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個作家,導演,樂隊的作品,是否最好是按照他們作品的年代順序開始看起聽起?

比如像村上這樣寫了幾十年,黑澤明這樣拍了幾十年,還有披頭士這種專輯就幾十張的樂隊,是否最好按年代順序來理解他們的作品?


說說我的經歷吧。

原來我有在劇院工作4年的經歷,1年接待少說有350場演出,4年下來在1400場左右,其中包含:交響樂、音樂劇、話劇、歌舞劇、歌劇…

一開始我是無法接受相對較高雅的交響樂的,幾乎每一場觀看對我而言都是一種折磨,事實也證明:一場交響樂,真正到場的觀眾(按1500計算)僅有20%能聽的明白(數據來自北京、其他地區不了解)。

由於是工作人員的緣故,很有幸能接觸到一些專業人士,我的轉變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現代舞大師——林懷民先生。

當時他正在巡演一部叫《雲門水集》的現代舞演出。第一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雲門舞集》其中有一段舞蹈:一個女舞者,穿著類似德芙巧克力廣告的絲綢長裙,全場燈光昏暗,只有一盞頂燈垂直照射在舞台中央,舞者在舞台上伴隨著壓抑的曲子順時針旋轉,旋轉過程配合手臂動作,足足轉了有10分鐘(沒記錯的話,寓意漫長),結束後我看到居然有很多人哭了,這一幕讓我非常吃驚!

第二天綵排在後台我遇到了林懷民老師,我問他:「究竟應該如何欣賞現代舞?」

「其實你無需了解舞蹈為何這麼編排,也不必了解他背後的故事是什麼,你只需要用心去感受,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有所觸動,就夠了。某些時候,你可能看到的並不是舞台上的演出,而是你內心的映照。」(基本內容一致,原話意思相同)

後來,我將這句話應用到交響樂的欣賞上,然後,從此就愛上了交響樂。

實際上按常理:應該了解一場交響樂曲目的創作背景、作曲家、指揮家等等信息,但其實說句心裡話,對於大眾而言,就算你了解的非常的透徹、非常的全面,你也未必會在演出過後有任何感觸,你的心並不是靜下來的、並不是敞開的狀態,再美妙的音樂、再詳細的資料統統都是狗屁,完全被你拒之門外。

形式永遠是形式,敞開心扉用心感受和接納,你真的會覺得有所不同,其實交響樂並沒有那麼高深莫測。

隨著你的喜愛程度、體驗感的提升,逐漸能感受到它給你帶來的不同之處,自然你便會去深度挖掘音樂本身和背後的故事,這些都是順其自然,僅僅是因為某一次,你敞開心扉,音符進入你內心深處的剎那的改變。

現在,我又迷上了喝茶,同樣有幸遇到了一位大師,他和那些所謂的形式主義不同(精美的茶具、行雲流水的手藝、高端的好茶),他只是一個鐵缸子,沒有過濾網,拿起來,喝下去就是一大口。

後來,慢慢領悟:「喝茶,就是拿起、放下。」

實際上,對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茶杯、茶具、不是優雅別緻的環境,而是不論在哪,我都能靜得下心來。

上次寫的匆忙,回來填補。

其實如果能靜得下心來,去真正的感受,那些年代、順序、都不再那麼重要。

就好比你喜歡某一事物,有興趣了、投入的時間多了,自然你會對它了如指掌。


我來說說作家吧。當一個作家的精神世界足夠深邃、豐富、廣闊時,你自然會驚異於這樣一個宇宙般的體系是如何形成的,你會有強烈的興趣想去探尋他的出身成長經歷,他思想的萌芽發展變化,以及他與現實的各方面互動如何影響了作品。這個時候,按照年代順序來逐一研讀作品就是最好的也是必然的途徑了。

中國現代作家中具備此等魅力的首推魯迅。魯迅不光在中國,在整個亞洲都有為數甚眾的粉絲。在沖繩,魯迅是繼孔子之後,第二個被久久喜愛的中國人。沖繩的作家仲里效說他在六十年代就悄悄地閱讀魯迅,自從與竹內好(日本學界翻譯研究魯迅的權威)的譯文相遇後,他說自己人生的路就確立了,此後一生都在魯迅的影子里。

他(仲里效)默默地吟誦著《野草》里的詩句,那些不安、痛楚以及穿越死亡的生命的熱流,直穿心底。多麼遼闊、偉岸、神異的世界!沖繩人在那個繁複幽深的世界,找到了克服苦悶的力量。

是的,「遼闊、偉岸、神異」、「繁複幽深」的世界。你可以向其中無盡地索取,每一次都令你驚嘆,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饜足。我也是魯迅的忠實粉絲,以前讀他的作品都是興之所至,在圖書館翻到哪本讀哪本,想起哪篇就在網路上找來重讀下。但這兩年,有越來越強烈的渴望想要從頭去讀魯迅,按編年順序閱讀,想去追溯他的思想脈絡,了解在每一個人生社會情境中,那個赤誠執著熱烈痛苦的他的每一步具體反應,並以此與我心目中形象再行證印。

卓越的作家一定是才華橫溢的,但如果僅是才華型,那麼閱讀他巔峰時期的作品,那些技巧最成熟、形式最圓融的就可以了,比如張愛玲、沈從文、阿城等,當然他們也擁有特異的藝術家心性,但你可以感覺到那是明確而有限的一些,貫穿於整體創作中,所以讀巔峰期作品就可以擷取到。只有擁有偉大豐富心靈的作者,他的世界才擁有巨大的引力,操控著讀者自然而然地完成題主所說的那個過程。

如果是刻意為之,一來有可能你會動力不足,難以為繼,二來就算你有足夠的毅力堅持下去,也很可能會淪為學院式的瑣屑無聊沒話找話。蘇珊·桑塔格當年在大學圖書館裡瀏覽英文系的論文,看到了諸如《伏爾泰作品中「你」(Tu)和「您」(Vous)的用法》、《布萊特·哈特在加州報刊上的作品總目(1859-1891)》之類的無聊題目,當即驚恐地意識到自己差點就滑進學院生活的泥沼里了,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逃離了。。

人文、藝術、社科領域的研究,興趣和熱情是驅動力,要懂得首先尊重、追隨自己的感性,然後才輔以毅力和紀律(也就是體系化的閱讀儲備)。這是一個逼迫自己學政治學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一路讀到馬基雅維利斯特勞斯然而痛苦不堪多年始終入不了門迷途知返後現在歡樂徜徉在文學海洋里的人對你的含淚勸告。。。

給自己插播一則廣告:我的第一本書《大師們的寫作課:好文筆是讀出來的》上市啦,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天貓等平台搜索「大師們的寫作課」即可。


理論上應該是這樣的。實際上沒有人能做到。


完全沒必要,我喜歡莫扎特想了解他難道要從他6歲曲子開始聽?或者我聽完他的其它曲子之前不能聽安魂曲?


完了,一般來說作家的處女作都屬於他們作品中較差的一類。如果這麼讀的話···你很可能覺得某人不過如此,從此不再讀他的任何作品,更不用說堅持完畢了。而且,要給古代作家的作品按時間順序排序一定不完整甚至你只有幾篇可以讀。

(總之,按照三表兄的意見,這是不可能的。)


生卒壽命是一個藝術家創作的基本環境和背景條件,按創作順序了解作品當然有必要。

樓上很多人說要聽從自己的心之類的,靠本能喜歡上哪部就看哪部,這樣的答案回答的並不是樓主的提問。隨便碰、隨便遇,至多是可能對這個人產生興趣,想了解他。但如果要了解清楚一個藝術家完整的藝術性格,創作順序是非常重要的。

最好是在由於某一部作品而對這個藝術家產生興趣之後,儘早地先大致了解他一生創作和表演的整體過程,確認他處於什麼時代、有幾個創作階段、最重要的作品產生於什麼階段,這樣對藝術家有個整體的把握。有時候可以藉助藝術家的專輯作品,為自己做個前期引導。

在整體上了解這個藝術家之後,可以選擇先看或聽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如果是歌手或樂隊,會有精選集。這相當於重點突破。但完成了重點突破之後,你可能只是對藝術家的個性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如果你真的對他有興趣,必定會想:他為什麼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他是從什麼狀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那麼在相對比較有基礎的情況下,從頭到位把他的作品過一遍就很重要了。如果是古典音樂作曲家或演奏家,可以找他的作品全集或現場錄音包子來聽。

相當多的藝術家,在他創作的早期,主要靠天賦和靈感,或機運恰好使他早年成功。而隨著創作能力的提升和環境的變化,他在中後期的創作會有很多深化和延展。如果不考慮創作順序,先看他後面的作品,很可能理解起來會有一定困難或誤會,再看早期作品才有恍然大悟感。一些電影導演晚期的轉向,也是基於早期做了很多探索、理解了相當多的東西,覺得自己不應該囿於表面,才又有諸多創新。大多數古典音樂作曲家的大部頭作品也是遞進關係,前面的作品為後面的作品進行鋪墊和探索。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前中後期就呈現出很明顯的越來越想表達更深的內容的目的。

總的來說,樓主提問所談到的那種方法,是中高階地理解一個藝術家時應該使用的方式。什麼時候採用,也要看你想了解這個藝術家時所持目的是什麼。如果一兩天里就要了解,備戰一些項目投標、把妹、看現場演出等等,這樣從頭到尾看過去就來不及了。如果時間足夠,目的是真正地要了解藝術家,循序漸進肯定是需要的。


先理解高潮期的作品,再理解高潮的原因和平息的原因


我覺得得票第一的回答沒有體現了解這個主題。題主說的是了解一個作家、導演、樂隊的作品。

當然,作為大眾,一個作品能帶動觀眾的情緒,不管是通俗的還是高雅的,應該都可以稱之為好作品。但是,有這種情緒上的改變會推引你去了解好作品背後的故事,之後,你會對作品有一種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簡單的共鳴。

我喜歡王菲,她也是歌壇上幾十年的常青樹,幾乎她所有的歌我都聽過,看過她演的王家衛導演的所有電影。當然,是那些名聲不低的動人旋律指引我去深究她其他作品,驚喜很多,心顫不已。了解她的生平之後,你就會發現,愛是她生命和旋律的永恆話題。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就有了回答,當然沒有必要按年代了解他們,除非涉及學術方面。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用了一生來追尋像小孩子一樣畫畫的畢加索。在他青年時期,他就可以畫得像油畫大師那麼好了,之後的畫風一變再變。你可以從他後期作品開始認識他,但要了解他肯定是要回歸他最初的階段。所以,對於這種作品明顯按時期的藝術家,從一開始就了解他比較重要和現實。


我們學說話也不是抱著字典從A到Z的。。。聽音樂也是聽成名曲,良莠不齊的浪費時間啊。除非你是超級粉絲。


聽音樂,看書,看電影真的都是憑自己興趣,我給你一盆肉,一條魚,一盤子蔬菜沙拉,你先吃哪一口?這純粹是自助餐啊,你去自助餐你會問別人你先從哪個開始吃嗎?你吃到的第一口會是你最喜歡的嗎?你在吃一口之前就能猜到嗎?你若是按照你以為的順序吃,你會更開心嗎?如果是,那我認為你有OCD!


什麼時候最火了 從什麼時候來看


No,從感興趣的開始~個人是這麼做的~


自己聽過看過就知道了 多接觸一些 沒必要迷信 尤其別迷信豆瓣


我們喜歡甚是愛一個人都不一定有大量時間去了解和關注他周圍發生的一切,而像導演演員那些遙不可及的人們更是不能全面了解,從電影是能看到導演的手法和拍攝性格,以及演員的表演套路。我覺得,還是多看些本人的訪談,這樣更能深刻理解本人拍攝的緣由和自身的為人性格。


你要了解他那部作品就在網上搜書評,影評,劇評。要了解他的個人就了解他尚未成為一個什麼什麼家的時候行事經歷,興趣習慣。話說多少人是被自己的筆墨所改變的?


似乎不必如此,先找些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代表作。。。如果實在著迷再找其不同時期的作品。。。


除非你是作者長期好朋友,要不然,很難,


除非你是作者長期好朋友,要不然,很難,


我的經驗是,從他最出名的東西開始。或者先做初了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聽,不對口之後自然會拒絕。經典的東西大多都是頂峰,但是據我所知挪威的森林是村上的皮毛。我一般都會把一個人的歌作品電影全部了解,以求了解透徹。pink的歌后來了解之後她有記錄自己的成長史!況且,你列出來的那些人都是經典,值得看的人你大概會反覆品味。


推薦閱讀:

為什麼《灰姑娘》這部電影選擇了莉莉·詹姆斯來演灰姑娘而不是艾瑪·沃森?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愛情電影?
如何評價《愛的那點性事》這部電影?
如何解讀電影《冒充者》?
為什麼在奧特曼的劇情里一般都會出現另一個邪惡的奧特曼?與真假美猴王有什麼相同點嗎?

TAG:電影 | 作家 | 文學 | 導演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