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只聽見三國時期的人叫主公?


簡單的來說,是因為【主公】這一詞在現存史料中,最早出處就是陳壽的《三國志》!

那【主公】這一詞如何解釋呢?

【主公之稱,始於東都。改明公,為主公,尊事之為主也】。

——《三國志集解·法正傳》引胡三省之說

按照胡三省的說法,【主公】這一詞是來源於【東都】,也就是【東漢】。之前是用【明公】一稱,後來改為【主公】,是表示自己做事情是在為主人著想,表示尊重啊!當然東漢三國時期稱呼領導為【明公】的還是很多的,比如曹操董卓司馬懿司馬師袁術等人都被稱為【明公】過。

胡三省先生很有可能是看到了撰寫於東漢時期的史料,比如完整的《東觀漢記》之類,並發現了【主公】這一稱呼,故有此說法。

可惜《東觀漢記》等成書於東漢時期的史料早已散佚,現在只存輯本而已——我們已無法知曉【主公】這一詞的真正最早出處了。

——————————————————————————————————

其實讀《三國志》細心的知友可以發現,【主公】這一詞雖然出現了十幾次,但只有劉備軍才用過,都是出現在《蜀書》里,而且都是用來稱呼劉備的。

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法正傳》

張飛嘗就巴宿,巴不與語,飛遂忿恚。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

羕聞當遠出,私情不悅,往詣馬超。超問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寧當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復道邪!——《彭羕傳》

既致,亮引見微,微自陳謝。高以微不聞人語,於坐上與書曰:「服聞德行,饑渴歷時,清濁異流,無緣咨覯。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幹、李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嘆高志,未見如舊。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勛於竹帛也。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杜微傳》

(此段【主公】二字應為衍字)

裕又私語人曰:「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人密白其言。——《周群傳》

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蔣琬傳》

看來【主公】一詞確實是大耳朵的專有稱呼啊!

至於為什麼一般只聽見三國時期的人叫主公?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先入為主啊!


@黃粱

補充

主公確實好像是劉備專屬稱呼,但唯有一次例外,

《三國志·蜀書·杜微傳》中,諸葛亮寫給杜微的書信:

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

這裡的主公指的就是劉禪。

回答本問題,其實主公一詞其他朝代也有,只是很少,

《晉書·張軌傳》:

「主公西河著德,兵馬如雲。」

《張重華傳》:

「我家主公奕世忠於晉室,而不如鮮卑矣。」

主公一詞在兩晉南北朝一詞有過多次使用。

唐宋以後,有僕役稱主人為主公,客人稱主人為主公的事例。

為何一般只聽見三國時期的人叫主公?

這就不得不提《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主公」一詞在三國演義中一共出現264次,先後25人被稱為主公,

主公一詞《三國志·蜀書》中使用14次,你看看。

264次比14次,《三國演義》一書將主公一詞發揚光大。


一般主公都是劉備吧 叫曹操一般都是不是丞相或者明公


因為有三國殺。(≧?≦)


因為有備備啊


主公的夫人怎麼叫主公呢?


一直以為是公主


推薦閱讀:

能請了解三國兩晉歷史的朋友說下,他們那個時期的娛樂活動有哪些嗎?
三國哪位武將武功最差同時活得最長?
一直聽人說建安風骨,究竟建安風骨(或建安精神)是什麼?
如果郭嘉不死,三國會不會被曹操統一?
「在野武將」是什麼?

TAG:三國 | 稱謂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