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與漢朝是什麼關係?
戰國與漢朝是不是相差很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它們之間被秦代完全割裂開了嗎?那為什麼司馬遷提到過,他訪問到戰國的老人呢?古人能活得這麼久嗎?
愈是簡單的問題愈是基礎,我想題主會產生如此多的迷惑,史事的不明了倒是其次,可能更主要的是對於『時代感』的把握不夠。
歷史書本傾向於採用斷代史的方式,一段段的割裂地講述歷史。因此我上高中的時候,也常困惑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究竟相差多久,一個朝代對於另一個朝代的人來說意味著多麼遙遠的過去。具體到題主所困惑的這一段,希望先以盡量易於理解的方式幫助您把握『時代感』,然後再逐一回答問題。首先,讓我們先設置兩個時間軸的原點,第一個原點為今年,即2014年;第二個原點為公元前209年,即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那一年(秦代)。然後兩個時間軸之間的關係如下所示:
2014年(今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燃起了反抗暴秦的烽火;
2013年(去年),始皇帝駕崩,趙高李斯謀劃沙丘之變,胡亥矯旨登基,是為秦二世;2011年,秦始皇『坑儒』,2010年,下『焚書令』,大規模銷毀民間藏書;2002年,秦軍攻滅六國最後抵抗的齊國,統一天下,秦王政稱皇帝,秦朝建立(從本年往前是戰國,221BC);2001年,秦軍滅燕;2000年滅楚;1998年滅魏;1995年滅趙,1993年滅韓;1988年,呂不韋被逼自殺;1985年,秦國平定嫪毐之亂;1980年,信陵君去世,六國又一顆將星隕落;1974年,秦相呂不韋攻滅東周國,周王室徹底滅亡;
1966年,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解除邯鄲之圍;1963年,秦趙長平之戰,持續三年,最後以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告終……這裡是站在今年(前209年)追溯往事,假如我們有預知能力,能看見未來的話,又是這樣:
2016年,巨鹿之戰,項羽大敗秦軍;
2017年,劉邦入關,秦朝滅亡,不久楚漢戰爭開始;2021年,西楚徹底戰敗,楚霸王自刎烏江;2023年,漢匈戰爭,白登之圍,漢高祖受困;2028年,漢高祖去世;2035年,漢惠帝駕崩,次年,呂雉稱制,大封諸呂為王…以上是基本的年表,請想像這一切果真是發生在不久的過去或者未遠的未來,然後體會事件之間的『時代感』——它們前後相差幾年?它們的發生接近還是遠隔?站在一個時間點上看另一件事,會是怎樣的感覺?
下面逐個回答題主的疑惑:
是不是戰國與漢朝相差很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戰國與漢相隔並不久:秦始皇前221年完全統一中國,可視作戰國時代的結束,然後,若以前207年(秦滅亡)作為漢的開始,則中間僅有15年。以前206年(漢元年)為開端,為16年左右,即使加上四年的楚漢戰爭,戰國與西漢之間相隔也不超過二十年。不過,這二十年中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發生了巨變,確實將一代人的時間割裂成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時代。
為什麼司馬遷提到過,他訪問到戰國的老人呢?——印象中《史記》並無此段,不知題主本於何處?唯一類似的提法在《魏世家》結尾,其中說道:「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
司馬遷生於前145年(一說135年),訪問大梁約在19歲-25歲之間,以中值22歲計,當年為前123年——上距前225年魏國滅亡已經將近百年。所以,我認為在此處他很難訪問到戰國時代的老人,更可能見到的是戰國一輩人的子輩、孫輩,聽他們說祖先的故事而已。(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司馬遷見到戰國老人的可能性,原因有二:1,西漢時有過百歲人瑞的例子,魏國滅亡時十歲左右的小孩,活到司馬遷時代約百一十歲,略可記事;2,司馬遷喜歡遊歷,訪問故老的時間有可能提早到十歲左右。)長平之戰後趙國滅亡了嗎?或者還支撐了幾年?——趙滅於前228年,長平之戰結束於260年,所以趙國在戰後又撐了32年。ps- 因為時間倉卒,上圖年表未考慮曆法上的『歲首』問題(周曆建子,秦歷建寅),所以有些歷史事件換算到現代來或許有前後一年之差,請留心。
- 朝代敘事割裂時代感的例子之一:今人往往以為劉邦與項羽是同一代人,而秦始皇則是前一代人——實際上,若換成我上文的對觀年表,則秦始皇出生於1964年(前259),劉邦生於1967年(前256),項羽生於1991年(前232)——很明顯秦始皇和劉邦才是同輩人,是60後,而項羽是90後,是下一輩、或下下輩人。更反直覺的是:建立漢朝的劉邦的大半輩子活在戰國時代,而一心復興楚國的項羽,楚亡時才九歲,他30年的人生幾乎一半時間活在秦代。
- 項羽的性格問題:看史書,這位楚霸王性格上最突出的一點便是驕傲(或曰自傲),其次便是老實。驕傲表現在他的趾高氣揚,在寧死也不過江東;老實的例子,如鴻溝休兵,他簽了協議就果真撤兵走了,毫不防備劉邦倒戈再來。又如『錦衣夜行』的話語,真是直抒胸臆,坦白得很——事實上,不是項羽性格如此,而是他年少,還不夠沉穩和油滑而已。一個25歲的年輕人,出征以來戰無不勝,天下諸侯都對自己『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試問如何能不驕傲?若換成今日任何一個90後,不消說作到項羽式的天下霸主,就算是成個縣長、市長,其驕傲豈會比項羽遜色?
- 針對題主『古人活這麼久』的問題,前面答了一些,覺得言之未盡,在此再作一個假設:假使一個人活到九十歲,其生卒年為前258-前168年,則換算到現代的年表,他的一生經歷是這樣:1965年出生,時為戰國晚期,0歲;1976年,此年秦王嬴政繼位,12歲;1993年,六國之韓國率先滅亡,28歲(青年);2002年,天下統一,37歲(壯年);2016年,秦滅亡,51歲(中老年);2021年,漢統一天下,56歲(老年);2043年,呂后死,78歲(老年);2055年,漢文帝十二年,死……此人總共經歷了三個朝代(算上西楚為四個),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
嚴肅的歷史學對於所謂的「巨變」,應當持懷疑的態度。秦漢之間確有大變革不假,但是其內在連續性也不可忽視。
針對單純的歷史年表上面的問題,想必已經無須贅述。 @句玉 君的答案已經比較清楚了。關於司馬遷訪問戰國時期老人的問題,一方面從年代上看,也並非是全無可能。而且司馬家世代治史,其父所訪問的資料記錄流傳下來,也是說得通的解釋。時間所限,未能考訂「司馬氏訪戰國遺老」的出典,懇請諸君原宥。但是司馬遷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史料是他年少雲遊時期訪談所得,這個事情是無疑的。
然漢朝與戰國之關係,則並非諸君所想,是全然不同的兩個時代。其實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秦朝統治不過十五年,對國家的穩定控制持續的時間不到十年,焉能叫日月換新天?特別是由於秦始皇開創帝業,立郡縣制這一系列的創舉,使得歷代人們往往都關注於秦漢之間的巨大變革,而忽視了兩個朝代之間的內在聯繫。然「非承秦不能立漢」,只關注於表面上的制度變革,而忽視了內在的治國理念和經濟文化等等層面的延續,顯然無益於我們更好的認識這一段歷史。對於秦漢之際所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大家應該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概念和理解。因此,變革的部分不是本文的重點。筆者希望在本文中討論的,是秦漢之間所存在的聯繫。一家之言,不當之處,恐比所論為多。甲.中央對地方的支配形式但是在那個時代,中央對地方的支配是建立在軍事實力和生產力的絕對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商鞅變法之後,秦朝迅速得以富強,本身生產力(而不是單純的經濟規模,在當時這是有區別的。)已經高於六國。加之秦滅六國,戰爭基本發生在秦本土之外,六國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而秦地的生產力則得以平穩的發展。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又將天下的資源進一步向關中集中,這種優勢更加明顯。楚漢戰爭之時,很多人奇怪為何劉邦得以屢敗屢戰,所謂的蕭何調運兵馬錢糧,竟真有這通天之力?須知歷史上絕沒有無中生有的優勢,劉邦戰爭初期迅速佔領的關中地區,在冊人口數和當時關東六國的總和相差無幾。劉邦的勝利,其根本是建立在關中生產力的優勢之上的。這種以關中宰制全國的模式,從秦滅六國開始形成,在楚漢戰爭之中得以延續,到漢武帝再遷天下豪強達到頂峰,最終隨著東部地區地方豪強勢力建立的東漢政權的建立而結束。此之為戰國直到漢朝這一歷史時期政治支配秩序的第一重聯繫。
然有論者或言,秦皇廢分封,設郡縣,天下格局已變。但是事實上我們發現,漢初所施行的,並不是純粹的郡縣制,而是採取了郡國製作為過渡。這樣的制度設計對漢朝初年的歷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直到武帝年間,分封的諸侯國的勢力才基本被中央所消滅和控制。有意思的是,滅秦之後,項羽對滅秦有功的諸侯,也是行分封之事,而沒有選擇郡縣制,這中間分封制對於郡縣制的反動,值得我們做進一步的分析。根據周振鶴先生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郡縣制並不是秦統一之後才創設的。相反的,在戰國末年,各國國內已經普遍的採取了郡縣制。郡縣制相比於分封制的好處,就在於中央對基層可以擁有更強的控制力和動員力。而相應的,郡縣制也比分封制對國家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戰國七雄出於戰爭的考慮,紛紛在自己國家之內採取郡縣制度,具備歷史上的合理背景。因此秦朝所謂的廢分封,設郡縣,並不是始皇帝一朝一夕的創舉,而是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基礎。但是完全的取消原先六國的政治地位,代之以中央直接控制的郡縣,這本身是不能否認的巨大變革。只是誠如我們之前所言的,這樣的變革並不順利。秦始皇挾橫掃六國之餘威,徹底的否定了原先六國的政治合法性,按照田餘慶先生的說法,是「帝業代替了王業」。但是這樣徹底的否定顯然不能毫無反抗的施行,秦國大本營所在的關中地區,對於秦朝制度文化的接受和認同,顯然遠遠高於當時的關東六國。換句話說,對於伴隨著郡縣制一併到來的秦法秦制,六國的國民本身就有一定的抵觸。用呂思勉先生的話來說,「人心總是落後於時代」,則王業的法統尚存,而帝業的根基不穩。傅斯年先生作《夷夏東西說》,從文化差異的維度,為上述觀點提供了佐證。秦統一之後,建立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其人口之多,地域之廣,對每個前現代國家都是巨大的挑戰。秦朝在這方面經驗著實不足,適應秦地的秦法,未必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好的制度。而在和平年代大規模的徵發徭役,也透支了國家的動員力。始皇帝統一之後,不久便開始了全國性的巡遊,顯然不是為了遊覽祖國大好河山,而是為了威懾各地的反秦勢力,維護秦王朝的統治。到這裡我們可以說,全國範圍內的郡縣制度,對於當時的國家機器來說,是一個過分艱難的任務。始皇帝在位之時尚能勉力維持,嬴政死後,秦王朝便土崩瓦解,六國紛紛復國,是為「王業對帝業的反動」。然而劉邦的實力不如當年的秦國,單單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消滅項羽及其同盟勢力,還必須依靠其他勢力的力量。今天的人們理解漢初的異性諸侯王,天然的認為他們是劉邦的部屬,這是不符合歷史的事實的。英布,彭越,韓信等人,與其說是劉邦的部下,更接近的是劉邦集團的盟友。這方面研究著作的翹楚,是旅居日本的李開元先生的《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學術性比較強一些。他的另一本書,《復活的歷史》,相對輕鬆易讀,想了解這一段歷史,個人認為是首選讀物。
劉邦自身的實力不足,使得他必須尋求政治上的盟友。而在獲得政權之後,也不得不分封異性諸侯王來回報盟友的支持。劉邦在秦末的亂局之中,完成了「帝業的再造」,但是劉邦帝業的基礎弱於秦始皇帝業的基礎,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帝國的機器本身也並無太大的進步,漢帝國仍然無法在一個更廣泛的(關中地區之外的中國)地區實現有效的控制。綜合上述種種原因,漢帝國建立之初不得不採取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此之為秦漢之間政治支配秩序的第二重聯繫。
乙.文法吏治國的治理模式歷來都有論調說中國古代缺乏法制的傳統,但是至少在秦漢之際,這是一句很不靠譜的話。中華文明的早期也曾經試圖使用嚴格的法制來治理國家,但是在西漢後期,儒生和文法吏的路線鬥爭之中,儒生最終佔據了上風。
和很多人所想像的不同的是,儒家成為中國國家的正統意識形態並不是從漢武帝開始,真正的時間要在漢朝後期。典型的例證就是漢宣帝教訓後來成為漢元帝的太子「柔仁好儒」,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而在此之前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儒生在政治上是受到冷遇的。雖然某些時候的某些建議和觀點為君主所採用,但是總體上更多的在政治上還是擔當一個輔助的角色。
馬克思韋伯在論述官僚政治的時候認為官僚政治應該是一種理性行政,因此他對於中國士大夫治國的政治模式感到極端困惑,認為這些絲毫沒有經歷過行政訓練,根本不懂法律的士大夫是根本無法有效治理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的,因此他判定,中國得以以這種方式被治理,肯定是有什麼特殊性的。但是馬克思韋伯的研究忽視了早期的中國歷史。在戰國末年的秦國,由於採取法家的治國策略,治國的主體是大量受過專業訓練的文吏。而這種治國策略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會議,其實都沒有收到任何實質上的挑戰。馬克思韋伯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只關注於典型形態,卻忽視了華夏文明早期的這一重要的試錯。在這個時期,恰恰是一批受過文書、法律、會計專業訓練的官吏來擔任行政,這恰巧符合了馬克思韋伯的專家行政的理念。秦朝把這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所謂以文法吏任國政,以焚書坑儒待士人。漢朝的初年繼承了秦朝的這個特點,這一套從秦國到秦朝再到漢朝的治國方針,被千千萬萬的書吏所實踐,共同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
那麼為什麼漢朝開國以後,一定要延續秦朝文法吏治國的體例呢,其原因十分簡單,因為這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法。中國古代國家的治理高度依賴對於舊有規則的貫徹和執行,而這些規則(比如某一地區賦稅的數量)則需要熟悉這一套規則運行方式的人來貫徹和使用,來維持國家的運轉。我們今天很熟悉的漢相蕭何,就是書吏出身,通過經營後方,為漢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勛。漢朝開國之初,其首要目的是維持國家正常的運轉,恢復生產,積累國家財政,此時並無能力對國家治理的體制進行全盤的改革。但是漢朝對於這一制度並沒有完全的繼承,而是基於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思考進行了很多批判。賈誼說:「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文法吏治國的合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受到懷疑,這一段歷史具體可以參考閻步克先生的《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
最後在這場政治路線的鬥爭之中,儒生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其自身也做出了一些改變(很多儒生士人學習了很多文法吏的行政技能),不過這些改變的發生,距離漢朝開國,已經有百年之久。而在戰國末年直到漢初,從治國的方法上,是存在某種程度的延續的。
寫在最後。
一個看似簡單的,使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明了的問題,我卻固執的認為,仍然有寫下這幾千個字的意義。
出於對自身執政歷史合法性的建構,歷代中央政權都會把自己的上台以「劇變」的形式作歷史的書寫,來同之前的朝代或者政權劃清所謂的界限。這一點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敘述之中表現的特別明顯。當然了,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且不論其意義如何,確實是一場偉大的劇變。但是中國政府也包括很多知識分子對這種「劇變」的刻意描摹,使得人們在觀念之中對這種通過歷史書寫所建構出來的劇變逐漸的持認同的態度。1949年作為一個時間點,被描述成為一切舊有觀念和舊有生產關係的臨終之日。但是事實上直到社會主義改造,地主和資本家仍然廣泛的活躍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之中,而舊有的觀念和文化的延續,就更不必說了。朝代或者政權的更迭,必定會導致社會之中一系列符號和價值的變化。但是以這種變化割裂歷史,固然可以輕易的甩掉過去帶來的包袱,卻也可能讓我們被宏大敘事所蒙住了雙眼,失去對於文化和文明細微體察的能力。
本文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向大家傳遞這樣一種歷史觀念,即整體的改變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時間上的連續必然導致文化,經濟,制度上的連續。秦時明月漢時關,往事越千年。當權者在書寫歷史的時候,升斗小民都不過是粉飾他們功業的註腳,他們所要做的,只是證明他們的「不同」而已。但是這樣如同積木一般被拼湊的歷史,根本經不起外力的觸碰和時間的考驗。錢穆先生說,一國之國民,當對於本民族之歷史,存在一種「溫情與敬意」。但是倘若「過去」之於「現在」,永遠只是「進步」這一概念的註腳,那麼縱然有再多的情懷,也無處安放。
以上。
"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薩鎮冰將軍,(1859年—1952年)甲午戰爭時在威海衛炮台抗擊日軍,見證了中國自韓國漢城敗退被日本一路殺回本土的場面
甲午後幫助張之洞練兵八國聯軍侵華時保住了中國為數不多的水師辛亥革命後當過北洋海軍的海軍總長武昌革命時同情默許革命軍,以離開軍艦表達了對革命軍的默認抗日戰爭時期歷經四川、貴州、湖南、雲南、廣西、陝西、甘肅等地日本投降後歸隱福建家鄉解放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重點來了1951年,薩鎮冰聽到中國軍追擊聯合國軍、攻入漢城,回想57年前甲午戰爭中國從漢城兵敗開始的屈辱,不禁賦詩「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終年94歲。
甲午和朝鮮戰爭,其實也就相隔了57年@句玉兄的回答相當棒,歷史的滄桑感立即躍然紙上了。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從史事的角度上再略微加以補充吧。
句兄的答案已說的很清楚,僅從時間上來看,漢朝與戰國的確相去不遠。而在這兩者之間,起中軸作用的是秦楚,可以說,這短短數十年間的劇烈變化在整個中國歷史中也堪稱翹楚,不過,當深入歷史現場的時候,會發現這些變化依然是有跡可循的。
簡單說,秦作為第一個大一統帝國,對中國人觀念的衝擊是巨大的。在很大程度上,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做好接受這種衝擊的準備,在這種背景下,陳勝建號張楚,楚國作為秦強大的對手出現。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楚的統合下,六國紛紛掀起複國浪潮。可以說,楚漢之際的歷史即為戰國歷史的復活及戰國邏輯的再現。而這種歷史的邏輯是與大一統王朝的邏輯常常相反的。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漢朝這樣一個「第一帝國」最終得以建立,一種新的歷史邏輯得以真正確立下來。不過,這樣的進程當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中間種種的曲折,非止一端。
在秦-楚-漢的轉化關係中,最關鍵的人物是劉邦,次則為項羽。項羽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響噹噹的悲劇英雄,其個人身世當然佔了很大部分,而深層原因則在於其事業追求與歷史的前進脈絡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世代楚將的貴族之後,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復戰國時期的法統,而自己的楚國居於霸主的地位。但是,這種努力在一種新的大帝國圖景已經出現的前提下必定是徒勞的。項羽與他的楚國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顆飛逝的流星,幸好太史公史識卓越,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秦楚之際月表》,特別點出了楚國的法統。
在六國復國運動中,楚國自然居於盟主地位,可以說,其他國家的恢復背後都有楚國軍事力量與政治上的支持。滅秦之後項羽的分封,則更加鞏固了這一點。不過問題是,楚國在北方的基礎是薄弱的。在趙魏等地,楚國軍隊能做的不過是推出幾個舊王族站到台前,而無法真正發動下層的力量。可以說,北方的矛盾並沒有秦楚之間那麼尖銳,秦國本來就是承三晉之士而興,在這些地區的控制程度也遠遠強過尚未開化的楚國。這種情況帶來的一個更為嚴重的後果,就是項羽集團始終沒有意識到關中的重要性,對秦國軍人大開殺戒,以致無法立足,而將劉邦留在了漢中。
在整個楚漢相爭的過程中,蕭何主持的關中成為漢軍源源不斷的兵源及後勤保障。這些「漢軍」從地域構成上來說當然大多數是秦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國雖然滅亡了,但是繼承了秦國的劉邦仍然擊敗項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最後將項羽分屍的幾名漢軍中,就有好幾名是秦人。這種繼承的深層含義則是對秦國制度的繼承,「約法三章」是一種宣傳,或者說是劉邦進入關中早期的情況。蕭何主持關中後,「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為法令約束」,基本上繼承了秦法,這一點,在近年的考古發現中已經多次得到證明。
楚漢之爭中,漢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戰國的政治遺產並沒有完全消除。當然,在殘酷的軍事鬥爭中,六國舊貴族已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此時的王國統治者們大多是這場戰爭中的軍功階層。漢朝初建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推行的是郡國並行的制度,一直在漢控制下的關中、三晉地區採用漢法,而東方諸國仍然享有相當獨立地位。劉邦時期,雖然對個別諸侯王進行了清洗,但並沒有根本改變這一制度。比方說,楚王韓信被廢為淮陰侯時,楚國並沒有就此被廢除。這些政策當然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不過,它當然也只能是一段時間內的權宜之計。《史記》中說:「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撫順其民」,反映的也是這種中央集權尚未鞏固的情況。至於這種情形怎麼得以改變,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總之,劉邦與項羽共同脫胎自楚國的法統,共同消滅了秦國。而他們代表的集團一個繼承了戰國的政治理念,一個則繼承了秦國,而最後的勝利者是後者。經過楚漢之際的錘鍊,「百代都行秦郡法」就成為現實了。反對包括高票在內的大部分答案。從秦統一到漢建立不過20年,這個時間確實很短。漢初第一次編戶齊民的時候,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可能經歷過n個政權了。但是,從秦統一到漢武帝時期可不短,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已經有四代人了。那麼,為什麼太史公一定要是司馬遷?不能是更早的司馬談嗎?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史記·太史公自序》
《史記》成書於司馬談、司馬遷父子之手,這個可以視為定論了,比如:
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隋書·經籍志二》
昔馬談作《史記》,班彪作《漢書》,皆兩葉而僅成。——《舊唐書·經籍志上》孝武之世,太史公司馬談欲錯綜古今,勒成一史,其意未就而卒,子遷乃述父遺志。——《史通·古今正史》
所以,司馬談既是第一任「太史公」,也是《史記》的第一位創作人。雖然說《史記》成書於司馬遷,但是裡面的「太史公曰」還真可能是司馬談說的。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史記·刺客列傳》
題主問的應該就是這段材料了,夏無且是秦王政時期御醫,他和公孫季功、董生兩人有交往,這兩位又把荊軻刺秦的事轉述給了「太史公」。那麼這個「太史公」到底是司馬談還是司馬遷?
案:遷年四十二歲。——《史記正義》(注「太初元年」)
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史記索隱》引《博物志》(註:「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
關於太史公的生年,《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均未提到。以上兩段資料,分別指向的是前145年和前135年。荊軻之死是前227年,那麼即使我們認可第一個記載,距離司馬遷出生也已82年了。那麼很明顯和公孫董二人交往的更可能是司馬談。如果按第二個記載更不可能了。注意,這個記載往往被大家忽略,但也有人支持,比如郭沫若、趙生群先生。
說到司馬遷的出生年份,順便提一下那個「劉邦比秦始皇小三歲」的問題,在知乎看到n個人這樣說了,估計大多是看了李開元先生《秦崩》的前言。但是如果仔細翻閱古書,會發現也不是這麼簡單。
高祖劉邦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卒至漢十二年,年六十三。——《史記集解》引皇甫謐說
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漢書注》引臣瓚說
這兩段材料指向的年齡也是不同的,第一個是前256年,安作璋、孟祥才《秦始皇大傳》即支持此說;而第二個是前247年,徐朔方《史漢論稿》則支持此說。皇甫謐和臣瓚都是晉人,從說法產生時期看旗鼓相當。但考慮到漢惠帝作為嫡長子而年齡幼小,第二說甚至可能性更大。但因為說法較晚,實際上都只能作為參考,很難形成定論。
所以說,年代越是久遠,尤其先秦兩漢時期,人的出生年齡往往闕載,只能根據後人的記錄補白;但需要注意的是,後人記錄不但晚出,而且往往有矛盾。這時或許某種說法會廣為流傳,但是一定要查清說法的原始出處,並同時要了解其他說法;同時還要將不同說法予以分析,如果沒有壓倒可能性的一方,那還是兩相存疑吧。
總之,夏無且、公孫董、司馬談、司馬遷大概是四代人,而這則戰國故事就以這種口述—文本的形式流傳了下來。今天我們讀到這些卷帙浩繁史冊,應該感謝祖先的薪火相傳。歷史長河被縮短了,我們能和古人面對面對話。
最後說一句,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是古代史上最大的社會變革,戰國雖然是「先秦史」的一部分,但其社會形態更接近秦漢乃至後代王朝,而不類於商周春秋。具體可以閱讀:
林屋公子: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三國吳滅亡(280)和五胡十六國(317)其實也只有三四十年時間。
南朝陳滅亡(589)和唐朝(618)其實也只有三十年時間唐朝滅亡(906)和宋朝(960)其實也只有五十多年時間但是前者和後者感覺都是完全不同的時代。而且北周帝宇文毓、隋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的父親三人是連襟,都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楊堅的父親楊忠、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時的同事。楊廣娶了西梁帝和陳帝的女兒。梁明帝的兒子蕭瑀和陳宣帝的兒子陳叔達(陳叔寶的兄弟)在唐朝做宰相。以上所有人感覺都不是一個時代的。在@句玉 的基礎上補充幾句,還珠格格小燕子如果沒有早逝,那麼她可能將以道光皇太后的身份親歷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南宋末帝趙昺,如果在崖山沒有投海而是活了下來,那麼他完全可以活到元末以70多歲的年紀再出來號令天下光復大宋,那就沒有韓山童韓林兒什麼事兒了。喬布斯創造出第一台蘋果電腦的時候,毛澤東還在接受萬民膜拜。另外,乾隆皇帝與美國總統華盛頓這個梗大家也知道的咯?另外大家知不知道,南宋岳飛跟北宋水滸108好漢也是同時期的人物?請想像下17歲的岳飛背上刺著「替天行道」跟公明哥哥一起征方臘的場景。回到戰國話題,我曾經做過一個《三國志11》的春秋戰國遊戲MOD,設置劉邦、項羽等人為後期出場人物,還被下載者吐槽說穿越…我可是寫明了每個人的生卒年份了好么!(算是做廣告嗎,我的MOD在遊俠有11萬次下載了,百度「春秋戰國遊戲」自然排名第一就是)
清朝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差也不是很久,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而且被中華民國完全割裂開了…
~~~~~~~~~
解放初期跟改革開放時間相差真的不久,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而且被大革文化命完全割裂開了…還是忍不住吐槽幾句,完全百度就能回答的問題,題主幹嘛來這兒呢。秦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戰國時期結束,到公元前207年國滅,滿打滿算14年,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出生,理論上講司馬遷不可能會和戰國時期出生的人做深入交談的,題主是在哪兒見到司馬遷這樣的陳述的?求解。或許題主記混了,史記中劉邦本紀里有過類似的橋段,可以回去再細看看。至於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1年前後,趙國的確元氣大傷,但還是堅持了三十年才滅亡,
其實大家還忘了一個很著名的人物 張學良 (1901—2001) 但是他因為後來不在大陸,所以可能不是太合適。另外一個比較合適的人物。那就是明光宗的妃子,移宮案的主角李選侍(約1590年—1674),她最後竟然病逝於康熙十三年。想像一下,一個住在皇城的女人,看著城裡的主角從萬曆、泰昌、天啟、魏忠賢、崇禎一直變換到李自成、多爾袞、順治、鰲拜、康熙帝。。。。。。
戰國裡面,最具影響力的,除了秦,就是楚了。
蘇秦之所以說「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就是這個意思。陳勝吳廣起義時,自封「張楚王」,意思是要復興擴張楚國,即便那會兒楚懷王死了都快一個世紀了,後來項羽也找到楚懷王的後人,立其為「楚懷王」才能號召天下反秦勢力,楚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還有楚國的勢力範圍也非常大,兩次遷都後,楚國勢力範圍差不多擴到了後來漢朝的沛縣一片,某種意義上說,除了項羽以外,劉邦也是楚人。
對於這點,李長之老先生專門有考證:
語言:漢朝的語言是繼承楚國的語言,比如當時稱公就是楚語;
風俗:漢朝很多也是得自楚,漢朝時盛行戴楚冠;
文化:周人尚右,楚人尚左,對此漢朝也是尚左;
歌舞:已經是漢高祖的劉邦,在不能如願立劉如意為太子後,對戚夫人落寞說道「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繪畫:漢朝的漆器其漆畫與楚國無異。
等等。
所以,漢朝的文化並不是接自周或者秦,而是接自楚,漢朝可以說是楚文化的延伸。
戰國和漢朝也就隔了不到二十年,但司馬遷和戰國隔得遠了
假設司馬遷20歲時就去拜訪戰國時代出生的老人,那也是公元前125年的事,離戰國滅亡已經過了96年,理論上司馬遷可能找到100歲出頭的,對戰國時代有點童年記憶的老人
那個時代雖然人均壽命短,但找出個別百歲以上的人還是可以的,比如南越王趙佗就活了100多歲,差不多也是從戰國末期活到漢武帝前期
總有一段時間,時代變革極其的快,實際上沒過多久。就好像我家不遠處有個老爺爺。他爸是清朝小吏,他哥是著名的土匪頭子(後來被革命軍幹掉了),他少年時期加入軍統(後來「投入」馬克思懷抱),文革時期差點掛了,幸好運氣來了,遇見個老朋友(他哥的朋友,很早就投入了馬克思的懷抱)救了他。現在還活著,整天琢磨著找人修橋鋪路。
戰國末期與漢朝初期相隔不久,因為秦朝短命。
但是司馬遷的時代已經離戰國結束快一百年了。
當事人訪問不到,當事人的後代還是可以訪問的。受到排名第一的答案的啟發,我覺得把足球/足球/中國體育的變數放進去,另有味道:2014年(今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 ///俄羅斯強壓烏克蘭,歐美首腦抵制索契冬奧會(第二次抵制)2013年(去年),始皇帝駕崩,趙高李斯謀划下秦二世等位///恆大登頂亞冠,世俱杯出戰拜仁;蔡振華統領足協2002-2014:國足屢戰屢羞;舉國體制逆風飛揚2002年,秦軍攻滅六國最後抵抗的齊國,統一天下,秦王政稱皇帝,秦朝建立(從本年往前是戰國,221BC);///史上最骯髒的韓日世界盃,國足。。。2001年,秦軍滅燕;///國足抽籤挺近世界盃;申奧成功之夜,北京,某大佬坐在豪車中面對外面狂歡的人群說:傻逼們以為奧運會是他們的。。。 1998年,滅魏;///羅納爾多精神失常,法國爆冷3:0勝巴西,後屢遭賭球質疑。1995年滅趙,///蔡振華率國乒包攬天津世乒賽7金,韓國選手勝王濤但因球拍膠水告負;國足和國安商業賽不敗虛火1993年滅韓;///甲A出世,3000米體能測試1988年,呂不韋被逼自殺;///國足勝日本進奧運決賽圈,後一球未進獲選「最無進取心」球隊1985年,秦國平定嫪毐之亂;///阿根廷1:0險勝秘魯世界盃艱難出現,世界為馬拉多納鬆了一口氣1980年,信陵君去世,六國又一顆將星隕落;///美歐、中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第一次抵制。1974年,秦相呂不韋攻滅東周國,周王室徹底滅亡;///貝肯鮑爾率西德奪得世界盃,克魯伊夫的理想足球受挫1966年,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解除邯鄲之圍;///世界盃足球回家,英格蘭本土奪冠如願以償,中國文*革--------------------------------------------------------------------------------------------------------------------------這樣看是不是更加白雲蒼狗呢。。。
戰國和漢朝是蠻近的關係,要知道劉邦前半生就生活在戰國……這方面各位答主說得都不錯,我就問題日誌里提到的「長平後的趙國」,給題主稍微講下吧。
趙國在長平的確損失慘重,但此後趙國仍長久站在抗秦隊伍的前線。
前260年長平,前229年趙滅,在這三十一年間,趙國主力參與了兩次合縱運動,順便把在背後連連挑釁的燕國給狂揍了兩遍,並不是像題主想像得那樣很快萎靡滅亡。
以下,容我把年表大致鋪一遍,有紕漏的話歡迎補充。
前259年,趙孝成王入秦,約割六城以求和,秦軍暫退。歸國後立即毀約,秦昭襄王大怒,派王陵領兵圍攻邯鄲。
前258年,王陵攻趙失利,被免除職位,主將之位由王齕接替,繼續攻打邯鄲,八九月不能拔。
前257年,趙勝求救於楚、魏,二國援兵至,共退秦師,降秦將鄭安平,解邯鄲之圍。【勝秦*1】
前256年,趙將樂乘、慶舍攻秦信梁軍,破之。①同年,燕攻趙昌壯,拔之。【勝秦*2,敗於燕*1】
前251年,燕王喜從栗腹「壯者皆死於長平」之言,起兵襲趙,趙使廉頗、樂乘為將,大破燕軍,擊殺栗腹。【勝燕*1】
前250年,廉頗進軍反撲,圍燕都。
前249年,樂乘攻燕,繼續圍困薊城,燕國以重禮求和。
前248年,趙、魏攻燕。秦將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置太原郡。同年,趙建信君、楚春申君共謀合縱之事。【敗於秦*1】
前247年,信陵君自趙歸魏,率五國之師合縱伐秦,敗蒙驁於河外。同年,趙燕易地。【勝秦*3】
前246年,蒙驁攻趙,拔晉陽。【敗於秦*2】
前245年,廉頗攻魏,取繁陽。趙悼襄王即位,使樂乘換廉頗為將,廉頗攻樂乘,奔大梁。【勝魏*1】
前244年,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勝燕*2】
前242年,燕以「廉頗去魏,龐煖易與」為由,使劇辛攻趙。龐煖敗兩萬燕軍,殺劇辛。【勝燕*3】
前241年,春申君再組合縱,以龐煖為將,率五國軍隊攻秦,未拔。移而攻齊,取饒安。【敗於秦*3,勝齊*1】
前240年,趙使傅抵、慶舍為將,駐守於平邑、河梁等地。
前239年,秦長安君攻趙,敗而降趙,受封於饒。【勝秦*4】
前237年,趙悼襄王入秦置酒。②
前236年,趙攻燕,取貍、陽城,秦國趁機使王翦為將,拔趙九城。【勝燕*4,敗於秦*4】
前234年,桓齮攻趙平陽、武城,斬首十萬,殺趙將扈輒。【敗於秦*5】
前233年,趙將李牧與秦戰於肥下,大破秦軍。【勝秦*5】
前232年,秦攻趙,取狼孟,又攻番吾,為李牧所敗。【敗於秦*6,勝秦*6】
前229年,秦國大興強兵,使王翦攻趙,圍邯鄲,趙使李牧、司馬尚率師禦敵。秦賄趙之寵臣郭開,殺李牧,廢司馬尚,換趙蔥為將。三月後,王翦急行攻趙,殺將虜王,遂滅趙。【敗於秦*7】
沒差錯的話,趙國在長平後的活動軌跡大概就是如此了。
三十一年,勝仗對秦6次,對燕4次,對魏1次,對齊1次。敗仗對秦7次,對燕1次。
這麼看,趙國是不是比想像中的要頑強很多?即便元氣大傷,但只要能熬到邯鄲解圍,就有機會恢復根基,以便繼續跟秦國糾纏。
之前看見馬親王在微博感嘆說,趙國上下在骨子裡就有種倔勁,廉頗被攆走了還有龐煖,接著還有李牧、司馬尚,哪怕是李牧死了趙國滅了,還會有像趙嘉這樣的公子哥跑去代地自立……哎,反正一句話,只要還能斗那就繼續斗唄,不到鮮血流盡,絕不消停。
(兩個注釋等我有空再補充解釋下吧)
舉劉邦的例子就夠了,劉邦年輕時在大梁張耳門下為遊俠,秦朝滅亡後劉邦中年創業當了皇帝,區區15年而已。
去年大一明年大四的
一言畢之,譬若我朝鳳凰台還能採訪清末老人,粗一點的也能找上一個「那時候我還小,聽父親說…」的兒女輩~
古人活得久的例子還有南越武帝趙佗,出生之時還是呂不韋為相,弱冠之時秦朝一統天下,21歲率大軍征嶺南,而立之年正逢楚漢爭霸,34歲建立南越國,幾年後漢朝建立。然而趙佗老兄活過了高帝、惠帝、呂后、文帝、景帝,一直到漢武帝建元四年才去世,享年103歲。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何新這個人?
※「明粉」主要「粉」的是什麼?
※哪些我們認為存在的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林則徐前往虎門硝煙的心情如何?想像一下。?
※《權力的遊戲》教會了我們那些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