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如何從各個角度拍攝一組畫面的?

在看電影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鏡頭在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切換,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1演員重複一場戲很多次?(那如果是拍攝紀錄片和人物訪談的時候怎麼辦)

2利用多台攝像機在各個角度進行拍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攝像機是怎樣隱藏的呢)

或者是利用其他的一些神奇的方法?...


二者都有

一般來說人物訪談這種內容不需要複雜的調度 充其量內外的正反打 借個位很方便 更何況對這種紀錄片性質的東西哪怕機器穿了問題也不大 或者像樓下說的用VFX修掉也不難

對於非紀錄片 分鏡分別拍比較常見 重複進行多次一致的表演也是專業演員的基本技能之一 此時用多機位主要有幾個問題:

1 布光會變麻煩 要保證器材對每個機位都不穿且達到需要的畫面效果

2 機位布置變麻煩 掌機 焦點 有時還有機械組的人員 都有可能入畫(是的 正如你所說 要想方設法藏機器)

3 調度變麻煩 攝影機有運動的前提下要時刻保證不穿 難度成倍加大

4 如有騎軸鏡頭 機位架設空間可能不夠

5 場景大全基本必穿無疑 還是要拍多條

當然 對於沒有複雜調度 時間也比較緊的情況 多機還是比較常見的 比如很多電視劇的簡單對話鏡頭

還有就是有一次性特效的戲 比如爆破 煙火這些效果 不允許拍多條的 就需要多機位儘可能捕捉素材

關於多機位拍攝 @Xuexue Pan 潘潘老師寫過一篇很詳盡的回答 鏈接如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01114/answer/189021951

比我寫得好多啦(笑)


不請自來~採訪一類的是最簡單的,固定機位布好燈位就可以開始了,錢少的一台機器的話就比較麻煩了,後期切鏡頭比較單調,我經常慫恿攝影師能拍4k就盡量拍4k,左右構圖注意下後期沒事左切切右切切聊勝於無。

兩台機器就好的多,一台長焦抓近景一台抓中景或者大景,多台機位的就參考各種演播室裡面的那樣,五六台機器甚至更多負責關係特寫全景觀眾正反打之類的。

像微電影網大方面的目前大多主流是雙機位拍攝,一台使用常規14-85鏡頭組進行拍攝,另外一台基本上就是長年長變焦類似45250,24290一類的大變焦掛機,除非遇到特殊情況換下鏡頭,這樣的話基本上長焦都是躲在主機位平面以後,不會導致入畫穿幫啥的

有些空間比較小演員狀態也不怎麼好的時候就要求速戰速決,主機位要用24左右的頭摟大景那怎麼辦呢,那就得依託各種視覺死角來藏副機位了,具體視現場情況來定,並且這種情況很少發生,我到目前為止也就遇到兩次這種情況

目前來看中低成本的廣告宣傳片都是以單機拍攝為主,所以想要多拍幾個角度的素材那隻能靠演員進行重複表演直到素材積累足夠


電影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用蒙太奇敘事。

在早期物質條件較為嚴苛的時代,攝像機本就不多,一台攝像機成本極高,如果需要剪輯當然是演員重複好多遍。譬如梅蘭芳的一些電影,有些過於專業的細節需要京劇演員重點強調突出的部分表現手法,只能做不斷的重複表演。又比如八十年代拍《西遊記》時也只有一台攝像機。那個時候再厲害的藝術大師也要服務於機器。

但多半只是補充一兩個鏡頭。很多拍攝手法不能用蒙太奇只能通過推拉表現強調,對於攝影師考驗極大,這就是為什麼《西遊記》87《紅樓夢》有那麼多的推拉鏡頭的原因。

現在物質條件比較充裕了,人能充分調動機位以及各種價格沒有極限的設備去捕捉演員的每一個細緻表情,還能NG很多次,卻捕捉出來這樣的東西:

大多數影視都是按照三角機位進行拍攝的。這是影視製作比較基本的專業基礎。

導演在拍攝前會提前帶攝像看場地,目的就是探討如何在這樣的空間里設置拍攝機位。

不同的機位捕捉不同的鏡頭,然後再由導演和剪輯選擇鏡頭。每一次NG或者過的鏡頭,以及每一個攝像機的鏡頭都是重要的不能輕易刪去。

機位最重要的規則就是軸線

譬如下圖

這裡不討論騎軸的問題。

兩個黑色相對的半圓是演員。下面1—7是常用的機位。根據劇情的需要,分鏡的構思經行機位布置。

兩個演員中間有一條線就是軸線。除非是導演藝術構思需要亦或是比較複雜的武打戲,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允許越過軸線拍攝。

軸線存在的意義有2

1:是左右的問題,到軸線的另外一邊,就會導致你本來看到左邊的人會在右邊,右邊的人會在左邊給人以不適合的感覺。

2:就是不讓攝像機出現在鏡頭裡。

這是影視最為基本的軸線概念。

機位的設置拍攝出來的效果也不同,

3通常是固定不動的。值得一題的是,一場對手戲一般就開始,和最後,會交待兩人之間的關係,中間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切入兩人的鏡頭。

175三個位置一台攝像機,主要拍左邊的人物

246三個位置一台攝像機,拍右邊的人物

1—2:被稱為外反拍,著重於表現人物的關係,稱為關係鏡頭,比如

4—5:是一組被稱為內反拍著重於表現單獨的人物或主觀視角,不帶關係的鏡頭

6—7:是平行視角,表現兩個對話人物的側面

當然了如果有些紀錄片就不是了,需要攝影像師提著鏡頭跟著每一個被攝對象,以交待同一時間段內,大家發生了什麼。比如《爸爸去哪了》。提著攝影機跟著孩子跑,用多少台攝像機都是有可能的。對剪輯的考驗極大。

(圖片侵刪)


先上一張剛自己做的機點陣圖,這張機點陣圖就可以應對百分之九十的簡單雙人對話。

人物A與B面對面談話,他們兩人的視線我們稱為軸線。軸線的作用主要就是機位統一設置在軸線的同一側拍攝不會引起觀眾的空間錯亂。

如圖所示ABCD四個機位,一般來說單機或雙機則按照全景~中景~近景的順序來拍攝。三機的話CD兩個機子要遠離人物AB採用長焦拍攝,以確保不會出現A(B)機畫面里造成穿幫。

對於影視劇而言,受於演員人數,場景調度,道具等的限制,所以一場戲需要演員多遍的表演才來拍攝完成。

因為採訪的特殊性,只能拍攝一次。所以則安排多機各個角度景別來保證一次錄製完成。

對於實在無法避免不穿幫而又只能拍攝一次的鏡頭可以借用場景內的道具,建築或者透視關係遮擋。或者特效扣除


一台相機的話就是同一個場景拍好幾遍,每一遍的角度,鏡頭不同。

多台相機…那就角度懟好了咔嚓拍咯


人物訪談其實一般就兩個角度,一個比較正面一點,一個側面角度


老老實實一個個鏡頭設計完,能同時拍就多機位,不能或者不方便就一遍一遍來,沒捷徑。一部講究的電影上千個鏡頭,幾個月的製作,都是慢慢磨出來的。


23333我們拍個作業都雙機位了,簡單的說…畫面卡好了不會穿幫的

其餘的特寫呀什麼的會穿幫的鏡頭都是後補的,多演幾遍就可以了。

講道理,就算不拍這些,也要NG好多次…


多機位,選好角度即可


人物訪談的時候背景是靜止的,直接蓋住攝影機畫面就行。


電影一般最少兩個機位,一個場景一般五到十五鏡,每鏡一般表演3到15次才能過,所以演員一般一場戲最少要表演15次。

紀錄片?一般紀錄片也是有劇本的,也是表演出來的。也有沒劇本的紀錄片,那就多幾台機位找角度了。

訪談?訪談裡面的一些人物生活場景也是演出來的。

都是演出來的,都是假的。


推薦閱讀:

導演的水平會影響演員的演技嗎?
給一部電影調色的過程具體是如何實現的?
從事影視後期有前途嗎?
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電影究竟好在哪裡,為何他能成為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導演兼製片人之一?
為什麼《熱情似火》被稱為「喜劇之王」?

TAG:電影製作 | 視頻製作 | 分鏡影視動畫 | 後期製作 | 電影后期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