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學院Art center學習設計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我是學工業設計的,對汽車設計有興趣,聽說art center 是目前最好的設計學校,人才輩出。很想知道這個學校厲害在哪些地方,裡面的學生都是一些什麼人,在裡面念書壓力大嗎,聽說ACCD的作業量超級大,大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很想知道學生是怎麼完成的,完成這麼大作業量後會不會少活幾年(玩笑話,你懂我意思……),其他一些設計類比較出名的學校的朋友也可以來談談自己學校的情況,謝謝~~


我是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產品系(Product Design)的,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想替正在衝刺final的小夥伴們表達一下心聲。

因為我經歷過國內和國外的本科教育,所以對這個問題有深刻體會。

先介紹一下我自己第背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畢業之後,如願以償申請到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的產品設計專業。明知還是本科學位,明知這個學校是「累」出了名的,我還是帶著滿腔熱情欣欣然來到了這個隱秘於蔥鬱山林間只有一座教學樓的帕縣職業技術學院。因為在我當時青蔥少女的心裡,Art Center=對設計事業全身心投入的激情, Art Center=設計能力的絕對提升。

果不其然,三年過去,當初對設計懷有浪漫情愫的青蔥少女已被art center 鍛造成對任何有deadline任務都擁有超強執行力的女鐵人。(女漢子是什麼,可以吃么?)

看個電視劇,出門逛個街,晚上遛個彎兒,周末吃個下午茶,和對象鬧鬧彆扭,沒事兒捯飭捯飭自己,情緒不好去海邊吹風,得了,有空我還是歇會兒吧,畢竟還得維持生理機能的基本運轉不是?各種匪夷所思扭捏矯揉造作胡攪蠻纏公舉病都沒了,因為沒!時!!間!!!

介紹一下我們是怎麼上學的吧:一個學期14個星期(三個半月),我們系學生一學期通常選4-5門課,其中包括1-2門studio課,混著2-3門文化課一起上,每門課都是每周一次。對我這個英語非母語的人來說,一學期拿3門studio已經是極限了,上個學期作死拿了3個studio,差點累吐血。我們老師有個說法,說一般來講你在一門課上花的時間應該是1.5-2倍於學分。比如一堂studio課程是3學分,那花在它上面的時間應該約為4.5-6小時。可是,鬧呢?!這個理論在我們系專業課上完全不適用,除非你對自己的設計質量沒有要求,除非你可以接受自己的作業擺出來像屎一樣供人瞻仰。

來算一下,一共5門課,平均下來每門課時長5小時(studio 6-7小時,文化課3小時),上課時間總共25小時,約佔兩天。一門Studio課作業每周要至少花10小時,像viscom這種課,平均每周花費10-15小時,像prd4,prd5,prd7這樣的大課,或者趕上team work,每周要花個25小時都不算多的。兩門studio每周就要花少則20小時,多則30+,這樣又兩天過去了。剩下的三天時間,平均分給其他三門課程,這樣一周就結束了。綜合midterm和final上花的超額時間,平均每周的作業量在70+小時。再加上每天交通至少1小時,吃飯洗澡加一起3小時,另外加上附加作業(例如準備作品集,準備review,修改網站等)再有其他雜七雜八的事堆積在一起,睡眠時間平均每天5-6小時是非常不錯的了。每周依次往複,三個半月為一大周期。這麼多事兒,具體時間怎麼安排呢?舉個例子,這個是上學期我的schedule,每周都在小本本上計劃本周怎麼過。(試過各種時間管理app,終究還是回歸了一個方便隨身攜帶的小本本,嗯對就是這麼low)

這個時間表僅僅是開學後第二周的,可以想像到了midterm和final會忙到什麼程度。不過,以為有了清晰的時間表就萬事大吉了?以為可以這樣規律的做著作業就有覺睡了?啊那可是too young too naive 啦 ,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在侵擾本來就綳得很緊的神經。Interview 別人的時候多等了一小時,Midterm時候印表機要維修要多等半小時,final的時候買漆剛巧賣完了,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能都是災難。因為我們過的是緊巴巴的日子,每個人的schedule是按小時計算的,在最忙的midterm或是final時,甚至是以20分鐘為單位計時的;稍有不慎,就耽誤了整個進度,導致最後做不完或者做不好。沒有周末?沒有趴體?對,上個學期我特么連商場都沒去過一次,去個超市都得快去快回。絲毫不誇張,只要是在上學,我的周末基本都貢獻給作業了,每周的休閑時間也僅限於周五晚上的一頓火鍋和周六早上的一個懶覺。

Art center 絕對是一個成長的加速器。高壓之下的學生都面臨生理、心理的雙重考驗。身體要過硬,熬夜家常便飯,熬第一、二、三個學期時可能憑藉自己的熱血和激情,可激情了4、5個學期之後,就容易在每個睡不了覺的深夜反思人生。所以高term的同學,一般都練就了戰略性翹課和見縫插針睡覺等多項生命安全自我保護技能。

在這樣重壓之下的生存中,在我看來,主要收穫有以下幾點:

1. 專業效率

2. 時間管理能力+執行力

3. 自我認知

4. 「做」中學

5. 整合資源能力

1.專業效率

Art Center教學給我的感覺是一切以高效率為目標,逼著我們不得不快起來,教給我們的是一種適合於萬事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高壓環境下練就出來的專業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它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尋找設計需求,分析問題之後找到痛點。之後靠大量練習時間積累獲得的專業技能(sketch, mock up, prototype, 3d modeling, presentation)能夠支出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內找到相對合理且優質的解決方案。幾個學期下來,深刻感覺到deadline才是第一生產力!感到即使deadline再趕,也能在合理安排下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

學工業設計的同學應該都知道1998年澳大利亞工業設計顧問委員會提出的工業設計畢業生應具備的十項技能,國內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用此標準衡量過,其中我能拍著胸脯保證說自己擁有的只有以下幾點:手繪、矢量繪圖、3d建模和形態鑒賞能力,其他能力的獲得感覺很難找到渠道。

其他更為關鍵的幾個能力,我確實是在Art Center學到的。其中包括模型製作能力:用於熟練使用各種材料,製作各種mock up,用於feasibility test。這個能力是我以前不具備的,即使是畢業設計,都沒有大量製作草模型。一遍一遍refine,一輪又一輪的實驗,只出現在老師口中「設計學生按說應該是xxx」句型中。

Art center的專業課程設置是螺旋上升的,一共8個term,從prd1到prd8,每次課都是嚴格按照這個過程:Research-Insight Opportunity ( 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needs )- Ideation( as many as possible ) - Concept ( nail down directions ) - Concept Development ( mock up, feedback, refinement ) - Final Solution ( model making ) - Final presentation ( model, video, posters, display, verbal presentation). 每一次都是這樣相對完整的設計流程,只不過課程內容各有側重。課題從木製玩具到醫療用品、從環保產品到品牌設計都能涉及(詳見學校官網)。在不同的課題中,我們不光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還可以不斷鞏固設計學習的每個流程。拿出的設計圖樣從流暢的草圖到細緻的刻畫到三維渲染已經不在話下,對產品從設計製造到走向市場的整個流程更有充足的了解。並且,在設計流程的時間安排上也能做到心中有數。到畢業時,每個畢業生都是能獨當一面,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年輕設計師。學校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各自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價值體系都非常不同。中國的學生大部分都有美術背景和或多或少的專業背景。但是來自其他地方的學生很多不具備美術專長的優勢,但其實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對設計專業的學習。

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將各路門外漢變成進入職場上手就乾的專業人才,我覺得這才是Art Center高壓高頻模式真正厲害的地方。

2.時間管理能力+執行力

以前在大學的時候看過不少關於時間管理的書和教學貼,也不斷的進行嘗試,可是結果總是不理想,還是有很多拖延的狀況發生。現在覺得,還是因為事兒不夠多啊!當一個人突然間被投擲到各種繁雜混亂的任務大廳時,規劃每項任務的時間分配和控制任務進度的能力也不得不被迅速提升了。在midterm和final來臨之際,每天基本是按小時規劃的,在學校里基本都是小跑著的。在每一天開始的凌晨,都會在時間表上列出to do list,然後就像機器人般無腦執行。幾個學期下來,我發現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時間花費的預估能力成指數增長,保證了任務計劃的可行性,做出的計劃在節奏上基本是可以follow的,很少出現計劃列的很好最後發現根本做不完的情況。這個能力獲得了,靠譜指數增長就指日可待了木哈哈。

開始做=緩解焦慮的一劑良藥

在高壓模式下求生,焦慮在所難免,這幾年我已經習慣了各種原因造成的焦慮,也逐漸悟出一個道理:執行是緩解焦慮的良藥。在有限的時間裡,有些時候,做完就是最好的。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還要將新學的技能馬上靈活運用到新設計中。這個過程中,無形教會了學生對待未知事物的態度。剛開始,各種不懂和各種搞不定帶來的是焦慮和擔憂,但是時間就卡在那,心裡各種抵觸也要硬著頭皮去試。結果卻是:真正開始投入了之後,焦慮不僅大大被削減,而且取而代之的是學習新事物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體驗多了,面對再陌生事物,也就沒有太多的畏懼感。沒見過?做research!不會用?學!下周就final了好焦慮怎麼辦,啊我從來都沒拍過片子不會做視頻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少年,對付焦慮就兩個字:現在!開始!投入!做!

再好的設計沒有良好的執行力也白搭。完美主義是多數設計師的通病,只要還有時間,就一直奮力到最後一刻,總覺得會有更好的。這個也是很多學生把握不好進度,導致最後忙的措手不及,狀況百出無暇應付的一個主要原因。一個合格的設計師需要對在哪個階段呈現什麼程度的結果做出清晰的判斷。什麼時候停,什麼時候繼續做,做到什麼程度,這個判斷能力需要通過反覆試驗習得。

在這裡我強烈推薦Binbin同學關於「執行力與做決定」的論述!有興趣的同學請一定參閱美國學設計的學生有多刻苦?平時的作業量大到什麼程度? - Binbin 的回答

如何自學工業設計? - Binbin 的回答

他在這個方面以身試法並修得正果。

3.自我認知

人長期太累或太窮會變傻,這個論調我有點懷疑。但是人一累還不能休息,就肯定會思考人生。在這個學校,累是常態,疲憊到站著都能睡著。在這發生了太多都第一次,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極限,第一次突破極限,進而再次意識到極限,再次突破新的極限,周而往複。這三年好像一直都處於突破極限之後再突破的狀態里,每個學期結束了都像被扒了一層皮。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樣的感覺,也無意裝出氣定神閑的樣子對自己的一點點成就輕描淡寫,反正我就是感覺到費勁,很多事兒都很費勁。(在國內的20年從來沒覺得這麼費勁過)可是這事兒還是我想做的,不管費不費勁。直到現在,我甚至認為,一件事兒如果不費勁,就不那麼值得去努力了,就是因為跳出了comfort zone我才難受,感到費勁是我在突破自己的表徵。人在一個極限狀態下,才能深刻的反思自己,和自己內心對話多了(忙成這個逼樣了啥時候思考捏?我的自我對話通常發生在開車時和馬桶上),就逐漸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是否走在心之所向的道路上。

4. 「做」中學

Art center是典型的在「做」中學的教學模式。我覺得「做」在設計基礎的學習中佔有絕對比重。以前在大學時,記得老師經常對學生說一句話:設計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可是,我在之前的大學階段的體會確實是:設計是「說」出來的。(別人不清楚,在這我只說說我自己上大學的體會,如果現在情況有所改善,我實在是感到欣慰和高興)期末的present是ppt,最終設計呈現方式非常單一,除了最後一個畢設要求有精緻模型之外,其餘作業就是3d模型渲染和一個展板。其天馬行空的功能全靠一張嘴,你說它能幹嘛就能幹嘛,至於功能是否合理、是否具備實現的可能性,並沒有人去深究。打個比喻,設計實踐就好比是個比武場,在國內學的時候,就好像師傅喊喊口號,讓我在武場門口比劃比劃;在Art Center,就像把我直接扔到台上去對戰,被打個頭破血流了再和師傅商量對策,這樣往複循環,在每一次實戰中提高戰鬥力。

允許我再吐槽一下當年紙上談兵的設計生涯。工房是有的,但是使用不自由。想自己做點什麼東西,還得跟師傅各種套瓷,且得費一番功夫。設備是有的,可是大部分是擺設,那些band saw,table saw,機床什麼的,我一次都沒用過。但是見過領導來視察的時候,老師熱情的介紹學校的各種設備。唯一可用的是鑽孔工具和加熱油泥的爐子,laser cut和3d printer也只在特定課程特定時間段為學生開放。列印出來之後沒有任何人教我處理模型的方法,一切都靠自學(前提是你想學),至於什麼打磨噴漆就更無緣接觸了。畢業設計,也都是把3d模型拿到外面工廠加工,他們有專業的師傅進行分模和抽殼。在畢業階段,不清楚各種材料如何運用,不了解一個產品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學生大有人在,甚至是個普遍現象。可我想說的是,工業設計,是基於工業化生產衍生出的學科,工業化生產的工藝和製造流程是一個產品得以存在的基礎,怎麼能脫離其製造方式談設計呢?以前經常聽學長學姐和我說,以後工作了就了解怎麼加工了。這現象難道不可笑?象牙塔里學設計,所學內容和工業製造嚴重脫節,參觀再多工廠,畫再多零件三視圖也沒有親手做一個完整的模型來的管用。

Art Center 的課程設置,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索不同的解決方式。解決方式的尋找和創新,是設計師最最最重要的能力!炫酷的草圖和吊炸的模型展板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不要被它們滯住了腳步蒙蔽了雙眼。一個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不是拍大腿想出來的,也不是什麼靈感乍現乍出來的。一個合理的設計誕生於不斷的嘗試、失敗和改進中。一個學生在學校做的設計,信息來源存在封閉的問題,無論怎樣修改最後都是不完善的,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體會每一個流程,並且一步步,扎紮實實把每個步驟做現有階段的最到位。

5.資源整合能力

剛剛接觸產品設計的時候,最先了解的一定是歷史長河中大師們光輝璀璨的作品和他們艱苦卓絕的人生歷程。現代設計史中大師們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們的作品也深刻的烙印在每一個設計學生心中。學生時代的我們難免會有一個誤解,即設計師的地位非常崇高且設計師的角色異常重要。

Art Center的設計教學是非常商業化的,說白了就是一個高壓鍋似的大技校,我們幾個好朋友都笑稱這裡為阿特森特職業技術學院。教的內容也是非常符合商業化工業產品生產流程的,所以,在這樣的氛圍里待久了,自然就學到了一個道理:任何一件產品都不是設計師的個人產物,任何一件成功的產品都來自於其背後商業運作的成功。不是說設計師的重要性就被降低了,而是要連接起它周圍的影響因素,綜合來看解決方案。

一件產品的誕生,離不開工程、技術和商業。所以作為設計師,不僅要明白如何和這三方面的人溝通,更要明白自己的立場。我認為,一個聰明的設計師,能夠在在這三方周旋且遊刃有餘,做到「三贏」。在這個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資源整合的能力。考慮到成本、易用性、材料、結構、加工方法、市場營銷等多方面因素,能夠合理利用資源,找到性價比最優解,才是王道。

設計不是藝術,它是為解決問題和需求而存在,是為一類人服務,而不是取悅自己。我認為大師,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下,找到問題最優解的那些人。要學會多角度考慮問題,solution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有側重不同,選擇不同。

資源整合能力的具體操作就是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每個project都只有14周的時間,如何在這短短的三個月中,更充實更完整的呈現自己的方案?使solution更加靠譜和完善的意願促使大家去找儘可能多的資源以尋得幫助,這無形中就加劇了不同專業間的交流。比如我們平時做作業,做產品得實現功能,就要向工程師請教;要做展板和process book,就要具備graphic素養;要講好一個故事,就要插畫系同學的建議;不同專業間的交流節省大量自學的時間成本,有時候自己看一天書還不如別人的一兩句話管事兒。交流的越多,設計也就越完善。所以,保持一個開放的、合作的心態很重要。敞開心扉,資源才能在此匯聚。

舉例時間終於到了!

別光說不練了,看看平時的作業吧

我們的final presentation通常是這樣的標配:模型+展板+視頻+口頭present

或者是這樣的:

又或是這樣的:

下面說說最重要的concept develop的過程:

在這我想用interface design這門課舉例,這個課中間過程非常繁瑣。。。一遍一遍的演練scenario(我們要演出來的,模擬真實使用場景),不厭其煩的推敲這套產品+app的合理性和易用性。scenario的refine從第3周到第10周,共用了8周時間,一個學期總共14周。以下是每一周的過程照片,每周都要做實體產品和app的mock up,每周的產品和app都隨scenario的改變而重做,圖上還是可以看出每周的產品形式每周差別挺大的,所以感覺很磨人...

Scenario確定了,才可以談及外表,logo啊,app界面長什麼樣子之類的:

至於wireframe, 也是一遍又一遍的refine,才有了最終的呈現:

最後的final是這個,就是之前那張圖:

好了,我差不多說完了。希望我的回答有所幫助,不求有多高深的見解,只希望能把這幾年所經歷的和感悟到的一些東西分享出來。能有幸在Art Center學習,是一段極好且異常難忘的經歷(太特么充實了好伐)。要說副作用,就是這種高壓生活對身體的損害很大,頸椎病近視眼腰肌勞損都有。如果條件允許,我建議大家出來留學,不被虐一下,永遠不知道自己能被逼到什麼程度。

還有就是,我們的異能電台,是一個小小窗口,聊聊設計,侃侃生活。近期內容都是關於Art Center 不同專業同學的專訪,從工業設計到插畫娛樂,畢業的在讀的,純乾貨,希望把我們的留學生活的點滴、知識、情感、全部分享出去。有興趣的可以在荔枝FM上收聽,直接搜索「異能電台」即可,也歡迎大家和我們多多交流。

微博公眾號:異能電台

微信公眾號:yinengdiantai


上面@Monkey Rider已經說得很多了,看到題主說對汽車感興趣,我來補充一下。

國內某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現Trans(交通工具設計)在讀,只談本專業的情況

Art Center的選課是可以自主選擇的,只要選夠12學分就行。不想那麼累可以少選幾門。所以每個人每學期的工作量是不一樣的,但4門課是下限,大部分人會在4-6門之間,選課的配置一般是2門studio課(做項目,畫圖,做模型),3門academic(聽課,寫論文)比較合理,重頭在studio,超過2門,會很累。而前三個學期因為基礎課程偏多,常常studio會在兩門以上,因此前三個學期熬夜是家常便飯。第三學期之後,選課的變數會大一些,每個人大致都找到了自己適應的節奏(多少作業能保質保量)和適合的方向(決定做內飾/外飾/遊艇,或者優先提高技法/優先學習設計積累作品,等等)因此總體而言會相對輕鬆。

以上是總體的情況,下面以我自己的經歷舉例。

第三學期的課程,絕大部分人的配置是這樣的:

以上就是每周的作業量(保證質量)了,每周上課的時間一共是5+5+5+4+3=22小時

加上做作業的時間一共耗在課程上的時間大概是每周85個小時左右。

算上每天通勤+出行1小時,三餐2小時,其他雜事2小時(內褲還是要洗的,大便也別老憋著),按最低生活標準算,一共每周35小時左右。

所以睡眠時間(24*7-95-35)/ 7 = 5.4小時,但並不是每天都睡5個小時,有時候剛忙完連續三門的作業,可能會睡死過去,8個小時。。。然後熬一宿做明天的作業。第三學期大概每周熬2次通宵/接近通宵(睡2個小時以下)。

作業量大是毋庸置疑的,在國內某高校一學期的作業量估計跟ACCD一周差不多。對身體的損傷也是必然的,周圍的人沒幾個零件完好的,內分泌失調,肩周炎,腰肌勞損,喝紅牛太多心律不齊,暈倒的,大小臟器毛病的也有。我個人是一直頸椎病,有時候左手沒知覺,坐一會兒就得起來活動活動。

但也沒那麼難,在這種競爭環境下,確實能激發出人的潛力。每周都要在班裡present,然後接受老師同學的反饋,所有人都想做的更好,因此一咬牙也就撐過來了。在國內作業少的時候,一樣有時候覺得累成狗,環境改變人的心境。適應了之後,做好時間管理,人的定力和專註力會變得很強大。

Art Center好的地方是,它是一個相對單純的地方,你來就是為了提高,優秀的老師(大都是在職設計師,以trans來講,很多都是各大車廠studio的高級設計師乃至老大)和同學(很多人都已經有一個學位了,有些人甚至已經工作過了,還有一些從小就開始畫車的神級小孩)也確實能讓你提高,心裡的雜念會迅速被忙碌驅逐。

但個人覺得這份單純也是它的缺點所在。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從一開始老師就會告訴你,你來是為了找到工作,不然你幾十萬美金的學費白交了。所以在日復一日的機械勞作(的確這種練習會逼迫你快速進步)之後,迷茫、焦慮也是常態。

所以我是不太建議國內高中畢業的同學就申請ACCD(主要指trans),本來初高中能讓我們自由思考的空間就小,能上一個正兒八經的大學,多廣泛涉獵一些東西,搞清楚什麼是自己想要的,適合自己的,對來Art Center會有很大幫助。畢竟最重要的不該是技能,而是生活。


我是Binbin,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產品系在讀,我是來給monkey送助攻的。Monkey作為Art Center產品系的學霸,總結的自然是到位。我只是做一個補充。在Art Center已經待了將近四年。跟Monkey的經歷不同的是,我在來Art Center之前,對工業設計的了解,可以說並不比人類對冥王星的了解多。在英文和設計都成問題的情況下,能撐到馬上畢業,其中艱辛,也就自己能體會了。不過我也很慶幸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這些年我在這裡的成長,遠超過去的二十年。關於自己就說到這,下面說一下,我這麼多年學到的,覺得比較重要的東西吧。(此為對Monkey同學回答的補充,如果沒有看過Monkey的回答,請先參閱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712204/answer/55879197)

4,執行力先於所有設計

ideas are cheap。好的idea從來都不缺,缺的是可以把它實現的人。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是這麼說的,如果你有一個價值一百萬美金的想法,而且你擁有百分之百的執行力,你就能夠賺到一百萬;但是如果你只有1%的執行力,結果很明顯,能賺一萬塊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在Art Center只是上學而已,執行力也這麼重要?之前Monkey也說了,在Art Center的大部分時間,是時間緊,任務重,她說每天按小時規劃時間表,其實我不是很贊同,我覺得在最緊張的時候,是按分鐘算的。因為在Art Center,準時,是衡量你作為一個職業設計師的第一標準,遲到的後果可能就是你熬了一個禮拜做的作業得不到老師的點評,其心情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對時間的管理為何如此重要。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執行能力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

執行的能力,我認為體現在想和做之間的平衡。想得太多,就會導致顧慮很多,因為做的很多東西都是新的,在做之前你對事情的預判是會有很大偏差。事情並不會按照你的計划進行,甚至會走到死胡同里。但是如果想得不夠充分,在做事時就會事倍功半,難以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每個人對這種平衡的要求是不同的,找到這種適合自己的平衡點,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試驗以及失敗之上的。然而,在不斷接受新的任務時,就為這種實驗和失敗提供了先天條件。讓你有機會不斷刷新你對自己的認知。另外,嚴格的時間限制,就迫使這裡的學生必須及時從失敗中恢復過來,進行下一次新的「實驗」。 一個老師曾經給過我一個建議,叫做「Fail Fast」(快速失敗)。當你想不到下一步該怎麼進行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馬上開始著手做,快速的失敗,吸取經驗,快速熟悉你要做的東西。慢慢的,你對於新的東西就不會有畏懼感,反而是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所以這種不斷的試驗,使得每個人都找到了想和做之間的平衡點,其反映就是在執行力的提高上。

5,執行力就會牽扯到另外一個很關鍵的能力,就是做決定的能力

設計本身,其實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問題是一定的,但是解決的方案千變萬化。每個設計師都一定是在不斷地探索最好的解決方案。那麼問題就來了,你只有這麼多時間,但是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最好idea一定是下一個。但是,你並不一定有這個時間去找到那個所謂最好的。這就牽扯到做決定的能力。低年級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旁邊的朋友說這樣的話,「要是有時間,我一定能。。。」廢話!時間是你想要就能有的嗎?對於設計師來講,時間就是我們的成本啊。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方案,是你設計能力的重要體現。

其實這麼多年下來,我慢慢發現,其實沒有什麼最好的解決方案。起碼作為學生階段,能做的最完整的就是最好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你所能想到的所有idea,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都是不成熟的。當我發現這點的時候,我曾經也很迷茫。但我的一個朋友的一番話開導了我,他說,你在學校做的所有project 的確都不成熟。但是你要做的只是通過這些project去展示你自己對設計的每個步驟都了解,這種完整的流程是保證你能找到一個好的工作的關鍵。所以我的建議就是,給每項任務設置時間點,在這個時間點上,選擇相對最合理的解決方案,然後進行下一步。話雖這麼說,即使到現在,有些時候我還是在苦苦掙扎。

6, 最後一點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在學校的壓力有多大,作業有多多,都要始終記住,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而且這並不是你未來生活的基調。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很容易在極度疲憊的時候,開始懷疑人生,質疑自己當時的選擇,甚至動搖你堅持下去的信心。在這時候,你就要努力讓自己跳出你現有的生活狀態,哪怕只是想像中的,想一些你的難忘經歷,想想跟你一起吃大排檔兄弟們,想一想跟你一起爬山的朋友們,或者想一想你小時候乾的蠢事,追的姑娘。之後你就會發現,所有的這一切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Art Center這筆灰色,也無法印襯出你其他生活經歷的五彩斑斕。要學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即使時間表再忙,也要儘力每周給自己抽出幾個小時放鬆一下(話雖是這麼說,但是操作起來還是很吃力)。比如我很喜歡hiking,有一段時間特別忙,嚴重的睡眠不足,導致每天都精神萎靡,效率也很低。當時我做了個決定,每周五晚上去附近的山裡露營,背著背包走兩個小時,在山裡睡一覺,第二天下山。之後發現這一晚上,可以支撐後面的一整個星期的高效率狀態。所以,能夠認識到生活最重要,很!關!鍵!

總之呢,Art Center能帶給你的改變,絕對超出你的預料。這裡是一個可以不斷刷新你三觀,改變對自己的認知,無限後推你極限的地方。我明白坐在電腦後面的你,看到這些文字時候的心情,也知道你心裡還會默默念:老子就是想被虐,如果不推自己一把,怎麼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牛逼。因為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那就別憋著了,趕緊爆發吧,最合適的時間永遠都是現在,不要再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

如果還是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請去聽異能電台,講的全是我們在Art Center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你意淫在Art Center受虐的絕好素材。

微博公眾號:異能電台

微信公眾號:yinengdiantai


有一個學生,現在在ACCD學產品設計,和他聊過在ACCD的生活。下面以他的視角來說說在ACCD學習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記得當時笑著問他:現在去了ACCD,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嗨上天。他給了我一個「笑哭」的表情:一個字:累。

一是身體累,每天的作業量真的很多,一般人會選3門studio課+2門academic課,studio一次課五個小時,作業基本20+小時,主課一般40+。到midterm和final基本上幾天都睡一兩個小時是常有的,到了final,時間管理都會精確到每一個小時要做什麼。

二是心累……其實在ACCD上學也面臨很大的精神壓力,因為周圍的同學都很厲害,我們時時刻刻都筆記本不離手,時時刻刻都在想著我們的project。cafe裡面永遠有人在邊吃飯邊畫圖的, 聽旁邊的人聊天永遠的工作。 這樣久了,難免會精神壓力大。有時候甚至熬了兩天兩夜,剛結束一個報告,會興奮到躺在床上也睡不著。

但他後來又和我說了: 即使累成狗也會選擇ACCD的原因

① ACCD是一個真正教授實戰設計的院校(也是ACCD最初建校的初衷)。

老師對設計作品的要求是特別實際的,所有功能一定是現在就可以工作,3-5年之後一定是能生產,生產以後必須是有商業價值潛力的。

② ACCD的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師資團隊還是學生都是世界一流的。

首先,代課的老師都是行業內的老大們,老大們上課的要求一定是以行業內設計師的要求來的,所以作為學生來說,每天面臨的壓力會迫使我們不斷地飛速進步。

其次,周圍同學個個都是天賦秉異並且刻苦努力,人人都不敢鬆懈,大家都想做第一,在這種環境下,只有做更多和更努力才會使自己顯得更優秀。

在ACCD中印象最深的事

據他說,印象最深的事是在他product3的時候,因為有一個結構涉及到mechanism的東西, 但是他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東西更別說什麼經驗了,然後他在報告的時候就說這設計是怎麼怎麼實現一個開鎖關鎖的功能的,然後老師就問他是什麼結構……然後他就懵了,他說我還沒有調研這個結構,但是我確定它肯定work。哈哈哈哈

然後老師就要他展示。 然後他就花了一周多的時間在調研各種鎖結構從孔明鎖到西洋鎖……

最後還是很幸運的做出了這個結構。在全班報告的時候,所有人都一副驚呆了的表情。當時是week13,他還沒有開始做final的模型,剛解決了機械結構的問題。好在最後做完了。這件事讓他真正的體會到了什麼是ACCD式的教育。

小建議: 推薦去學開車,因為在ACCD上學,和你待時間最長的很有可能是你的車……比如上下學必須開車,比如車就是你的小倉庫,各種材料車裡堆,比如在學校做東西晚了,來不及回家睡覺,可以在車上睡一覺,比如放假可以自駕游很方便等等。

在說完這些之後,我說:你要不要給將要申ACCD的同學一些你個人的建議?

他擺擺手:我哪有什麼建議,不要讓我誤人子弟啦。

然後他想了一下,還是很認真地說:我還是給學妹們些建議吧!

第一,想學好設計,要會生活。

第二,多觀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第三,看書,看網站。

最後,要鍛煉,有一個好身體。


不是Art Center的學生,但是有接觸過交通設計在讀和畢業的,我覺得在讀學生應該不會現在有時間上知乎… 更不會有時間打字…

我也是想到Art Center,但是在了解之後覺得還是在一般的藝術院校讀兩年本科再去Art Center讀trans。我有幸接觸到的學生都認為Art Center讀trans就是沒時間干任何別的事兒而且也沒時間睡覺。一學期下來Trans經常一周不睡覺,別的稍微輕鬆一點的也有一兩天不睡覺趕project的。這個壓力還是很大的。肯定不會有時間談戀愛啊什麼的,很多都是已經體驗過大學生活再去Accd… 本人還是高中生,還沒有那種那麼dedicated的心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米手機1代的外形工業設計?
為什麼題主認為蘋果的工業設計超過 SONY?
智能洗衣機的智能定位在哪?
Lady GaGa 即將面世的香水瓶應該設計成什麼樣?
一名機械設計的工程師是什麼感覺?

TAG:工業設計 | 產品設計 | 用戶界面設計 | 汽車設計 |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C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