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鍛煉社交能力?

性格略內向,不太喜歡人多的地方。。不太喜歡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本人知道這樣不好。如今大三,怎樣在短時間內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以適應今後的學習和工作。


上大學時,跟題主一樣,甚至我更迫切地希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因為我比較獨特的理由迫使我去做。於是我去做了導遊。那段時間的經歷於我是筆財富。簡單總結幾點

1.與人交往時,少說話,多看多聽多想。跟題主一樣,我也不喜歡人多,尤其不喜歡別人在我面前嘚吧嘚吧說話,耳朵會嗡嗡想,心情就會煩躁。還有很多時候,因為應酬,需要聽別人吹牛扯犢子賣萌,還有很多時候,明明知道面前是個心機婊,各種特么的裝,各種表演,需要你妥協。以前的我是一刻不能忍受,站起來頭也不回就走。後來我會很有耐心會一直保持微笑聽別人說話,搞清楚他說話的目的是什麼,並很有眼色地幫人達成他們的目的。態度的改變給我帶來很多。第一種狀態在社會上混簡直就是作死。第二種態度,為我贏來了很多好口碑,很多人都誇我聰明,願意跟我共事。

2.人都是很自我的,人也是會交換的動物。所以,題主,要學會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充自己的資源,你強了,擁有的資源越多,就有越多的人願意圍繞在你身邊,願意給你機會,讓你有更大的平台。這是良性循環。我曾經為了幫助一位領導爭取某樣東西,48個小時沒合眼休息過,那一個星期加起來休息了大概就二十個小時不到。這樣的努力是沒有金錢榮譽回報的,我不去做或者說我沒能力做也沒人會責怪我。但是我去做啦,這樣的付出為我贏來了很多人的好感,這種好感短時間看不出好處,但回報在未來。

3.永遠永遠不要對別人要求過多,過高,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苛求他人。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人讓你失望,會有人背叛你,甚至還有人為了利益給你挖坑。你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抖擻精神,讓自己奔跑,至於其他的,只要不太過分,就算了吧。

微笑微笑微笑!哪怕你心被人捅成了篩子,你也要讓你的嘴臉上揚,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加油!


不請自來,又是我擅長的話題。

性格內向,不喜歡人多,不太喜歡和不熟悉的人交流。是典型內向者害怕社交的常見現象。

《內向者優勢》里提到內向者和外向者有三個不同特點:

1,對刺激的反應

內向者對外界的較少刺激有較大的反應,所以他們要盡量減少刺激,減少因此帶來的能力消耗;

外向者卻相反,他們對刺激不敏感,總是主動尋找更多外界刺激,例如社交聚會。

2,精力的恢復

內向者好比充電電池,因為消耗很快,所以也需要花很多時間獨自靜一靜,哦不,是靜靜的充電(我比較喜歡靜坐冥想);

外向者好比太陽能電池板,他們從與外界的接觸中獲取能量(社交、聊天等),能量消耗慢。

3,深度和廣度

內向者喜歡深入的鑽研問題;

外向者喜歡了解廣泛的事物,深度卻不夠。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是所有內向的人都是真內向,絕大部分都是假內向。

如何判斷自己是真內向還是假內向?

真內向

1.不主動和外界接觸,被動的情況下,可能也只是應付一下;

2.不想和別人接觸,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

3、沒有迫切改變自己的願望。

假內向

1. 迫切想改變自己。其次是渴望與別人接觸、交流;

2. 心理素質較差,伴有羞怯、緊張等,阻擋了接觸外界。

你是哪種?

大家回憶一下,你們童年生活,比如上幼兒園、小學1,2年紀的時候。

你們是外向還是內向?活潑還是孤僻?開心多還是鬱悶多?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外向、活潑、開心的。

可為什麼你們隨著年紀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反而會變得內向、孤僻、鬱悶,甚至是自卑、不自信了呢?

根據弗洛伊德提出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比如你童年受到父母打罵,父母的爭吵、離異,學校老師的打壓懲罰,同學的欺負等等。這些都會對你的自信形成影響,缺乏自信,人就會變得不太敢於外界接觸,久而久之慢慢就會變得「內向」。

在了解了原理後,那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怎樣在短時間內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以適應今後的學習和工作。」吧。

你可能是因為內向而長期的缺乏交際活動,你的社交能力必然有所退化。

要想「短時間」內實現提升能力,只能在一段周期內,增加頻率。

比如你想3個月內改變現狀,那就要在這12周時間內,每周至少參加3-4次社交聚會。並且每次都主動認識超過5個人以上,算一下12X3X5等於多少?你要在這3個月內實現至少累積180陌生人次的接觸。

作為現狀的你可能聽到這個數字就害怕,覺得很難完成,你可以按照以下方法來循序漸進的練習,最終通過量變實現質變。

請拓展閱讀這2個答案作為你社交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

分別解決在具體社交場合時該怎麼做,以及怎麼聊天

如何在人多的稍陌生聚會場合表現得自信、自如、外向? - 迎刃的回答

和喜歡的女生聊天 15 分鐘以後就找不到話題了怎麼辦? - 迎刃的回答

暫時就寫到這裡,有任何疑問請評論,我再補充回答。


本人大一,雖然還小但是因為念的大學政治風氣很濃而且比較社會所以這一方面比普通大學接觸的多一點。不才也有點東西想說。

鍛煉社交能力的話,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學會讚美,找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並且真誠的讚美。這不是溜須拍馬屁,這需要細微的觀察然後揣摩,誇到他心裡去,然後別人覺得你識貨。兩個人有話聊了,社交自然不成問題了。

還有一點就是我認為就是要學會說話,很多話你換個詞感覺就不一樣了。比如說,有人問你她穿這件衣服好不好看,直接的就是這樣回答--不好看。比較聰明的是,你可以詢問她,你今天是有什麼事情要出去嗎?什麼場合?然後你再給她意見,臂如不好的話你可以這樣說,這件可能不太合適,你要不要試下別的?

如此,別人就覺得你是真心為她考慮,覺得你的意見可以聽。接下來她可能會有更多的事情來詢問你。關係也可再進一步。

社交能力這種事情,說白了就是情商問題。要多看多想,說話前要考慮一下。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望與君有用

三月九日再寫。

說實話有這麼多贊好開心,謝謝那些點贊的朋友。沒有想到自己的建議被這麼多人看見。近來在學校裡面服低做小,對於排名第二的回答,我的觀點是活到極致嗎?我個人認為從來不會活到極致,年歲越長,見的越多,與之想匹配的慾望也是越大的。

就像你做一件事情,你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才可以完成,別人卻只要花很小的力氣。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是發展了他的全部人格。

社交我並不認為是功利,你在與人交往之中的不太好其實已經反射出了你的人格的不完整。(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年齡太小看的書也少講的不那麼恰當望各位見諒)

讓自己成為一個成功人士,然後吸引別人來與你社交,這不能不說是情商極其低下的表現。

我們目前做的很多事情,在年輕時候的嘗試,不過也就是想著能夠發展自己眾多人格然後找到自己的方向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社交很重要,伏羲畫八卦圖的時候人是在天地的中間。人乃萬物之靈也是易經裡面的,人很重要,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我說的不是那麼好,但是大概意思在這了。接受其他意見如果你能讓我信服你。


吸上貓--&>社交靠貓(會認識很多陌生人)--&>互相誇街上的貓--&>給對方看手機里的貓--

&>互相誇對方的貓--&>有了新朋友!


行為出自內心,所謂讚美、自信、主動、鍛煉之類的建議我覺得都是表層的,聽起來有道理,實踐起來有問題。

除了社交給你帶來的好處,你能通過社交活動給他人帶來什麼好處?

是快樂、是激勵、是協作、是探索,還是什麼也沒有?

正如你希望和更好的人一起玩耍一樣,其他人也希望和更好的人一起玩耍,至少退而求其次和有趣的人、臭味相投的人玩耍吧。

那麼如果你不是一個更好的人,談社交就沒有意義了,充其量也就是做一個老好人,在社交活動中充數占人頭罷了。

你是否能夠推己及人的對待你的感受和行為?

克制情緒,分享價值見解,耐心細緻,主動提供幫助,主動處理共同事務,這些都是你希望得到的,也同樣是別人想得到的。

為什麼要社交?

達到一般水平,擁有貼心朋友,成為人群焦點,聚集人脈,鍛煉培養領導能力,不同的層次既對應了不同的訓練強度,也會要求不同的天賦水平。

前兩者只需要做好人行好事耐心細緻就妥妥的,所以你看這個其實很簡單。

你願意付出什麼成本?

一件事情不是你對現狀不滿焦慮就可以改變的,而是你確定了自己願意付出的代價成本之後,才有可能改變的。

你真的渴望社交能力,那麼希望我的回答你只用記住這句話就可以了:

有願望的時候,別找訣竅,踏實誠懇即刻行動。


重點就是生活的積累和你對細節的掌控能力。

有些東西,可能教你一次兩次你都明白,實踐起來就跟做數學題一樣不懂,但是我要說的是:無他,唯手熟也。

生活的積累就是要你去觀察身邊那些交際能力強的人他們的言行舉止。其實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先不說寬了,簡單的方法有:你模仿對方的行為,說話的方式,語速,觀察能力強的話連呼吸頻率也保持一致,這樣能增進部分好感;誘導出對方的興趣點,向他請教,問題不要太低級。不然別人會覺得你傻逼,中國人多少都有點好為人師的毛病。然後你再找一個共同的興趣點…吧啦吧啦聊下去就是了。前提:你要乾淨整潔,不要別人連跟你說話的慾望都沒有。你是一個有趣的人,不要別人說個笑話你都要好久才能反應過來。這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因為人與人交往的核心競爭力是吸引,若無吸引力,關係不會長久下去。這在交往初期適用。

中期:差不多了解對方的性格了,你就可以摸著他的脾氣與他相處,知道那些話可說,哪些不能說,從細節出發,給對方你把他放在心裡的感覺。雙方之間交心的初期階段。切忌亂評論他人和在背後說人壞話。

後期:保持自己的個性,不卑不亢的和對方做朋友,做自己就好,你們認識這麼久了,對方自然懂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們的相處,只要心裡有對方就好。

不要抱著功利的目的去交友,別人又不傻,絕壁能看出來,你能裝的別人看不出來,那你個人遲早會瘋狂。

當然,你是誰,你就會遇到誰。

反正沒人點贊的,我就隨便扯一下,略略略,有本事你贊我再來更新~

***************************************************************************************

你如果是為了適應工作和以後的社會,那麼學會喝酒也是必然的,酒桌上的文化要了解也是必然的,基本點比如敬酒杯子高低這些什麼我都不說了。就我個人而言,就算哪天狀態不好,杯子也一定是滿的,可以少喝,但是不能空杯,酒滿茶堪,這是酒和茶倒的區別。酒倒滿是情誼。倒茶倒的七分滿,留的三分是人情。前期在酒桌上不會說話你可以少說多聽,學習席長(就是酒桌上引導者,各地叫法不同吧。)是怎麼說話的,學習別人是怎麼開頭,什麼時候大家一起喝一個,關注哪一個喝多了,要照顧一下下,哪一個沒喝多少,要調動人員敬酒這些,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氣氛一定要好。反正在我看來中國文化裡面,就是很能拉近人和人之間距離的一種好東西。

當然,少喝酒,喝好酒。

禮。貫穿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字。禮教、禮樂等等。說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國人還是比較看重禮這個東西的,可以說是送禮的禮,也可以是禮貌的禮,還可以是上下級那不可逾越的禮。這個書上都有,我說的不好。- -但是確實挺重要的。

噢,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火車上一個人傻坐著不無聊嗎?

好,找旁邊的人聊天嘛,聊天這東西,就像梁邊妖有篇答案里說的,要學會提煉廢話。

要在廢話裡面找到精華的東西,好啦,這些東西就可以成為你的談資,下一次如果你碰到同樣去過哪個地方,或者本就是那個地方的人,你也可以裝模作樣的跟別人說,啊。這個地方我知道巴拉巴拉的。你說是不是一下就找到共同話題來打開話匣子呢?

多笑笑,如果我看到一個面無表情的人,哪怕是美女。我真的都沒半點和她聊天的慾望。要讓與你交流的人知道,你有認真的聽他的講話,你是重視他的。

交流的時候一定一定要有眼神交流。否則會給別人心不在焉的感覺。我吃過虧。。。

**************************************************************

沒人問,我不知道說什麼了- -先就醬吧。我也大三。


我來說說,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

給所有家長的社交能力培養攻略

學齡前(6歲以前)

1、培養重任在家長,而不是同齡人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需要通過與同齡人玩耍獲得,而家長單方面培養,效果不會很大。

這個認知,其實只正確了一半。

先說一個可以反駁此誤區的結論。

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如果他們和同齡人度過的時間,超過與成年人一起的時間,比如過早送到日托班的孩子,那麼這類孩子社交能力發展,就很容易受到阻礙。

而這種阻礙帶來的社交問題,就包括語言退化、隨意發脾氣、拒絕合作、攻擊性行為,以及行事魯莽、故意破壞他人物品和隨意打架。

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在於,與成年人相處時間不夠的孩子,比如嬰兒期就進入日托班的孩子,他們白天大多受到忙碌的工作人員看管,而這些人員缺乏敏感、經常更換,並沒有一個關係親密、情感穩定的成年人照料。

而這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一個針對110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就發現,有穩定依戀關係的孩子,他們體內的皮質醇是穩定且健康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情緒穩定、沒有緊張。

而過早進入日托班的孩子,他們在一天之內的皮質醇分泌水平,就是升高的。

(關於皮質醇對身體的害處,參見這篇文章)

所以,缺乏與親密關係的成年人足夠互動,孩子會緊張不安、缺乏安全感。而那些受到父母或祖父母、保姆長期固定照料的孩子,就很容易發展出穩定的依戀關係。

而研究也證明,有穩定依戀關係的孩子,尤其是照料者對孩子需求敏感、充滿溫暖,並理解孩子的情感變化的情況下, 孩子同理心、自控力更強,社交行為也更加積極。

原因之二就在於,學齡前兒童需要學會自控力、同理心、同情心、耐心、禮儀,以及面對社交問題時積極向上的態度。而學齡前兒童的同齡人,都屬於衝動、缺乏同理心,且易怒、情緒化、缺乏社交技巧,很難照顧他人情緒的小孩子。

所以這些能力,孩子是無法從與同齡人玩耍的過程中習得的。

而且,孩子會從對彼此的模仿中,學到好習慣和壞習慣,如果缺乏成年人的隨時引導,孩子很容易從同齡人那裡學到壞習慣,而他們並不能判斷孰好孰壞。

所以,以上兩個原因都表明,對於學齡前的小孩子來說,同齡人並非最佳的社交能力練習者。

相反,父母才能夠給孩子更高質量的社交能力指導。

在這一點上,父母的作用在於:

  • 理解孩子不同情緒的起因和後果;
  •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 理解他人的情緒;
  • 了解孩子的正常發展階段;
  • 用語言準確描述情緒;
  • 管理他們自己的情緒;
  • 預想到不同社交行為的長期結果。

因此,孩子越小,父母就越應該在保證孩子與同齡人玩耍的基礎上,引導和觀察孩子的社交,並在發現問題時及時修正,並與孩子維持親密、穩定、有愛的親子關係。

而如果父母無法長期親自照料幼兒,那麼交給祖父母、保姆也是尚可的。只不過,照料人不應頻繁更換,並且應該充滿關愛、回應積極,與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

2、與孩子聊聊情緒

情感能力,是學齡前兒童很重要的社交能力。

孩子越能理解不同情感的內涵,他們更可能在同齡人中受到歡迎。

家長可以經常與孩子聊聊他們的情緒、感覺,並試圖分析孩子不同情緒的起因,比如「當媽媽注意力不在我身上的時候,我感覺很沮喪」。然後,可以告訴孩子,憤怒、沮喪的時候,可以如何管理情緒。

有研究表明,經常與孩子聊情感的家長,孩子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憤怒和失望。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更加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呢?

家長可以訓練孩子理解情感、解讀情緒。

因為擁有更強的情緒識別能力,孩子就能更加及時體察到別人的情緒狀態,並給予正確、適當的回應,從而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孩子還不識字,家長可以準備一些代表不同情緒的圖案貼紙,讓孩子描述這些表情到底是喜是憂,並與孩子進行頭腦風暴,討論在何種情境下,一個人會憤怒、傷心、失望、高興。

然後,再延伸到孩子自己的生活經歷,詢問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時,他會如何處理。

而如果孩子已經開始認字,家長可以與孩子玩紙條遊戲。

在紙條上寫下各種代表情緒的詞語,讓孩子抽出一張紙條,並表演上面的詞語。

對於可以認字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帶孩子玩配對遊戲。也就是說,將寫著情緒詞語的紙條,與畫著情緒圖案的貼紙混合在一起,讓孩子將兩者進行配對。

長此以往,孩子識別情緒、解讀表情的能力,會持續有所提高。

3、教孩子區分不同語音語調

要擁有不錯的社交能力,光識別表情還不夠,孩子還需要學會如何區分不同情境、不同情緒之下的語音語調。

家長可以把自己在不同心情下的語音語調錄下來,讓孩子判斷它們代表什麼情緒,並解釋人在不同的心情下,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聲調。

比如,「我很生氣」的語調是大聲、短促的,「我很難過」的語調,則是低沉、緩慢、沮喪的。

4、教會孩子自控

關於自控力,我們專門有一篇文章,可以參考《有什麼能力,比智商、情商和家庭背景更重要?》。

5、鼓勵孩子主動記住他人名字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個人能記住其他人的名字,那麼這個人就很可能被認為是熱情、有心且積極的,他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關注和喜愛。

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主動詢問同齡人的姓名,並時常和孩子交談他與不同朋友的交往經歷。

如果孩子經常有機會和一大群孩子玩耍,那麼家長可以組織一個name game。

準備一個球,讓孩子坐成一個圈,讓第一個拿球的孩子A,先說出B的名字,並把球拋給B,而B接到球後,再說出C的名字,然後把球繼續拋給C,如此輪流。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孩子們獲得彼此了解、增進彼此感情,非常有助於孩子交到更多朋友。

6、避免其他孩子不良行為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於小孩子,這個效應尤其明顯。

小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也樂於模仿同齡人。

在一個研究中,有一組孩子有很多的不良行為,比如更多消極情緒和反社會行為(欺負別人、說髒話等),而如果有個3-4歲的孩子加入這個小組玩耍,那麼這個孩子也會迅速出現壞行為,並被老師和家長評價為「社交能力更差」。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壞影響還會持續兩年之久。

所以,孩子平時和誰一起玩,家長還是需要多加留心。

孩子學會壞習慣的速度,可比我們想像地快多了。

7、給孩子設立行為規範,並嚴格執行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對他們的社交能力很有影響。

家長需要給孩子設立正式的行為規範,並詳細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違反規則會造成何種負面後果。

一旦設立規則,家長就不應隨意破壞,因為父母的權威,和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就會在一次次破壞規則中消耗殆盡。

比如明明說了一周只吃一次糖,結果家長一高興,給孩子吃了兩三次,那麼孩子就不會把你的話當回事。

而注重規則、執行規則的孩子,被證明更有責任心、自控力,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有更好的合作性,也會更受歡迎。

所以,家長給孩子樹立一定的家規,並嚴格執行,有助於讓孩子在日後的社交中,更懂得尊重交往原則、尊重他人界限,自然也擁有更高的社交能力。

8、教會孩子眼神溝通

與人溝通時,如果擁有堅定善意的眼神接觸,就會顯示出我們尊重對方、對對方感興趣,以及我們對自己也有信心。

而眼神躲閃、言語不清的溝通,就會顯得誠意不足、自信缺乏,也難以讓人信服和欣賞。

所以,家長需要從小訓練孩子,與人說話時,需要以善意、誠實的目光,看著別人的眼睛。

而至於如何幫孩子更自如地進行眼神溝通,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凝視訓練,比如緊盯一個東西一分鐘。

此外,還可以在自己額頭站一個眼睛貼紙,鼓勵孩子與你交談時,盯著貼紙看,這樣可以訓練孩子交談時鎮定、專註且善意。

9、幫孩子選擇有益的電視節目

對於學齡前兒童,有很多動畫片、電視節目,都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

家長需要事先了解節目內容是否適合孩子年齡段發展,再考察語言是否足夠簡潔、清晰,內容是否一目了然,生活場景是否與孩子有聯繫。

看節目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詢問人物的表情、身體語言的內在含義,並通過人物的表情、姿勢,要求孩子判斷人物接下來的行動。

10、鼓勵孩子玩假想遊戲

玩起假想遊戲來,每個孩子都樂此不疲。他們這樣的玩法,對於社交也是很有好處的。

研究證明,假想遊戲可以幫孩子獲得友誼,而且經常玩假想遊戲的孩子,更不容易與其他孩子吵架,也更少出現溝通障礙。

家長可以在孩子願意的時候,也加入他們的幻想中,而且有家長引導的遊戲,也更複雜, 更可以鍛煉孩子能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主角永遠是孩子,家長不要隨意評價孩子玩法的好壞,也不應試圖掌控節奏,只需跟著孩子的節奏玩耍即可。

接下來我們來說,如何對大孩子進行社交能力培養。

大孩子(6-12歲)

學齡前兒童的遊戲,其實大孩子也可以玩,不過他們可能還需要進行更複雜的訓練。

1、合作做手工、建模型

當孩子們一起合作一個課程作業,或僅僅一起做手工、建模型的時候,他們必須交流、分工、談判,並按照一定邏輯進行合作,這就是鍛煉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有研究指出,如果自閉症的孩子每周參加一小時的活動,與同齡人一起搭積木,在18周以後,他們的社交能力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效果會持續很久。

所以,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學合作進行手工遊戲,既鍛煉了大腦,還加強了社交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2、打啞謎、猜字遊戲

這個遊戲,可以全家人出動,比如媽媽負責猜詞,孩子負責表演,而爸爸可以做裁判或替補。

在努力向媽媽形容詞語的時候,孩子會站在媽媽的角度思考問題,並考慮哪種方式能更容易被媽媽理解,而這個過程,可以提高孩子的同理心、換位思考能力,以及情緒解讀能力。

最後,來說青少年。

青少年(12歲以上)

青少年的大腦發展,意味著他們擁有了更複雜、更抽象的思維模式,而此時的社交能力訓練,也應該更為複雜。

此時的訓練目的,就在於幫孩子尊重個人差異、避免刻板偏見,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並了解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價值觀。

所以,家長可以與孩子談論不同價值觀帶來的不同行為,並詢問孩子對此有何種看法。

如果缺乏話題,綜藝節目《奇葩說》,以及哈佛公開課《公正》(Justice),都是訓練批判性思維、了解價值觀多元性很不錯的素材來源。


有很多事我覺得真心與能力無關,就是你根本不是那一類人。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四海兄弟光芒四射,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左右逢源面面俱到。

外向的人的確更容易融進陌生的環境,廣漠的人脈對於大部分工作也有一定優勢。但我覺得沒必要因此而去改變自己的性格吧。

我十幾歲的時候很喜歡飛機,喜歡那種沒有束縛、翱翔天空的感覺,可我很矮很胖還近視,我不可能去做飛行員什麼的,但我放任自己喜歡,並且不為此做任何努力。因為我根本不是那一類人!

我覺得所謂成功就是把自己活到極致。

在這之前,你得確認自己是那一類人,然後再在自己的喜好之中,挑選自己付出後能實現的去努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讓中國的年輕一代很容易迷失自己。有時候我們常常發現有些人(包括我們自己),說到做不到。其實這不是吹牛或者裝逼什麼的。只是他在說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做不到,也就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清楚的認識。

我覺得一個成功的人生不是創造了多少財富、成就了多大的事業,而是他清楚的認識自己,成功的完善了自己,活出了自己的極致。

就像很多人喜歡項羽,而不喜歡劉邦一樣。

項羽是一個英雄的極致,而劉邦不過是個皇帝而已。

你沒有必要因為劉邦成功就去學他。


以前,作為做事情非常有目的性的我,在聚餐的時候,總是有種好無聊,他們在閑扯些什麼啊裝什麼逼啊的感覺。雖然現在也有這樣的感覺,但是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了,社交能力強的人在各種場合中刷臉成功,為自己以後做事成事做了非常良好的鋪墊。

所以,雖然呆在舒適區太久了,我還是決定要踏出一個腳試一試水。畢竟已經是大人了,要看看自己的情商話商能不能在幫自己積累些人脈。不說一下子成為那種任何觥籌交錯的場合都能縱橫捭闔的人,也最起碼能夠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讓大家能夠對你一開始留下一些這個人還蠻靠譜的好印象哈哈。

所以,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我去知乎上搜索了一些social的答案,啟發了下自己,然後根據自己的經驗,整理了一個合集,方便自己在社恐症犯的時候有所參照,也分享給大家。:)

1. 見人三分笑。不要那種猥瑣的笑啊親。就是很放鬆不要太刻意也不要特別尷尬的那種微笑。:)盡量真誠,不行就賣萌。

2. 別人既然拋一個問題過來,你回答了之後也要順著拋回去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有來有往才能聊下去嘛。要不你就是理所當然回答了之後,不再搭理人家,人家會覺得你對他沒什麼興趣,於是你就是典型的話題終結者或者高冷范了。(真實的經歷,哭。)

3.當大家在聊你不大懂的問題的時候,多問。問問題第一表示你感興趣,第二表示你沒有遊離群體之外。況且本身你都不大懂嘛,第一次接觸,多問問顯示你的謙遜,總會讓人有好感。但是也不要逮著非常簡單的問題問來問去,讓別人把你當成白痴。

(其實這個度不大好把握,有時候我總是在心底有疑問,但是害怕問出來被當成白痴,因此就放棄了問。但是旁邊就有直率的善於社交的同學,問出口了,大家都會很nice地解釋。這讓我明白,其實大家都有這個疑問的,所以不用怕你的問題太白痴。)

4.之前我還有電話恐懼症,就是電話一響就不敢接,也不想去接。但是有了一份一直跟別人打電話的兼職經歷之後,覺得接電話,打電話真的是效率非常高的事情。

但是,其實接電話和打電話都是有話術的。當你鍛煉得越多,就越能夠熟練和不再怯場。

尤其在工作時候,你需要能夠簡短地概括出來你想要告訴別人,或者你聽到的信息。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你需要偶爾或在關鍵處重複對方的話,這樣能夠減輕你大腦處理信息的壓力。這一條,同樣適用於觥籌交錯之中,你通過重複,可以看看自己是否真的get到了對方的意思。

5.學會自我簡介。其實,你需要準備一份三十秒鐘的自我簡介版本,適用於不同場合的自我簡介。最好是帶一點笑料,或者有一點亮點,然後能夠讓別人迅速記住你。但同時你也要根據不同場合對自己的簡介後面加入一句話不同的內容進去。

比如,我初中的時候有準備一個版本的自我簡介是「大家好,我是YH——YH的Y,YH的H。請大家多多關照。」真是要多沒有存在感,就多沒有。第一人家不知道你的姓和名到底是哪個字,第二,多多關照什麼的說了等於沒說。但是,社恐症的我至今沒有想好怎麼介紹自己,明天有個面試噯,快來幫幫我!

6.不要show off。今天聚餐的時候,有個老師非常地吸眼球。整頓飯都是以他為中心,比如他參加過非誠勿擾,比如他家裡在東四有兩套四合院每天都在盼著能夠拆遷拿下通州幾套房blabla。雖然我的確記住了他的名字,但是我個人來講是絕對不會把他劃入自己好朋友範圍之內的。裝逼容易遭雷劈嘛,悶聲發大財這種千年祖訓還是很有道理的。像這種人,在電視劇里都活不了兩集。雖然人家的確有可能有聲有色過完了這一生。但是,一開始的確無法給人留下好感啊。

7.當了老師之後,我才明白一個道理。說話一定要具體,每次講一個空泛的話,一定要帶上一個例子。你不舉一個例子,別人往往不能生動形象get到你想表達的東西,或者就顯示出來了你經歷貧乏知識不夠淵博人不夠有趣。比如這幾條寫完,你們記憶最深刻的不是我加黑的文字,而是第六條中的四合院==

8.裝作自己很外向。Fake it will make it。這個「裝」其實還是要下一點功夫的。比如準備三個各種場合都實用千年不變的話題:

關於天氣:「今天天氣真差(好)啊——霧霾太(不)嚴重了——你怎麼沒(都不用)戴口罩啊——我之前去seven買口罩發現blabla———」

比如吃飯「你中午吃了什麼?——晚上準備吃什麼——我知道有一家blabla」

比如衣服「你這件真好看——在哪裡買的?——我上回blabla」

不過,之前我的確因為一件外套被別人搭過訕...我嚴重懷疑他是為了練習社交而刻意為之。然而,請一個男生別問女生你這衣服在哪買的啊這種尷尬問題,你是男的噯難道想穿么?異裝癖??總之,話題要合適合乎情境。

9.自嘲。自嘲一能讓你自己放鬆,二能讓對方放鬆。當氛圍變得壓力小的時候,你們交流可能更順暢。當你覺得尷尬的時候,說出來「好尷尬啊」其實能夠減輕你自己的尷尬感,還增加了對方的共鳴,哈哈哈。兩人一起尷尬過的交流其實增進了雙方之間的距離。而在一群人中承認尷尬,往往能夠引起友好的哄堂大笑。

10.如果必須到一個全新團體中去,不要和你特別熟的人一起去。因為你們幾個會形成一個小團體,而忘記或者害怕施展你外交才華。

11.有人會說,如果你想做社交達人,你一定要學會奉承或者讚美別人。而我覺得啊,你如果真要夸人,必須是你從心底覺得很贊的時候,再說出來,而且要有理由,有依據而不是說隨意奉承刻意討好。畢竟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你到底真誠與否,一下子就能夠感知到。有時候你特別不認真隨口誇讚會讓你和對方都尷尬症犯。

以上十一條是我感覺對於如何一開始社交中比較重要的點,而對於如何維護好你的networking還沒有總結。如果你有要補充的,請在評論里寫下來哦。


以我的經驗,職業會改變一個人的很多習慣,甚至性格。

建議假期打工選擇一些商業、服務有關的職業,密集的跟大量人群打交道,社交能力會進步很快。


希望提高社交能力試圖多說話的例子不勝枚舉,其結果大多數時候是弄巧成拙或者瞬間變身冷場小王子…所以雖然多跟人打交道是好的,但是必須得慎言慎行。

我覺得多參加一些奇奇怪怪的場合會好一些,多見一些奇奇怪怪的人,學會跟每種人相處。這種相處是建立在一種對於對方的興趣點都略知一二的基礎上,有話聊是最重要的交際手段。

但是個人認為,不斷提高自己讓別人試著欣賞你的內在品質,不刻意去違背自己內向的天性,這比社交能力重要的多。


下次信用卡銀行打電話給你推銷保險的時候別掛電話,你能聊的銀行那邊先掛電話就說明你的社交能力OK了


對你表示深有同感。我和你可以說很像,而且我大四了,這樣的性格在我看來是很吃虧。這種性格跟了我二十多年了,我也一度以為改變起來很難。可是,我還是改變了。

話說讓我決定改變的是第一次面試。當時和舍友去同一家公司面試,舍友很善於提問,而且很開朗,而我就悶悶的。最後面試官對我們進行評價時,說我舍友很陽光,而且眼睛滴溜溜的轉個不停,很有靈氣。而我直接掠過,沒有得到評價。後來面試官狠勉強的讓我去公司上班,因為自尊心的關係我沒去。之後高度近視的我就開始練習眼神兒,對,沒錯,整天滴溜眼珠子(現在想想好神經,不過可以證明我已經有了自我改變的意識)。後來配了副隱形眼鏡,然後開始逼自己自己跑面試,自己獨立的很面試官交流。收到過好幾次拒絕,你說受到打擊是假的。但我覺得不夠,為了鍛煉自己我開始找關於銷售的工作,是直銷陌生拜訪,其實我還是很莽撞,因為我根本就不知道我面試的是直銷,只知道是銷售。面試總共,寫了兩份答卷,一次感想,一次接觸市場,而且見了兩次總經理,一次總監。面試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口才爆表了。或許是運氣好,或許是勇於嘗試,或許是公司的面試只是個模式,反正我就是過了。就這樣鍛煉了兩個周,和將近千號人打交道,改變了自己的很多心態,社會中最可愛的人,最美好的人絕對不是我以前想像中的人,不管好的壞的,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成長。因為我個人原因,工作已經辭了,不過我得到鍛煉了。

再來說說我是個獨立到固執的人,幾乎沒有我拜託別人的時候,於是養成了特別不喜歡麻煩人的習慣,很不好。可是沒有絕對的自己可以勝任的事情,於是就不得不開始拜託別人,當然別人肯定會幫忙的,因為我從來都不會拒絕幫助別人。

現在讓我自己去做什麼,都敢於嘗試,也敢於和不熟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打交道,而不再覺得怪怪的,或是怕怕的。

寫了這麼多,就是想告訴你:要去嘗試自己不愛做,不敢做的事情(是積極的事情哦),多和人打交道。沒事多逼逼自己,等你跨出那一步,你會發現,自己也能做到,甚至可能很出色的做到。即使被拒絕也沒關係,就當是給自己的臉上加厚一層皮。先鍛煉自己的內心!祝你好運。


邁開腿張開嘴,別想歪了,就是要你多和人打交道,久了你就知道察言觀色善與言行了。


首先要自信,態度要真誠,最好能謙虛,然後多練練就好了


人只要變得實在了,就可以社交了。

整天虛頭八腦的,你讓大家怎麼和你交流,有意義嗎,都找不到可以具體聊聊的事。

我特別反感說什麼無效社交。

無效的原因是你自己務虛。

一個人天天談互聯網趨勢,如何看待,什麼體驗,簡直是浪費大家的時間,干實事的人躲你都來不及。


去做安利吧……


如何高效地社交?

人類幾乎是靠著『社交』才逐漸發展到今天,即使是兩個從未謀面的人,只要聚到一起,就可以通過溝通交流來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無數個智慧或者勞動的『疊加』創造出讓人驚嘆的成就。如今,人與人的關係逐步形成了網狀結構,所以有了『六度人脈』理論: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熟人鏈和任何其他人聯繫起來。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這個網狀結構中,每個人所熟悉或結識的人並非一樣多,社會階層也不同,當你有困難,A可以立刻找到一個人來替你解決,而B卻只能無可奈何。當你參加一個聚會,你會發現A身邊總是圍著人,而B卻只能獨自窩在角落。

社群按照興趣愛好,公司集團散落在社會的不同模塊,每個人都在多個模塊中工作和生活。上述的A和B,他們很像是兩種社交態度的結果,而選擇怎樣的態度並沒對錯。

只是人作為一個群居型動物,本質上就有社交的需求,無論自己內心多麼強大,或者工作多麼獨立,找到與自己談得來人生知己必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說得稍微現實一點,哪怕沒有知己,倘若自己能認識一些各個領域的朋友,日後遇到問題也都還可以請他們多幫忙。因此,從小到大耳邊充斥著各種教導,去搭建自己的人脈,去認識更多優秀的人,要圓滑,要會說話,要有些眼力架子。這導致後來許多人變得八面玲瓏,油嘴滑舌。

而另外一些人並不『擅長社交』,甚至是在態度上就有點『軸』,他們不願意為了結識一個『有能力』的人而讓自己卑躬屈膝,同樣,他們不喜歡『人脈』這個詞,他們會說,我交朋友並非想要利用你,你是我的資源,而是因為我欣賞你,我付出我樂意,你不必給我任何回報我也會付出。

是應該為了結識他人阿諛奉承,相互利用各取所需,還是我付出我快樂,我是陽光,走到哪哪裡就會亮起來呢?又或者說,這兩者是否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都是一回事,只要我照亮了別人,也就是給別人提供了幫助,即便我不求回報,別人也會理所應當給予反饋。今天在一個線上活動上偶然聽到社交的話題,跟大家分享下我的思考,如有疑惑,請讓我知道。

關係形成

大致總結下會是這樣:在『關係建立』的初期,因為某種緣分彼此認識以後,首先是拘謹的寒暄,一起完成一個任務彼此合作或相處,然後便是『互助』,按照人情回合制,你幫助我一下我幫助你一下,從而達到彼此的『共贏』,再往後,兩者的關係里放進『時間』這味調味料,便形成了長久的羈絆。

這裡首先需要提及的便是運氣,其實每個人出生在什麼地方,遇見誰,在什麼場合下遇見,都充滿了隨機性,倘若我現在出生在非洲,那我的朋友肯定不再是此時看見這篇文字的你。另外,即便我跨越了重重概率問題遇見了你,我也不一定會與你有交流,我們可能只是在公交車上,在超市門口打了個照面,正如那首歌唱的:『I saw your face in a crowded place,but I don』t know what to do.Cause I』ll never be with you.』終於啊終於,我們有了一個交集,比如恰好在餐廳你坐在了我對面,我們還只能從天氣聊起。

在今天,即便是有了微信,我們可能說了兩句話就可以說,要不加個微信,但實際上形成有一定質量的關係成本並沒有降低。有多少人在加了微信很久以後發現其實跟許多人並無更多往來,於是又刪掉,甚至有些原本可以深交的關係,由於有了微信,我們便『淺嘗輒止』,認為有了微信有了朋友圈,未來某一天總會好好聊聊吃頓飯的,日復一日的拖延導致許多關係都僅僅停留在了表面。

終於還是有一部分人篩選出來保持了較高頻率的溝通,我們還要聊聊看對方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相似,或者現實一些,會看下對方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是否足夠與自己相符,成為你的朋友總是需要一些條件的,這些條件或許是自己明碼標價地喊出來了,又或許只是自己心裡悄悄有一把尺子在打量。

經過了一系列的『漏斗篩選』,終於他可以成為你的朋友了,不好意思,他也還要用同樣的『漏斗篩選』來對你進行測試,然後選擇是否與你深交。

最終,兩個人達成共識,開始一起去做一些事情,無論是殺人放火,還是燒飯拖地,共同的經歷形成了彼此的信任,彼此在各自生命線所共同經歷得越長,信任感也越深,羈絆也就越緊密。

新建關係

常聽人們說年輕時候建立的關係十分珍貴,無論是一起在幼兒園裡搶玩具的發小還是住在我上鋪的兄弟,因為他們跟我沒有利益的參與,都是在最單純的年代遇到了最單純的彼此,而長大成人,也同樣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可這些朋友參差不齊,遠近不一,更重要的是,很難有與你共患難,或者同穿一條褲,同吃一碗飯的理由了。因為在市場經濟下,人與人合作的基礎其實就是對貨幣的信任,那些仰賴著精神的合作在這個物質潮流中才變得彌足珍貴。

可不論是精神還是物質,兩個人建立關係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共贏,試想在遠古社會,一個野人只能獵殺一隻野狗,無法獵殺一隻野豬,這時候來了另外一個野人,兩人合作便可以獵殺一隻野豬,於是便形成了一段合作的關係,在這裡人與人的能力疊加從而實現了『1+1&>2』的效果,同樣,在現代社會,彼此同樣可以基於各自的需求建立起關係,從而實現共贏,最常見的便是現在的公司,比如互聯網公司有產品經理,程序員,設計師,合作完成一個網頁或者app,共同為公司創造了高價值,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薪酬的回報,這裡便形成了同事關係。

滿足彼此的需求並不局限在完成一個任務,比如說一個年輕女孩嫁給一個暴發戶老闆,假設年輕女孩的需求就是經濟條件,而暴發戶的需求就是女孩的姿色,這同樣可以通過『共贏』形成夫妻關係。

這麼說有些過於物質,我們的傳統是倡導『君子之交淡如水』,這裡便是精神交流的價值提升,彼此分享各自的思想以豐富各自的人生價值觀,從而實現『精神共贏』,此處的『淡如水』便是『物質共贏』的淡泊。『精神共贏』我首先想到是王小波和李銀河,他們可以寫情詩寫信來交流感情,從而深刻地進行內心的交流,如同兩個深深契合的齒輪,而如今許多相親過程中,男女攤牌就問房子車子,雖然同樣可以實現『共贏』而達成關係,可『物質』的可替代性如此之強,沒有良好的感情基礎或精神契合,在貧苦年代可能還能勉強妥協,今天的社會可並不容易保值。

所以要新建一段關係,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尋找『共贏』的辦法。

『共贏』是人際關係的核心要素,細想,倘若雙方有一個人覺得自己『吃虧』,那這個關係便會終止,其中一個人便不再會理會另一個人。無論是物質或精神,達到共贏是任何一方都不能佔便宜,你都需要為對方創造價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儘管油嘴滑舌,但並不那麼受歡迎,因為短期可以因為你的友好而認識,但深交可要求的多了去。

所以新建關係,也回到了自我本身,你需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競爭力』,正所謂術業有專攻,這樣當你在遇到一個自己需要的人時,才能理直氣壯地走上前去,建立一個『共贏』的關係。而除了專業的技能外,還需要軟實力提升,包括性格,幽默感,表達能力等無數足以與那個人實現『1+1&>2』效果的人,市場經濟下的交易是存在價值的,而人與人建立關係也同樣具有類似的魔法效應,又或者這本身就是一場『交易』,只是它並不需要明碼標價,而且這並不是單調一首交錢一手交貨,這裡還有詩和遠方。

維護關係

不過並非是不斷新建關係,擴寬關係網路就是最佳選項。

根據150定律,人的大腦新皮層小有限,提供的認知能力只能使一個人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係,其中強聯繫約30個,弱聯繫約120個。除此之外,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需要準確地判斷自己最大的負載程度是多少,保證社交關係的質量而非數量。再從產品的角度講,微信是一個熟人社交軟體,那些炫耀自己微信人數達到頂峰的人,請問你真的認識裡面的人么?而裡面有多少是真正能夠與你實現『共贏』的呢?

所以除了新建關係以外,我們還需維護人際關係。

簡單的說就是keep in touch。比如我們每周會給父母打一通電話,也許並沒有什麼新鮮的事情要交代,但需要這一通電話來保持關係的穩定。這裡說到了強關係和弱關係,對於強關係溝通或交流的頻率必然是遠遠高於弱關係的。

所以,第一點是我們需要根據不同人所處的關係遠近來協調自己保持聯繫的頻率。

有一天一次的,有一周一次的,也有一月一年一次的,之前聽朋友說,某CEO由於朋友眾多,幾乎天天都會給朋友挑選生日禮物送去,有時一次還挑選兩份,乍一看有些浮誇,可細想會為其認真感到震驚。保持聯繫是讓對方不感到被打擾而恰如其分地送上自己的關懷,做得太頻繁或太少都會對關係造成影響。

除此之外,我們大多數的關係都維繫於微信或者網路上,包括微博,豆瓣,我們並不會每天見到很多人,與這些人一一電話或者發信息,這些關係又應該怎樣維護呢?

這裡便需要提到第二點,分享有價值內容或經驗。

想起之前微信升級提出的一個問題,『當你在發朋友圈的時候,請思考下你需要表達什麼?』

朋友圈或者微信群組,當你需要發表文字或圖片的時候,最重要的便是『分享』。讓信息在你這個節點是通暢的,你可以準確地把有價值的內容傳播到自己的社交網路中,實現信息對稱,這樣當他人做出決策的時候,便可以參考到你提供的信息。同樣,他人或許也有了解『你自己』的需求,尤其是在熟人網路中,分享自己近來的狀態,也是另一種價值的體現。又要拿遠古人來舉例了,比如有一座山上有野果,一個野人知道了,回去以後便把這個信息分享給了其他野人,於是族群共同前往採摘,從而獲得果實儲備。倘若他知道了這個信息,而沒有分享,其他野人知道類似信息也同樣不分享,一來採摘的效率會降低,二來果實的品種也嚴格受限。整個族群便會被淘汰,而其他懂得分享的野人族群便得以進化。

分享可以促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社交圈,提升圈子整體的價值,同樣這需要彼此提供的價值相當。

第三點則是,應該抱著學習的心態與他人社交。

並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每個人都是某一個方面的專家,通過學習他人來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習結構,完成自己的成長也是社交一個價值所在。如今我們在彼此交流時,會或隱性或顯性地去找到對方身上的缺點,從而以達成自己的某種優越感,這便把自己局限在了一個狹小的環境之下。試想,野人在彼此交流的時候,能夠學習彼此身上的長處,不斷進步,從而只要有一個野人擁有某項技能,整個族群的能力都將得到提升,這便達到了族群和個人的『共贏』。

同時,抱著學習的態度不僅僅是能夠給自己帶來進步,同時也能較好地給他人傳遞友善的訊號,為社交關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點保持同理心和節奏感。

能夠迅速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明白他人的處境,便能更好的給予對方提供援助,最簡單的來說,我們為什麼需要語言,因為我們需要了解對方此刻的所思所想,從而協調彼此的能力共同完成一件『共贏』的事情。語言讓我們可以直接了當地說出自己的需求,讓對面的人知道自己想的什麼,可現實狀況遠遠比這複雜,受制於環境因素,語言並不能完整表達出個體全部狀態,甚至複雜的人類會礙於情面不願直接說明,往往會『拐著彎讓你意會』。

這時候,敏銳地捕捉到對方的需求,想像假如此時我就是他,我會有怎樣的心態或思想,便能達成更高度的一致。同樣,每個人說話辦事的方式不一,按照對方的節奏來而非按照自己節奏也能有效地提升處理問題或溝通的效率。最為人熟知的便是DISC理論,有貓頭鷹、老虎、變色龍、考拉、孔雀的不同性格人群,按照他們的『節奏』溝通,不斷磨練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的不同表達方式,便能有更加有效的溝通結果。

在『微信』一統天下的今天,我們溝通的物理成本的確在降低,可這並沒有讓我們增加與他人『有效溝通』,文字和表情取代了電話溝通,電話溝通取代了面對面交流,甚至只要他們躺在我們的『微信』或電話本里,我們就會以為,我們的關係還是一如既往地跟過去一樣。

科技並不只是帶來方便,也在人與人之間樹立起一道屏障,誰都看不清後面的那個人真實的模樣。

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社交又就像是一個黑洞,一旦進入便是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當我們開始社交,每個人都期望著被他人喜歡,比如說我們會努力給自拍照修圖,以求別人點贊。但是我們又不停告訴自己,不要被他人的聲音所遮蔽,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只有你會為了自己而活。我們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同時我們又強調要避免被外界的各種評判獎賞牽著鼻子走。

而社交這扇門就在那裡,鼓起勇氣推開它,或者看著人們進進出出。


從小我就被很多人定義為,老實木訥,不善於言語,我曾一度很不以為然,我自我覺得自己與人交流尚可,並一度逞強著嘗試做一個在兩人交流中的主導者。長久下來我發現,只要是願意與你交流的人,就不存在冷場的場面了。所以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你不妨先做出這一步,做任何交流中的主導者,無論社交場面如何,都試著由你去主導。但是漸漸的我開始覺察到,有時候並非你去主導著說話,你就會有一場很好的社交了,知識面的狹隘,見識度的短缺,認知層的不同都會產生種種社交上的斷層。社交其實更像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你要成為一名社交達人,就得時刻都搜羅個中知識來充盈你的大腦了。


今年我有一個夢想清單:認識100位有趣的人。

我把自己的出租屋改造成【美好生活研究所】,每周至少舉辦一次私廚家宴,邀請各行各業的人來家裡交流,用一頓有溫度的飯局換一個有趣的故事,從一個人發現更大的世界,這世界總有人過著我們不知道的精彩生活,我們的生活還有沒有其他更精彩的活法。

作為美好生活研究所的所長,用一個不斷探索的好奇心,自己親手烹飪的美食,舉辦一場場有溫度有故事的線下飯局,鏈接到不同行業里各種有趣的人,在這個思維相互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每一次都讓我有不一樣的思考和啟發。

不以執行為目的計劃都是耍流氓,我一般想到什麼點子就馬上去執行了,目前我已經成功舉辦10+期了!有百期讀書會一群定期分享好書的小夥伴,有馬拉西亞華僑花甲老人會講很多有趣的故事,有睡遍全球200多家酒店的美女試睡師cherrie,有城市101書房創始人旅途背後的故事,有深圳知名美食自媒體創始人,有亞馬遜合作KINDLE推廣大使,有戶外探險達人,有創投圈超級大咖,有旅行作家,有KOL幕後推手,有職業帆船玩家,有新銳紀錄片導演,有環球冒險家,有TED演講嘉賓,有職業整理收納師,知識IP彭小六..........

我自己性格比較害羞,內向,不善於社交,但每期家宴,我都會請一個特別會說話情商特別的朋友當主持人,把氛圍搞起來,我自己也默默學習她的待人接物,對於我們內向的人,空杯心態,向社交能力比我們強的人學習,同時自己能為別人創造價值,比如,我雖然不善於社交,但我有能力把一群優秀的人吸引過來,做為一個超鏈接體,讓大家相互認識,相互鏈接,從而創造更多可能性!

?美好生活研究所家宴花絮?


推薦閱讀:

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總是安靜內斂靦腆,我該怎麼來改變?
人際關係比學識更重要嗎?
「不想麻煩別人」和「不願被人麻煩」的心理是不是很不好?有什麼辦法可以破除或者緩解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性格極其敏感易怒怎麼辦?
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表現在與人交流,做事上總是畏首畏尾,而且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怎麼辦?

TAG:社交網路 | 生活 | 心理學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