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有哪些被過譽的攝影師?
或者國內存不存在沒有被過譽的攝影師?
說點無關的。。。
這事兒也不能變成攝影師吐槽大會了吧。
大眾品味差捧出了水平一般的攝影師:怪攝影師咯?
掌握了話語權卻冥頑不化的老法師瞎評出來的攝影師:怪攝影師咯?
媒體心懷鬼胎塑造青年榜樣推出水平一般的攝影師:還是怪攝影師咯?
這事兒好笑之處就在於一些人平時清高的不行誰都看不上,然後媒體大眾老法師推點不咋滴的攝影師出來他們就群起而吊打同行,被幕後真正的推手溜的團團轉。
再被過譽也是過譽者的錯啊,怎麼怪到攝影師(被過譽者)頭上了?
p.s. 那些自吹自擂自成一派者不在本題討論範圍之內的。太多了。。這問題也只能匿名回答了。
貓力、部分豆瓣攝影師這種都不算「攝影師」好麻
還有那個很大很火的攝影師組織perapher。。有些人的片子真是讓人看的淚流滿面。一個個都沒學過攝影的,充其量 攝影愛好者,還跑出來以此賺錢,成立個組織互相捧,你捧我我捧你,互相轉發賺關注度。還有某些妹子,特別敢(ai)脫衣服,老是找自己的攝影師好友拍攝自己沒怎麼穿衣服的照片來吸引眼球。。美其名曰 為藝術獻身。。要是長得有7分的話我也不會吐槽了。。就真的不好看啊。。一堆perapher的「攝影師」一邊轉發一邊大呼女神。。這樣強行打造 女神 。。真的有意思嗎??
還有很多在約片賺錢的自稱「熱愛攝影」的攝影師們。。個人營銷不錯的,基本一兩年以後都能火。但是水平卻一兩年也不見長,來說說「熱愛攝影」熱愛在哪裡了?
是覺得這行魚目混珠好賺錢吧。買個高級點的相機就「攝影師」了。。租個小房子成立一個工作室,馬上就去新浪微博加V認證「XX攝影創始人 首席攝影師」。。這我真不敢說是誰。。太多了。。。太 多 了。。自嗨的不要太爽啊朋友們攝影在國內完全是靠人脈的。。有的人不管他拍得怎麼樣,TA就是火了。。可能是因為販賣雞湯的奮鬥和追求夢想的故事,可能是因為和別的攝影師撕逼,可能是因為和模特撕逼,也可能是花了一些代價和關係找相關大V轉發他的微博,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就是火了,他就可以收更多的錢,微博下面全是一片好評,這和他水平怎麼樣都沒關係,他關注度上來了,這才是最重要的。營銷才是國內攝影圈最重要的如果被自己過譽也算過譽的話,黃尚武
e看到這個問題,在看到一些答案。
感覺很遺憾。沒有看到一個跳出網路圈子(人人豆瓣微博圖蟲)攝影群體的要麼就是時尚圈婚禮圈的本來蠻期待有個能上升到攝影的學術層面的答案。個人覺得國內被過譽的攝影師。從世界攝影史角度,陳長芬算是被過譽吧,只是早期由於專業背景能夠拍到一些特殊角度的風光照片而已。個人更希望能在羅森布拉姆博士的世界攝影編年史上看到鄧偉老師的名字。
前段時間呂楠的三部曲又刷遍了我的朋友圈,說句真心話,呂楠作品的深度在學術界是公認的,但是呈現方式個人還是不太能適應。當然這是個人喜好,我願意認為我的朋友們大多是因為看到更深刻的東西而轉發,而不是因為其三部曲衝擊性的表現。同是精神病院,個人還是比較喜歡袁東平老師的。整體比較溫和。更像在訴說,精神病人並非異類,視如常人處之是最大的關懷。
這個層面上真要說過譽,我覺得還是不少,只是個人意見,有事論事,希望不要引發各路粉激烈言辭。
像什麼李少白,趙嘉,典型的過譽吧,不談了留個坑,晚上來更為什麼李少白,陳長芬是過譽的。順便想想還有哪位大師是過譽的。僅個人讀書所感。
----------------------------------------------------------------------------------(分割線)填坑晚了,前兩天出了點意外耽誤了下,對不住各位點贊的我們在談一個評判的體系和標準,必須清楚其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評判一個攝影師,則要從其作品入手,而後才是其人軼事。如果圖片攝影是一個系統,我們則要給系統內的對象分門別類,以便於進行比較。打個比方來說,我們無法,也不能拿風光攝影和人像攝影進行直接比較。同樣,我們也無法比較古典畫意攝影作品和現代主義分離攝影作品的優劣。只有確定各個門類之間的劃分標準,相互關係,以及門類內部的運作規範,評判標準,目前狀況,開發潛力和發展規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們所下的判斷盡量接近客觀。如果你非要覺得我就覺得怎麼怎麼,對不起,那個叫主觀賞析,不叫客觀分析作品。
對於不同門類的作品,我們更多隻談作品在世影響力,以及創造的價值。當然攝影作品分類這件事本身,恐怕要比作品分析還要吃力不討好。好在前人多多少少留下些參考。
從陳,李二人作品題材定性,是屬於風光攝影的。
縱觀整個攝影史,所謂的風光攝影師都並非單純的風光攝影師。這是由於風光攝影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就是易於模仿。一個容易被模仿作品,又怎麼能談其偉大? 攝影史的作品評判標準有「四個度」,難易程度,創新程度,思想深度,美感程度。難易程度首當其衝為第一標準。除了技藝的難度,還有作品獲取程度的難易。前者考驗創作者真誠與否,後者檢驗真誠多與少的程度。人們總能達成一個共識:凡是全力以赴投入生命和智慧的作品,其感受生命的力度勢必是強烈的,這種作品也必定是人類最優秀的作品。儘管這個例子一舉再舉,儘管這句話在列位看官可能沒有人不熟悉,但是我還是要說,羅伯特卡帕,這個消失在戰火里的攝影師,已經很好的詮釋一切。
所以,即使偉大如AA這樣的風光攝影師,即使區域曝光法則超越時間界限至今仍在應用。其在攝影史之地位,還是在卡帕,HCB,韋斯頓,柯特茲,布拉塞這些人之後。而他在攝影史據有一席之地的曠古名作《月升》,在這個數碼化的今天,Yosemite無數次被先進的設備重複,躍然於大多數MacBook桌面的年代,仍然只是當時的月光。何以偉大?只是舊時的曠野,已是平地樓起,人類高速發展的今天,得失之間,這是一個深刻而永恆的問題。
AA尚如此,何況陳李?
簡單概括中國攝影史,陳復禮,郎靜山,兩位老前輩以東方美學元素入畫意攝影開一代之風,何蕃凝練住光影里的香港往事,張道祖則做出了中國攝影上第一次嚴格意義的紀實攝影的嘗試。此外還有吳印咸,劉半農,張印泉,陳傳霖等等攝影名家。而到了解放後30年,特殊的時代,基本扼殺掉一代藝術家,所以中國攝影上少見有30年代後生人。之後便是41年陳長芬,42年吳家林和李少白,再往後侯登科,解海龍(大眼睛作者),再之後就是鄧偉,肖全,任曙林,乃至盧廣,姜平。陳長芬拍了50年的長城,李少白拍了10多年的故宮,且說前者至少還在長城文化推廣向世界的時候有舉足輕重的貢獻,後者的故宮系列真是耐人尋味了。可是不得不說的是,陳長芬的長城放在今天,仍然是可輕易模仿的,而且也許是會被模仿的更好的,他的成就在於第一人,也是50年勤勉的結果。
然而,比起他在世界攝影史里的一席之地,國內的聲望地位,我 覺得 他是過譽的。這句話,僅代表我個人觀點。附上作品連接
陳長芬的比較多了,可以百度哈~李少白作品_李少白在線作品他們作品具備一定技藝,立意也頗為深遠,美感姑且在於各位看官各人。
最後一句,我覺得此二人過譽的另一個地方。就是作品描述以及由此而生的作品賞析,總是一些抽象,華而不實的,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不懂的語言。總是有種感覺。。是不是雇了槍手寫文。另,評論中有一些和其他朋友的討論,有關於上文中的一些攝影師的看法,就不複製粘貼到正文里了。
部分引用唐東平老師《攝影作品分析》
王義博……
Tang Vision,廣告界最會攝影的男人。
趙默笙
某著名女性旅行攝影師,家是圈裡人,會營銷外加有人站台,一度挺火。
出過幾本被無數「女文青」交口稱讚的影集,內容質量參見任意ins網紅的自拍相冊。
但和所有攝影師靠自己拍攝攢片出影集的常規路線不一樣,在她在影集中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模特而非拍攝者,為幕後團隊強大的液化磨皮等後期技術提供素材。
而當被人詬病那些她署名但她同時出鏡的片不可能是她拍的,公關團隊卻聲稱她有「特殊的自拍技巧」。
一時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料。九口,照片越看越無聊,而且深受文藝青年追捧
成也解海龍,敗也解海龍
解海龍的《大眼睛》在攝影界的影響不亞於羅中立的《父親》在當代藝術中的地位。作為中國本土紀實攝影的經典作品,《大眼睛》至今依然難以超越。沒有刻意的苦難、破敗和辛酸的符號暗示,小女孩似乎穿透時空的明澈眼神讓人動容。然而,同《父親》(初定名《我的父親》)一樣,《大眼睛》所關注與塑造的,依然是一個「類屬」化了人,而不是一個獨立意義上的個體。解海龍2008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自己有一次在河北某地的牆上看到「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標語後深有觸動,決定「拍攝農村孩子的失學問題,拍那些貧困地區孩子們的生活、學習,讓世人了解他們的情況,向他們伸出援手」。「所以說發現並拍下『大眼睛』姑娘蘇明娟,不是一種偶然,而是必然。」
很顯然,解海龍所關注的,是「失學的農村孩子」這一群體,他在拍攝之前就已經設定了這樣一個「符號對象」,至於這個符號是「蘇明娟」還是「趙明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作為一名「農村失學兒童」的身份標籤,以及「城裡人」在她身上期待看到的純真表情和對於知識的渴望眼神。我們看到的,其實不是「蘇明娟」本人,不過是一個名叫「蘇明娟」的普通「農村失學兒童」而已。
我曾專文討論光在攝影中的宗教性意義。中國沒有基督教的信仰邏輯和文化土壤,因此不能完全理解光在西方藝術中超越物質性的巨大作用。相反,由於對於「道」的深刻體悟,中國人不屑於具體的、科學的現象思考,所謂「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不但不重視光的變化和具體應用,反而刻意迴避和削弱光在藝術中的作用。因此,中國的藝術相對輕視色彩、體積和空間感,所有這些都要靠主觀的想像去豐富和完成。不論是道家強調的「天人合一」、「無為」,還是儒家的「三綱五常」,本質上都是對於作為個體的現實中人對於自然或社會規範的順應。
中國儒學固然有豐富的人文精神, 但它表達的是一個尚未分化的群體的、類屬的人的觀念, 與西方人文主義立足於個體, 從個體的人出發完全不同……孟子、荀子在人性善惡的觀點上雖然針鋒相對, 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把「教」看成是「成人」的關鍵。從而在中國文化中也形成了一群專門教人的「人」 。這個由聖人之教為核心的「成人」過程正好說明, 中國文化中的「人」是一個類屬與群體的「人」 , 雖然它也離不開個體的人, 但是所有的個體對這個類屬與群體的「人」都沒有本質上的意義, 相反, 倒是類屬與群體的「人」賦予個體以本質的意義。
這樣的文化背景直接導致了傳統藝術中對人物的概念性刻畫。不論是王侯將相、販夫走卒,還是才子佳人、孝子賢孫,我們看到的是對於人物內在精神個性的忽略,而是通過程式化的服裝、道具、動作、與他人的關係以及特定的環境標籤來交代人物、展開情節,強調的是「一類人」的喜怒哀樂與行為規範,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早期人物畫中常常需要有「榜題」的原因。
解海龍的巨大成功極大地刺激了同行們的神經,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明確的圖式符號和「努力方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以一種新的當代身份繼續發展,這種人道主義色彩濃厚的紀實攝影在中國當代攝影生態中儼然已經成為主流。在貧富分化日趨嚴重、環境問題和自然災害頻發、社會矛盾呈現出多樣化複雜化的今天,許多中國攝影人試圖用影像的方式扮演一種社會良心或者道德擔當的角色。
拍攝對象個體精神與生存狀態最終淪落為某一個特定人群的雷同註腳。例如拍攝留守兒童,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渴望、無助的眼神,襤褸的衣服,龜裂的小手,破敗的院落和學校,以及爺爺奶奶佝僂的身影作為有力的輔助元素。拍攝農民工則一定是揮汗於工地,討要工資的無奈,簡陋的工棚,與遠方家人通話時幸福而樸實的表情,以及全家大包小包地消失於春運的人潮之中,等等。這樣的作品在極具煽情色彩的表象之下,其實是作者空洞而矯情的自欺欺人。
既然是為了喚起普遍意義上的社會道德和「人性」思考,那這些被攝對象的「類屬」特徵必須加以凸顯,對人物「個性」的審視與表現則可以忽略不計。於是,正如之前的留守兒童、 農民工等題材一樣,人物作為「某一類人」的社會普遍認同的特徵被特別抓取和強化。如果這類攝影的目的僅僅是記錄社會現實的某些層面,充當廣義的「歷史文獻」的作用,那麼採取這樣的模式似乎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大多數這樣的作品總是試圖要扮演某種社會良知和道德捍衛者的角色,而這種「社會良知」或「道德捍衛」因為漠視了被拍攝對象「人性」的真正關懷與必要尊重而顯得十分蒼白。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藝術圍城
對於看到一張照片 首先給我的感覺就是這張照片的主題是什麼 不管是商業廣告攝影 婚禮攝影 還是人文紀實攝影 一張好的攝影作品攝影師想要表達的想法一定是要明確的 至於觀賞著怎樣去理解攝影師的拍攝想法 最直接的就是通過構圖和光線畫面語言對畫面里的各體具體進行理解 也就是畫面一定要乾淨整潔 這一點應該是所以涉及攝影領域的一審美標準 (紀實 新聞攝影另當別論) 所以我覺得我們討論一位攝影師的好壞應該從攝影師的所屬流派來討論 比如說陳曼 她是一個時尚商業攝影師 我們得從時尚商業的角度去討論 比如她色彩的運用 光線的處理 模特的造型是否更好的詮釋啦該商品的特質 是否達到了商家對該商品宣傳的預期效果 如果以肖像攝影師 人文攝影師的標準去評論她所拍的照片的話至少我認為是一種誤讀
各種美女攝影師,真人見光死不說,如果不是自己發微博,作品一水的放一起分辨不出來。
莫要計較名利,只管求索大道。他人過譽、低估又算什麼。
拍產品狗進來仔細把所有答案看了一圈,哭著摔門而出。
感覺這個事情可以自己來做,主要考慮還是直接說XXX是明顯被過譽的似乎有點太狠了(指名道姓拉一個黑名單……),所以今天我只是談談判斷是否「過譽」的方法,僅供參考。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能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譽」,以及什麼是「過譽」?
據我個人的觀察,在社交媒體的時代,這個「譽」似乎是被等同於那些量化的數據了,比如某瓣的喜歡數、某博的轉發數、某乎的感謝數……有人會說,「TA拍的照片不過如此,居然這麼火,我覺得明顯是『過譽』了……」細究起來這個推論好像有些問題,這位仁兄先用「火不火」來判定這位攝影師是否有很高的「聲譽」,然後再用「拍得好不好」來判定TA是否「過譽」,且不論這2個充要條件式的推論本身是否有效,單說這裡面的雙重標準和邏輯跳躍的問題都十分明顯。所以我們也許要從頭開始……
首先,「譽」是什麼,它是如何獲得的?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攝影師是否「過譽」。
「譽」大約指的是「名望」一類的意思。當我們在談論「名望」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可能是兩個方面,其一是一名攝影師「名望」是怎樣獲得的(過程)?其二是TA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效果或結果)?這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但我們還是十分肯定地說,即便只是作為一種效果,它肯定也要比「火不火」的問題複雜得多。至於為什麼要討論這兩個方面,主要是為了避免關公戰秦瓊,比如拿一個時尚攝影師的超高人氣去嘲笑一位藝術成就很高卻極少有能欣賞者的藝術家。對此,我可以舉幾個例子(過程與效果連起來說):
(1)權威或專家意見的褒貶:攝影史、攝影批評、嚴肅的訪談或其它形式的觀點表達都屬於這一類,像Newhall的《世界攝影史》這樣影響力深遠的學術著作(畢竟被稱為開山之作)對一張照片或一組照片的肯定性判斷很顯然可以給相關的攝影師帶來極大的名望,但更典型的例子還要數美國批評家Clement Greenberg的例子,他對抽象表現主義的辯護讓波洛克們一躍成為當時在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一批在世畫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攝影大師何以是攝影大師?其實他們往往是參考了這些有話語權的「其他人」的結論;
(2)拍攝水平的高低:拍攝水平不能和更純粹意義上的攝影水平劃等號(這裡有點文字遊戲的嫌疑,但我想強調的是兩種並不相同的範疇),但有時候我們的確不需要藉助高高在上的藝術寫作者對照片的「轉譯」、「闡釋」、「意義生產」也能欣賞作品,比如那些十分現實主義,或者說具有明顯現實主義傾向(好的作品往往有多個面向)的作品,像秋山亮二拍的《你好,小朋友》或者任曙林拍的《80年代中學生》都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像許多國內的婚禮紀實攝影師的作品其實也是如此。當這些作品直接面對普通大眾的時候,無需史家或者評論家的「摻和」,它們幾乎自動就能獲得極高的人氣,因為它們以一種極為直觀的方式觸動著人們的心靈,從兒時的回憶到成家的重要時刻……
(3)藝術界其它因素的影響:這裡借用了霍華德·S·貝克爾的「藝術界」概念。其實攝影史家、批評家的寫作也屬於這個被稱之為「藝術界」的話語系統,但我在這想說的是那些更為純粹的、與藝術本身更無關的藝術界因素,比如對一件攝影作品的市場運作,當然也少不了作品拍賣的數額高低(沒人可以忽視安德烈·古斯基,誰讓他老人家的作品賣出了幾百萬刀……)。像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有相當一批被稱為「頑世現實主義」的藝術家著實在國外火了一把,也賣不少作品發家致富,而這個「大賣」和他們在西方聲譽的獲得之間的關係,至少不能排除一種可能就是他們作品中那種表面上對中國國內社會現實的批判對西方趣味的迎合:我今天做了一個搞怪的領袖肖像,老外就覺得好,就花錢購買,甚至重金捧我,但這很難說與作品本身的價值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但這樣的藝術家的確有相當的「譽」;
(4)自我營銷的效果好壞:如今這個時代,我們越來越需要某種某些可被歸納為「綜合」的能力,比如一個攝影師不僅要拍得不錯,想要成為人氣高的「網紅」,最好自己長得也特美(帥),兼職段子手,又是時尚品牌代言人(只是舉例子)……也就是說,在這裡攝影師這個職業被明星化了,而這帶來的一個效果就是,拍照本身至少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兒,而根據我的觀察,許多知名攝影師聲望的獲得的確都靠的是一種綜合能力,比如帥如吳彥祖的A,有故事如梁朝偉的B,有話題如某些一線女星的C(純屬瞎編,請自由聯想)……都可以作為他們獲得「聲望」的方法;
(5)說說老一輩攝影家:也許我還要再提一句,就是當我們去看一些活躍於各大攝影節、展覽上的那些所謂的中老年攝影家的時候,特別是年輕一點的朋友會對這些老一輩的攝影人不屑一顧,「他們有什麼?無非是沽名釣譽的一幫老傢伙」這樣的評價是我經常聽到的。對我而言,雖然不得不承認這裡面的確有不少是「混圈子」的人,但總的來說,這裡面還是有不少誤解需要澄清的,比如當一個50後攝影家在一個攝影節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現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把他的策展能力和他的攝影水平聯繫起來?當一個長期工作、生活在中國內陸城市的攝影家將他80年代的作品拿出來參展的時候,我們的所謂「名不副實」是不是一種很不公平的苛責?特別是在我跟一些所謂在圈內聲望很高的攝影家打交道的時候,我發現其實並不是他們的攝影水平真的不行,而是有太多的人都拒絕去了解他們的「譽」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如此的傲慢教我們如何去討論「過譽」的問題?其實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
BLABLABLA……
其次就是,什麼是「過譽」?
一般的解釋是「過分的稱讚」,也就是與自身的水準不相匹配的稱讚。但到底是從何種意義上「過分」的?「過」了誰的「分」?
從上面的分類我們可以看出,「名望」的高低與攝影師本人的拍照水平不能完全劃等號,還有諸如自我營銷、身份跨界與混合、藝術制度、權威意見等影響因子,但不管怎麼說,在我們的預期中,「聲望」的根本都要與攝影師的拍照水平相配,這當然牽扯到每個人對攝影的理解,說來話長,但似乎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在保持足夠謙虛的情況下,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覺。但要提醒的是,在判斷一個攝影師是否「過譽」的時候,我們要分情況考慮,比如我們說一名年輕的時尚攝影師缺乏對攝影這個媒介的貢獻所以是「過譽」的,或者我們說一名藝術成就很高的攝影家卻沒有足夠多的粉絲,這其實都有點莫名其妙。在做好如此的區分以後,也許我們才能判斷究竟誰被「過譽」了。
到這裡上面的鋪墊就排上用場了,我們可以做幾個假設:
1、錯位的聲譽:如果一個攝影師是因為做了策展或者其它組織的工作(比如攝影活動家)等攝影以外的事情而取得了攝影圈內的聲譽,卻有人說他照片拍得特別好,那自然可能有過譽的嫌疑了(對應第5種「譽」的獲得方法);
2、虛假的聲譽:如果一個攝影師的作品在有話語權的攝影評論家、攝影史家或者畫廊主(總歸是攝影圈的一些人)那裡被捧得特別高,而我們卻發現這些人除了攝影本身的考慮以外,還有不少無關攝影的考慮(甚至是主因),比如搶話語權、搶山頭、發展人際關係網、投人所好,那我們可能要重新審視這些作品的價值了,比如Greenberg在推崇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時候就有十分政治向的考慮——確立美國在現代藝術中的地位(對應第1、3種「譽」的獲得方法),這顯然和藝術本身的價值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或者,一個攝影師通過旅行和美照獲得了超高的人氣,然後通過一些刻意的經營行為讓TA的粉絲誤以為TA同時也可以拍得特別好(對應第4種「譽」的獲得方法),或者,一個攝影師的照片在某博上獲得了2萬的轉發,但我們卻偶然間發現這裡面有19998次轉發都是殭屍粉轉的(指的是可以製造出來可以反映「譽」的虛假效果,對應第2種「譽」的獲得方法);
雖然只是舉例子,但我感覺可以判斷很大一批各路「知名」攝影師是否「過譽」了。
當然,我說的只是這其中相對有節操的一部分。
豆瓣那些自以為很荒木的XXX,拍幾張被藝術搞的小縣城黃色刊物一樣的片子,就覺得是藝術,噁心死。
這是在豆瓣看見的真話。不爆名字了。
再加看到的幾句,
那些各種走荒木路線的XXX攝影師的鏡頭前面,全裸,露下體的各位姑娘小伙,你們不是在搞藝術,你們是被藝術搞了。豆瓣看到的,不做評論。
最後發表本人的看法,
豆瓣那些掛著膠片機自以為學過幾天藝術或者哪個不知名的藝校畢業的混跡於北京的小青年們,不是拍妹子的豐乳肥臀,拍互相舔來舔去插來插去,帶幾個妹子去樹林里脫光,厥個拉屎狀的屁股,露出YM,就是藝術,藝術和小縣城黃色刊物的區別就在於此,很微妙,至於豆瓣的各種妹子願意被各種玩兒,那就是她們的事情了,被譽為成功的小縣城黃色刊物,確實也不為過,看到某匿名用戶的回答某P組織,是在忍不住想回答一下。
其實看到題目的時候會以為看到一群任航九口之類,不過目前看起來並不太多。對以上兩人表中立態度。說一下這個P組織。
私以為攝影這件小事其實就是「開心就好」。你拍的開心就好,但是作為觀眾是允許在欣賞你的作品之後產生些許「反應」的。並不能說你拍的好開心呀,所以我就不能說你拍的爛啦。P組織大概興起於人人網,一夜之間大家名字後都多了那麼一個後綴,像極了邪教團伙。
某鮑姓攝影師,你說你和朋友拍的開心就好。但實際上,作為我們觀賞者來說,從來不會認為只要脫了就是美的好看的。只能說你拍的那幾套貧窮姑娘買不起衣服的片子,無法給人帶來美感的享受,不過你開心就好。當然也是原片攝影師的問題。 連續很長一段時間,人人網內轉發的每一套她的裸體藝術照片,對我來說就是莫名其妙的精神污染。
其實並沒有想人蔘公雞,結果說著說著就這樣了。
相比來講這些攝影組織,痴漢團比P要好很多。攝影師都很低調報團現象還可以水平也還行,不過也可能是兩個組織風格不同吧。國內人像我也覺得也就這樣了,接下來幾年不會怎樣了。我不喜歡,但是不代表沒人喜歡。
哎喲我可真磨嘰。
最後兩句:不是脫衣服的照片就好看了。開心就好。對收到公雞的同學們表示歉意,也可能沒有歉意。
請摺疊。攝影無大師。過譽,能過譽到哪裡去。
從網第一文案黃
大多數所謂「新銳攝影師「
推薦閱讀:
※新手攝影的作品,請大家點評?
※攝影過程中,有哪些深刻、關鍵的技巧?
※請問這種乾淨的日式風格如何用LR實現?
※為什麼說攝影就是做減法的藝術?
※如何在校園裡拍出好看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