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精髓在哪裡?
斷舍離的精髓在哪裡?
斷舍離的精髓,是重新拿回駕馭生活的主導權,而非成為被生活駕馭的奴隸。
什麼叫被生活駕馭的奴隸呢,有3種經典狀態:
1、用無意識地買買買來化解不開心。
2、用無節制的吃吃吃來抵消各種壓力。3、用放縱地看劇看視頻來打發時間。
而這三種行為,分別造成三種不同的垃圾:
買買買帶來的垃圾就是家裡成堆的衣服、物品,在換洗、保養和清潔上都產生負擔。
吃吃吃帶來的垃圾則是身體內過多的脂肪,讓我們更加懶惰、貪睡而不想運動的狀態。看劇看視頻則帶來更多的頭腦中的垃圾訊息,這些垃圾思想、垃圾情緒讓我們更加負能量。因此,斷舍離是通過打破「買買買」這個循環開始,學會徹底扭轉我們的行為方式。讓我們漸漸學會不再以自我放縱作為壓力出口,從而打破:不開心—— 積累垃圾—— 更不開心的行為模式,讓我們可以徹底地跳出來,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情緒狀態。每個人的情緒也都會有高低起伏。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能夠最快從負面、沉溺的情緒中走出來的。我們應該要學習和練習的,就是儘快地覺察到自己掉入「負面情緒」,然後儘快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時間,從殺傷力強大的負面情緒中跳出來,回到平靜積極的狀態,才能讓我們在當下表現更加優異。
因此,斷舍離之前,我們每一次負面情緒,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無論是物品、身體上的脂肪,還是頭腦中負面思想和情緒,而這些印記積累得越多,我們的負面情緒就被存儲得越多,力量也就越強大。你是不斷地用自己的行為和物品來餵養自己的負面情緒,還是直接斬斷負面情緒的營養來源,徹底把這些負面情緒餓死呢?
停止在慣性中,無意識地餵養自己的負面情緒,並增強負面情緒的力量。保持自己的環境、身體和頭腦,都在清凈、簡單的環境狀態中,我們才有足夠輕盈,可以跳出來的力量。2015·08·23
這周,接觸到了斷舍離這樣一種理念。
一口氣把房間里的東西清了遍,環顧衣櫥,多少件襯衫,多少條長褲。
只剩一隻的襪子,油滴洗不去的t恤,全部打包出門,慢走不送。受啟發之餘,驚覺身邊就有一個執行斷舍離理念的高手:我媽。
愚昧如我竟然沒有get到一點點。我媽大概是我見過的,最不為打折二字所瘋狂的女人。
相信我,別說雙十一,就算年底發獎金,她也不會有一定要買些什麼的衝動。碰見再好看再適合她的衣服,任由我在旁邊撒著什麼花跳著什麼舞,她總是那麼鎮定地來一句,「很好看,朕也很喜歡,不過朕衣櫥里這樣的款式已經有兩件,不用再佔地方了。」作罷…如掌控著人生般地掌控著自己的衣櫥。
時尚雜誌里說,潮流風向總是十年一流轉。
今年興起的豎紋闊腿褲加aa風露臍黑色緊身針織背心,老友記第一季第四集里monica就是這麼穿的。我媽的衣櫥,就是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存在。所謂我媽的衣櫥,其實也只有一半,另外一半堆著我啦啦渣渣的東西,不涵蓋在上文所訴的存在內。
雖說只有半柜子,但每件衣服都有自己舉足輕重的價值,畢竟他們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和優勝劣汰後堅挺的存在。
我甚至可以想像此文一發,我媽歡天喜地從衣櫥里拿出她年輕時穿的格紋褲和真絲闊腿褲時的樣子。日子並不是大富大貴,人也不熱衷於購物,但只要該出手,雷打也不走。
就像格紋褲,只買日本貨,因為格紋在任何剪裁處也是兩邊對稱流暢銜接的,如今已難得。我媽二十七八的時候買了一條,理所當然成為衣櫥里長老級的褲物。然後她的衣櫥里從此只有這一條格紋褲。
只挑選自己需要的,適合自己的,穿著心情靚麗的,此為斷。
很多人,包括我都有像「這件衣服舊了,(比方t恤)穿不出去了,放著吧,反正還可以做睡衣穿」的想法。這事兒到我媽那,只有一句「趕緊扔了啦,堆著當垃圾啊。」
伴隨著暴走漫畫般的嫌棄臉。據傳,90年代的時候我媽花大手筆買了倆鄂爾多斯的羊絨衫。
她對著鏡頭那邊,當時還在上大學,宿舍暖氣還沒來凍成狗的我形容的時候,滿臉泛光(也有可能只是臉油),周圍空氣上升3.8度。「我那個時候穿,薄薄一層還發熱,冬天多冷穿衣服還是有腰身,不知多少人覺得很shui」(潮汕話,類似很帥很瀟洒的意思)
「我怎麼沒看過!」
「哦,後來勾到鐵釘還是怎麼了,我好好一個人留著壞衣服什麼用,就扔啦。」
驚呆臉…
「那你也給我買兩件吧!」
「現在的羊絨衫都半假的啦,不要浪費錢,再忍忍。」
奔潰臉…
所以我說這只是傳說,不像格紋褲般眼見為實。
所以我媽和我不一樣,她不會留著年輕時的照片、書信還是紀念物。她說,留著也會忘了,忘了就變成垃圾。清楚明白,果斷甚至狠心,此為舍。
換季的時候,很多人頭痛的毛病就起了。
總苦於糾結好像有衣服穿,又覺得沒衣服穿。但事實是衣櫥里塞得滿滿當當,卻又挑不出個所以然。反正我是從來沒聽過我媽抱怨過的,臘月寒風起,她又歡天喜地地拿出她的呢子大衣,可能剛好就是這一季最流行的寶藍色。衣齡六年。羊皮長靴順勢而出,鞋齡七年。
所以我說她是我見過的最不為打折二字所動的女人。打折並不會成為她的關注點,自然也不會有打折啊不買就可惜啦的執念。
沒有人比她更了解她的衣櫥,也沒有人比她更熱愛她的衣櫥。
輕鬆無執念,了解且喜悅,此為離。
仔細想想,我媽了如指掌的,或許不僅僅是她的衣櫥。
如掌控著衣櫥般地掌控著自己的人生。
和自己經濟能力不匹配的東西,絕對不會買。
和自己不同層級的朋友或者圈子,不隨意接觸。不適合的環境,不適合的人事物,都可以有果斷的決斷,直面本心。偶爾會讓我有這人真狠,可不好惹的感覺。她認真仔細地對待自己,認真仔細地對待工作,認真仔細地對待生活。從不聊別人的八卦,周圍的人也很少拿她做茶餘飯後的話題。
儘管她也算是個小有故事的女人。但很多時候,你若八卦,你就成了八卦本身。我媽也沒有「囤」這樣的想法。
紙巾用完了就去超市買,家裡米吃完了就去市場買,用多少買多少,用完了再買。把空間填滿了也是一種浪費,就像人生並不是擁有全部就很美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錯覺,擁有,就是越多越好。
我媽擁有的東西,不多,但都是最重要的。衣櫥里的衣服如是,梳洗池旁的護膚品如是(只有一瓶雪花膏),身邊的朋友也如是。(也一定肯定及確定包括我)不留戀於過往,不憂先於未來,擁有最重要的東西,清楚明白自己的處境,並樂於享受它。此為斷舍離的最終目標。
更多的時候我相信,不是我們的狀態影響了行為。
反之,我們的行為是可以改變自身的狀態的。因為精挑細選的衣櫥,所以有了精挑細選的自我形象,所以有了別人對你精挑細選的自我形象的認知。所以有了別人對你精挑細選般的態度。
你連自己的衣櫥都可以隨意對待,為什麼別人不可以隨意對待你?
夜深人靜,熬了好大一碗雞湯。
不過這雞湯也算是古傳配方了。不是有句話叫什麼來著?吶,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題外話:其實更多時候,我都是叫我媽文姐,或者直呼其名。每次我正兒八經喊她媽的時候,她只會光速一句,
「什麼事!直說!」為了表達我深深的跪意,此文共用14次「我媽」,數量之多,絕無僅有。
「未經本人允許,禁止一切形式轉載,謝謝」這是我讀了《斷舍離》後原創的讀書筆記,希望有幫助(*/ω公眾號id:betteruiber
斷舍離我做的最好的就是銀行卡了。
我現在就三張。以前工作過的兩家公司的工資卡都銷戶了。現在這三張卡是這樣子的一張信用卡,額度兩萬,訂出差機票車票和酒店飯店付款用,報銷款用來還卡。原來額度6萬,我要求降的額度,同時退了另外三張信用卡。一張工資卡,直接可以把工資買成貨幣基金或定期存款。這張卡里錢比較多,所以不會綁網銀。一張借記卡,網上用,綁支付寶微信等,裡面只有一兩千塊錢,需要的時候再從工資卡轉。我出門只帶三張卡,二三百的現金和手機,褲兜一裝,長外套一罩就出門了。如有其他要帶的東西,我會拎一個購物紙袋。像我這種不背包的女人是不會引起搶包黨的注意力的。而我連買包的錢都省了。家裡原來有40多個包包全被我扔了。持續扔東西中,扔的有點煩了,想買套新房子重新開始過極簡生活。------------------------------------------分割線-----------------------------------------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剛好我在學習斷舍離,所以忍不住說了兩句,今天又讀了斷舍離這本書,繼續說說。大概2006年我開始淘寶,2009年我換了個相對比較輕鬆的工作,不忙之餘我主要的休閑就是逛淘寶。剛開始只是淘些必需的物品,後來變本加厲到一天不逛就不舒服。瘋狂到什麼程度呢,基本上每天都會收2-3個快遞,最變態的是有一次我在一家店買了14件衣服!寄到公司的時候一大包,我放在辦公室的椅子上檢看的時候,同事還以為是親戚家給我寄來的不要的衣服!
變態吧!我當時月收入2000塊左右,從走街串巷的信用卡業務員那裡辦了一張信用卡,初始額度是6000塊,但我每月都能消費2000+,幾年的時間,我的額度提高到了2萬!當我的信用卡信用積累到一定額度的時候,我果斷刷了6萬塊的尾款買了輛車!分期3年,每月還1907元。(還有幾個月就還清了……)對,姐就是這麼牛,月收入兩千多就買了輛11萬的車,除了首付5萬有自己的積蓄和家人的贊助,剩下的全是刷卡。你以為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吃土嗎,你們錯了……我換了個月入4000的工作,每月2000塊還車貸,剩下2000繼續網購。不過除去還車貸外,我每月網購的金額提升了,3-5000塊!不要好奇我怎麼吃飯和養車……我家先生當時和我收入差不多,他養家剩下的錢也都被我網購了。我每月信用卡的還款額都在5000+。我當時和大家一樣迷信信用卡額度,所以只要達到標準就去申請提高額度。到現在我還能經常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曬額度。但我現在看到只是呵呵一笑,額度又不是儲蓄,有啥好秀的!經過我這種瘋狂的買買買,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工作N年,夫妻雙方收入在二線城市算小康,但我沒有一分錢的積蓄,還欠銀行好幾萬塊!
哦,房子買的早,貸款已經還清了。我家有一個4開門的衣櫃、一個2開門的衣櫃,裝滿了我的衣服,兩張雙人床下也塞滿了我的衣服和包包……
當時初步統計我有大概40件T恤,40個包包,20多件毛衣,50多條裙子,十幾件風衣。至於其他衣服,請自行腦補,總數量我估計超過200件,我沒數過,因為數不過來了……記得有一次我爸爸到我家小住,看到我那麼多包包時說了一句話:你最近在賣包嗎?我的十幾件風衣款式都差不的,但顏色各不相同,甚至有的顏色都是卡其色但面料不同……反正我家先生是看不出有什麼不同的。
我當時在公司每天穿的衣服是不會重複的……哦,以我當時衣服的數量,我有信心一個月不會重複。由於衣服太多,我買了很多收納用品來裝衣服,看書來學習收納。即使這樣,我打開衣櫃依然會覺得沒衣服穿。終於有一天我看了斷舍離這本書,開始決定扔東西了。說說我是怎樣扔東西的。
樂器、健身:
有一些東西掛到網上賣了,比如我有四把吉他,一把是朋友送的,鄰居想要就送她了,還有一把是200多買的,在網上80賣了,還有一把500多買的,在網上200賣了。還有一把2800多買的,留下了。那把2800的吉他是我給自己考過一級建造師的獎勵,質量相當不錯,音色也很好,每當夏天的晚上,我都會在自家的露台上彈幾曲,很享受那種感覺。樂器家裡除了吉他外,就只有一台鋼琴了。鋼琴是我從小的夢想,所以肯定不會扔,況且還是那麼貴買的……為了不浪費,會堅持彈下去的。即使搬家也會帶走的。其實鋼琴買的有一點點後悔,主要是太重,不方便帶,我不在家的時候又沒琴用,或許買個電鋼更好……但電鋼又根本無法代替機械鋼琴,所以很有可能將來再買台電鋼在外地用的。(說個題外話:昨天給姑姑打電話,得知年前在老家的堂妹在朋友圈看到我買鋼琴後,花80塊錢給她女兒買了個電子琴,背景是她婆婆生病住院的醫藥費都是借的,過年的錢也是借的。她這一行為被很多親戚譴責。我姑姑說,我堂妹是那種恨人有笑人無的人,看到別人買什麼,她不管自己有沒有用,也非要買回來,即使借錢也要買。最見不得的是別人家孩子有的她家沒有。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她是不肯動腦子的,至於孩子的將來,她的回答是,上兩年學打工嫁人生孩子!我堂妹很不懂事,把我大伯的晚年做苦力掙的養老錢都拿來亂花了。我姑姑認為應該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沒錢就努力工作,不要和別人攀比,不要買沒有實際意義的電子琴,再說了,80塊的電子琴和2萬多的鋼琴根本就沒辦法比,要是真要和我攀比,就直接買個鋼琴!我們家從我堂妹一出生就一直在資助他們,錢和物品給過不少,但我堂妹把我大伯的錢都騙去買買買了……我的買買買和她最根本的不同是,我花的是自己掙的錢,她是騙和借的錢!)
我的跑步機也賣了,當時花了2600多,1000塊賣給了當地一買家。
後來我沒有再辦健身卡和買健身器械,而是徒手健身(俯卧撐、走路什麼的)。同時也我走出了不辦健身卡不去健身房就沒辦法健身的誤區。我曾經堅持到健身房半年,一周2-3次,太TMD浪費時間了……從家騎自行車過去15分鐘,換衣服5分鐘,練1小時,洗澡穿衣服吹頭髮30分鐘……每次要花2小時左右……晚上6點下班回到家6點半(堵車),買菜做飯吃完飯8點(要準備第二天中午在公司吃的飯),從健身房回到家10點,收拾一下就要睡覺了……我每天幾乎沒時間看書,每天上班下班就像衝鋒一下。有時候直接把健身包放車上,然後直接開到健身房,結果找車位要找10分鐘……後來我把卡給了我家先生,我堅持每天在家鍛煉身體:散步+溜狗,家裡徒手各種運動(俯卧撐卷腹等)。衣服方面:
我的幾百件衣服,有些根本就沒有穿過的,甚至吊牌都沒撕的,直接寄給了家庭情況不太好的表姐,大概有2-30件的樣子。有一些穿過幾次的給了農村老家的親戚,還有一些根本就不能再穿的,直接扔掉了。收拾到最後,我留了大概5件襯衣,5件風衣,2條牛仔褲,3條黑褲子,幾條半裙……幾大衣櫃的衣服最後就剩下了大概一個1米5的衣櫃就能放下的。打算回頭繼續扔。鞋子還沒扔完,繼續扔中……餐具:
家裡的餐具也是重災區,我很喜歡收集杯子、碗和盤,所以家裡充斥了各種樣式不同的餐具,雀巢贈的咖啡杯我有好幾個(我現在咖啡都戒了,改喝茶了),出門的水壺我也有很多,還有辦健身卡、買相機贈送的各種杯子,鄰居、父母送的碗盤、鍋,數不勝數……別的不說,就說鍋:電壓力鍋一個、高壓鍋一個、電磁爐鍋一個、炒菜鐵鍋兩個、蒸鍋三個(別人送了兩個)、平底鍋一個、小砂鍋兩個、大砂鍋一個、電煮鍋一個、電飯鍋兩大一小、小煎蛋鍋一個、小牛奶鍋一個……呵呵……最後我根據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留下了經常用的幾個鍋,其他統統扔掉或送了人。留下蒸鍋一個,電壓力鍋一個,電飯鍋一個,炒菜鍋和平底鍋各一個。餐具方面,統一了大小和型號,盤子只有一種,完全長的一模一樣,有6個。大面碗有4個,小米飯碗有6個。加一起就這麼多了。自從這樣整改了一下,家裡再也不會出現大碗摞小碗的情況了。扔掉了瀝水籃,洗乾淨的碗直接扣著放著,碗洗完了,水也控乾淨了,就收拾進柜子了。各種杯子也被我送人了很多,其中有一個很貴的不鏽鋼杯子讓我送給了老爸,換掉了他使用多年的老杯子。傢具……哈哈,這是我扔的最狠的地方。
電視櫃被我扔了,換成了宜家99元的小窄桌,下面只放路由器和電視貓。衣櫃被我扔了一個。原來的地方換成了一個書桌。兩個床也被我扔了,換成了下面是空的床。不過說實話,床換成空的床我是有點後悔的,雖然很乾凈很方便打掃,但換季的被子卻不好收納的,現在被我一層層的鋪在床上當床墊子用了……如果有機會再重來的話, 我可能會選那種帶抽屜的床,這樣床下可以利用起來,而且打掃起來也方面。哦,現在我家狗總愛往床底下鑽,然後四腳朝天的一邊睡覺,一邊豎著耳朵聽我的動靜,搞的滿地狗毛,打掃起來更麻煩了。這麼說吧,我家的吸塵器的桶打開后里面的垃圾是成坨的,因為狗毛把它們團結到了一起……順便說說,T腳線這東西我是不建議做的,因為所有的傢具都靠不了牆啊啊啊啊啊……而且過一段時間木製的T腳線會變形啊……所有的傢具都被我拆了,然後一塊塊慢慢扔掉了。哦,傢具當初買的是密度板的,收廢品的不要。書:
我有大概2000多冊藏書,所以我家小卧室的一面牆都是書架,這些書架都存活了下來……99%的書也沒扔,只扔了些宣傳冊、報紙和沒用的課本。這次扔我還是幅度比較大的,把家裡重新裝修了一下,所有的物品都堆積到了我家40多平米的露台上……鄰居說,多虧你家有露台,否則都沒辦法裝修。
但裝修後的結果我並不是十分滿意,因為是10年的老房,所以設備都老舊了,比如下水管道、強電等,同時資金有限,所以能動的地方不多,比如廚衛的牆磚地磚仍舊是舊的,所以裝好後,我是很糾結的,恨不得把老房子也扔了,完全換個新房子。不過錢已經花出去了……只能再堅持住幾年了。因為去年房價上漲比較多,我已經買不起我所在城市的新房子了。從5、6000漲到了1萬2以上……別和我說賣舊房換新房……我覺得價格很虛,舊房未必賣的出去……我家對面的新洋房價格已經1萬8了……我算了下,隨便買個100平的再裝修一下,要200萬了……一是我買不起,二是我覺得不值,所以先做罷。我父母不太希望我再買房,因為他們所在的小區三五年要拆遷,我父母希望我在他們身邊買一套。好期待,到時候我就可以到我父母家這個重災區去扔扔扔了……(不要看到拆遷就以為我是拆二代,我父母住的是四層樓房,拆遷給不了錢,最多按目前1.2倍面積給套住房,想要大面積的要補錢的,我父母希望他們要一套兩房的,我再買一套兩房的。五線小城市,房價倒是不貴,3000-6000,還買得起。)下面說說斷舍離帶給我的好處:
1、省錢。自從實施斷舍離後,我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先問自己,這個是必需品嗎?是就買。不是就要考慮要不要買。比如甜品,我會告訴自己,這東西又花錢又長胖,你確定要買嗎?我當時肯定是對自己不開心的,但第二天會很高興自己的決定,耶,又省錢了又沒長胖。比如衣服,若非是我第一眼就看上的,絕對不會猶豫。如果是我第一眼就看上的,我會想,適合我嗎?我有沒有同款的等等……上次某品牌搞活動,我在店裡試了6件衣服,最後決定買3件,結果人家不能刷手機(故意出門不帶錢),當時失望而去。第二天醒來開心的笑,哈哈,又省了360塊!經過一年的斷舍離,我的存款已經可以在父母那邊買套80多平小二房的首付了。2、省事。
以前家裡亂糟糟的堆滿了衣服,現在清爽了。客廳只有沙發、電視(含下面的宜家小桌)、飯桌和鋼琴……卧室只有床、書桌、衣櫃。剩下的空間可以自由活動啦!走起來好寬闊和舒暢!在家健身的時候再也不用擔心會T到傢具了。出門選衣服很簡單,不用再為難了,因為剩下的都是我喜歡的。3、省時。
我有大量的時間用來寫東西、聽書和享受生活了。教大家一招。我因為上班時間經常用電腦,下班又喜歡躺在床上架著雙手玩IPAD,所以頸椎不好,現在改成睡前躺在床上聽書一小時了……不僅能安然入睡,保護了身體,還學了新知識!享受生活……對,我喜歡在晴天出去走走,在看人們釣魚,就坐在那裡看風景,什麼也不想。或者在家裡練鋼琴,現在彈琴的水平雖然不高,但會的那幾首曲曲騙騙外行已經沒有問題了(哦,我的吉他水平也是如此……)。我以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做什麼都是急急忙忙的,但現在不同了,我會站在洗手盆前慢慢的洗衣服(有些衣服用洗衣機洗不幹凈),我也會心如止水的裝被套、鋪床單。4、心懷美好的願望,不存妄念。
我現在心中的願望就是有一套乾淨的小戶型的房子,用我喜歡的冷淡風格裝修,家裡只放最少的傢具和物品,每天保持乾淨清爽。再有一塊菜地,帶著我家狗狗,每天陪家人喝茶、散步、種菜、溜狗、看書。至於大別墅,我想過了,我只想要一個大院子當菜地而已,不是想要大房子,所以放棄了這種妄念。以前也會擔心工作做不好,或將來境況變得不好,現在想明白了,做好自己當下該做的事,其他的就不想那麼多了。如果讓我總結斷舍離的精髓,我覺得就是放棄太多的物質慾望,回歸關注內心的本源。今天春楠想為大家推薦和解讀一本暢銷書《斷舍離》,作者是山下英子老師。
一. 書籍簡介
《斷舍離》這本書自2014年起就開始在中國流行,累積銷量已超過250萬冊。張德芬、林依晨都曾對她進行過推薦。
山下英子,60後前輩,出生於一個美麗有歷史積澱的城市,京都,我也好想去看看山下老師的故鄉呀。她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系,所以咱們在市面上會看到山下老師的斷舍離系列著作十分豐富,寫出了眾多作品,應該是學生時代打的基礎呢。從2000年起,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掀起了日本「全民斷舍離」的熱潮,「斷舍離」一詞迅速成為當年日本年度辭彙。她在50歲的時候出版了這本書,目前約55歲。
二、簡要介紹書的主題
《斷舍離》與一般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在於,山下英子通過一生對整理的鑽研,把從瑜伽、禪、佛教中習得的理念,提煉出了自己的獨特理念,形成了獨有的整理流派和體系。她在50歲時,回憶學生時代22歲學瑜伽的過程,在參透了「斷行、舍行、離行」的人生哲學,創造出了一套通過日常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舍離」整理術。山下英子認為,人生的種種苦惱,混雜在對物品的執著中。
「斷舍離」宣傳的觀念非常簡單,要求做到不以物品為主,而是以人為本,考慮的是當下的自己還需不需要這個東西,不需要的全都淘汰,丟掉或者送人。
其實現在市面上整理類的書籍非常非常的多,尤其是台灣、香港的誠品書店,以及日本的書店裡,從給年輕人、主婦、到60歲的人都有分類整理書。其實現在很多書普遍開始從整理物品,把家裡變整潔高效,開始推動整理者逐漸在過程中了解,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最終真正喜歡上自己。
而《斷舍離》這本書是在比較早期的時候就提出這一觀點的,算是一個推動大家通過整理實現自我實現的前行者!
通常我們在整理中會遇到很多疑問,比如東西覺得還能用,不捨得扔怎麼辦?家人囤積不許你扔,你要怎麼做?你在學整理,家裡人不配合給你拖後腿怎麼辦?看完這本書後都能找到答案。
三、我為什麼要解讀這本書呢?
春楠作為整理諮詢師基於過去4年所觀察到的社會現況,以個人經歷而言,在很多上門整理客戶家裡,經常會發現書柜上或房間一角里藏著本《斷舍離》,然後客戶和我相對一笑,一起點頭,恩,這本書還是很好的。按理說讀了書就能學著整理,為什麼還要請我上門提供諮詢呢?
我想大家更多的是買了這本書並沒有看,或者買了書看了一部分,但最終還是不會整理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麼擁有了書,還是過不好整潔的人生呢?
春楠發現書是爆款,買書的人是大量的,既然讀過後把書束之高閣,那為什麼還會去購買這本書呢?大家其實是已經意識到,家裡需要整理物品、需要扔東西,是出於一個不安的心境才把書買回家的,但僅僅這種購買行為是不會給你帶來心安的,因為大家都被卡在了接下來的行動和實踐中。
我們要知道,通常從一本書里想要學到東西,通常是從,道術器3個層面來吸收養分。
斷舍離這本書表達的更多是道的層面,是觀念,是理念,在怎麼做和用什麼工具上提的較少。而且文字偏正式,在普通物品整理類書籍中把觀念進行了巨大的升華,對這點我是特別認同和佩服的。只不過春楠自己在30歲時閱讀第一遍也是皺著眉頭完成,也沒把它讀很透徹,之後也束之高閣了。在後續2012年到2016年期間,通過實踐每年閱讀100本書,我發現任何書籍的觀念最好是比一個讀者的認知範圍超出5%到10%,比較容易被讀者吸收,但是如果是100%的顛覆,就很容易讓讀者消化不良,沒讀完或者沒看懂。
可能大家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在這4年研發整理課程的時候,並沒有翻開過斷舍離或者怦然心動人生整理魔法,就是為了考驗自己,通過實踐自己能提煉出什麼內容。能不能產出有創意的,不一樣的東西。當經過幾年的整理實踐再重新閱讀的時候,才意識到通過實踐獲得真知後自己總結出的觀點和山下英子女士書里的不謀而合。比如一個動作拿到物品,家庭功能區留白比例等等。說明殊途同歸,從理念上都是整理,差異並不大。
四、解讀本書的視角和思路
讀一本書,抱著辯證的角度更能挖掘到有意思的思考。比如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同樣也想請大家來回答。
第1,這本書實現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我發現有些朋友在提整理的時候,已經很習慣說,這個周末我要給家裡斷舍離一下,雖然對3個字的含義並不明確。還有人習慣說斷離舍,不是斷離舍哦,親要注意專業術語。還有人說我要斷什麼舍記不太清楚,但至少把精髓牢記,就是要讓家裡變整潔。也許這本書,不適合繁忙發展中的中國人耐心閱讀,不過至少它幫助大家廣泛接受理念了,幫助了整理和整理師在中國更容易被接納。這是件大好事。
第2,你覺得斷舍離理念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去實踐嗎?大家也可以思考這個問題。
我個人不是這麼認為的,《斷舍離》觀念不太適合所有年齡段,甚至可能不適合所有社會環境,因為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理念是在她50歲時,我讀這本書時剛好30歲。不同的年齡、社會閱歷和環境,對觀念的理解差異很大的。最初,我對斷舍離的斷字有很大質疑。
書中說: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使用精挑細選的自己喜愛的東西,這樣就能夠挖掘出全新的自己,也就是說,物品並不只是用來使用的,而是要進入更高的階段,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力量。
30歲前,我活的很麻木,被動,萎縮,沒自己拿過什麼主意,沒有人生目標,沒有體驗過、走過、看過、吃過,讓我就不再購買,讓我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其實我是選不出來的。記得韓寒的一部電影《後會無期》有個經典台詞說「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我當時能做的最多是把不喜歡的先放棄。但物品還得買的,而品位就只能從零開始培養,連形象都沒有,怎麼能領會高於自我形象呢。原本應該在20多歲經歷試錯期,但我錯過了,而我在30歲作的選擇,很可能31歲發現錯了,31歲作的選擇可能也將來會吃後悔葯,這些試錯階段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起步很晚。所以對於相對人生閱歷淺的人來說,不需要強迫自己斷掉一切,每個人都得經歷花錢買教訓的路徑。告訴自己,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篩選物品是自我認知、磨礪內心的過程,一步步慢慢來,最後才能達到想要的狀態。學會選擇和取捨是個過程,需要等待和消化,花30年搞亂的環境,想憑一周時間就整理好家裡的一切,最多得在整理師到訪後才能實現,而且專業人士走了之後,你怎麼辦呢?你必須要自己學會,而不是依賴別人,整理師只是一個過客的存在。
同時,允許自己用高級的東西,克服內心自卑,發揮內在潛能,加速個人成長。也就是戰勝不配得心理。說來奇怪,自打不配得心理被層層瓦解,收入也隨之提高了。
第3,斷舍離到底什麼意思?
記住一個公式就夠了,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斷+舍=離。
第4,不舍,不斷會怎麼樣?
我爸的例子,總會批發土豆、西紅柿、雜物回家,總之一輩子買便宜貨佔90%。但很少淘汰物品。家裡簡直是垃圾堆,只要有地方,每個桌面地面都鋪了東西,牆上也橫豎掛了好些裝飾畫,反而讓屋裡顯得更混亂了。鄰居搬走之後也不再居住了,他居然會和鄰居打招呼,繼續把更多「破爛」堆積到人家屋裡。。。導致我每次回家都要摘下眼鏡,眼不見心不煩。
我以前也是這樣,被家人影響的嘛,老是買便宜貨,到處丐撈東西,如果免費獲得一件東西簡直心裡樂開了花,能不用花錢,天上掉餡餅的事兒簡直是人生享受。結果也因為堆積導致人生運勢下滑到最低谷。。。
第5,光斷,不舍會怎麼樣?
就算基本不買,只消耗現有的物品,但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適合自己的物品怎麼能帶來愉悅呢?不淘汰舊物,終將成為心結爛在家裡,爛在心裡,成為負面事件的引子。
第6,光舍,不斷會怎麼樣?
我媽的例子,(啊,我怎麼覺得我們一家人都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今年她趁著十一我出去旅行,家裡沒人要給我幫忙澆花的機會,又給我帶了2條秋褲,1大瓶根本用不完的洗滌劑和1盆綠植。其實根本是閑置和佔地的,我媽一輩子買秋褲不斷,至少買了幾百條,買了自己家穿不完就到處贈送給親朋好友,連移民到美國的親戚穿的都是我媽給買的秋褲,真是貨真價實的國際范兒送溫暖。她總覺得別人缺一條秋褲。。。真是欲哭無淚呀。
我媽的心是好的,但說白了,因為買的東西都是便宜貨,錢包無疼感,也可能因為每個月能支配的零花錢有限,沒有購買貴的物品的生活經驗,其實說白了還是窮人思維,購物只是消費不是投資創造利潤,無意識的活著,持續的被物品牽制,用物品包圍自己,獲得一絲安慰和滿足吧。
第7,有斷,有舍,有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
我認為並不完全,斷舍離光從含義,你少買少帶回了,也定期作淘汰了,觀念上經過多年的修養,也減少慾望了。但這還不是整理的全部。在課程中009 學會整理三部曲,房屋自然變乾淨
我提到了整理分3階段:
1階段,清潔
2階段,整理-整理分:簡化,收納,升級
3階段,新陳代謝
只重簡化,不在收納、升級上下功夫,不持續投入美感培養,第3階段的新陳代謝恐怕也不容易順利運轉呢
《斷舍離》書中關於具體收納的方法介紹的較少,文字中也在春楠當初閱讀的時候沒有激發我有一種,馬上看了某一頁就特別激動的想去行動。
第8,人真的可以脫離對物資的執念嗎?
人生而有慾望,尤其是年輕人。相比剛一進入社會就被教育有節制,不如引導如何施展慾望,過上輕鬆滿足的一生。春楠常說,人只有先得到,才學會捨棄。也只有先擁有,才能有安全感。想脫離執念,得長年修行,時刻提醒自己活在覺察中。
另外,如果當你在每一時刻都只選擇自己心動的物品時,未嘗這又不是一種執念呢,不心動就否定價值,眼裡容不進沙子,是不是也是種執念呢?
第9,斷舍離和極簡主義有什麼區別嗎?
講極簡主義主流的書,有一本《極簡主義-活出生命真意》是喬舒亞和瑞安兩個美國人合著的。你會發現斷舍離和極簡主義類似,都建議過減少物品的生活,但並不是建議人們去過清貧節約的生活。大道相通。斷舍離比極簡主義更有深層含義。
第10,書中比較多地提到了「場」「能量」這些聽起來很虛的詞,怎麼理解呢?
其實萬事萬物都有能量、磁場,這也暗合我們中國人所講的風水。
比如書里對「破爛」或者雜物的描述是,這些東西充滿了咒語般束縛的能量,像一攤混亂的淤泥,本身就會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為什麼希望大家整理房間呢,因為家裡攜帶負面能量的東西越多,負能量越強。你有沒有覺得,小孩子學髒話比學怎麼讚美別人,要學的快很多?一個家之長總是用悲觀態度、惡劣脾氣教育孩子,那麼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一個悲觀、脾氣差的人是高概率事件?
沒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在便秘的時候,病菌會不斷釋放毒素,這些毒素會被腸道再次吸收,而後擴散到身體各個部位,引起不適。換句話說,房間里滿是破爛,就會釋放出影響心情的廢氣,讓你不知不覺間陷入慢性中毒。當雜物佔據了空間,淤泥越來越多,有的人可能就會深陷在淤泥里草草度過一生。
第11,斷舍離除了物品,還有其他可以應用的範疇嗎?
當然,整理無處不在,包含有形物品、無形人生。
現在山下英子的新書《斷舍離的簡單生活》講述的是55歲的山下老師決定一個人獨居之後寫下的生活經驗。當下很多日本女性都選擇在過了45歲、50歲之後離異,過上自由的獨處人生。不知道是不是中國未來的新趨勢,但至少告訴了我們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一個人的老後,可以在物品、人際上簡單,在精神世界十分精彩。
五、 本書的架構脈絡
這本書一共講了三個問題,斷舍離是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
第一、斷舍離是什麼,能給人帶來怎樣的意識、環境、氣場的變化;
第二、我們為什麼沒辦法收拾,捨不得扔東西的心理原因分析;
第三、斷舍離的思考法則和實踐方法,知行合一。
六、由架構脈絡展開
以「自我」為出發點,判斷物品是否符合「當下」的需求;通過對物品(外在)取捨的方式,增加對內心(內在)的認知,從而達到一種心靈愉悅的狀態。
1)概念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
離=脫離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終極目標是想讓大家捨棄對物質的迷戀,回歸最本真最質樸的生活。簡單說定義:斷入口,做減法和減慾望。春楠個人認為,慾望未必是壞事,如果Donald Chump不把夢想think big,他今天也不會成為美國總統,他的兒女也不會成為又忙又美的社會精英。適度就好。年輕時,不think big,難道要等七老八十嗎?
核心:從物為主的人生變成以人為主的人生,當家做物品的主人。從關注物品本身轉化為開始關注自我,以我需不需要為最重要的標準。從為了緬懷過去,防備未來,到關注當下。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並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
本質:動禪,從行動出發改變心靈。或者說成為幸福行動家。
2)為什麼斷舍離很難?
1、有三類人會捨不得這些東西,不願丟棄:
a.逃避現實的人:怕麻煩,不想面對煩心事。
b.執著過去的人:另一種形式的逃避現實。
c.擔憂未來的人:擔心未來會發生的不安要素。(最後一類比例最高)
但凡想輕鬆圖省事的人,將來都會絆倒在當初的不作為上。執著於過去的人只是不想長大,還想依賴。恐懼未來的人沒有安全感。而且,不是所有人都只屬於某一類型,很可能有人就是3合1。春楠曾經就是個假裝忘記過去,逃避當下責任,懼怕未來的人。一個人越害怕事越軟弱,越勇於面對反而一切迎刃而解。
2、我們會捨不得丟哪三類破爛呢?:
a.不用的東西:想著總有一天要物盡其用。
b.還在用但不適合的東西:並不喜歡,只是隨便用用
c.充滿回憶的東西:負能量和正能量
最後一類最難割捨,攜帶大量負能量的物品可能代表了背後的人際關係,似乎丟掉物品就丟掉了朋友,親友,童年的自己,大學的自己,談戀愛時的自己,甚至丟掉遺物就是丟掉了家人等等。只有拋棄對物品的擬人化,才能面對物品時比較從容。
3、不舒適環境帶來後果:
心情廢氣:身體產生毒素
灰塵垃圾:因為不喜歡的東西,你根本不願意擦拭和保養,時間長了肯定就會有很多灰塵、黴菌、蟎蟲了
不好運氣:因為雜物堵塞了運勢,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4、應對方式:
a. 明白物品的產生是為了使用,不能使用的東西大多可以丟掉。
或者,從不擁有不必要的物品開始做起,比如攜帶環保袋出門購物。
b. 充滿感情物品怎麼辦?明確:想丟又捨不得,來來回回狠不下心,只會讓自己對自己失去信任感,反反覆復消耗個人能量。最終丟了還好;沒丟只會讓自己拖拖拉拉,麻木不仁,沒有行動力。明確:再美味的食物都有過期的一天。
如果對自己的物品實在無法下手,試試看帶上手套整理,能夠有效隔絕物品散發出的負面能量哦。
c. 很多自己猶豫不決的東西,往往也是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比如說你有的時候買件東西特別猶豫,打算先走到其他店比較,80%可能性是因為還不夠真心想和這撿東西想伴。
d. 物如其人,人如其物。直接影響到你給別人的印象、人際關係等。
一個人所擁有的物品直接成為這個人的代言人呀。
e. 明確時間關係。
時間軸要鎖定在現在。有些東西實際上已經成為垃圾了,必須得處理了,可還是因為太重、太麻煩,所以就懶得去扔。這意味著,把能量留給未來,讓未來去處理了。可這些東西留了下來,反而會強化這些東西所包含的的回憶和能量,給人造成混亂,八成物品的時間軸錯位到了過去或未來上。在斷舍離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我總是喜歡說,學習和進行整理,是在為將來的自己服務,作風險管理。而拖延就是在給未來的自己找麻煩。
其他:
給自己心靈無罪釋放。如:丟掉堆積很久但從未聽過的英語CD。
要學會原諒,因為這是人生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比如並沒有把英語CD聽完、學完,也沒有因為外語提高得到夢寐以求的外企工作機會,沒有高薪和國外出差機會,這真是一連串的遺憾。想當初買這個東西是為了一種美好的憧憬,但是事實是,你就是沒有聽完。筆記本電腦就已經改革成沒有光碟機的了。
對自己的體諒也是扔掉對自己的否定,也是溫柔的對待自己,和自己的一種相處方式。如果你每一次都在責怪自己,否定自己,就會變成長時間不願意和冷冰冰的自己交流,久而久之連獨自思考都省去了。
比較高的境界「習慣內化」、「消除反差」。如:有人即使在賓館,也十分注意物品擺放;絕對不會出現外出場所整潔,自己家中混亂的局面。
春楠感覺這也要分情況,旅行中時間最重要,特別著急的時候,何必顧及太多,因為反正已經付了房間費用。我不是不能整理,但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替房間清潔工作者工作上,可能我在一個酒店就住1、2天,我還得繼續搬到下一站,每天旅行是去體驗當地文化、美食和人交流的,為什麼要把自己那麼寶貴的時間用在面對物品呢?偶爾隨意也很正常,這就是我的態度。
3)如何斷舍離
1、鞏固觀念:
a. 以我為主:反覆幾次,慢慢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b. 二八原則:20%的物品足夠應對80%的事務。
c. 寬恕自己,寬恕他人:從自己開始、自我發現、自我改變。這一點,要相信吸引力法則
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d. 看得見的世界→看不見的世界。
看得見的亂等於看不見的亂。
e. 正確對待可惜之情:試想你是物品,一定希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僅僅因為別人的感情而躺在某一個角落,發揮不了切實的作用。
珍惜一件物品,不是一直抱著不放,而是讓它在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2、行動
a. 分類:分三類;標準儘可能簡單。
比如春楠課程中,把物品作了3分法,具體可以參考,正式010 掌握扔東西的藝術,讓你的存款增加30萬。
b. 時間:根據能用的時間安排整理的空間。如:只有30mins,就整理一抽屜的東西(或最樂意整理的東西),而非一整個房間。這樣能減少個人壓力,積累自信心。
春楠建議整理初學者,從每天整理5分鐘入手。
c. 告別儀式:丟東西的時候,可以說「謝謝」、「對不起」。
得之容易,棄之如履,可不是我們推崇的。對生命中的物品說一句謝謝吧。
d. 轉送別人:注意語氣,「這東西我沒機會用了,你能不能收下它呢?」「如果你不能物盡其用的話,那就用你自己的方式處理它吧。」
把物品給出也是種藝術,要注意,贈送要從資源匯聚者送到資源短缺者手中。高到低,而不是低到高。
e. 百分比:七、五、一原則。
七: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放滿七成,留下出入的通道,給人一種想要收拾整齊的衝動。
五: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一般只放滿五成,為了美觀起見。
一:給別人看的裝飾性空間只放一成,主次分明。可以觀察奢侈品店鋪櫥窗擺設。
f. 數量控制:精挑細選後,每當補充一件同類物品,請相應丟掉一件;保持最好的五件。
春楠認為,先淘汰一件,留出新空間,再請新物品進家門。同類型中留一件也夠了。
g. 三自:
自立:毛巾垂放,物品盡量站立起來
自由:物品精簡,但也有選擇的自由
自在:比如把衣物卷放
h. 改進:思考能不能一個動作完成。
如:撕掉盒子上方的紙蓋,便於直接拿。
七、總結
這本書最精華的理念:
1、任何時候,都以「我」為中心做決定,也就是在看待事物的時候,要以我和事物的「關係」為出發點來思考。比如:我需不需要這個東西,我喜不喜歡這個東西。它的反面(不對的做法)就是: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這個東西便宜不便宜。否則將永遠是物質控制我們,我們成為了物質的奴隸,而明明應該是我們來控制物品才對。
2、以「我」為中心的思考,必須只考慮進去「當下」的我。比如:當下的我喜不喜歡,需不需要。如果當下的我不喜歡或者不需要,就應該立刻處理掉這個東西,以免它進一步佔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因為當這些東西消耗我們的精力時,我們甚至是無法察覺的。
3、如果平日就麻木習慣了生活在不喜歡、不需要事物中,我們稱之為「將就、湊合」的狀態,那麼你就是在告訴自己的潛意識「自己配不上更好的」或者「就這樣吧」的破罐子破摔狀態。春楠以前就這樣活了15年,到30歲才夢醒。習慣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命運,對於我當時在選擇人生道路、人生伴侶等等選擇的時候都漫長糾結而且將。甚至達到別人告訴我這個物品、這個人不適合我的時候仍然一頭霧水,不懂得分辨好壞。這樣對幸福高質量的人生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4、因為背棄了當時購買事物的承諾,買了但沒有使用,所以很容易有愧疚感,造成經常體會到「挫敗」的情緒,甚至造成壓抑難受的心情,不相信自己的決策力,容易形成習慣性自我否定的人格。
5、當我們只允許自己喜歡的物品圍繞著自己,我們的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所以會發自內心更欣賞自己歡喜自己,自我價值得到提升,從而更加快樂和自信;並且因為已經養成了不將就的習慣,人生的選擇會越來越重質量,從而更加幸福。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關係等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洒地放手,妥善的處理。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想進一步系統學習如何整理,歡迎來喜馬拉雅試聽課程《讓你脫胎換骨的人生整理術》
斷舍離是扔東西的哲學。
斷舍離又不僅僅是扔東西,試想在經歷痛苦決絕的丟棄之後,過了段時間又在櫥窗里看見了它,你抵不住誘惑毅然入手,那件無用又給你帶來麻煩的東西,不是始終沒有扔掉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初的決斷並沒有達到目的。斷舍離是不僅是物質上的脫離,更是精神上徹底的捨棄。
如果沒有斷舍離,生活會是怎樣。對於某些人來說,不會怎樣,他們從來不囤積東西,對自身有著良好的管理,始終過著簡單而富足的生活。這些人並不是斷舍離要拯救的群體。
斷舍離要幫助的,是那些身邊總是充滿雜物,又同時被雜物吸掉了活力變得煩躁的人群。斷舍離讓你的生活變得窗明几淨,簡單而有力量。
那麼斷舍離應該如何實現呢?
首先要摒棄的是傳統的收納和整理,傳統的收納整理之後,過段時間又會亂掉更甚的是,花大價錢買來的收納箱們,竟然也淪為了雜物。一來二去,收納和整理耗費了精神,讓你再也對整理房間提不起勁來。
斷舍離應該從精神上與雜物們決斷。所以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坐在屋子的中央,仔細審查每一件東西。有多少東西,是受現代營銷概念影響下購買的,有多少東西買的時候僅僅因為它打折而並沒有實際用途,有多少東西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作用,比如你小時候的衣服。扔掉它們,不要猶豫。並且,在想明白了這些之後,永遠不再買它們。
你也許會說,打折的東西以後會用到啊。為了迎合這個低概率事件,你已經付出了過多的金錢和精力,請在用到的時候再買吧。
你不捨得扔掉那些滿載回憶的東西,但是它們除了讓你生活的空間變得更雜亂以外毫無用處。即使丟掉它們,記憶就跟著沒了嗎?不會。我們會對過去輝煌的日子產生懷念,保留著那些能讓我們想起「舊時輝煌」的物件,「不能丟」成了一句神性的真理,讓你不再深入去想「為什麼不能丟,丟了會怎樣」,不會怎樣,你總要對從前的生活進行舍離,向前看,做一個新的自己。
有時候你會疑問,這麼多痛苦的割捨之後,我能得到什麼呢?這種交換是不是值得的?值得。現代科技給了我們很多選擇,但這些選擇擺在眼前卻會分掉你的精力,你要了解判斷,然後發現對自己完全沒有用處。這樣的了解判斷只要出現一次就好了。如果這些選擇持續不斷出現在你面前,就像擺在你屋子裡的雜物一樣,你的潛意識裡,就要不斷的做出判斷,消耗了你的精力,讓你變得焦躁,屋子也死氣沉沉。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身邊的環境簡單幹凈。自然會產生一種向上的力量。可以讓你把精力用在你所專註的事情上。
剛剛讀完《斷舍離》第一冊,說一些自己的感悟。
1、不要輕易因為便宜買一些並不是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
2、對於那些自己很喜歡,但又覺得有點貴的東西——買!
3、關注自己的居住空間,對於那些常年不使用,感覺自己今後會用到但目前用不到,近一年內都沒有碰到的東西,謹慎考慮他們存在的價值後選擇真正需要的留下,其他的轉贈或丟棄。
4、把目光放在當下,很多煩惱的癥結在於想要的太多,比如堆積在書架上未看的書,下載好未學習的資料,以及自己安排好的長長的行動清單。在斷舍離里,以拋棄物品為切入點讓你重新思考自己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所需、所要的,從而去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態。
5、依然是把目光放到當下,我們所收藏的物品里,確實有許多是我們回憶的憑藉,但認真考慮這些充滿回憶的物件。留著曾經的戀人給你的情書沒有任何意義,除了讓你一次次陷入對愛的恐慌與對過往的糾結之外。
6、對物品的丟棄不僅僅只是【斷舍離】的行為目標,更是一種操練,這是一個重新思考自己的過程,在一次次放棄和留下的糾結里,會讓你更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傾向。說實話很多人是不了解自己的,包括我自己在內,但在這種操練里,漸漸讓我感覺到越來越了解自己。
7、擁有更加整潔的居住環境。過度的執著於「整理」,會讓自己的生活限於一種「別人看著舒心,而自己住著鬧心」的格局裡。所以在我看來「斷舍離」是改善居住空間氣場的一種有效途徑。
以上是作為一個《斷舍離》初級接觸者的淺理解,對於斷舍離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我而言依舊在學習中,當有了新的感悟之後,再來與題主分享對於斷舍離的理解。--------2015.04.04--------
----------目錄---------精髓 04.04《斷舍離》讀書筆記 04.04《知日·斷舍離》讀書筆記-推薦書籍 04.08更新 《知日·斷舍離》讀書筆記-日本手帳;文具雜誌書摘拾 04.27更新關於日本其他幾個短語 04.27更新------------------精髓-------------
以「自我」為出發點,判斷物品是否符合「當下」的需求;通過對物品(外在)取捨的方式,增加對內心(內在)的認知,從而達到一種心靈愉悅的狀態。
--------------《斷舍離》讀書筆記-------------《斷舍離》一、概念1、基本定義:斷絕想加入的外物;丟棄破爛兒;放棄不必要的執念。2、核心:物為主語→人為主語;過去/將來→現在。3、本質:動禪,從行動出發改變心靈。其他:- 斷舍離目的就是要讓周圍的事物成為自己的戰友。
- 與整理術、收納術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斷舍離是為了達到一種流動、新陳代謝的狀態。
明確:想丟又捨不得,來來回回狠不下心,只會讓自己對自己失去信任感,反反覆復消耗個人能量。最終丟了還好;沒丟只會讓自己拖拖拉拉,麻木不仁,沒有行動力。
明確:再美味的食物都有過期的一天。
c. 很多自己猶豫不決的東西,往往也是自己不需要的東西。d. 物如其人,人如其物。接著影響到你給別人的印象、人際關係等。e. 明確時間關係。其他:- 不要有「客用」的觀點。所有給客人的就是自己在使用的、精挑細選的。
- 給自己心靈無罪釋放。如:丟掉堆積很久但從未聽過的英語磁帶。
- 培養「住育」概念。用他人眼光審視自己的居住環境。
- 比較高的境界「習慣內化」、「消除反差」。如:有人即使在賓館,也十分注意物品擺放;絕對不會出現外出場所整潔,自己家中混亂的局面。
三、如何斷舍離
1、想法:a. 以我為主:反覆幾次,慢慢知道自己需要什麼。b. 二八原則:20%的物品足夠應對80%的事務。c. 寬恕他人:從自己開始、自我發現、自我改變。這一點,要相信吸引力法則(物以類聚、人以群分)。d. 看得見的世界→看不見的世界。e. 正確對待可惜之情:試想你是物品,一定希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僅僅因為別人的感情而躺在某一個角落,發揮不了切實的作用。明白可惜之情,這是把物品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的動力。(就這一點,個人認為:有一些真得充滿深刻感情的東西,或許真得要另當別論。) 2、行動a. 分類:分三類;標準儘可能簡單。b. 時間:根據能用的時間安排整理的空間。如:我只有30mins,就整理一抽屜的東西(或最樂意整理的東西),而非一整個房間。這樣能減少個人壓力,積累自信心。c. 告別儀式:丟東西的時候,可以說「謝謝」、「對不起」。d. 轉送別人:注意語氣,「這東西我沒機會用了,你能不能收下它呢?」「如果你不能物盡其用的話,那就用你自己的方式處理它吧。」e. 百分比:看不見空間——70%滿;看得見空間:50%;裝飾性空間:10%(如:畫廊里的名畫)。f. 數量控制:精挑細選後,每當補充一件同類物品,請相應丟掉一件;保持最好的五件。g. 三自:自立(毛巾垂放)、自由(選擇的自由:飲料分類放)、自在(卷衣物)h. 改進:思考能不能一個動作完成。如(下圖):撕掉盒子上方的紙蓋,便於直接拿。其他:- 允許自己用高級的東西,克服內心自卑,發揮內在潛能,加速個人成長。
- 把(自己當下不需要)物品送給需要的人,物盡其用。
- 如何對待物品,體現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和其他一切事物。
- 篩選物品是自我認知、磨礪內心的過程,一步步慢慢來,最後才能達到想要的狀態。
四、總結
斷舍離:對物品的整理→對內心的整理從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到需要,合適,舒服;讓人放開執念,變得自信、樂觀;在維持生活的基礎上,自我探索;活在當下、知足常樂。
附:斷舍離各個階段
以上。2015.04.04----------------------------------------2015.04.08----------------------------------------
----------------------《知日·斷舍離》讀書筆記-推薦書籍-----------------------------以下關於《知日·斷舍離》知日是一個介紹日本的國內媒體,關於日本文化、創意等等,乾貨很多。摘錄如下,mark之。日後有時間,閱讀、時間後慢慢修改、補充。推薦書籍-關於整理的書籍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重視整理中的情感。(《斷舍離》偏重理性。)《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書》之前閱讀過這本書,也做過筆記。下次理一理拿出來分享。(PS:其中提到的關於思考方法的整理,十分清晰、也很有效,但沒有實踐就是空啊!)《美麗的收納術》(MAGAZINE WORLD出版,收納生活指南。)《現在放手50個》(Gail Blanke)《麻利小姐的打掃收納竅門和基礎》《不擅長收納也沒關係》《即使狹小也不要放棄 收納的規則》《僧侶教給我們整理心靈的打掃之書》《絕不會整理的女性們 這次一定要整理好的方法》《需要的東西馬上就能拿到的整理書》《讓人生熠熠生輝的整理魔法》其他有關(日本文化、創意)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通向自由的50個丟棄》(很值得深思、借鑒!)《為了持久的自由20多歲應該丟掉的50樣東西》《不做也罷,做不到也罷。改變人生風景的44條逆轉規則》《最糟也是是最棒的書店》??《生活手貼》(簡單的生活指南,如何熱愛生活、享受生活。)《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凝視面對內心的不安與寂寞。)《嶄新的理所當然》《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放下包袱的輕生活練習》《找到人生的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適工作術》??《日日100》(關於生活中愛不釋手的100個物品。)《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每天都像全新的一天》日本物件
風呂敷(各種神用途;自己用、當禮物都可以-慢慢探索。)Reminders
1、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2、美德節儉不是對空間的無限索取;3、巧妙利用周圍的物品,為自己創造愉悅;--------------2015.04.27懶人終於來更新啦---------------------
--------------《知日·斷舍離》讀書筆記-日本手帳---------------日本手帳因為自己已有一套時間管理法;加之收賬需要精心經營、較多時間投入。所以這裡算分享給大家,以後有機會自己再實踐嘗試。牌子推薦
HOBONICHI使用
1.記錄各類事、列印照片、手繪、貼紙、圖章、電影感、讀書感...2.日本手賬皮和紙是分開的(環保意識),可以選擇一個自己滿意的皮,紙每用完一疊就放在抽屜,皮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珍貴。如何DIY手帳
1.確定內容和頁數(製作表格對應扉頁、年曆、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打卡表等其他)2.電腦設計(「illustrator」軟體,可以製作模板)3.列印4.裁剪縫製(美工刀、鋼尺;縫法「Coptic」 棉線、針、錐子、圓角器)手帳創意
1.測量刻度(畫上尺子)2.電池(工作進度心情狀態,比如:心情滿格)3.按時服藥(check表)4.鐘錶表示時鐘5.美容日記(簡筆畫)6.24h計時法(橡皮印章;提醒時間用處;工作和生活時間的劃分)7.線條法(長方形-中間具體日期;線條-周圍時間跨度,具體時間活動)--------------《知日·斷舍離》讀書筆記-文具雜誌書摘拾---------------
文具為話題的雜誌(看完之後,不禁感嘆,日本不愧為全世界第二大文具大國)《Case Brutus》《MONO Magazine》《日經Business Associe》《趣味文具箱》《STATIONERY Magazine》《NOTEDIARY Style book》《可愛的文具》《好厲害的文具》《絕佳文具》《擊中心房的文具》《大人的文具》文具品牌
MITSUBISHI PENCIL三菱TOMBOW蜻蜓KOKUYO國譽PILOT白樂MIDPRO設計性品牌,BUSINESS DIARYTRAVELER"S notebookTHE WORLD MEISTER"S PRODUCTS)DainelSantina另外補充兩個自己用的
MUJI多頭圓珠筆和筆袋很棒、很實用ZEBRA多頭圓珠筆的使用體驗比MUJI好,更順滑----------------------關於日本其他幾個短語-----------------------------小氣節約術(各種節約、各種省)難過的時候睡覺吧(睡覺...)人格扮演的疲倦(青年人為了迎合社會需求,表現出和自己性格不相符的言行)容易感到累的人(明明沒幹啥,一想到某件事,就喊累,真正累的人不會天天喊累)經常找東西卻找不到的原因,往往不是東西不在了,而是東西太多,把自己想要的東西給遮蔽起來了,所以自己才看不清。而斷舍離就是通過由外向內,不斷清理自己的東西,把不需要的東西扔掉,把已經沒有價值的東西扔掉,只保留對自己重要的東西。現在距離春節還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先從斷舍離開始,清理自己的物品,騰出空間,然後迎接新事物的到來。
一、告別一些物
1.衣服、褲子、鞋子
我不習慣花錢在穿衣打扮上,基本上一年時間只買過一兩次衣服,一次只賣一兩件而已。可想而知,大學時衣服到現在我還穿著,倒不是沒錢買,只是懶得花時間去挑衣服買衣服,或者說,我把買衣服的錢拿去買書了。
最近突然發現,很多鞋子我基本已經很少穿了,但我卻沒有扔,鞋架上擺滿了鞋子,但經常穿的也就3-4雙而已,所以大多數的基本可以扔了,即使有些只穿過幾次,也可以拿出送人或捐給別人吧。
2.生活用品
有時候商場打折優惠,會習慣性囤貨,不過慢慢發現,商家就是利用顧客這種貪小便宜的心理,佔用顧客購買其他商品的機會。而且囤貨太多反而是一種浪費,浪費的是體驗更好產品的機會。所以鍋碗瓢盆等這些生活用品,保自己喜歡的留幾樣,為新物品的到來騰出一些空間。
3.桌子
桌子不需要斷舍離,要斷舍離的是桌子上的東西。去年受到啟發,不論工作和生活再忙,每天都要保持桌子是空無一物的,每次使用完的東西都要歸回原位。這種「留白」的生活方式,很容易給生活帶來新的啟發,尤其是寫作和閱讀時。
4.書籍
這部分對我來說是最困難的,我喜歡囤書,就像女孩子買衣服一樣,看到一些好書就忍不住要買,然後買回來不會立即閱讀,等過段時間才回去閱讀。已經開始對這個習慣進行糾正了,發現其實很多書並沒有必要去買,很多時候是受了商家宣傳的影響,或是通過買書給生活增添新鮮感而已。
現在我已經有很多書了,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囤書了,需要的時候再買,反而能夠激發閱讀慾望。所以,準備清出一批書,要麼送人,要麼賣掉,要麼丟掉。
二、告別一些人
曾經,我以為自己很重視友誼,重視朋友,認為要是自己成長太快,反而會拉開跟朋友的距離,其實這只不過自己逃避努力的借口罷了。2015年在人際關係上的變動,讓我明白一件事:不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都需要在互動中用心經營的,只是友情略微不同,對方不需要接納自己所有的,只需要接納自己其中的一面即可,而愛情和親情則需要接納一個人所有的。除了親情,友情和愛情更多講究一種緣分,緣到了,彼此相識相知,緣散了,闊手作別,就算再怎麼挽留,也是難以彌補一段情感關係的破裂,所以在關係里,做好自己該做的部分,對得起自己,對得起這段關係,就足夠了。
1.告別舊日的朋友
曾經的好朋友,因經歷和閱歷的不同漸漸疏遠。其實任何關係都在動態變化中,只是自己很容易忽略這些變化罷了,記住的是彼此相處相知時對方的樣子,所以多年的同學會的話題總是敘敘舊,聊聊當年那些話題,畢竟彼此的人生只在那個時候有了交集。
經常回憶過去,應該留下的都是美好的記憶,但這也折射出內心對當下生活的不滿,同時也讓自己無法接納新的關係和新的朋友,所以適時地給舊日的朋友發送一句問候,打個電話,或寫封信,在內心給自己做個正式的告別。
2.放下一段親密關係
一段親密關係的結束,意味著從兩個人的生活轉變到一個人的生活,這種不習慣伴隨著孤獨和寂寞,同時悲傷和痛苦也會讓一個人的生活難以忍受。2015年恰好經歷了一次情感的挫折,也因這次挫折學會了如何獨處,如何去面對自己,但過程卻是漫長煎熬的。
如果你足夠愛自己,那麼就直面這段已經結束的關係,不需要思考如何擺脫現在的狀態,讓傷口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慢慢地傷口就會自愈。如果你無法獨立應付,那麼就找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或一件物品,陪你一起走過一段路。
這段路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走過,其他人只是輔力而已。
三、告別一些事
2015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新的一年是否還有必要再堅持?如果一直都沒有值得自己為之傾力投入的事情,新的一年要怎麼去尋找?
1.我能為自己創造什麼價值
對於自己,什麼是「價值」?「有價值」的事情有哪些?
價值並不等於實用自主---每次行動前都要思考,做這個到底有什麼用?---而是能夠為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積累沉澱的事情,比如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可以去跑步和健身;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閱讀寫作,學習課程等等。而選擇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就需要放棄「無價值」的事情,比如追劇、吃零食、熬夜玩手機等等,從小習慣和行動去改變自己,給自己創造新的生活,添加新的改變。
同時,不斷了解自己,探索與自己的相處方式,去「為自己」做一些事情,不帶目的地去做,比如2015年我自學烘焙,周末空閑時做一些餅乾和蛋糕給自己吃,取悅自己,滿足自己的胃,因為美味的食物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體驗和感受,尤其是自己製作的食物。
2.我能為別人創造什麼價值
問問自己,現在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夠給別人創造價值?能夠滿足多少人的需求?
在體制或單位里,服務好領導,滿足領導的要求,就是自己價值的體現,但這本質上並不是創造,也不算是價值,我只不過是按照領導的要求,做他想要的工作而已,真正能夠創造並放大價值的其實是領導本身,而不是我。所以,從去年開始我時常問自己:如果某一天把我扔進社會的大熔爐,我是否能夠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而不是靠體制或平台來解決生存和生活問題呢?
與領導拉近關係,是能夠影響自己在職位上的升遷,但要知道,不論是在公司,或是在體制單位里,你可能並不會呆一輩子,很有可能某一天器重自己的領導被調走,或是自己被調到邊緣部門,那麼你會怎麼辦?
與其把安全感或未來發展的希望寄托在「關係」上,或是體制里,還不如積累自己,發展出一個能夠養活自己的能力或技能,這樣才能夠面對突如其來的不確定性,畢竟人生無常是一種正常狀態。所以,問問自己,我是否能夠為別人創造價值,是否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斷舍離做起來並不困難,但是要做好卻不是容易的事情。往往斷舍離做到最後會發現,自己清理的不僅僅是物品,而是自己的想法、觀念和行為習慣,而此時新的事物才會走進自己的生命里。其實《斷舍離》講的道理還是很通俗易懂的,只是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而已。
曾經跟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聊天,他告訴我他們學心理學,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完善自己,一個人要想給他人諮詢,首先自己得是一個那一方面比較完善的人。所以,他們在剖析別人前,首先會剖析自己。剛剛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產生這樣想法的原因是什麼……直到不能在剖析為止。
所以,我讀《斷舍離》,想要感受的更多是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後自己碰見類似情況時,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本能的反感去整理收拾。
所以,全書就記了這麼一點東西,在此做個分享。
1.我們為什麼會捨不得這些東西,不願丟棄?
a.逃避現實:怕麻煩,不想面對煩心事。b.執著過去:另一種形式的逃避現實。c.擔憂未來:擔心未來會發生的不安要素。2.我們會捨不得丟哪些東西?
a.不用的東西:想著總有一天要物盡其用。b.不合適的東西:並不喜歡,只是隨便用用c.充滿回憶的東西:負能量和正能量3.七、五、一原則
七: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放滿七成,留下出入的通道,給人一種想要收拾整齊的衝動。五:看得見的收納空間一般只放滿五成,為了美觀起見。一:給別人看的裝飾性空間只放一成,主次分明。4.斷舍離的關鍵點
關注現在,關注自我另外,不是很贊成高票答案說的「斷舍離」在於「心頭無好」。
答主可能為情所困,說「不管是對物還是對人,無好就不會成為得不到黛西的蓋茨比。「無好」就沒有弱點。」 但是不知道答主有沒有聽過另一句話,愛上一個人就像是突然有了軟肋,又突然有了盔甲。你只是愛錯了人,你的愛從來都只是你的軟肋,而沒有成為你的盔甲。我認為,「斷舍離」的精髓不在於「心頭無好」,而在於「心頭專好」,留下那些你真正在乎的東西,好好珍惜,對那些勉強在用的東西,敢於捨棄。對事如此,對人也如此。見過光明,便無法忍受黑暗。初看斷舍離,彷彿打開了一座大門,見識到一個沒接觸過所以無從想像但一直存在的世界,從這個視角出發,發現身心蒙塵角落視而不見的腐肉,一刀刀剜除。以此為契機,一路上反省沉澱,知行合一,充實自己。即使不完美,也敢於直面殘缺的自己,因為有了確定的方向,並已在路上,就有安全感。
以下僅為個人看法,通知侵刪。——————————————
總有人企圖尋找普適性法則,去做一勞永逸的行動。變化是唯一不變的法則,那些看似不變的事物只是短暫的動態平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能駕馭多大的穩定,要看他有多大的格局和框架去容納變化。
大綱
一 斷舍離的作用
①表面
②深層二 斷舍離的精髓
1 構建我的世界
方法(1)構建物品模塊集合(2)劃分功能區(3)物歸其位原則(1) 自己配得上好東西(2)空間為王2 俯瞰力三 斷舍離的維護
1 為什麼維護?
(1)客觀世界耗散無序(2)主觀慾望尋求即時快感(3)欲求不滿尋求廉價代償2 怎麼去維護?
(1)積極等待 【沒有目標時】(2)行動 ①行動層面 ②心靈層面(3)忍耐 【實現目標中】(4)願景四 總結
…………………………………………
一 斷舍離的作用
①表面:把家變成愛回去的地方。②深層:以法致道。
磨礪身心,把內心世界所有的模稜兩可,變成確信的穩定存在。方法培育出習慣,習慣固化到性格,逐漸抽象出簡約高效直接穩固的俯瞰力,形成一種思維整合到世界觀之中。
二 斷舍離的精髓
1 重新定義物我聯繫,整合資源,構建我的世界。
方法:
(1)確定底層生活必需品,構成模塊集合。
回到家,琳琅滿目的物品充斥角落,雜亂無章,擁擠不堪,讓人心煩意亂。找東西翻箱倒櫃,位置隨機。
有的東西連自己也遺忘;
有的東西給自己帶來傷心回憶;有的東西早已無用;(因為節儉沒扔)有的東西功能重複;有的東西捨不得用;有些東西很少用;有的東西根本用不到;……這些東西一直躺在房間里,躺在心中,散發著暗能量,讓你看不見仍心懷牽掛,這種似是而非讓人感覺無法掌控確定,於是焦慮不可察覺地在潛意識瀰漫,像一個不安定因素,讓人無法堅守。它們束縛了身心,讓人總感覺不自由,無法放開手。
為什麼?
只有意識到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才想去結束。
去反思,去改變;去探究原因,去追尋答案。因為在覺醒以前,所有外物都是世界強加於身心的,他們粗暴地不請自來,還沒經過閱讀,篩選,精簡,交流,內化到自我體系中,變成自己認可的內心的一部分。
或者,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吧?
所以無從選擇。
自己需要什麼?是需要不是想要,是客觀上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們在最底層構建了生存和生活的基礎,它們是可以量化精準選擇的集合。
衣食住用行。
四季內外衣,各種場合。鞋帽飾品。收納到衣櫃里。
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米面谷酒,各類廚房用品,整合到櫥櫃里。床鋪N件套,換洗備用。牙膏牙刷香皂毛巾等洗漱用品,收納在洗漱台上。拖把抹布垃圾桶等衛生用品,收納在角落。興趣相關。娛樂相關。……另外,可以根據自己需要抽象一個個集合。
自己需要一個旅行箱,裝一套換洗衣褲,一套洗漱用品,說走就走去漂泊。
自己需要一個鑰匙串,裝所有鑰匙,所有密碼。
自己需要一個通訊錄,整合所有人際網,人情世故,親疏遠近,維持聯繫。
自己需要一個急救箱,裝日常藥物,繃帶,創可貼,體溫計,等等。
自己需要一個工具箱,裝螺絲刀,壁紙刀,扳手,膠帶……
梳妝台,洗漱包,衣櫃,
……還可以更抽象。
例如抽象出一個儲物戒指,把現實中所有物品映射其中,分類收納,會讓物品有生命力和觀照性,自己也更有掌控感。
(2)空間重組,重新定義功能區
隨著東西慢慢增多,以及生活中漸漸發現的不足之處,原有的布局可能已經不適應高品質生活的要求,怎麼辦?不破不立。大膽想像,謹慎動手,果斷放棄,理智引進,賦予家不斷進化的生命力。
傢具部件的擺放,朝向,角度,更新,取捨,都可以經過深思熟慮後優化,變得更節省空間,符合審美,方便使用。
(3)各歸其位
每樣東西都有屬於它的位置,它在那裡有同類,有價值,有生命,有輝映。把定義好的物品集合,以最優雅的姿態,安放在劃分好的功能區中,乳燕歸巢般讓人熨帖。作為回報,它們會安靜地躺在角落,和你交流、共鳴,像一個老朋友,在每一個相似而又平凡的時刻,給你最貼心的守候。
原則:
(1)自己配得上好東西。
那些所謂的好東西,自己是配得上的。自己對自己湊合,別人也對你湊合。自己一點劣質雜牌就心滿意足,別人就用垃圾敷衍你。
用傲慢輕視你,用智商壓制你。
(2)斷,舍,離,空間為王。
空間代表無限可能。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功用,每一類物品都整合在固定功能區。合理規劃布局,形成空間,計白當黑,那些沒放東西的空間恰恰是最美好的東西,一切圍繞空白展開,空間的通透性讓內心也不再擁擠,變得空靈。
2 形成俯瞰力
雲上無雨
一切都是虛無縹緲,包括自己的情緒和思維,都不是我,我是升華以後的存在。我有我判斷,與所有人不同。
我即是所見之物。
我們生活在客觀世界中,依賴的卻是我所感知的世界,所看,所觸,所聞,全是自己想像的延伸,所有人都不相同,卻都以此為依據,來生活。我們要把所感知的世界收入生命中來,變成自己的小宇宙,自足,圓滿,自成體系,可以掌控。
有個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紛繁複雜之中,找到歸屬感,找到信仰。
擁有了俯瞰視角,會有耐心,有信心,有針對性,去瀏覽一個對象的因果循環,起承轉合,分析其中偶然的必然,抽象出規律,作為以後預測事件走向的依據和定式,養成結果思維,由結果出發引導思維和動機,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發力,張弛有度,從容不迫,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享受等待中確信的果不其然,未雨綢繆也有的放矢。
三 斷舍離的維護
1 為什麼維護?
(1)客觀世界不會自己變好,只會越來越亂。
創造好一個環境,就要保持下來。
生活總是耗散無序的,要想變得有條理,就要付出額外的心力。
(2)主觀慾望尋求即時快感。
慾望總是目光短淺的。如今東西方文化交融,人們情緒化,功利性,趨利避害,追求即時的快感,忽略創造的過程,信仰缺失,文化斷層,內心反而沒有資源短缺、娛樂匱乏的年代安然快樂。
有人寧願自慰,也不去花費心力追求心愛的姑娘。
有人寧願快餐,也不去做飯,享受站在食物鏈頂端再創造的快感。有人寧願買現成的水果,也不去栽一棵樹,澆水,施肥,除蟲,收穫。……
人們開著車,而不再翻幾座山,越幾條河,轉幾道彎,朝聖般跋涉,去見一個人。
人們一個電話,代替素箋淡抹,言盡意綿,回味悠長,翩然紙折,瞬間跨越千山萬水,去問候一個人。節省的時間哪去了?快樂節省的沒有了。沒有了敬畏心,儀式感,增加了幻滅感。
(3)欲求不滿尋求廉價代償
目標不可能瞬間達成,在將至未至的空白,前途顛沛流離,背後熟悉安定,負面情緒引導下,極易被拉進往昔的漩渦,就算在理智掙紮下權衡,也容易退而求其次,尋求廉價代償,以填補短暫缺失帶來的空虛。
蛻變是痛苦的,毀滅孕育新生。當把舊大廈摧毀,宮殿重建,會面臨一片廢墟的一無所有階段。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臨界點,也是讓人容易迷失的黑洞,只有心懷願景的人才能站穩腳跟,理智要在此時提高警惕。毛毛蟲毀掉安身的繭,失去了毛毛蟲的一切,而這時翅膀也正孱弱。逆著風試翼?順著心墜落?是艱難抉擇。
…………………………
膚淺的人只配擁有膚淺的痛苦,深刻的痛苦需要反思獲得;
膚淺的人只配擁有膚淺的快樂,深刻的快樂需要經營獲得。從善如流,趨之若鶩。
見賢思齊,見利忘義。為什麼有些事明知道是錯的,還去做?
為什麼有些事明知道是對的,卻不去做?
那些錯的事,即便千萬人都去做,它也是錯的。委曲求全,也不要心安理得去歌頌。
那些對的事,即便無人問津,也應該去做,不受世俗干擾。有時候總會被似是而非的道理左右,有些看似有道理的話,其實狗屁不通。也有人提前透支了很多道理,而略過了感悟的過程,過著視而不見的生活,甘苦不自知卻沾沾自喜。勿忘初心
永遠帶著目的去生活,追尋可以抓住的快樂。
2 怎麼去維護?
(1)積極等待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等待不是乾等著。
要去準備,籌劃,開啟,推動,要順勢而為,敬畏規則,符合規律,要反饋,矯正,實時引導。就像種下希望的種子,澆水,施肥,除害,把成熟的等待,交給時間。
忍受等待的煎熬。
人生若茶,在苦海中浮沉,生活便是這煎熬。
等待沒有進度條,也許進行了1%,也許進行了99%,這中間量變正在累積,試圖突破質變的臨界點,看似沒有變化,更是需要堅守。
慾望總會選擇即時性快感,使隨機出現的誘惑破壞掉苦苦建立的規則。
消耗額外的心力去干一件遙遠可能快樂的事,要有遠見和預期,要有心靈維度的空間感知能力即俯瞰力,排除萬難,才能在獨行中心懷堅定。
(2)行動
辛苦打造的局面,要守住果實。百米高牆,蝸牛爬了一米墜落,和99米墜落,結果是一樣的,回到原點。帶來心灰意冷的體驗。
明知錯誤的結果,就不要去開始。不要試圖挑戰即成規律和共識,來驗證內心的堅忍,往往一墜落入深淵萬劫不復。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規則,好比從滑梯坐下,必然滑向梯底,無需考證,只需避繞。對雷池敬而遠之,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告誡。
要有自己的是非觀。君子有所必為,有所不為。
有所不為,寧死不為。
有所必為,雖死無憾。①行動層面儀式感讓人莊重,讓人生厚重。嚴肅是成熟人生應有的內核。
地面每天拖一遍。
襪子內褲每天換洗。床單半月換洗一次。被套一月換洗一次。垃圾每天傾倒。按時刷牙洗漱。鞋子按時刷洗。早睡早起。物歸原處。……快樂擺在那裡,做一件收穫一個,做就有,不做無,不因主觀意願轉移。且都是可以預見的快樂。想要乾淨,整齊,利索,就去做可以乾淨、整潔、利索的事,物品不會自己變好。不想飛翔,連翅膀都是負擔,而困在籠子里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
見賢思齊,那些看起來美好的人,都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做了比差的人好的努力。而懶惰往往成為庸人抨擊別人的理由,去無負罪感地享受即時的快感,不願付出和等待,獲得穿越的快樂。睡懶覺,拖延,無節制網遊,占卜,賭博,吸毒,買醉,諸如此類,概不能外,眼前快樂就好,目光短淺,過把癮就死,忽略努力的過程,直達慾望的本源,馬上就收穫滿足。
人生是一場修行,有理想的人,早已風雨兼程,餐風露宿,披荊斬棘,與時俱進,走在尋夢的路上,去追求物質的滿足和心靈的圓滿,不努力,背後就是萬丈深淵。
加強時間管理,效率為先,輕重緩急。每一天把要做的事分12345列出,預算分配時間,統籌安排,完成一件勾一件,帶著目標行動,不斷修正尋求最優組合。
每天只完成計劃內的事,就不會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迷茫。讓出的空白時間是可以安心駕馭的財富,即使虛度也不再焦慮。這也是完成個性圓滿的基石。
②心靈層面
謙卑,隱忍,節制,恪守,自省。
有時候人為了自我存在,會賦予自己與眾不同的定義,以創造價值獲得社會認同感,讓心不再孤獨。不過千萬別因為對自己的偏愛而自欺欺人信以為真,讓客觀的判斷出現主觀偏差。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每一種自以為是的看清,都是一種極端。
滿招損,謙受益,月盈則虧,潮落而起,保留一分節制,便游刃於有餘之間,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費力,不失控,不失望。
給自己預設獎勵。
自我管理必將引起慾望的反撲。理智與情感互相牽制,像馬與騎馬人互為羈絆。當心情低落,是內心的控訴,當想要放棄,是內心的掙扎,笑是快樂的宣洩,哭是悲傷的控訴,憂鬱是不得志的慰藉,絕望是墮落的自毀。理智打壓了它,沒有出口,慢慢積累,終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花點時間,花點精力,把向外尋找的目光收回來,轉向內心,去除驕傲的壁壘,來一次真誠的對話,把所有陰霾全部找出來,清出去。不著急,慢慢來,用一生的時間找出來,內心就一片光明,永無掛礙。
勇者無懼,智者無惑。
情感和理智的本源,是抽象了的情緒和思維。它們是本我的兩個表現形式。有的人感覺我快樂,悲傷,痛苦,掙扎,那是我;有人說我思故我在,我思考,自省,探究,那是我。
都不是。
思維是神經元締結產生的趨利避害的進化選擇和判斷。
情緒是慾望滿足與否的本能反饋。而"我",是升華而上的空白,是抽離情緒和思維的無情存在,是客觀,是俯瞰一切,是無悲無喜,是觀照才可照見的圓滿。
找到我是誰,才能把心力用在我身上,自上而下去控制,引導,去發現,感知。
然後在理智與情感不調和時,給自己一個出口。
這出口可以是
一個獎勵。
一枚妖艷的唇彩。一個另類的髮型。一次無傷大雅的放縱。一場出汗的運動。一個不一樣的我。……允許自己犯錯誤。
包容自己。在人生路上,難免做一些偏頗舉動,陷自己於悔恨、無力、彷徨之中,這時一定要堅定把握船舵,對準心中北極星的方向,反覆,倒退,迷失,天崩地裂都無所畏懼,只有放棄,才是絕望深淵。
(3)忍耐容我借用一個故事詮釋想法。
某一個尋常的傍晚,我下班回家,電梯里只有自己。行至半程的時候,電梯突然斷電驟停,瞬間周圍一片漆黑,我拚命拍打著電梯門,聲嘶力竭地呼喊,卻沒有回應,頓時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四周那麼安靜,只有自己的心跳和喘息,讓我想起小時候夜晚獨自在家的倉皇,無助,焦慮,恐懼,憤怒。原來我一直逃避的夢魘,一直都在身邊啊,只是我閉上眼,拒絕去承認,就掩耳盜鈴地以為它們已經走遠。我渾身戰慄地承受煎熬,每一秒都那麼漫長。彷彿過了一萬年,忽然,燈亮了起來,伴隨著光明的力量,我虛脫地癱倒在地板上。最後,物業人員操縱電梯落了下來,我大聲地哭著,既惶恐,又慶幸。
從那以後,我開始反思自己,挖掘內心深處一直逃避的心魔,真誠地面對孱弱,扭曲,渺小的自己。我一直在逃避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啊,把他丟在時光的角落,讓他無法成長。如今,我用目光溫柔地撫摸著他,剝離著他,只有這目光使他茁壯。無處可逃,只能面對。我審視著他,看到他的卑鄙,陰暗,猥瑣,墮落,放任,也看到他的快樂,悲傷,安詳,欣慰,掙扎。
恐懼的來源,一是被拒絕,二是未知。
而勇敢的面對,是打開瓶頸的鑰匙。在有生之年,我們註定會遇到很多讓我們無處可逃的孤單時刻,那些必經的路程,我們沒有人救贖,永遠也不可能習慣,更不需要適應,只要咬著牙,逆著風,忍著痛,熬過去。斷舍離是一生的修行,在看不見方向的時候,只需要告訴自己去堅信,這是對的,並堅持,把等待交給時間,必將收穫璀璨。那些璀璨累積,漸漸就把人生照亮。
(4)願景
在風雨如晦的日子裡,我們並不慌張,因為我們經歷過陽光明媚,堅信陰霾終將散去,陽光終會降臨。陰陽相生相剋,矛盾統一,此消彼長,虛實交替。作為個人,要相機而動,行止有度,心懷願景。
【物】想像自己達成所願的環境,情景,聲音,畫面感代入其中,從未來汲取力量。【我】想像自己成功後的狀態,品質,習慣,假裝已經擁有,並以此要求自己,慢慢就真的擁有。自己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難,也要享的起應有的幸福。敢於擁有,視角從觀望中一流轉,就變成所望之人;心態從仰慕里一切換,就擁有所羨之魂。頃刻涅磐重生。
四 總結
斷舍離,是通過解構物我關係,建立映射,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物品的奴隸變為主人;進而觀照本心,形成俯瞰力,以法致道,達到駕馭簡約人生的方法論。它存在人生架構的最底層,不能讓你更成功,只能讓你更清醒,更從容,更有餘力和信心去面對以後的漫漫人生。
PS本人非唯心主義者,僅提供觀點和感悟,學海無涯,若有局限性的常識錯誤,認知淺顯的不專業擦邊,以及借鑒產生的侵權,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君子和而不同,共勉。一說到斷舍離大家就會想到身邊的各種商品,很少人意識到思考這件事是更需要斷舍離的。
我看了很多知乎上的答案,大部分的回答都可以歸類成「不思考」的類型。要麼是過分簡化的想法,要麼就是自認為有邏輯有分析,實際上大部分在我看來都是腦子裡的破爛,也就是「冗餘思考」。
很多人即使學了邏輯思考的工具,在此之前若是沒辦法把腦袋裡的「廢物」清除,便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很多人以為思考只有「邏輯型」和「直覺型」,但對於成年人來說,根本沒有純粹直覺思考的人,所謂的直覺也是建立在學習到的最基本邏輯之上,否則表現出來的心智會如同幼兒一般。所以說,實際上只有「既能邏輯思考,也相信直覺,能以最低限度思考的人」和「拘泥於邏輯,只會冗餘思考的人」。
我們當然要邏輯思考,但在那之前我們更應該最低限度思考,摒除思考的誤區。我常說的「唯物主義」,說到底,就是這個意思。簡單來說有這麼幾個原則——
1、不要被沒有實際壞處的事情牽動情緒。思考「如何解決前」,先搞清楚「要解決什麼」,提出值得解決的問題。
a.陳述事實,不要訴說感受
b.考察是否關乎生命或金錢
c.改變主語思考
舉個例子,如果你說這個手機廣告很爛,這只是感受;當你說用了這個廣告以後,銷售額掉了15%,這才是事實。
2、不要試圖改變不會改變的事物。如果想解決問題,就要找出「能夠改變的原因」。
a.與其改變內心,不如改變架構
b.與其反思過去,不如著眼於當下
c.不要被表面的原因矇騙
舉個例子,公司的會計侵吞了公款,你說這是什麼世道,年輕人沒有職場精神,這便是歸咎人心;真正的思考是查看公司制度,看是不是因為沒有審核機製造成的,也就是著眼架構。
3、尋找是否有更輕鬆的方法。找出效果更好、更務實、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
a.禁令、懲罰是最後的手段
b.想想是否本末倒置
c.解決方案成效不佳時,就回到原因分析、提出問題的階段
舉個例子,公司里的IT人員每天處理各種電腦問題,於是你定期舉辦培訓課程,但這樣既耗時又增加成本,把各種問題收集起來,標準化、表格化,讓人方便自助尋找答案,這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說到底,不要忘了原本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學會「最低限度思考」這個將思考斷舍離的方法,那麼首先你不會再對不成問題的事情提問,然後會捨棄無法解決的問題分析,最後捨棄性價比太低的解決方案。
你的人生煩惱至少可以減少90%。
斷舍離的真正目的不是扔啊扔啊扔啊,儘管這很有快感。
切斷,捨棄,最終是為了找到心中所愛,所摯愛。 我認為這也是人生最根本性的任務之一, 得之我幸,不得不幸。一個人是什麼樣子
他的工作就是什麼樣子 他的感情就是什麼樣子 他的生活就是什麼樣子 他的朋友就是什麼樣子 ……因為,思想決定選擇
選擇會產生行為 行為積累成習慣 習慣就決定了你想成為的樣子 所以 優秀是一種習慣 平庸也是一種習慣 心安理得的平庸是一種境界。 所以斷舍離,極簡 是為了通過減法 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人、事、物 試想 終日與愛相伴 何其快哉!開始斷舍離生活已經一段時間,從家裡所有角落包括每個屋子的抽屜,整理箱,床底下,衣櫃,櫥櫃,鞋櫃,所有的地方開啟一次大清除,所有看見就厭煩的,感覺也許有一天會用得上但卻從未用過的物品全部扔掉,挑出新的未用過的送朋友,送家人,讓它繼續物盡其用。整理出兩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部分分享給題主。【衣櫃篇】本人是個服裝店主,每周都會上新美衣,剛開店的時候就已經扔掉和送人很大一部分了,留了小部分貼身衣物,私人的衣物並不是很多,但是開店這麼久自留的東西不少(我喜歡穿洗過的衣服,喜歡就要擁有??)加上平時也愛買買買,衣櫃里也有不少存貨的,挑揀出這個季節還繼續愛著的,其他季節的除了小部分真愛,剩下的部分不管買的時候多貴多喜歡,既然不再想穿就都默默送人,自從愛上運動內衣,之前買的不管多貴的內衣都不愛穿了,扔掉扔掉,不舒服的蕾絲小褲褲,扔掉扔掉。買了好久的萌萌襪子標籤都沒拆,滿滿一盒子,媽媽我愛你,留下兩三雙換洗,都送給她了。因為到了冬季喜歡穿連褲襪,省事又不窩囊,超級討厭穿襪子再套加絨褲腳踝部分多出的部分,簡直不能忍,夏天又很少穿襪子,幾雙運動船襪足以(抓緊一切時間露出腳踝 )據說扔掉舊的內衣褲會有好運氣,希望如此 ?扔掉舊衣之後,每天打開衣櫃也不會發愁今天穿什麼了,因為衣櫃里都是我喜歡的衣衣,私服的風格也基本一致,男裝和中性風比較多,怎麼搭都能出門,有扔就有進,再買衣衣和鞋子不會覺得家裡那麼多衣服不穿又買新的這種負能量來干擾,既然錢都花了,幹嘛找不痛快,又給自己買買買有了理直氣壯的理由。(老公畫外音,你不要再穿你不喜歡的鞋來上貨了,每次拿新貨前一晚打著吃太飽消化食的契機去買鞋,再不你把那雙扔掉吧) 我不扔掉,以後想買新鞋我還穿它去。【梳妝台篇】平生三大愛好,買男裝,買鞋,買護膚品(吃吃吃融入到骨髓里不用挑出來說)所以家裡的護膚品真的挺多的,為了收集她們我還專門買了挺貴的收納盒子,最近受斷舍離模式影響我發現好多基本我都是不用的,而且護膚品開瓶後的保存時間是3個月到12個月之間,不用光它的能量基本就散發掉了,不再有作用,不光我,相信很多女生都是買了用一陣,被美容咖什麼的種了新的草又買買,開開,放放,導致護膚品多到梳妝台放不下,結果皮膚並沒有好多少,再拔新草的時候又糾結家裡舊草還沒怎麼用,只能放到過期。浪費錢不說又很痛苦,扔掉一次也不想用的雞肋,把比較貴的不適合自己的送人,留下本季最適合我的一套護膚,梳妝台清靜起來,每天專心按部就班用這一套保養起,以前到了睡前洗臉我都拖延,因為比較懶,洗完還要擦好多東西,扔掉那些然並卵的護膚品,簡約必備的步驟,感覺也沒那麼辛苦了,收納里空了好多,梳妝台看起來也清爽了???? 不再當無腦收集控,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等到差不多空瓶再買買買一套,讓花的錢用到最後一滴哈哈哈 畢竟我們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扔掉的時候我也是心疼的,但也比每天面對不需要的東西,還要花費時間整理他們,還要為整理他們再買收納,不僅浪費時間,還浪費我金錢,唾棄之前的自己。?現在睜開眼睛包圍我的都是我喜歡的東西,就連不愛的床品都送人了,穿的衣服,用的護膚,生活用品,都是喜歡的,包括冰箱里,也要時時清理,超級無法忍受吃剩菜,和久凍的肉類都有奇怪的味道。 開啟斷舍離模式之後,感覺回到家裡,整個人狀態會比之前好太多,家裡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物品的擺放也以我自己順手為主,在我看來,你自己買回來的東西總是不用,它們會產生一些負能量來影響你,扔掉拯救自己。 這個模式,對於人際關係也一樣有效,那些接觸起來就不開心的朋友,就盡量少聯繫,沒必要就不再聯繫,圈子不同,不必強融都說爛了,但還真是有道理,跟不合適的朋友交往,既不開心,又可能導致你把對她的負面情緒帶回家,得不償失。喜歡的人一天到晚都有說不完的話,而你不喜歡的那些人,分分鐘都讓你跟他嘮不下去又何必強迫自己。 總結起來,穿喜歡的衣服,用適合的護膚,交舒服的朋友,愛值得的人。混了那麼久知乎,頭一次回答,希望對題主有用。也是個人心態的一點分享。以上。
了解人的本性和需要的付出,捨去那些有用,但是卻影響你用戶體驗的物品。
最近理解這個之後直觀感受很大的提高,人一下清醒了很多,有種越來越明朗的感受,給大家分享一下。
1、我自認為是個講究人,經常屯可以提高生活質量的東西。工作了之後,我有了點錢,於是我有了單反,為了拍照更好。有kindle了,為了感受電子書不傷眼和提高閱讀感,有了DAC+聲放+音響的設備聽音樂,為了更好的聽歌。
但是我一直沒感覺到講究生活細節的幸福,我試著問自己這些是自己想要的嗎,還是因為盲目虛榮等其他原因,我想了想,確實是想要的。.....我以為自己變成熟了,沒有兒時的天真的快樂了。
最近我試著觀察到了自己,越來越多的充電設備整潔的佔滿我的插座,有的還時常找不到。越來越多的照片文檔等數據需要你在腦子裡先同步記住他們的位置,以便在不同的設備上同步。越來越多的東西需要你了解它的操作和習慣去學習。越來越多的東西需要你感覺需要攜帶,越來越多東西繁瑣碎片化的佔用我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的選擇可以選擇········越來越多的東西影響我的直觀體驗
我在擁有之前沒有意識到在背後需要付出的成本,即使在我買後也沒有意識到,但是我的生活變得混亂糟糕了,變的很焦慮,還不知道為什麼。
當我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我把那一套音響留了下來,剩下的都賣掉了,因為我喜歡聽歌,有這些成本麻煩我也願意。單反和kindle等等更好的體驗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看到了付出的不只是錢,還要從很多成本和時間等需要投入,並且讓你的生活複雜化了。讓我出點錢得到更好的體驗我願意,但還要有這麼多的話就需要斟酌一下了,斟酌過後就被我賣了,生命也簡單直觀話了很多,我想拍照,手機掏出來就照,我想看書,手機掏出來就看,我發現沒有它們我的用戶體驗感覺更好了。
在這個事情上,我權衡了我是真正的需要與減少付出的東西,不是簡單的扔和賣,當然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在減少的路上就會沒有多餘負擔,直觀體驗也越來越好。
2、我不是一個很懶的人,但是我的房間就是整完亂,亂完整,為了當一個整潔的人心神俱累。以前的我也是斷,感覺沒用的都扔掉,但感覺沒有發生很大的改變。最近再試著整理與觀察自己,恍然大悟。
以前感覺有用的東西我都會留下,看到10年前的讀者,裡面有不錯的故事,留著。看到還有穿的上的但是已經不合適自己的往年衣物,搞不好哪天會穿上,留著。一些舊物,感覺修修還能用,留著。
但是我沒有想過在真正的生活中,真正要用的時候,我的直觀生活是怎樣的。
我感覺是修修是可以用的,於是我把他放在了那裡,想著以後去做,生活一直繼續,腦子裡沒有一點規划去修理。這次我把他想在生活中,我什麼時候會去修理?去哪修?怎麼修?哎呀好麻煩,捐了也沒人要,我也不是特別想用,然後就減少了,不重要生活東西慢慢減少,重要的東西才慢慢浮現出來。而且我的拖延症也好了一點....
以為就是不斷在增加,就是東西多了有選擇肯定比原來那一個有用,生活就是多屯。
在減少的過程中我發現,在茫茫多對你有用的知識和書中,有用者來者不拒,開卷有益,並且選擇的都是我想要看的。每次想看書時看多這麼多都是自己想看的,都在選擇,那些在自己心中不重要的書經過自己的選擇也不會選中,但是依然付出了選擇精力與時間,影響了直觀感受。當不斷的減少這些書籍後重要的更好的留了下來,再去整理分類,每次看到書架的時候,我都充滿了內心想看的衝動,拿起最想看的選擇。而不是再去選擇糾結,這種感覺就像以前在一筐蘋果中一般裡面挑好的,現在是好的裡面挑更好的。越來越少的東西讓我的生活與感受更好。
3、選擇所付出的成本超出想像。
選擇耗費了我們的精力和時間,積少成多,每天都浪費在這些上面。重要的事情需要選擇,但因為太多所造就的混亂所選擇,好像很不划算。
選擇焦慮症,選擇很少讓我快樂,大多數都讓我感覺到鬆了一口氣,將損失做到了最小。
一些生活上的改變我也記錄一下
- 去了一次肯德基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食慾,以前理性和糾結都會告訴我,點那個各種超值套餐比較好,現在去了只點自己最想吃的,其實多花不了幾個錢,你試著問下自己真的想吃那個薯條漢堡么。不試著來個榴槤蛋撻嗎..
文采不行,把最近的感受整理了出來,希望看了有幫助的朋友.....點個贊 ( ̄︶ ̄)↗
偶然經過一條正在修的路,見到這個極簡易的「家」。這是個修路工人臨時的住所,可以看到他床頭只搭著一條換洗褲子和毛巾,他就是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個月修好路。
當時我就在想,一個人的基本生存資料原來這樣少這樣簡單啊!
拋開他的貧窮和工作性質,人是的確依賴很少的物質輔助就能生存。
況且,我私以為「你越少佔有,就越少被佔有」,斷舍離能還我們一個更清凈、自由的生活。
最後,誰能明白一個天天都在找東西的人的痛苦,就這樣我還不斷舍離!!!這裡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有一位朋友,酷愛明代傢具。
07年買了新家之後,家裡的沙發、桌子、柜子等都買了正宗的明代傢具回來放,當時花了好幾百萬,當時大家都說他土豪。
到12年,他移民了,家裡的明清傢具賣掉,拿回來上千萬。
我們生活中會擁有很多物資,簡單日常的比如衣服鞋子,大件一些的比如家電傢具。大多數時候,買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都會把它記錄為支出,卻很少用看資產、買資產的眼光和心態來看到這些消費。
而斷舍離的精髓之一是像看待投資一樣看待自己的購物行為。
這件東西會給我的生活帶來幸福感嗎?我會常常使用它嗎?它能給我帶來方便、提高我的效率嗎?
購買這件東西,擁有這件東西,會給我帶來什麼價值?
第二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農民,他的妻子得了怪病,覺得家裡擠得住不下。
一位牧師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家裡的雞呀鴨呀都養到屋子裡。
幾個月後,當這位農民把雞和鴨移除屋子的時候,他妻子的病頓時好了,覺得屋裡非常寬敞。
當我們持有一樣東西的時候,常常會盯著沉沒成本(買這樣東西的價格),卻忽略掉它的持有成本。
持有成本才是我們一直要付出的,而沉沒成本已經無法挽回。
而斷舍離的第二個精髓就是關注一樣東西的持有成本,忘掉沉沒成本。
持有一樣東西,我們需要給它空間,而現在一二線房子的價格是3-10萬/平方米;我們需要定期維護它;另外,一樣老舊的過時的東西還會降低我們的效率,比如很卡的手機和電腦。
如果一樣東西的持有成本超過了它能帶給我們的價值,我們就應該瀟洒地和它說,再見。
斷舍離的精髓在 「去虛取實」。
這看上去是反貪婪,其實是貪婪的最高境界。
生活本來就應該在不斷迭代之中慢慢沉澱更好的解決方案。買多少新東西,便扔多少舊東西。
有些小玩意是隨著朋友一起出於好奇買的,對於生活並非必須。
有些東西是一個漫長學習試錯過程中的中間產品,比如買了發現顏色不適合自己的唇膏,比如買了發現不適合自己腿型的裙子。若無替代品則留著,若有更完美的替代品則果斷扔。「買東西」 這個領域其實是相當容易窮盡的:對於一個發達社會而言,每種消費品的主要供貨商就那麼幾個,在他們的某個定價段核心產品當中取最好最適合自己的,基本上可以保證90%的概率下買不到更好的了。
「舍」 的背後是 「取」。比如一個屋子放五盞燈,平時人出於懶只開兩盞,這種情況下如果知道自己的懶,就可以只放兩盞燈,但是挑選亮度和色溫最完美的燈泡。照明效果是比鋪五盞只開兩盞肯定要好得多的。拋棄那些你不需要的東西,包括物品,精神寄託,每日的食物。把眼光放在現在。
我覺得是回收情感,把過多的釋放在物質上的情感收回來。
推薦閱讀:
※音準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無任何繪畫基礎的人,如何能快速練成隨手畫點小東西的技能?
※有哪些讀過以後難以忘懷的短篇小說或文章?
※鄰居欺負人不講理怎麼辦?
※你聽到過的最可愛的告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