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呢?如何克服這種心理?


謝邀。

逆反心理實際上就是種自我保護。

當他人的言行讓自己的自尊或其他利益受到影響時,就會反擊之;而為了自我說服」我沒那麼弱「,就會矯枉過正一些。大多數人都有,除非

A 毫無自尊觀念

B 毫無自我保護意識

C 心理強大到不在意他人的攻擊

要克服逆反心理,朝C出發是最合適的。個人經驗,時不常想著」他人對我的評價或者施壓其實有那麼重要嗎,反正世界上沒一個人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誤解時時刻刻都存在,所以也沒必要特意顯示給別人看吧,自己覺得沒問題就行了「,能夠緩解逆反心理。


我不想改變 殘酷的世界

我只想不被 這世界改變

我不管明天 夢想多遙遠

未來在那邊

我只要 不遺憾的今天

——八三夭《我不想改變世界 我只想不被世界改變》

是的,每個人都可能有逆反心理,或者準確的說是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擁有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如果這種自由被威脅、被取消或者被減少,我們就會想要去恢復被威脅的自由或者防止自己的其他自由喪失,而這種保護自由的動機就被稱為「心理逆反」。

舉個例子。

小時候,剛我們打開書準備寫作業時,媽媽突然進屋跟你說:「趕快去學習,都幾點了,作業肯定又要寫不完了!」這時我們一下就不想寫作業了。

再舉個例子。

90後阿姨(糖糖)看了天氣預報覺得今天有點冷,剛準備加上秋褲的時候,二姨說:「你們這些小年輕啊就是不注意身體,以後得了風濕疼死你!」這時糖糖突然就覺得很生氣,惱火地說一句「我不冷」就出門了。

對於不同人來說,激起逆反的事情並不一樣,就像小編不會覺得必須吃青菜這件事威脅到了小編的自由,但有些同學就會因此而故意不吃青菜。除了個體差異以外,物理空間、語言特徵、維護自由的難度等都會影響心理逆反的產生,在這裡我們詳細介紹一下產生心理逆反的原因中的語言特徵個體差異

語言特徵

言語特徵是影響我們產生心理逆反的重要因素。

再來一個例子——如果在下面幾句話中選一個來勸說他人戒煙,你會選擇哪個呢?

A.「任何有腦子的人都會認為,吸煙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問題,你必須立刻停止吸煙。」

B. 「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為什麼不試著戒煙呢?」

C.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吸咽的人60歲以後患肺部疾病的比例為74%,而不吸煙的人60歲以後患肺部疾病的比例僅為4%。為了您的健康,請選擇戒煙。」

研究者發現,教條式的語言會讓我們感覺備受威脅,上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必須」是一個命令式的詞語,「任何有腦子的人都會認為」是一個對他人觀點的嘲笑,「極其嚴重的問題」是一種絕對性的主張,這些都屬於教條性語言。

那什麼樣的語言比較不容易激發起我們的逆反呢?一是在言語中包括對選擇的暗示,例如第二條勸說的話,雖然實質上是表達應該戒煙的意思,但也尊重了對方的選擇。除此之外,強有力的觀點或公正、客觀、具體的信息也會降低產生逆反的可能。在「網傳『騾子訛人』事件的情況通報」里,有對於案發經過的具體描述,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眾產生逆反的可能性。第三條勸說也是如此,使用客觀的信息和強有力的論點來證明吸煙確實是危害健康的,增加人們對信息的重視程度,因此認為信息是更可靠、更可信賴的。

也就是說,無論是面對青春期逆反的孩子,還是對某些公眾敏感事件的處理,我們不能粗暴地、不給任何公正、客觀、具體的信息就要求對方相信我說的話。

圖片來自網路

個體差異

即使對於同一個信息,不同的人產生心理逆反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反應平淡,但有的人反應就很激烈,這種每個人固有的逆反傾向就被稱為特質逆反(Treat Reactance)。一般來說,攻擊性、自主性、防禦性、支配性和衝動性越高的人逆反水平也會越高。高逆反水平的人會缺乏寬容心和自我控制,他們不關心別人,也不求被別人關心。此外,Burgoon等人提出,逆反普遍存在於那些追求自主並且自認為有能力選擇他們行為的人身上,而那些對危及他們自由的事件不那麼敏感的人就不太容易產生逆反。這樣看來,產生逆反也不一定是完全的壞事,至少我們還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我們還相信自己能夠追求自由。

心理逆反的結果

一旦我們的逆反被喚醒,我們就會想盡辦法來恢復受到威脅的自由。主要採用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 反向效應

如果我們在網上發言,帖子頻繁被刪,我們就會覺得自己表達意見的自由被威脅了,這會讓我們感到憤怒,然後去發更多的帖子。這種做法就是「反向效應」的表現,我們直接強行恢復這種選擇的自由,去從事那些被禁止的事情。

  • 關聯反向效應

如果媽媽跟我們說,「不許再玩手機了」,我們放下手機,轉而去看電視,這就是「關聯反向效應」。這時我們不一定必須要去做被禁止的事情,而是找一個相似的行為來替代。「關聯反向效應」最常表現在戒煙當中,被強制戒煙時,人們會轉而去嚼口香糖來替代吸煙。

  • 替代反向效應

如果一個人被禁止吸煙,但他通過觀看或者鼓勵別人吸煙也會恢復他的自由感,這種恢復形式被稱為「替代反向效應」。「替代反向效應」和「關聯反向效應」都是間接的恢復自由。

我們對恢復方式的選擇並不是隨意選擇的,這取決於成功的概率、恢復自由要付出的代價和我們的逆反程度。當以直接的方式恢復自由的可能性較高、成本較低以及逆反的程度達到了足以冒險行使這一行為時,個體將以直接方式恢復受威脅的自由,反之,個體將以間接的方式恢復受威脅的自由。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媽媽不讓我們玩手機,偷手機出來玩就會被一頓暴打,那我們就會轉而選擇去看電視來間接恢復自由。

文/糖糖

參考文獻

[1] Brehm, J. W. (1966).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cademic Press.

[2]Brehm, J. W. (1989).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6(1), 72-75.

[3]Brehm, S. S., Brehm, J. W. (1981).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control. Nurs Stand, 27.

[4]Miller, C. H., Lane, L. T., Deatrick, L. M., Young, A. M., Potts, K. A. (2010).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nd promotional health messages: the effects of controlling language, lexical concretenes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freedom.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2), 219-240.

[5]Quick, B. L., Stephenson, M. T. (2010). Examining the role of trait reactance and sensation seeking on perceived threat, state reactance, and reactance restor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4(3), 448-476.

[6]Dowd, E. T., Wallbrown, F. (2014).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of client reacta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71(5), 533-538.

[7]Dowd, E. T., Wallbrown, F., Sanders, D., Yesenosky, J. M. (1994).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ormal personality variables. Cognitive Therapy Research, 18(6), 601-612.

[8]Burgoon, M., Alvaro, E., Grandpre, J., Voulodakis, M. (2002). Revisiting th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communicating threats to attitudinal freedom.

相關原文:我不管你說的對不對,我就要跟你對著干 | 心理逆反(Psychological Reactance)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公眾號後台聯繫。

——糖糖,每個人的心理都值得關注,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禮物。


我個人認為,逆反心理是一種作為動物的天性,也是掙脫社會/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和對於原本世界的懷疑。

一方面,從行為學上講,群居靈長類一般都有完善的社會制度,而人類體現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制度。當個體成長的時候需要更多的資源和領域,伴隨著的「逆反心理」也許就是這種行為的催化劑。

另一方面,從人類的特性來說。我個人認為年輕一代的逆反心理主要來源於兩點:

1&>知識和行為與父母的差異性大。例如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對於網路和新興事物的掌握會比父母一輩要快很多,這樣的差距多少產生了一種自以為是的感覺,從而認為「你憑什麼管我」

2&>對於社會/父母的不信任。孩子面對的世界是美好的,永遠是溫良恭儉讓,誠實善良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就越發對這個世界甚至於父母產生懷疑,所以有逆反心理,具體參見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

所以,對於天性,沒法客服;對於對世界和父母的態度,只有成長了或者自己經歷過後獲得同理心了才能解決。


逆反的背後,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操縱,是懸殊的社會等級地位以及對這種等級地位的維持(憑什麼你能控制我?)。最最重要的,誰是這種控制秩序的受益者,恐怕不會是受控制者吧。

人不喜歡被控制,不想要被降格為受制的工具。


逆反心理某種程度上是個人成長的標記。這需要結合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來回答。

童年的我們大都活在集體潛意識中,沒有自我。

嬰兒本來在媽媽肚子里是天堂,吃吃手,踢踢腳,隨時還有臍帶供養。生下來的那一瞬間,就是一次創傷,因為已經離開了原先那個天堂了。但是好再不嚴重,如果媽媽給予關愛,並且伺候的好的話。那時候他們覺得母親和自己是一體的,因為他哭一哭母親就會出現給他餵奶。他雖然弱小,但是對於自己的控制力量還是很滿足的。

可是漸漸長大,母親會對他發火,管教,他發現自己其實並不能那樣好的控制母親,也漸漸發現,自己與母親並非合體,母親在他之外有另外的世界。他便開始掙扎,開始有自我。

自我的成長與肢體力量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權,能夠自由行走,能做許多父母做不到的事。他便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這時候做的,多半是滿足自己的事情。父母在童年的時候,難免不周,對子女難以做到完全的呵護,他們便需要尋找滿足自己那時候失去的愛的途徑。

但是呢,如果父母做的好,在管教子女的問題上寬嚴有度,愛,但是並不嬌寵,給他們正確的世界觀和溝通能力,並且父母自己能夠接受子女在成長的這個現實,逆反心理便不存在。最怕的是父母自己並沒有意識,還是認為子女和自己是一體的,不接受子女做自己的決定,成為自己,這便被叫做逆反心理。

當然有的時候逆反心理很強烈,超過父母的接受能力,父母就需要反省自己,在童年的時候是不是有傷害,忽略子女內心需求的行為,如果有,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反抗也實屬正常。父母如果能接受這個階段的反抗,後期親子關係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做子女的也要認識到,自己某些行為是出於內心的真實需要,是正常的,好好與父母溝通自己的真實願望,少意氣用事。

來,親,掃下關注我:)


逆反心理指是人們確實採取行動來保護他們的自由感。也可以說是堅持獨特性吧,個體認為自己是獨特的並且是中等程度時會產生較好的自我感覺,進而,他們會將以維護自己的個性方式來行動。

所以說每個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反心理。這也並非完全不好,堅持獨特性,保持一定的逆反心理有利於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人類是一種有等級的動物,對此很敏感,你按照別人的意願做事了,就等於表明在地位上低人一等,進而別人會「理所應當」地在實際利益上侵佔你。


逆反是一種對現有體制的毀滅和新制度的建立,是一種個體意識完善的必經階段。要克服的話,思考或者決定一項行為的時候回到初衷,弄清楚自己的本來想法和真實目的,不要為了逆反而衝動,為了逆反而逆反。


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沒嘗試或遇到過失去,客服的話,就讓他(她)失去點東西。


其實就是自我保護。舉個最簡單例子。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時候手段讓孩子非常難以忍受。比如比較法,看看別人孩子;羞辱法,你這娃不是學習的料,你這樣下去長大有啥出息;或者直接動手。孩子往往採用不聽的方式反抗,原因很簡單。如果父母一這樣就聽話給了他們正反饋,以後一遇到類似的事父母就要用這種方法那就永無寧日了。

事實上,如果不聽,父母一般會採用更加難以忍受的方法,就成了惡性循環。

至於如何避免,根據我的經驗,想讓父母提高教育水平那幾乎不可能。如果能和父母溝通那最好,先表現好點,然後告訴他們自己不能接受這種教育方式。如果不能,那就只能聽話了,畢竟錢都要用他們的,對抗當然沒好結果。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生活大爆炸》中 Sheldon 等天才喜歡看動漫?
孩子對「科學問題」痴迷,可是不肯上幼兒園,怎麼辦?
內向,敏感,膽小,自卑,表達能力不好,怎麼改變自己?
當你覺得很孤獨無助時該怎麼辦?找不到聊天的朋友,愛了不愛你的人,工作沒那麼順心,覺得全世界只有自己?
有沒有一句話就算很難受聽到也會笑出來?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