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易經》或《道德經》悟出哪些人生智慧?


沒有研究過【道德經】,只能淺談下【易經】。

易經給很多社會大眾的直接反應是很難讀,當然感到困難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易經這部經典的書非常活用。可以說文人解讀出來的為文,武人所解讀出來的為武。也可以講說當一個政治人物來講讀這本書時,我們會發現他解讀出來有政治味道。當一個生意人來解讀的時候,又會發現充滿 事業的味道。當軍事家來解讀的時候,同樣會發現有軍事模略的味道。

易經它本身會依解的人的特性而又產生不同的解義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剛接觸過的社會大眾,可以多看幾個不同作者的翻譯本。因為通常這個易經會因作者他所翻譯出來的東西,是代表這個作者本身的思維與本身他對易經了解的程度,所以我們可以多看一些作者的書,以囊栝許多家作者的意見。

曾經我身邊很多人都會問我,研究這個到底要做什麼?那以學易經來講,在於我們事業上,生活上,或許沒有很明顯的效果。事實上它最大的功能是可以收到潛移默化之功。在以往我們的思考裡面,我們在思考與判斷某些事情時,幾乎都是依照我們原來的生活及習慣和之前所受到的教育、生活經驗來輔助判斷。以這個來講我們很難去跳脫這個思考模式。那在易經裡面,我們在研究過程當中,會發現可以讓我們的思能達到一定的程度,開闊。甚至會發現思維可以跳脫出原來的思考模式,它有它不可以思議的效果。

易經很少人學習是因為它沒有馬上能在我們生活中起明顯效果,那事實上是上面所講到的,它有潛移默化之功,易經本身作用更在於無形中的幫助,只是很多人沒有去感覺而已。

以易這個來講,它是日跟月的組合,日代表白天,月代表夜晚。可以講易經是一種陰陽對立性的關係,一剛一柔,一得一失。單這個易字如果研究透徹,我們的生活是可以過的比原來更不一樣。易它是有對立性關係,一得一失一剛一柔。像我們在家庭組合裡面,今天萬一我們的另一半心情不好,表現的非常剛烈,那我們就知道應該以柔性的態度去對待。才能達到所謂的中庸,不管是剛還是柔,太剛不行,太柔也不行,人生的道理不管萬事萬物包括我們思想思維它是在於取得中庸之道。

對於懂易學或命理的人,是如何面對自己推導出的無法接受或極度痛苦的結論的? - 知乎


「水善, 利萬物而不爭……」,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此三節對我影響最大, 形成了「不爭」的性格, 萬事隨緣, 可能我周圍有很多人混的比我犀利, 錢賺的也甩我幾條街, 前途發展都比我強的多, 但我心靜如水, 沒有任何嫉妒羨慕的心理,

也從此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參悟生死, 修鍊一世。

所以我認為道德經並不是教人如何去賺錢,而是提高人的精神修為。

易經略難懂, 不過我看過鬼谷子, 感覺非常好的一本書, 從裡面也學到了很多。

--------------

6月16日,

嗯,也收到了幾條評論讓我很高興哈

其實道德經僅僅是道家基本書籍之一,內容自然是極為抽象的,人不同則悟出的道理也不一樣,但是隨著道之境界的提高,就會明白萬物歸一的道理,分歧也會隨之消失。

只有堅守住一條本心:人一生都是精神的修鍊,物質僅僅是精神的載體,不是不追求物質,而是永遠都不要以別人或物質作為你的寄託,要明白人終將都會消逝,只有精神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易經》的精髓全在:動態平衡。對這一點,理解最深的便是:儒家和醫家。其代表作分別為:《中庸》和《黃帝內經》。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黃帝內經》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只有陰陽平衡,身體才能健康長壽。

而對平衡表達最形象的莫過於《洛書》和《易經》的卦爻符號。而物極必反,易窮則變等哲理無一不在深刻地反映著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趨於動態的平衡。

平衡意味著事物趨於穩定,也即趨於某種秩序或規則之中。構建秩序的任務就歷史性的落在了儒家身上。孔子所倡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這種秩序的反映。

當然儒家所指的這種秩序是等級制。其來源於儒家對天地萬物的深刻認知。即《易經·繫辭傳》開篇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生而不平等。不止人,宇宙萬物都是如此。乾,鍵也。坤,順也。坤的本義,也有眾的意思。即多。在《易經》作者看來,先有陽,後有陰。或先有天,後有地。故曰:天一,地二。天地之間,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地數比天數「大」。

天一,地二,合則為三。物以稀為貴,在《易經》中也是如此。故陽貴陰賤,男尊女卑。故男人只有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方為吉。女子只有善解人意,厚德載物,方為吉。逆之則凶。當然,男女都是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只是陰陽兩者的多少有差異。故男人在自強不息的同時,也要懂得厚德載物。女人在厚德載物的同時,也要自強不息。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但前後次序不能顛倒。

《道德經》其實是取《易經》之坤卦。但也有所不同。《道德經》在天地之先,又增設一個道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其數為0,天,其數為一,地,其數為二。三=天一+地二。

《道德經》的核心其實就是強調為(或人為)的局限性,和無為的好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間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處內,為根,為本)在揮動著歷史的前進,而人卻往往專註於看的見的那隻小手(看的見的小手,處外,為枝葉,為末),捨本逐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而如何才能「看見」那隻看不見的手?只有修道,得道。就科學而言,只有研究規律,運用規律,方能順其自然。當然對於修道來說,修的必須是大道。而對於科學來說,我們看到的好像只是從特殊到一般,也即從小道到大道的研究過程,這與老子的想法是相反的。

至於科學或數學為何總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擴展,可能與西方數學或科學的局限性有關吧。即對宇宙的底層代碼掌握不夠清晰明了。但中國傳統文化卻與其相反,幾乎都源於被譽為大道之源的《易經》。或許,易經的卦爻符號中蘊含宇宙更深的奧秘。

子曰:易與天地准。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句話,才會懂的《易經》的偉大之處。上達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而所有這一切,都源於易經的卦爻符號。只有懂得了易經的卦爻符號的結構及其邏輯,才會明白易經的「科學」之所在。而卦爻辭只是枝葉,是末。捨本逐末,這也是易學衰微的原因。

說的有點亂,先就這吧。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最年輕氣盛的時候,不願忍受家裡的安排捆綁,獨自一人闖蕩,雖小有所獲,但也跌了一身傷。

家人給的幫助就像一杯熱水,而我渾身冒汗要冷飲,他們不理會,我就砸了杯子。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是空的才能有杯子的作用,裡面裝了水就失去了杯子的功能,杯子是利,杯子的空間是用。

義氣用事砸了杯子,不如接過杯子,倒掉裡面的水再去裝冷飲,是智也。


八十一章道德經,就記得一字:水。八八六十四卦,只記一卦:謙.


首先讓人清心寡欲。看淡,看透,看明白什麼。

懂得:

中庸之道

應對變化的能力

學會建立系統

抓住根本問題。


我本人是有《易經》而入《道德經》,兩者給我的最大的感悟是:順其自然。 用道德經的原話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用學大師邵康節的話叫:世間萬物無非數,吉凶悔吝有機。

《易經》本就是本占卜的書,用來預測未來吉凶的,只是自古周易就被分為術數和易理兩派,術數派認為易理派空談大道理說空話,不切實際; 易理派又怪術數派怪力亂神。 其實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對周易術數方面經常用,所以體悟相對多些。

《道德經》作為中華經典,我讀的遍數相對少點,其思想境界恰為周易術數提供更高的哲學指引。


1. 時和位的關係,提醒我要思考:

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

在什麼地點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

2. 卦變和卦序, 提醒我:

事物發展是漸變的。莫急

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事情與注意點。莫怕

陰陽盛衰是一點一點積累的。莫慌

要順勢而為。莫作

3. 最大的啟示是:

萬事萬物都是類似的,用取象的觀點看問題。

特別是見微知著。看到不孝之人不忠的背後原理是沒有敬畏心與感恩心。看到不愛打扮的人,就知道不會營銷……太多這方面的例子了。

取象後用易理推敲可以開眼開智慧。


易經告訴我世界上只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世界永遠都在變化中。一切順其自然,遇事要冷靜分析,能不變的最好不要輕易改變,否則容易引起蝴蝶效應。凶吉在於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凶吉是相互的。做事不要做過了,因為否極泰來。凡事都會有從生到頂峰再到滅亡的過程。


老祖宗很牛逼的,易、陰陽、道都是很有用的思想。

要說人生智慧,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做人,七情六慾才是人。人不能總是看愛、喜悅這些所謂正面的東西,人要更多的去面對人性中所謂反面的東西,就向惡還有慾望。


易的甲骨文就是把水從一個容器倒到另一個容器里,本意就是流動的水,不停的變化。

宇宙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這就是古人說的天道。

從哲學的高度觀察事物,就可以看出事物的發展趨勢,可以通過思考來判斷他的凶吉。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轉化具體到事物上就是吉凶的循環往複。通讀歷史,莫不如是。這只是大體的趨勢,更細的變化預測就需要通過學習,獲取信息來進行判斷。

最大的啟發就是吉的時候居安思危,萬不可懈怠;

凶的時候不要氣餒,但也需要變通:"不利君子貞"——堅持君子的行為方式是不合時宜的,"用晦而明";

總結起來,其實乾卦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諸行無常(這點佛家和易是這麼的相似,大道同歸吧),也需要多變通,君子不器,並保持中正的態度。


動態平衡規律


道德經對我最有啟發和收穫的我總結為三個字,損缺益,損和益來自道德經中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大意就是學習要日益增長知識和智慧,而為道則要不停的減損貪嗔痴等慾望,而缺字則是勢不可用盡之意,所謂物極必反,凡事有所缺憾,留點餘地反而更有發展的空間。這三個字是我學習道德經的主要體會。而在當下社會學習道德經吸收有實用意義的東西,無疑是行人道,道德經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俗話說就是弱肉強食,就是在不觸犯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適時適機的盡量利己不損人或者小有損人而利己


悟到 多認識些字比什麼都重要


要不要做

比怎麼做

更有意義


我說說我的感受吧

易經:陰陽辯證的思維,正如64卦,是64種狀況,當生活中遇到每種狀況該怎麼去思考,去應對,會給你提供一些列的錦囊妙計,總得來說學好易經會讓自己的思維變的更加開闊。

道德經:追求一種和諧,或者說是一種平衡的生活態度;「道」就是指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德」遵守這種規律就稱為德,所以說學習道德經就是要遵守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同時要敬畏自然。總得來說是一種對待生活態度吧。


《易經》的前世今生

《周易》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自漢代開始就被奉為「群經之首」,一直到清代編修的《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頭一部就是《易經》。

我想,一本書的文化地位如此之高,除了2500年之久的成書歷史,應該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單從學術角度講,我可能沒這個資格胡說八道,但從歷史演變來說,我倒是可以做做功課。

伏羲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具體哪三皇,不好說,學術界至今也沒有定論,總之就是上古時代的第一個皇帝。

歷史記載,伏羲很聰明,不僅是個科學家,發明了鑽木取火,還是個老中醫,嘗遍百草,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時代,他竟然還是個哲學家。

一天,伏羲的老婆兼妹妹女媧,沒錯,就是那個娘娘女媧,又到河邊捏人去了。伏羲一個人無聊,撫弄著古琴坐在方壇之上,抬頭看看天,低頭看看地,閉眼凝神聽八面來風,於是畫了 「—」,我們叫「陽爻」,又畫了「--」,我們叫陰爻,代表「日」、「月」,即「易」。按照每三爻一卦的畫法排列組合,於是有了「八卦」。

要知道那是大約6000年前,當時是沒有文字的,溝通全部要用吼,伏羲用兩個符號的不同組合來代表不同含義,不禁讓人讚歎古人的創造力,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二進位嗎?!

姬昌

轉眼間,過了2000年,到了商朝。「易」作為一門神學,被用於解釋當時人類無法解釋的一切自然現象,神奇的是,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兒。

當時西周還只是一個諸侯國,但因為國力太過強大,引起了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侯,也就是姬昌,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想想也有點害怕,於是就把姬昌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七年。

在牢里的這段時間,姬昌倒是也沒閑著,夜晚望著窗外的星空出了神,隨手撿起石頭在地上畫起了八卦,還給他們分別起了名字,乾、坤、離、坎、震、艮、巽、兌,後來覺得八個不太夠用,便兩兩排列組合,生出八八六十四卦,我們叫「後天八卦」,還貼心地為每一卦作了註解,我們叫「卦辭」。

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姬昌出獄之後,成了一代明君,史稱周文王,獄中的科研成果也沒有浪費,收錄整理成了《周易》,聽說,他的兒子周公也有參與,沒錯,就是那個解夢的周公。

孔子

一眨眼,又過了500年,正逢春秋亂世。這時候出現了一位聖人,孔子,他認為社會動亂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於是修訂《詩》、《書》、《禮》、《樂》,以「克己復禮」為大任,可惜讀到《易》已是晚年,於是有了「假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慨。

想來那時孔子應該已經周遊列國歸來,身心疲憊,兒子西去,自己也年近70歲。初見《易》愛不釋手,如痴如醉,把編結簡冊的牛皮線繩都磨斷了三次,於是毅然決定把這本書也納入自己的工作計劃。奈何自己時日不多,望著手中扔不掉的拐杖,眼淚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只能把這件事情託付自己的弟子。

沒幾年,孔子駕鶴,終年73歲。當然,弟子們也沒有讓他老人家失望,終於在戰國時代交上了作業,共七篇十翼:《彖傳》、《象傳》、《繫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繫辭傳》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統稱《易傳》,後世把它收入了《易經》。

我們現在說的《易經》,理論上還包括已經失傳的《連山易》和《歸藏易》,但實際上傳世的就只有《周易》和《易傳》的合集。

要問有何用?

《易傳·繫辭上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再問怎麼用?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還問?

你知道的太多了……


我最近翻譯《易經》的時候發現,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沒有舉一反三的領悟能力,是猜不出文王的周易,到底是說什麼的。當我翻譯了幾卦之後,才猛然發現,原來 ...... 我以前的經歷,所有的成功和失敗,在易經里,都說得很清楚了。

只可惜,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翻譯出《易經》的原意,害我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磕磕碰碰地,走了那麼長的時間。最後,竟然是自己幫自己,搞懂了。

舉些例子:

即鹿無虞, 就是獵鹿不能有仁慈的心態。這是屯卦里的一句爻辭,其實是比喻,追女孩子不能太善良,太單純,要 「壞」 ,要 「狠」。

童蒙,吉。 就是幫你做事的手下,不夠你聰明,是好事。這是蒙卦的爻辭,我以前卻認為,手下能力越強,自己就越舒服,什麼都可以放心他去做。結果 ...... 這種手下是待不長的,好的就跳槽走人,壞的甚至把你踢走,自己上位。這就是 「童不蒙,凶」 啊!

有孚,光亨。 意思就是,有所準備,才會有看得見的亨通。這是需卦里的卦辭,這裡說得很白了,只有你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以後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只可惜,我沒能在剛進社會的時候,有人這麼教我。

ps:如果你有興趣知道我寫的翻譯,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ac32168

2017.06.13


無為而治!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而是讓你在萌芽狀態就做好準備,不然他發生。


當位


推薦閱讀:

有什麼不可逆的事情給你啟發?
哪一瞬間你覺得自己再努力也不會成功??
怎麼評價大冰的思想觀念?

TAG:智慧 | 易經 | 道德經書籍 | 感悟 | 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