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沒有建都北京,明朝是否不會滅亡,或者不會滅亡的這麼迅速?
如題。北京與北方游牧民族接壤太近,明朝歷史上就有多次游牧民族來北京城附近兜風的緊急情況發生。我覺得為了京畿安全,必然會在京城附近把守重兵,明朝就是由於在與滿清的戰爭中拖住了大部分的兵力,才使得李自成等農民武裝逐漸壯大。如果當初依然建都南京,同樣為了京畿安全,明朝會不會將大部分兵力用來鎮壓農民武裝,之後再加上崇禎的勵精圖治,或許會實現明朝的一個中興?
謝邀!
南京雖然號稱六朝古都,但是在南京建都的都是偏安政權。
大一統王朝的首都都在西北或者華北。
原因很簡單,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都來自北方,北方是不是首都,都需要大量精兵猛將。
如果首都在北方,君王可以隨時控制這些精銳部隊,主要手段是用京畿衛戍部隊進行制衡,畢竟古代無論是軍隊調動還是通訊,效率都很低,一旦制衡守境部隊的京畿衛戍部隊相距太遠,不被謀朝篡位也可能被割據分裂。
所以明朝首都一直在南京的話,即使朱棣不反,早晚也會出現南北分立,北方邊境部隊尾大不掉的局面。
具體說到崇禎朝的情況,如果崇禎遷都南京的話,北方軍政長官可能會在農民軍和滿清雙重壓力之下選擇和一方聯手。這樣的話南方馬上就成為偏安政權。
所以只有北方必須全面放棄的情況下,遷都南京才是最佳選擇,如果北方還有一線希望,崇禎是不可能離開北京城的,走就相當於直接的戰略性放棄長江以北。
其實崇禎不是沒有考慮過在北方千瘡百孔的時候和滿清或者農民軍談判,爭取一方暫時停戰,空出手來打擊另一方,但是崇禎個人有精神潔癖,加上和朝臣關係僵化。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找到一個合適的台階順坡下驢。後來也考慮過棄守北京城或送太子到南京,但是由於崇禎剛愎自用,事急無法從權,最終被困死在北京城。
所謂「君王死社稷」,多少有點自作自受的味道。
綜上所述,由於明朝的兩都制,南京有行政班底和江南財賦,在必須放棄北方的時候及時轉移會出現題主所說的減緩滅亡速度甚至可能出現南宋的那種中興情況,但是在王朝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堅持定都南京可能面臨內戰或者分裂。噼里啪啦答半天,再回頭看問題的時候才發現我答的竟然跟 @劉鵬程Sai.L思路基本上一樣,只是我的廢話多一些,刪了又覺得都擼了好多字,可惜了,還是發上來,就算是跟他一個補充版吧。
實際上天子守國門這個思路在軍事角度上來還是相當不錯的一個戰略部署。因為中原王朝歷代外在最大威脅就是來自於北方游牧的侵略。而中原王朝以步兵為主的軍事力量相對於北方以騎兵為主的游牧民族行動遲緩,並且北方地形平坦難以憑藉地形防守,游牧民族一旦攻破長城,完全可以憑藉其機動優勢四面出擊,長驅直入,於是以長城為界的防禦體系就變得極為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首先長城不是一道牆,而是一個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它同時承擔著防禦、反擊、周旋、預警等戰略任務。長城防禦體系即便不能完全阻擋北方游牧,但是也能為後方縱深提供預警,爭取時間,組織防禦/反擊。
中國太大,在古代通訊不便的情況下,從行政中樞到邊塞前線無論是對於軍事力量的調度部署,還是對於情報的收集、傳遞、戰爭態勢的了解判斷,都是非常困難的。知道一些歷史或者戰爭的朋友都知道戰略縱深和預備部隊在戰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天子守國門這個戰略部署就是將帝國守衛京畿的這一支最為精銳龐大的衛戍力量同時用作長城防禦體系中的戰略後備力量。這樣一來,一舉兩得,不僅節約了大量兵力,並且為長城防禦體系部署了最為強大有力的戰略縱深,極大的加強了長城的防禦力量。帝國行政中樞能在最短最快的時間對前線進行指揮部署,並且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邊鎮手握重兵在外難以節制的困擾。
而朱棣遷都北京的還有一個考慮在於擔心後世即位子孫久居深宮,遠離戰火,難以對戰爭有清晰直觀的認識,從而導致在北方游牧民族攻破長城以後,甚至殺入中原腹地時,遠在南京,照樣安然做個偏安皇帝。北京距離居庸,關山海關太近,也就幾天路程,一旦有變,則整個帝國行政中樞都將有如泰山壓頂,全力以赴,不敢有半分差池。(畢竟水從腳踝開始淹還是從脖子開始淹,不可同日而語)
保留南京陪都,在軍事上的考慮就在於,一旦北京失陷,則南京保留完整的行政官僚體系,可以繼續發揮中央政府行政功能,保持帝國運轉,並且保有江浙錢糧重地,可以徐圖再進。
總結,定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這一部署最大的痛點在於,糧食,北方的糧食是遠遠養不活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以及伴隨首都而生的士民工商的,南方一旦有失,京杭大運河一旦掐斷,則京城不攻自破。
但如果沒有這一舉措,明朝江山,撐不到崇禎朝,或許就已經被北方民族滅掉或者啃去大半了。題外話:據朋友說,中南海會客廳背後掛的那副萬里長城的油畫,意為長城不倒,河山永固。在這間會客廳接見外賓,可謂意味深長。可惜不知真假,無從考證。明朝咋能叫「滅亡的迅速」,即使從朱棣遷都算起,也存活了200多年啊。到了200多年後,什麼朝代也差不多氣數已盡了,這時候咋能甩鍋給200多年前的人。
定都北京,軍事重心在北方,用天子能直接掌控的軍事力量壓制北方游牧民族,同時使得北方軍事力量和大片領土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是明朝能維持這麼大疆域和這麼長時間內部穩定的保證,也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五代時期,石敬瑭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使得後來漢族政權在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防禦變得異常艱難,游牧騎兵可以輕易南下,從而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偏安。南京作為陪都,設立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並作為江南稅賦的中心實際上是一條後路,但是從朱棣到朱由檢從來沒有誰用過這條後路,只有後來的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個小朝廷,也不過掙扎了幾天而已。實際上退守南京就意味著放棄北方大片領土,失去了北方的屏障,游牧民族的騎兵可以長驅直入,除了長江之外再無險可守,明就是第二個南宋。試想如果定都南京,土木之變那時候北京多半就丟了,不會有于謙和北京保衛戰,瓦剌直接南下打到長江都有可能,另外像後來滿清的崛起,北方的丟失可能會比天啟崇禎年間來的更快,更為摧枯拉朽,明朝能不能堅持到1644年都是兩說。
呂思勉:
論建都之地者,多謂北勝於南,西勝於東,都是出於軍事考慮,須知天下之重,在財力,在文化,而不單在軍事
自中國歷代兵爭之成敗觀之,似乎北可以制南,南不可以制北,故論建都之地者,多謂北勝於南。而同一北方,則又謂西勝於東,汴梁不如洛陽,洛陽不如長安,此皆以成敗之原因,一斷之于軍事,而言軍事之成敗,則又一斷之於地理形勢,殊為失實。且有黃梨洲(黃宗羲)所見能與眾不同,他在《明夷待訪錄》上說:「秦漢之時,關中風氣會聚,田野開闢,人物殷盛,吳楚方脫蠻夷之號,故不能與之爭勝。今關中人物,不及吳會久矣。東南粟帛,灌輸天下,天下之有吳會,猶富室之有倉庫匱篋也。千金之子,倉庫匱篋,必身守之,而門庭則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弗都,是委仆妾以倉庫匱篋,昔日之都燕,則身守夫門庭矣,曾謂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歟?」他知道天下之「重」,在財力,在文化,而不單在兵事,其識可謂勝人一籌。
封建王朝畢竟只是封建王朝,中國古代能撐過三百年的只有宋朝(北宋+南宋),明朝享國278年,夫復何求?制度腐朽、階級矛盾、土地兼并這樣的內部問題豈是都城選址能決定的。
補充一點 歡迎抽臉
定都南京,必定需要大將守衛北方少數民族,考慮到戰略情報的實效性,北方守將必定需要極大的權力——比如朱棣 自己。
這樣一來問題來了:造反怎麼辦?連皇家的王子都會造反,何況未來沒人能保證每一代王子都有戍邊的能力,那樣的話就是大權旁落了,更危險
所以如果定都南京,明朝不是被少數民族蠶食大半就是被謀反後軍閥割據。那些說土木堡事變的,南京做都城應該就沒有土木堡事變了。畢竟皇帝從南京親徵到長城邊境這種事看起來真的比北京出發麻煩多了,那麼容易發生啊。
我覺得應該先討論一下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是不是還會發生,也先勢力強大的時候能否威脅到大明北方疆土。
明朝遷都北京是極其正確的決定,最後的滅亡是因為王朝周期律,我們的歷史書上也寫了,明亡於內亂(農民軍起義)。
不過,大家遺憾的是,為什麼南明政府沒能支撐住北方滿清的瘋狂攻擊。這點也很好解釋,因為明朝的九邊防禦壓力很大,大批的軍事資源都集中在了北方。故滿清入關之後,以為崇禎報仇的欺騙手段,迅速收編了大批的北方明朝政府軍,自身繼承了明朝絕大部分的軍事遺產,再加上快攻的方式迅速覆滅了南明政權(其本身軍事實力極其薄弱),使得南方各大派系處以混亂之中難以整和,從而被各個擊破。
從這個角度看,滿清開國確實是很有運氣,南明弘光帝要是運氣好一點學習南宋的趙構逃到海上,最後還真是不好說結局如何。當然,崇禎的兒子們被困在北京城並最後被俘虜也是其制勝的第一步。
如果沒有定都北京,那麼明朝的下場參照北宋,很可能等不到野豬皮,也先就能把黃河以北給佔了,說不定再次南北朝,北元南明。原因:因為首都在北京,政治中心靠近邊境,才可以從南方調集足夠的經濟資源供給北方邊境的的軍事力量。無論你遷不遷都,敵人始終是要來的。如果首都在南京,朱元璋、朱棣之後的皇帝都是長於深宮婦人手的,加上官僚集團被江南本地力量把持,不可能心甘情願向北方輸血,那麼蒙古人有機會席捲重來,如果蒙古人佔據了華北平原,就形成了宋遼對峙的局面,這種分裂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北方徹底胡化(綠化==霧)不是不可能。
明朝亡於政治生態和皇帝制度,對於建都這一影響因素恐怕不是很大。都城建於北方,對於北方民族的不穩定有很大的控制,在軍事戰略的重心上也有所轉移。都城一般建在政治中心或經濟中心上,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南北方人口比例達到了1比1,北方人口直線下滑,南方成為富庶之地。明朝遷都可能也有帶動北方經濟的想法在其中。而明朝遷都北京是有很多積極作用的。
題主這個假設有點問題哦,如果明朝不是建都北京,當年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政府還會不會拚死保衛北京?主戰派還能不能占的上風,如果明朝將帝國心臟置於南京,那國家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例如三大營)也不會駐守在北京地區,很有可能在崇禎朝之前該地區就被游牧少數民族突破了
推薦閱讀:
※都是漢人建立的大帝國,為什麼明朝直轄的版圖,反而比漢朝的版圖還要小?這是不是說明我們漢人退步了?
※明朝和清朝各方面比較,哪個更好些?
※古代的隱士在歸隱山林之後,是怎樣在當時那樣一種生產力下,獨自存活下來的?
※晉朝統治者有沒有/為什麼宣稱晉朝代漢而不是代魏?
※古代有冒充官員行騙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