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麻煩別人」和「不願被人麻煩」的心理是不是很不好?有什麼辦法可以破除或者緩解嗎?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記得約翰多恩有一首詩曾明確有表達過。人是社會的人,這種論點說過的大師也是好多好多的。

我對這兩種心理卻好像有揮之不去的陰影。從個人軌跡來看,有從絕對的的第一種演變為兩種並存的趨勢。然後就,被人說是自閉症了。很想克服這種心理,我該怎麼辦?


我原來就是這樣的。哪怕自己糾結死辛苦死也不願意麻煩他人,從來不求助。同時,因為無求於人,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覺得吃了巨大的虧。

那時候我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不麻煩任何人地活著。

我把這個理想告訴我媽,她說:「你姥姥就是這樣,所以她死了。」

——我姥姥懷疑自己得了腰椎間盤突出,不想麻煩家人,然後喝農藥自殺了。

我媽說了這話之後,我就學會了示弱和求助。


————————基本理論—————————

人際的本質是交換,交換的資源包括了情感和物質。因此:

1、當一個言行的回報大於付出時,我們傾向於發出這個言行;回報小於付出,則保留這個言行。

2、某種資源的價值並不普適,取決於內在價值觀和需要,因人而異。所以錢色交換,對有錢人和二奶而言,是雙贏。

————————求助他人的言行中,發生了怎樣的資源交換?——————————

首先,求助一詞決定了雙方的人際地位:求助者低,施助者高。伴隨地位落差的,是自尊心的交換。

其次,求助代表著人際信任:求助者相信施助者的能力和人品。

最後才是求助本身的資源交換,別人付出某種資源解決我的某個困難。

所以求助並不是單純地找別人要東西,求助者在此過程付出了:自尊心(劣勢地位)、信任的風險;施助並不是單純地付出,施助者在此過程中收穫了:尊嚴(優勢感)、人際信任感。

不願麻煩別人,其實就是不願付出這些心理代價,或者說在你的價值體系里,尊嚴面子很重要很重要。這也可以順帶解釋另一個現象:我們更喜歡找我們幫忙的人,而對我們虧欠的人反倒更疏離。

如果往深了走,還可以分析早年家庭教養方式對尊嚴面子的過度塑造和對人際信任感的破壞。

——————————以上是社會交換理論,以下是衍生品互惠理論————————

當我們付出時,我們大致相信別人有一天會等同地回報我們;當我們獲得時,我們大致認同必須要等同地回報他人。互惠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人際關係原理。以互惠原理為基礎的義務償還體系保證了我們將財物、情感等資源分給他人時,我們並沒有真正地失去。進化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互惠並不僅僅是後天習得的文明規則,而是通過進化的力量植根於人性之中。

這就意味著,當我們麻煩別人後,我們同時還承擔了必須要回報別人的心理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少標榜「獨立自主」價值觀的個體,不過是對自私的美化。


我不願去麻煩別人,但是我喜歡被朋友麻煩,是一種變態的心理嗎?就我個人看來,朋友能找你幫忙,才是真正認同了你,真正把你當朋友,你不會主動去找一個不熟悉或陌生的人幫你做什麼事吧?有時候我就在想,可能我是那種特別想被需要的那種人吧,幫朋友的時候會有一種特別的滿足幸福感。在別人面前,很少會說「NO」,當然不是所有人,對朋友我一定會是這樣。但是我覺得很開心,我喜歡這樣。。。。。。。


以下觀點根據個人觀察得出,無理論依據

一般來說,不願麻煩別人的人是這樣想的:找人幫忙有用嗎,看著就不靠譜,自己解決才是王道。

事無巨細都愛找人幫忙的人是這樣想的:這事我做得到嗎,有點懸,找人幫忙吧。

如果希望儘可能做好一件事,那麼在麻煩別人這一點上——就會找最可能做好的人來做,這個人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其他信賴的人。所以當一個人對別人的信任超過了對自己的信任時,就能自然地麻煩別人了。同理,別人對你的信任低於他對其他人的信任時,他就不會來麻煩你了。


轉,長文慎入

你遇到過下面列舉的這些情況嗎?

朋友認識一個你喜歡的女孩,但跟她也不是太熟,你想讓他介紹你們認識,但又不好意思跟你朋友開口……

跟一個美女偶然交換了眼神,想要去打招呼,但她卻被她的朋友圍在一起聊天……

在地鐵里,看到一個心儀的MM,真的很想認識她,但她卻在專註地看書,並戴著耳塞……

你很想知道這個女孩的年齡或戀愛狀態,但你卻不好意思開口詢問……

你覺得跟女孩聊還不錯,她突然接到電話急著要走,你卻不願意耽誤她一點時間要電話號碼,因為你看她真的很急

……

等等等等

上面的例子還可以舉得很多,而且要解決起來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其實真正一一解決起來也並不難,因為萬法不離其宗。說到底,還就是兩方面的問題:心智(mindset)和技巧(strategy)。在我看來,上述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沒有要求和打擾別人的習慣。

一個擺脫好男人形象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要習慣於去要求和打擾別人。這是先發制的(proactive),因而甚至更加重要。

最開始所列舉的種種例子,其實都是關乎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願不願意主動去要求和打擾別人這些都是你對別人的一種要求,你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要打擾對方。所以,對於這個問題,如果你不能夠在心智和技巧上根本解決掉,你就無法在社交有真正的突破。

首先,好男人從來不願意也沒勇氣去要求或打擾別人,甚至對好朋友也是如此,更崩提陌生人了。從表面上看,這是因為他們真的是好心、有教養、替別人著想,生怕讓別人感到不舒適。但如果我們深入剖析到本質,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只是害怕讓自己感到不舒適。

因為社會約定俗成的社交規範(implicit social norms),我們不應該給他人帶來不便。但這個社交規範是進化機制的選擇,而非人性本善的結果。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好男人們真的是好心得不得了的男人,所以他們才不去給他人帶來不便。真正本質的原因是,他們不願意去冒險違反這個社交規範,因為違反這個規範就會受到社交懲罰——在他的社交圈中名譽掃地,自己的社交價值被公眾貶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讓自己覺得難堪。

要求別人也是類似的道理,好男人們不喜歡去要求別人,因為他們不願意冒著降低社交價值的風險而被別人拒絕。

另外,低自我(LSE)的好男人們很多時候也覺得自己不配去要求別人做什麼。因為根據互惠原理(這也是一種隱性的社交規範),要求別人就意味著,自己必須之前已經對別人給予了足夠的恩惠,或者必須在要求別人之後要給予別人足夠的恩惠以作為報答。對於好男人而言,很多時候即使他們對別人給予過恩惠,但他們還是覺得做得不夠,

還不足以對別人提出要求——因為仍然會給別人帶來不變,別人仍然會拒絕他,從而讓他感到難堪。如果他們在想要求別人之前並沒有給過別人任何恩惠,那麼可想而知,他們就更不願意冒險去要求別人了,因為別人拒絕他們的可能性會更大。

總之,好男人不太願意去要求別人或打擾別人,因為他們不願意承擔降低社交價值的風險。這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事實上,不怕要求和打擾別人,在絕大多數時候恰恰不會降低你的社交價值,相反還會增加你的社交價值。為什麼?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只有處於高社會地位者才會去要求別人和打擾別人。

不是嗎?你想想看,國王對臣民,領袖對群眾,長官對軍士,老闆對僱員,食客對侍者,嫖客對娼妓,等等等等。在這些人中,前者可能並沒對後者給予過什麼恩惠,但就是有足夠的自信和習慣對後者頤指氣使。這是因為前者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而高價值者就能堂而皇之問心無愧地要求和打擾低價值——這也是一個隱性的社交規範。上面例子中的那些高價值者和低價值者實際上根據的只是他們的情境價值,那麼如果我們處在一個正則的社交圈中,在這裡沒有國王和乞丐,沒有老闆和老桿,我們都是具有相似社交價值的人,如朋友之間,乘客之間,書店的顧客之間等等。那麼,如果此時你敢於去要求別人或打擾別人,那麼就是在隱性地表明:你是那個具有較高價值的人。這正是因為那個隱性社交規範依然在起作用,儘管你跟別人之間並沒有情景價值的高低。但這也不僅僅是一種錯覺效應,而且還是因為你實實在在地展示了你的核心價值。一個具有高自我意識(HSE)的人才會有自信去認為自己「配得上」去要求別人和打擾別人,才會不太在乎別人對此所產生的消極反饋,因為HSE的人是不會尋求別人的評價,認同和接納的,他們早已對自我有了很清楚的認識,並且對現在的自我感到安然和滿意,他們不怕去展現這個真實的自我。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他們了解自我,並完全自我接納。所以我們說,習慣於要求和打擾別人的人是高價值者的形象,而不願意要求和打擾別人的人是低價值者的形象。


現代商業社會個體間的獨立已經是常識了。盡量不麻煩別人應是一個現代人該有的基本素養。

題主之所以看到上面那麼多人認為麻煩別人,請別人幫忙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是傳統的農耕社會殘留觀念作怪罷了。

在農耕社會,人們在從事農業勞作和日常生活里,比如插秧、喜宴等,都需要許多人協作。這時候人際之間的緊密來往,互相幫助顯得非常重要。

到了後工業時代,人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瑣碎事務都可以用錢僱人服務解決。這時候個體之間的交往就沒有以前那麼緊密了。因而在西方現代國家中比較強調個體的隱私和獨立。

那些認為應該大膽隨時向他人求助,並且不應該怕別人麻煩的人,不過是生活在一個現代商業社會,仍然習慣用農耕思維思考和處理問題罷了。


題主的問題跟「不希望打擾別人,也不希望打擾自己,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這個問題如出一轍。

心理學上有個本傑明·富蘭克林效應: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換一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詳見富蘭克林效應:想讓他喜歡你?請他幫個忙!

所以,首先,題主不要怕打擾別人,打擾別人是拉近人際關係最好的方式之一,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和他不分彼此。其次,不要吝嗇幫助別人,喜歡幫助別人會讓別人覺得你容易接近容易相處。大家互相之間幫來幫去,關係就會越來越熱絡越來越近乎。我們打擾的都是那些我們覺得不怕被打擾的人,好比打電話,有事沒事就給我打電話的人,我也會有事沒事地給他打個電話,而那些總是不給我打電話的人,我也不好意思打電話打擾他。

題主不喜歡幫助別人,也不喜歡讓別人幫助,這兩者其實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不幫助別人所以也不好意思讓別人幫忙;別人不幫助自己,所以也不想去幫助別人。除此之外,題主心裡邊還有懶惰和自私的影子,不想幫助別人其實是因為懶得幫忙,不想被任何人使喚,影響自己的生活和正在乾的事情,所以,走出這種懶惰和自私吧。

相信題主肯定也是一個不喜歡讚美別人的人吧。這是因為在這個社會群體當中你永遠只看見自己,希望自己高高在上,而不願意任何人取代你的位置。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題主的這一葉就是那個叫「自我」的東西。


謝邀。

這兩種心理都很正常,但如果想要改變,同樣沒問題,而且方法並不難掌握……

其實,問題的本質,就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用脫敏療法,從自己的內心著手,解決「過度在乎」的問題就行了……

方法1:多幫助別人。人不能讓自己變得太懶,多伸出手來,為他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完全不要在乎幫助過誰,做過什麼,不要期待有任何回報……

然後,你就會發現,「被人」麻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對別人也是一樣,有些小事誰也不會太在乎,只是「麻煩人」的人,自己過不去自己心理的坎兒罷了……

方法二:多觀察自己的「潛在語言」。這個問題,必須在與人交流的具體情境中去解決,把自己封閉起來是沒辦法的。

所以,勇敢的去「麻煩」別人吧,當然,如果這個事真的很麻煩,或對方真的不想做則另當別論。然後,觀察自己的所有內心「語言」和「感受」,比如:我又給人添麻煩了……我怎麼這麼愛給人找麻煩……他會不會對我有意見……

觀察到之後,進行自我解嘲,反覆提醒自己:「我觀察到自己的消極情緒,如果真給別人造成困擾我很抱歉,但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我接受情緒的存在,但我對此已不再需要……」

直到問題緩解,直到你觀察到自己的變化……


我曾經是一個很怕麻煩的人,一個是怕別人覺得我麻煩,一個是怕自己覺得別人做事太慢,還不如自己做來的快。

其實只不過是自己過於閉塞、過於害怕被人拒絕、想的太多而已。

舉例:

(1)工作:怕麻煩同事,有些可以別人協助的事兒自己幹了;怕麻煩領導,認為事情都自己扛著,有一次甚至覺得公司請款流程太繁瑣,

(2)家庭:怕麻煩父母,因為我爸很懶,什麼事都支不動他,我有過挫折感。後來發現如果有些買小物件、取東西的事兒讓父母幫忙,自己可以節省很大精力。尤其是父母退休之後時間很充裕。

(3)生活:怕麻煩朋友、同學,很少主動找他們辦一些自己做比較困難的事情

(4)社交:很少麻煩認識一兩面的人。最後發現,其實其實很多人願意提供各種幫助,因為人的經歷不同,每個人特別專註的方面都不一樣,我正在學會不同的事兒找不同的專業人士處理。

曾經看了一位日本人寫的書,裡面寫到,人就要是去麻煩他人的!

我想自己需要「不怕麻煩別人,懂得分清楚什麼樣的事兒可以委任他人,並且要學會組建自己的團隊。

這樣才能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去,如果在麻煩他人的道路上有一些不妥的言行,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就可以了。工作5、6年一直有機會管理全國50人左右的督導團隊,卻沒有很用心的去體會管理精髓。現在的工作需要管理101個督導和150個促銷員,我完全可以好好的思考怎麼建立高效團隊了!


這種心理非常好。

從小受的教育是,自己事情自己做。這麼多年來,能自己解決的事絕不麻煩別人,同時也只幫助別人解決那些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我不欠人,也不希望別人欠我。(是的,我覺得我要是麻煩了別人,就有種欠了別人的感覺,不管這個欠是大是小。)

如果別人明明能自己解決的事,也要來求我幫忙做的話,除非是直系親人,否則我幾乎一定婉拒。因為我認為,他們太懶惰了,自己能做到的事也要麻煩別人,這樣的人我不喜歡。對這些人說不,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久而久之,再也沒有人來求我幫忙做些他們明明能自己做的事情了,我樂得快活。

比方說,在歐洲N年,基本上沒有國內的朋友同學讓我幫忙買奶粉,雖然很多人都是有小baby的年齡。眼見好些在國外的中國人不好意思拒絕國內朋友代購奶粉和其他東西卻又屢屢抱怨,我就覺得自己的行為正確無比。

當然了,如果我覺得別人真的做不到某事而來求我幫忙,只要我能很容易的做到,我是非常樂意幫的。幫助人,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能快樂的。這時也可以說我部分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幫助別人。我也願意無條件的救助動物,因為他們在目前人類掌控的地球上,自己不能解決生存問題。

每次回國,幾乎每天都有好朋友約見面,證明我雖然不願意麻煩人也不願意別人麻煩我,可是我還是有好朋友的,並且這種朋友都是沒有任何利益關係的真正好朋友,因為我們誰也不欠誰,我們之間有的,只是純潔的友誼。

不過,我的情況只對我適用,我不喜歡也不需要從麻煩別人和被別人麻煩中找到友誼或擴大交際圈子,因為我不需要這樣已經能夠生活得很好。


有時候我所想的 不想麻煩別人,是擔心會因為此事而虧欠別人,那麼我就忍住,能不麻煩就不麻煩

但是我會意識到總會有無奈的那一刻,有的事情真的是只有麻煩了別人才能夠辦成

所以就要在有機會和有能力的情況下,積極去幫助別人消除困難,這樣一來首先攢到人品和籌碼。其次要是你以後沒有機會做等價交換,但是幫助本身也是一件稍有滿足感的事情。


一種可能:是不是在人際交往中,太強調「自我」的存在了?

因為把「自我」擺在核心的位置,求助就成為一種變相的自我否認,被求助則於自身利益有損。

如果能把「自我」暫時移出視線,專註於需要解決的事件或者問題本身,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而非從情緒出發,選擇最優解決方法,有必要而不違底線時,求助他人也是一個選擇。

但不從情緒出發,並不意味著忽略情緒。讓情緒流動起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真的覺得求助會讓自己不舒服,那就順心而為吧。

畢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活著」嘛。

以及,給自己下定義太不明智啦。貼上「不想麻煩別人」或者「不願被人麻煩「,又或者」自閉症「這樣的標籤,自己可能就會囿於標籤的定義之中。

而事物的本質是變化。這正是生活的美妙之處啊。


真例子:身邊有個朋友屬於既願意幫助別人,也會麻煩別人,她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卻是是個一點都不肯吃虧,而且很難弄的人。但她自己覺得自己人緣非常好,因為覺得自己很願意幫助別人。

別人的想法是別人的,日子是自己過的,做自己就好了。


我建了一個網站,做充值的,每天都有人來諮詢。然後我最厭惡的,是那些過來就說自己不會註冊,要我給註冊的人。網站的註冊是非常常規的,我甚至做了個教程掛在首頁,(喂喂喂,你說註冊這有什麼好教的)但是他們居然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願自理。在我看來,這些人說難聽點就是廢材,不會為我的網站帶來收益。所以我每次都是惡狠狠的回復:連註冊都不會就不用來了。

我覺得一個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最最基本的素質好嗎?

至於被人麻煩,r我覺得被人需要是很溫暖的,我也很樂意去幫忙,大前提是建立在求助者做不到的情況下。

最後,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人,那再麻煩也不麻煩。


只能說題主的生活太美好了同時也太單調了…………在這個原本就應該合作配合的社會能做到這樣真是不簡單………

只能說「太年輕太天真」………

舉例說明一下:

1:你能說生病去醫院是麻煩醫生嗎!

2:去飯店吃飯是麻煩服務員嗎!

3:結婚請客是麻煩親朋好友嗎!

4:去超市是麻煩營業員嗎!

5:等等太多了…………

當然要多和身邊人交流……多出來看一看……克服一下………


看過一句話:「內向者被索取時不懂拒絕,該索取時卻說不出口,並且根本就不想索取。這樣一來,每多建立起一個關係,整體上意味著損失。那麼,為了自我保護,選擇少建立一些關係。」在我看來,內向者一味付出不索取其實也造成了他人的內疚而與你保持距離,可能他還是在麻煩事上麻煩你,但心裡卻可能不把你當朋友——因為在你這裡他得不到價值認可,而這是友誼建立的條件。

也有一種情況,在人際交往中,對於同樣的事物,接受了也不欣喜,付出了卻感覺吃力,而如果只接受而不付出又感內疚,承擔不起這種交換關係中造成的消耗,所以選擇少建立關係。比如,他請你吃飯,你也要請他吃飯,但其實這種鋪張給你帶來不了快感,而損失了你可能缺乏的時間和金錢。

為什麼習慣索取的外向者受歡迎?因為,外向者和你交往,而且看起來喜歡和你交往,這使你接收到了一個信息——你是好的。所以缺乏價值感的人特別喜歡外向者。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沒有好壞,只有合適不合適。


以前看貞觀長歌,馬周想跟公主結交,很苦惱沒有沒路去幫助公主以有恩與她,魏徵卻小聲的提醒他既然你沒法施恩於公主,那你就去欠公主的,馬周恍然大悟。


我就屬於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一類人。但若別人有求於我,我還是會盡己所能、力所能及去幫助。

因為換做是我自己,如果真到了開口有求於人的地步,那必定是靠自己真的解決不了的情況下。


我不喜歡麻煩別人,而別人要我幫忙的話,得看這個人我喜歡與否,以及這事能幫到與否。


這,有沒有抗拒建立長期聯繫的想法呢?各種感情都算。

就個人來說是因為一些原因所以抗拒建立長期聯繫---友情啊甚至於親情。所以下意識的覺得:我不希望欠別人的,也不希望有人來煩我。

但是如果放下這種想法之後,就沒什麼負擔了。因為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繫,越緊密越存在著:人情。其實就是我幫你一下,你幫我一下。慢慢的羈絆就會越來越深了。

所以這種心理可能是一個時期的心理狀態,不一定的永久的,也不是不好的。你要想的是,我究竟在抗拒什麼呢?


推薦閱讀:

童年缺愛長大後性格極其敏感易怒怎麼辦?
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表現在與人交流,做事上總是畏首畏尾,而且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怎麼辦?
如何拒絕程序員表白?(因為要跟另一個程序員在一起)
你們見過的最聰明的男生有多聰明?
如何不招人厭地展現自己的學識?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