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古文對人的氣質內在有幫助嗎?

比如論語,比如史記,比如逍遙遊,比如四書五經,比如孫子兵法,再比如金瓶梅? ヽ(`Д′)? ┻━┻ ,好吧我會很多成語,反正就是比一般人多,也知道很多典故,就是從來不熬雞湯,所以我是逗逼。。。


如果你能堅持背誦古文,又能堅持住不向人顯擺,我覺得對個人氣質還是很有幫助的。


氣質是怎麼來的?

孟子講,養吾浩然正氣。養,須付出行動。

不是我知道要養浩然正氣就夠了,見人就說:要養浩然正氣才能行的正坐的直,自己心裡盤算的都是些齷蹉見不得人的事,跟浩然正氣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那麼,正氣從哪裡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只說要日三省吾身,結果只掛在嘴上,三個月也不見自省一下。氣質從哪裡來?

結論:氣質是內心最深處的力量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不是用語言可以表現,甚至不是行動而可以表現出來的。是知行合一之後,內心中那股強大的力量表現出來的。

古人說,腹中有書氣自華。

書讀多了,自然會被書中的事迹,人物,氣節所影響,行動變了,知行合一,氣質自然變了。不信,您讀讀古書,看看裡邊有多讓人動容,敬佩,乃至膜拜的氣節。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

讀書能否影響到自己的氣質?

如果只是讀,那是不足夠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是讀書,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雞湯手,但氣質,很難。前邊說到氣質來源於知行合一後心中真正的力量,只是,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我們可以告訴別人要有愛,要寬容,自己很難做到,甚至不屑於做,因此氣質是不會來的。

但,不要絕望。

讀書無益於氣質的培養,那是書還沒有讀到能影響到行動。

怎麼辦?接著讀。

一直讀到有一天,準備行動時,忽然腦袋冒出一句話,然後你照著做了,下次又照著做了,做完之後還能夠隨時受到結果的階段性激勵。邊讀邊思考邊試著去做,慢慢的,氣質就變了。

而背誦僅僅是知的熟練程度。還缺行。

書是要背給自己的,行動也是給自己的。

果真如此,氣質又有什麼用呢?


背誦古文和掉書袋沒有必然聯繫,用掉書袋來否定背誦古文真是。。。

背誦古文對人有幫助,對人有熏陶,雖然並非一定能提升個人氣質。

我個人覺得上千年沉澱出的古文對人德行更有幫助。把話題扯開點,古代奉行的是德行教育,和現代的科學教育不同,小孩子在不理解內容的情況下強背古文,記住就行了。你要小孩子完全理解是不現實的,況且理解是可能隨著年紀改變的。小時候背的東西更難忘,在未來某個時刻頓悟了其中幾點,對人生都有極大的幫助。

古代的德行教育我認為也是成功的,古代文盲佔大多數,讀書人少之又少,但即便是這樣,在《資治通鑒》里也有這麼一個故事:

貞觀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大動惻隱心,下令全國死囚全部釋放回家過年,來年秋後回長安報到問斬。結果被放回去的390名死囚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全部按時回到了長安,沒有一個逃跑和隱藏的。最終太宗將這些死囚們全部赦免了。

(這段記不大清,參考自楊欽的長微博)

當然從投資的角度講,現代社會可能會更傾向於短期成效明顯的方案,包括科學文化教育等。重複一下觀點,對人有幫助,但不是一定適合和值得所有人做。

最後多說幾句,對於不大清楚的事物,敬畏好於藐視,更可況是上千年積累的文明。

能看到糟粕是明智,只能看到糟粕是可悲


內在氣質有沒有幫助不好說,但外在是有幫助的。

幫助就是,會讓周圍人覺得——這貨是不是有點神經病啊?說話不老老實實說,老整些子成語古文幹什麼。

除非坐你對面的那個人也懂古文,並且你的確用得很恰當很貼切,不然,他十之八九對你只有一個印象——裝,逼,犯。

反正,我跟人聊天,除非別人主動問,我從來不提這些。

寫文章另當別論。就像數學老師上課會跟人聊怎麼求定積分,跟不搞數學的朋友吃飯時還聊定積分,人家會認為他要麼非常牛逼,要麼是神經病。一般情況下是後者。除非你已經在世俗的意義上,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這東西就像內褲。貼身穿,你可能會覺得舒服,也可能會覺得彆扭。但不管是舒服還是彆扭,總不能直接穿到大街上。私下給基友看看,那是無妨的。


如果只論背誦,不能明其理,感其情,悟其道,的確於氣質無益。

然,人的經歷/精力有限,不能全能,所以以詩書為鑒,得古人喜怒哀樂,在幾首詩上走完人的一生。如果還不能有所得,我不知道是詩的問題,還是讀者的問題。

另,有人提到掉書袋讀成了書獃子,要知古人生活的社會/自然環境遠比我們險惡,學生不成器,不能怪老師。


對氣質想有幫助,僅靠背誦可不夠,還得結合生活體驗去悟。

不過,多背古文有助於文章表達層次提升,例如信達雅的雅,也就是說如果在有邏輯,條理清晰寫好文章的基礎上,加上古文功底的遣詞造句、音韻平仄,能有助於提升文章的檔次。

注意,這可是有 「信、達」 的基礎上。光掉書袋,那可適得其反,一股酸腐味鋪面而來,引人異樣側目。


像我這樣都特么工作的畫圖工人,每天早上起來還背半個小時古詩,然後發現我的圖畫的越來越操蛋了,至於內在氣質,我也沒有什麼發現,或許會有吧。。。兩眼獃滯,精神萎靡……

這樣,認真說一句,如果你有能夠駕馭這麼多知識的能力,背一背必然是好的,但是假如駕馭不了,純粹就是一個書獃子就完蛋了。舉個例子大家都在為某事爭論,你能舉出歷史上一個例子,給大家幾句話講明白,自然是好的。假如你往那一站每句話都是古文,不辨別時機場合,有時候很噁心人的。

經常讀中華古典著作有個毛病,很重的,就是容易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評論事物,很遭人煩的,這點尤其要注意。就像知乎有個問題說中國通過讓利美國,尋求發展時間是否可行的問題上,置頂的答覆是六國論那一句。說的好像很好聽,實則2B,我不是來討論那個問題的,我只是說,不要總是覺得這麼說很爽快,這麼說自己很正義,就瞧不起別人就好。

另外,多讀讀古文,對有些事情就看的開了,看到同樣的東西感受會不一樣一些吧。

額,突然想起孔二爺的一句話,說的很好,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同樣在背誦古文的人路過,有騷年讀書讀出胸有甲兵千萬,有人卻變成腐儒。提高情懷和感情是肯定的,氣質確實因人而異吧。

重點還是看應用的時機(這個就和個人的本身感覺有關了),如發補助時,有人能活少錢多,大家都在感嘆世道,你說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必然比「尼瑪」要帶來的影響力要大。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但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有多少人可以真正靜下心來讀讀四書五經,甚至是背誦古典詩詞呢?就連你說你喜歡唐詩宋詞,別人也會鄙夷的說:「裝逼的吧?」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哪怕是你能夠喜歡古詩詞,那也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了,足以把你和周圍那些喜歡追韓劇,玩遊戲的人區分開來。

然而,如果真的喜歡古典詩詞並因此而獨具氣質的話,是需要堅持和耐心的。不是你讀了一本古文觀止,或者會背幾首大家都熟悉的詩詞就可以讓你氣自華了。如果僅僅是這樣,或許就是人們口中的裝13了。真正的底蘊和氣質,需要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打磨。所謂修養,也不在一朝一夕之間。

對於任何一個高尚雅緻的興趣愛好,如果能堅持並貫徹始終,將其融入你的生活,那麼你的氣質就會與俗人不同。


和氣質屁關係沒有,只有文人秀優越感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明明就是胡說八道。三國有個張松知道不?過目不忘出口成章,就是長得寒磣,結果曹操不肯重用他。龐統也是長得寒磣,孫權不用他。這不明擺著的例子嘛。氣質,古希臘人說的氣質是種性格,但我們現在說的氣質,就是長相。長相不好,就是氣質不好,這就是關鍵。要真能改變長相,女同胞就都成了古文專家了。


最近沒有答題的興趣,但這個題目又實在讓我感覺不答就難受,這樣吧先挖個坑在這裡(已經挖三個坑了我的天哪)

不過先說一下結論,我覺得對氣質還是有幫助的。


我個人的經驗體會,
古文中有非常簡潔凝練的哲理 ,不過都忘記了。前陣子看到《勸學》,再一讀,發現講的真好。個人感覺小說,心理學,哲學也很不錯,一個人有思想,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氣質會好些,另外 外在提升了,氣質也會提升,事業成功,估計氣質也會提升。。我水平低,僅供參考


純背誦一點用沒有,體會古人作文時候的氣節,感懷之下自然就有了,同理書讀多了也沒用,要加之理解感受才能變字為義,莊子所謂得意而望一言即是這個意思。

。。。。。補充分割線。。。。

樓上諸君所言其實很有偏頗,氣質雖與言語相關,但主要表現在精神上面的高潔,讀書單純為了表達自己多麼犀利的,只是做作,並非是氣質。所謂絕世而獨立,雋乂溫雅有大節,絕非是評價給那些會寫幾個字就侃侃而談,沾沾自喜的浪蕩兒。


單純的背誦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優秀的古文會讓懂得的人陶醉,優秀的白話文也沒差呀。但是內在是通過經歷和思考潛移默化生成的。

一個能夠背誦蘭亭集序卻不太懂什麼意思的人和一個在經歷了某些事情感嘆人事變遷內心會聯想到蘭亭集序的人,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在古今異義和古人今人價值觀差異之下,單純誦記尤顯可笑。

但我也不認為需要對古文有什麼特殊心理。哪怕上升到國學的高度看,也不需要因為喜歡的人少就覺得特殊。喜歡就多了解讀一讀學一學,不喜歡就看白話或者其他的。多閱讀總是好的。

引用一則軼事

梁啟超在東南大學,其門生羅時實等問:「國粹將亡,為之奈何?」梁啟超反問:「何以國粹將亡?」門生答道:「先生不見今日讀經之人之少乎?」梁啟超聽後勃然拍案說:「從古就是這麼少!」


如果視其為工具那大可不必,背亦無用,只是若深詠細揣,國學能帶給你的豐深深厚遠非氣質那麼簡單。你能接觸到古文的作者,暫且不說蓋棺定論的坊間評說,在其時代下,論經世之才識人之智思辨之能遠遠高於絕大多數隨意答題以上題主們,千年來,傑出前人的畢生孤苦終生歷練永生追求就沉澱成些許珍貴文字,他們或許曾涉水濕鞋或許曾仰天長嘯或許曾伏案痛哭,讀史本無善惡,錐心方領其痛。如果題主意在刻意追求氣質那國學無用,若能從國學洞見歷史,察覺人性,推演規律,鑒古諷今,進而悲憫眾生從容清朗,那個時候還會糾結於如何培養氣質嗎?


話里濃濃的優越感啊,哈哈。

氣質什麼的沒什麼變化,內在什麼的,內化則有,未化則無。

主要的變化是遣詞造句準確了一些。辭彙量大一點。

人之一生,要說的絕大多數話,前人都說過了,而且是變著花樣兒,文采斐然地各種說。十種記得一兩種,在需要描述那種情形的時候掂出來,就能甩別人十條街了…

不過太深奧就會被認為脫線裝逼。

掌握好度啊。

不要老是:「難自棄」~


怒答,不裝,小學五年級把唐詩宋詞共1000首,毛澤東詩詞一本書全背下來了,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24史小學都讀過。現在過了10年,我差不多都忘了,唯一好處就是別人寫任何詩詞,我都有印象,自己曾經背過,也有許多一輩子忘不了的詩詞,比如從軍行,出師表,滿江紅,陳情表,這些都是曾經花了很多天背下來的,很有感覺,能想到幾千年前古人的那種心境氣魄。。。。。。。。。。。。不過依然沒用啊,我現在還沒找到工作。。。。。。。。


沒有正面的影響。我小時候背了很多詩,是古詩大王,後來也繼續著這一興趣。但是卻沒有什麼儒雅氣質。反而被認為有屌樣、有袍哥氣質等。


背過《心經》(很短) ,也背過《金剛經》(中篇長度),當然心經極熟,《金剛經》部分段落純熟

很多時候一些同事,尤其是一些女同事討論自己如何信佛,然後還在大家面前聽一些佛樂(往往就是唱誦版心經和金剛經)的時候,我都想說其實我會背,但是實在又是不敢說,因為在中國的環境里,你要是熟練地把一部佛教經典背一遍,大家肯定會先是以「我伙呆」的態度看你,然後……然後你就會成為全單位的大神叨,尤其是在國企氛圍里……不一定是個好事~~~~

其實背誦古文甚至背誦佛經,都算是一種修身養性吧,就像很多女人看韓劇,不是為了學習裡面什麼東西,也不是為了看完了去顯擺(因為看韓劇實在沒有任何逼格可言,有些男同事也看韓劇,還害怕被別人知道)~~~就是因為我愛看,沒有第二個原因

其實背誦經典,也可以是這樣一種心情~~~


只有世界觀 人生觀 上長進了 ,氣質才會提高。

建議多看一些書。


推薦閱讀:

小王子是怎麼樣打動你的?
怎麼才能夠讓自己徹底遠離手機?
為什麼成績考的越高的人,考完了之後的不確定感越強?
到大學再系統的學習編程是否已經晚了?
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是怎麼樣的體驗?

TAG:學習 | 生活 | 氣質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