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設定的領袖角色都是「窩囊廢」的形象?
《西遊記》 除了白骨精等一般妖精,沒聽過誰喜歡唐僧
《三國演義》的劉備,真不知道一幫英雄跟著這個成天哭的人幹什麼 《水滸傳》早看宋江不順眼了,後來一詔安這書就沒法看了 《紅樓夢》算最好的一個了吧,好歹賈寶玉也就噁心一下林妹妹可是為什麼好端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就沒有一個正經一點的男一號呢?難道幾百年前的審美標準就這麼不同嗎?那為什麼男一號的手下都有一群英雄神武無拘無束的符合現在各種相親標準的好漢呢?
看了很多回答和評論,補充如下:謝謝大家的回答,有些回答很有啟示意義。誰是你認為的男一號並不重要,也不用糾結真正的歷史是什麼樣子。一個作者塑造一個人物反映的是他的價值取向,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最高水平的幾大名著反映的是中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現在看來這些小說里設定的領袖並不是大部分人欣賞的英雄形象,這才是我真正想要探討的。
遠了不說,劉備的經歷換算成現在,大概是這樣
15歲離家讀書到了30歲還找不到正經工作,只能擺地攤賣草鞋。同學全是各種官軍二代,紛紛去了各大公司當高管或者繼承人。這一年天下大亂,他忽悠到兩個兄弟跟著一起干。在亂世里,劉備帶著一幫兄弟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拼搏了10多年,好不容易有點起色卻被曹操一把擊潰,41歲的時候帶著兩個兄弟逃到劉表手下。47歲時候,劉備還在新野,過著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辦的日子。所有人都認可他的聲名,可是誰都不鳥他。但他還在堅持,想帶著手下跟了他十幾年的兄弟們闖出一片天。萬幸的是這一年他遇到了諸葛亮,聽到隆中對,決定相信這個比自己小20歲的年輕人一把。於是他把整個勢力的前途交到了這個年輕人手上。
……61歲的時候劉備終於當上了蜀漢的皇帝。從30歲到47歲,人生最黃金的17年。他一直在拼搏,卻一直看不到希望,而且他身後還有一直跟隨你的人相信著你,這得多強大的內心才能堅持下來啊。
然後他硬是又堅持了14年。更何況他所謂的拼是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稍有不慎一發流矢就會結束他的一切努力。現代那幫勵志企業家,甭管誰,比起他都弱了不知道多少個數量級。
----------------------------------
唐僧差不多,27歲為了求道放下一切西行取經,43歲回來。整條路上基本就他一個人。
人生最黃金的16年,就為了信仰啊。----------------------------------
小時候覺得能打能殺的孫悟空和關羽張飛好厲害
大一點覺得神機妙算的(湯姆蘇)諸葛亮太帥了再大才覺得能把信念堅持一生的這幫「窩囊廢」普通人,才是真正最了不起的人----------------------------------
至於為什麼這些人的形象和傳統的「英雄」不同
古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英雄只要一咬牙一跺腳一發狠就行了可是賭上的是自己一輩子的人,反而會是最沉默的。因為沉默才是最強大的力量。以上千古誰識賈寶玉
都沒人說說賈寶玉的問題,真是心塞。他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在那樣的年代,試問有誰會如此真正發自內心的尊重女性。 記得晴雯死之前,寶玉偷偷跑去看她,被晴雯風流成性的嫂子看見,想勾搭寶玉,寶玉嚇到了,連連討饒,並央求她照看晴雯。她嫂子說:「雖然聞名,不如見面,空長了一個好模樣,只好裝幌子罷了,倒比我還發訕怕羞。可知人的嘴是一概聽不得的。就比如方才我們姑娘下來,我也料定你們素日偷雞盜狗的。我進來一會在窗下細聽,屋內只你二人,若有偷雞盜狗的事,豈有不談及於此,誰知你們兩個竟還是各不相擾。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倒錯怪了你們。既然如此,你但放心。以後你只管來,我也不羅唣你們。」 短短几句,就把燈姑娘的洞明世事寫得很透徹,寶玉的媽媽對自己兒子的了解竟是連這個姑娘也不如了,生生害死了晴雯。這也是另外的話題了。我引用這個,只是想說,寶玉天天是混在脂粉堆里沒錯,那是因為他自覺女兒乾淨,外面社會裡男人乾的事都太臟,功名利祿八股文他也一概厭惡,所以他願意和女兒們廝混在一起。他確實不是萬能的男主,(他媽媽冤枉死那麼多丫鬟他沒有一點辦法,當然,在那個環境下,他也改變不了什麼),他也確實是有時候帶著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劣性,但是他一直在用發自內心的情感在保護著他心中女兒們的潔凈。樓主你憑什麼說他「也就噁心林妹妹」?估計樓主您沒有認真讀過這些書籍吧? 《紅樓夢》寫作是為了為曹公心中的「當日所有之女子」立傳,「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縱觀書中,難有男子對女性的透徹理解與尊重能及寶玉的。便是當今之世,也鮮有人能把女性放在如此高的地位來尊重。而且,他並非是於詩書學問上一竅不通的人,他的文採的很不錯的,只是有點看心情。晴雯死後的《芙蓉女兒誄》,寶玉寫得是很有水平的。還有他即興在酒桌上作的文:「女兒悲,青春已大守空閨。女兒愁,悔教夫婿覓封侯。女兒喜,對鏡晨妝顏色美。女兒樂,鞦韆架上春衫薄。」哪裡噁心了= = 除了這些優點之外,他還有很多優點,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這閨閣之人物群像中,所謂的男性主角、領袖角色,不是賈寶玉這樣覺得「女兒都是水做的身子骨」「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的男子,難道還得是賈政或者賈璉?或者杜撰一個超級大英雄?想起書中說的「至若佳人才子等書,則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終不能不涉於淫濫,以致滿紙潘安、子鍵、西子、文君」,題主想要的不窩囊的主角,怕是這類吧。 想到書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唉!————————————————————哦,還有所謂的英雄問題,《史記》有載:上(劉邦)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司馬遷很看重項羽,生生把對敗將的傳記描寫命名為「本紀」,項羽是十足十的英雄,但是那又怎麼樣呢?領導力與英雄氣概還是有區別的。
撇開英雄問題,還有男一號問題,這個不就見仁見智了。你喜歡誰就喜歡誰唄,男一男二有什麼區別。現在的小說、電視劇里的瑪麗蘇女主、傑克蘇男主不也招人嫌嗎?戲份多你就喜歡這個人了?戲份少,作者就沒花心思了?白骨精變幻的老婦人的屍體躺在地上,悟空忐忑的開口:「師父,她……」
唐僧微微一笑:「徒兒,你什麼都不必說了,為師知道這乃是白骨所化。」 說罷,將一柄禪杖使得虎虎生風,照著那妖精猛地揮去,不多時地上已是一團爛泥。唐僧氣定神閑地彈彈袍子:「徒兒們,下一個該揍哪個了?」那寶玉身長九尺有餘,赤面美髯,慣使的一手九環長刀,只見他怒目圓睜,對著一池芙蓉花凜然說道:「豈道紅綃帳里,公子情深;始信黃土隴中,女兒命薄!」
劉備猛地掀翻了面前的酒桌,還在沸騰的青梅酒淋了曹操一身,天上一陣驚雷,劉備邪魅一笑:「當世之英雄,捨我其誰?你說呢?小曹操?」(哪裡崩壞了……)
題主你看,是不是哪裡不太對。不否認文學作品存在某些心理補償的因素,但是我想大部分能夠流傳的作品的作者都明白一個道理:一本書好看並不是因為他設置了一個符合大眾審美的角色,而是他通過對情節,人物,矛盾,衝突的嫻熟把握,成功地展示的它的主題 。你認為他們是窩囊廢,其實是生生割裂了人物和整體,把角色單獨拎出來鞭屍當然有哀其不爭,但是如果放在書中,主角一路開掛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才詭異。不窩囊廢的主角大概只會出現在《重生之怡紅公子》,《西遊,我的腹黑師父》,《霸道劉備俏孟德》*感謝評論《霸道皇叔俏阿瞞》我已經停不下來了,《水滸之絕地宋江》里了。
瑪麗蘇尚不能忍,況湯姆蘇乎?——————又翻回來看到了題主的補充,我原來的答案傾向於解釋人物塑造和作品整體的關係,現在想想其實也可以從英雄出發。提到英雄,最容易想起古希臘命運悲劇的一系列英雄形象,簡單總結就是明知前路是凶依舊朝前走最後果然悲劇了的人。他們試圖反抗的不是敵人而是命運。他們的死亡不可規避嗎?不,阿克琉斯他媽當年只要把孩子翻個個,把腳脖子也泡下神水他就不會死於箭下了。但是他們不死又要怎麼樣呢?戰無不勝一路殺到了奧林匹斯最後登上神座嗎?那人和神的區別呢?再說中國,最早的英雄形象(僅僅是我認為的)是夸父,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夸父不是真的缺心眼想和太陽比誰跑的快,他是在以人的身份向上天發出質疑,古代社會下人類對自然的畏懼不是我們吹著空調可以想像到的,面對畏懼大部分的選擇是臣服,一部分人試圖反抗。夸父的身上濃縮的就是這樣一份反抗的嚮往。這樣我們就可以發現,純粹的英雄式人物遵循的並不是社會下約定俗成的規律,他們的征途在星辰大海!(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而領袖,是需要世俗定義的。你要活在那一套運行的機制下。好比唐僧沒有帶著孫悟空豬八戒殺個回馬槍把唐太宗拉下馬再建立一個關於佛教的烏托邦。
但是四大名著不能混在一起的,紅樓里其實沒有領袖這樣的概念,起碼寶玉就不是。領袖這個概念最突出的是三國和水滸。西遊記更講「幻」,而不是確立唐僧的領導地位。劉備會說:來,兄弟們,我們去打大奸臣曹操吧!但是前路艱險,有可能就便當了,你們要是死了大哥我很傷心但是為了正義你們願意嗎?宋江大概也是如此振臂一呼而千萬人應。而我們欣賞的英雄,大都是孤軍奮戰的,他們的精神內核是不被理解的孤獨。這裡的英雄,不是英雄好漢的英雄,而是一個很純粹很不能被世俗化的形象。要是夸父長袖善舞,追太陽一路有人扇風送水還有拉拉隊加油。那他的奔跑就沒有意義可言了。古代讀書人對君主的理想設定是仁慈,懂得任用賢能,但不過分干預具體事務,垂拱而治。
尚武征伐之君,近代現代捧得高,但是古代其實不太待見,除非是該政權的建立者。只談個人感受。
我小時候也覺得唐僧、劉備、宋江是窩囊廢,崇拜的是孫悟空、趙雲、林沖,至於《紅樓夢》,根本就看不下去。這些年陸續重讀這所謂「四大名著」,觀點卻變化很大:小時候無非就是暴力崇拜,誰武功高誰就應該做老大,但現在再細讀對唐僧、劉備、宋江的描寫,卻發現了這幾個人身上的「leadership」(我不太想用這個被經管書濫用的詞,但沒有什麼好的替代)。尤其是唐僧,其雖然表面上很「窩囊」,但內心無比堅定。劉備、宋江似乎形象都很猥瑣,一點也不man,但其駕馭群雄的本事放在今日中國也吃得開,你可以不喜歡他們,還真不能不服。至於賈寶玉,我覺得是古典文學中難得的有現代氣息的人物,比水滸三國里那幫就知道殺人和權謀的傢伙可愛多了。
我第一次聽說一本書要成為名著的先決條件,還得它有一個集高大完美光明正派所有崇高品質於一身的主人公,不然的話,就是這個國家人們的審美非常非常有問題。
按照這個思路,我也可以給這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審美水平做一個點評了——美國人奉《洛麗塔》《了不起的蓋茨比》《麥田裡的守望者》為名著,裡面的主人公不是有不良癖好就是奢華淫逸或者頹廢不振,看來美國人幾百年的審美標準也就這麼低俗了;美洲人奉《百年孤獨》為名著,布恩迪亞家族一百年里盡出些瘋子和變態,看來美洲人幾百年的審美標準也就這麼噁心了;俄國人奉《復活》《卡拉馬佐夫兄弟》為名著,裡面的主人公不是勾引婦女就是弒殺生父,看來俄國人幾百年的審美也就是這麼奇葩了;法國人奉《巴黎聖母院》《歐也妮·葛朗台》為名著,裡面的主人公不是其丑無比的駝背就是一毛不拔的守財奴,看來法國人幾百年的審美也就是如此的骯髒了……這樣想來,中國人還是滿正經的,至少四大名著中的唐僧、劉備、宋江、賈寶玉不是這麼的人格低下行為齷蹉,他們好歹只是「窩囊廢」了一點,要是跟以前一樣四大名著裡面有一部《金瓶梅》,那古代人的審美不是要百口莫辯了啊?好了吐槽完畢,再來說幾句正經的,稍微回答一下題主的疑問,可能有的話比較直,忘見諒。
第一,中國四大名著之所以為四大名著,不是因為它們上面的人物是多麼的完美無瑕,也不是因為它們所宣揚的精神是多麼的高尚,而是因為首先它們在文學價值上代表了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有著最凝練的表達和最精髓的刻畫,其次它們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力上也有著最廣泛的認知度。第二,四大名著裡面的男主角雖然性格大都溫和不出眾,但是這卻不能說是「窩囊廢」,其實他們四個人大體都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儒家和道家思想,比如劉備,你看得到他的哭哭啼啼,卻沒看到他的仁德厚重,比如宋江,你看得到他的唯唯諾諾,卻沒看到他的謙虛仗義,比如唐僧,你看得到他的渾渾噩噩,卻看不到他的果敢堅毅,比如賈寶玉,你看得到他的痴痴迷迷,卻看不到他的體諒善良。第三,題主你提到的這幾個人,除了賈寶玉之外,另外三個都屬於在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那你知道領導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嗎?作為領導,不需要他有多麼出眾的才華,也不需要他有多麼專業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能夠駕馭好整個團隊,俗話說「最是長鋒鋼易折,每見鋼刀口易傷」,有誰見過非常厲害的領導會鋒利無匹?大多數的領導,講究的是一個內斂,是一個海涵,不然何以能夠成為服眾的人?第四,可能你還會反駁說他們就算是一個領導者,也壓根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因為到了最後他們都是把自己的團隊葬送了,只留下樹倒人散一場空,那這裡又回到了最重要的一點上面了,就是名著之所以為名著,它最最最最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反思,不然的話,要成為聖賢你讀四書五經就好了,要成為四有新人你多背背政治書就好了,看這些亂七八糟有的沒的幹什麼?我們看名著,並不是因為我們要把自己的審美也變成名著裡面的那樣,我們看名著,是要吸取它們描述出來的好的一面,反思它們反映出來的不好的一面。你能夠看到主人公們的缺點,看得出好壞忠奸,為什麼就看不到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呢?
你以為這些書的作者會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麼嗎?他們會刻畫這麼多人物描寫這麼的人情世故,肯定是他們想要反抗和揭露的;你以為那麼多讀者會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麼嗎?他們把一些書列為次品把一些書奉為名著,肯定是因為後者比前者有著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地方。為什麼越是被稱為名著的小說會越讓人感覺黑暗壓抑?只因為它們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有著一股反映社會並警醒世人的力量,而這,才是一本名著之所以被稱為名著最大的原因啊。一個拉扯著老大動不動要回山做大王,老二動不動要分行李回家結婚,老三是個悶葫蘆只會點頭附和的團隊,把這個團隊硬生生的帶到十萬八千里外的西天,並在最後把團隊磨合得親如一家,每個人從原先的目的完全不同到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如此優秀的領導者;
一個人到中年還只是在編草鞋賣草席,帶著兩位弟兄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三分天下,能讓卧龍和鳳雛都願意為他效力,能讓百姓忍著背井離鄉的痛苦也要跟著他撤軍轉移的領導者;
一個在一百零八位個性完全不同的好漢中四處逢源,把一座原本只是不起眼的土匪窩,發展成朝廷心腹大患的軍事據點的領導者。
少看起點。
看到題主補充了,那我也補充一下。
就拿唐僧來說好了。既然說到英雄形象,那什麼樣的才叫英雄?巴頓將軍是不是英雄?可要比開坦克打炮的水平,他可能還比不了手下的一個坦克兵。把取經隊伍交給你管,你能帶他們走多遠?你可能會覺得,很容易啊,只要我不像唐僧那樣拖後腿,由著孫悟空帶著一路打妖怪,由著豬八戒牽馬,由著沙僧挑擔,一路衝到西天不就好了嘛。
有這麼容易嗎?你也說了,悟空打妖,八戒牽馬,沙僧挑擔——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你也知道關鍵是「各司其職」,而各司其職的和諧高效狀態,本來就是唐僧的勞動成果,是唐僧價值的體現之一。你要否定唐僧,就先抹去他的影響,讓隊伍回到最開始的樣子。隊伍最開始是什麼樣的?
孫悟空——不斷犯殺戒,殺盜賊,殺野獸,一路踩殺螞蟻還時不時的喝兩口酒。性格暴躁,不合群,尤愛和二師弟鬥氣。
豬悟能——不斷徘徊在貪嗔痴三毒當中,動不動就不幹了分行李,躲懶搶功。沙悟凈——倒沒有太多問題,但遇事缺乏主見,極易被妖魔變化欺騙。你得帶著這個隊伍走,一路上還有無數妖精想對付你,不是恐嚇你,就是色誘你,要不然就是想盡辦法騙你破個葷戒什麼的,好不容易遇到個五庄觀是故交,還有徒弟給你惹禍。天天風餐露宿,不是爬高山就過沙漠,這些都得你一個凡胎親身經歷去克服。這還不算,你還得影響你的徒弟們,把混天大魔王、採花食人妖、九骷分水怪,這奇異的三人組捏合在一起,讓這三人合力大於分歧,團結多於內訌,還要約束他們,不許他們犯佛門的戒律,一個好殺的,不讓他殺;一個好色的,不讓他近女色;一個……好吧這個就算了。在約束他們的同時,你還得仰仗他們,讓他們上前捉妖,保駕護航。
在這種前提下,走完十萬八千里,最後所有人和和氣氣,一致向前。不用說十萬八千里,就讓你帶他們走10里地。我覺得夠嗆。
這不算英雄,那什麼叫英雄?巴頓將軍一定要比坦克兵會打炮嗎?一個小吏,不知道哪來的錢,怎麼也花不完,全國的流氓都認得他。黑白通吃,手上還有命案。
一個皇帝硬點的弟弟,在京城大廟當一把手,全國的宗教權威。念一卷經就能超度亡靈。又一個皇帝硬點的皇叔,被全國的軍閥稱為英雄,手下千軍萬馬猛將輩出,還當了皇帝。這背景,這履歷,和窩囊怎麼也不沾邊啊。看看宋江奪權過程的厚黑,唐僧結果導向的執著,劉備滿懷權術的演技,就知道這些人正是在當今社會也能當領導的人,作者們的設定恰恰是現實而非理想的。轉一篇文章吧,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
論劉備、宋江和唐僧的"醇儒"化
作者:席紅霞摘要: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充滿王霸氣質的梟雄,宋江是一個充滿力量感的盜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則是一個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但作為文學形象,劉備、宋江和唐僧卻平庸、無能,缺乏文學感染力。這三個人物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的大異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國古代文化重倫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響之下不斷進行「醇儒」化的結果。《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下分別簡稱《三》、《水》、《西》)這三部產生於元末明初及明中葉的通俗小說,其位居領袖和統帥地位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不約而同地遵循了「有德而平庸」的模式:不論是作為蜀漢集團領袖的劉備、水滸英雄組織者的宋江,還是作為取經集團領袖的唐僧,均表現出這一特徵。雖然劉備、宋江和唐僧忠孝兩全,仁義兼備,都是各自所屬集團的道德領袖,但他們在智慧、力量和軍事技術等方面的表現,以及文本的生動性、複雜性和文學感染力等方面則都弱於他們的屬下,顯得平庸、無能。正如俗語所言:劉備文不如孔明,武不如關、張、趙;宋江文不如吳用,武不如魯智深和武松;唐僧相比較於孫悟空,更是不能同日而語。正因為如此,展現在讀者面前具有鮮活生命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劉備、宋江和唐僧,而是聽命於他們、被他們所支配的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武松、魯智深和孫悟空等英雄群像。而事實上,劉備、宋江和唐僧既是文學人物,又是歷史人物,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充滿王霸氣質的「梟雄」,宋江是一個具有濃厚「強盜氣」、充滿力量感的盜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則是一個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作為文學形象,劉備、宋江和唐僧為什麼普遍失落了人物的英雄氣概而被塑造得「有德而平庸」,以至於其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竟然大異其貌呢?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概而言之,應該說劉備、宋江和唐僧形象的「有德而平庸」,正是作者在中國古代文化「重倫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響之下不斷進行「醇儒」化的結果。一、「醇儒」化的由來中國古代文化精神是一種「重倫理」的儒家精神。在儒家精神的主導下,倫理觀念構成了中國人的社會主導心理。受這種心理的支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以人倫關係為出發點,以禮教道德為中心,強調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孝敬父母、忠君愛國作為行為規範和價值觀的一種重禮制的倫理道德型文化。千百年來,這一思想精神積澱在民族文化的深層,作為一種自律性極強的集體無意識,深刻影響並左右著文化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學自然深受其影響,明代小說家也不能例外。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思想精神影響著明代初中期的小說背景和小說家的創作動機,使得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帶有更多的傾向性。宋代理學的興起,又進一步在意識形態領域使重德觀念得以強化。重德觀念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以儒家倫理道德作為治國的根本。與此相聯繫,它在對待德道與力量、道德與才智問題上的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尚德貶力」〔1〕、重德輕才輕智。北宋以後,隨著封建漢唐盛世的不再,封建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開始弱化民族個性。與之相適應,在社會思潮方面,便是程朱理學的興起。程朱理學以「存天理,滅人慾」為最高目標,提出「醇儒」式的理想人格。「醇儒」的本義是學識精醇的儒者,《漢書?賈山傳》言「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即是此意。在這裡「醇儒」的意思則是只重視儒家道德修養的儒者。歷史上,自孔子提出「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以後,儒家便輕視功業而重視道德,甚至把「剛健有為」、「厚德載物」的人格理想也僅僅統一到「厚德」即進德修身方面。程朱理學更是把「醇儒」作為理想的人格追求,在全社會大力加以提倡,要求人們「絀去義利雙行、王霸並用之說,而從事於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提出「內聖外王」〔2〕。明朝初年的理學氛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以「醇儒」為理想人格的儒生們「不知職掌何事」〔3〕,「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3〕,「平居無事,只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如同泥塑」〔4〕。這樣就使人們越來越趨向於「內省」,而很少想到「外擴」,似乎人生來,不是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僅僅在於道德的自我完善,而程朱理學提倡「醇儒」人格、對道德的崇尚本身正包含著對才智的貶抑和排斥。久而久之,道德修養的超前與實際才能的滯後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人們逐漸喪失了對自然社會的戰鬥能力,由剛健自信走向了孱弱自卑,怯於反抗,怯於冒險。這無疑造成了民族個性的孱弱。劉備、宋江和唐僧正是在這種思想氛圍中創造出來的。當時理想的君主形象、最高層次的英雄,正是像劉備、宋江,當然也包括像唐僧這樣「有德而平庸」的人物。因此順應當時的歷史潮流,三部書的作者為了把劉備、宋江和唐僧寫成忠孝兩全、仁義兼備的「醇儒」式道德完人,他們在歷史原型的基礎上,竭盡全力用儒家的倫理綱常對劉備、宋江和唐僧進行「醇儒」化,也就是主觀上一廂情願地拔高和凈化,想方設法把他們塑造成能充分體現儒家倫理的道德領袖。但讓作者始料不及的是,經過拔高、凈化處理的三個人物形象不僅沒有豐滿鮮活起來,反而更加乾癟、蒼白和平庸。二、劉備的「醇儒」化首先看歷史上的劉備形象。《蜀書.先主傳》載:「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抑,棄官亡命。」這可是關於劉備的一段異常生動傳神的描寫,面對傲慢的頂頭上司,他並不委曲求全,曲意逢迎,而是採用了以惡抗惡的手段,將他捆住,打了二百棍,把縣尉的印綬解下來,套住他的脖子,拴在馬樁上,然後丟下這個官逃走了。這一段記載充分顯示出劉備的大丈夫氣概,要不他怎麼「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呢?怎麼會被人認為有「梟雄之姿」呢?可《三》的作者由於考慮到怒鞭督郵有損劉備的仁厚,而恰可表現張飛的魯莽,於是就把這一典型細節強加給張飛,編了個《張翼德怒鞭督郵》的專回,劉備則成了一個唯唯諾諾的懦夫。首先是「督郵至縣,玄德出廓迎接,見督郵到,慌忙下馬施禮」,繼則「督郵正面高坐,玄德立於階下」,當劉備據實回答了督郵的詢問反而受到嚴厲喝叱後,其表現又是「喏喏連聲而退」。第二天,督郵要縣吏編造事實陷害劉備,「玄德自往見之,被當在門外,不肯放參。玄德再三求見,終不得入,回到縣衙,心中怏怏」。而當張飛怒打督郵的時候,不但看不出劉備的舒心、快慰,反而「急喝張飛住手」,與《三國志》中的描述截然相反。從表面上看這樣改編似乎美化了劉備,突出了他的「仁義」,實際上不但有損於劉備性格的複雜性與生動性,也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性,否認了他的「梟雄」本色和王霸氣質。《三國志?先主傳》中也有記載說明劉備勇武的,諸如「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等,但在《三》中也全都移植給關羽了。關羽的神威倒是得以充分展示,而作為軍閥混戰時期一個有王霸之志的將帥所應有的勇武,在劉備身上已蕩然無存。同樣,關於劉備的才智,作者也進行刻意的貶低。《世說新語?識鑒》載:「曹公問裴潛日:『卿昔與劉備共在荊州,卿以備才如何?』潛日:『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為治。若乘邊守險,足為一方之主。」』而到了《三》中,劉備變得極度低能弱智,只會不斷向諸葛亮求教。比如第56回,周瑜設假道收荊之計,「孔明大笑日:『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劉備卻一再追問「此是何意」。這種過分的描寫,連毛氏父子也看不過眼去,批道:「小兒瞞不過,大人倒不曉得!」對於史籍所載的功績,《三》中或故意忽略,或移到孔明身上。如博望坡火攻,《三國志》中《魏書.李典傳》、《蜀書.先主傳》均載為劉備親自將兵,親自設計。劉表當時派劉備「拒夏侯悖、于禁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悖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等。其他史籍並無異詞,更無一句言及孔明。《三》則全部轉嫁到諸葛亮身上,至於劉備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以劍印付孔明」,看著孔明指揮調度而已。史載諸葛亮之於阿斗稱為「帝王師」,應該沒有什麼疑問,而對於劉備,只不過是一位傑出的輔臣而已。但在《三》中,我們則清楚地看到劉備已與「阿斗」無異。所有上述這些改變,正是作者從「醇儒」人格出發,對劉備的「才」、「智」、「力」、「勇」竭力貶低的結果。三、宋江的「醇儒」化宋江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應當說是水滸故事流傳過程中人物形象改變最大的一個。從最初的「淮南盜」到最終「生當廟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5〕的演變,正是經過具有傳統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的不斷努力而實現的。最終把宋江納人正統的倫理綱常秩序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對宋江不斷「醇儒」化的過程。作為一個歷史人物,各類史料對宋江的事迹記載極少,他的思想性格,也只有片言隻語的傳聞。宋末遺民龔聖與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6〕,元朝陳泰說「宋之為人,勇悍狂俠」〔「。陳泰去宋不遠,他所聽到的也是街談巷語,那麼在當時的民間傳說中,「勇悍狂俠」算是宋江突出的性格特徵。而且《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的性格與「勇悍狂俠」也基本符合。比如,宋江曾受人金釵,而且見到所嫖娼妓閻婆惜與吳偉鬼混,「便一條忿氣,怒髮衝冠,將起一柄刀,把閻婆惜、吳偉兩個殺了」,隨即於壁上題詩「殺了閻婆惜,寰中顯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尋」〔「,頗有「殺人者武松也」的義無反顧的精神,接下來主動造反上梁山,沒有絲毫的顧慮、猶豫。應該說作為原型的宋江,性情粗豪,剛烈威猛,具有濃厚的「強盜氣」,是充滿力量感的盜跖式的英雄。到了元代水滸題材的雜劇中,出現了寫著「替天行道宋公明」的「忠義堂高搠杏黃旗」〔9〕,並有「我一向聞得宋江一夥,只殺濫官污吏,並不殺孝子節婦,以此天下聞名,都叫他做 呼保義宋公明」〔9〕的情節,宋江思想上忠厚忍讓的成分也增加了很多。如《黑旋風雙獻功》中宋江對李逵說「下山去則你要忍事饒人者」,「則要你輕道重德,兄弟也,是和非,休爭競」,「弓硬弦長斷,剛強惹禍殃」,口氣簡直像一個世故老成的封建家長,這是宋江形象改變的開端。但與此同時,作者常常渲染的仍然是宋江「風高敢放連天火,月黑提刀去殺人」、「旗幟無非人瓜染,燈油儘是腦漿熬。鴉喋人肉扎煞尾,狗咽骷髏摟搜毛」〔10〕的「賊」性。因而宋江身上,兼具驍勇剽悍的強盜和順天護國的忠義之士所具有的雙重特性,而且確切地講,更多地遺留著民間文化中草莽英雄的性格特點。到了《水》中,宋江身上雖然一方面還保留了民間傳說中大量的俠義成分,但更多的則是作者以儒家正統思想作為行為準則來規範宋江身上的這些俠義行為,強化其忠君觀念。確切地講,作者是有意識地遵循儒家倫理和「醇儒」式理想人格,一方面在有限材料的基礎之上對宋江進行凈化,另一方面因材料局限對宋江進行重新塑造和拔高,從而使「忠」、「義」、「仁」成為指導其行動的內在邏輯。先就「忠」而言。小說不放過任何機會讓宋江表白「忠」。宋江在怒殺閻婆惜之後,並沒有一點造反的意思,反而勸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後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這正是宋江孜孜以求的目標。宋江是在江州題詩泄憤犯下殺頭之罪後,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三上三下被逼無奈才走上梁山的。但即使上了梁山,也並不意味著宋江已高舉起造反的大旗,恰恰相反,他是曲線盡忠——積極地爭取招安。因此他一坐上第一把交椅,就立即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本身就是宋江爭取早日招安的明示。第85回遼國欲招降宋江,連吳用也為之心動,宋江卻表示「縱使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久後縱無功賞,也得青史上留名。若背正順逆,天不容恕。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這裡小說把「精忠報國」的岳飛、「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忠臣的影像全都折射在宋江身上,其意圖很明顯,就是想把他塑造成千古忠臣的形象。再看宋江的「仁」、「義」。「淡化其武勇,強化其以孝義聞名」,這是作者塑造宋江形象的又一個出發點。把《水》與《大宋宣和遺事》的相關情節相對照我們會發現:宋江由爭風吃醋殺人變成被逼殺人,由殺兩個人變成殺一個人,這都是為了淡化宋江的勇武,強化其仁義。為此目的,作者還不惜在文中處處貼標籤。前文已述,宋江號稱「及時雨」,因仗義疏財而被天下好漢所仰慕,名聲極大。第1回即有開首詩:「仁義禮智信皆備,曾受九天玄女經。江湖結納諸豪傑,扶危濟困恩威行。」第18回還有詩讚日:「有仁有義宋公明,交結豪強秉志誠。」典型的例子如,當武松貧病交加困倒在柴進莊上時,宋江對他噓寒問暖,拿銀子給他做新衣,臨別又送他十兩銀子,使武松從心底感激宋江,發出這樣的感慨:「結識得這般弟兄,也不枉了!」當李逵流落江州當一個小牢子,愛酒卻不得常喝,愛賭又沒有銀子,只得去耍蠻打賴,被債主追得滿街跑時,宋江讓他大碗喝酒,給他銀子還了賭債,使粗魯的李逵也感嘆:「結拜得這位哥哥,也不枉了!」流浪漢薛永在揭陽鎮使槍棒賣膏藥,沒有人敢給他賞錢,獨路過此地的宋江齎發他五兩銀子。按理說,作者依據儒家倫理對宋江進行凈化和拔高,其目的是希望宋江這一英雄形象更加煥發光彩,但結果如何呢?如前所述,宋江作為梁山領袖、眾星之「主」,作為「替天行道」事業的主要承載者、策劃者和組織者,雖然眾英雄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都心悅誠服地歸順到宋江這面大旗之下,贊語也說他有「掃除四海之心機」,但文本中他既沒有蓋世武功,又缺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略。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原型中充滿力量感的「勇悍狂俠」的剛烈漢子宋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兩軍陣前他從不廝殺,每次領兵下山只知喊一句:「我若不拿得此人,誓不回軍!」遭受挫折後,又「目睜口呆,罔知所措」,甚至表現出與其身份極不相稱的膽小和懦弱。經過拔高和凈化處理的宋江,確切地來講,成了超越現實基礎之上、貼著「忠義仁」標籤的蒼白無力的英雄。這樣一個英雄居然能讓那些「殺人放火」的好漢們俯首帖耳,惟命是從,確實不能令讀者信服。這樣一個領袖也顯然很難承擔起率領義軍走向忠君報國之途的重任。四、唐僧的「醇儒」化歷史上的唐僧是一個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唐書》、《大唐西域記》以及玄奘的高徒慧立所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均有記載:唐僧取經是在山川阻塞、萬里迢迢、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隻身西行的。他在經過秦州、蘭州、涼州、瓜州之後,雖然曾在胡人西檠陀的帶領下,夜渡鬼門關瓠瓠河,接下來則是孤身一人,犯險西進,出玉門關,過五烽,橫越莫賀延沙漠。這期間唐僧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但西去印度取經之心絲毫未曾動搖。唐僧曾言「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12〕。他先後穿越50多個國家,前後費時17年,最終取得佛經600多部回國,在佛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為印度佛教最高權威那爛陀寺精通50部經論的10位「三藏法師」之一。應該說,歷史上的唐僧具有一種獨行天下、所向披靡、不畏艱險、勇於開拓前進的豪俠氣概。宋代取經故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作為神話創作,雖然把自然力神話,並增加了唐僧弟子猴行者這一神話角色,但唐僧的這種豪俠精神和英雄氣概依然保留著。猴行者曾對他說:「和尚生前兩回去取經,中路遭難,此回若去,千死萬死。」猴行者還告訴他:「前去路途儘是虎狼蛇兔之處,逢人不語,萬種犧惶。此去人煙都是邪法。」唐僧聽了則全無畏縮之意,作品寫道:「法師聞語,冷笑低頭。看遍周回,相邀便出。」唐僧還豪邁地留詩道:「前程更有多魔難,只為眾生覓佛緣。」而且在「行次至火類坳白虎精,前去遇一大坑,四門陡黑,雷聲喊喊,進步不得」的情況之下,唐僧絲毫沒有依靠猴行者的神通,而是憑藉自身法力,「法師當把金鈈杖遙指天宮,大叫:『天王救難!』忽然杖上起五里豪光,射破長坑,須臾便過」。這時的唐僧不僅勇於、善於克服困難,而且處變不驚、法力無邊,依然無愧於取經領袖的稱號。而到了《西》中,唐僧應有的開拓進取的英雄氣概幾乎全被行者孫悟空佔有。不僅如此。唐僧弟子的人數也由《取經詩話》中的一個增加到四個:一個降妖開路,一個幫挑錳李,一個擎幢護駕,一個充當坐騎。唐僧的護法神靈也由《敢經詩話》中的兩個增加到非常可觀的地步。《西》第8回寫觀音云:「老僧為唐僧西遊,奏過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于海外蓬萊三島。第一個保官是老僧,第二個保官李天王,第三個保官哪吒三太子,第四個保官灌口二郎神,第五個保官九曜星辰,第六個保官華光天王,第七個保官木叉行者,第八個保官韋馱天尊,第九個保官火龍太子,第十個保宮迥來大權修利,都保唐僧,沿途無事,寫了文書,要諸天畫字。」地上既有四個弟子保駕,天空又有十方保官護法,唐僧聖則聖矣,而其固有的「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的自強不息精神也隨之而消失。唐僧成了膽小懦弱、迂腐無能的黯然失色的人物:臨危怯懦,遇到困難束手待斃,實在令人扼腕,以至於連豬八戒都說:「想我那唐僧,人才雖俊,其實不中用。」唐僧名為取經的挂帥人物,實則不過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十分迂腐的和尚。離開孫悟空,唐僧不僅寸步難行,性命難保,而且連喝水、吃飯都大成問題。這時的唐僧哪有一點聞變不驚、指揮若定的領袖風度和豪俠氣概?留在唐僧身上的最鮮明的特點只剩下了儒家的「仁義」(確切來講,還包括佛家的「仁慈」)。這樣的文學形象哪裡能談得上文學感染力呢?五、結語劉備、宋江和唐僧這三個形象在演變過程中,都呈現出極度「軟化」的趨勢。經過儒家倫理凈化之後的劉備、宋江和唐僧,一是失缺了人物原型固有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生動性,再者是失缺了人物原型作為領袖應有的領袖氣質,人物變得孱弱,因而使得他們作為英雄事業開創者的形象魅力大打折扣。讀者的審美趣味與作者的審美傾向之間發生這麼大的錯位,究其原因:一是作者本想通過劉備、宋江和唐僧性格中所體現出的儒家倫理道德的高揚來顯示主人公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並以此歌頌正統的儒家理想人格,但是由於儒學本身的悖論,劉備、宋江和唐僧的形象產生了自相矛盾:儒家倫理觀是個自我封閉系統,它以協調人與入之間的關係為本位,強調正心、修身和自我約束,不適於培養開拓進取、富於創造精神和競爭意識的人格,因此儒化的結果或者說凈化的結果,自然是人物英雄氣的失落。尤其是「醇儒」式人格的提倡,更使人物沿著孱弱的個性愈走愈遠。由此見出儒家的道德精神與作家對上述三個人物形象的預期目標是背道而馳的,也可以說作者過分崇德的努力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二是作者創造上述三個形象基本上都是從觀念出發,先按照儒學的倫理規範來規定他們應該具有的優良品質,然後再編排故事情節去充實豐滿人物。儘管作家極善於講故事,但由於主人公已成為某種抽象的道德觀念的化身,作者又急於表露自己主觀的褒揚,因此就出現了一定的理念超重現象,從而使人物形象空洞蒼白,甚至概念化。所以,與其說三著的作者為我們塑造了劉備、宋江和唐僧這樣三個人物,毋寧說為我們保存下來了三個歷史的文化的標本,即儒家倫理文化標本。由此見出,這種把人物形象符號化的傾向是非常有損於作品的藝術生命力的。參考文獻:【1】張岱年.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德力、剛柔的爭論〔A〕.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8.【2】郭齊、尹波.朱熹集(卷三十六)?答陳同甫〔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張庭玉朋史(卷二五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4】李贄.焚書.因記往事〔A〕.劉幼生.李贄文集(卷一)【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46—147.【5】(元)脫脫.宋史?徽宗本紀〔A〕.朱一玄.水滸傳資料彙編〔C〕.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32—38.〔6〕(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A〕.朱一玄.水滸傳資料匯編〔C〕.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21—24.【7】(元)陳泰.所安遺集補遺〔A〕.水滸傳資料彙編〔C〕.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54.【8】(元)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A〕.水滸傳資料彙編〔c〕.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38-52.【9】(元)無名氏.爭報恩三虎下山〔A〕.傅惜華,等.水滸戲曲集〔C〕.北京:中華書局,1962.62-79.【10】(元)高文秀.黑旋風雙獻功〔A〕.傅惜華,等.水滸戲曲集(一)〔C〕.北京:中華書局,1962.1-15.【11】趙維國.從市井到廟堂:宋江形象生成的歷史解讀〔J〕.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1):103—108.【12】(唐)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A〕.劉蔭柏.西遊記研究資料〔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0-116.【13】(元)晃名氏.大唐三藏取經詩話〔A〕.劉蔭柏.西遊記研究資料〔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4-173.
看馬桶台放映的這歷史級別爛片歷史劇——《武媚娘傳奇》,把這陰狠毒辣的雄猜之主武則天愣是拍成個瑪麗蘇聖母白蓮花,誅殺政敵全是防守反擊,可是不影響人家神級的收視率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啊!這個瑪麗蘇化主角,古今中國都一樣。中國文化中就有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分。大傳統是雅文化,是指以城市為中心,社會中少數上層人士、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傳統是俗文化,民間文化,城市市民和農村中多數農民所代表的文化。古代社會小說文體不登大雅之堂。可在元朝,由於缺少入仕之途,文人墨客落魄於鄉野之間,為求生存,迎合民間趣味,創作大量小說。大傳統知道,任何王侯將相都是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可到小傳統這邊,老百姓拎不清「好壞兼有」的人,他還希望簡單區分好人、壞人,不想整太多。儒家時代的好人是啥?道德高尚、忠厚老實、忠君愛國、樂善好施。窩囊廢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忠厚老實的好人。可是世道太壞,人人想害我,於是我為生存,只有被迫防守反擊了。看三國志劉備,雖說愛民寬厚的品質是有的,但也是反覆無常的一代梟雄。可按《三國志》來演繹,老百姓說:「原來劉備也不是好人!」羅貫中只有被迫取捨了,董卓要害我、曹操要害我、呂布要害我、袁術要害我、劉表要害我、劉璋要害我、孫權要害我,我皇叔忠厚老實的「窩囊廢」、又忠於大漢朝廷,又廣結義士,聖母被迫防守反擊,竟反擊出一個蜀漢政權來。唐僧不用多說了,上面的標準百分之百符合,可是懷璧之罪,一身贅肉,妖精想吃他,只有防守反擊了,可自己缺少這能力,只有依賴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還有天天被他騎的白龍馬時也用得上。水滸傳的宋江豐滿得多,腹黑一面掩藏在字裡行間,但是從字面上看,宋江還是符合上面標準的。閻婆惜、劉高、蔡九、黃文炳個個輪游來害他,公明哥哥被迫防守反擊,落草為寇。可是打家劫舍總歸不是好事,施耐庵又讓公明哥哥投降了朝廷,再次聖母白蓮花一番(忠君愛國是重要道德標準哈),被奸臣毒死,賺足了老百姓一把眼淚(宋江:哥明明是被張叔夜打敗後投降的!)相對而言,紅樓夢的賈寶玉豐滿得多,這也是該書超越其他三本著作的原因。賈寶玉作為古代公子哥的形象,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懦弱的一面,並沒有模式化成「窩囊廢」、老好人。這也導致該書在民間小傳統的流傳度沒有前三本高。現代社會仍然是大傳統和小傳統分野清晰的,好人標準也和古代差不多:道德高尚、忠厚老實、忠君愛國、樂善好施,最受小傳統歡迎的仍是聖母白蓮花瑪麗蘇的防守反擊。但是由於女性觀眾的增多和中華田園女權主義崛起,影視劇和小說中加了大量的女性的內容,聖母的範圍也從男性為主,變成有男有女。但中國古代社會畢竟是個男權社會,女性的政治影響太小,各種歷史發明家穿越性瑪麗蘇化爛劇就接連崛起了。馬桶台各種神級歷史爛片就成為其中佼佼者了。
題目里的「男一號」實際上不是男一號,而是男一號的領導,也就是一把手。
窩囊是必然的。拋開《紅樓夢》不談,說其他三本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每本書里都有一個核心人物:諸葛亮,武松,孫悟空。為什麼他們是核心人物呢?因為他們的故事絕對精彩。為什麼他們的故事精彩呢?因為這幾個人物都是人民創造的。水滸最精彩的段落是頭七十回,如果縮小範圍,其實就是林沖,魯智深,宋江,武松四個人的故事。西遊的高潮在孫悟空大鬧天宮,後面是連續劇。三國的故事持續性比較強,不過最精彩的地方還是前一部分,劉備死了之後發生什麼其實沒太多人在乎。當然,幾本名著的其他部分也很精彩,但是和那些經典橋段比,總是稍顯累贅。為什麼前面的橋段經典呢?因為好故事都是人民創造的。中國老百姓喜歡的人物和故事都有些共同點,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具有反抗精神, 而中國的社會,是一個極端壓抑極端情緒的社會。這三本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準確的說是一個匯總,這幾本書都是取自民間,先有了人物,有了故事,才有了書。
而這些故事,包括很多民間故事,都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從民間創造,再到官方語言改造,最後整理和完善成一個成熟的故事。很多故事能夠在民間流行,一是因為故事經典經得起考驗,二是那些人物和故事能夠替受眾說出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心裡話。然而這些故事大多不具備完整性,其內容由於過於反動不適合流通,社會也無法對其產生推力。所以這些故事一般都會被社會或者官方翻譯,改造成符合弘揚主流價值觀的版本。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英雄們到最後都被招安的原因。這個模式就是:英雄必須失敗。失敗後被主流。而英雄是不可能失敗的,於是就需要自己人幫助他失敗。
所以這也是大哥們通常窩囊的原因,這些人最能影響主角的未來。不僅是大哥窩囊,英雄身邊的人都跟著一群豬。為什麼諸葛亮武松們如此耀眼,最後都沒有好結果呢?一個所有人都能想到的原因就是被坑了。所以比較起來,幾本書其實都在靠那些經典的故事撐著,整體看其實並不太合理。如果讓那些跳出邏輯的故事回到邏輯里,顯然很難辦。
《西遊記》里孫悟空是絕對強大的,但是如果一直強大到最後故事就沒意思了。所以唐僧必須坑爹,一個唐僧還不夠,豬八戒也得跟著坑,但是這還不能解釋孫悟空為什麼打不過妖怪,所以妖怪都得穿著一身好裝備,而這些裝備都是從神仙哥哥姐姐們那偷的。於是孫悟空死於自家軍火庫失竊。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是絕對不會輸的,羅貫中從借東風開始就已經把孔明吹成氣象衛星一般的神了。神怎麼會被人打敗呢?所以關羽不聽他的,死;劉備不聽他的,死;敢不聽他話的人都死了,於是小弟接著搞,馬謖搞你,魏延搞你,李嚴接著搞你。但是神怎麼能被幾個下屬搞趴下呢?俺們還有劉禪!傻了吧。《水滸傳》的英雄是絕對正派的,可為啥正派還都上梁山做土匪了呢?因為所有人都在坑你。情人要坑你,老婆要坑你,下屬要坑你,同事要坑你,上司要坑你,跟你沒關係的人也要坑你……總之除了你身邊就沒一個好人。可是像盧俊義這種顯貴到不能的人物怎麼辦呢,組織再推你一把……終於被好漢了。這個時候導演喊一聲:梁山好漢必須死!施耐庵大驚:我操,梁山已經把官軍推平多次,高太尉也被活捉,再剿匪就只能去丐幫找喬幫主了。於是拉上梁山人馬征大遼,打方臘。但是梁山人是不能被一群和你同樣身份的人打敗的,稍事片刻,施耐庵眉一皺,計上心來,奮筆疾書:「忽聽前方哨騎來報:大事不好,宋頭領變節了……」所以其實當英雄故事完善時,既要邏輯通暢,又要讓他符合官方語言,小說家們通常的手法都是這樣的,或者說也只能這樣。
最後再舉一例,我們熟悉的哪吒。若論反抗精神,哪吒恐怕比孫悟空還要徹底。他從出生起就在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反叛者。但英雄是死不了的,於是寫故事的一拍腦門,給他派了個坑兒子的爹李靖。上峰說:哪吒要主流。小說家回身一看……哪吒還沒來得及被招安就已經寫死了。於是哪吒從蓮花重生,化身成人。抬頭一看,面前站著姜子牙,太公望著遠方,悠然說道:哪吒,快快隨我前去攻打朝歌,活捉妲己……」主人公從來不是被崇拜的,只是用來推動情節發展的
身份地位最高武力第一秒殺一切不是當代網路小說才有的么。。。怎麼現在反而覺得過去的奇怪了。。。很多人不理解隋唐裡面為什麼秦瓊不是天下第一。。。跪啊。。。
同不喜歡西遊記的唐僧,主要他和歷史上那位相比,顯得太懦弱。但題主認為劉備和宋江是窩囊廢,這就只能說明題主年紀太小也沒好好看書了。金聖嘆都說,宋江腹黑冷血無情,靠自己的謀略攫取地位,這才是江湖上真正的大哥,林沖武松魯智深等看起來帥,都沒人玩得過宋江的。至於劉備,樓上說很清楚了,稍微年紀大點的人最佩服的絕對不是關張諸葛,而是這位47歲還一事無成卻依舊不放棄夢想的男人。他哭恰恰是因為他還留有夢想,他從沒放棄,他並不甘心,真的麻木的人才不會為自己的際遇難過,這輩子也就這麼過去了。題主看起來還是想看主人公秒天下的書,建議題主去看網路小說,年紀大點再看四大名著吧。
四大名著中的男一號,欠缺幾分「英雄神武」,這是作者的偉大,不再用意淫體迎合觀眾。
換言之,走出了「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的傳統定式與桎梏。《西遊記》
「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取經」。這是唐僧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無論面對男妖怪、女妖怪、女皇、金錢、濤濤大河、漫天黃沙、簽證問題、徒弟背叛還是高壓鍋。孫悟空情緒化、豬八戒天天喊散夥、沙和尚只會低頭跟著走。《三國演義》
「我乃中山靖王之後」。這是劉備逢人便說的一句話,咬死了自己是皇族血統,無論是寄人籬下、變相軟禁、妻離子散、借宿不走。曹操扭扭捏捏、孫權朝三暮四。《水滸傳》
「老子是公務員」。宋江原來就是公務員,被迫落了草,但從落草的第一天開始就想著要招安並付諸行動。林沖落了草在幹嘛、武松落了草在幹嘛、魯智深落了草在幹嘛。《紅樓夢》
「妹妹、姐姐、嫂嫂」。賈寶玉被他爹打成那個樣子、在他爹面前內心恐懼到那種地步。一轉臉,該幹嘛幹嘛,你行么?這些領袖可能是你眼中的窩囊廢,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徵:
內心擁有明確的價值觀和目標,並且毫不懷疑地按自己的價值觀生活或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只有內心堅定的人才能帶領他人,才是領袖!說明你沒怎麼看過原著
這是個人格魅力的問題。一個人如果武力值高,大家當然佩服。但是在日常交往和磋商大事的時候,必然缺少謙和,平等,甚至謙讓的態度。你會跟張飛爭執問題嗎?所以大家可能會表面服氣,嘴上不說,心裡早有積怨。
看看張飛怎麼死的,就知道積怨的力量。大家對劉備肯定不會有這種情緒,仁德的魅力。宋江這點也類似,及時雨,說明做的很多收買人心的事情。
武力值100的關羽,會收買武力值80的周倉,低於80的,在他眼裡就是廢物。日常言語之中,必有輕慢,很正常。宋江是能團結武力值40武將的人啊!賈寶玉和唐僧的路線比較奇特。就不多說了。所以後來人愛看說岳全傳,文武雙全,但是得罪人所以死的早,不是嗎?現代種馬文,主角能實現全才,其實也是扯淡。優點背後肯定是確點,過帥則自戀,過強則不謙和,過富則奢侈,奢侈易招妒,像我這樣過於聰明的,也是毛病啊!我僅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考慮。這幾部書都是主要人物非常多的,西遊記或許除外。一個不完美但是有所堅持的領袖在情節組織上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因為如果領袖太高大上了,就會成為絕對的主角,其它人物就沒有辦法描寫下去,也沒有辦法寫出一部有意思的長篇小說。因為一個好的領袖會考慮周全,個人能力強,組織協調能力強,外交能力強,那麼……一頭獅子領導的一群綿羊,自然就可以打敗一隻綿羊領導的一群獅子,所以這部書大概就會成為一部獅子的個人編年史。主要人物會不停的犯錯誤才會讓情節曲折啊。另外說句題外話,曾經和一個學生說小說寫作上的問題,我說《西遊記》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列出一個公式:一個意志堅定但是能力有限的唐僧。一個能力強勁但是性格毛躁的悟空。一個有點小壞而且沒有明顯長處的八戒。一個弱勢沉默寡言但是偶爾直指問題本質的沙僧。一個其實可以多出來幾次的備用牌白龍馬。還有一切都可以解決的後台:觀世音、如來、玉皇。各種據有不同特點的妖精。於是情節就很好展開了,目的是確定的,道路是曲折的,這種曲折由不同的妖精決定,雖然說基本上悟空僅憑單挑可以解決所有妖精,但是因為唐僧、悟空、八戒都會犯錯誤,而沙僧雖然冷靜但是不能左右事態的發展,於是就會有各種曲折,而到絕處的時候,會有白龍馬、觀世音等人出來救一切的場,於是這個故事就算是寫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難其實都寫得。但是如果是像孫悟空一開始那樣無敵的形象出現,那麼其他人就只能成為悟空的陪襯了。
推薦閱讀:
※該如何評價《紅樓夢》裡面王熙鳳這個人物?
※黛玉為什麼要說劉姥姥是母蝗蟲?這麼說真的好嗎?
※《紅樓夢》里的一些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為什麼這麼強勢?
※紅樓夢裡描寫的美食做出來是什麼樣子?
※王夫人為什麼對探春那麼好,卻對趙姨娘和賈環那麼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