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外貌描寫有什麼用?
如果人物的外貌對情節有推動作用,那麼外貌描寫是理所當然的,比如因為好看而被人追。但如果一個角色的外貌既沒有特色,寫出來對情節也沒有推動作用,那麼為什麼還要寫呢?附圖,莫迫桑的短篇《月光》,「他是個身材高大而又瘦削的教士」,如果沒有這個外貌描寫,會不會不妥?
小明從西首座回過頭來,兩道冷電似的目光如炬,身材甚是魁偉,三十來歲年紀,身穿灰色舊布袍,已微有破爛,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這是喬峰。小明有如絳珠仙草化身,神仙妹妹下凡,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這是林黛玉。
-----------------------------
題主問的是,與主線情節關係不大的龍套角色、出場費只換一盒盒飯的群眾演員,為何作者還要浪費筆墨對該人物進行一句話甚至多句話的外貌描寫。那麼,在這裡就不長篇大論外貌與主要關係人物性格耦合以及情節起落方面的影響。只說題主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在我看來,此類外貌描寫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標籤」,方便作者自己隨時摘簽,在自己所構建的作品大體系里,透過「外貌」這個簡單容易理解的「標籤」,為他們安插一席之地。具體分析一下,這種「標籤」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作用。(歡迎補充)- 增加情節的真實感 這是最主要的,也是上面有人說的「腦補」,目的是讓情節更真實、更厚重、更飽滿,真正達到氛圍營造的效果。 「黑夜裡小巷空無一人,一名男子突然從街尾閃出,走上前來。」「黑夜裡小巷空無一人,一名身材魁梧、腳步極快、穿黑色夾克壓低了帽檐戴著墨鏡有黑魆魆絡腮鬍的男子突然從街尾閃出,走上前來。」
- 增加閱讀快感 有的時候為了讓文字更流暢,或者增加閱讀樂趣,這麼做是有必要的。「小明交了錢,脫好了衣服,耐心等待,不多時,屋子裡進來一個妓女。」「小明交了錢,脫好了衣服,耐心等待,不多時,屋子裡進來一個肥頭大耳、細眉小眼、鼻孔外翻、嘴若血盆的妓女。」
- 用作情節鋪墊 還用剛剛那個例子。因為妓女太丑,所以小明可能就不幹了,故事走向或許就不一樣了。
- 方便讀者區分 這麼說,比如來了兩個警察,一個又瘦又高叫巴拉,一個又矮又胖叫拉巴,你就記住了,下面再提到巴拉和拉巴,你就可以通過之前的形象區分了。
- 作者習慣 有很多作者喜歡說這樣的廢話,加很多副詞和定語,比如郭敬明。你管得著嗎?「床上躺著一個男子。」「床上躺著一個滿身飄著木棉和紫堇清香穿LV限量版的確良面容嬌美的男子。」
- 本來這人物還打算用的,但寫著寫著後面忘了用了。
- 完。
轉自艹6
不要概括,要具體。 關於寫作忌諱概括化,沒有人比俄國偉大作家契河夫說得更好。他在一封信中,告誡一位作家朋友避免概括化和平常化:「我認為,對於自然的真正描寫應該相當簡略並與主題存在相關性。應該避免落人俗套的描寫,比如,『落日沐浴在黑色海洋的浪花之中,絛紫色的金光一瀉而下』等等。在描寫自然時,要抓住細節,而且要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即使閉上雙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寫的場景。 因此,當你坐下來寫作的時候,請記住,不是「一杯飲料」而是「一杯馬丁尼」;不是「一隻狗」而是「一隻長捲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不是「一個滑雪者」而是「一位含苞欲放的年輕少女」;不是「一頂帽子」而是「一隻高頂回角帽」;不是「一隻貓」而是「一隻阿比西尼亞貓」;不是「一支槍」而是「一支0。44口徑的新式自動手槍」,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幅「馬奈的『奧林匹亞』」。 將描寫四忌與契河夫的金玉良言合二為一,我們就得到了一條所有好的作者在描寫時都應該遵循的一條規則:要具體! 你要能準確地描繪出一幅幅場景,使人物真實可信,他們在自己國有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中進行著日常工作。——拉威爾-斯潘塞。「怎麼才能讓事情看起來真實可信呢?」當一位作家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對他的一種讚揚。如果有人進一步對他說:「我好像身臨其境,能夠聽到、嗅到、感覺到這些地方,就像走進了小說的書頁中」,那他給讀者的東西就的確非同尋常了。當我被問及同樣的問題時,我的回答是:「藉助於五種感覺」。一些作者總意識不到應利用讀者的五種感覺來獲取真實感。利用讀者的視覺感受是常見的,但是利用讀者的嗅覺、聽覺(除了在對話中)、觸覺或是味覺又有幾次呢?我從1976年開始寫作,至今仍在我辦公室的牆上保留著五個詞:看、聽、感、嘗、嗅。每當我寫作的時候,都會參照這張表,有意識地寫些帶有氣味的東西。實際上,一些令人作嘔的東西在創造真實感的時候,反而有奇蹟般的效果。
想想當一個人打開冰箱的時候,那種腐爛的水果的味道;當一個人剝一隻熊皮的時候,那腐臭的脂肪;當一位婦女在無人服務的加油站給油箱加油的時候,手上會沾滿了汽油味。僅在故事的開頭提及味道是不夠的,在敘述情節時,你還得反覆參照那張表。讓我們設想一下,一男一女正在爭論某件事情,男人從門口一直衝到廚房,沖著女人大聲嚷嚷:「我不能再忍受你媽媽和我們住在一起,老太太必須在我回來之前搬走,否則我就離開這個家!」在設置這個場景的時候,我可以讓女人烤制南瓜餅(味道甜美、溫馨,讓人回想像感恩節一樣的快樂時光),但是如果再加上腌制香料和醋的氣味,這個場景就呈現出寓意。我會在某個時刻讓讀者想像這種氣味:「我鄭重警告你,勞拉,有她沒我,有我沒她!」他說著,那樣子就像廚房裡的味道一樣酸。不要忘記,在爭吵的時候,勞拉還一邊往罐子里裝著泡菜。當她在大聲吵嘴的時候,可能會燙傷手,然後把手伸到冷水裡沖洗。當然,她也可能正在往泡菜里倒鹽水,並且灑了一地,然後還要擦乾淨。她還在粗棉布制的圍裙上擦乾她的手。她可以擦拭從額頭(熱熱的,痒痒的)上流淌下來的汗水,她可以一邊叫嚷,一邊揮舞手中的勺子(堅硬的,木柄的),並向男人扔去。這些都會增強視覺效果。當爭吵越演越烈的時候,可能會聽到什麼聲音呢?是不是有條狗溜進來,喝錫制餅盤裡的水? 是否有一輛行駛的汽車正在馬路上發出卡嚓卡嚓聲響呢?是不是傳來孩子們在隔壁人家院子里玩耍的聲音?當爐子上的水燒開的時候,是不是在叮噹作響呢?水有多麼熱呢?你告訴讀者溫度了嗎?小說中女主角是否在泡菜罐的旁邊放了一杯冰茶或是冰咖啡呢?爭吵以男人氣沖沖地出去而告終,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此時,女主角是否拿起杯子,痛飲冰咖啡,發覺咖啡很苦,然後做了個鬼臉呢?正如你所看到的,在類似上述的情節中要同時喚起人的五種感覺是有可能的,但是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情節必須進行精心的安排。絕大多數情節是不能用全這五種感覺的(尤其味覺最難寫進去),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地喚起讀者的四種感覺,在大多數情節中,起碼可以喚起讀者的三種感覺。當你對小說對白的真實性表示懷疑的時候,就大聲讀出你的對白,假裝你是一名演員,並以電影屏幕和舞台上需要的那種抑揚頓挫的腔調說出你的台詞。如果它聽起來很生硬,不自然,就需要修改。不要忘記,人們用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思想總是未經加工潤飾的,所以要讓人物說的話短一些。生活中人們總是一個一個地提問題,你小說中的人物也應這樣做,特別是當他們要彼此認識了解的時候。人們在談話中經常嘆息、抿著嘴笑、抓頭、鼓起雙頰以及端詳他們的指甲,你也要讓小說中的人物有這些動作,並讓人們在干工作的時候,繼續他們的談話。 使用收尾語來創造意象。請看下面兩個例子:「你從來就不喜歡我的媽媽!」勞拉大聲嚷道。她「砰」地一聲把水壺放下。「你從來就不喜歡我的媽媽!」勞拉猛地扔下水壺。第二句更增加了緊張程度,讓故事情節更快的向前推進,減掉了多餘的詞語,暗示而不是告訴讀者勞拉正在大聲叫嚷。這就是我所提及的原則的最佳時刻,我正是通過這些原則來衡量我所有的作品的。緊張的時刻所用的詞要少而精。我是從我的英語老師那兒學到這一點的。在我寫第二本書時,有幾個情節我總無法寫下去,但是我找不出原因,我就把手稿給這位老師,請她提出批評和建議。當她告訴我這個規則之後,我就把它應用到我的小說中,結果,一切都變得一目了然。 在情節緊張的時候,要採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句子中要採用短詞,少用結束語,要寫得突如其來。當你做到這些的時候,緊張氣氛就可以油然而生了。與此相比,在氣氛比較沉悶的情節中,到處籠罩著寂靜和安寧,此時就要使用較長的句子,較長的詞語,較長的段落,以及更多的結束語。這樣做就會自然緩和緊張氣氛。當你在構思小說時,就要確立寫實的態度。只在通過觀察、思考你才能準確地描繪出一幅幅場景,使人物具有可信性。他們以固有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進行著他們的日常工作。好了,正如我前面說的,味覺是最難寫進小說中的,但是五種中有了四種也不算壞。 應用這五種感覺,利用句子結構來創造或緩慢或緊張的氣氛,這樣你寫出來的小說讀者就不能丟下了,因為它們是那樣真實可信。-------------------------------------------------------------------------------------------------------------------------------------------為避免誤導,補充一下:實際上在忌概括之前有3條忌啰嗦的:描寫四忌:
1無論文筆多麼優美,都不要讓描寫使你的敘述陷入中止。
2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來描寫並非重要的環境。
3不要在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讀者的注意力,大概就是具體但不展開
4不要概括,要具體。
2014/6/24最新更新,發現有必要列出要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別一下那個時代的歐洲文學主義,是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流派。對於其他答案的朋友們反覆提到的「真實可信」 ,除此之外我想再補充一下。我個人認為莫泊桑的寫作手法尤其是人物刻畫,對於一個人的外貌描寫重視程度很高。所以不會無緣無故做一些你貌似看不懂的外貌描寫。對於外貌描寫而言,它可以與這個人的性格、特徵做一個很鮮明的對比。我喜歡管它叫反符號化人物。
因為一個路人角色不一定僅僅是那丟丟炮灰,他也許還代表著那個時代下最具特色的一類人,甚至是一整個社會的人。
主角配角一眾人也就那麼多,其實是要用他們身上的一些性格特色來構架一個宏大的世界觀,以及其下面人物的豐滿度,人格多樣化,沒有這些小人物諸如外貌描寫一類的烘托對照,你就說你是天下第一,舉世無雙,我認為是有些蒼白無力的。
這是正面來看。
而反面來看,
第一印象下意識看他外貌的描寫,你以為這個人就是這樣的,這樣一類人,本要給他打上符號化式的標籤,卻發現這個人不是與他外貌描寫的那樣言行合一,從而突出現實主義最大的特點,強烈的對比性與荒誕感下的現實社會不是表面那麼膚淺,「大灰狼」也許可能是「小白兔」哦。反符號化式的小路人,不需要過多筆墨,便可體現出來。頓時一本書的高度就上升了一個層次。因為讀者不單能從你的主配角中了解你想描寫的男主愛摳腳女主不愛用姨媽巾,還能從你的路人甲小兵乙言語感嘆人生中,不自覺地體驗著,一個整體社會形態下的生活百態。你說,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甚至這些「反符號化人物」不經意出來打醬油的原因,就是給主角打臉,教他們做人的。
當然了,我認為外貌描寫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具有的作用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但最主要的還是貫穿於任何流派下的「反符號化人物」,他們也許渺小,也許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被作者或許「稍加」描述了下外貌。但是,那些看似無用功的外貌描寫,其實沒那麼簡單。誰知道這一個阿貓阿狗,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殺生丸呢?
其次,碼字多可以賺錢啊~——————————————1. 外貌描寫在不同流派下起到的作用不一樣,在批判現實主義下也許是主,在其他流派下也許就要歸為次要地位。2. 不同作家寫作手法不同,甚至同一個作家在不同的書中想運用這種寫作手法表達的意味都不一樣。
對於莫泊桑這處描寫,在19世紀下,教士,瘦削,高大,教士是他的角色,高大,與瘦削的教士,與肥胖且矮禿的教士對比,前者是標準符號化人物,後者是反符號化人物,因為處於那個時代的社會,教士理應都是前種印象,若是變成後者,那便會出人意料了。或者諷刺,或者別的什麼,這應該不難理解....
3.外貌描寫最大的好處除了具體,還體現在對一個穿衣打扮的角色,甚至芸芸眾生,所體現的一種對於主線劇情,主角所作所為的側面認同感,與劇情合理性同步(19世紀的人,不能開宇宙飛船,目標是星辰大海吧?)。謝邀。
因為除了少數感官敏銳的天才之外,大多數人是視覺的動物。視覺印象是人對周遭事物最直觀的印象——相比於觸、嗅、嘗、聽之外。
所以大多數媒介,都在儘力還原人類的視覺印象。連相聲和評書這樣的聽覺藝術,都在盡量描摹還原人物。追求的是「畫面感」,「如在目前」。歐洲敘事作品,最初是史詩,後來是民間故事。這些作品的受眾是普通市民。荷馬吟唱時,要讓大家感受到希臘人如何「脛甲鮮明」。
中國敘事作品,比如評話,最初也都是以百姓為訴求對象。所以中國評書現在都保留著老本子:帥哥就是眉清目秀,鼻若懸膽,唇若抹朱,蜂腰猿臂,有的甚至是貫口,就為了讓大家有個直觀印象。說到底,都是塑造人物、讓觀眾獲得悅目逼真印象的手段。小說到最後,就為了虛擬一個世界,而對重要人物,需要用語言塑造出來。容貌描寫又是最容易抓住人的。雖然有些小說家不喜歡直觀描寫容貌,而愛用其他細節描述,但不可否認,正面容貌描寫是最簡單方便的手段了。大家都熟悉《三國演義》吧。如果這段黑字去掉。八路諸侯,各自起兵。河內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呂布帶鐵騎三千,飛奔來迎。王匡將軍馬列成陣勢,勒馬門旗下看時,見呂布出陣: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棉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挺戟直衝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布東西衝殺,如入無人之境。幸得喬瑁、袁遺兩軍皆至,來救王匡,呂布方退。三路諸侯,各折了些人馬,退三十里下寨。隨後五路軍馬都至,一處商議,言呂布英雄,無人可敵。
八路諸侯,各自起兵。河內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呂布帶鐵騎三千,飛奔來迎。王匡將軍馬列成陣勢,勒馬門旗下看時,見呂布出陣,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挺戟直衝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布東西衝殺,如入無人之境。幸得喬瑁、袁遺兩軍皆至,來救王匡,呂布方退。三路諸侯,各折了些人馬,退三十里下寨。隨後五路軍馬都至,一處商議,言呂布英雄,無人可敵。
後一段氣勢明顯輸了。
至於許多容貌並不出眾者,也需要容貌描寫,這也是民間小說的傳統。
哪怕到了19世紀,莫泊桑時代,寫小說還喜歡假託「我認識的誰給我講的故事」。毛姆也是,總是假託「我目睹了故事發生」的感覺。這些其實都是親切感,雖然是虛構的。庫切認為,這種敘述法是避免讓讀者產生隔膜感。我做個對比。
第一段:
在這個故事裡,男主角是一個電影院放映員,女主角則是電影院前台賣爆米花的。他們最初相識,是因為一次放映事故。放映室起火,他逃了出來,而她卻大膽的沖了進去,一盆水澆在了膠片上。第二段:
我一個朋友啊,電影院放映員,認識他女朋友的方式很奇葩。他嘛,高高大大,人有些木,瘦瘦的,他女朋友就很結實,不算漂亮,但人很利落。那天我去他們電影院,看見他滿身都黑乎乎的。問他怎麼,他就說,放映室起火了,他被熏得逃出來,她女朋友倒好,拎著桶水就進去了。哦對了,他女朋友是電影院前台賣爆米花的,也算同事了。後者比前者有真實感,其實就在於容貌描寫,在於「我的朋友如何如何」的描摹感,在於畫面感和細節。所以現在正經寫小說的看的人少,各類網站「直播一下我的經歷」看的人多。其實都一個道理,畫面感和現場情境感而已。而描述容貌,又是最容易製造這一幻覺的。(以下所用的「小說」均指傳統小說,先鋒派現代派的「反小說」寫法暫不討論)
除了犯罪推理小說,外貌描寫基本不會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龍八部》,這其實是一部犯罪推理小說,前半部整個劇情的發展都是圍繞」殺人兇手和蕭峰外貌相似「而展開,但是,推動劇情的是」外貌相似「而不是」外貌描寫「。那蕭峰的外貌描寫在哪呢?
西首座上一條大漢回過頭來,兩道冷電似的目光霍地在他臉上轉了兩轉。段譽見這人身材甚是魁偉,三十來歲年紀,身穿灰色舊布袍,已微有破爛,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面,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段譽心底暗暗喝了聲采:「好一條大漢!這定是燕趙北國的悲歌慷慨之士。不論江南或是大理,都不會有這等人物。包不同自吹自擂什麼英氣勃勃,似這條大漢,才稱得上『英氣勃勃』四字!
金庸老爺子說得明白,你自吹自擂多牛逼,都不及見到真人來得實在。外貌描寫就是這個作用,故事是有情節的,情節是人推動的,你想要讀者明白劇情發展,那就必須讓讀者了解推動劇情的這個人。方便腦補。
其實完全可以拿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嘛。
媽:「你二大爺過兩天要來一趟,你把你屋收拾得乾淨點。」
我:「二大爺?哪個二大爺?」
媽:「就是你二大爺啊——小時候還抱過你你去了趟文化宮,那次你還把他差點絆倒了。」
我:「啊…不知道。」
媽:「哎喲你么果蠢。」
我:「那時候的事誰記得!」
媽:「你小時候不知道跟你二大爺多親,總跟在他屁股後頭…這你未必也不記得?」
我:「……」
媽:「就是你二大爺啦!就是頭有點禿,笑起來嘴蠻大的那個!」
我:「哦!哦!是不是總喜歡走路打擺,眼睛旁邊有疤的那個?」
媽:「我就是說的那個!你說你么果蠢,果半天才想起來!」
我:「你早說長么樣我不就曉得了!」
以上「我」和「媽」以及「二大爺」都是虛構人物,請勿帶入。在下獻醜,附上鄙人劣作一段徐虎領黃雲、黃清兩兄弟來至金華山頂,大路之上,有一數丈高之木牌,上刻「黃龍寨」三字,寨中嘍啰左右把守,看管甚嚴。兩兄弟被領入內堂,堂中左右大小嘍啰十數名,各個筆挺站立,卻像個訓練有素的部隊;中間有一虎皮交椅,交椅上坐一人。但見那人:坐如藍焰檮杌蜷首,立似游岳麒麟眺遠;身如錯林浮屠九尺長,腰似通天火柱十圍闊;再看臉上,眉濃刷漆,瞳射萬里;獅頭虎鬚,豹口佛耳;手旁一柄一百四十斤八卦宣化開天斧,真乃上古吞雲貔貅王,今朝嗜血白虎神。
徐虎來到那人近前,雙手作揖曰:「大哥,此二人聲稱要吾等歸還前日所劫之西域奇寶。小弟戰他不過,故領他來此,請大哥定奪。」那人朝下望了望,笑道:「此番小廝也贏得了你不成?」如果去掉劃線句再看看,你覺得怎樣呢?
1.僅代表個人目前的觀點。這句的意思是,不代表個人永遠的觀點。不代表所有人目前的觀點。
2.送一句話,給自己也給知乎的所有朋友:「走自己的路,同時允許別人走別人的路,人生風度。」------------------------------------下面是回答-----------------------------------------------------------------一切要從最先說起。
曾在一本書里看見過一個觀點,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以我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這個觀點就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有時候並不在於增,不在於它描述得有多詳細多無孔不入直到沒有地方可以再添東西,反之,是在於減,減到字字珠璣,減去冗雜無用的浮飾,使之每一段描述每一個字都是必要,都有它的意義,都不可或缺。在那之後,我閱讀的時候便開始有了一種新的視角。我反覆琢磨,一些字句是否真的需要放在這裡,如果是,它的意義是什麼,作者想要以它來表達一些什麼。這樣,肯定會出現想不通的情況。我將這種結果歸咎為兩種可能。
第一,是自己資質不夠,還不能領會深意。第二,或許此處根本沒有什麼深意可言。在我自己寫東西之前,我還是一直認為,凡是一部嚴肅些的文學作品,每一段必有深意的。就像小學生中學生做閱讀題一樣,我們要去認真揣摩,這一段景物描寫表達了什麼,這一段人物肖像描寫又是如何。揣摩不出來,就是我閱讀能力不夠,誓不罷休。
但,到我自己寫出很多東西之後,我開始明白,並不是這樣。我會寫出很漂亮的句子,我會寫出很有道理的句子,我會塑造出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形象,我會說出一段千迴百轉的故事。
但是,有時候回過頭去看自己寫的東西,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一句是我寫的嗎?當時是怎麼想到的?為什麼就這麼不知不覺地寫出來了?這真是不可思議。私以為就像莫扎特幼時的天才作曲,兩者或許形式不同,但本質有相近之處。
對,就是這四個字,不可思議。
就像寫字的人並不是我自己,而是冥冥中什麼的指引,我的腦海中就有那樣的念頭,我就寫下了那一生中唯一的句子,那世界上唯一的句子。我相信很多寫文章的朋友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既然是這樣神奇的一件事,為什麼又一定要用「有用」這樣的俗世標準去衡量這一份神奇呢?我們讀書,如果不是實用性極強的工具書,那我們讀的不就是作者那真實流動著的思想嗎?
細化到這段人物描寫上,既然他寫的時候,思想流動著的時候,腦海中自然而然出現的就是這樣的一副形象,他將它寫於筆下,那自然是有其合理性的,絕不是無端的。而這份意義,也絕不是「有用」二字所能概括的。再者,退一步說,若是太過美麗,無用又何妨。如文學。如藝術。都是美麗且無用。
-------------------------------------------------分割線------------------------------------------------------
昨晚看了一個知友的文章,讓我有了反思,經過嚴肅的反思,來更新了答案。他說的是這樣一個觀點,很多人最近在問「什麼什麼有用嗎」,下面很多答案都是「什麼什麼都不是為了有用」,他認為這樣的答案都不是好答案。
因為「不是為了有用」和「沒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想一想確實有道理。這些事物,雖然都不是為了有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卻是有自己的用處的。
所以,我以上的答案只能夠說明前半部分,就是解釋「外貌描寫或許不是為了有用而存在」。但它們確實不是「沒用」。一個有血有肉的文學形象,需要外貌描寫來將它填充得更具有現實感,如果只有情節和心理描寫,文學形象總會與讀者有些許距離。
且,外貌是一個人獨有的,十分重要,有時外貌可將一個人整個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極妙的外貌描寫會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文學形象。最後說一句,我始終堅信——相由心生。誰不是看人先看臉,沒有外貌描寫,否則你知道的都是別人的。問題在於讓讀者心裡想出那個"人「的模樣,那樣所做的事、物,說的話才會感覺到更加真實。可以更加有畫面感。
如果是這樣: 小明,丑,屠夫長相。小李,美,仙女長相。
奪么無聊的一本小說啊。
這就像我每次ATM取錢,取100塊,取款機點錢的聲音跟要給我好幾萬似的……
感謝 @張甲岩 的提醒,答案出處來自@招商銀行 的微博:「每次ATM取錢,取100元,取款機點錢的聲音跟要給我好幾萬似的。它真的是在數錢嗎?「本來看到那麼多人有精彩的回答,但是耐不住自己反人類人格發作。
其實外貌描寫可以沒有用。
題主的問題如果放在高中試卷上,我一定能回答出一個具體可靠的「為什麼外貌描寫有用」的答案,但是鑒於我高中畢業已經有些日子了,所以我覺得要追求真我,說出心裡話——去你媽的外貌描寫。外貌描寫可以促進情節的發展,豐滿故事的框架,但是就算有外貌描寫,那句被說老了的大實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證明了讀者腦補出來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要表達的人物形象其實是有差距的,甚至有時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既然沒有達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那麼外貌描寫的存在還是合理的嗎?真的不是為了湊字數的嗎?再者,就算是為了促進情節發展,為了使人物更加的鮮活,那麼外貌描寫也可以被省略的,一些大家寫文章都是惜字如金的,為什麼?他們省略了原本為情節服務的外貌描寫轉而用一些動作啊細節啊來突出人物的特徵。比如你想表達一個人丑,我花了好幾百字描寫這個人眼如何歪牙如何斜,鼻子如何塌臉如何麻,但是你同時用一個細節一些動作,去描寫旁人對於這個醜人的感受,是不是我們更加能夠直觀感受到這個人丑了?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去搞什麼外貌描寫呢?你們真的低估了文字的力量,語言文字里,沒有那句話是一定要說的,都是可以被以另外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外貌描寫其實是作者遞給了讀者一張照片,但是讀者需要的是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但是作者懶啊,給人物畫像遠比給人物做雕塑簡單。然後是,一些小說影視化了之後,有哪一次小說的人物是和你心目中的小說形象吻合的?沒有吧!都是「哎呀,我覺得XXX更好」「XXX更適合」,就說明小說里的外貌描寫其實和作者本人和每個讀者腦補出的形象不一樣的。還有人說外貌描寫增加讀者的想像,我這樣說吧,作者想寫一個美女,我想像的美女是高鼻樑,作者偏要說這是一個豬鼻子的絕世美女,你覺得這是增加了還是限制了讀者的想像。始終記著,小說是寫給讀者看著,要為讀者負責,否則別拿稿費(我是個俗人)。那麼外貌描寫既可以被代替又可以被省略,它的存在意義何在!可能我天生大腦迴路於正常人不一樣,觀點不同就當我沒說。另外,之前那些動輒上千點贊的(關於外貌描寫如何有用的)答案我其實也認真的看過(一些),學習了。塑造人物和講述故事都很重要
我倒覺得是作者在回憶起自己生命中某個人時覺得「唔……大概應該就是那樣噠~」撲哧一笑後的成品。
把那段描寫拿去給高中生做閱讀理解就知道了。。。
概念:
外貌描寫,也稱肖像描寫,是對人物的貌特(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體型、姿態等進行描寫,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達作者的愛憎,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
外貌描寫的要求是:根據需要,抓住特徵,繪形傳神,刻畫性格,顯示靈魂。通過一些關鍵詞可以表達出一個人的性格,盡量不寫太過於老套。要有新意。其關鍵在於:第一,進行肖像描寫,據情節發展的需要去寫,不是寫到人就必須寫人的肖像。有的作者不懂得這個道理,因而他筆下的肖像描寫有時是不必要的。寫肖像,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魯迅告訴我們,要"畫眼睛"。"畫眼睛"是寫人物外貌的關鍵。魯迅是很善於"畫眼睛"的。他在《祝福》中14次寫到樣林嫂的眼睛,而一次眼神的變化,都透露出人物當時的心理和性格的變化,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畫眼睛",這是比喻的說法,並不意味著描寫人物外貌非得畫眼睛不可。
魯迅所說的"畫眼睛"意思是:善於細緻地精確地描繪人物外貌最富特徵的部分,而捨棄與表現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無關的其它東西。魯迅寫祥林嫂是"畫眼睛",但也寫了祥林嫂"花白的頭髮";寫阿Q則著重寫他頭上的瘌瘡疤,卻比寫眼睛更能表現出他的精神勝利法;寫閏土,在寫眼睛的同時也寫到閏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反映了閏土生活的艱辛和痛苦。寫孔乙己卻沒有寫眼睛,而是寫他那件"又舊又破的長衫。"
寫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畫、顯示靈魂。魯迅曾立志畫出中國國民的「活的靈魂」,列夫托爾斯泰寫出了瑪絲洛娃的靈魂,勾勒出瑪絲洛娃在牢中的內心世界,曾對瑪絲洛娃的外貌描寫修改了二十次。
作用:
能看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環境,特定時期的內心情緒和心理活動,還可以反映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時代特徵。這些外貌描寫要完全從文章主題表達的需要來勾勒,所寫外貌必須切合文章的主題,能為刻畫人物服務。
以上參考答案來自搜狗百科「外貌描寫」想想總裁文里什麼「瘦削而堅毅的臉」「微啟的薄唇」「像星空一樣深邃的眼神」之類的,就可以知道這些外貌描寫滿足了人們的視覺體驗 ,這種即視感更方便讓讀者把自己代入到情節中去吧。
給讀者代入感和即視感滿足讀者無限意淫心裡和各種聯想。
你想想金蓮要是先跟了西門後來跟五大郎出軌,你腦補試試。
網上聊天總碰到說兩句話就被問「有沒有照片啊」這樣的狀況,即使不是剛認識當下就要也會聊有好久之後忽然說「誒,還沒見過你,我們換照片吧」這樣的提議,可見大家對樣貌的好奇之旺盛。
看個小說幾十萬字過去了,一回想腦海中居然沒有個較完整的形象也是個略蛋疼的事情。------------好吧,之前看了個標題就回答了,看了補充就姑且認為題主問的是對路人的外貌描寫有什麼作用好了。我沒什麼專業知識就從一個看了蠻多小說的讀者角度試著回答一下。之前有很多人提到過的「代入感」,站在主角的視角上你進入二次元,看到的肯定是個相對豐滿的世界。有很多故事講得都是人與人的互動,即使人家只是給你指了個路,是個死跑龍套的,但只要有交互外貌幾乎是不可忽視的,這是符合生活常識的對吧。至於到底豐滿到什麼程度,就看作者的了。RPG還有主線有支線呢,零食不管飽也那麼多人愛吃╮(╯▽╰)╭小嘍啰也是有人權的我們要尊重他(??????) ?推薦閱讀:
※作家王小波的作品有什麼缺點和不足?
※如何評價裟欏雙樹這個作家?
※如何評價網路小說作者【驍騎校】?
※如何评价蜀客?
※如何評價哈珀·李(Harper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