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的各種主義是什麼意思?

怎麼通俗的理解電影里的各種主義?比如說,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表現主義,後現代主義。怎麼用最易懂和專業的語句來描述這些主義?

我列舉的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更更專業的人士來添加這裡沒寫出來的主義。


-

understanding movie 。

焦雄屏剛回台灣(初當老師)時,翻的電影教材,

現在都重版重修 n 次了,港中台都有各種不同的字體版。

大陸也能輕易買到,查「認識電影」一書,售價四十餘元人民幣。

相信我,絕對比在知乎提問,等人胡答,來的性價比高一千萬倍。

-


簡單來說,是認識論。是看問題的方法和視角。

電影理論不是獨立呈體系的,而是和哲學和藝術的方面相通,只是我們用這樣的視角來把電影作為文本來研究。有一句話很經典,『結構主義不是一種主義,是一種看問題的視角』(這個好像是大眾文化研究裡面的)

比方說後現代主義,最主要的一點要理解的就是,這種所謂的『主義』和『資本主義』或者是『社會主義』不一樣。

詳細的可以參考大衛哈維的《後現代的狀況》一書,書中的中心論點就是認為當下的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全球化改變了人們對於空間和時間的認知,例如說在過去,東方和西方是對立的(東方主義),研究的重點在於西方對於東方的塑造,進而反映的西方認得心態,(參見《蘇斯黃的世界》這部電影,是一部1960s好萊塢在香港拍攝的電影,裡面的東方社會充滿了西方人的想像--女性化的東方,東方是要被拯救的對象等等)。例如用東方主義研究的好萊塢越戰電影,研究中可能會指出,為什麼指揮官的形象往往會被塑造成一個娘娘腔--這反映了美國對於越戰失敗的自我安慰心理,認為這種失敗是個人原因導致的,並不能代表西方放棄了對於東方的凌駕地位。

而如今『後現代』東方主義關注的點更加複雜,例如,有的影片關注的是在西方社會邊緣生存的華人,又或者是跨國家庭關係等等,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和現實的國際關係都息息相關。如果說政治經濟角度所觀察到的在新自由主義下的電影產業是『聚合』的,那麼在後現代主義(文化視角)下觀察到的往往是離散的,文化和現象的差異性是後現代主義觀察的重點。(這一點在珍妮瓦斯科的很多書的前言中提到過,也就是現階段的社會文化學研究似乎和政治經濟學研究觀測到的東西是相反的,但是這種矛盾之間卻存在合理之處)。

在啟蒙運動之後人們曾認為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的事物,因為理性戰勝了神學,科學被看做是能夠解釋一切和定義一切的,這種視角稱之為現代主義,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等理論都可以稱為現代主義的一種。但是現在人們發現,不同的事物有著無限種的解讀方式,羅蘭巴特爾經典的『作者已死』,就是這個意思--文本一旦被生產,作者沒有權利告訴讀者只能用某些方面來解讀,作者不再是權威,讀者的解讀本身就構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相比於之前舉出的東方主義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後現代東方主義將東西方進行了更多面化的解讀,打破了兩分法,注重了差異性。

舉後現代的例子只是想說明,後現代主義是如何解釋事物的,進而解釋『主義』在這裡到底意味著什麼,給題主一點啟發。


如果不好理解,建議把各種主義的名字換成這樣的句式來讀,就能通俗易懂了:

「主張/推行XX風格的」 或者 「具有XX風格傾向的」 或者 「把XX視為最高理想/標準的」 或者 「以XX的理論或風格為藍本發展壯大形成的自成一體的獨立風貌」 或者 「以XX為標誌特徵的思潮或流派」

?個人認為前兩種最通俗,後兩種適合你對該主義的背景和發展有一定了解後使用。

舉例來說:

現代主義→以突破傳統、前衛為創作特色的流派和思潮的統稱。

後現代主義流派→具有後現代風格傾向的流派;把後現代風格視為最高理想和標準的流派;以無中心意識、解構、多元價值取向為代表特徵的流派。

教條主義→把理論和書本視為最高標準的;具有古板和僵化傾向的。

拜金主義→主張金錢至上的;把物質和金錢看的高於一切,視為最高標準的。

? Ps:這個方法也不是萬能的,但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推薦後浪的《認識電影》一書,裡面對這些東西的詮釋很到位


作家劉震雲說:八十年代的時候開始出現各種新名詞,結構主義,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這讓我很迷惑也很自卑,因為我完全不明白這些新名詞的涵義。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批評家說我的作品中也充滿了後現代主義,這才讓我安下心來。


一個人走在路上,他周圍的景色比較誇張,比現實中多了許多粗硬、筆直的線條和陰影,稜角分明,對比度還很強。這是表現主義。

一個人走在路上,他關心了一下民生疾苦。這是現實主義。

如果他不僅關心疾苦,還領導受壓迫人民奮起反抗,謳歌了一曲熱血的傳奇順道收穫了愛情。不管這是不是真事都算是浪漫主義。

一個人走在路上,他開始做夢,我們看不懂但是莫名覺得挺鬱悶。這是超現實主義。

……說實在這麼概括有點反智,但以上確實是我看過一些書籍、對比著電影所得的心裡話。……我歡迎拍磚,狠點拍。


謝邀。

不過是一些人為的主觀虛妄的分類和貼標籤。

好電影,好看就足夠了,貼這麼多標籤的人,一定非常累。


有一句話很經典:

「馬克思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主義這個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思想的固化,個人覺得,單一地、或過多地運用「主義」來描述和評論一部電影,難免會顯得過於教條。

你想,電影一定是某種主義的嗎?個人覺得並非如此。

接受美學認為:

作品在讀者沒有閱讀前,只是半完成品。

因此,我覺得認為作品本身便含有某種「主義」的解讀是不當的,就像,得知這是一部解構主義的電影,所以便從解構主義出發對其進行理解。如此精準的」有的放矢「,很容易失去評論的個性,多元性和豐富性。

我所認同的「理解作品」是由接受美學指出的』由創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完成的審美體驗「。所以,「電影里的各種主義是什麼」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與作品形成的一種交集、共鳴和聯繫,而主義只是你表達你感受的一種方式,一種工具,僅此而已。

是的,電影的確存在一些鮮明特殊或公認共通的風格,手法,表現形式。

但,因此而有目的地、一味地「主義化」電影,還是有點形而上了。有為了解讀而解讀的嫌疑。

問題說,用最易懂和專業的語句來描述這些主義。我覺得,主義就是一個視角,一種經驗吧,我覺得主義不能是一種分類,一種給電影下的定義,而更該是一種討論。每一種主義都是複雜的,其本身是有形成,流變乃至自我革命的漫長過程的。如果要深入了解主義,那麼最好不要指望他們很通俗易懂。要做好閱讀長篇的、枯燥的學術書籍的心理準備。

PS:評論里說答非所問。好吧,我以為這個問題「電影中的各種主義是什麼意思」問的是對「主義」怎麼看。

可是問題描述中又問到了具體哪一種主義怎麼去通俗地理解並補充。OK,關於XX主義是什麼,可以百度百科,別把知乎當百度了;關於補充其他主義,個人覺得現在主義泛濫,可以稱之為主義的太多了,常見的主義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主義可以參考推薦書籍的幾個回答。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回答準確了。

以上。


純粹外行,不過看過一本蘇珊·海沃德的書,《電影研究關鍵詞》,到位地收編了相關領域的重要辭彙,且力求以富於理論色彩的語言,覆蓋全球的例證。覺得還不錯。


專業辭彙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它主要是為了內行人交流方便。

要了解上面的辭彙可以從藝術史開始,個人覺得,所謂主義,就是給某種特點形式起了名字而已。

比如說「超現實主義」,都是一些夢境,怪誕的畫面,是現實中不能能存在的東西,於是,給這類作品起了個名字叫超現實主義。如下圖:

結構主義:個人覺得這個還得先從「解構主義」說起比較好。

解構主義:相對結構主義來說的,字面意思就是解除原來的構造通過一些方式,重新拼接成一個新的作品。看一些繪畫作品:

如果說普通電影線性敘事,都是結構主義,那麼像《記憶碎片》這類電影,應該就屬於解構主義,他把一個電影的順序完全重構了一下。

用數字表示,結構主義電影各情節的播放順序是:123456789 ,而解構主義的電影是: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記憶碎片的結構)。

所有的主義,都基本這種道理。


「嘴上是主義,心裡是生意...」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死亡詩社》,我很喜歡那部電影,打破陳舊,標新立異!學生的表現讓我看到了希望!還記得那句話」船長,我的船長!「


現實主義電影:是30年代以義大利一批電影人為代表發起的電影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以展現現實社會生活為標誌,批判社會不良現象,具體拍攝手法為採用自然光,運用簡單電影語言,還原最本真的世界· (註:當時歐洲處於經濟危機時,社會動蕩不安·戰後經濟好轉,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興起·但現實主義電影仍佔一定地位)出現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主義電影:是由表現傳統的戲劇化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現人物內心更細微、更隱秘的情緒變化, 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東西(張揚個人直覺和情緒),橫向再現社會生活、人物情緒,注重人物情緒的自然流動(意識流)、使電影由視覺藝術升華為表現內心感受的藝術影片。

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我不回答問題,我只做度娘的搬運工)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人們總是習慣性的給一些東西,貼上標籤。覺得這樣子對於他們來說更加的方便。其實,都是導演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都是想怎樣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所用的一種他覺得合適的方法罷了。


都是希望自己過的更好的呢。。


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


你看書的時候是看內容還是看書籤?標籤而已,何必認真?


人的一種信仰吧


一群閑的蛋疼的人的囈語


「多拍(看)些電影,少談些主義」大約是「胡適主義」 「我思故我拍」大約可以叫「笛卡爾主義」 「這部電影反映了資本主義下無產階級的悲慘命運和反抗精神」可以叫「中國式馬克思主義」,當然你也可以根據你的分析取名為「分析主義」,我感覺其實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電影中畫面靜止了,攝像機卻可以全形度拍攝特效是怎麼做到的?
電影《告白》中各種告白之間的聯繫以及此片表達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編劇李正虎眾籌拍攝楊永信事件《困獸》,大家怎麼看?
同樣是女性價值觀的闡述,為什嗎驢得水和28歲未成年中對此的評價相差這麼大呢?
最值得你銘記的電影中的流淚特寫鏡頭有哪些?

TAG:電影 | 文學 | 電影理論 | 藝術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