,當中有兩個月甚至直接掉了10斤體重。但是依然深深地熱愛著這個很有意思的項目。因為其中的一些城市,你可能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他們的群眾用手機QQ的頻率甚至還略高於微信,而且——他們幾乎從來沒有聽說過大眾點評,所以,這似乎就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創業」項目。

因為篇幅關係加上大公司有保密協議的原因,今天講的,只是這個龐大的項目中的一個小環節:地面推廣,俗稱地推。更準確地說,是地推這個小環節中的一個更小的環節——發。傳。單。

發傳單這個事情,做過的人知道,轉化率通常是在0.3%到0.5%左右。也就是說,你發10,000張上面印著各種降價優惠商品的傳單,會有大概30-50個人會通過掃上面的二維碼下載你的APP客戶端。如果上面再附上什麼「十元抵用券」之類的,那麼轉化率會再高一些,0.8%-1.0%左右。

小於1.0%的轉化率。這是大部分O2O、電商、移動互聯網公司交出的「發傳單」答卷。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發傳單是一個非常雞肋的推廣手段。

而在這個大項目中,我們發傳單的轉化率是多少呢?

1.0%? 不對。2.0%? 不對。 5.0%? 不對。

難道是10%?不對。

22.3%。

我們發出了22.3%的轉化率。

也就是傳統傳單轉化率20-40倍的。那麼問題來了——傳單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故事背景

目標:讓N萬三四線城市用戶使用大眾點評。因為三四線城市用戶對「點評」功能的需求幾乎為零,所以能夠切入這些市場的產品就是團購。項目目標進而轉化成了獲取新團購購買用戶。

策略:以5元爆款團購為主題的大促銷(是不是聽上去覺得挺無聊的,這才是樂趣所在)。上團購,花5元錢就可以看一場電影,或者花5元就可以買20塊錢麵包甜點等等。電影票和麵包券均是團購上最暢銷的產品。配合線上線下所有產品、免費、付費渠道的推廣,為期兩個月,覆蓋25個城市。

所以你算一算就不難算出,這是一個幾千萬級別投入的推廣項目。

那麼問題來了,在對新市場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你如何策劃,才能確保這樣一大筆錢都花在了有效的地方?

策劃即產品

很多人覺得推廣策劃就是一紙商業計劃書,包含了目標(Objective),戰略(Strategies),關鍵挑戰(Key Challenges)等等。

但我想用整篇文章剩餘的篇幅提出一個觀點:

一個策劃就是一個產品。

一個產品的Leader至少需要對接(1)用戶溝通(2)前端開發(3)後端開發(4)UI設計(5)數據分析等五個負責人。它需要充分理解和挖掘用戶的需求,並協調內部資源之間的利益,領導他們,做出好產品。

作為這個案例項目的Leader,我需要對接:

(1)產品——需要讓產品團隊理解推廣策劃的優惠邏輯,並把它與現有的APP和PC端產品相結合

(2)技術——技術需要安排開發時間並和產品一起與項目Leader討論技術限制

(3)銷售——25個城市的團購區域團隊都需要配合這個項目,談下相應的優惠團購單

(4)誠信——防止大規模優惠推廣中的作弊行為

(5)設計——讓設計團隊明確整個Campaign中涉及的所有平面VI設計需求,並不斷審核迭代

(6)BI——讓數據分析團隊追蹤不同優惠產品、不同城市、不同媒體投放的效率,從中獲得寶貴實戰經驗

(7)公關——傳統新聞媒體的預熱和跟進報道。

(8)社會化媒體營銷——與社會化媒體營銷團隊敲定社會化媒體上的推廣策劃案,並與公司自有社會化媒體渠道結合,關鍵是要配合好整個兩個月Campaign中每個星期的節奏。

(9)地推——給地面推廣團隊設計一套最有效的地推方式,並保證在下達到25個城市區域團隊時,能夠完整地執行

(10)在線推廣——配合該推廣項目,PC和APP端的10餘個渠道的在線流量購買以及相關的ROI(投資回報率)分析

(11-14)四個傳統廣告媒體——寫字樓LCD、樓宇框架、公交車候車廳、電影院片前廣告,在25個城市的上千個廣告點位中,分別在哪些城市的哪些時間,要投放哪些點位,以及投放哪些內容。

相比起產品,策劃的開發周期更短,市場的不確定性更高,涉及的環節更多——但其實這些都是產品思維所善於解決的問題。

當你從「做好一個產品」的角度去看的時候,你就能意識到協調和管理這14個環節只是做好產品的手段(Means),而不是目的(Ends)。你必須在這些環節的干擾中,牢牢地抓住對整個策劃(產品)影響最大的那一條線。

這條線就是產品思維的核心——用戶場景。

挖掘用戶場景

產品新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在產品里堆積酷炫功能。

而很多做Marketing的人的通病,就是喜歡堆積FAB(Marketing術語:Features, Advantages, Benefits )。比如你看一個轉化率是0.5%的電商傳單上,一般就是列印著一堆優惠,例如:「電冰箱8折!」 「看電影5折!」 「僅限十一黃金周!」 「買100送50!」,然後上面印了十來個優惠商品。

這樣的設計,都是創意驅動或是資源驅動的。換句話說,是從設計者擁有的「資源」出發,有什麼創意就往上加,有什麼FAB就再往上堆,推向市場以後,又問——為什麼消費者都不買賬呢?

如果讓一個產品經理來分析這個問題,答案就很簡單了:因為你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

有人反駁,我給優惠,難道不是瞄準用戶需求嗎?

不是。因為用戶需求是分場景的,他在超市結賬的時候,對於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和他在電梯里看到你的框架廣告的時候對於同一張20元抵用券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所以,做產品的人都知道一個叫做「用戶場景」的詞,即用戶使用產品時候的最常見場景是什麼。圍繞著這個場景,才能做出具有黏性的好產品。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策劃即產品,那麼我們回到「發傳單」這麼一個小環節中,你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用戶通常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拿到我的傳單的?」

於是你就會發現,用戶拿傳單的場景,需要再被拆分成三個細分場景:(1)選擇接受傳單的場景(2)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場景(3)根據傳單上的內容做出行動的場景。

在這三個場景中,第一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發傳單的接受率;第二、第三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傳單的轉化率。在每一個場景上提升3-5倍轉化率,最終就可以帶來20-40倍的轉化率差距。

第一個細分場景:選擇接受傳單

很多人以為發傳單的關鍵只有一張傳單的內容本身。

而事實上,這個立體的場景里至少有四個重要元素:傳單、發傳單的人、用戶的心情、以及用戶所處的環境。

用戶看到地推人員時,往往是在商場或CBD區來去匆匆的道路上。他是忙碌的,而他對陌生的地推人員的情緒往往是帶著一定抵觸的。你的「傳單產品」——記住,不僅僅是傳單本身,還有發傳單的人、和他所說的話——如何適應這個場景?

大部分的O2O公司的大促銷地推人員在發傳單的時候,會努力加上15-30秒的話術,例如說:

「你好,我是XXX的。現在下載我們這個APP看電影只要5塊錢啊,你只要掃一下這個二維碼,然後點擊下載,然後BLAHBLAHBLAH。。。就可以了。要記得回去下載噢!」

這樣做有三個問題:(1)降低了地推的效率(2)話術越長,在將話術的指導從總部傳遞到一線地推人員的過程中,打折就越厲害,導致最後及其依賴於個人能力,而不是整體策略(3)作為一個陌生地推人員,你說這麼些話,與正常在商圈大街上走的人的情緒(或是匆忙、或是開心)是不匹配甚至相抵觸的。

如何做一個簡單高效、容易傳授、又充滿情緒共鳴的第一步呢?當你圍繞著這個場景去思考以後,答案就出來了:

說完,就遞上傳單。然後轉向下一個。

用戶往往還沒有經過邏輯思考,就已經接受了。(事實是,大部分人決定接受或者不接受傳單,只有不到0.3秒的時間,哪來什麼邏輯思考,全是情緒驅動。)

第二個細分場景:閱讀傳單

但是「五塊錢的快樂」。。。 ——你Y在說什麼呢?(別忘了我們的核心優惠是五塊錢的電影團購券之類的)

不要急,且看下去。

在接到傳單以後,用戶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時間一般也不超過1秒鐘。這樣想,你很快就可以理解上面印12個優惠商品再加上三行打折信息是沒有用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在1秒鐘內就能讓用戶決定行動的「傳單產品」?(提示:上面肯定沒有寫滿12條優惠信息)

很多做Marketing的人覺得CTA(Marketing術語:Call To Action)一定是基於優惠。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思維定式。因為優惠是一個邏輯概念,而人是一個情感動物——人類幾乎所有行動決策的臨門一腳都是情感驅動的(引自神經學家Antonio Damasio在1994年的科學著作《笛卡爾的錯誤》)。

所以你的Call To Action,應該基於一個情感訴求,而非邏輯訴求。所有的優惠的存在,都應該是為了推向一種情緒。

繼續分析場景。大街上接到傳單的用戶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處在逛街中歡樂的狀態,第二大類是處在奔波中、前往上班路上、或者剛剛下班的疲憊狀態。

在這兩種情緒下,你的「產品」如何介入他們的視野,才能夠在1秒的時間內激發他們的行動(Call To Action)?

以下是我的答案(它絕不一定是最好的):

http://weixin.qq.com/r/7UxMVFfEGApnrRM39x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沒有七八個優惠商品。沒有折扣力度。沒有下載APP的提示。甚至連周圍的那些小字都是設計團隊堅持說「不加實在是太醜陋了」才加上去的。其實我覺得不加,效果可能更好。

有人可能會問,但是你連優惠都沒有交代,根本沒有達到目的啊!

用戶路徑中的每一個步驟,只傳遞一個信息或者一個指令,就已經足夠。最忌諱的就是試圖在一個步驟里告訴用戶五件事情。這會讓用戶不知道究竟該幹什麼。

而這傳單只是試圖在這1秒內傳達一個與用戶場景有情緒共鳴的信息:

「掃一掃這個二維碼,你會獲得一些快樂。」

(再帶上一些好奇心情緒的驅動加成)

第三個細分場景:做出行動

現在用戶決定行動了。

這時候大部分用戶的場景是什麼呢?他們正行走在沒有Wifi的大街上,而手機數據又特別寶貴。所以,你的「傳單產品」必須在這種非常惡劣地氣候條件下,把用戶非常輕鬆順暢簡單地完成整個操作。你會怎麼做呢?

傳統O2O電商的做法是,讓用戶掃二維碼,然後去到應用市場下載APP。這又是一個充滿本位主義(「我想要你下載我們動輒幾十個MB大小的APP」)、不思考用戶場景的做法。最終結果就是轉化率極低。

針對這個場景,我們做了一個簡單有效的優化:

用戶掃了掃二維碼以後,直接去到我們建立的一個本地微信公眾號。我們在這個公眾號的簡介中,終於給出了「5塊錢可以看一場電影」的FAB。而在用戶點擊關注以後,系統的第一條自動回復,就是下載APP的鏈接。

這樣,如果用戶不在乎流量或者在WI-FI環境下,那麼他可以當場下載;或者,他在去到WIFI環境以後,依然保留著這個下載鏈接。

而在用戶忘記了的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後續地推送對用戶有價值的本地生活信息,來提醒他回到這個下載鏈接中來,直到完成最終的轉化。此外,作為一個本地生活服務信息提供商,你還建立了在每個本地城市的媒體渠道,但這是後話了。

最重要的是,你已經成功地讓用戶做出了第一步行動。「行動」這件事,是有加成效應的,也就是說你有了第一步簡單地行動,就會有更大地可能去做出第二步、稍微更困難一點的行動。

MVP策劃和ABCDE測試

當然,Marketing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現在你剛剛有了一個基於你對於用戶場景的分析得出的產品。但是,你還不能把它鋪到25個城市。你的產品設計、平面設計、文案設計是建立在假設上的。包括我上述的分析——如果沒有最終數據的正向支持,它就是錯的。我只相信數據。

做產品的人,在這時候會拋出一大堆很酷炫的名詞: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又稱MVP),AB測試(小規模測試不同方案),灰度發布(讓一部分用戶用A,另一部分用戶開始用B,如果B更好,那麼逐步擴大範圍,將所有用戶都遷移到B上來)。

其實這不是什麼特別新鮮的概念。只是比較少的人把它用到Marketing中來。而能夠嚴格執行到底,並且做好數據跟蹤和分析的,就更是對Marketing團隊的執行力有很高的要求。

在這個傳單的設計上,我們在三天內做了五個版本的對比測試,每個版本發1000份傳單:

  1. 版本一:傳單正面是買50送50的優惠信息,二維碼是微信號;反面是傳統的超優惠爆款陳列。

  2. 版本二:傳單正面是買50送50的優惠信息,二維碼是去到應用市場;反面是傳統的超優惠爆款陳列。

  3. 版本三: 傳單正面是「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的標題,下面是超優惠爆款陳列;反面是公司Logo和Slogan。

  4. 版本四: 傳單正面只有「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反面是超優惠爆款陳列。

  5. 版本五: 傳單正面只有「五塊錢的快樂是什麼?」;沒有反面。

做這五個版本的測試,因為內容不同、優惠方式不同,所以要求設計團隊、地推團隊、數據分析團隊、物料團隊、銷售團隊(需要談下相應爆款團單)在三天內的緊密配合。

最後測試結果的數據顯示,版本五的轉化率最高:發出去的1000份傳單,帶來了223個關注,當天轉化成下載的佔25%。而其它版本的轉化率都在個位數。

我們再兩個城市都用版本五做了測試,都得到了22%左右的數據。最終敲定了這個方案,也就是你上面所看到的這個「很簡單」的設計。它一點也不簡單。

在這個「傳單產品」被鋪開到25個城市以後,它維持著20%的轉化率——這是許多將「發傳單」視為雞肋的推廣人員很難想像的恐怖數據。但通過以上的分享,你能夠看到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將它變成現實的。:)

最後

篇幅有限,我僅僅能夠分享了14個環節中一個環節(地推)的一個很微觀的環節(發傳單)。現在想像一下你需要在宏觀和微觀上同時把控和協調好全部的14個環節和幾千萬的投入(儘管這在很多人眼裡不算什麼錢)......相信你能理解為什麼有兩個月我瘦了10斤了。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有限的篇幅,通過一個這個很微觀的故事,看到我眼裡的Marketing——一個集合了對於心理學和人性的把握、對於產品設計的經驗、對於創業方法論的積累、對於數據分析的敏感度、卻又充滿了創意和樂趣的工作。

做好產品和做好Marketing完全不衝突。兩者互相讓彼此變得更有力。

謹以此文,勉勵許多辛苦工作、充滿天賦的Marketer。

「其實,你是一個產品經理。」

---

最後打個小廣告(如果你有興趣和Po主一起做出能成為行業案例的有意義的工作):

Po主從點評辭職以後開始創業做一個最具創造力的食品品牌——樂純(微博:@樂純的夥伴們) ,核心產品很強大,產品團隊也很強大。目前正在招募偏市場和品牌方向的早期成員,包括:地推負責人/經理、互聯網產品經理、文字記者、數據分析官、財務管理、交互/平面設計師、社群運營官、暑期實習生等。地點在北京。

詳細信息可以查看:一起做最具創造力的食品品牌:戰鬥力爆表的樂純團隊終於開始第二波招募了!如果感興趣,請按照文章中的要求發郵件到dennythecow@gmail.com,標題註明「應聘樂純」。廣告完畢~嗶~


平時主要做線上活動,說說我唯一一次地推的經驗吧。

首先說一下背景和結果。當時做的是一次面向北京市大學生的活動,主打『全班免費出遊』這個點,具體案例總結看這篇文章:【案例】席捲北京高校,6天凈增6萬用戶的活動是如何煉成的? - 運營極客站 - 知乎專欄

當時總共印了3萬份傳單,在北京市30多所高校進行發放。發放過程中有一些浪費,估計實際發到用戶手中的傳單25000份左右,最後統計有效掃碼500多個,所以直觀上看轉化率2%左右,比一般傳單的轉化率稍高一些(平均水平據說是0.5%~1%)。當然由於我們的活動是以班為單位,所以實際轉化率要比這個要更高。從活動結果來看,最終有效參加活動的1000多個班級,絕大部分來自地推覆蓋的30來所高校(北京市總共80多所高校,我們選取的主要是211),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凈增了6萬多用戶,所以效果還是不錯的。

簡單來說,我覺得地推(僅以傳單為例)其實就是做好兩件事:

  • 做一份好傳單

  • 把傳單高效地發到用戶手中,並做好引導

先說怎麼做傳單。這個問題太大,涉及面太廣,以我的水平不可能回答全面。我僅僅說一下,我們當時設計傳單時幾點考慮,以及我們最終採用的方案吧。

我們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份傳單應該以圖為主,還是以文為主?

俗話說『一圖勝千言』嘛,當然用圖比較好。這是我們的第一反應。

我們第一版傳單大概是這樣的:一堆卡通化的小人歡快地在野外玩耍,配上一句活動口號和活動規則介紹。原稿已丟(xiao)失(hui),畫面請自行想像。

初稿出來後,我們自己都笑了,怎麼看怎麼像小學課本插圖,這個畫面能激起用戶集體出遊的衝動嗎?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不太信。

問題出在哪呢?我們覺得,卡通化人物遊玩的場景的不足以突出我們的活動亮點,我們應該突出獎品!所以,第二個版本大概是這樣的:傳單上半部分是幾個大獎圖片(歡樂谷、度假別墅、真人CS等),下半部分是活動口號和規則介紹。

這一稿中規中矩,符合大部分傳單的氣質。如果採用的話,效果談不上太好,也不會太差。

我們當然不滿意,於是進一步思考。

真的有必要用幾張沒啥特點的圖片佔據傳單一半的面積嗎?任何一家旅遊網站上都充斥著類似的圖片,而且更豐富更精美。用戶看了我們傳單上這幾張並不清晰的圖片,會有多大感覺?

更關鍵的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推銷這些旅遊產品!我們要宣傳的是『全班免費出遊』這個活動!而這個活動很難用圖片展示出來,展示出來也不容易被用戶理解。

『一圖勝千言』在傳單這件事上好像並不適用。為什麼?

因為傳單不同於宣傳海報,更不同於藝術作品。它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就是促銷(其實所有廣告的本質都是銷售,不管你賣的是什麼)。你只有一兩秒甚至更短的時間讓用戶對你的宣傳內容產生興趣。所以,傳單的表達方式應該越直接越好。不要試圖讓用戶去解讀和聯想(Don"t Make Me Think!),因為用戶真的很忙。

傳單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而不是表達信息。在這一點上,文字顯然比圖片更直接、更有效。不妨回想一下,當你看到一張圖文並茂的促銷傳單,你會去看商品圖片還是直奔促銷信息?

所以,我們決定改變思路,以文字為主體。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小小的A5傳單,想表達的內容太多,如何取捨?如何布局?

  • 首先是獎品,既然沒有圖片了,要不要加上文字簡介和價格?

結論是不要,原因跟上面說的一樣,我們的目的不是推銷旅遊產品。用戶對於獎品的價值有自己標準,標上價格並不會讓用戶更有動力。

  • 然後是活動規則,要不要在傳單上說明?

結論也是不要。一方面是因為文字太多,放在傳單上不美觀,用戶也不會仔細看。另外也有必要留一點懸念,如果在傳單上說得太清楚,用戶反而會失去興趣,或者覺得機會太小而放棄。

那麼,重點是什麼呢?是『全班免費』這個亮點,但是『全班』這個不嚴謹,不說清楚可能引起不信任,所以我們最後決定把『20人全免單』作為整張傳單最核心的內容。

另一個問題是內容的布局,我們採用最最簡單的瀑布型,上中下三部分大致1:1:1。這樣的好處是:用戶從上往下看掃一眼,幾秒鐘就get到了全部內容,不需要變化視線方向,也不會找不到重點。還有一點好處是:這樣的布局使得這張傳單的電子版,在手機上看也非常清晰明了。為什麼需要在手機上看?這一點我會在後面說明。

下面是最終成品,大家可以看到,主體是非常簡潔的幾組文字,從上到下呈瀑布型排布。圖像僅作為背景和點綴,主要用於營造感覺。

http://weixin.qq.com/q/VnXYJx7m6S_Qz-Gn2Vn8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上面兩點說的是傳單的內容和形式。內容和形式傳遞給用戶的僅僅是信息,但是人是情感動物,一張好的傳單還應該激發用戶的情感。怎麼實現?很簡單,讓傳單跟『我』有關!所以我們在最顯眼的兩個位置放上了兩句帶情感的話:『班長帶我出門嗨』——活動口號,『快喊班長來掃碼』——行為引導。這樣,我們不僅把用戶包含進來了,而且還把『班長』這個特殊角色帶了進來。這樣做有幾點好處:

1、激發了用戶的情感共鳴。當時正好是雙節(中秋國慶)前一周,新學期剛剛開始,很多大學生都有出遊的意願,很多人可能正在籌劃集體出去玩這件事。這個時候我們告訴用戶有個活動可以讓『班長帶我出門嗨』,還有集體免單機會,當然比較容易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轉化率自然比較高。

2、給用戶製造了一個話題。或者用一種時髦的說法,就是給用戶一種『社交幣』。大家都知道,大學裡,班長常常是一個被善意調侃和『欺負』的對象。而我們恰好給用戶提供了一個要求班長為大家謀福利的機會,用戶自然樂意利用我們送到手上的這張牌。

3、給用戶明確的行為引導。很多傳單在內容和形式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但是卻恰恰忽略了行為引導這個最重要的事情。一個好的行為引導應該是明確的(不要讓用戶莫名其妙不知道該幹嘛)、簡單的(不要有複雜難懂的步驟)、低成本的(不要耗費用戶的時間、流量或金錢)。『叫班長來掃碼』這個引導完全符合這些特徵,簡單明了,舉手之勞。

順便在這裡說一下我們這次地推的實際轉化率,由於很多用戶都是把傳單轉交給班長,雖然沒有直接掃碼,但也可以認為是成功轉化的用戶。若干個有效用戶才會產生一個掃碼,所以我們的實際轉化率比直觀上的2%還要翻若干倍。之於這個倍數到底是多少,沒有數據支撐,我只能猜測,2~4倍可能是合理的。

傳單做好了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高效地發放傳單了。

發傳單看似簡單,但是做好很難。我覺得主要解決這幾個問題:

如何保證地推人員的素質?

如何優化地推的執行方法?

如何提高地推人員的積極性?

說說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 在地推人員的選擇上,我們要求比較高,大部分是委託各個學校的熟人找的本校學生,不少是學生會、社團幹部。他們整體素質較高,責任心比較強。而且對本校的環境非常熟悉,能夠直接進入宿舍發放傳單,能夠有效利用自身的社交關係進行宣傳。順便說一句,地推這件事必須親力親為,千萬不要相信社會上的地推公司!!我們當時有幾個學校來不及找本校學生,就外包給網上的地推公司,效果明顯差很多。
  • 在地推具體執行上,我們沒有讓地推人員自由發揮。而且規範了時間、地點、操作方法。我們要求統一在晚上九點後進入學生宿舍發放,因為這個時間學生基本都集中在宿舍,轉化率比較高。我們要求把傳單發到學生手中,並且當面進行簡單的講解和宣傳,而不是塞到門縫了事。地推之前,我們一對一地對每個學校的負責人進行了培訓,給他們講解介紹活動的規則和亮點,以及地推的要求和規範,確保每個地推人員對活動足夠地了解,並且按照最優的方式執行。
  •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如何提高地推人員的積極性?你想得很周全,但是地推人員不執行怎麼辦?很簡單,實行績效獎勵機制。我們明確規定將根據各個學校參加活動的班級和人數,對地推人員進行獎勵。這個機制保證在活動效果好的學校,地推人員能拿到的獎金遠高於發傳單的報酬,而且難度並不大。由於實行獎勵機制,地推人員實際上成了我們這次活動的一級代理,他們和我們成為了利益聯合體,積極性自然有保證。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金錢,經濟槓桿永遠是最有效的!

由於實行獎勵機制,我們還可以鼓勵地推人員做線上推廣。因為地推的學生,對本校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們能做的事情遠不止發傳單,他們可以轉發到微信、微博、人人網,可以在本校的貼吧、BBS上發帖,也可以在同學朋友中口口相傳。事實上,他們做線上推廣的效果,可能比發傳單還要好!試想一下,發2000份傳單也不過幾十個轉化,而發幾條朋友圈或微博,就完全有可能達到這個效果!這也是為什麼要把傳單設計成在手機上也能呈現良好效果的原因。因為,在網路世界裡,也是可以做『地推』的!

傳單發放的過程其實很短,活動上線當天晚上幾個小時就結束了。整個地推過程中,我們通過微信群實時與各個學校的地推人員保持聯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做了一些調整,確保工作順利推進。傳單發放結束之後,很多地推人員還在通過各種方式持續發揮作用。如果沒有一支靠譜的地推團隊和一套好的工作機制,這些是都是很難實現的。

最後再總結回顧一下吧!

關於做傳單:

  • 傳單的功能是傳遞信息,講究直接明了,不要讓用戶解讀和聯想。大部分情況下,文字比圖片更直接、更有效。

  • 傳單的布局越簡單越好,不要劃分模塊,不要讓用戶變化視線方向,更不要讓用戶找不到重點!

  • 如果你的傳單不能在手機上也呈現出良好的效果,也許你應該再改改。

關於發傳單:

  • 地推是由人執行的,找到合適且靠譜的人非常關鍵。

  • 不要讓地推人員自由發揮,要事先制定嚴格的執行流程和規範。

  • 地推人員的職責不僅僅是發傳單,還有宣傳和引導。

  • 地推人員不僅可以做線下工作,還可以做線上宣傳,後者效果可能更好。

  • 建立結果導向的獎勵機制,否則以上幾點都別指望。

以上就是我的一次地推經驗,幾點淺見,歡迎大家跟我交流討論,微信:chenju2018

陳炬- 朝夕日曆創始人運營總監


我和我的簽名,早已經饑渴難耐了,雖然已經不做地推整整7個月了,但看到該問題的第一眼,依舊會想起那個連發一個月傳單,連貼一個月海報的下午,貼完最後一張海報的我在鍵盤上敲下會貼海報、發傳單等多種傳播手段的資深市場人員」這個簽名時嘴角的那絲驕傲且欠扁的微笑。趁著沒想好下一個簽名以前,先把這題答了。

既然題主問得是:「如何漂亮且有效地進行地推?」,那麼當然,首先毫無疑問,你得漂亮!!!你得漂亮!!!你的漂亮!!!什麼?有效?這個我不知道。

好吧,天也不早了,咱說點正經的吧。

地推的核心本質其實是運營,那麼重點很簡單,就是2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流量,一方面是提升轉化率。

地推大致的流程分為

  1. 市場調研。記住,有效的關鍵在這裡。一定要做市場調研,不要貿然出手,高手都是看準了才出手的。在正式開始做所有內容之前,先認真研究下三個方面。該產品的核心用戶群體是誰?該群體關注點是什麼?該群體較常出現的區域是哪裡?
  2. 宣傳品內容確認。根據市場調查中的該群體關注點切入宣傳品內容。結合宣傳品基本的要求:內容簡介、主題鮮明、有特色,如果還能有傳播性就更好了。
  3. 產品渠道搭建。如需要下載APP,基本掃碼後會可以引流到3個位置,第三方APP商店下載界面、微信公眾號再次轉化、手機瀏覽器的下載界面。在以上3個選項中,強烈推薦手機瀏覽器的下載界面,一方面方便保存,另一方面能增加描述界面,再鼓動下用戶,給用戶下載的勇氣,還能說明該產品的專業性,這是會做網頁的網路公司做的哦。
  4. 地推執行。地推執行需要注意的是物料必須齊全,室外的話,帳篷、桌子、易拉寶、WIFI,當然如果還有小禮品的話那就是最好了。地推人員,應該怎麼樣,告訴我,漂亮!!!好吧,其實要求也沒那麼高,但至少需要不會嚇到小朋友,其次要記得統一著裝,提前準備統一推廣話術。其實這一切的目的非常明確,一方面是為了用戶更加方便、舒服的註冊,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一定要讓別人覺得你專業!!!你靠譜!!!你不是來騙錢的!!!你不是來騙錢的!!!你不是來騙錢的!!!
  5. 數據分析,方案優化。每一個階段推廣結束後,務必記得需要重新分析下數據。如每天都按標準統一分發的情況下,第一天在超市推廣的轉化率高於第二天在地鐵的推廣率的話,那就多去超市吧。對於這個方面的數據分析,裡面能摸索的東西非常的多,既要儘可能的從數據中分析比較,也要多分析線下的雜音。

在所有的工作中記得要不斷提醒自己注意以下3個原則

  • 可靠性:金融產品的安家立命根本。
  • 便利性:有效的根本。
  • 傳播性:更加有效的根本。

什麼?太累了?那麼,少年,既然你體格驚奇,好吃懶做,我只好教你世間第一絕技了。

錢!!!用錢去推吧,下載就送100塊就夠。


我針對我所從事的教育行業談談我對地推的看法。

說到地推,很多校長開始搖頭:傳單的宣傳效果真是越來越差了。這其實是概念上的混淆:發傳單只是地推的一環,絕不等同於地推。地推的作用是通知(注意不是宣傳)和現場諮詢。

那為什麼盲目撒傳單已經起不到宣傳效果了呢?

首先,現在教培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你發我也發,直接導致每位家長都能收到一摞傳單,所以,即使你的傳單寫出花兒,家長也不會多仔細看。

另外,發傳單其實是一種比較低端的行為,發單人和家長地位上是不對等的,這種行為會讓家長產生高高在上的心理,從而讓家長默認你的課程也是低端的,宣傳效果反而是負向的。

  大機構往往有很強的市場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如車體廣告、豪華的門店、長期的口碑積累等,此時發傳單能起到通知作用,即告訴家長我們有個啥課程你可以來試試。小機構就比較慘了,市場能力幾乎為零的時候,你的傳單只能被家長皺著眉頭扔進垃圾桶。

  相對於大機構,小機構的市場能力薄弱是必然的,但是可以擁有不弱的諮詢能力。因為市場能力需要系統的規劃和強大的資金支持,但是諮詢能力只和個人能力掛鉤。所以,小機構地推主要應以現場諮詢為主。

  免費課的現場諮詢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下面會細講),但是對於收費課,現場諮詢直接成單的難度很大。這是因為無論你和家長談的多愉快,只要一談到花錢報課,就直接觸動了家長的敏感神經——哦,原來他只是想賺我錢而已。

  所以,現場諮詢的目的絕不是一錘定音,而是變成一個入口,去向家長推薦不太敏感的產品。如免費公開課,吸引家長到公開課深度諮詢;或發押題卷,並告訴家長去 QQ 群中尋找答案,達到建立社群的目的。

為增加地推效率,要注意以下幾點:

1.陣仗盡量大一點。

  每次地推,即使是趕放學的半個小時,我們的宣傳人員也會帶齊桌子、椅子、展架、遮陽傘等。開始我覺得很麻煩,後來明白了:上文說了,地推本身是一個較為低端的市場行為,一個從沒聽過名字的小機構地推人員貿然湊上來,家長很容易心存戒備。

如果陣仗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家長的戒備心,就好像我們總傾向於認為大商場促銷不會賣假貨,但大街上單個的促銷員就很不可信的道理是一樣的。

2.傳單的內容不再多說,但是一定要有辨識度。

辨識度的意思是家長接到你傳單的第一感覺就認為你的傳單和其他傳單是不一樣的。

  集中地推時,各考點往往滿地都是機構傳單。但我發現我的機構的傳單被扔的很少,原因很簡單,我的傳單是別人的幾倍厚,甚至像一本書。

我們隨手扔掉一張傳單毫無壓力,但是扔掉一本書就會猶豫。所以,機構最不該從傳單上省錢。

  很多校長會有「傳單成本低一點,可以多發一點」的想法,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傳單如果成本高三倍,效果可能會好 10 倍呢?而且用心的傳單確實可以傳達「本機構也是用心教學」的這種思想,確實有家長跟我說過,某機構連傳單這麼小的事情都懶得做好,教學更不可能做好了。

3.地推最好有統一的、有機構標誌的制服。

  想像一個場景,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隨便來一個便衣人和你推銷時,我們的第一反應絕對不是聽聽他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一下子警惕起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這個人是誰,是幹嘛的,找我幹嘛」,機會就在這瞬間溜走了。

  當然過猶不及的是,非常商業化的制服也是失敗的。有些機構把地推人員整成了流動廣告牌,制服上寫著「**教育免費學,電話 138********」幾個大字,搞的地推人員自己都不太好意思

  再次強調一次,地推本身是很低端的市場行為,那就不要努力讓它變得更低端了。制服只要統一,有機構辨識度就可以了,並不需要讓它傳達太多的信息否則要人幹嘛,難道指望家長看了你的制服來主動問你的課程?

4.一般來說女性地推人員比男性地推人員成功率高一點。

  這是因為人們潛意識中會認為相對於陌生男性,陌生女性危害到自己的可能性更小,所以更能信任。而且,地推需要較好的口才,但是我們的觀念中會認為女性能說是伶牙俐齒,而男性能說是油嘴滑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男性地推人員的成功率。


地推中90%的費用都被浪費了,因為你缺乏遊戲化思維!這是姑婆的核心作者祁高宇寫的地推分享。本文從為什麼做地推,大家都在怎麼做地推,以及地推到底應該怎麼做三方面去解答。

很多公司在做推廣的時候,都不會忽視地推這樣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大家普遍的觀點會認為地推精準。而很多地推公司也號稱「解決企業推廣難題」,「為企業降低推廣成本」,「按效果計費」,但——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首先我們來看「成本」,不少地推相關的文章在描述地推為什麼能夠興起的時候都會說「線上獲取一個有效用戶的價格已經上升到了200元左右,而地推的價格顯然比這個要低很多」,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線上200元的成本是指獲取一個真正有效的會使用會消費的用戶的成本,而通過地推公司獲取這樣用戶的成本呢?

99%的地推公司推廣的上萬上十萬的量的APP或者公眾號,能夠轉化的就幾個,幾十個,從這個角度來說,地推的成本貴的驚人。

我們再看「效果」,地推公司標榜的「按效果付費」中的「效果」就是指APP下載數量或者微信粉絲,但是這些數字真的是甲方需要的效果嗎?顯然不是的,甲方想要的永遠是真正會使用的活的用戶,靠地推中3塊5塊一個禮品吸引過來的多少是會使用的用戶呢?

我想這點大家都有體會。

地推是什麼?

我自己思考過也問過很多做地推的朋友。「地推,就是地面推廣啊,擺攤,掃樓,發傳單,給別人禮品,讓別人下載APP」。

是的,現在一說到地推,大家都是這樣做的,且不說這樣得來的用戶轉化率到底有多少,它的效率就是極其低下的。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開篇就講到一個故事,「一個勞動者,如果他既沒有受過相應職業的訓練,又不熟悉該職業所用機器的操作,那麼,無論他多麼努力,也許一天也不能造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二十枚了。但是,如果是十名工人分工協同來做,這十名工人每天就能造針四萬八千多枚,也就是每人每天可造針四千八百枚。」

回到現在大家想想,如果乙方找到五個兼職來推廣一款APP,那麼乙方有兩種方法用這批人,一,讓每一個兼職自己一個人去說服產品的目標用戶並讓他們下載激活。二,這四個兼職每個人只需要完成方案中的一個簡單的步驟,用這四個步驟所產生的效果來吸引目標用戶下載激活。

哪種方法更好?

大家看了上面的例子就知道肯定是第二種啊,但是事實上呢,基本所有的乙方都是用的第一種。

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歷史不斷重演的原因吧,任何答案都可以從歷史當中找到,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而且看到的人也不一定能實現——

因為第一種方法乙方智力上多輕鬆啊,只需要從甲方那裡接過來,然後轉手扣點差價就交給兼職生就好了,做的效果怎麼樣完全取決於兼職生自己的造化了。

而第二種方法則不然,因為其中有一個關鍵性的因素跟乙方直接有關——方案。這就需要乙方耗費大量腦力,絞盡腦汁去做一個好的方案出來,而兼職只需要像造針工人一樣,完成一個個簡單的步驟就行了。

所以,無數先例告訴我們,凡是試圖在智力上偷懶的,麻煩就會從身體上還回去,而事實,正是如此。

下面,我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來表達「方案」的概念。

一般方案——

12月是大學生購買回家火車票的高峰期,一款旅遊APP推出大學生專屬5~65元隨機火車票紅包。

你作為一個乙方,接到了這個單子,甲方給你6元一單,有效單需要下載掃碼領取紅包,當然一台手機只能掃一次,而且限定區域。你會怎麼做?

趕緊把流程做成文檔,然後各處找兼職,找團隊,給他們4塊一單,為了增強積極性,設個梯度,達到200單4.5?然後,一場甲方跟乙方,乙方跟兼職,團隊,為了數據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大戲又要開演了。

用遊戲化思維制定的方案——

乙方聯繫各個高校的校學生會,與學生會達成協議,以班級為單位,參與「APP掃碼抽火車票紅包」的活動,一個班級所有領到的紅包相加即為這個班級領取的紅包總數。

然後在全校的範圍內評比出領取紅包最多的班級,給予這個班級3000元的班費獎勵。(細節需打磨,僅表明大意)

不再按照原來的套路,招兼職生掃樓下載一個APP,然後給下載的同學一個一兩塊的小禮品,不再把形式限定為一個單純的地推,而是把它設計成一個遊戲,讓更多的人能參與進來,讓下載APP不是那個唯一的目的。而遊戲具有自傳播性。

我在這裡總結一下我關於「方案」的看法:

1,方案需要把推廣活動變成一個遊戲,讓APP下載只是遊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結果。

2,以一個在學校本身存在的組織為參與遊戲的基本單位,一個班級或者一個寢室,而且允許「作弊」(允許求助,讓參與的用戶主動求助,因此這個「作弊」只會加強傳播性,對我的最終付出的獎金不影響)。

3,遊戲規則一定要足夠簡單,不要繞彎,公開透明。

4,獎項設置,要麼100個100元,要麼1個10000元。

換這個思路一想,是不是之前所擔心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方案一旦出來,這個項目的執行效果基本就跟你乙方直接相關,不會整天惴惴不安,一會擔心量不足甲方不結算,一會擔心量做超了甲方不結算。如果之前做過一定的調研,那這個方案的效果就全在你掌握之中。而且乙方的大敵——刷單也可以基本杜絕,之所以會出現刷單,就是因為人都是逐利的,你給他按照個數結算,他能算出來我做一個能拿多少錢,做一百個能拿多少錢,他當然會用盡一切辦法把個數做多,不要懷疑人民群眾的「智慧」,他們真的可以。但是現在,他所做的工作很簡單,而且不是直接對應金額,只讓他知道,多幹活能多拿錢,少幹活就少拿錢。

其實地推處在互聯網利益鏈的末端,某些方面真的跟神州大地上的無數代工廠一樣,用人海戰術替IPhone們組裝零件,賺取微薄的利潤,但是只要我們能做出一套套方案,就像代工廠的一條條流水線,並且不斷優化,不還是能做出富士康這樣的世界五百強嗎?

案例:某海購產品校園推廣

原方案:掃碼領取3.9元學生優惠,成功下單之後,推廣人員10元獎勵。

新方案:首先,用戶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會想到或者使用這款產品?女性會想買一些進口的好的東西,女性在社交媒體看到進口的好的東西的時候會想買,就會去找哪裡能買到進口有品質保障的產品。

然後,營造出一個用戶使用我這款產品的「特殊的,好玩的」的場景。

分析XX海購特色:產品高端,精品,用戶會普遍擔心是否正品。目標人群:20歲以上女性用戶

一、投放女性用戶多的新媒體渠道。

二、比如大學,線下找兼職(招兼職和培訓均由公司員工培訓)發單頁(單頁設計,發放有學問的,整體思路參考《認為市場推廣只是賣情懷的朋友,你錯過了太多樂趣》)。線上,製作以下活動鏈接通過付費或者其他方式讓女生轉發。

1、 「用XX海購,做精品女人」連續三天早上7點起床打卡,就可以享受1元女生必備品(必須具有吸引力,之前的3.9太差了)。

2 、「產品漂洋過海來看你」 跑步,通過自己跑步的步數來體驗產品從國外到你手裡的路程,比如巴黎的一款香水到你的位置有3000公里,那麼你需要跑3000米,這款產品你就可以免費獲取。讓用戶直觀感受XX海購的產品是真真正正從海外過來的正品在整個過程中,我對公司外部的需求只有「我需要一批質量不錯的兼職」。(鏈接創意需集思廣益,僅列舉兩種)

馬雲在剛過去的亞布力論壇中講到,公司不管做到多大,銷售,服務,投訴部門是不會外包的,也就是說一線和客戶接觸的部門是不能外包的,因為你需要知道客戶需要什麼,一線在客戶心中的印象基本就是產品,品牌在客戶心中的印象。

地推就是一線跟潛在客戶接觸的事情,而且很可能是你跟潛在客戶第一次親密接觸,如果這個事情不掌握在企業自己手裡,後果可想而知。所以,在對待地推的態度上,一定是不要輕易地就將地推外包。

姑婆那些事兒是移動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台,我們邀請一線互聯網人分享實操經驗,內容包括App(android,ios)推廣運營、Wap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大家積極踴躍與我們一起探討推廣運營那些事兒。

http://weixin.qq.com/r/e0lNVQvEi1b0rU829x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只是發傳單的話,這是我見過最好的說明在街上發傳單有什麼訣竅? - 劉路的回答

核心點:不擋道,不吵鬧,有禮貌,尊重顧客

個人私貨:凡是不因產品本身打動而來的用戶都不是用戶,那些算數據去要錢時用的。

希望有幫助

---以下和問題無關---

@陳松濤 及截至目前 740 位點贊的知友

用PM的思維做市場,地推22.3%驚人轉化率

我最善意的揣測,你們是不知道 PM 是什麼,對,PM 和 PM 2.5 沒關係。

PM 真是被玩壞了,以後我只能稱自己是 PD(Product Dog)了

要知道愛惜自己的產出物的人,PM 這個群體由甚,是不會讓文章長這個樣子的

文首和文尾兩個鏈接不同來源幾乎同樣內容,麻煩你?用 PM 的思維?告訴我,兩個鏈接對用戶有什麼意義?

複製也不管圖片,全文沒有圖片,哥,你的圖上是有關鍵信息啊。你們點贊的腦補功能太厲害了哈。

另外文章搬運有授權么?

22.3%和1%是一個意思么,分母分子一樣么,可以這樣來比較哈?


我個人的經驗不多,但最近有一個客戶要進行 APP 胖胖生活的推廣,所以上網了解了一下,發現這篇文章挺不錯,借鑒一下跟大家分享~

美團COO:我是如何幫美團打造出一支地推鐵軍?

2010年開始風起雲湧的團購大戰,硝煙散去,那些風光一時的玩家,或銷聲匿跡,或被併購,或不溫不火地苟延殘喘,美團成為其中的剩者和王者,現在更是瞄準了O2O這塊大蛋糕努力布局。團購業的資深玩家、投資人都承認,美團能迅速從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跟王興擁有一個大牛人——原阿里巴巴副總裁干嘉偉,人稱阿干——有很大的關係。

確實,阿乾的加盟讓美團對龐大的掃街團隊的管理精細化和規範化起來,讓美團早早從草莽階段進入野戰軍作戰時代,迅速甩開競爭對手。以下為美團COO干嘉偉口述:

當時來美團我確實很猶豫:阿里很好,團購很亂。

當時拉手網創始人吳波找過我,獵頭也獵過我幾次。美團網創始人王興也找我聊。我從來不相信自己是一個運氣很好的人,我從來不相信,可以突然碰到一個機會不勞而獲就怎麼樣了。我還是相信,勤勤懇懇,靠自己的努力,靠實力把一件事情越做越好。像那種趕緊弄一下,很快就上市的公司,我不去判斷它的好壞,但至少不是我的風格。我要做事情就會拉開架子,從基本功開始,一步一步往上走。如果在做事情的節奏感上意見不一樣,可能就算合作了,也會有很多衝突。

美團真正觸動我的是2011年9月。在杭州,美團開一個區域交流會,我跟王興說,想去看一下。到了那裡後,我感覺美團跟十年前的阿里很像。我感覺這群人做事的方式、基本價值觀跟我很Match。我在邊上看就有一種想要加入的衝動,把我十多年的經驗分享給他們,這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衝動。

坦白講,我選擇一家公司只關注兩點:第一、這個行業有沒有前景;第二、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做事情的動機和心態是不是我認可的。當時,美團雖然在大團隊管理方面並不算好,但基因很健康。我在阿里曾管理過7000多人的團隊,所以哪怕美團有再多的問題我覺得都還好。換句話講,正因為有問題王興找我,沒那麼多問題找我幹嗎呢?

最後做決定時,我徵求我老婆的意見,她說,尊重我,支持我。最後我自言自語——如果不去,過幾年會不會後悔?想了想,我覺得肯定會後悔。哪怕最後美團不成,我也可以把自己過去積累的一些經驗展現出來。

管理,說白了,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剛到美團,我怎麼跟美團原來的團隊建立信任的呢?首先你自己得對這個行業非常懂、是個專家,這是大前提,否則你有再多的光環,也沒人會信你。其次,你得通過適當的方式,跟團隊大量地交互,因為所有的事不是你自己去做,是通過別人來做。一個管理人員如何快速的讓你周邊的人感受到你真實的一面,某種程度上也是領導力的一種體現。

當然,我也會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比如走訪城市,面對面交流。在北京,我們每周都有一期培訓,我都會抽兩到三個小時跟大家見面,沒有任何主題,大家隨便舉手問任何問題,我不一定把所有的真相說出來,但是我說的一定是真的。

你是什麼樣風格的人,就會用什麼樣的人。其實用人是最大的政治,你選了這樣風格的人,那就決定了下面的一群人是怎麼樣的風格。我個人還是非常認同阿里的公平、開放、透明的管理方式,所以我在美團選擇的管理者也這樣的人,他們選的員工也會是這樣的人。這樣,很多東西的傳遞相對會比較順暢一點。

在美團這幾年,我「吐」出來很多經驗,但我學習到的東西也同樣多。以前在阿里,很多東西都是順理成章的,而對美團來說,我進來的時候差不多是團購市場最低潮的時候,這幾年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挑戰也大了很多。你會遇到很多之前沒遇到的情況,去思考,去學習,去成長。

我知道跟我真正懂有很大的差別

本地生活(服務)具有非標準化的特點,這決定了它沒法像淘寶那樣,通過讓商家或者小賣家自己上來,用UGC的模式發展客戶。本地商家IT互聯網意識比較弱,能力比較差,它需要一個龐大的線下團隊或者叫地推團隊去發展和維護。

因為團購業務發展非常快,需要有一個標準化的建模的過程。這就像部隊一樣——一開始揭竿而起,亂打,但如果要成為正規軍,就要出操,練刺殺,一個基本動作練很多次。

我來到美團之後,在業務技能層面,首先做了一個標準化的拆解和分析,然後把模型建立起來。我們要的是結果,但只有把過程管好才能拿到結果。你只有把A、B、C、D都做好了,才能拿到E。管好過程其實就是把A、B、C、D拆分出來,然後告訴大家,你要怎麼做才能把這幾樣都做好,才能拿到結果。這個叫做標準作業流程(SOP)。這個在工業企業裡面,已經做得不能再熟了。

但龐大的線下團隊對管理的要求非常高。人跟機器其實有一個最大的差別:人是有情緒、有思想的,機器只要你編好程,它就會按照規定運作。當把SOP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時,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候甚至是相反的結果。

這時候,你就要跟團隊講:什麼叫管理,包括管理的目標和運營管理的一些基本動作、管理的一些SOP等。某種程度上,你可以把業務跟管理想像成土壤和土壤上種的植物——只有土壤是好的土壤、良性的土壤,再加上正確的業務策略,才能拿到好的結果,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你團隊積極正向,但業務上沒套路,打不了勝仗。就像土八路,你再勇敢,但是沒有訓練過,衝上去還是掛了。但你訓練充分、裝備好,如果土壤不好,照樣也拿不到好結果。

我覺得我來到美團之後,主要還是從業務和團隊管理這兩個方面,根據業務特點,把這些標準管理流程把它總結出來,然後再通過合適的管理手段不斷去強化,去運營。讓這兩個方面配合的越來越默契。

業務策略其實沒有什麼太複雜的,無非是先抓拜訪量,然後再抓有效拜訪量,先有量再有質。我們每天早上拿出半個小時開晨會,然後晚上把大家叫回來,把一天碰到的問題去跟你的主管經理一個一個過,解決你第二天的問題。這些東西很多公司都在做,只不過做的質量和堅持的程度有差異。

我經常跟團隊講,這個世界上,同樣一個工作,做的人很多,做法也大同小異,但真正的行家很少。什麼叫真正的行家?首先他有很強的對真相的探索意願和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打破沙鍋問到底。另外,他這樣做成功過,他不這樣做失敗過。吹牛大家都會,東邊聽兩句,西邊聽兩句。

真正的行家,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再多的反對意見,也認為必須這樣做。抓拜訪量什麼的,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做不好,原因是什麼?因為這不是他的信仰,碰到一些困難時,就會繞過去。比如有員工會說「我打電話效果挺好的,還更快,上門拜訪,老闆不在還可能白跑一趟,有這時間打電話不是更好嗎?」很多時候,如果你不是真正的行家,就會被這個迷惑,管理動作就會走形。我知道跟我真正懂有很大的差別。

管理大道相通

不同公司的對地推團隊的管理可能會有不同的流派之說。哪怕就是同一家公司,不一樣的管理者,也多少會帶有他個人的風格和特質。從深層次來講,我認為大道相通。

我把所有的管理我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最原始的管理,差不多沒有管理或者自發的一些管理。計劃經濟年代談不上什麼管理,改革開放之後才真正引入西方的現代企業管理,也就三十來年。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還比較低,大多數還處於第一層次,是一種本能、自發的管理。

第二個層次,引入相對比較科學的管理方法,比如目標管理、績效考評等。在我看來,大多數世界500強對中國的分支機構的管理處於在這個層級上,它們跟民營和國營企業比,對目標、結果、數字會更關注,賞罰更分明。

第三個層次,引入了比較完善的過程管理。我覺得第三層次能很好的把業務邏輯進行分解梳理,然後通過管理系統把各個關鍵的過程指標抓起來,通過對過程的管控實現對結果的可控。因為只有過程是可以追求的,結果是沒法追求的。

第四個層次,就是我在美團經常講的所謂培養人或者叫做「借假修真」。什麼是假?我們講的結果、過程指標,這些數字某種程度上說都是假的。那什麼是真?人才和組織的發展提升,才是真。再高明的管理人員跑到第三層次,能做的是什麼?這就像我給他裝上一個感測器,監控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過程,最後我來拿結果,所以它更多的還是傳統的過程式管理。但是真正有效能的管理是什麼?是你把下級變成你自己,讓他自發自願的去工作,這才是真正有效能的管理。

換句話說,過程指標、結果指標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通過這些讓不靠譜的人靠譜起來,去培養、去複製你自己。這樣你培養出來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是自主自發要把這件事情做好,而不僅僅是因為你的管理很細。好的管理人員是什麼?是他走了之後,這家公司或者這塊業務依然在健康成長。

表面上,管理者都在看指標、看數據,但事實上我們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是不一樣的,是有差異的。

等到了第四個層次,你要做的其實就兩件事情:第一、招募和訓練下屬。我經常跟美團的同事講,管一家公司跟管一個國家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國家要抓教育,企業就是招募和訓練員工。

第二、做好頂層設計,或者叫制度設計。這個設計里,是良幣驅逐劣幣,讓那些有能力、有意願的人得到他該得到的一切,鼓勵大家都去努力。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是因為它有全球最好的教育體系,所謂的美國夢是真實存在的,激勵著美國公民去努力上進。

什麼是人性?大家都希望活又輕鬆錢又多,又自由。我們做管理,就要針對人性的特點,設計出好的制度,讓那些你希望的行為不斷的發生,你認可的那類人得到他該得到的一切,甚至得到的比他想像的還要多,那樣的話大家都會往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樣你的管理才會變成越來越自發自願的。

我是在阿里體認到管理的第四層次的。

馬雲讓我打通了管理的「任督二脈」

我在阿里幹了十幾年,從一線銷售一步步做上來。對我而言,從第三層次到第四層次是一個巨大的褪變。按照練武人的話來說,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借假修真」這四個字還是馬雲跟我講的。

2008年11月,當時我負責阿里的廣東大區,馬雲去廣東去出差,在深圳馬可波羅酒店外面,我們一起吃了個晚飯。那時我們的級別比他差蠻遠的,也就是聊了一下。在那個之前我是一直在第三層次拚命干,也有些成績,但那天晚上聽他講了「借假修真」的觀點後,突然豁然開朗。

其實這種說法之前也聽過,但到那天自己才算領悟了。因為我用第三層次的管理方式去管團隊,雖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但感覺到了天花板了。那時候團隊已經非常累了,他們覺得我這個老闆非常敬業,你在拚命,他們也在拚命,但並沒有達到我期望的那種高端,跟著我干,感覺壓力太大,也不快活。其實管理的投入和產出到後面已經衰減得很厲害了。

這時需要別人點撥你一下。按第三層次去管理,充其量是一種物理變化,它是物質不變,能量守恆,力氣花得再多就會疲勞,多花一個小時就多一個小時的疲勞。只有用第四層次的管理才有可能讓團隊產生化學變化。只有你真正塑造改變了一個人,才有可能讓你整個團隊有變化,才有可能讓他們之間相互衝撞激蕩、相互鼓勵,才有可能產生化學反應或者甚至說像鏈式反應核爆炸。

如果你善於培養團隊,你就會發現後勁會很長。因為它不是靠吃興奮劑或者你施加的高壓拿到的那個結果,而是由內而外或者練了內力之後再去做。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狀況最好的地區是是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總量,尤其是外貿總量,珠三角是遠超長三角的。但阿里的廣東大區在我去之前,一直是千年老二。第一名是浙江。我去了之後發現,廣東團隊之所以一直是千年老二,關鍵就是這個團隊缺少了一點理想主義色彩。

阿里當時為了激勵大家做業績,有一個排級制度,金、銀、銅排,這個制度設計得很巧妙——這個月的業績決定了排級,這個排級決定了你下個月的提成。比如說,我這個月業績很好,但問題是我下個月業績好我才能拿得更多,所以下個月更得玩命干。阿里的排級制度設計得很科學。但它也有負作用,比如我這個月做到金牌了,那我就會想,我得為下個月留點業績,對不對?廣東團隊非常務實,算帳算得很清楚,一做到金牌就剎車,把業績留到下個月。浙江是阿里起家的地方,他們某種程度有比較濃厚的理想主義或者英雄主義情懷,他們為了榮譽,每個月把「子彈」打光,下個月重新再來。

廣東團隊一點不笨,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技能甚至比浙江團隊都好,但他們會自我設限。診斷出廣東團隊當時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缺少一些理想主義色彩之後,我每月月中把所有的經理、主管,包括潛在管理人員都叫過來,跟他們講什麼是管理,告訴大家到底做管理是算清賬重要還是培養人重要,有能力、有條件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自我設限,能力越強,意味著你責任越大。

通過對團隊灌輸理想主義,結果就不一樣了。2009年,廣東第一次月度銷售額超過浙江, 10年來第一次。之所以有這個變化,最重要還是團隊的變化,這個變化不是因為我帶去了更多的術,而是因為帶了一些道過去。

早會、晚會會有激勵作用,但並不持久,你只有真正去改變一個人,去塑造他的內心、點燃他內心的小火苗,才是最持久的。激發跟激勵是不一樣的。

作者:地推人

鏈接:美團餓了么在公司初期是如何快速地推的? - 地推人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傳單轉換率百分之二十多?

真當我們沒人做過地推么?主要看活動讓利程度好么。

活動不給力,你執行力和所有的技巧都彌補不了轉換率低下的問題。

雞湯跟現實差別太大了,故事人人都能舉例,實際上自己做一下就知道了。

優秀地推人員的確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整體宣傳效果,但是在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再優秀的人員也比不上一兩塊的讓利,就這樣。

知乎好多答案中的例子形成的條件太苛刻,要麼員工有著部隊般的執行力服從力,要麼有個大腦發達總有驚奇想法的領導,要麼就是行業頂端的優秀人才。

實話實說,你能想到的方法,除非在信息不對稱很嚴重的情況下,否則早有人嘗試了。

沒有競爭對手當我啥都沒說,怎麼做都好做。有對頭就把他們優秀的地推挖過來唄,不花錢能辦的是,肯定輪不到咱們啊。


曾經帶領一個團隊做過一次地推,而且恰恰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獲得了平台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最高的一個投資峰值,簡單分享一個心得如下,那就是地推場景的打造與設計。

我們都喜歡說產品設計要有場景感,也許產品和運營本來就註定糾纏一世,所以我贊同1樓的說法,運營策略的制定其實也是一個產品設計的過程。在地推的過程中,要考慮你要推廣的產品在什麼樣的場景下與受眾是相關的,或者至少是不被受眾反感的。

所以優秀的地推方案,要從產品出發,那麼我們要營銷的產品是什麼呢?是某地方政府通過大拇哥財富平台發行的一個融資項目。

於是我們面臨的課題如下:

產品 :當地政府債權

場景設計: ?

好吧, 現在我們來做場景設想,地推的場景設想其實很像是一次電影拍攝,聽說優秀的導演其實基本都可以做優秀的演員的,所以作為地推的我們先把自己設想成為一個路人甲,你在某一個場合下,突然看到一群人,手拿傳單,嘴裡喊著:走過路過不要錯過,9%的年化收益,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我估計大概率會在心裡罵一句:騙子!然後繞開走吧?

為什麼呢?黃奇帆首長說過,金融其實就是三個詞:風險,收益與槓桿。

所有的金融業務,在獲取客戶的時候,就是突破用戶心理閾值,相信自己可以獲得預期收益的一個過程。

餘額寶現在收益率才3%+,照樣有幾千億的量級,不憑別的,因為馬雲這個名字就值這個錢,馬雲這個名字就代表著有錢和安全。

所以,我們要推廣的這個項目,年化收益9%,跟P2P行業2014年平均14.4%的年化收益比較,實在是沒有競爭力,木有辦法啊,政府融資,都需要當地開常委會甚至人大會議的,融資成本有嚴格的限制,所以要說一句題外話, 那些號稱做P2G的平台,而收益率又高達12%以上的平台,我真的只能對他們呵呵了。

回到主題,我們該如何為用戶設計一個場景,讓在地推場合路過的人融入到這個場景中呢?

答案很明確:作為金融產品,又是政府項目,必須充分利用政府信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必須得在地推場合把政!府!信!用!這四個字充分體現出來。

於是我們在地推之前,先做了四件事:

1)
提前一周在當地的官方手機報發生了一周的彩信特刊!

2)
提前一周在當地的官方日報刊發了一整版的關於某某互聯網金融平台助力XX經濟發展的長篇報道。後來我們在另外一地做項目的時候,增加了本地電視台的專訪和記錄專題。

3)
進入到當地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進行互聯網金融知識講座,並告知線下地推的活動預告;

上面這三條,對於後來地推行動的成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先說手機報,很多人看到我們去做手機報宣傳,可能會嗤之以鼻。沒錯哦,手機報真的是太落後的一個產品形式,但是請記住,中國真的是太大了,在廣袤的中國疆域,互聯網的發展水平差別,估計超出很多人的想像,一些三四線城市的互聯網發展程度,比北上廣深要落後十年。在一些地方城市,手機報依然是唯一能夠快速到達用戶手機的信息化產品,後來在地推現場,有很多用戶都告訴我們是看到手機報知道我們的產品和我們的活動的。

再說當地日報,還記得我們想要在地推現場達成的場景感嗎?把政府信用在地推現場做充分的渲染和展示,而當地日報的性質,我想大家肯定都很清楚的,事實上,當天我們在地推現場,第一個投資用戶,就是拿著當日日報找上門來投資的!後來,我們在另外一個項目當地地推的時候,甚至通過當地的電視台做了一期專訪,這樣子,其政府信用水平更是得到一個極大的拔高!

最後說一下當地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培訓,所以政府機構的很多人都會知道這個項目的真實性。但是就想前面所談,三四線城市的互聯網程度,其落後水平可能很大身處大城市的同學們是很難想像的,互聯網金融作為如此新鮮的一個事務,可以被接受的程度那簡直是可以你一張嘴,對方就罵你是騙子的程度。通過當地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互聯網金融培訓,可以Face To Face的講述互聯網金融的意義,價值和數據。一方面消除大家對於這種理財方式的戒心, 另外一方面也從技術和使用上,對用戶進行了充分的答疑解惑,然後,告訴大家我們要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來做地推活動了,到現場投資會獲得巴拉巴拉的那些好處。所以這些來培訓的人很多都成為我們地推活動的現場粉絲和後續的傳播力量。

最後,真正到地推的那一段時間,通過上述三個活動,很多人群已經蜂擁而至了。然後我們在地推現場把當地日報刷了一排,當一個陌生人路過,看到那麼火爆的現場,自然被勾起了好奇心,然後再去看那一排的日報報道,這種信任感,簡直了!!!

所以,地推不是一個簡單的發傳單的行動,而是一個系列工程,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你能消除大街上陌生人對你的戒備心態。而優秀的場景設計,是可以向這個方向努力的。


從我的個人經驗來看,P2P做地推確實不好做。因為現在P2P行業做地推的實在是太多了,送的東西也越來越貴,用戶的胃口都養刁了,很難像以前一樣,只要隨便花點錢就能獲取大量用戶。

你們公司要是預算充足的話,可以這樣子操作。和奶茶店、水果店、便利店等各種商鋪合作,搞「註冊後1元下單即享XX元」優惠的活動,獲取用戶的效率絕對高,比單純的發傳單強多了。


首先問下你的產品是to C還是to C ?,兩者的方式區別較大

漂亮的地推?是指下載和註冊量數據非常漂亮嗎?

如果是,你得分析你的APP目標人群是誰,只有真正符合用戶需求,解決他們痛點的產品才會有轉化率。


做過一個案例,面向大學校園,傳單轉化率12%,有空寫。

發傳單這種地推方式主要依賴傳單設計,其中個人認為重中之重是文案,然後是設計。

這句話暗含另一個意思,就是你的傳單的「設計主題」。

首先,分析以下幾個問題:

1.你的目標對象是誰?他們關注什麼?喜歡什麼風格的東東?

2.你為他們提供什麼服務?即解決他們什麼問題。

3.能否結合地推時的時節,契合熱點?

4.能否有一定的趣味性?或者某些亮點?可以一下子抓住用戶眼球和注意力的?!

----------下面具體案例分析,其實我也就做過這麼一個地推項目-------

好了,當時我們做的是針對大學生的兼職平台,項目名稱叫「掙錢花」,哈哈哈很接地氣的名兒有木有。

推廣節點是去年雙11。

11月6日:我們發起了500元/天的神兼職活動——只需發2小時傳單即可獲得500元高薪!唯一要求是帶著王小賤頭花發傳單。

這個活動本身十分吸引眼球,在微信里發起,通過微信號報名,規則是需要報名且分享該活動頁面,分享越多,得到這份神兼職的機會越大。當時微信號初期為0,通過公司內部實習生的擴散+找了一個同類型微信號花了300塊錢(對方粉絲1W)推廣,報名上千人,粉絲增加了700人。

11月11日當天,對的,這天才是地推當天。印發了6000份傳單,在一個大學城四所學校中午高峰時段,在食堂門口,每個學校4個學生,帶著王小賤頭花發傳單。

傳單有3種:

a款:與其上淘寶敗家,不如自己掙錢花。(契合雙11淘寶買買買的熱點,且契合品牌核心價值-掙錢、還包含品牌名哦)

b款:抽空兼職掙錢花,約會不再羞答答。(契合1111光棍節熱點、大學生約會囊腫羞射……)

c 款:我爸不是搖錢樹,我靠自己掙錢花。(相當正能量有木有?!)

當時學校里發傳單的活動很多啊有木有,觀察了一下童鞋們拿到我們的傳單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念出來,尤其 a、b 這兩款,然後不好意思地笑,或呵呵笑 或哈哈笑。。。(意思就是打到點了唄~~~(^o^)/~)

設計風格:小清新。。。 圖片暫時不放。。。低調。。

當天增加粉絲700多人,實時監控的。。。一共6000份傳單,700/6000=12%

然後掉粉率也很低。

後期我們做的掃碼送禮,明顯很多人會為了禮物而掃碼,拿完禮物掉粉嘩嘩的。

就醬紫。。


謝邀。

品牌不作假,也不能過分迷信「 精準 」投放

產品一夜爆紅,用戶蜂擁而來的故事,每個行業都有,但從來都不是偶然。更多時候,用戶的積累是靠背後的「 推手 」。

想快速獲取用戶,有些產品靠補貼,例如成長期的滴滴和快的;而像團購等O2O行業,靠的則是地推大軍。

在2015年,大眾點評、美團等線下地推大軍規模已過千,當時支付寶旗下的口碑網還推出過「 靠10億元補貼吸引全民做地推 」的玩法。

而在去年下半年,原本專註做會務O2O的淘會場,也開始轉型發展商業地產B2B平台,連接推廣需求端的商家和場地經營方。行內也不乏專註做線下地推營銷的企業。

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流量被壟斷,入口越來越集中,原本成本低的線上推廣變得「 燒錢 」,已經很難單純地通過線上去獲取流量。

網民數量越來越龐大,同時也意味著營銷越難精準化。全球廣告投放的老大寶潔都要減少所謂「 精準營銷 」的預算。雖然線上推廣可以做定點投放、效果廣告,但是信息流對用戶的分發也有一定的隨機性(水分也很大)。坐在辦公室等用戶自己上門實在太被動。

蛋糕就這麼大,人人都想搶先一步佔有更大的份額,主動出擊去獲取用戶就顯得很有必要。而且在區域覆蓋、精準場景、真實用戶、產品教育上,地推有絕對的優勢。

品牌想在紅海中突出重圍,營銷人也奔著的全棧營銷人方向前進,不僅要懂數字營銷,還要懂地面推廣,精耕細作的同時,一個人要像一隻隊伍一樣,一個團隊要像一支大軍一樣去戰鬥。

這是一個營銷的時代。

▲CAC:用戶獲取成本 Custom Acquire Cost

不同的地推目的

從地推的目的導向來分類,主要有三類:

一是最傳統的以優惠促銷的手段加速產品的銷售,常見於快消、日化、美妝、通信產品,例如夏天的飲料組合促銷活動,電話卡充值送流量等等,以當天銷售量的完成度作為地推的KPI考核。

二是以宣傳造勢為目的,以免費體驗、試用、觀摩等方式,常見於手機及其他數碼產品、汽車、房地產等行業,比起首日的銷售量,更看中短期的市場反映,用戶的二次購買率以及長期的口碑積累。

三是以新用戶註冊為主要推廣目的,普遍應用於互聯網產品,如掃碼關注、下載APP、新用戶註冊等等,還有金融產品,如銀行開戶開卡等等。

選址有三個要點

一般來說,商業路演地推場景包括寫字樓、社區、商場商圈、校園、公園遊樂園、車站地鐵機場等等。

考慮選址時,可以從三個維度出發:

人流量

無論是什麼產品,人流量都是地推選址的首要考慮因素,最大程度的到達用戶也是路演地推的目的。

精準度

人流量是基礎,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精準度。這裡的精準度指的是受眾精準場景精準

不同的產品針對不同區域、年齡層、消費水平的用戶群體,要選擇目標用戶經常出沒的地方,或產品使用場景,進行推廣宣傳。

像不同的商場,消費者結構特點也不同,以廣州為例,太古匯的消費者大多是高端商務人士,而正佳廣場則是以年輕人和家庭團體為主,而天河城則是「 老廣州 」居多。

同樣的產品,在不同場景下推廣,效果也是不同的。一個白領在地鐵口領到超市優惠券,可能回到家依然會選擇網購,推廣失效;但如果是在超市門口領到優惠券,就很有可能會走進超市消費,這時候推廣才見效。這兩種場景下的消費慾望和使用頻率是不同的。

要針對不同的產品特性,有意識地選擇目標用戶的聚集地或產品的使用場景,既要在數量上完成人流的廣度,又要在質量上達到精準的深度

預算

第三點要考慮的則是預算。預算的問題是硬傷,很多時候需要活動策劃者妥協、折中。但是在與場地方的合作中,其實更是一個流量互換的博弈過程

以商場為例,比起一次活動的場地費這項現金流,商場的運營方更看重的是,這個路演地推活動的聲量,可以給場地帶來多少的人氣,因為這些人氣會轉化為:商場銷售額的拉升,購買習慣的忠誠度養成,商場活動多樣性的豐富,最後整體提升商場的品牌認知度和好感度。

把這個作為博弈的籌碼,甚至可以把單純的場地租借關係變成合作關係。

從另一角度出發,除了從人力、場地、物料方面節省成本,還可以通過與異業跨界合作,置換資源。

我曾經做過一個六一兒童節的商場文創市集活動,現場有25個標攤及3個特裝展區。由於預算緊張,通過跟一家兒童教育培訓機構,獲得免費的桌椅提供。作為異業資源回報,我們為其機構的學生提供上千人流量的現場表演機會。一方面豐富了活動,另一方面雙方各取所需

前期預熱可以怎麼做

可能很多人覺得,只是為了掃碼關注,又不是大型活動,並不需要預熱。但是人都是情感驅動的動物,在線上做一些互動宣傳,可以把原本較短的宣傳戰線拉長,為地推現場的火熱氣氛助攻不少。

例如,在路演地推活動進行之前,來個徵集評選的人氣比拼,賺足眼球。2016年星巴克在聖誕節之前,也是徵集廣大網友發揮創意,設計屬意的咖啡杯作品樣式,歷時一年,最後「 星巴克聖誕紅杯 」一經推出,就刷屏朋友圈。

▲這個案例跟地推不相關,但…功夫在詩外,很多思路是相通的

又例如,策劃線上互動遊戲,通過與活動當天的環節結合,像是前期參與抽獎 - 開獎,地推當天領獎等,進一步驅動用戶的線下參與行為。

最最簡單的,還可以只是預告地推的時間地點,到攤位處參與互動可領取小禮品等等。

如何玩轉現場

1、攤位布置

在確定了選址之後,就需要構思展位布置。對一個標攤來說,常見的簡易組合就是帳篷 + 桌椅 + 易拉寶 + 橫幅

財大氣粗一點的,像手機、通信、地產、影視、汽車等等品牌,還會搭建一個特裝展,有較大的產品展示區,互動體驗區,還會配置燈光、音響以及主持人、模特等演藝人員。

不管是標攤還是特裝展,一定要設計一些供觀眾拍照的元素,如拍照牆、合影框等等,或通過人偶來與觀眾互動、拍照,吸引人流的同時讓品牌露出,並提高二次曝光的頻率。

而對於地推過程中可能會用到的帳篷、桌椅、桌布、紅地毯、燈光音響等物資,除了直接購買,還可以同城分類信息網站上租賃。

2、現場互動

設置互動可以加深用戶的印象,也是為了延長人流的停留時間,引發馬太效應,吸引更多路人的關注。

最傳統的互動方式就是遊戲抽獎

獎品的本身就是吸引用戶參與活動的手段,見效奇快。看似簡單,但是到底是用抽獎箱、轉盤、手機搖一搖,要設計多少等級、多少數量、獲取門檻難度係數大小也很值得斟酌。

門檻高或數量少,用戶會覺得自己沒機會;手續流程過於繁瑣,用戶又會覺得太麻煩了;抽獎 - 開獎間隔時間久,用戶可能會忘記……都知道獎品要對用戶要有吸引力,但是往往容易忽略的一點是,在吸引的前提下,更要讓用戶覺得「 在不太麻煩的前提下,我是有機會可以獲得的 」,才能有效提高活動受眾/參與用戶的轉化率。

在這個階段利用一些互動管理工具,例如嗨現場、趣現場、大咖會易等,可以實現搖一搖抽獎、搶紅包3D簽到牆、彈幕互動、在線投票等環節的手機 - 大屏同步聯動。

也有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抽獎方式,比如百人拋繡球、千人搖一搖、團隊猜謎尋寶等等,當活動本身的創意和有趣程度已經有足夠吸引力的時候,用戶則會把流程繁瑣、耗時長放在次要考慮條件。

現在也比較常見就是把直播融入各種現場活動中。根據不同的產品受眾及活動氣質,主辦方可以有選擇地邀請網紅模特、業界KOL、本地生活自媒體等,以直播的方式參與到路演地推的過程中,助推火熱的活動氣氛。

地推現場搭建了舞台的,可以安排主持人跟觀眾互動,還可以插入歌唱舞蹈表演或模特展示等環節。沒有配置舞台的,在平地進行快閃活動,也是一種吸睛方案。

3、人員配置

活動當天除了要在地推點安排相關人員充當前台,蹲守大本營,負責向用戶宣傳或介紹活動詳情,還要安排一部分人員到相近的人流量大的地方引流。大型地推還可能會需要安排主持、禮儀、模特、舞者等演藝人員,以及安保人員。

關於地推活動相關的兼職工作人員及演藝人員,都可以在一些兼職平台,如兼職貓、口袋兼職、青團社等高校兼職平台招募,或同城58同城、趕集網、豬八戒網上的禮儀模特頻道上找到供應商。

當然你也可以找更多的「 現場觀眾 」。

4、風險預案

除了要考慮天氣的問題,像校園地推、社區地推會可能受到一些條件限制,需要與校方或社團、物業管理處做好充分溝通。在公共場所地推還可能會遇到城管。

這些都是在地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需要做好預案。

最後叨一叨

路演地推是最接地氣的方式。大有大搞,小有小做,但共同點是,你面對的直接就是你的用戶,一來一往地交流互動,獲取最真實的市場反饋。

發傳單的本身並不只有傳單上的內容。推廣時,受眾的心情、地推人員的禮貌態度、禮品的包裝設計、組織上的手續流程等等,也會直接影響用戶對產品的判斷和品牌的好感度。

路演地推也不是萬能的,其他該做的宣傳還是得發力。

同時作為一種推廣手段,辛辛苦苦把用戶吸引過來了,更重要的還是後期的用戶運營,關注用戶反饋,不斷完善和優化產品。

畢竟能留住用戶的,最終還是產品。


平時主要做線上活動,聊聊我唯一的一次地推經歷吧。

  首先說一下背景和結果。當時做的是一次面向北京市大學生的活動,相關案例在知乎專欄上有總結文章。總共印了3萬份傳單,在北京市30多所高校進行發放。發放過程中有一些浪費,估計實際發到用戶手中的傳單25000份左右,最後統計有效掃碼500多個,所以直觀上看轉化率2%左右,比一般傳單的轉化率稍高一些(平均水平據說是0.5%~1%)。當然由於我們的活動是以班為單位,所以實際轉化率要比這個要更高。從活動結果來看,最終有效參加活動的1000多個班級,絕大部分來自地推覆蓋的30來所高校(北京市總共80多所高校,我們選取的主要是211),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凈增了6萬多用戶,所以效果還是不錯的。

 簡單來說,我覺得地推(僅以傳單為例)其實就是做好兩件事:

做一份好傳單

  把傳單高效地發到用戶手中,並做好引導

  先說怎麼做傳單。這個問題涉及面太廣,以我的水平不可能回答全面。我僅僅說一下,我們當時設計傳單時幾點考慮,以及我們最終採用的方案吧。

  我們考慮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份傳單應該以圖為主,還是以文為主?

  俗話說『一圖勝千言』嘛,當然用圖比較好。這是我們的第一反應。

  我們第一版傳單大概是這樣的:一堆卡通化的小人歡快地在野外玩耍,配上一句活動口號和活動規則介紹。原稿已丟(xiao)失(hui),畫面請自行想像。

  初稿出來後,我們自己都笑了,怎麼看怎麼像小學課本插圖,這個畫面能激起用戶集體出遊的衝動嗎?不太可能。

  問題出在哪呢?我們覺得,卡通化人物遊玩的場景的不足以突出我們的活動亮點,我們應該突出獎品!所以,第二個版本大概是這樣的:傳單上半部分是幾個大獎圖片(歡樂谷、度假別墅、真人CS等),下半部分是活動口號和規則介紹。

  這一稿中規中矩,符合大部分傳單的氣質。如果採用的話,效果談不上太好,也不會太差。

  我們當然不滿意,於是進一步思考。

  真的有必要用幾張沒啥特點的圖片佔據傳單一半的面積嗎?任何一家旅遊網站上都充斥著類似的圖片,而且更豐富更精美。用戶看了我們傳單上這幾張並不清晰的圖片,會有多大感覺?

  更關鍵的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推銷這些旅遊產品!我們要宣傳的是『全班免費出遊』這個活動!而這個活動很難用圖片展示出來,展示出來也不容易被用戶理解。

  『一圖勝千言』在傳單這件事上好像並不適用。為什麼?

  因為傳單不同於宣傳海報,更不同於藝術作品。它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就是促銷(其實所有廣告的本質都是銷售,不管你賣的是什麼)。你只有一兩秒甚至更短的時間讓用戶對你的宣傳內容產生興趣。所以,傳單的表達方式應該越直接越好。不要試圖讓用戶去解讀和聯想(Don"t Make Me Think!),因為用戶真的很忙。

  傳單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而不是表達信息。在這一點上,文字顯然比圖片更直接、更有效。不妨回想一下,當你看到一張圖文並茂的促銷傳單,你會去看商品圖片還是直奔促銷信息?

  所以,我們決定改變思路,以文字為主體。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小小的A5傳單,想表達的內容太多,如何取捨?如何布局?

  首先是獎品,既然沒有圖片了,要不要加上文字簡介和價格?

  答案是不要,原因跟上面說的一樣,我們的目的不是推銷旅遊產品。用戶對於獎品的價值有自己標準,標上價格並不會讓用戶更有動力。

  然後是活動規則,要不要在傳單上說明?

  答案也是不要。一方面是因為文字太多,放在傳單上不美觀,用戶也不會仔細看。另外也有必要留一點懸念,如果在傳單上說得太清楚,用戶反而會失去興趣,或者覺得機會太小而放棄。

  那麼,重點是什麼呢?是『全班免費』這個亮點,但是『全班』不夠嚴謹,不說清楚可能引起不信任,所以我們最後決定把『20人全免單』作為整張傳單最核心的內容。

  另一個問題是內容的布局,我們採用最最簡單的瀑布型,上中下三部分大致1:1:1。這樣的好處是:用戶從上往下看掃一眼,幾秒鐘就get到了全部內容,不需要變化視線方向,也不會找不到重點。還有一點好處是:這樣的布局使得這張傳單的電子版,在手機上看也非常清晰明了。為什麼需要在手機上看?這一點我會在後面說明。

  下面是最終成品,大家可以看到,主體是非常簡潔的幾組文字,從上到下呈瀑布型排布。圖像僅作為背景和點綴,主要用於營造感覺。

  上面兩點說的是傳單的內容和形式。內容和形式傳遞給用戶的僅僅是信息,但是人是情感動物,一張好的傳單還應該激發用戶的情感。怎麼實現?很簡單,讓傳單跟『我』有關!所以我們在最顯眼的兩個位置放上了兩句帶情感的話:『班長帶我出門嗨』——活動口號,『快喊班長來掃碼』——行為引導。這樣,我們不僅把用戶包含進來了,而且還把『班長』這個特殊角色帶了進來。這樣做有幾點好處:

  1、激發了用戶的情感共鳴。當時正好是雙節(中秋國慶)前一周,新學期剛剛開始,很多大學生都有出遊的意願,很多人可能正在籌劃集體出去玩這件事。這個時候我們告訴用戶有個活動可以讓『班長帶我出門嗨』,還有集體免單機會,當然比較容易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轉化率自然比較高。

  2、給用戶製造了一個話題。或者用一種時髦的說法,就是給用戶一種『社交幣』。大家都知道,大學裡,班長常常是一個被善意調侃和『欺負』的對象。而我們恰好給用戶提供了一個要求班長為大家謀福利的機會,用戶自然樂意利用我們送到手上的這張牌。

  3、給用戶明確的行為引導。很多傳單在內容和形式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但是卻恰恰忽略了行為引導這個最重要的事情。一個好的行為引導應該是明確的(不要讓用戶莫名其妙不知道該幹嘛)、簡單的(不要有複雜難懂的步驟)、低成本的(不要耗費用戶的時間、流量或金錢)。『叫班長來掃碼』這個引導完全符合這些特徵,簡單明了,舉手之勞。

  順便在這裡說一下我們這次地推的實際轉化率,由於很多用戶都是把傳單轉交給班長,雖然沒有直接掃碼,但也可以認為是成功轉化的用戶。若干個有效用戶才會產生一個掃碼,所以我們的實際轉化率比直觀上的2%還要翻若干倍。之於這個倍數到底是多少,沒有數據支撐,我只能猜測,2~4倍可能是合理的。

  傳單做好了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高效地發放傳單了。

發傳單看似簡單,但是做好很難。我覺得主要解決這幾個問題:

  如何保證地推人員的素質?

  如何優化地推的執行方法?

  如何提高地推人員的積極性?

  說說我們是如何做的吧。

  1、在地推人員的選擇上,我們要求比較高,大部分是委託各個學校的熟人找的本校學生,不少是學生會、社團幹部。他們整體素質較高,責任心比較強。而且對本校的環境非常熟悉,能夠直接進入宿舍發放傳單,能夠有效利用自身的社交關係進行宣傳。順便說一句,地推這件事必須親力親為,千萬不要相信社會上的地推公司!!我們當時有幾個學校來不及找本校學生,就外包給地推公司,效果明顯差很多。

  2、在地推具體執行上,我們沒有讓地推人員自由發揮。而且規範了時間、地點、操作方法。我們要求統一在晚上九點後進入學生宿舍發放,因為這個時間學生基本都集中在宿舍,轉化率比較高。我們要求把傳單發到學生手中,並且當面進行簡單的講解和宣傳,而不是塞到門縫了事。地推之前,我們一對一地對每個學校的負責人進行了培訓,給他們講解介紹活動的規則和亮點,以及地推的要求和規範,確保每個地推人員對活動足夠地了解,並且按照最優的方式執行。

  3、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如何提高地推人員的積極性?你想得很周全,但是地推人員不執行怎麼辦?很簡單,實行績效獎勵機制。我們明確規定將根據各個學校參加活動的班級和人數,對地推人員進行獎勵。這個機制保證在活動效果好的學校,地推人員能拿到的獎金遠高於發傳單的報酬,而且難度並不大。由於實行獎勵機制,地推人員實際上成了我們這次活動的一級代理,他們和我們成為了利益聯合體,積極性自然有保證。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金錢,經濟槓桿永遠是最有效的!

  由於實行獎勵機制,我們還可以鼓勵地推人員做線上推廣。因為地推的學生,對本校的情況非常熟悉,他們能做的事情遠不止發傳單,他們可以轉發到微信、微博、人人網,可以在本校的貼吧、BBS上發帖,也可以在同學朋友中口口相傳。事實上,他們做線上推廣的效果,可能比發傳單還要好!試想一下,發2000份傳單也不過幾十個轉化,而發幾條朋友圈或微博,就完全有可能達到這個效果!這也是為什麼要把傳單設計成在手機上也能呈現良好效果的原因。因為,在網路世界裡,也是可以做『地推』的!

  傳單發放的過程其實很短,活動上線當天晚上幾個小時就結束了。整個地推過程中,我們通過微信群實時與各個學校的地推人員保持聯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做了一些調整,確保工作順利推進。傳單發放結束之後,很多地推人員還在通過各種方式持續發揮作用。如果沒有一支靠譜的地推團隊和一套好的工作機制,這些是都是很難實現的。

最後再總結回顧一下吧!

  關於做傳單:

  傳單的功能是傳遞信息,講究直接明了,不要讓用戶解讀和聯想。大部分情況下,文字比圖片更直接、更有效。

  傳單的布局越簡單越好,不要劃分模塊,不要讓用戶變化視線方向,更不要讓用戶找不到重點!

  如果你的傳單不能在手機上也呈現出良好的效果,也許你應該再改改。

關於發傳單:

  地推是由人執行的,找到合適且靠譜的人非常關鍵。

  不要讓地推人員自由發揮,要事先制定嚴格的執行流程和規範。

  地推人員的職責不僅僅是發傳單,還有宣傳和引導。

  地推人員不僅可以做線下工作,還可以做線上宣傳,後者效果可能更好。

  建立結果導向的獎勵機制,否則以上幾點都別指望。

  作者:陳炬,朝夕日曆聯合創始人,轉自91運營


1000張傳單,增長了兩百個關注,(這裡面有個邏輯問題是前後非因果,可能是親友團同事團業內團關注的下載的),兩百個裡面20%下載,bong!20%轉化率

————————————————————

說真的,1000個傳單,223個關注,其中25%下載的,就吹成轉化率25%然後拿去和別人1000基數的轉化率去對比,混淆概念,這算好的產品經理還是不好的產品經理?在你國


在對某985高校的一棟宿舍樓的掃樓(發單)中,我方校園負責人(該校扛把子)所攜帶的傳單被一個帶著孩子的博士生給沒收了,然後還交給了宿管阿姨。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我們就要放棄這棟樓的時候

校園負責人告訴我:宿管阿姨已經把剩下的宿舍發完了∑(°口°?)??工資按我們招兼職的工資,如果阿姨被他查到有哪個宿舍沒有發到位就扣一半的工資!不愧是該校扛把子,我服

後來用相同的方式,搞定了本校所有宿舍樓的宿管阿姨,掃樓成本相較找兼職掃樓降低了60%?﹏?


22223333333333333!

排名第一的答案真的是笑死我了,22.3%的傳單轉化率,恐怕在你們公司發都未必能實現吧?


謝邀。先說一下理解:

1、地推,有錢的可以任性,「砸錢、僱人+好文案+好話術」就是了。但多數不具備「有錢」這個條件,所以,地推無論如何都不大可能快速突破「量」,要的關鍵是「效」,也就是高轉化率,用題主的形容詞兒,就是「漂亮」。有了初始的種子用戶,加上好的傳播,才能帶來「量」。

2、地推,本質上跟商場里的促銷、步行街上買發票的、走街串巷賣保險的沒啥本質區別。只是互聯網喜歡造概念發明新詞兒弄出來的,只是要求成交時間更短,比如希望一次見面就能掃碼下載安裝註冊,這個要求比較高——不過還好,畢竟沒要求一下子就掏錢。

拿案例說事兒。我一直在保險領域折騰,所以案例都是跟保險相關的,未必很直接,希望有參考價值。都我自己親身經歷的:

案例一是自己賣保險,有種獲客方式叫「陌生拜訪」(簡稱陌拜),就是大家都不喜歡卻迄今仍然有效的掃樓、敲門,我自己也干過,剛開始的效果很不好,門兒都進不去,很鬱悶:靠,勞資好歹一個大學生,卻闖不過門口那個學歷低兩級的花瓶前台?!(自以為好產品卻遭遇轉化率低)

前輩指導總結原因:勇氣、氣質是夠了,但是形象、話術不到位,比如全身是汗,衣著隨便、開口就是「我是某某保險公司的」,透著無效的真誠,碰壁活該。

就像我現在樓下那些派傳單的地推,硬往我手裡塞,我只能躲。

然後改變:掃樓開始,先做電梯到頂樓,找洗手間,換下汗透的衣服(深圳熱啊!),洗臉,捯飭一下自己,氣定神閑,然後逐層向下掃。

到公司前台後,不再滿臉堆笑,有時很嚴肅開口:你們公司負責員工福利的是人事部還是辦公室......BLABLABLA,有時會慢悠悠開口問前台,我是來調查了解一下這個片區的員工社保情況的,很多公司往往不給前台買社保,你怎麼樣?呃,你說對了,就是「會裝」。

轉化率瞬間飆升。原來,大概轉化率只有幾個點,優化後做到過半。

總結:地推,人的形象、話術是否有優化的餘地?

案例二還推廣我們自己的互聯網平台,目標用戶是不同行業的銷售。找到某個銷售公司後,先找頭頭,喝茶聊天獲准進入職場,一次少則十几几十,多則上百,半天而已。

總結:地推,找目標人群扎堆兒的地方,自上而下推。電商的話叫「意見領袖」。

不知道有沒有跟題主關注的「地推」關係大不大,但我就是這麼理解的:地推,就是銷售,沒啥特別的。

而銷售之王,就是保險。保險能賣出去,就沒啥賣不出去了。別說什麼「保險忽悠、騙人」,裡面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的。


請提供wifi。


20%?你特么在逗我。。


推薦閱讀:

TAG:市場營銷 | 推廣 | 地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