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心理障礙(或問題)的外在表徵會引發拖延現象?如何界定?
首先允許我狹隘地定義「拖延」為「不能像病前那樣的速度和質量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
當個體處在抑鬱狀態,自我評價低、工作學習能力下降、意志力下降,會表現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而相對簡單的生活任務雖能完成,卻也因為情緒低落比較潦草。
強迫症患者需要花大量時間完成儀式性動作,或與自己的觀念作鬥爭,最終表現為對學習或工作任務的無能為力。但他們的意志通常是增強的,只是礙於自認為不必要的強迫癥狀干擾了他們「做正事」,據此體驗到「無比痛苦」。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功能同樣受損,發作期陽性癥狀患者的注意力會被病態的思維內容和知覺體驗(就是妄想和幻覺)分散,無法集中精力完成手頭的事;陰性癥狀患者動作遲滯、思維緩慢,嚴重時不說不動、呈現木僵狀態,什麼都做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緩解期雖不受癥狀困擾,但是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工作學習,表現為效率的下降。
記憶功能障礙的器質性損傷者和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由於記憶學習能力下降而表現不如從前,可能產生挫敗感和畏難,即使簡單的任務也因為預先判定「無法完成」「會失敗」而拒絕嘗試,遲疑不做。對拖延症不了解,還請指教:)在@丁若水 的答案基礎上,補充幾個:
廣泛性焦慮障礙適應性障礙恐怖症(例如,工作場所恐怖)社交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包括疑病症(以「身體不舒服」為由,無法工作)
神經衰弱(ICD或CCMD系統特有的診斷)心境障礙(更常見的是惡劣心境,抑鬱症當然就不用說了)人格障礙(常見的如被動攻擊型人格)當然,還有不構成心理障礙的發展性問題,包括人際衝突等,都有可能引發拖延現象拖延不是病態,也不是心理障礙,也不是心理疾病,我認為可以算是一種心理現象。對生活中某件事(例如娛樂,追電視劇)的欲求大於對工作和任務的完成的欲求,因而將之排在較為靠前的重要性的位置,後者的重要性被忽視。
具體的成因:
1,任務的重要性在任務布置以後,並沒有進入長時記憶,而只停留在短時記憶,因而使得重要性被遺忘,而被忽視。2,前者的欲求給予的刺激是直接的,後者則往往需要長期努力才能獲得。因而在重要性上,在那一段時間超過了後者。鑒於兩種成因,我認為首先可以通過強調工作和任務的重要性,例如強調完不成之後將會接受的懲罰,將會拿不到的工資,無法拿到的學分,結果,結局,可以提高其重要性。可以通過回想今天的任務來實現。還可以通過把間接刺激轉化成直接刺激,參見能否用一句話講清楚如何戰勝拖延?中韓冬的答案。
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你真的完不成以後所遭到的悲慘結局。1、任務沒成就感、沒趣味性、沒外在獎勵2、任務難3、上面三者都有,但是性價不高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下雨天也還穿著跑步鞋之類表面很多網眼的鞋,是裡面腳不濕還是濕了無所謂?雨天如何選鞋?
※如何克服焦慮型依戀型人格?
※為什麼男孩子想要變成女孩子 或者說是想要穿女裝(偽娘)?
※在知乎,哪些問題容易出現倖存者偏差?
※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呢?如何克服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