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從平庸到優秀,再到卓越?

他需要注意些什麼?真正卓越的人和普通人的差別在哪裡?同樣一件事,別人在做,他也在做,用的時間也一樣,為什麼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差?


謝邀。

先說說什麼叫平庸吧。

平庸不一定是笨,不一定是表現出一副屌絲樣,也不一定是買不起車、還不起房貸。相反,平庸的人有時還會妙語連珠、思維敏捷。

但這卻仍然掩蓋不了他平庸的實質。

以我的標準來看,判斷平庸的最簡便方法,只有一句話:

在小事兒上揪住不放,在正事兒上馬馬虎虎。

在小事兒上揪住不放,在正事兒上馬馬虎虎。

在小事兒上揪住不放,在正事兒上馬馬虎虎。

你在餐館吃飯,服務員上菜稍微慢了些,你揪住他不放,嚷嚷著要把飯店經理找來。你引經據典、口齒伶俐、聲如洪鐘、義憤填膺。經理拗不過你,贈了你一盤菜,息事寧人,你得意極了。

第二天上班,老闆交給你一件事兒,你滿口答應,回到座位上繼續偷偷開著遊戲和別人玩鬥地主。工作上的事兒,先拖一拖吧,反正少不了我的工資就是。

——這,就叫平庸。

如何從平庸到優秀,這問題我是沒資格回答的,因為我也算不上優秀的人。但我勉強算作一個有目標的人,而且為了自己的目標一直在努力,所以我也在這裡斗膽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

以下重要程度排名分先後:

1.找准方向

我的性格偏感性,如果讓我去做枯燥的重複工作,還不如一刀砍了我。但我的女友卻與我恰恰相反,她受不了創造性的工作,她希望一切都能有章可循,規規矩矩,所以她去做了財務。

有一次她讓我幫忙用Excel整理數據,沒過十分鐘,我就已經崩潰了。她卻能對著電腦處理一整天。

性格決定命運。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方向,因此選擇方向時必須要慎重,再慎重,發現錯誤要及時更改與調整。

畢竟,努力雖然能讓你走得更遠,但如果方向錯了,你努力到精盡人亡,也到不了自己想要的終點。

關於這事兒,我們的老祖宗是最明白的了。因為有個成語,叫「南轅北轍」

2.培養「解構」的能力

什麼叫解構?

「我要開個淘寶店,賺大錢。」——這是籠統的表達方法,想到這一步,就去實施,必然會無從下手,更談不上成功。

「做淘寶,應該是在網上開個店,去工廠里找個商家,進貨,回來賣,坐等賺錢。」——比上一步要好一些,但仍然是你自己的意淫,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到這一步就去實施,基本也會鎩羽而歸,碰一鼻子灰。

解構,就是把大事情逐一划分成小事情的能力。

開店——開什麼樣的店,整體風格是什麼,目標群體是什麼,基本定價是多少

進貨——自己可以動用哪些人脈,是選擇大眾款,還是走小眾路線,去哪裡進貨,是阿里巴巴還是批發市場還是貼牌代工,與代工廠溝通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運營——手裡的錢能支撐多長時間,直通車要不要開,怎麼開,選擇哪個單品當爆款,每天的運營數據表要注意哪些問題,店內店外要不要引流,店鋪初期要不要刷單,怎麼刷

物流——選擇哪個快遞公司,價錢談到什麼樣才合適,商品包裝選擇紙盒還是塑料,怎樣減小物流中可能出現的損壞

售後——如何提高二次購買率,要不要建立相應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來增加用戶粘性,遇到惡意差評該怎麼辦,淘寶維權介入時,要提供哪些證據

上面說的這些,只是我隨便想的例子而已,等到真正實施時,會比現在要複雜得多得多得多。

解構,最大的好處就是在一團亂麻的事情中,抽絲剝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構的關鍵,在於你要對事情有極為充分的了解,萬萬不可閉門造車,一個人意淫。

至於如何達到充分了解的程度,是需要動用所有的人脈與能力去做的。有很多資源都唾手可得,我們要做的,是找到這些資源,並為自己所用。

還是拿開淘寶店舉例子,網上有大量的淘寶運營技巧,你有一個一個認真看下來嗎?也許你的某個朋友、同事、鄰居就是淘寶店主,你有去拜訪他,徵求他的意見嗎?如果想再進一步了解,你考慮過去某個淘寶商家公司打工兼卧底嗎?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接近事實的真相,在解構時,就不會找不到頭緒。

掌握了解構的技巧,你就不會有眼高手低、無從下手的感覺。你明白第一步該做什麼,第二步該做什麼之後,剩下的,就只是執行了。

3.執行力

「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這是知乎中的某個答案,對於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解釋。個人覺得十分中肯。

知道得再多,不落到實處,就永遠會是空中樓閣。

執行力的培養,從一個人出生,就已經開始了。我小時候,母親會買來多米諾骨牌,或者十分複雜的航母模型(全是零件,要自己動手拼裝),鼓勵我去一點一點把骨牌搭起來,把航母模型拼起來。

小時候家裡還讓我去學鋼琴,我沒日沒夜地練,為的就是最後能享受音樂從自己手中流暢地演繹出來的感覺,家裡人根本就不需要逼我,我都已經廢寢忘食了。

這種過程與感覺,我到現在都沒有忘記,因為我知道通過自己的雙手,一點一點把事情做成之後,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

不論過程多艱辛,始終堅信事情做成之後,自己會獲得巨大的滿足感——這就是執行力的源泉。

另外,執行力必須要與剛才我提到的「解構」來配合,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按期完成,避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這是保證執行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各位可以試著從最簡單的行動入手,來培養執行力,這裡強烈推薦堅持健身、跑步,相信我,堅持下去,你會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說到這裡,我想應該可以解決題主的疑問了:

同樣一件事,別人在做,他也在做,用的時間也一樣,為什麼有人做的好,有人做的差?

同樣一件事,別人在做,他也在做。

從「方向」上來看,也許有的人擅長,有的人不擅長;

從「解構」上來看,也許有的人把事情分析得十分透徹,循序漸進,而有些人只是不求章法、照葫蘆畫瓢;

從「執行力」上來看,雖然他們花了同樣的時間,但有的人步步為營、踏踏實實,而有的人只是心不在焉,耗時間罷了。

又怎麼可能只用投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一個人做事的好壞呢。

最後總結一下:找准方向——培養解構的能力——執行力,如果這三點都可以滿足的話,你一定會朝優秀的方向發展的。

共勉。

=====================================================

[習慣性小尾巴] 自己的公眾號,會發些知乎上不會發的東西喲。

微信號:mengshuhz

http://weixin.qq.com/r/KEhVTczE2ZGmrYgu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唔,熱血漫畫里有這麼個人。

他從平庸……

到優秀。

到卓越。

說真的,我一開始看這部漫畫,我覺得這貨就是負責搞笑的。

因為他一出場就是這樣:

講話是這樣:

還經常這樣:

就連他的好基友卡卡西都沒想過,他原來是這樣:

帥到掉渣!!

至於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只知道他被嘲笑時是這樣:

挺身而出時是這樣:

經常看到他是這樣:

對世界的理解是這樣:

一直的隱忍,不變的堅定,永遠的樂觀,從不放棄的努力,該出手時的毫不猶豫。

帥爆了。

不去嘗試怎麼知道?

青春不燃燒哪有意義?

一個擁有傻瓜式執著的聰明人,充滿激情,熱血從不會涼下來,留給世界的只有帥氣的背影。

青春不能回頭,所以沒有終點。

有時候覺得單純的執著也可以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不管多辛苦,都為自己所認可的事情堅持下去吧!這樣,那些一直頂著精英光環的傢伙……

也會只剩下這樣的表情……

帥爆了。


去建構,去感知,去重複。

缺一不可。

但是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感知,或者說感受。沒有這個,另外兩個不活。

最近在讀Josh Waitzkin《學習的藝術》,字裡行間你都能讀出這位王者棋手,太極冠軍豐富綿長的感受力——他的那些元思考,化數字為直覺,身體瞬息之間的平衡,照顧一個情緒漣漪的波動,感受力量傳遞的微妙……這些細枝末節全部要以極其強大的感受力為支撐。而彼時他才不到20歲。

這時才知思維的疆界之廣大深遠,不亞於宇宙蒼穹。


人很難一句話說清楚怎麼算平庸,優秀,和卓越。但是基於他的能力和工作,是有多種維度來衡量和測算什麼算平庸,優秀,和卓越的。我來簡單地拿mkt的工作來舉例詳細說說我的理解和看法。

做marketing的工作者,最重要的兩項特質是aggressive和同理心。你需要削尖了腦袋,想盡各種辦法去做引流拉新的工作,以及branding的工作。一個是量一個是質,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那麼在市場部,就開始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哪些人是獲取資源的,哪些人是執行者。可獲取資源的一塊,才能算真正MKT角度去衡量的,執行的部分,只算運營(不是說他們不重要,他們有另外一個維度,也分為平庸優秀和卓越,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地位應該略弱於市場,因為如果沒有MKT去引水進池子,他們也無用戶可運營)

修改後

量只是一個客觀維度,還有口碑度,和產品契合度,營銷和促銷的區別等等,別的話題再說。

畫得有點丑,大家將就一下_(:з」∠)_這個不是客觀標準,我沒辦法去界定羅永浩和雕爺到底誰更牛逼,我只說一下我大概模糊的概念,以及表達一下就算是不同的階層內,也還是有一個不斷升級前進和高低之分的,但是都不妨礙他們是卓越層級的哈。好下面我們一層層拆分一下打怪升級的任務;

1.作為一個平庸的市場工作者比如我 ?_?
平常需要做的幾塊任務:社群,自媒體,媒介投放,BD項目,線下活動和地推,KOL維護和拓展;
將業務合作和推廣拉勾以及維護社會關係全部打通,大概而已保證一個項目出來達到十萬到百萬的曝光量;(具體數據根據產品質量,文章內容優劣,預算多少,風水= = 而言大小不等)

那麼從普通的底部到普通的頂部,大概需要完善的就是:
a.文案撰寫能力;(逗比,廣告,嚴肅,煽情,傳播性內容,乾貨性內容,信息搜集,簡單的PS能力,鑒賞能力)
b.資源整合能力;
c.基本的物料跟進梳理能力,對大部分的線下物料材質報價好壞有基本認知;
d.迅速獲得對方信任和好感的能力;
e.對自己產品和資源的了解,認知,輕重度把握,交換的議價能力,換取目標資源的目標意識,督促對方落實執行,統籌分配協調工作能力,團隊管理能力;

總結,但是總的來說,一個平庸階層的市場工作者,只能起到傳播作用,借力打力,錦上添花,煽風點火,巴拉巴拉。

而要進入到優秀階層,則需要有製造一個標誌性事件,營造一個話題氛圍,塑造一個系列的能力;

比如我們的CMO @鮑艾樂同學;呱唧呱唧~

而Ella的自評和我對她的評價我們都選擇了優秀這個段位,並沒有選卓越,這在我們團隊討論的時候和其他小夥伴認知差距較大,這個我覺得,還是得眼光看遠點,全局性地評判,不卑不亢實事求是,更有利於我們每一個人認識到自我在整個社會中的階段,更有利於下一步地成長;

那麼從優秀的底部到優秀的頂部,大概需要完善的就是:
a.團隊的打造能力;手下是一群小朋友,還是一群頂尖執行者;是一群個人英雄主義者還是抱團式壁壘作戰;
b.市場策略的判斷和制定,是把一群人引向了越走越寬的康庄大道上還是越走越窄陷入死胡同;
c.四兩撥千斤的撬動能力;
d.把關的水平高低以及救火隊員的應急備戰能力;
e.行業人脈的積累厚度和業內口碑的樹立;
f.跨部門協調能力;
g.部門預算的性價比;

從3W咖啡館開始,那時的北京是沒有互聯網圈子的,Ella就一個人樂顛顛的辦會議收門票,誰也不認識,就去微博上一個個給那些大咖發私信,邀請來演講,高峰時期每周強迫自己開三場,逐漸形成了一個品牌效應,慢慢地,創業大街上的咖啡館和孵化器越來越多,直到今年總理接連來了兩次拉勾,將這個創業大街的氛圍推向了極致;

為了打入程序員人群,他們創建了1024程序猿節的百度詞條,不停地做各種精美的H5,海報,活動,開放日,禮品贈送,今年的1024策劃的H5,相信刷遍了大多數程序員的朋友圈,誰說十年後會不會成為一個雙十一一樣的標杆性全民瘋狂的節日呢?而締造一個事件的巔峰,必然是締造一個生態,從規則的玩轉者到規則的制定者,才是將MKT做到了頂峰的證明。

而至於卓越層面的晉級過程,目前能力不夠,只能仰望,不敢亂揣測,等我明年再來補充答案;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MKT卓越的巔峰,應該就是締造了一種宗教吧。
讓所有人迷信你,追隨你,按照你的意願去做出相應的行為,到了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初級的市場工作者如我,應該就是一隻螻蟻一樣的存在了吧哈哈哈。

想到什麼再補充吧。

新書《全棧市場人》已上市,

京東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噹噹購買地址:全棧市場人 互聯網市場營銷入門通用寶典

歡迎購買,反饋意見,感恩(づ ̄ 3 ̄)づ


建了一個關於自我提升的qq群:481961971 歡迎加入。

平庸的人與卓越的人在本質上有且只有一個區別,那就是有沒有投入的去做好一件事的能力。

衡量一個人卓越與否的標準就是,他是否在一個領域內做的很傑出,是否達到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程度。

如何達到卓越的程度?

許多人會說你要有一個精確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付出努力,多做運動,堅持不懈等等。

但這些,毫無用處。

對於一個已經成功的人,你去總結他的經驗,分析他的歷程,總結出原來這個人成功是因為他眼光長遠/有個好老婆/每天堅持舉狗熊三十二次改變運勢等等,但那都是基於他已經成功、已經是卓越的了這個【結果】,去尋找支持這個結果的條件。

每個人一生會遇到的事情何其複雜,即便你把馬雲的個人經歷研究得滾瓜爛熟,把你放到馬雲十幾歲時候的環境,你照樣不一定能做出馬雲今日這麼偉大的事業。

我並不是說總結前人的經驗是無用的,而是得看這個經驗是被「誰」吸取。

正如知乎上有許多有用的經驗,優秀的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法,許多人看了都紛紛點贊覺得非常好,然並卵。

有的人能從雞湯中受益而有的人則不能,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雞湯的好壞,而是在於你有沒有從雞湯中吸取營養的能力。

你去嫖娼,接客的是一個年方四十六的大媽還不能換,你很沮喪,忍著噁心匆匆來了一發就走了。你覺得這個窯子真爛,以後再也不來了。

但如果是一個喪心病狂的銷售人員去,儘管這大媽年方四十六,但他依舊會愉快的和大媽嬉戲玩耍,他會打開大媽的心扉,然後讓她買他的安利;撫慰她的心靈,然後讓她買他的安利;給她講睡前故事,然後讓她買他的安利……

一個人卓越與否,有沒有前途,今後會不會很厲害,從根本上來講那都取決於「他是誰」,而不是在於表面的他做了什麼。

有人告訴你想卓越就得堅持不懈的努力,但你發現有些不那麼努力的人卻成功了;有人告訴你想卓越就要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但你發現很多沒有夢想隨性而為的人又他媽成功了;有人告訴你想卓越就要堅持自己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但你又發現很多堅持自己信念的人卻在生活中窮困潦倒。

你只能看到別人給你說的道理的表面,你總是想給任何事情都找出一個有跡可循的規律,你以為自己只要懂得了許多的經驗就能夠避免失敗。

傻孩子,人生充滿了偶然和不確定,世上從來不存在一條只要你按照它去做就一定能保證你會成功,就一定能保證你變得卓越的道理和法則。

在人類的邏輯體系內永遠都是二元對立的存在,你總是會發現許多事正著解釋也行,反著解釋也可,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俗話又說近水樓台先得月,你得學會去認清你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誠實的面對自己,而不是依靠別人的經驗,別人告訴你的道理來過「你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在知乎說過好幾次,不欺騙自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你得先學會誠實的面對自己,你才能夠去理性的看待問題,你才不會被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話迷惑,你才能夠分清什麼是對你真有用的,你才能夠學會對自己負責,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不知你發現沒有,我們總是喜歡給許多事情加上一個道理,加上一個規則去解釋。

比如創業失敗了,你會苦思冥想總結出幾條經驗告訴自己,前期準備不充足,人員能力不行,運營思路有問題等等。

但是實際上,這些經驗與總結的確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對一些人來說,這種總結與經驗在很大一種程度上是一種我們給自己的「心理安慰」。

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恐懼未知,我們潛意識裡害怕偶然,因為偶然意味著不可掌控,意味著我們對於現實其實很無力。

沒有人敢承認自己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失敗,他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有很多的因素來自於偶然,他不敢承認他的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是不論他如何努力,如何付出也都不受他掌控的。

所以我們喜歡聽到道理,我們喜歡聽到對事物的總結,因為那些道理和總結會令你感覺自己「好像」是對於一切都是知道的,你感覺自己有跡可循,所以這些道理與總結會給予你一種安全感。

請你先意識到並且接受生命中的偶然性與那些不可控的要素的存在,然後再來看待這個問題。

你現在想想這句話:「你成功與否,你卓越與否,首先是取決於「你是誰」,而不是在於你做了什麼。」

明白了嗎?

現在我們來分析卓越的本質。

卓越說白了就是一個人能把一件事情做的非常好,好到令大部分人無法超越。因此在最根本上卓越取決於你能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

衡量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的標準不在於你在這件事情投入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練習,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哪些犧牲,而只在於你的產出結果的質量

衡量的標準一切都指向你產出的結果的質量,你想成為一個卓越的作家那要拿你寫的作品說話,你想成為一個卓越的產品經理那要拿你做出的產品說話,你想成為一個卓越的公交色狼那要拿你做的猥瑣的事說話。

在你卓越的作品沒出來之前,在那之前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服務,你選擇努力也好,你選擇走旁門左道也好,本質上只是你選擇走到終點的道路不同而已。

所以你要明白,不要被那些手段的區別所迷惑,不要被社會的評判標準和自己的情緒迷惑,更不要拿自己的付出來自己感動自己。

你想在下次考試中獲得班級第一的好成績,在此之前你每晚凌晨一點才睡,不論什麼課上都瘋狂的做筆記,頭懸樑,錐刺股,一頓飯吃三個雞蛋補充蛋白質增強記憶力,但結果你卻只考到班級第十。

這個時候請你記住,不要因覺得在別人面前丟臉而沮喪,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痛恨自己的不努力,不要為了讓別人覺得你是個有上進心的人而更加發奮。

總而言之,首先不要欺騙自己。

沮喪,難過,悔恨等這些情緒並不是失敗後的自然的反應,我告訴你,負面的情緒在本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你是令自己沉浸在負面的情緒里從而躲避去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

有的人會覺得這次的失敗只是因為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所以要更加的努力。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大多數人對於努力二字的認知只停留在「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努力的數量和時長」上。

但真正的努力是你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去付出真正有實際意義、真的能夠產生效果的行動。

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在骨子裡之所以會那麼平庸,是因為他們很懶並且不願意去面對真正的問題。

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他們不敢去想自己這次之所以沒考好/沒做好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去背必考的要點,沒有揣摩考題的思路,雖然每天自學到凌晨,但自學時的效率並不好反而因為佔用了休息的時間導致課堂上聽課的質量也不高,雖然他們把課文背了一百遍,但每次背的時候並沒有真的往心裡去記。

其實很多人潛意識裡能夠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並不會解決真正的問題,他們也清楚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情並不會解決真正的問題,但就是因為他們又會用「努力就會有回報」「付出總會有收穫」這樣的道理來安慰、糊弄自己,天真的幻想著問題會自己解決,天真的認為雖然自己做的不是真正能產生價值的事但過陣子事情自己就會弄好。

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寧願明知自己的做法是錯的,明知自己所做的事不會產生效果,還是會閉上眼糊弄過去彷彿老天會幫他們解決好一切。

所以許多人所謂的努力,只不過是對真正問題的逃避罷了。

在生活中有許多時候,你越是想強迫自己改變,越是想令自己「變得」穩重,「變得」有目標,「變得」努力,你越是做不到。

你真正能夠踏實穩重,有目標能堅持的時候也不會是因為你在哪兒看了一篇文章告訴你要努力,你怎樣確定理想你就努力了,你就有目標了。

人的改變多是需要契機,雖然看到一篇真正有思想的文章也可能是一個契機,但這幾率非常小,因為最本質的還是在於你個人過去知識、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的積累,這個奇蹟作為一個突破點,把你以往的一些知識點聯結了起來然後你才恍然大悟,真正想通了,然後自然而然的就改變了。(什麼是頓悟?為什麼會有頓悟?為什麼剛好在那一刻頓悟?頓悟是一種隨機事件嗎? - 鳳紅邪的回答參考我這個回答)

所以不要刻意的追尋,而要更多的注重於「積累」。

回到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投入時間去鑽研,需要反覆的練習,從理論上來講,【一個人只要在一個領域投入足夠的精力與時間去研究都能夠達到卓越的程度】,但現實中又往往會因為個人意志與生存問題的衝突導致一個人無法在一個領域投入的去研究,並且人又總是會欺騙自己,不敢面對真正的問題,不去付出真正「有效」的努力,而導致許多人只能平庸一生。

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即便他們看了這篇文章後知道了自己平庸的原因,知道了該怎樣達到卓越,但他們明天依舊會刷微博,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沉浸在無效社交中,他們並不會付出實際的行動,他們也懶的去投入的做好一件事情。

這並不只是因為他們懶惰,因為他們習慣了平庸,而是人的一生本就是無可預測的,人的本性也很難改變,大部分人都是頑固的局限在自己對世界既有的認知里,都是沉浸在欺騙自己就能獲得的廉價的安全感中,都是渾渾噩噩的意識不到自己是孤獨的,只有自己能夠為自己負責的這個事實。

無論你是想變的卓越也好,想成為有錢人也好,想學會泡妞也好,但凡是涉及到人自身的改變,一切道理與說教都是扯淡,邁出那一步,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去嘗試新鮮的事物,然後那些你只是「知道」卻不「明白」的道理才能真正的在你頭腦中被接受,你的行為,你的本性才能得到改變。

也許現在你還沒到改變的那一天,也許現在你還沒遇到那個令你頓悟的契機,但是從現在你至少可以去嘗試不再欺騙自己,不再用道理與經驗安慰自己,無論你想做什麼,不要猶豫,just、do it。

完。

微信公眾號:鳳紅邪的神經病世界

http://weixin.qq.com/r/4jlQSEbEYhsdrQIr92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到這個題目,我突然很感興趣,所以不邀自來了。我還是個大四的學生,所以不敢談的太遠以免貽笑大方,僅僅從回想本科四年的角度,思考什麼是平庸、優秀和卓越。有條件再談談我理解的如何達到。從本科生角度來看這三個詞,無疑是有些投機取巧的,而且會因為至少三個方面的原因存在局限性:

1、學校和社會評價成功的標準不一致,有很多在校表現突出的人後來默默無聞,也有很多在校表現平平的人後來一發不可收拾。

2、我的學校處於不上不上中等水平,所以對於清北或者說專科院校的同學來說,情況會因為所處環境存在巨大差異。

3、我的本科個人經歷主要受學生會工作和公益、讀書三方面的影響,個人主觀色彩很重,所以答案僅僅作為參考,知乎上較真的大神們請輕噴。

首先我試圖了解這三個詞的定義是什麼,從新華字典的定義來說:

1、平庸:尋常不突出,沒有作為。

2、優秀:出色;非常好。

3、卓越:高超出眾。

那麼接下來我思考的問題是對於本科生來說,這三個詞在現實語境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因為即將畢業,所以我想到對於畢業生來說,可能高頻辭彙就是GPA、OFFER、出國、考研、是否談過戀愛等等,另外我個人比較在意的一點是:大學四年,是不是真正完整地做過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呢?

在腦海里回顧了一下我過去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我能意識到可能只有到了求職季同學們才會真正懊惱自己大學四年究竟幹了什麼,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竟然壓不住一張薄薄的A4紙,就算費盡心思美化各個環節,把很多小經歷吹得天大,又或者準備美美的頭像,似乎都不能降低自己簡歷被HR扔進廢紙簍的速度。更有很多人一次又一次跌倒在群面、單面、BOSS面,甚至是筆試等等環節。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很多一本或者說211高校學生在求職季之前其實心底是有些小驕傲的,心想憑著我的水平難道找不到一份好工作嗎?可現實卻總是無情打臉啪啪啪。為什麼我們平時感覺一切順風順水,前途一片大好,一遇到競爭就突然發現自己全面崩潰了呢?

而我們眼中平時比較突出的人,似乎能感覺TA在某些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以致於能夠觸類旁通得到很多常人可望不可即的機會。比如有的人英語特別好而且學習成績很棒,所以能爭取到好的出國交流項目;又或者某些人學生工作做得不錯,所以學校有很多機會都會優先把名額給TA。

最後是我們眼中的大神,能收下凡人膝蓋的又是些什麼人呢?我的感覺是各方面都還行,基礎素質很紮實,但是在某個或者某些方面非常的突出,甚至是耀眼。

於是我嘗試提出關於平庸、優秀和卓越在這一視角的定義:

1、平庸:感覺一切都還不錯,外表、學業、體育、校內外活動、社團經歷等等似乎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是一旦放到大環境下競爭就會突然顯得很弱勢。

2、優秀:(1)能在本科畢業的時候擁有一個好的發展平台,要麼是名校的研究生資格,要麼是條件還不錯的工作(2)更廣泛的定義,應該是本科期間某一方面具有特長,比如學術、比如社團經歷等等。

3、卓越:(1)各方面都不錯,基礎素質很紮實,有部分領域非常突出(2)有能力並切實從頭到尾做完一件完成的事情。

關於卓越的第二個定義,我需要著重花篇幅來解釋一下。就我個人感覺來講,有能力創建並推動一個項目,從Idea到最後的收尾總結,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有能力從始至終做好一件小事的人,其實各方面素質已經非常強悍了,在同齡人中很有可能屬於出類拔萃的人。

這一點我是從兩位比較牛的人物那裡慢慢琢磨出來的。第一個是政界黑馬陸省長告訴我們大學生的故事,他自己擔任北大學社會主席卸任之後,自己這麼多年回想很自豪的就是一件小事:給北大學生的床前裝了一個小小的柜子。我自己是做過類似職位的,仔細想了想這件事的難度,我能體會到這位大人物為什麼會對這件小事記憶猶新。

第二位是商界的零點創始人袁大大,他據說講過一個觀點(我是聽人轉述的,不知道是否有吹水的嫌疑),就是如果一個大學生能堅持4年每天寫日記或者博客。畢業之後這個人要創業,來找他投資,要多少錢給多少錢。

受這些觀點啟發,我認為一個學生能做成一件完整的小事,哪怕在校名聲不顯,這個人也是很生猛的,以後一旦有一個兩個機會很容易凸顯出來。包括現在我自己也努力在本科的最後一年做一件小事,希望從頭做到尾,每一個環節都儘力完成。

另外題主在描述中問了三個問題,我把它們放在我論點的框架下進行簡單的回答。

1、要注意什麼:目標真的有效嗎?

我想到之前很火的一個話題:為什麼很多名校學子在卓越中一路走向平庸?前段時間我聽宣講會的時候,一個HR講了個觀點我很贊同。一個名校學生可能會在進校之初就給自己定各種各樣的年度目標,比如大一考四級,大二考六級,大三考專四……,在達成一個個目標之後很容易陷入一種虛假的自信:我考過了這個證,所以我英語水平很高。而另一種情況,一個本科生以學好英語為目標,每天晨讀,堅持閱讀英文新聞,每天1個小時聽力,晚上還要上晚自習,4年下來可能也會很謙虛地認為自己英語學得還不夠好。雖然不排除又學得好,又能考證的可能性,但是假如兩種不可兼得,這兩種情況下誰的英語水平是真的好?

目標為努力提供了方向,但是目標真的有效嗎?這可能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需要定期審視自己的動機和目標。

2、與普通人有什麼區別:卓爾不群、堅持不懈

我認為有兩點,第一是卓爾不群:能堅持做一個清醒的思考者,讓大腦不停息地接受最新的信息和思想,同時堅持做自己覺得有意義又有趣的事情,不管周圍環境如何,別人如何看待。第二是堅持不懈,就如我上文中提到例子,每個人都可以心血來潮地寫一篇日記,但有多少人能堅持4年呢?很多真正有正面影響的東西都需要時間的積累,比如鍛煉,或者學英語等等。

3、同樣的付出,為什麼效率不同:思維方式、資源和做事方式。

這一點其實很難說清楚,因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多而且難以評估。但是我覺得,一個所謂有些和卓越的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應該會呈現出一定的優勢,比如常用的思考模型和邏輯,都會加速這一過程即快速理清目標、效果以及如何行動。另一點,優秀的人往往與優秀的人結交,很多看似複雜的問題往往因為有牛人指點而節省很多彎路,比如說要解決的問題中出現了一些醫學領域的醫生,這個時候剛好認識一個很牛的醫生,要麼能幫助你解決疑惑,要麼能告訴你這個問題屬於什麼領域你該去找誰。最後一點是做事情的方式,在執行力方面,人和人的差距就大了,有的人執行力超強,而有的人永遠只停留在幻想:「明天我要……」之中。 至於如何從平庸到優秀和卓越,其實我多多少少已經寫在全文中了。粗暴地總結一句話:

在自己喜歡並擅長的方面做到極致


從平庸到優秀很簡單、需要你不斷超過別人。

從優秀到卓越很難、需要你不斷超越自己。


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是反著來的。你想想,小孩的學習力、觀察力、洞察力、執行力和創造力如果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該是多麼卓越的人。而扼殺它的元兇之一就是「乖孩子,聽XX話」。那麼反之,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在成長中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突破自己的既有思維和觀念,就有望完成這個跨越了。


不扯名詞了, loser來自我剖析一下。

我們倒推回去,來看看一個人為什麼會平庸。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天賦好的聰明人,我們身邊有很多,同樣也不缺野心大的想成就些什麼的年輕人。但大部分,不計其數,自認不平庸的,熱愛讀書與思考,視野開闊思維跳脫,看問題透徹有見地,活脫脫一個優秀人才雛形,在人生的某個節點,停住了,也許你也是一個。有對卓越的渴求而不得才會提這種問題,而那些埋頭做事情的人根本想不到這種困惑,為啥自己最終問出了這麼一個事情,還不是感覺卓越就在前面看得到,走兩步發現虛晃的影子又更遠,於是才兩步就泄了氣。我們叫這個「眼高手低」。

我人生20年在問出這個問題之後就幾乎與「優秀」擦不上邊了,後來慢慢發現自我剖析越透徹,人就越懶惰和虛無,那麼我們試著了解一下差別到底在哪。

從宏觀角度來看,時間是每一個人的基礎成本。我們常覺得用一個小時做飯太浪費時間,有時候手裡捧起一本書決心看一會,半小時後沒看進去頭腦發矇,就放在一旁拿起手機/ipad刷微博,三小時一晃而過。這就表示平庸,來源於你這個人沒有一個優秀「時間感」。大多數人不是不愛惜時間的,而是「時間焦慮」。答主很多年沒有得到過一些「可預見」的勝利了,直到這次準備考研又出現了時間焦慮這個問題,常常急得跳腳還是停不下狂刷知乎的右手,心裡拚命暗示:明天!明天一定開始發奮。哪怕進入學習狀態,一個小時背誦成效頗低,便會怒換另一門科目攻堅一陣。

我深知自己一次次「可預見勝利「的告敗都來源於「時間焦慮」,這不是一兩句人懶就能解釋的 大多數人存在的問題。一般能將其處理的非常妥帖的人,多半都是來源於優秀的家庭,從小培養的好習慣,以及穩健的心理素質。我是不吝在喜愛之事上付出努力的人,常會一時興起先做心尖上最想做的事情。「最想做的「在每一時刻都排在「最該做的」之前,認為隨性的活是更體面和愉悅的,但把這麼多年的所得無多真正的癥結掰開反覆看,問題還是在這裡,一個有緊有松的時間感能讓人在該做之事的軌道上盡量繃緊,在進入狀態後任時間自由流淌的沉浸其中。

畢竟啊,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

這是我看到大多數人及自身平庸的原因,先從不平庸開始就是攻堅半數以上人類共有的短板吧maybe~~


我應該說努力認真堅持就可以了,大家去吧加油。或者龍生龍鳳生鳳平庸卓越都是從出生就註定的。

其實都沒錯,其實也都錯了。

平庸也好,卓越也好,都是拿一個小紙條貼在腦門兒上而已。

但我們都喜歡這個。

大家可以給一個人貼上不同的標籤,但並不代表著這個人就是僅此而已。

你也可以給我貼腦門兒上兩張,上面寫著怪人,但我看來,你根本不了解我,你對我的評價,我並不在乎。

你也可以給我貼上帥哥的標籤,我真心謝謝你這麼做。

因為我們希望別人給自己貼上自己喜歡的標籤,我們著迷,為之付出。

我們自己也喜歡給自己貼標籤,把自己鎖定在一個框裡面,不論標籤是什麼,都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界限,都是自己的極限,有了極限,不論大小,都是不太好。

在框子里,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何況,你給自己的框子並不一定是適合的,你遷就框子或者強求框子,也都是不太好。

我們為什麼要一個框子?死了就有遺像了,就有自己的框子了,何必著急。

有些人不相信別人的標籤,也不會自己給自己貼這些東西。

梵高他不會給自己貼上天才的名號,也不會相信別人給他貼的廢柴瘋子的名號,他僅僅是熱愛藝術,熱愛畫畫,他喜歡自己的事業並且相信自己的天賦。

他生的時候標籤上是平庸,死後貼上了卓越,但這對他來講其實都沒有一點意義了。

怎麼變的呢?

他應該也不會知道,他只是認真的在做自己而已。


有一次,比爾蓋茨的父親,讓巴菲特和蓋茨,分別寫下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一個詞,兩人不約而同寫下了自己成功的要素:專註 。從那一刻起,兩人便相見恨晚 !

讀完可能需要5分鐘喔 (文末有重要福利)

當然,人和企業是一樣的。

曾經看過一個TED演講,對我的影響非常深刻,叫《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別被這個名字蒙住了雙眼哈,並非只是講給領袖們的,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同樣適用的。

開篇講到:當別人似乎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時候,你怎麼解釋

比如說,為什麼蘋果公司創新能力這麼強?

這麼多年來,年復一年,他們比所有競爭對手都更加具有創新性,而其實他們只是一家電腦公司,他們跟其他公司沒有任何分別,有同樣的途徑接觸到同樣的人才,同樣的代理商、顧問和媒體。

那為什麼他們就似乎有那麼一點不同尋常呢?

同樣的,為什麼是由馬丁·路德·金來領導民權運動?那個時候在美國,民權運動之前,不僅僅只有他一個人飽受歧視,他也決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偉大演說家,為什麼會是他?

又為什麼懷特兄弟能夠造出動力控制的載人飛機,跟他們相比,當時的其他團隊似乎更有能力、更有資金,他們卻沒能製造出載人飛機,懷特兄弟打敗了他們,一定還有一些什麼別的因素在起作用。

大概三年半之前,我有了個新發現,這個發現完全改變了,我對這個世界如何運作的看法,甚至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工作生活方式。

那就是我發現了一種模式,我發現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令人振奮的領袖和組織,無論是蘋果公司、馬丁·路德·金還是懷特兄弟,他們思考、行動、交流溝通的方式都完全一樣,但是跟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完全相反。

我所做的僅僅是把它整理出來,這可能是世上最簡單的概念

我稱它為黃金圓環:

為什麼?怎麼做?是什麼?

這小小的模型就解釋了為什麼一些組織和領導者能夠在別人不能的地方激發出靈感和潛力,我來儘快地解釋一下這些術語。

地球上的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明白自己做的是什麼,百分之百,其中一些知道該怎麼做,你可以稱之為是你的差異價值,或是你的獨特工藝,或是你的獨特賣點也好,怎麼說都行。

但是,非常、非常少的人和組織明白為什麼這麼做,這裡的「為什麼」和「為利潤」沒有關係,利潤只是一個結果,永遠只能是一個結果。

我說的「為什麼」指的是:你的目的是什麼?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你懷著什麼樣的信念?你的機構為什麼而存在?你每天早上是為什麼而起來?為什麼別人要在乎你?

結果是我們思考的方式、行動的方式、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

很顯然的,我們所採用的方式是從清晰開始,然後到模糊的東西,但是激勵性領袖以及組織機構,無論他們的規模大小、所在領域,他們思考、行動和交流的方式都是從裡到外的。

舉個例子吧,我舉蘋果公司的例子,這個例子簡單易懂,每個人都能理解。

如果蘋果公司跟其他公司一樣,他們的市場營銷信息就會是這個樣子:「我們做最棒的電腦,設計精美、使用簡單、界面友好,你想買一台嗎?」不怎麼樣吧。

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交流方式,也是大多數市場推廣的方式,大部分銷售所採取的方式,也是我們大部分人互相交流的方式。

我們說我們的職業是幹什麼的,我們說,我們是如何的與眾不同,或者我們怎麼比其他人更好,然後我們就期待著一些別人的反應,比如購買,比如投票,諸如此類。

這就是我們新開的律師事務所,我們擁有最棒的律師,和最大的客戶,我們總能滿足客戶的要求;這是我們的新車型,非常省油,真皮座椅,買一輛吧。但是這些推銷詞一點勁都沒有。

這是蘋果公司實際上的溝通方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和創新,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十分精美、使用簡單和界面友好。我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最棒的電腦,想買一台嗎?」

感覺完全不一樣,對吧?你已經準備從我這裡買一台了。

我所做的只是將傳遞信息的順序顛倒一下而已。

事實已經向我們證明,人們買的不是你做的產品,人們買的是你的信念和宗旨。

「人們買的不是你做的產品,人們買的是你的信念。」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裡的每個人從蘋果公司買電腦時都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我們從蘋果公司買MP3播放器、手機或者數碼攝像機時,也感覺很舒服。

而其實,我剛才已經說過,蘋果公司只是個電腦公司,沒有什麼能從結構上將蘋果公司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競爭對手和蘋果公司有同樣的能力製造所有這些產品。

實際上,他們也嘗試過,幾年前,捷威(Gateway)公司推出了平板電視,他們製造平板電視的能力很強,因為他們做平板顯示器已經很多年了,但是沒有人買他們的平板電視。

戴爾公司推出了MP3播放器和掌上電腦,他們產品的質量非常好,產品的設計也非常不錯,但是也沒有人買他們的這些產品。

其實,說到這裡,我們無法想像,會從戴爾公司買MP3播放器。你為什麼會從一家電腦公司買MP3播放器呢?

但是每天我們都這麼做,人們買的不是你做的產品,人們買的是你的信念。

做公司的目標,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的產品的人做生意,而是跟與你有著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這是最精彩的部分。

我說的這些沒有一個是我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都能從生物學裡面找到根源,不是心理學,是生物學。

當你俯視看大腦的橫截面,你會發現人類大腦實際上分成三個主要部分,而這三個主要部分和黃金圓環匹配得非常好。

我們最新的腦部,管轄智力的腦部,或者說我們的大腦皮層對應著「是什麼」這個圓環,大腦皮層負責我們所有的理性,和邏輯的思考,和語言功能,中間的兩個部分是我們的兩個邊腦,邊腦負責我們所有的情感,比如信任和忠誠,也負責所有的行為和決策,但這部分沒有語言功能。

換句話說,當我們由外向內交流時,沒錯,人們可以理解大量的複雜信息,比如特徵、優點、事實和圖表,但不足以激發行動。

當我們由外向內交流時,我們是在,直接同控制行為的那一部分大腦對話,然後由人們理性地思考我們所說和做的事情,這就是那些發自內心的決定的來源。

再說一次,目標不僅僅是將你有的東西,賣給需要它們的人,而是將東西賣給跟你有共同信念的人。

目標不僅僅是僱傭那些需要一份工作的人,目標是僱傭那些同你有共同信念的人。

你知道嗎,我總是說,如果你僱傭某人只是因為他能做這份工作,他們就只是為你開的工資而工做,但是如果你僱傭跟你有共同信念的人,他們會為你付出熱血、汗水和淚水。

這一點,沒有比懷特兄弟的故事更恰當的例子了。

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塞繆爾·蘭利這個人,20世紀初期,投入機動飛行器的熱情就像當今的網站熱,每個人都在做嘗試,塞繆爾·蘭利擁有所有大家認為是成功的要素。

我的意思是,即便是現在,你問別人「為什麼你的產品或者公司失敗了呢?」人們總是用同樣的三個東西以同樣的排列順序來回答你:缺乏資金、用人不善、形勢不好。

總是那三種理由,所以讓我們來逐個分析一下,國防部給了塞繆爾·蘭利5萬美金作為研製飛行器的資金,所以說,資金不是問題。

他在哈佛大學工作過,也在史密森你學會工作過,人脈極其廣泛,他認識當時最優秀的人才,因此,他僱傭了用資金能吸引到的最優秀的人才。

當時的市場形勢相當有利,紐約時報對他做跟蹤報道,每個人都支持他,但是為什麼你們連聽都沒聽說過他呢?

與此同時,幾百公里之外的俄亥俄州代頓市有一對兄弟,奧維爾·萊特和維爾伯·萊特,他們倆沒有任何我們認為的成功的要素,他們沒有錢,他們用自行車店的收入來追求他們的夢想,萊特兄弟的團隊中沒有一個人上過大學,就連奧維爾和維爾伯也沒有,紐約時報更是不沾邊的。

不同的是奧維爾和維爾伯追求的是一個事業、一個目標、一種信念,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研製出飛行器,將會改變全世界的發展進程

塞繆爾·蘭利就不同了,他想要發財、他想要成名,他追求的是最終結果,是變得富有。看吧,看接下來怎麼樣了。

那些懷有和懷特兄弟一樣夢想的人,跟他們一起熱血朝天地奮鬥著,另一邊的人則是為了工資而工作。後來流傳的故事說,每次懷特兄弟出去實驗時都必須帶著五組零件,因為那是在他們回來吃晚飯之前將要墜毀的次數。

最後,在1903年12月17日懷特兄弟成功起飛,但是沒有任何其他人在場目睹,我們是在幾天後才知道的。

後來的事情進一步證實了,蘭利動機不純,他在懷特兄弟成功的當天就辭職了,他本來應該可以說「夥計們,這真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我可以改進你們的技術」,但是他沒有。

因為他不是第一個製造出飛機的人,他就不會變得富有、他也不會變得有名,所以他辭職了。

人們買的不是你的產品,而是你的信念,如果你講述你的信念,你將吸引那些跟你擁有同樣信念的人

一批人在平板電視剛推出時,會花4萬美金買一台,儘管當時的技術還不成熟。

補充說一下,他們並不是因為技術的先進而買那些產品,而是為了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想成為第一個體驗新產品的人

人們買的不是你的產品,人們買的是你的信念。

你的行動只是證明了你的信念,實際上人們會去做能夠體現他們信念的事情。

那些為了搶先在頭六個小時內,買到iphone而排六個小時隊的人,是出於他們的世界觀,出於他們想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是第一批體驗者。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成功的例子

1963年的夏天25萬人聚集的華盛頓特區,那時既沒有發請帖,也沒有可能在網上查看日期,怎麼會有25萬人參加呢?而且馬丁路德金不是美國唯一的偉大演說家,也不是美國唯一一位在民權法案實施前遭受歧視的人。

實際上,他的一些想法甚至不明確,但是他有個天賦,他沒有到處宣揚美國需要改變什麼方面,他只是到處告訴被人他所相信的,「我相信,我相信,我相信」

他總是這麼跟別人說,而那些和他懷有同樣信念的人受了他的啟發,他們也開始將自己的信念告訴別人,有些人建立起一些組織機構,將這些話傳給更多的人。

你看,就這樣,25萬人,在那天那個時候聚集在一起聽他演講。有多少人時為了聽「他」演說而去的呢?沒有人。

他們是為了他們自己而去的,那是他們對於美國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坐8個小時的公車站在華盛頓八月中旬的烈日下,是他們所相信的信念,而不是黑人跟白人之間的鬥爭

25%的聽眾是白人,民權運動只是碰巧幫他將信念付諸於現實的一件事情,我們跟隨他,不是為了他,而是為了我們自己。

順便說一下,他的演講是「我有一個夢想」,而不是「我有一個方案」。

聽聽現在的政治家們提出的12點的大雜燴計劃,沒一點勁,一些人是當官的,而另一些人是領袖,當官的只是佔據在有權力和威嚴的位置上,但是只有具有領袖素質的人才能激勵我們。

無論他們是個人還是組織,我們都追隨領袖,不是因為我們必須這樣做,而是因為我們願意,我們跟隨具有領袖能力的人,不是為他們,而是為我們自己。

也只有那些從「為什麼」這個圓圈出發的人,才有能力激勵周圍的人,或者找到能夠激勵他們的人。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激勵自己 !!!

…………………安靜的分割線………………

關於作者:小葫蘆

公眾號:【學部APP】

若想提升個人溝通表達能力,情商及談判能力,快速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可關注公眾號【學部APP】,為大家推薦最重要的10本經典書籍,更多乾貨正在更新中~

在公眾號【學部APP】後台:

回復 「1」 即可獲得:10本經典書籍精華內容總結

回復 「2」 即可獲得:7個讓人無法拒絕的說服技巧

回復 「3」 即可獲得:電子書《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回復 「4」 即可獲得:如何克服拖延症的8種方法

看到這裡~~(收藏的小夥伴也點個贊再走咩~捂臉 捂臉)


有一年我看見王健林說他對萬達集團的複合增長率要求是年增長百分之三十。從此我對自己的綜合要求改為每年必須增長30%【知識,能力,控制力,財富,全局觀】;如果沒有到達就強制升級【跳槽】;幾年後就由平庸到達優秀了。【薪資由10%概率,變成1%概率】

補充:方法就是你才跳完槽,就去看下一級你還需要掌握哪些東西,還需要提高哪些素質,迅速補齊。也就是說跳槽三個月後,你要努力使得自己能匹配下一級別的述求。這個時候,你是以下個級別來要求自己的,一年後如果上面發現你具備素質提升你,則提升,不提升則異地升級。之後繼續這個過程


這個問題引起了我一點點思考,所以雖然想法還很粗淺仍然忍著肚子餓寫下這個不知道會不會被題主看到的答案。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不是非常清晰。

平庸,優秀,卓越,這是三個形容詞,但是他們實際的界定,只局限於事業嗎?

如果是整個人生的話,那麼要看你的價值導向。

我個人認為,從整個人生來看,這個問題可以有三個答案,或者說,有三條路徑。

比如你的人生價值的重點,在於過溫馨舒適的生活。品味每一個細節。盡最大努力達到家庭幸福。那麼也許你只有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個體重超標也不溫柔但是很愛你的老婆,有一個調皮搗蛋但是健康成長的兒子,父母俱在,親朋安好。那麼這樣的人生,其實也是成功的,也是優秀的,也是卓越的。這個是左邊那條路。

大多數人的理解,將這條路理解為平庸,而把事業的成功,個人發展的成就,看做是優秀和卓越,那麼很多別的答案已經表達得很清晰了。這是中間那條路。當然這條路上的人,大多數都有幸福的家庭,只是他們的人生價值里,家庭的重要性是非唯一的。

右邊那條路,是關乎哲學,宗教,歷史,超越了自身的幸福與成功,而只造福於人類或者生靈。


當你的工資從年薪10萬再到百萬再到千萬就完成了這個飛躍。


說個掃興的,各位請不要強答,匿了。


白楊木天生就是平庸的,紅木天生就是高貴的 。

白楊木的價值怎樣超越紅木呢?

這裡有一個辦法,就是將白楊木做成紙,然後讓齊白石在上面做一副流傳千古的畫,在千年以後無人會記得那一塊紅木,而這畫卻會價值萬金,並且讓人感嘆喜愛。


有三種路。

有的路廣寬又直,一眼能看到頭,堅持走下去,活著走到頭,就是平庸。

有的路窄細又曲,一眼看不到頭,堅持走下去,活著走到頭,就是優秀。

有的路,曲折艱險,幽暗寂寞,無窮無盡,但通向卓越。


好奇心和毅力


大概可以對應到三種體驗,如下。

1、平庸的時候,是「底層體驗」。這種體驗的核心可能是「被剝奪和被損害」。但,既然身處底層,苦痛自然難免。「被剝奪感」誰都會有,但越是底層,生活的「摩擦力」越大,種種剝奪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損耗。反過來說,損耗的越多,剩下的也就越多,積累的就會越多。所以,哪怕是最差的飯菜,也要儘力咀嚼,吸收它全部的營養;哪怕是最差的床鋪,也要睡的更香,以待明日「原地滿血復活」。身邊有人抱怨,你得平靜;身邊有人勤奮,你得跟上,底層友誼彌足珍貴。終於有一天,你會脫掉髒兮兮的工裝,搬離鬧哄哄的地下室,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2、優秀的時候,是「過程體驗」。「過程體驗」最大的特點是繁複和機械。比如說,你想做明星,首先要在底層跑龍套,跑到龍套的盡頭時,終於有片子可拍了,但大多又是成本低、劇情糟的「爛片」。人生中間部分大都有一部部的「爛片」構成吧。你不是製片和導演,沒有選擇劇本的權利,只有無選擇參演的狹窄機會。好在「爛片」也有營養,甚至是更有營養。你看過了三教九流,你受到了欺騙壓榨,你看過俗世的無數風景,通曉了數不清的顯規則和潛規則,終於成為人們眼中的行家裡手、中流砥柱。只要不改前行的初衷、學習的慾望,就在某一天,你無意間的一跳,便到達了頂端。

3、卓越的時候,是「頂端體驗」,是指在某一領域、某一區域和組織內部做到了頂端,成為明星或名人。這個時候,各種資源紛紛自動湧來,各色人等紛紛主動攀附。從頂端望去,人性駁雜似乎一覽無餘,社會圖景無一不諳熟於心,而自身榮譽也來到了頂峰。峰頂風光自然絕美,峰頂風霜自然凌厲,身在頂峰其實是一個危險時刻。因為給予和索取總是並存,榮譽和毀損總是相伴。在這種情況下,「頂端體驗」往往能夠促生哲學思考。這種思考也往往更為純凈、更為徹底。有過「頂端體驗」的人也往往願意拋開一個「私」字,把心胸向著更廣闊的方向敞開,會對社會責任有更多的感觸和理解。(完)

/

/

/

/

/

【也留一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九號花匠(jiuhaohj),撰寫日常隨感,願者上鉤 】


平庸↑

優秀↑

卓越↑


推薦閱讀:

魯迅「真正」說過的金句有哪些?
為什麼明明古代有些人自己都窮困潦倒還有僕人?
小時候父母親帶你做過哪些蠢事?
在獲得思考能力的過程中,你走了哪些彎路?
如何理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TAG:生活 | 人生 | 成長 | 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