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為什麼要褒李貶杜?


因為初代不喜歡杜甫,所以杜甫必須不要臉啊!

《毛澤東晚年的詩情與政見》陳東林:

在1957年與臧克家、袁水拍等詩人的談話中(毛澤東)已表示過對李白的欣賞,對杜甫的貶抑:「杜甫的詩,有好的,大多數並不怎麼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黑杜甫,贊李白這事兒,起頭的並非郭沫若。建國後的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整風、反右、大躍進,在這後,文化界自然也颳起了一股妖風,也要頌揚「知識分子與工農兵相結合」。

由於毛澤東喜歡三李而不喜歡杜甫和白居易,因此他們把杜甫和白居易提溜出來批判了一番,尤其是杜甫,多次被編排,變成了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知識分子能有好人么?

沒好人。

到了文革,政治風向又變了,不再結合了,改批鬥了。知識分子就成臭老九了,需要徹底摒棄了。郭沫若創作的《李白與杜甫》(1971),就在這個時期。杜甫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自然要劃清界限,深入批判。

這下杜甫可就慘了,以至於杜甫這輩子幹什麼都是錯的,不僅說任何一句話是在放屁,寫任何一首詩是在放屁,就連眼見百姓受苦,想要號召國家減租減稅,想要讓百姓都過好日子,也都成了放屁。至於具體是怎麼罵杜甫放屁的,主要是抓住杜甫光說不做這一點來講的,還住三重茅的房子,說明杜甫是個反革命。

杜甫容易嗎?

杜甫不容易啊,窮了一輩子,到最後終於吃了一口飽飯,是被撐死的啊!現在有北漂,古時候有長漂(長安)、金漂(金陵)等嗎?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 豆子的回答

但這些都不用管了。

既然黑,就往死里黑。

郭沫若未必有多恨杜甫,他是怕自己被批鬥,因為一旦被發現不革命,有右傾,不崇拜,就不只是拉黑,而是斃命了。郭沫若為了保全自己,結果用力過猛,形成了跪舔之勢。說用力過猛,這是真的,因為郭沫若的馬屁連毛澤東本人都有點兒受不了。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中,褒揚李白的部分挺好的,寫杜甫就不行了,開啟滿嘴胡唚模式,雙重標準外加誅心之論。得出的結論,無非是杜甫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膽小鬼,心腸壞透了,我們應該站起來揭發他、批鬥他。

文革期間都是怎麼揭發人的呢?

我們不妨來看看郭沫若是怎麼揭發杜甫的:

詩人說他所住的茅屋,屋頂的茅草有三重。這是表明老屋的屋頂加蓋過兩次。一般來說,一重約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比住瓦房來還要講究,茅草被大風颳走了一部分,詩人在怨天恨人。

使人吃驚的是他罵貧窮的孩子們為盜賊。孩子們拾取了被風颳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虧得詩人大聲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貧窮人的孩子被罵為盜賊,自己的兒子卻是嬌兒。他在訴說自己的貧困,他卻忘記了農民比他窮困百倍。異想天開的「廣廈千萬間」的美夢,是新舊研究專家們所同樣樂於稱道的,以為「大有民胞物與之意」,或者是「這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的呼聲」。

其實詩中所說的分明是「寒士」,是在為還沒有功名富貴的或者有功名而無富貴的讀書人大撒,怎麼能夠擴大為「民」或者「人民」呢?農民的兒童拿去了一些被風吹走的茅草都被罵為盜賊,農民還有希望住進廣廈里嗎?那樣的「廣廈」要有千萬間,不知道要費多大的勞役,詩人恐怕沒有夢想到吧?

慷慨是十分慷慨,只要天下寒士皆大喜歡,自己就住破屋子凍死也不要緊。但如果那麼多的廣廈真正象蘑菇那樣在一夜之間湧現了,詩人豈不早就住進去,哪裡還會凍死呢?所謂「民吾同胞,物為吾與」的大同懷抱,「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契稷經綸,只是一些士大夫的不著邊際的主觀臆想而已。」

建國後的各種政治清洗,實則是公權的一次洗粉行為,留下的基本都是腦殘粉。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偽殘粉,他們並不相信自己嘴裡說的話,內心保持十二分的清醒,在清醒之中,幹些指鹿為馬的自保。我以前也鄙夷過郭沫若,但漸漸明白了他為什麼這樣做,也隱約覺得,站著說話的確是不會腰疼的。當時具體的情況和有多少無奈,可以參看周國平寫的《歲月與性情》之《北大歲月·郭世英之死》。

最後,關於郭沫若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要引一段《歲月與性情》中的《前海那座深院》的內容:

毛澤東詩詞是當時的熱門,我曾兩次聽郭老講解。一次是為我辦的專場,我請教,全家旁聽。我請教的是《清平樂·會昌》,問他如何理解「莫道君行早」這一句里的「君」,是否有所喻指。他答:「我看不出來。」我說:「可是,有一種說法認為,『君』是指西方帝國主義。」他說:「那太牽強了。」我翻開一本資料,指給他看,正是他自己曾經提出過這種說法。他立即快活地大笑,全體在場的人也大笑。

如此說來,他只是一個被時代裹挾的人罷了。


杜甫家裡有三重茅,是富農。


李斌 |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著述動機發微

首先是對各種觀點的駁斥:

1、政治迎合說

郭沫若個人向來對杜甫頗有微詞,並非見風使舵,緊跟偉大舵手(而且毛自己對李白也不是沒有批評,同時李白與杜甫並不是如海瑞、武訓、宋江那樣有相當政治意義的文化人物,放著眼前材料滿滿的靶子不打,寫這兩位迎合怕不是傻);同時,郭沫若寫作該書始於1967年,正是政治形勢緊張之時,郭沫若曾公開表示自己的早期作品要全部燒掉(是否真心另論),這時寫一本沒準兒死前出版不了的書,實無必要,寫作時郭老也不可能預見到林副主席嗚呼哀哉後批孔、尊法的形勢。在1971年這個節骨眼上發表得益於政治形勢,但不是政治產物。而之後批林批孔的高潮期,郭還差點被文化旗手指使馮友蘭批判。而郭毛間關係雖然依舊融洽,但也挨過主席批評他「尊儒」,要知道這可是《李白與杜甫》出版後的事了。

2、人生總結說和情感寄託說(大致是指郭沫若對當時局勢的隱性反抗)

《李白與杜甫》中關於杜甫的部分(也是被後來人攻擊最多的部分)在1967年4月11日便已大致完成,早於其得知兒子逝世;關於郭沫若WG初期的材料大多來自於周國平和陳明遠,但前者與郭沫若並無太多直接接觸,且回憶中的當事人大多已逝世,死無對證;後者偽造了大量郭沫若信件,尤其是這一時期的信件被多方證偽。綜合已有材料,郭沫若是想緊跟但有所不理解,總體上對運動還是支持的,但也有置身事外的想法。

接下來是作者的觀點:

1、褒杜貶李才是歷史常態。杜甫是封建文化的忠臣和代表,是舊社會倫理規範的楷模;而李白則代表了一種叛逆與不順。郭沫若作為唯物史觀者是不滿這種評價的,然而當時學界儘管早已為馬列的天下,很多與郭沫若共事的人在對李杜二人的評判上仍然繼承了傳統看法。郭沫若寫作此書是有自己的學術目的的,要掃蕩舊史學遺毒。事實上在七十年代,學者們對《李白與杜甫》的評價上雖不一定贊同郭沫若的看法,但對該書的創新和嚴謹還是達成共識的。

2、嚴格來說,郭沫若是把二老都拉下神壇,李白的黑料也揭了不少。但不免有個人情感作祟,所以褒李尊杜明顯。

3、郭沫若對政治的熱情、對浪漫的嚮往、對傳統的叛逆,使其與李白有共鳴之處。為李白正名、對杜甫批判,也有發切身之感的意思。郭沫若早年就曾因太過不羈,不光右邊攻擊,就連左邊都有些不滿;而死後,儘管郭沫若在學術成就上不知碾壓多少「大師」,卻也被污衊、攻擊至今,而那些有著更齷齪過去的學者卻憑著對所謂「餘孽」的清算,一躍成神。這種孤獨感和叛逆性,也是郭沫若寫作此書不可忽視的因素。


《李白與杜甫》在當時的背景下是拍馬屁之作,沒有人把它當真。


mao喜歡李白沒那麼喜歡杜甫,所以本來杜甫更符合貧下階級,李白更像資本主義享樂階級,但為了迎合某人愛好……只是隨便一說了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此公居然由杜工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之工部屋頂茅草比較厚實而且還能吃得起牛肉推論出杜甫乃是資產階級……

不通史實牽強附會,跪舔姿勢之高深確實令人望塵莫及……


因為太祖喜歡太白,不喜酸腐老杜。 太白實力兼偶像派,老杜是純實力派


你看郭自己那些詩,他是典型的浪漫派詩人,自由奔放,當然更喜歡浪漫風格的李白,不喜歡現實主義的杜甫。


以郭在詩詞上的造詣,應該沒有資格評價這二位。

其褒,不為李白增色;其貶,難為杜甫抹黑。


樓上的評論裡面,有多少是讀過《李白與杜甫》全書的?

郭沫若這人,人品有問題,但《李白與杜甫》里的觀點,不能一概否定。

就拿郭沫若分析《茅屋》一詩舉例,除了「三重茅」這一說,有爭議之外,剩下兩句,沒問題。特別是「寒士」那句,說到了點子上。事實不就是這樣嗎?

再舉一例:郭分析《石壕吏》,裡面提到,事件發生的當晚,房間里除了老翁,老婦以及他們的兒媳婦和孫子之外,還有第五個人。這個人就是時任華州司功的杜甫。

郭沫若沒說別的,就問了一個問題:面對門外發生的事情,杜甫在做什麼呢?

我覺得就憑這一句話,郭沫若至少是一個讀懂了杜甫的人。此時的杜甫,和現在網路上活躍的某些人倒是蠻有相似之處呢。

另外,提醒樓上諸位噴子:《李白與杜甫》完成於1971年,那時候還沒到1972年,文藝作品還沒有受到文革後期的如此之大的重視。1971年,毛澤東也沒有把精力放在李白與杜甫的身上,那年他著眼的是林副主席及其身後事。換而言之,郭沫若這本書,沒人逼他寫,他也完全可以不寫。寫了,也是他的一家之言,沒有必要為了黑一個人,就否認這個人的一切。

至於那首《毛主席賽過親爺爺》?有種說法是,這話是歷史發明家高曉松發明的。也有種說法是,這話是宋美齡說的(奇怪宋美齡那時候又不在大陸→_→)。編造一個謊言,去打擊自己的假想敵,如果說這就是勝利的話,那麼恭喜各位噴子,已經勝利了。


因為那時候的郭丑,很醜,是真的丑…

其實不是很贊同大多數人說的不拍馬屁就要槍斃這樣的話,可能確實是不拍馬屁就要槍斃這樣的,可是沒有人逼著你非罵杜甫啊,你可以拍馬屁,拍馬屁有好多種,好像是人把刀架你脖子上,或者是毛就指著你鼻子說,小郭你給寫個罵杜甫的文一樣。

我個人認為,這是獻媚,非常醜惡。像我父親給我說破四舊這事,我父親說毛當時只說了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然後一大堆投機分子開始什麼壞事都干,砸廟宇,砸菩薩像,燒東西,爭先恐後的幹壞事,但是他認為毛的意思只是說去掉一些江湖騙子,比如看風水的,什麼陰陽師什麼的。我父親沒上過學,一個農民,可能他對破四舊的理解不對,也可能是他替毛說好話,但是我認為他說的有些話還是有道理的,比如說歪風邪氣主要是一些投機分子自己吹起來的,那個年代你想辦法不招惹就行了,可是非要主動去幹壞事,這叫沒節操,對文人那叫沒風骨。

就拿破四舊這事說,我們村子只有一個人干那事的,別人當時都勸他,教育他,就是不聽,把我們寺里菩薩腦袋搬掉,把菩薩的金耳墜拿去給他媽帶,結果打那以後他家沒有好下場,到現在還不順。

郭沫若就是那種獻媚之人,太沒節操,尤其是寫李白與杜甫時期的郭沫若。你急著撇清自己行啊,可是你非罵杜甫幹嘛?說到底還不是因為他見風使舵…


因為本朝太祖武皇帝喜歡李白不喜歡杜甫,所以連三重茅都是富農,南村群童都成了革命小將。

就是這麼一個無恥、給人跪舔的文人。


沒感覺郭是揚李抑杜,字裡行間說的都像是反話。

兩次政治失敗,道教「迷信」的覺醒,倒是把李白給扒了皮。

寫到第二次政治失敗的時候,興緻一來把《永王東巡歌》擼了一編: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鷺池。

郭沫若明明就是高級黑。

另外,別動不動就全賴政治,郭本來也不喜歡杜甫。

至於說百度「賽過親爺爺」的人就快歇會吧,人人網都快黃了,你們還信這個?


大家都知道的。毛主席喜歡詩詞,而且喜歡浪漫派的「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反而不喜歡喜歡所謂「詩史」的杜甫,主要是嫌他格局不夠大,氣勢不夠雄。


據歷史老師透露。郭沫若為了奉承毛爺爺。毛爺爺喜歡李白不喜歡杜甫。僅此而已。


說真的....郭沫若的話....聽聽就得了.....不用當真= =


其一 李白、郭沫若均是浪漫主義詩人

其二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這不是污衊我廣大貧下中農兒童嗎?——郭沫若先生如是說

彰顯了郭先生堅定不移的支持TG的正確政治思想



因為杜甫不是他的菜 你以為是杜甫不好嗎?


政治正確。


主席可能是郭親爺爺


看了半天原來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真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推薦閱讀:

唐詩宋詞如果不會背誦,是不是看了也白看?
為什麼說「魏晉人物晚唐詩」最能代表風流?
唐詩宋詞元曲 文學形式變化的原因 驅動力或者說深層選擇是什麼?
白居易和元稹"千里神交"的故事可信嗎?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蠟燭是在傳的過程中就點燃了嗎?

TAG:文化 | 詩歌 | 唐詩 | 人文學科 | 郭沫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