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個性化教育,怎樣做好個性化教育?

小班比大班教育更為「個性化」,而一對一應該說是真正的個性化,當我們把某個學生單獨拿出來作為「服務對象」的時候,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還是「教育」?或者是心理諮詢?


謝邀~:) @劉柯

前段時間學院的博士生學術報告會,聽了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講如何為一所社區學校的學生提供特有的教育模式,並且能夠整合到維州教育系統當中。教育的理念是:formalism education vs. progressive education .(大概意思就是個人成長性教育對統一性教育)。也就是,兩類教育目的之間的對比 :一是「使受教者成為定型的產品」,另一是「最終要提高受教者的(創進)能力」。

舉類似的例子:

Formalism education就是我們從小接受的那種,教育局有統一的大綱,學校有統一的課程,教師有統一的教案。每個坐在教室裡面的學生,接受的教育形式和內容都一樣。這種教育的背後理念是期望每個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結果都一樣。這樣教育好處是,能夠最節省成本和資源地讓學生達到社會需要的要求。壞處是,沒有顧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Progressive education其實大家也不陌生。放了學去老師家裡面補課,老師先甩一套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來做,做完對了答案,老師再根據學生有哪些概念不清楚的情況,請王后雄來幫忙。這樣教育模式的好處是個人特點,比如思維方式、智力水平、學習習慣等,被充分考慮到。壞處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等資源。

在學前教育方面,如何關注兒童的個體發展過程,一直是個重要主題。跟小學、中學的學科性教育不同,學前教育主要強調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 (holistic development),以及如何與周圍社會背景相適應。因此,在學術界,全世界都達成一致的理念是「以兒童為中心」(child-centred)。這個理念最開始的倡導者是約翰·杜威(John Dewey)。它的廣闊含義就是progressive education,而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育圍繞著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行。

題主提到了教師在「個性化」教育中的角色。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還是「教育」?或者是心理諮詢?」

相比「教學」「教育」「心理諮詢」,至少在幼兒教育界,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協助者。西方幼兒教育的傳統教育理念是:「玩中學」(learning through play)和「以玩為基礎的學習」(play-based learning)。這在任何發達國家的學前教育大綱裡面都被非常強調的。有的國家強調讓兒童自己玩(free play),教師的作用是協助提供兒童充滿刺激思考和發展的環境,以及監護他們的安全等,比如紐西蘭、瑞士、美國等。有的國家,像英國,則強調教師在兒童的玩耍中,要給予適當的引導,來讓他們的認知最大程度上得到發展,比如用語言引導兒童思考。

如果在東方國家,讓兒童自己玩,教師在旁邊看,家長會質疑交的學費值不值。畢竟「業精於勤荒於嬉」「勤有功,嬉無益」等傳統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中國家長看重教師的角色和兒童的學業成就,在很多對比研究中都顯示出來。教師和校長同樣抱著這樣的觀念。如何做「個性化」教育,觀念上的突破是第一步。

很多知友提到了小班教學。確實是,尤其是幼兒教育界,各政府都對師生比例有嚴格要求,基本上都是1:10+。香港政府對學前機構的一個班的師生比要求1:15,也就是一個老師不能帶超過15個小朋友,以便老師能夠充分關注到每個小朋友的發展和成長情況。

我覺得個性化教育,除了教育過程方面的個性化,更重要的是學習成果的評估個性化。國外的學前教育評估一般是記錄性的,記錄兒童的成長和發展過程。每個兒童都有一本portfolio, 裡面有教師詳細地記載每個活動中,兒童做了什麼、說了什麼重要的內容,兒童的社交參與度,兒童的認知發展情況的反映,等等。並且配有圖片輔助家長了解兒童的具體發展情況。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評估方式,才可以保證教師在活動中充分關注每個兒童的情況,而不是講個故事讓兒童笑一下就下課。

還有就是對於幼兒教師實現個性化的要求。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可以參考我回答過的另外一個問題:怎樣當好一個幼兒園老師? - 大大畔的回答

P.S 說起老師,再補充一點自己的經驗

在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如果要實現個性化教育也不是沒有可能。以自己的經驗來講,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觀點和能力。如果教師在輔導學生學習的時候,能夠把眼界放開,不要局限於課本當中,對學生的教育著重能力培養,也不是沒有可能。舉個自己的栗子。在初中的時候,我遇到了對我影響最大的班主任語文老師。這個老師在第一節課就讓我們背陳寅恪寫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銘》,「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教育我們要有自己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不讓我們做語文課文的各種練習題,取而代之的是廣泛閱讀的讀書筆記和各種隨筆。每天上課第一件事就是當天值日生給全班講解一首唐詩,然後大家背下來。家庭作業也是背詩詞、寫隨筆、對對聯。一年下來,我們基本上背完了唐詩三百首,包括《長恨歌》和《琵琶行》。而在那一年當中,雖然我們從來沒有做過練習題,我們班的語文成績慢慢提高,直到穩坐年級第一。初一暑假,那位老師由於一些原因,辭職去北師讀研了。但是他對我們的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對我們班影響非常大。他倡導每個學生都要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想法,要爭取自己的利益等。後來因為我們班的同學確實「想法」太多了,又調皮貪玩不愛學習,所以理科方面一直年級最後一名,數學班平均是年級倒數第一,跟年級倒數第二的班級相差十多分。而語文,一直年級第一。我們班有50多個學生,現在在國內外名校讀博或者已經博士畢業的有9個,其他同學在各行各業也做得風生水起。因為他不僅只是教語文,還會鼓勵學生努力追求目標。遇到失敗的時候,鼓勵大家「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在行為習慣上面也有嚴格要求,比如,遲到一分鐘寫一千字的檢討,導致我們班的人都養成了不遲到的習慣,我工作三年,每天8點鐘上班,一周上班6天,沒有一天遲到過。也教育我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善守其身」,都是在講課的時候帶出來的。他講課不用教案,內容完全憑自己的博學知識帶出。現在每次跟初中同學聊起,都覺得他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


個性化教育我推崇踐行卡爾維特式。

人生而不同,有的人上限是100分,有的人上限是80分,有的人上限是60分。一個80分的人通過教育(包括自我教育),最終達到自身能力的90%,是72分。一個100分的人,沒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教育(包括自我教育),最終只達到自身能力的50%,只有50分。

成功的教育是幫助被教育者儘快達到自我教育階段,並儘力接近被教育者自身的上限

可以做好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1.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2.及時有效的表揚。

例:

一節課內(45分),7人班,正常教學完成,保證每個學生有效表揚一次,需要教師系統訓練+實踐一年以上。

一節課內(45分),15人班,正常教學完成,保證每個學生有效表揚一次,需要教師系統訓練+實踐三年以上。

處於相似的心理/智力年齡的學生,學習同一內容段,可能輕易掌握的內容,經訓練可以掌握的內容,可能產生的問題的點,可能會產生多思路的點,可以形成一個「」;學生領會某一內容的反應,學生一知半解裝明白的反應,學生思想碰撞產生火花的反應,學生冥思苦想搞不懂的懊惱,也可以形成一個「庫」。

教的好並且有經驗的教師,會隨時從這些「」中提取相應的內容,放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此為優秀個性化教育的方向。


樓上很多提到鼓勵學生,在這裡首先說明一點:

marzano實驗室根據效應量得出:鼓勵並不能提高學習成效。學習者更關注如何提升自我的方法,教師批評半天,從不給出如何改進的有價值的意見,學習者最受不了這種。

個性化教育要做到學習者分析和及時有效的反饋。樓上很多都未考慮實際教學中個性化教育對學習資源的壓力。

具體策略包括提供

  • 清晰有效的學習目標,有利於學習者對自身定位,確定屬於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結果和目標之間發生誤差時及時交互、反饋,獲得教師給予的改進方案。
  • 為學習者提供足夠多樣化的選擇。當教師為學習者提供一份任務清單,對完成目標和方法有清晰描述後,學習者會隱形強迫地參與,降低了對學習過程中趣味性低的抵制,同時不同學習者可以根據個人專長和興趣選擇匹配的任務。
  • 有效利用形成性評價,有顯性和隱性兩種評價手段
    • 顯性考核:佔用教學時間進行的有組織的考核活動;
    • 隱性記錄:利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或助教利用事先做好的表格(設置好記錄變數),通過觀察記錄量化數據或描述性記錄;

  • 多設置標籤,在AI發展尚無法滿足語義分析的現狀下,通過標籤設置,可以提高分析效率,但存在一定誤差;

此外,小班不一定就比大班的教育組織模式更優,因為「教授主義」教學中強調了對教育各元素功能的分解和教師的作用,但在教學情境中,學生之間的交互和大班組織方式中一些獨特的教學活動會有助於學習者更好地學習。

「一對一」的教學模式簡化了傳統教學,表面看起來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提供更多反饋,但也缺失了很多其他因素。

而教師的主要工作,在目前教育理念革新變化的時期,沒有一個成熟的定義,所以只能根據教學實際情境來考慮。


目錄

0 什麼是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

1 達到個性化學習究竟多難?個性化學習的路在何方?

2 原先提到的問題1:小班教學是否就達到個性化了?

3 原先提到的問題2:某個學生單獨拿出來作為「服務對象」的時候,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還是「教育」?或者是心理諮詢?

4 個性化教學就是讓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個性???

5 Reference

0 什麼是個性化學習(Personalized Learning)?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定義。個性化學習這個單詞是 Personalized learning的舶來品。那麼原本這個詞語在國外的語境是怎樣的呢?根據國外的研究期刊,我們可以得出,個性化學習本身這個詞在西方的出現,指的是教育者能針對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情感、動機的實時狀態作出實時的反饋。例如,學生A做了一道數學題,在他需要第一時間批閱和指導的時候,教師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反饋。例如,學生A因為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遭遇了挫折的時候,教師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並給予幫助。等等。

既然如此,大家不難發現這個角度是相對具體的。這個所謂的個性化學習,並不是什麼抽象得不得了的概念。至於教法的選擇,是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學(lecture-based learning),還是代表創新教法業界關注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problem based learning, game based learning,CSCL等等,和個性化學習本身,不是直接因果的概念。理論上,即使你在和60個學生上課,你能做到實時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知識水平並作出反饋,那麼個性化教育就達成了。當然,現實中這肯定是不可能的(笑)

1 達到個性化學習究竟多難?個性化學習的路在何方?

顯然,到目前為止,個性化學習是教育界目前尚未解決但正在攻克的問題。即,根據定義就全世界範圍而言,要真正做到個性化教學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你真的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找一個一對一的,有求必應的專業合格家庭教師(這種老師本身的比例絕不高,相信我),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無疑這是回報率低下且無法規模化的。事實上,根據這個詞語的定義,要完成這個目標註定其將從e-learning,AI(即人工智慧),agent-based modeling等方面獲得突破。只有在計算機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一旦突破,將有全世界的學生就此獲益,這也是當前國際上針對個性化學習最密集的研究方向。

2 原先提到的問題1:小班教學是否就達到個性化了?

根據上述定義,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可否認小班教學有著促進個性化學習的巨大優勢,因為教師更容易評估和關心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但是,不過是從起步上比起大班化教學更好一些而已。別的不說,國內常見的最大問題是,如果一個老師,帶著給大班上課的習慣去給小班上課,結果肯定是幾乎一樣的。而教育機構究竟有幾個真正做到針對小班化教學的教師職業培訓了?上課的老師,真的明白60人和30人上法的不同嗎?還是分為6個組討論,原先大班10人一組,小班5人一組就完事了?這簡直是買櫝還珠,藐視小班化教學的價值。這句話,我批評的是一些理念和專業培訓沒跟上,僅僅粗暴降低班級人數,卻拿小班化教學當噱頭賺錢的商人。

3 原先提到的問題2:某個學生單獨拿出來作為「服務對象」的時候,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還是「教育」?或者是心理諮詢?

首先,請允許先我去掉前半句,看後半句。作為一個熱愛教育行業的人,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學習就是在學生忘記被教授的專業知識後留下的東西。」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一個詞語就能涵蓋豐富的內涵。所以我認為「教書育人」四字足以,「育人」在前,「教書」在後,是一個教師對每個學生抱有的主要工作態度。對於任何一個老師來說,無論你有多大的升學壓力,育人是首位,教書是副位。就算是真的一時為現實所迫,心中的概念是不能扭曲的,應當儘力做到。心理諮詢方面的問題,恕我失禮,當前國內教師在心理諮詢方面整體受教育水平是達不到專業心理諮詢師水平的,是心理諮詢更適合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不可否認,教師能具備完善心理諮詢技能固然好,但我認為專業心理諮詢技能本不在教師的職業要求範圍內。以本人的師範高校為例,整個本科期間,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只有一門課2個學分,你可以想像教師培訓時的心理學基礎只是打地基而已,未來要用其舞刀弄槍,就要看這個教師自己有沒有興趣點心理學方面的技能了。但是,作為一個教師,他要育人,未必要有心理諮詢的職業水平,對學生的愛也好,言傳身教也罷,這些才是學生面臨心理問題時教師幫助學生的終極武器,而這些,都是心理諮詢師給不了的。

回過頭加上前半句,如果單獨拿出一個學生又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工作傾向性?無疑,一對一,關注度為100%,在溝通上的距離感為0。育人方面,如果學生有需要,或教師認為有必要和他/她深度交流的時候,這種條件自然是最好的。不僅如此,就算是教書方面,一對一也能發揮相當不錯的個性化學習效果。但是,僅僅是個性化而已,個性化學習也不能代表學生一定能夠學好,還有很多因素,首當其衝就是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元認知系列(meta-cognition),個人管理能力(self-regulation),等等等等。所以在此不是在鼓勵大家盲目找一對一家教哈。然而,從教書方面看,能把學生教好,還有許多手段可以達到相同效果,甚至其實光一對一在家裡教學學生是教不好的,必須放學生到群體中去學習才是正解。所以我認為單獨一對一,最大的獲益還是育人方面,這也是教師應該傾向的區域。但是說實話,很少才有教師會做全天(半天或者就一周一次的話,那就不能做到真正一對一的觀察了,學生在學校發生的舉動家教老師也不知情,這就降低很多效果)一對一輔導的私人老師吧(笑)

4 個性化教學就是讓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個性???

根據開題的定義,顯然不是。學生學會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教師能夠實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實在是毫無關係。甚至,如果教師能夠察覺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反而極度依賴老師也未可知,更不要說獨立學習的能力了(笑) 而如何讓學生髮揚個性和學會獨立學習這又是兩個完全完全不同的問題,連領域都不同,一個是教育心理學領域,一個是認知科學領域。應該再開兩貼向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交流。

5 Reference

Kim, C. (2012). The role of affective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desig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0(4), 563-584. doi:The role of affective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desig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Hwang, G., Sung, H., Hung, C., Huang, I., Tsai, C. (2012).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ized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0(4), 623-638. doi: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ized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最後,論述還有很多不足,歡迎同行交流、指正。

我完全從個性化學習這個詞入手分析了,其實我覺得題主的意思還有點問如何幫助學生髮揚個性地學習的意思,感覺有點複雜QAQ,那完全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漢語果然源遠流長~~~


我是師範生畢業,在學而思智康一對一工作過一年的時間,之前和之後也一直從事教育行業,不過主要是帶班。我不是教育專家,不會引用什麼論文、術語一類的,只能從一個一線教師的實際經驗出發來說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

首先,什麼是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不是一個飄在天上的概念,而是所有教育者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無論你有沒有意識到。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無論你班裡多少個學生,你都是在做個性化教學的。比如一個老師在一個班級上課是一種風格和態度,到了另一個班級就變成了另一種樣子,是他人格分裂嗎?當然不是,而是他在根據班級整體的特點做個性化教育。

比如在實驗班老師愛談理想,在差班愛談紀律,這就是個性化教育的體現。

由於精力的關係,學生數量越少,老師的教學就能夠越有針對性。根據我的經驗,學生數量在8個以上時,一節2小時的課下來勉強能做到對每個學生的批評、鼓勵和短暫的關注;4個學生的話,效果會非常好,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比較顯著的針對性教學;如果學生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個性化教育了。下面談談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我想這應該是題主要問的。

…………

首先必須注意,不要向學生輸出太多的「私貨」。因為教師的三觀是不應該全盤灌輸給學生的,是這樣不好嗎?或許,但不一定,重要的是你覺得你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你的學生時,一定要記住他不只有你一個老師。簡而言之,邊際遞減,多說無益。

那麼如何做呢?

「心理諮詢」重要嗎?重要,但要把握好度。

每個學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嚴重的比如厭學情緒嚴重、暴力傾向、自閉、嚴重自卑、極端嬌縱等等。在學生有這些問題的時候,作為一對一老師是非常累的,因為你如果一節課都用來講知識,基本上學生的吸收就是0,你覺得他聽了,但是拿張卷子檢測一下,發現一點都沒聽進去。

這個時候,就需要換個角度著手了。

第一步應該是試圖讓學生喜歡上你,談談自己上學時的趣事,同時順著學生的觀點去說,讓學生感覺自己和老師有共同語言。

第二步是誘導學生就生活、學習等事情發表自己的觀點,根據他的觀點,我們就能夠基本勾勒出學生的內在性格、三觀。

第三步,在相處融洽、相談甚歡的基礎上,開始向學生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對待父母、同學、生活的一些應有態度。這一步很難把握火候,因人而異,需要經驗。

這三步做下來,教學時間應該至少10個小時了,有些學生如果和老師投脾氣的話甚至4-6小時就能做到。但這需要老師有一定魅力,比如我,不是我誇自己,我確實為人幽默,從小就擅長聊天和交朋友,從沒有人當著我的面表現出對我的討厭(那種討厭所有人的奇葩不算)。而一對一教育中,溝通很重要。

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被迷惑!如果放不下自己的教師身份,不能以一個朋友的態度面對學生,經常板著臉說教的話,學生也會認真聽,但那只是他的習慣性態度而已,真實效果肯定不是很好。

那麼好,我們做到了,對待各種學生都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他存在的問題,讓他認真學習了,下一步呢?

沒有下一步了。

只要學生能夠做到老實學習,並且不是那種愁眉苦臉的老實,作為一對一教師來講,我認為就足夠了。這是一條線,千萬不要誇過這條線,試圖把一個學生繼續改造。

還是那句話,邊際遞減。談人生談理想自然好,但是能盡量多講知識還是要講知識,雞湯和相聲不能提高成績的。

所以說,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如果教學無法進行,就去通過教學以外的手段解決問題,最終達到可以有效教學的目的,一切都是為教學服務的。

讓老師感到滿意的學生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多,就去解決;少,就接受。孩子們的世界觀還未成型,問題不大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不要試圖去干涉他的想法,因為青少年的思想容易跑偏,你覺得你沒說什麼,但孩子的理解可能就很偏激了,所以少放私貨。

總結一下:以「教學」為目的,「心理諮詢」或類似方式為達到目的過程,我認為就是「個性化教育」。

…………

下面放些私貨,可以不看:

1.大多數孩子的問題其實都出在家長身上。

有一個小女孩,非常任性叛逆,並且有一定程度的厭學。我一開始認為是家長太寵她,但是後來接觸到她的父親,我發現家長是比較知書達理的那種,所以比較疑惑,覺得這個家長即便寵溺孩子也不會把孩子教育成這個樣子。直到再後來我第一次見到她的媽媽,才恍然大悟。

2.家長在的時候少談人生談理想。

你覺得有必要也不行,家長在的時候只講課。

3.第一印象很重要。

和學生的相處是個長期的工作,很多學生一帶就是一學期、一年甚至更長。但教師和學生對彼此的態度事實上是在第一次課上決定的。那種互相慢慢熟悉,關係慢慢融洽的教學模式在我的經驗中是越到後來越費勁的。教師要強勢,這個強勢不是指壓著學生,而是指在第一次課就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你的教學風格和性格,並且第一時間認同,不然後續工作不好做。

4.保證質量就減少數量。

即使每節課都是一個學生,但是一天如果上個五六節課下來,你會非常疲憊。因為一個不聽話的學生會讓你消耗掉上三四節課的精力,所以很多老師教的時間長了以後,即使是一對一也無法保證真正的個性化教學。畢竟這個行業課時費普遍不高,完全靠帶課亮堆出來。老教師的遊刃有餘其實就是削減教學質量,累體力但不累心的教法。這也是我最後離開學而思的原因之一,經濟利益和教學理想永遠得不到統一,沒有辦法。


曾經作為某機構的個性化中心的負責人,接觸過太多學生和家長(初高中階段),發現選擇來上一對一的原因無外乎幾種。

1. 奔著查漏補缺,提分來的

這類家長的目標很明確,在談單的時候,強調的最多的就是這樣的一對一,既然在價錢上比多人班貴了幾倍,拿分就成了首要目的。尤其是在中高考的前兩個月,家長是抱著錢來排隊的。我們還遇到過口氣很大的家長:如果我的孩子能考試xxx,我把這條街的廣告都包了。

這樣的學生要麼是成績頂尖,要麼是跟不上。成績頂尖的需要學習更多大綱以外的知識來保持一直領先,成績跟不上需要一個點一個點的慢慢講解,傳統的大班不管是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還是老師的講解上都沒辦法滿足這種學生。

這種原因來上課的,我們只負責知識上的提升。

2. 自律性差的孩子

傳統的大班課,跟一對一最大的差別不在內容上,而在老師的監管上。儘管大班課也會有課堂測試,聽寫,交作業等環節,但是對於不主動,自覺性差的學生,老師通常不過多的追究,包括在課堂上睡覺,補學校作業,打著上補習班結果溜出去談戀愛的,的確沒有很好的監管措施。對於初中學生,如果不來上課,我們會給家長打電話,但具體後續怎麼樣,我們也不會多關心。

而一對一對於上課效果,作業完成情況都會有相應的標準來規範老師,所要自律性差的學生,是更適合上一對一的。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這裡,說的最多的話是:我知道他不自覺,老師你守著他把作業做完都可以,只要他看書就行了。

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們不光把控教學,還有習慣上的引導。

3. 有錢

這個理由說出來,我總想在後面加上一句,任性。這些家長在買課時的時候,很大手筆,排課上也要求上課時間要長,所以課時消耗的很快。除開以上成績和自律性等原因,這樣的學生出現在個性化班級里,總多多少少帶點家庭原因在裡面。

有的家長忙著賺錢,希望找個對孩子來說有幫助的陪伴,老師絕對是最佳人選。有的家長跟孩子有很深的隔閡,老師就成了傳話筒,通常電話以:「xx老師,你幫我勸勸他」開始,到「你一定要跟他好好講講,拜託了,他只聽你的,不聽我的」結束。

所以這一部分的學生,拋開成績提高不說,老師更多在心理上起了幫助作用。

4. 奔著名師效應而來

這種家長一般開口就會指定老師上課,理由很簡單,要麼是孩子喜歡,要麼是朋友的孩子上過,提分很快。哪怕老師暫時排不開,都會等。這樣的家長往往都會很盲目,如果奔著提分來的,我們會從孩子的性格和學習問題上去幫他分析怎樣的老師更適合,但是如果是孩子喜歡哪位老師的那種,我們只能盡量排出時間,因為學生如果喜歡老師,老師說的會不打折扣的完成,當然這種課程,我們也會有擔心學生和老師聊天的時間多於上課時間,所以這一點必須要特別的注意。

總結的來說,個性化的學習真的就是一種服務,知識上定製式的服務,心理上的引導規範性的服務。


我認為是相互了解的程度的區別。

如果你的父母是老師,並且教你的話,你就會通過對比明白什麼是「個性化」。這種「個性化」來自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了解與理解。

那麼怎樣做好個性化教育的關鍵也顯現了。

很多人會提到小班化,誠然,在大班裡是幾乎不能實現個性化教育的。

初中一個班60人,我很久之後與當時班主任聊天,她說我擁有的成就完全不應該歸功於她,言語里有些遺憾,講了一些個性化教育的難處,一番話只讓我更加肅然起敬。

但僅僅小班化是絕對不夠的,個性化教育過程中需要反饋,需要相互理解,需要相互妥協,很多老師是做不到的。

說來,我嘗試過,有一段時間,幾位學長和我們一屆的幾位同學一起開辦家教中心,我也去帶了幾個學生,一對一或是一對二。

事實是,我的學生沒有沒有上述的交流能力,長期以來,傳統的給予式的教育佔有了太多的比重。

我也有我自己的問題,我太年輕,不是學教育的,不在體制內,不是一個好老師。

而傳統的老師們又難以改變體制。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真正的個性化教育,教育者必須脫離出傳統教育者的角色,成為觀察者,引導者,鼓勵者,資源的提供者,而唯獨不是教育者。具體到現在體制內的教育,即使在各種體質問題之下,也還是有葯可救的…斗膽說一句,老師們少管點有的沒的,就能好太多太多了。不是還有什麼能做的,你們能少做點就行了…


教育的核心是幫助人發現自我,實現自我。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開掘人的自發源動力。所以,所有脫離核心和本源目標的所謂教育或教學都註定失敗,即使看上去再美,短期效果再好,也是誤人子弟甚至謀財害命。


小班比大班教育更為「個性化」,而一對一應該說是真正的個性化,當我們把某個學生單獨拿出來作為「服務對象」的時候,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還是「教育」?或者是心理諮詢?

不是小班比大班教育更個性化,是師生比在1:25以內比較容易實現個性化。大班教育若有助教也是可以做到關注每個個體的。

教師的主要工作永遠是教學和教育。心理諮詢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吧。

其實學生個體學習差異是很多很多很多的,有的吸收慢,有的思維慢,有的無心學,有的沉不住氣,有的沒有想法,有的。。。相信做老師的都知道各個學生情況差異之大之多是列舉不完的。要求老師去做到個體個性化教育,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差異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也不是說使勁兒把一個c的學生拔上來考個a。而是理應及格的學生不要考個不及格,理應拿a的學生不會因為教育不公而拿c。

所以個性化教育確實是個噱頭。一個現實可行的說法應該是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實現教育公平。

下面說說在美國看到的情況:

被診斷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注意,這是一個很嚴謹的專業人士做的診斷,不是一般老師說一個學生成績差就是有學習困難。在國內是不作這類診斷的)會根據他的情況得到相應的學習輔助措施,比如說可以延長考試時間,試題可以被大聲讀給他聽,作業可以遲交不被責罰,自習課可以去獨立的教室有老師專門輔導,部分的課程老師給講兩遍課等等。學校會定製專門的教學計劃給他,而且會定期修訂這個計劃。稱為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IEP)。

其他的學生呢,也就跟我們大部分學生一樣不懂的去問老師,不交作業的,老師催幾次也就拿你沒辦法了。學生上課聽不懂,作業有困難的,應該自己去找老師溝通。有時候老師看到某個學生快掛了,也就跟你聊聊,扶你一把。其實跟國內有良心一些的老師情況都一樣啦!

所以教學嘛,就是實打實地教,學生認真努力地學。強調什麼個性化教育這樣的噱頭,意義不大。


我所在的中學倡導的是小班教育,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目前一個班30多個學生,這個班容量放到全國中學中來看應該稱得上是小班教育了。所以談一點自己的體會應該是切合題主的問題的。

至於教師主要是教育,心理諮詢還是教學,我覺得教育(育人)與教學絕大多數時候是無法分得特別開的,所謂「潤物細無聲」,至於比重,還有心理諮詢這塊,也要看這名教師的角色。如果是班主任,我覺得在育人心理諮詢方面是特別有必要花功夫的。

在教學方面提高孩子的分數只是一時的,但在青春期讓孩子能夠心理健康地成長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而且孩子心理狀態調整的好,學習方面稍加管理事半功倍,否則一時抓起一點點成績,很難維持長久。

舉自己的學生的例子。班裡一個男生入學成績很好,聰明,各科底子不錯也很均衡。但因為父親是對孩子很嚴苛的科研工作者,孩子從小到大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大障礙,心理既極為自負又極度自卑。從入學到期中過後一個月從來沒有笑過。這種情況下孩子逐漸感受到人際關係緊張的壓力,不會和同學聊天,不能正常交朋友,經常否定自己,開始失眠和焦慮。明明會,但成績也下滑很大。

比較好的一點是孩子的媽媽很配合,也很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我用了近兩個月反覆做心理工作才取得了孩子心理上的認同與信任,與孩子溝通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孩子的人際關係也慢慢改善了一些(這過程中我自己無數次氣的抓狂努力剋制),但和學校的心理老師溝通後覺得根源還在於孩子爸爸的認識,又做了很多準備和孩子爸爸溝通,目前親子關係改善了很多,最重要的是現在孩子每天都有發自內心的笑容,各科老師沒有抓學習的情況下孩子在課堂都特別積極配合。看到這一切我覺得是最欣慰的。如果只抓他的學習,不對孩子進行心理引導,沒有那麼多次的心理諮詢式的溝通,即便孩子有一時還過得去的成績,但並不能快樂地走遠。

所以至於怎麼做,我覺得還是發自內心地愛孩子,付出時間精力與真情在孩子的心理建設方面,自己主動學習(我一直在看各種有關親子,教育,心理等方面的書籍,也經常找學校的心理老師溝通諮詢),有耐心一步一步與孩子一同成長。


口號,不太可能在學校實現,沒人會花那麼多心思時間,中國這麼多人。。。個性化教育都是父母的工作。


強烈反對小班化教學!!任何教育制度的推進必須與國情相結合,否則就是坑害學生!

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可以說是十分功利且骨感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切教育制度的改進,首先要滿足高考分數,其次要儘可能提高效率用最輕鬆的方法拿最多的分,最後才是所謂的「素質教育」等其他方面!否則學生的分數需求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滿足,壓力就不得不轉向課餘時間,擠占更多的休息時間以滿足分數!

我是瀋陽二中的一名在校學生,我們學校是市裡第二的高中,實行小班化,強調所謂的課堂討論和互動。然而實施起來的後果卻令人叫苦連天。鑒於小班化教學的要求,老師不再灌輸知識,而是採取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的流程來完成知識的傳授。

課堂氣氛看上去活躍了,卻隱藏著非常嚴重的弊端:對應試教育而言,「灌輸」其實是最高效的方式。它明確、簡潔、迅速,能利用最少的時間最準確地傳遞最多的知識信息。而學生在互動中能提供的有效信息卻微乎其微,尤其是高中,知識量大,進度緊張,學生自己就是缺乏知識的人群,即使互相討論又能說出多少「乾貨」呢?

拿語文課舉例來說,實行小班化後,老師分小組讓學生翻譯課文。學生自己也不懂,翻譯的磕磕巴巴錯漏百出,而且很多同學聲音也很模糊= =大概是太緊張了。這時候老師就面臨兩個選擇:要麼一一明確最準確流暢的示例譯文,要麼只要錯的不太離譜的就直接通過。在課時緊張的高中,他只能選擇後者——於是作為學生,我們接收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由其他學生提供的、本身質量就十分低下的信息。應試教育其實就是鍛煉模仿標準答案的能力的過程(這樣的能力還是能提高知識水平的,但是自身也有許多局限性,暫且不是現在討論的話題),需要老師提供一個清晰準確的範本讓學生在理解中模仿,模仿中學習。一旦失去了這樣的範本,學習效率便極大地降低,最直觀的體現便是考試分數大幅下降。

明明能用有限的課時迅速教會學生知識讓他們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硬是用小班化把他們的分數拉低了一大截,這不是坑害是什麼?應試教育千般不好萬般不利,也不該犧牲學生的汗水和前途!

大部分學生無法接受這樣的成績,不得不選擇補課 所以在我們學校乃至整個瀋陽,成績好的學生,無一不補,無一不得不補。這小班化能帶來什麼玄妙的好處,我不知道,但深覺其猶如吃人的妖怪,吞噬著我們的青春、汗水、成績,和對學習的信心……倒是肥了補課班的錢包

——————————————

如果說個性化教育的話,個人認為只是一種教學理念而非和學生互動、讓學生討論這樣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關注學生個人的發展而非強調【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這樣的集體主義理念,某種程度上就是個性化的了吧。

落實到其他方面,個性化教育最需要改進的,我想並不是授課方式,而是考試的主觀題答案以及評分方式。考試不改則任何教育方法的改進都很難不走上形式與實用背離的道路。

我是一名文科生,我的(補課)老師告訴我,答主觀題的時候,意思雖然對了,但是必須用標準答案的語言,這也罷了,必須分點——也罷——必須用簡短的辭彙,主語能省的都省了,不要管病句,也不要管邏輯會不會不通順,總之盡量寫關鍵詞,少寫長句子

為什麼?因為批卷老師沒耐心看,為了保證得分,什麼邏輯性、語言通順性,乃至個性,都得讓路。

這樣的評分制度,才是最切實需要改進的,也是最容易改進的。為什麼那麼多老師都不喜歡學生有個性?因為有個性的學生如果思想上不夠成熟,很容易寫出與死板教條的評分標準相偏離的答案。

至於具體怎麼改,我的設想是增加標準答案設置的靈活性,以及最最關鍵的,降低批卷老師的工作強度,增派人手,延長批卷任務完成的時間。(歡迎知友補充)

PS:在知乎上答題還缺乏經驗,怕連在一起太長了知友們看著不舒服強行分了幾段,如果討厭我這樣的分段方式歡迎大家多多指教(°ー°〃)

將來的夢想是當老師,不過我不會留在瀋陽,以免不得不採取小班化


教育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成長,教學不是目標,如果教的孩子能自學,那就已經成功一半了,還是心理溝通和引導最重要,找到孩子的成長問題,引導他自己解決


我本身執行大班(60+)教學,我對這個問題很肯定,自己最近也在捉摸這個事情!就大班而言,不可避免的會忽視一部分孩子,我的方法是用座點陣圖按照打點標記的方法,提醒自己關注面!保證關注底線,當然會和學校給出的工作面策略有違背,損失就是高分段人數,收穫未必就是更好的均分,真正的收穫是孩子內心的自我肯定,存在感!也順便教會學優生把心態放平,他們不是世界中心,在課堂上或多或少劃分資源給每一個孩子,讓困難的孩子感到溫暖,未必能提高分數,讓學習優秀的孩子感到責任,未必能提高分數但一定有三觀的感化和通用能力的提升!

說到小班老師可能有更大的掌控力和展現舞台,可以更有創意更有深度地教學,也就更好的兼容各種學生的學習(概念大於基本課程和升學考試)需求!

再說到一對一 我覺得更多是師生交往 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交往過程 就像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交往!低於心理諮詢的專業程度,泛於課程教學的範圍!手機答題 點到為止!


  • 一本老漫畫里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很是贊同:「教育就是實驗」

  • 不可否認,把一個兒童通過一種教育培養成某一」個「人本身就是一種實驗。教育就是實驗方式,人就是實驗品。而題主所說的個性化教育也不過就是另一種實驗方式。

  • 以我自身為例,我是做早教產品的(順手放個廣告,奶爸故事app),我們初期為了研究早教產品對寶寶的影響在一所幼兒園做試點。一個小班裡就是正常的由幼師帶著上課、玩。另一個小班裡幼師使用我們的奶爸故事app里的內容做輔助教學(兩個班級寶寶年齡均在03-05歲左右,各有15、18人),比如課間播放奶爸兒歌、課後回家由父母定時給寶寶聽奶爸故事、奶爸習慣養成等。執行了一個月後,結果發現使用我們產品的班級的寶寶有明顯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時間觀念也要明顯強於另一個班級,同時更有禮貌、更活潑愛說話。

當然了,換成其他的早教產品應該會有同樣的效果。我想說的是這就是個性化教育,我們以後還打算做另一個試驗:兩個班級用不同的早教內容,觀測對寶寶的性格等影響。例如A班級定時播放童話故事,班級B定時播放寓言故事,以此觀察兩個班級兒童的想像力思維能力等。

  • 但是,個性化教育其實很容易,但是一個人的教育基本就一次成形了,教育成本及教育結果很珍貴。另外這裡還拋開了每個學生的性格的個體多樣性。人的性格真的都是後天培養的或者通過教育塑造出來的嗎,也未必。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見仁見智。

  • 說了一大堆可能都有點偏題,我覺得無論是個性化教育還是普適教育,最終的目的都是要一個結果:成人和成才。
  • 成人不只是長大成長,還包括了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人格健全的人。
  • 成才,能夠擁有一技之長,能夠在社會上自力更生的人。
  • 那麼如何能夠把每個擁有不同個性的學生都培養成人成材呢,我能想到的靠譜的個性化與普適相平衡的答案就是八個字: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 當然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更是家長與每個成年人共同的職責。正因在不同個性的老師和家長共同的言傳身教下才教育出了不同的學生。
  • 而回頭想想,真正能夠正確的、自省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促成良性教育的又有多少人呢。人很複雜,也很簡單,教育同理。
  • 說了好多凌亂不知所云的話,可能對題主沒有什麼幫助,先這些吧,回頭來瞻觀真的專家來釋疑吧。


2016年4月6日

手動添加分界線,時隔一年,我通過學習,也成漲了蠻多的,關於個性化教育,今天又有了一點收穫。

個性化教育應該是老師在平時通過一些活動,能敏銳地發現幼兒發展能力的不同,從而為不同的幼兒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規劃

---__----

就我看來,教師的工作是教育,心理諮詢方面是實現教育的一種方法,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學生,和學生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係。

個性化教育不一定要通過小班教育,但一般來說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保持合理的人數還是蠻重要的。在全實踐的時候有跟著帶過小小班,小朋友們剛剛入園,還不熟悉新環境,教師是沒有辦法顧及到每一個孩子,只能先關照那些安全感特別缺乏的孩子。但是後來我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磨合,教師都能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來進行教育活動。所以,我認為其實時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不足。

寫到這裡感謝一下那個班的周老師讓我們這幫啥都不懂的學生了解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要說個性化教育的話,我總結出來的觀點就是走進每個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眼光來看世界。


我初中的時候數學不好,有一次考了全班倒二,然後我媽給我找了個個性化一對一教育機構。雖然價格昂貴,但是服務到位。每一位學生都有一位班主任,一位心理老師,還有你的任課老師。班主任每天檢查你的作業,監督你自修,給你安排課程;心理老師定期找你聊天;任課老師根據你的程度給你定製教案,一對一授課。然後一個月後我的數學成績就變好了,之後一直是班級前五。

我覺得所謂個性化教育就是滿足每個學生不同的需求。畢竟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不一樣,找到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事半功倍。

做好個性化教育不是個簡單的活,至少在中國不太可能有普遍性,畢竟資源太少。

我覺得我曾經那個待的那個教育機構做個性化教育還是不錯的。

班主任負責你的瑣事,給你安排每天做什麼,還會負責和你家裡溝通。

心理老師關注你,和你聊聊人生聊聊夢想,把你培養成三觀很正的祖國幼苗。

最重要就是你的任課老師。一對一的教育好在可以自由掌控學習節奏,補你的弱項,發現你思維的漏洞。

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會發現,這種個性化教育,雖然效果好,但是很容易讓學生喪失自主學習能力。因為只要跟著老師就好。

一旦適應個性化教育 就很難回歸大班教學。


個性化教育感覺就是噱頭,大部分精英是和教育體制關係不大的。就算是我們最鄙視的八股文也出了張居正,徐階,王守仁,于謙,可見只要是精英體制是沒什麼大影響的。現在的所謂個性化教育無非吸引眼球,博得好感而已,教育真的個性化,那就回到家庭教育吧,順其自然。


所謂個性化教育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兩件事。

一是把教學效果量化;二是可視化教學讓教學效果看得見,不僅讓學生及家長看見更要給老師自己看見。


推薦閱讀:

覺得數學課教的內容太簡單,但老師太凶又不敢不聽怎麼辦?
《灌籃高手》里比賽重點描寫外線單打獨鬥,對青少年觀眾的籃球觀是否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有哪些老師影響了你的一生?
如何看待關於「魯迅文章退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的討論?
為什麼有些不聽話的學生比聽話的學生步入社會後更容易成為人才和領導者?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 家庭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