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紀曉嵐與和珅的經典對白?

視頻封面紀曉嵐與和珅的經典對白視頻


先說結論:

紀曉嵐賑災要救的是社稷,和珅救的是朝廷。

—————

這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士大夫與一個現實主義的技術性官僚之間的對話。

兩人都是身負皇命,在發生天災時維護清朝的統治。劇中塑造的紀曉嵐的賑災的理念源自聖賢書---得民心得天下,而和珅的思路來源於殘酷政治鬥爭的統治術。和珅知道維護穩定、防止動亂是朝廷賑災的最重要目的,所以對於他而言,餓不死鬧不起來是就最佳狀態。

劇中和珅的觀點整理如下:

1、一斤口糧換三斤糠麩,因此有更多糧食可以分給災民。

合理性分析:

a、絕對量上,三斤糠麩與一斤口糧相比,能讓更多的人維持生存而不是讓少部分人吃飽。

b、相對量上,由於價值被稀釋,貪官要貪污的難度更高,能最終發放到災民手中的比例會更高。另外,糠麩在災區以外價值更小因此也抑制了賑災物資的倒賣,類似於茅於軾的廉租房不能蓋獨立的廁所的理論,就是為了降低資源水準,讓謀利者遠離。

2、災民不是人,滿足生存即可。

通過舉出易子相食的例子,可看出這裡的「不是人」,可以理解為人的社會屬性完全喪失,只剩下野獸的求生欲,為口糧換糠麩提供倫理上的支持。

3、連年征戰,國庫已經空虛。

這是這場對話的轉折點,在和珅擺明此事後,紀曉嵐交出了談話的主導權。

4、薛大老闆是個神通廣大的人,通過運作賑災款,一分錢進去兩分錢出來。

一般賑災朝廷都是按災情撥付錢款,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和珅將錢款通過發達的錢莊業實現增值,從而將可分的蛋糕做大。最終到災民手中的相對而言也能夠更多。

5、先「救」官員,才能救災民。

這裡的官員其實是指朝廷在災區的統治體系。古代一場大災,奪走的不僅是碗里的食物,更能瓦解掉一個地區的社會秩序。這裡的救官員,實際上是救體制。

梳理下和珅賑災的大體情況。

條件:國庫空虛,乾隆給了一筆遠不夠滿足正常賑災需要的糧款,讓和珅賑災。

難點:

和珅不能說錢少,因為國庫的錢是乾隆花光的。而和珅又知道這筆本就不多的錢要是直接換成口糧直接發放則一定會被賑災官員剋扣。因為在大災之下,各級官吏也需要資源維持自己的地位權勢,而不僅是貪財而已。

這種情況處理不好容易發生以下問題:

1、口糧總量不夠分配不均,災民少部分吃飽大規模餓死。

2、不受控制的貪污嚴重,但在缺乏物資支持的情況下反貪導致朝廷與地方官僚豪強矛盾激化,最終削弱了統治秩序。

3、流民四起,最終天災變成動亂。

歷史上,明朝滅亡的一個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也正是西北大災荒朝廷賑災不利所引起民變,最終地方軍閥看著李自成打入北京。清朝乾隆年間好歹康熙、雍正的底子在不至於那麼嚴重,但和珅如果不用點手段,到時候賑災不利地方生亂,背鍋的一定是自己而不是揮霍國庫的乾隆。這種壓力是讀聖賢書的紀曉嵐感受不到的。

於是:

1、通過錢莊運作,將有限的朝廷撥款盡量增值甚至翻倍,而不是像紀曉嵐一樣發完了找乾隆再要。這隻有和珅才能辦到,紀曉嵐一類的士大夫是看不上薛大老闆的。

2、在天高皇帝遠的災區,以默認貪污的方式與災區地方官僚達成妥協,重建統治秩序,並取得了將來與災區官吏討價還價的空間,某種程度上也獲取了朝廷處理地方事務的主導權。

3、將籌集的糧的口糧以糠麩替代,維持大部分災民最低需求抑制流民的同時,也稀釋貪污糧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饑民餓不死、讓貪官貪不多。

總的來講:

用有限的成本,以降低災民民生需求為代價,維護了朝廷在災區的統治秩序。

這些台底下的手段,正是紀曉嵐無法理解也無法忍心的地方。

最終:

災民沒大規模餓死,也走不動,更鬧不起來;

地方官、薛老闆撈了一筆,感謝和大人、感謝萬歲爺;

和大人也得到了孝敬和乾隆的信任;

最關鍵的糠麩賑災的惡名扣不到皇帝頭上,

天災沒變成人禍,乾隆對此很滿意。

究其根本在於:對於朝廷而言,賑災驅動力最終源自於的政治需求而不是民生需求。

你看看為了賑災和大人把金融手段(錢莊投資)、行政手段、物流管理(原有三倍以上的物資運輸)、司法手段(干預反貪)都用上了,和珅真的很厲害有沒有?

乾隆怎麼會不知道和珅貪,

怎麼會不知道他給的錢不夠,

甚至可能通過清流們的奏摺知道口糧換糠麩,

但也知道也就和珅能架得住手下這個貪婪的體制,能用這種最省錢的方式達成賑災的政治目的。

所以和珅能成為軍機大臣而紀曉嵐最多算個御用文人。

劇中紀曉嵐的思維局限在於,他所默認的前提是皇帝聖明、國庫充裕,唯一壞的是眼中只有金錢的貪官。因此當得知國庫已經空虛(這是最關鍵的信息)的時候,紀曉嵐就已經無法再用自己的思路往下想了。因為面對一個無法避免的腐敗體系,再想下去就不是紀曉嵐,而是黃巢、朱元璋、李自成了。

但是,和珅的說法真的無法反駁?

並不是,因為和珅的思維本質上是維護這個貪腐體系。和珅深諳這個貪腐體系的運作機能與利益關係,所以能成為駕馭這個龐大體系的人。和珅駕馭這個體系滿足了皇帝的需求的同時,這個貪腐的體系與和珅本人也得到滋養與壯大,最終吸取榨乾的是整個帝國的養分。

具體來說就是,災時主導並從賑災中獲利的貪官豪強們在災後恢復重建的過程中就會利用手中在賑災時掌握的社會主導權以及與上層達成的妥協,將自身利益最大化並且導致今後的任何

災患都成為地方貪腐勢力與朝廷博弈的政治工具,埋下越來越劇烈的動亂隱患。這對於江山社稷真正的長治久安而言無異於飲鴆止渴。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劇中紀曉嵐的態度是對的,但因為時代限制,在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這是古代王朝永遠無法逃脫的惡性循環。除了噁心噁心和大人,他沒什麼辦法能改變朝廷現狀。


和珅這套話的確很有迷惑性的,當初我看電視年紀還小,可謂大開眼界,還被顛覆了一陣三觀,只是覺得這些話有道理,但又有些說不出哪裡不對的地方。

我最近才想明白:吏治可以隨大流,但清流一定要有。你可以做壞事,但你必須知道你做的是壞事。

不論什麼朝代,什麼國家,一定是做好事的人少,好人少,好官少,但我們不能以此把壞人壞事壞官合法合理化,必須有所堅持,這樣才能保證中流砥柱的平衡。可以說過清或過濁都不好,至清無魚,至濁也無魚,必是清濁各半,各有容身之所,如太極圖之半黑半白,才是和諧之道。所以紀曉嵐好看也是好看在這裡,是貪官和清官的角力,而不是一面倒的勝利。

順便想說下第一層的答案,和美人為國家操碎了心?不是,他是為皇帝操碎了心。他一生致力效忠的並非國家而是皇帝,他一生在做的事是把國家的財產變成皇帝個人的財產(然後順便落下「一點」給自己,結果最後自己比皇帝比國家還富裕了,了不起╮(╯_╰)╭)


看了大多數人的答案,覺得明白人居多,高贊的答案都說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單純想湊來補充一點自己的想法。

在這個話題上,大家都會引申到一個說爛了的問題上:一個有作為的貪官,和一個無能的清官,選哪個好?

這段對話,和珅表現出來的形態是「有作為的貪官」,而紀曉嵐則表現出一個「無能的清官」的形象,相襯托之下,和珅的形象變得高大上起來。

但有一個問題估計大家沒想明白,什麼是有作為的貪官?

假如一座城市面臨著上面那個問題,最後選擇了有作為的貪官來做領導,那麼,他會為這座城市帶來什麼?

可以肯定的就是,他能拉到上面的政策和撥款,他能招商引資,他能更新城市基建,他能增加就業機會,他能盤活當地市場……總之,在他的領導下,城市逐漸繁榮,經濟開始活躍,這一切很美好是吧。

但我們別忘了,他是貪官,他為城市做出來的每一分成績都是有代價的……來自上層的政策和撥款都牽涉著他與上面的利益合作,招進來的投資都有他的一份收益,他擴大的城市建設將由他圈內的人主持,他盤活的市場將由他的親信把控……換句話來說,一個有作為的貪官,他會帶來一個繁榮的城市,同時他會慢慢地把這座城市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直到最後你就會發現城市的繁榮會變成他家的繁榮,城市的收益將是他家的收益,他將掌控這座城市的一切,他能輕易剝削你應得的利益,而公平,公正和自由都會成為他的恩賜……

有沒有哪些城市處於這種情況,這個說不好,但社會人士們都應該知道,國內的某些產業和某些領域就是這種情況,能把控那些領域的人絕不是無能之輩,他們比絕大多數人都要聰明和厲害,要不然他們也沒法把產業做得如此地大,但我們也都看到了,那些產業剛開始興旺和崛起時給我們帶來多少喜悅,但到最後留下來給我們的是怎麼樣的痛苦和不甘呢?

但話說到此,莫非有為的貪官和無為的清官就不能選了一個了?而且我把貪官說得這麼可怕但現實中哪有敢隨便就把一座城市給吃了的貪官啊?

其實這道問題的最大錯誤就是問題本身,或許我們會面臨這種選擇,我們也必須做出選擇,但我們不能問這個問題,「選個有為的貪官上來」這句話本身就代表了從道德上對貪腐的妥協,一個「你貪吧只有你能做出成績就好」,讓他可以正大光明地貪下去……

才能跟清廉貪腐其實沒有必然關係,但道德是一道斜坡,清廉在上面很難爬上去,貪腐在下面可以輕易滑下來,道德是把人往上推的動力,儘管這個動力並不足以將一個平凡人推到清廉的高度,但也可以把他穩在一個「不太過分貪腐」的位置,但如果在道德上給予妥協,那他就可以無下限地往貪腐斜坡滑下去……

而目前最令我擔心的就是這道問題在現實里確實已經出來了,這道問題帶著過去的發展成績而出來,這完全不是好事。

回到主題,這段對話,實際上就是和珅發現了一個問題:救災用的錢糧不足,拿大米救濟災民太奢侈了,完全可以用量多劣質的糠來取代。但這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顯得有點不人道有些厚黑但確有成效的方案,這個方案也確實解決了燃眉之急,很有成效……那麼,這是一個好方案嗎?

這個方案為了順利實施,給薛老闆這類錢莊一些甜頭,又優先餵飽了各級官員,公然降低救災物資的質量,最後成功照顧了百姓,從這來看,似乎是雙贏局面,但之後呢?

官員們和商人們發現了一個可以中飽私囊又可以安慰民眾的救災方案,而且這個方案還是來自朝廷,朝廷對官商的貪腐行為做出了容忍和讓步,允許他們可以從救災物質里抽成,允許他們可以用任意手段去處置救災物資,降低救災物資質量……那以後的救災會出現什麼情況?

想想看,當下一次天災帶來之時,不管救災金額足不足,他們都會將救災的銀兩投入錢莊里打滾,拖上一個月又一個月,榨取一分又一分的利息,完全不顧及救災時間的緊急,只為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把糧食換成糠……一份糧自己藏起三分之一,然後剩下的換兩份糠,接著往糠里混沙子,混泥土,混出三份糠的量,再給災民,其它救援物資也可以這樣,好的留下,換爛的,再分下去,到最後災民得到的,可能是足量的救災物資,但質量卻可以無下限地低下去,上次還能吃糠,這次是吃混沙子的糠,說不定下次就是吃混糠的沙子,而且這些物資還是整整延遲數月時間才能到手上,因為官商們還要榨取點救災利息……而這段時間還不知道要餓死多少人 。

那麼,這是一個好方案嗎?

相信所有人看到這裡都會反駁我,和珅已經成功救了這場災,我就如同紀曉嵐一樣一張嘴就不行不行結果我也是個嘴炮,根本就沒有一個更好的計劃,比起和珅那種行為我更像一個誤國誤民的角色。

對此我的回應是:這確實是一個有成效的方案,這個方案也確實很有用,也找不到更好的做法了,但它就不是一個好方案。

有一個名詞,大家都很熟悉而且也很厭惡:維穩。維穩就是為了一時的穩定而做出的妥協,和珅這個方案其實就是一個維穩,是向官僚的貪腐所做出的妥協(這哪是妥協,根本就是縱容,實際上和珅就是貪腐之一嘛……)。維穩可以帶來一個顯而易見的和平結果,但維穩不能成為長期手段,無節制的妥協只會帶來更大的隱患。所以維穩只能用一次,或者用兩次,但我們絕不能說維穩是好手段並無限地維穩下去……

我還記得人民日報曾經為選有為貪官還是無能清官這個問題做出批評,說我們就是一定要選一個有為清官,我們不能妥協。

難道國家不知道現實情況只會打官腔開嘴炮嗎?當然不是,國家比誰都懂,但國家更知道,有些事,你即使知道其存在,即使承認其難以改變,也不能鬆口妥協,現狀已經不樂觀了,你再一妥協,就會將現狀滑向更糟糕的境界。


刁光斗:

話不能說絕了,我的宋大人。

不客氣地說,刁某以為,宋大人什麼都明白,

可唯獨就是在這人情世道上,一竅不通啊!

這麼說吧,聖人尚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人吶,

是人哪兒有不犯錯的,

可憑什麼就你擺出一副比聖人還聖人的面孔,

抓住別人一點兒小過小失,

就把人往死里整。

這可是活生生的人世間,

人有七情六慾,並非過錯

這天底下,官場上

哪有你這麼死心眼的

幾年前,

你抓住刁某的一點兒過失,

就一紙奏章欲將刁某置於死地。

可結果怎麼樣?

我不過就是官降幾品,

我不是還穿著這身朝廷命服嗎!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就是因為這天底下,

像我這樣的官太多太多,

而像你這樣的死心眼又太少太少了。

孔聖尚曰:法不責眾。

就你一個人,扛著一桿大宋王法的大旗,

就能夠橫掃天下,澄清玉宇?

如果官場上的事,都照你這麼一板一眼的去辦,

那滿朝文武,還不都得弄得是人人自危嗎?

如果這大家都不想當官,大家都不敢當官了,

你讓皇帝老怎麼辦?

你不是成天口口聲聲,說什麼王法王法,

你知道什麼叫王法?

好,就讓刁某來告訴你吧。

王法,王法,就是皇家的法。

宋慈:

好你刁光斗,

好一派貪官污吏的歪理邪說呀!

姓刁的,似你這般滿腹經綸

如果好好修修官德,

何至於自尋絕路,落個千古罵名

刁:哈哈哈。。。。。。。。。。。。。。

宋:你居然還笑得出來

刁:宋大人,你可真逗啊

就你一個小小的提刑官

能把我刁某怎麼樣啊?

你也太過天真了吧!

你也不想一想

我這一個區區的七品芝麻官,

為什麼就敢這麼肆無忌憚地

跟你這個剛正不阿的提刑官叫板?

你看看,我刁某的膽氣全在這兒呢

這是什麼呀?

這是從京城某個尚書府裡面,

給我送來的書信。

它就像是未卜先知,早就知道,

有人想趁朝廷肅整吏治之機,

置我刁某於死地。

所以早就給我安排好後路了。

好,刁某今兒要說,

乾脆就跟你把話說透。

你知道,刁某一不是皇親國戚,二不是世襲貴胄,

卻何來朝裡面總是有人護來護去?

(刁光斗脫去朝服)

看見了吧,看懂了吧,

我刁某十幾為官,所獲不義之財何止千萬,

可時到今日,我還是過著這麼節衣縮食的清貧日子,

連一兩黃金也捨不得花,

這錢幹什麼用了?

棋語裡面有一句話,

叫 小卒過河就是車。

刁某正是用這不義之財,

為這小卒子過河造船搭橋啊,

明白了吧!

宋:刁光斗,你無非是用這些不義之財籠絡一個大貪官,

來保住你這個小貪官就是了。

刁:哈哈哈哈哈。。。。。。。。。。。。。。。。。

說得對,可是,也不全對,

那些高官們要保的並不是我刁某,

而是他們自已。

因為如果我刁某活不成,

那京城裡面那些一品二品的高官

都得給我陪葬!

所以,你說,你一個小小的提刑官

又能奈我如何呀,啊~~~~~~

我可以告訴你,

我敢肯定,現在我刁某異地為官的御批文書已經在路上了,

你宋大人就是想彈劾我,恐怕,時間也來不及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宋:刁光斗,我就不信,大宋的王法會治不了你!

刁:哼,哼哼哼,哈哈哈哈哈。。。。。。。。。。。

聖旨到。。。。刁光斗接旨~~~~~~

刁:宋大人,恕刁某不再奉陪了。

萬歲萬歲萬萬歲!

ps:來自《大宋提刑官》何冰與郭達的對戲就猶如張國立跟王剛一樣,好看的要命。


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只是和珅的狡辯而已。和大人似乎真把自己當成為了百姓為了天下不惜背負罵名的英雄了,可是你說國庫空虛無法救濟災民的時候,不解釋一下自己府里的金銀珠寶是怎麼回事嗎?「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句話大家沒聽說過嗎?和珅死後從他家裡抄出八億兩白銀!相當於朝廷十年的總收入。和大人你還好意思哭窮?國庫空虛你不就是罪魁禍首嗎!

再說大米敷糠,一斤大米換三斤敷糠,倘若你和大人真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好官,這話我服。但你和大人所言未免也太理想了吧。貪官的貪是沒有底線的,所謂官字兩張口,先喂上後喂下,道理是沒錯,但對於不管饑民死活只顧中飽私囊的貪官來說,上面那張口就像是個漏斗,不管多少金銀倒進去,出來的永遠也只是涓涓細流。這些貪官,只要下面不出現饑民暴動,多少人餓死都覺得與己無關,今天跟你一斤大米換三斤敷糠,若無人監管,貪官們嘗到甜頭,明天就是一斤大米換一斤敷糠,後天說不定就三斤大米換一斤敷糠了!而對於這些現象和大人你難道不知?當然知道,只是手下那些貪官所得,大部分都要送到你的府上。你當然不會自斷財路,自然視而不見。但親手縱容,甚至是策劃這一切,轉過頭來卻大倒苦水說自己無能為力,你也把自己撇的太乾淨了吧。


想聽點不一樣的?

紀曉嵐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抽煙喝酒玩女人,沒事寫點小文,活了81歲,最後善終不說,還美名遠揚。

和珅呢,一輩子都在干實事,乾隆朝後來哪件事不要他親力親為,為國家操碎了心啊,結果主子一換,一時沒反應過來,就被幹掉了,享年五十歲,留下抹不去的罵名。

(ps,和珅下獄時,所羅列二十多條罪名,貪污與腐敗均位列十幾位,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查查前面幾項大罪分別是什麼。)


「餵飽」貪官?我想起一句話,以地侍秦。

我想先問一句,在座有多少吃過糠的?

凡事多問幾個是不是、為什麼。

米量三倍的糠是不是能餵飽更多人?

不確定。但我覺得不太可能。糠就是稻穀皮麥子皮,主要成分是纖維素,人無法消化,所以拿來喂牲畜。要不然朝廷賑災首選肯定是價格便宜的糠。

米換成糠是不是為了餵飽災民?

大部分貪官不是。和珅有可能。

為什麼米到不了人民手裡,只有糠能?

因為貪官多。

為什麼和珅不制裁貪官?

1.他自己是貪官,要維護自身利益。

2.制裁貪官會引起反抗,威脅自身。

3.制裁貪官會引起反抗,社會動蕩。

為什的和珅還要給災民糠?

災民一無所有就會起義, 引起社會動蕩。

和珅對社會有什麼貢獻?

他既安撫了貪官,又「安撫」了災民,維護了社會穩定。(這和部分知友口中共產黨的作風很像嘛)

和珅為什麼要維穩?

為了維護貴族階級利益。(部分知友是什麼階級我倒是看不懂)

和珅是不是對的?

從貴族角度看是對的,從災民角度看是錯的。(災民本來有稀粥,卻只能吃草料一樣的東西)

對話里和珅還提到,不買更多米是因為資金不足,因為國庫空了。

國庫為什麼空了?呵呵。

最近看了B站那個《大明王朝1566》的鬼畜,又寫了一些東西。B站不知為什麼發不出去,想到跟這個問題異曲同工,就發在這吧。

前提:嘉靖說什麼長江清黃河濁,都是能澆水好河,不能偏用偏廢之類比喻「論證」的廢話,無非是給貪官辯護而已。

看到有人崇拜貪官,貶低清官,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但是道理還是要講清楚。

我先問一句,難道黃河自古水濁,就不治理黃河水質了?難道貪官自古難除,有時還有用,就不反腐了?當然不是!那些清官最想反腐了!但是他們做不到,甚至很多時候他們處於絕對弱勢。為什麼?海瑞治理吳淞江、 丈清田地, 他沒有能力么?所有的清官一點能力都沒有么?

人心莫測,反腐不是靠道德就能成功的,要靠制度。制度是什麼?是法律!是社會科學!是生產力!生產力決定了當時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清官心繫百姓,為無產階級說話。一個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人,怎麼可能在封建社會得到重用?在當時的制度和體系下,清官註定被排擠,淪為統治者的工具。

那清官就一無是處了么?當然不是!貪官是地主階級,剝削人民。「貪官有用」,貪官為什麼要「有用」?是那些清官在朝廷里提醒著他們,代表著無產階級的力量,逼迫他們維護社會穩定。就像 @逸易以益 說的,他們是不出鞘的利劍!

你以為貪官是「圖財不害命」么?他們貪污的錢,是多少人的血汗?錢不止是錢,是災民的糧食!貪官要維穩,皇帝要「不偏用不偏廢」,我呸!路有凍死骨的穩定,是地主階級的穩定,不是我們的穩定!

那些崇拜貪官的人,他們擺錯了自己的位置,以為自己是地主階級的統治者。說得好聽點,這是傻;說得難聽點,這就是反動!

有些東西之所以「政治正確」,之所以人心所向,是有原因的!是歷史的潮流!雖然有時矯枉過正,但也不能因噎廢食!有些人自以為很有遠見,卻不如樸素的農民看得透徹。他們還知道,上天派來個青天老爺!


最近看大明劫,又想了一下這個事

明朝到最後百姓窮的不行,國庫空的不行,就富了一堆土豪,為什麼?還不是和珅這種人一而再的妥協造成的


來個簡短的吧。首先從角度來看,紀曉嵐很直接很理想很浪漫很崇高,發糧救災民(人),上下一條心,無處不平均,糧食不夠就向朝廷要。忽略綜合性因素(普遍聯繫性),例如國庫情況,行政體系情況,災情是否會延續,恢復生產可能性,甚至這些災民是棄還是救等都沒有考慮過。 和珅很現實很投機很靈活很全盤,他從基層干出來的,對整個行政體系里做事流程、布局很清楚。他的中心思想是把乾隆屁股擦了,事情辦了,賺取資源,「順帶」救人。其次辯論過程中,紀曉嵐被和珅幾個回合的詭辯、偷換概念、矛盾的重新配對,讓和珅拉到了熟悉領域給KO了。但實質上,紀曉嵐在講道理,而和珅談的是方案,這兩個東西層次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人大呼和珅說得非常對,覺得紀曉嵐不切實際。最後總結一下,工作經驗很重要,學歷沒有閱歷來的屌。1+1=2看似常識,過程的證明你懂的。 至於前面分析邏輯啊等等什麼的,此答僅是刷帖隨意回帖,輕噴。


嚴格說這是戲說,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完全沒資格作為和紳對手。

看過視頻感覺,這就是一套經典的詭辯技巧,混淆邏輯偷換概念,最終把對方繞進去。

一斤口糧=三斤麩糠,沒錯,可是現在已經有口糧了,為什麼還給災民麩糠?不用口糧而用麩糠的前提是沒有口糧,現在口糧已經有了,起碼應該摻著吃,但還完全用麩糠,這就是不合邏輯了。偷換命題。

紀曉嵐不問這個問題,卻問災民怎麼能吃麩糠呢,這是個道德命題?中套!人家分分鐘能舉出一千個理由來證明人也是可以吃麩糠的,後面全都是圍繞這個東西說了。偷換命題

不餵飽貪官就不能餵飽百姓,沒錯,但是貪官不能貪得無厭。饑荒年景官員仍然不愁吃穿,這是可以容忍的,但是你更進一步就過分了。偷換命題

救民先救官,沒錯,但是侵吞糧款到底是救官還是肥官?混淆概念

餵飽官員和餵飽百姓,這之間相關性不大,首先,官員胃口有大小,有可能你把全部糧款都餵給官員,還是喂不飽。其次,就算你餵飽了官員,官員還是可以不幹活,不給你賣命。更進一步的,不能說你不喂官員,官員就不幹活了。混淆概念

和紳說糧款不夠,這是一面之詞,況且救災不是只發糧款,是個系統工程,可操作性很強,到底貪多少發多少,少貪點甚至不貪是不是就夠百姓吃,也不知道。和紳親自去災區看過,並不能證明和紳就是為了災民好。混淆命題

貪官多清官少,沒錯,但是貪官有多貪,清官有多清,都是有灰色空間的。明朝的徐階,張居正,都有貪腐行為,張居正的日常起居甚至奢靡到了誇張的地步,但仍被後人認為是一代名相。和紳的蓋棺定論和張居正不同,我相信歷史還是公正的。

當然,不否認和紳說的有一定道理,甚至在影射現實,但不等於說的有道理。

順便說一句,這部電視劇就前兩季拍的好,後面越來越倒退了,編劇換人了?


假設災區有50萬災民,朝廷只夠下發30萬人的口糧,剩餘的20萬人呢?

和珅的目的是維持災區的穩定,不要發生民變和叛亂。為此,就要設法讓這50萬災民都能有東西吃,別餓死人。口糧不夠,那就把口糧換成糠麩,糧款不足,那就通過薛大老闆把資金翻番,官員貪污,那就保證在官員貪污之後還能有剩餘。

按照紀曉嵐的想法,賑災大臣就應該寫報告,讓朝廷再下發20萬人的口糧,然後等著,反正聖上英明。

結果可能就是出現了20萬流民,然後變成了20萬農民起義軍,甚至越來越多。此時,聖上是否英明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朝廷已經忙死了,兵源、將領、兵器、糧餉、戰報都會讓各位大人忙的焦頭爛額。而我們的紀大才子呢,此時大概正在他的閱薇草堂里繼續讀聖賢書呢。

一年半載之後,農民起義終於被鎮壓下去了,紀大才子就開始聯絡清流同道,一起上摺子,從災區發生地開始,參地方官,參地方官的各個上級,參賑災大臣,參兵部尚書,參戶部尚書,參刑部尚書,參工部尚書,參所有被紀大才子認定為貪官的官,如果皇上不同意,那就說明皇上是昏君。

在紀大才子心中,江山是否穩固不重要,朝廷是否穩定不重要,災情有多嚴重不重要,死多少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按照聖賢書去做。


歷史上真實的和珅與紀曉嵐暫且不論,因為二者完全沒有可比性。單就這段視頻來看,紀曉嵐是個理想化的讀書人 ,充滿」為人民服務「的覺悟和熱情,卻也 只適合讀書。和珅有大才,所以他比別人看的更深更遠更透徹 。而百姓需要的僅僅是可以讓他們生存下去的官員,無論貪腐或清廉,尤其是餓殍遍地,瀕臨死亡之時 ,因為在人格與生存之間,人們往往想的是後者。有一個說法,官員分四等,第一等 清廉又能幹,第二等貪污卻能幹,第三等清廉卻無能,第四等貪污又無能。民眾永遠是最勢利的,只會選擇能給他們帶來切實利益的人。只是一個觸犯國法卻又富有才幹的官員究竟是不是比清廉卻尸位素餐的官員更堪大用,終究是一個長久不絕的話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和珅:1750——1799年

川楚白蓮教起義:1795——1804年

川楚白蓮教起義是滿清歷史上僅次於太平天國的大規模民變,在盛世之末即興起大規模民變,古未有也。和大學士就是這麼治國的?

這種實幹能臣還是留給編劇史航吧,我們老百姓要不起。


大明王朝1566,裡面嘉靖皇帝的一段話。

嘉靖: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疏里勸朕只用長江之水而廢黃河,朕其可呼。反之,黃河一旦泛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何殺嚴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泛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


和珅不一定治理得好,紀曉嵐一定治理得差


和珅的前提是官員(至少是絕大多數)都是會貪污的,那麼如果不把他們先餵飽了,就沒有人去幹活了。如果100個人面臨饑荒,餵飽了官員他們發點善心也能救救十個八個難民。如果不給他貪污,那麼100個全死了。兩相比較還是讓他們貪點好歹也能就幾個百姓。

紀曉嵐這段話或者是他理想中的情況是官員不能貪污,那麼100個難民都能吃飽,能活下去。可是紀曉嵐不知道或者知道但改變不了的是現實中的情況是和珅假設的那種情形。於是就雞同鴨講了。

我們希望的是沒有貪官。在帝國制度下這是不可能的,只能靠官員自身的修養節操。事實證明所有時代這種有節操的官員都是極少數的,所以才會有包公海瑞這種榜樣。民主共和制度下給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可是現在還任重道遠。


美國建國的時候,除了搞個三權分立,限制政府權利外。也考慮到了民眾的愚蠢性,搞了一些制度來限制民眾的權利,別面出現民意過於挾持政府的情況出現。然後,再拿這點去看這段視頻是不是會很有趣。

和紳這段話,就邏輯性而言,的確是很不錯的,拿來跟人辯論,真的是氣勢十足。看完後,會不會有一種,深以為然,但心底裡面又覺得哪裡有些不對的感覺?

但具體哪裡不對,需要你增大知識量的輸入才能理解。


和珅:三國時曹操煮酒論英雄,他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今夜,和某有同感啊!

紀曉嵐:(笑),和大人,大奸與大善豈能並列?唉,你這是誇我呢,還是損我呢?

和珅:行行行,君忠我奸,君廉我貪,君賢我惡,嗯,行吧,天下清名被你佔光,天下惡名被我佔光。那你我豈能不飲上一杯啊?

紀曉嵐:好,飲上一杯。(飲酒)

紀曉嵐:和大人,咱們還是說點正事吧。

和珅:說。

紀曉嵐:燕城這幫貪官啊,把人吃的糧食,換成了牲口吃的麩糠和草料。這件事,和大人可知道?

和珅:我知道。

紀曉嵐:那和大人不覺得慚愧嗎?

和珅:我倍覺欣慰。

紀曉嵐:為什麼?

和珅:紀先生你有所不知啊。這一斤口糧啊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

紀曉嵐:可麩糠是給牲口吃的,不是給人吃的!

和珅:哎呀,災民還算人嗎?嗯?

紀曉嵐:你說什麼?

和珅:你不要把眼睛瞪的那麼大。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

紀曉嵐:此話出自堂堂和大人之口,真是令人震驚。

和珅:你當然感到震驚,你是一介書生,你只會在書齋里,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

紀曉嵐:當朝者不公,自當抨擊!

和珅:嗨呀,你幹嘛呀火氣這麼大。來來啦,喝酒(斟酒、喝酒)。紀先生,你見過這個吃觀音土活活漲死的人嗎?

紀曉嵐:什麼是觀音土啊?

和珅:你看看,你不知道。(紀曉嵐斟酒)我再問你,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

紀曉嵐:啊(詫異)

和珅: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啊。(紀曉嵐驚異)。這換孩子吃啊,就是鍋里的一堆肉啊。

紀曉嵐:你——

和珅:你以為我毫無人性,是不是?你以為我只知道貪財斂錢,是不是?我親自到災區去過,到那兒一看我心都涼了。我這才知道,不管朝廷發下多少救災的糧食,永遠也不夠。如果我不設法變通一下,那你在災區看到的就不是災民,而是白骨嘍!

紀曉嵐:這,賑災的糧款不夠,可以向朝廷再請求撥放嗎?

和珅:朝廷?你知道國庫還剩多少銀子?你不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征大小金川,平準葛爾部,眼下國庫就只剩下個空殼子,你知道不知道?

紀曉嵐:可朝廷還是發了賑災糧款了,我看了他們的賬本,所以的賑災糧款,全都進了這個薛大老闆的錢莊了。

和珅:(擺手)可不能這麼說啊。薛大老闆可是個神通廣大的人,一文錢進去,兩文錢出來,我這才有足夠的錢去救濟災民了。

紀曉嵐:我看了他們的賬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都在侵吞這救災的糧款。

和珅:救命先救官,官都活不了,(砸桌子)還救什麼民。

紀曉嵐:荒唐。

和珅:這是事實。千千萬萬的災民啊,誰去發給他們賑災糧款,是你發,還是我發?還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嗯?餵飽了他們,他們才肯給我去賣命。

紀曉嵐:(冷笑)真乃曠古之謬論,貪污受賄居然還有了大道理。

和珅:這是幾十年官宦生涯換來的大道理,這是千千萬萬血淋淋的事實換來的金道理啊,紀先生,你怎麼就不懂啊你。

紀曉嵐:食君俸,為君分憂,點點滴滴,皆是民脂民膏。和大人,你怎麼忍心在這饑民的口中(敲桌子)去扣出一粒糧食呢?

和珅:(雙手前擺),又來了,行……喝酒……(斟酒),稍安勿躁,喝酒。(喝酒)。——官字怎麼寫,上下兩個口,先要餵飽上面(手指上天)一個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個口。

紀曉嵐: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代代清官,愧煞大人(手指和珅)也。

和珅:對對對……清官的確令人敬佩,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紀曉嵐:和大人,您就是無敬無畏,所以才無法無天了。

和珅:那我問你,古往今來,多少清官,多少貪官?

紀曉嵐: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砂。

和珅:對啊,那我不依靠他們,我依靠誰啊?啊,我這個軍機大臣,要是沒有他們撐著,那就是個屁,我容易嗎?

紀曉嵐:(斟酒),好……和大人

和珅:倒酒,倒酒!

紀曉嵐:喝酒,喝酒。

有句話我一定要說,紀曉嵐就是個白左!!!

答案轉自另一個話題,非常適合該問題,另外感謝作者Alex Hu

【哪一句反派人物的話讓你刷新了對他的看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43921/answer/74390921


1.這個辯論就像天平,一端是地獄,一端是天堂,無論哪一端都不現實。現有的解說要麼忽略背景,要麼自行設定條件。

2.不過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論爭本身。貪廉才庸以及對他們的探討本身就是一個互相抗衡互相制約的存在。我希望這個論爭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的社會才能稍稍向天堂那邊傾斜。如果這個問題有了所謂的「正解」而被人遺忘,傾斜的方向便會很糟糕了。


很多回答說到尊嚴、說到道德,我就從道德規則這個角度反對下多數人的回答。

社會需不需要有道德規則?當然需要,但這裡有個前提,道德規則只有在文明社會中才有效,一旦環境處於非文明狀態,文明社會的道德並不適用。

很遺憾,古代饑荒所帶來的環境並非文明環境。(聽說三年大饑荒也發生過吃人行為)

既然說到吃人,這讓我想到法學上的一個很有趣的腦洞題《洞穴奇案》。

富勒(Lon Fuller)教授的洞穴奇案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法律虛構。五名洞穴探險者被困於洞穴之中,並且得知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持生命以待救援,五人同意以抽籤(擲骰子)的方式選出一名犧牲者,讓其他人殺死後吃掉他的肉。成員之一的威特莫爾是當初最早提出此建議的人,卻在擲骰子之前決定撤回同意。但另外四人仍執意採取此種方式,並且恰好選中威特莫爾作為犧牲者。獲救後,四人被控謀殺罪。假定初審法院判決有罪,然後上訴至最高法院。就本案被告是否有罪,五位大法官中分別有兩位持反對意見和贊同意見,最終因最後一位大法官的棄權而無法形成多數意見。

如果你認為4名探險者無罪,他們處於獨立的規則之中,可以因為飢餓而違背道德,那這意味著文明社會的規則並不適用於非文明社會,那麼和珅的做法就是可行的。

因為,救災的首要目的是保證災民活著,對於非文明環境下的人來說尊嚴是次要的。

如果你認為4名探險者有罪,他們是文明社會下違背規則的人,那麼這意味著你側面認同了以下邏輯。

也就是說災民因為飢餓導致的不文明行為,是文明社會所不容許的,是會被認為不是人的。草根樹葉樹皮泥土都可以吃,那麼麩糠換糧有何不可呢?

實際上,認為難民不是人(或者說難民是非文明人)的人並非少數,這一點從英國公投脫歐和川普競選上台就可看出,前者有部分原因是不滿歐盟難民政策,後者有部分原因是川普的移民政策。而國內很多人罵默克爾是聖母婊也是這個原因(只要在網上看過那些難民犯罪數據的人,沒幾個人會覺得默克爾是天使的),而且國人對穆斯林的不良觀感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那些難民的恐怖和暴力。

利益相關:以上言論不代表本人真實立場,只是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


推薦閱讀:

像尹相傑這種過氣明星或者三流藝人在沒有作品和商演的時候在做什麼?靠什麼賺錢呢?
怎麼正確排解姐姐嫁給官二代後我自身的壓力?
去酒吧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潛規則?
廈大為何醜聞頻出,還都是桃色醜聞,在廈大導師潛規則學生真的很嚴重嗎?還有女生敢去廈大人文學院讀研嗎?
使用新車當試駕車,並在在短期內以新車的名義和價格賣掉,是車行潛規則嗎?

TAG:歷史 | 調查類問題 | 潛規則 | 和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