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為什麼有悲劇情結?


這個問題有很多理論。

我最喜歡叔本華的解釋,生命的本質在於生存意志,而生存意志的本質就是痛苦

評論里張占博的話特別深刻,其實就是「痛苦讓人有存在感」

人活著必有慾望,而一切慾望與追求都是由於缺乏,由於對自己現狀的不滿,但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每一次暫時的滿足都會成為又一個新的慾望的起點。

那麼,人怎樣才能擺脫痛苦?擺脫痛苦的根本辦法只有擺脫意志。擺脫意志無非是要擺脫產生慾望的自我或個體,即走向死亡。一旦沒有了產生慾望的自我或個體,沒有了意志,也就沒有了表象,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世界就等於「無」。

悲劇所暗示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本來性質,所展現的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鬥爭。人們要從根本上擺脫人生的痛苦,就必須捨棄一切欲求,滅絕生存意志。悲劇的作用正在於能夠向人們揭示出這一點。

悲劇是「在我們面前演出人類難以形容的痛苦、悲傷,演出邪惡的勝利,嘲笑著人的偶然性的統治,演出正直、無辜的人們不可挽回的失陷」(《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所以我們在悲劇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長的鬥爭和痛苦之後,最後永遠放棄了他們此前熱烈追求的目的,永遠放棄了人生一切的享樂;或是自願的,樂於為之而放棄這一切。」

人生下來本身就是罪過,而「悲劇的真正意義是一種深刻的認識,認識到[悲劇]主角所贖的不是他個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馬克思、恩格斯也有過關於悲劇的論述。有興趣的可以google。


因為人皆有惻隱之心。


關注悲劇投射出人們的求生本能

  人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求生。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包括怎樣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怎樣會毀滅。凡是與生命相關的主題,都會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幾乎所有的悲劇都是與人的生存問題相關的。一個人在悲慘中去世,就是最大的悲劇。由於悲劇都與人的生存相關,勢必引起人們的關注。

  愛情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會給人力量,給人最幸福的感覺,失戀是人能承受的痛苦的極限。愛情是人們繁衍生息的途徑和需要,因此它也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基於這些,人們對愛情的關注,是無法控制和壓抑的本能。

  悲劇作品大部分以愛情故事為線索,引發一系列的故事。人們對愛情需求的本能使他們去關注愛情故事,尤其是帶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惋惜、同情與共鳴。悲劇的這一特點也能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看悲劇是人們緩解壓力的一種途徑

  無論生活在什麼時代,壓力都是如影隨形的,多年來人們對緩解壓力,宣洩負面情緒的途徑孜孜以求。哭是人們宣洩情緒的很好途徑,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壓力大得要使人崩潰時,大哭一場,雖然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但會使人心理上輕鬆一些。(http://www.lansin.com/weekly/detail/23432)


《史記》中兩個個性迥異的人物大家都知道吧——劉邦和項羽。劉邦部分乏善可陳,而楚霸王卻很受司馬遷偏愛啊,為啥司馬遷不愛成功者偏愛失意者呢?

烏江自刎、告別虞姬,讀來如此感動,李清照詩曰:「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不知道歷史上真實的劉邦和項羽到底是怎樣的,但是司馬遷成功地營造了一個具有美學意義的偶像。美麗而孤獨的結局,幾千年來人們都懷念這個角色。

司馬遷是不是有一種使命感,要書寫一個革命者內心的荒涼,而使成功者感到害怕?劉邦贏得了江山,輸掉了什麼?

一個人懷抱夢想,而他的夢想最終卻無法在現世里完成,夢想越是無法完成,越具有詩意。夢想假如實現,革命假如成功,革命就變成了體制。體制浪漫嗎?

悲劇,應該就是為這種失敗者的文化找到出口吧。我們應該更尊重人性,而不以現世里的成敗論英雄。


子曰: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人生大部分的事情都不如意的,能說真心話的人寥寥無幾。這就是人生的真相,客觀來看大部分人本身就是悲劇,志不得、意非滿,只是我們去看淡這些,降低期望,才能勉強自我慰藉。

而悲劇,正好是這種情緒的出口吧。


因為人心太軟!


才疏學淺,講講某個片面。

悲劇的力量感是超越了幸福正能量劇的。

看了後者,也許短暫來說覺得充滿了能量,遇到挫折便覺為何與想像中不同,企圖再看一遍的時候會痛罵這是編給誰看的童話。

而前者,不管自己多麼不如意,看到悲劇中的角色,總會有一種且行且珍惜的對於人生的謹慎與敬畏。而這種反面的東西,卻能給予長久的動力。


除了和喜劇共有的荒誕,悲劇更「真實」,更符合人生「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這樣的狀態。其次,悲劇往往包含著犧牲,儘管很多的「犧牲」根本無足輕重,所謂天地芻狗,但人類的審美傾向還是賦予其一定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人類最大的心理需求之一和人生疑問之一「我是誰,我如何存在」。


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存的渴望壓倒對幸福的追求。都來源於動物性,前者無法抗拒,後者總能妥協。人們對危險,痛苦,死亡的敏感,那是幾十億年的生命演化烙印在你的基因里的,愛情,友誼,快樂,幸福這些字眼跟隨文明誕生不過短短一萬年。悲劇以及與其相關聯的事物,即時在這個文明階段,仍算是常態。所以悲劇更能喚起人們的情感體驗。


因為幸福的一生,轉瞬即逝。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有時渴望痛苦。


或許是人們幸災樂禍吧?


悲劇總是讓人深刻,痛苦總是比快樂更讓人刻苦銘心,更容易讓人銘記。


很多人都會有一些情結,有的戀父,有的大叔控,還有懷舊情結,自虐情結,臆想症。漫漫深夜,發現自己鍾情於悲劇情結。打動我的愛情是悲慘的,印象深刻的女主角是悲情的,醉心的畫面是凄美的,扣我心弦的樂曲是悲傷的。對於我,腦海里,睡夢中,臆想時,訴說的全是凄美的畫面和故事,而且全情投入不想抽離,意識遊離之時,覺得這一生該是悲壯的,願為愛情殉情,甘為摯友抵命,為心底的純凈躍入玉龍腳下的寧靜湖泊,或皈依佛門了卻紅塵,或浪跡天涯化入塵土。在人生至凄至美時,呢喃著最想吐露的字字句句,吟詠出眼角的淚滴,雋刻在故人的心底,待後人望而卻步,止於雙蝶翩翩起舞時,拈一雛菊,仰止而奠念,那經年的凄美,她真真切切的,來過。這只是情結。


我想試著回答一下。就像好多知乎的答案說,要定義什麼是悲劇。那麼我認為悲劇可以大體上體現為死,痛苦等被悲劇本身所引起的一些內心深處的感受。比如說如果一個英雄犧牲了,但是國家從此解放了,此類劇目還是被認為是悲劇。那麼悲劇情結如果我理解為內心會有這種這種渴望,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或者是對這種事情更有一些惻隱之心。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的幾個原因來看:

1。本來世界上這樣的東西發生情況很少,物以稀為貴

比如說本來英雄犧牲這樣的事情就不是很多,而且可能觸動了我們的內心深處因為我們可能做不到這一點等等。相對比來說,一對情侶,如傲慢與偏見,即使經歷了很多的挫折,不會讓我感到很大出所望,因為畢竟很平常嗎。

2。總是希望看到發生在別處的事情比自己身上的更加悲情,所以自己內心會有解脫

這種人一般都是經歷過一些悲傷的事情的,因此一些悲劇情節更能使自己產生共鳴。因為知道在悲劇中是一種很難受的過程而轉而同情別人,設身處地地設想。 而通過這些過程,可能會有一種內心相通的感覺,而且也是一種解脫。

3。悲劇情節能夠使人產生強烈情感,也使我們在不親身經歷一件事的時候而了解這件事

歷史劇中這種悲劇情節特別多,我認為其實一部分是作者的渲染;因為如果沒有辦法親身經歷的話,讀者可能產生的悲劇認同感更加強烈,內心的觸動更加強烈。這個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們會看到一些偉大的作品其實都是悲劇作品,而從內心感到悲劇作品是一種人的性格的升華。而在無痛,無直接損失的情況下了解這種經歷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所使,是嗎?

其實生活還是開心的事情多,但是悲劇情結可能是以前經歷或者是思想意識形態的一個遷移默化的影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英雄和歷史作品。

希望大家提出批判和補充。


推薦閱讀:

你在哪一刻突然感覺自己長大了?
一直感覺沒有人喜歡自己,甚至覺得不會有人喜歡自己。這種情況普遍且正常嗎?大家的心理是怎樣的?
你以什麼心理看待知乎的贊同票?
火鍋先生潑湯等類似事件中,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人」是怎樣的心態?
你有哪些最裝逼而且成功的神操作?

TAG:心理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