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扶持明朝後裔當皇帝,自己當個兵馬大元帥,滿清獲得政權嗎?

明朝的皇帝高度集權,特別是明末的黨爭又使得決策層,管理層離心離德。如果闖王象徵性延續明朝的法統,南方的個王林立會承認嗎,吳三桂呢?關外的多爾袞滿清會戰勝明國嗎?如果沒能戰勝,這種貴族寡頭體制會不會崩塌(沒有戰利品)


那些說李自成像題主說的那麼做就會被部下砍掉腦袋的,我想問:李自成藏身商洛的時候身邊幾十幾百個人,為什麼沒有人提著他腦袋去請賞呢?李自成火併地位當時比張獻忠還高的盟友羅汝才,夠讓手下寒心了吧?怎麼沒有人要砍李自成腦袋去投降呢?

請你們記住,你們口中的土匪,在山裡餓了十幾年之後的康熙二年,還打的湖廣總督董學禮丟盔棄甲倉皇敗逃。大陸上最後一支反清隊伍李來亨,是你們口中土匪李自成名義上的孫子。你們口中的土匪李自成一家在與清朝作戰過程中,犧牲了李自成的叔父,李自成本人,李自成侄子、義子李過,李自成侄孫李來亨,李來亨兒子(姓名不可考)整整五代人。我想問你們,哪個土匪有李家的忠義?李來亨無愧民族英雄稱號。

回答題主的問題,李自成在崇禎死後是不可能再與明朝皇帝議和了。不是所謂要自己當皇帝給手下封官的問題,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已經建國,大順的國號是從1644年元旦就開始使用的,也就是說李自成打下北京的時候就已經是實質上的大順國的皇帝,但在名義上只是王。如果他只是一心想當皇帝,在哪都能當皇帝,參見張獻忠在四川稱帝。

其實從一開始李自成的目標就不是北京,那些說李自成只知道流竄的,請注意,李自成經營過河南,但被侯詢決黃河淹了,轉戰陝西,在西安立國,本身就是在陝西深根固本的意思,至於為什麼會去打北京,是因為一開始要打的不是北京,李自成出兵的目的是清掃山西明軍的重兵集團,因為李自成戰略方向不止北方,劉芳亮部出兵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袁宗第部在湖北方向,如果李自成一心要打北京,怎麼可能傻到留著袁宗第的七萬大軍在湖北這種當時並不緊要的地方?要知道李自成出陝西帶的嫡系軍隊都不足十萬。李自成戰爭目的是山西的證明還有一個,就是李自成在山西唯一正兒八經打的一仗:寧武關之戰。寧武關並不在通往北京的路上,周遇吉也並不是寧武關守將,實力很一般,寧武關卻是重要關隘易守難攻,李自成為什麼要繞遠路去啃這塊硬骨頭?答案就是他的目的就是要清掃緊鄰陝西的山西明軍勢力,保障作為根本的陝西的安全。至於為什麼打山西打到了北京,前面的回答已經說過,李自成根本養不起投降的十幾二十萬明軍,如果不給他們發餉,一旦作亂李自成說不定打不過幾倍數量的降軍,所以必須要去北京掙錢養活投降的明軍。

未完待續

更新一句,很多人把李自成進城之後的追餉和一般的亂兵搶劫混為一談,我可以明確的說這是錯的,李自成進京之後軍隊紀律是非常嚴明的。詳細史料等我不忙的時候貼。

以上出自顧誠先生《明末農民戰爭史》第12章第2節,因為我不太懂知乎上引用的格式要求,所以直接截圖,至於圖片中出現的和諧標誌,應該不難理解原文是什麼。

至於為什麼我說大順軍的索餉與一般的土匪搶劫不同,因為索餉其實就是實際上的打土豪,李自成為了給人民休養生息,在當時陝西實行了三年免徵的政策,也就是說李自成基本沒有收入來源,除了打土豪別無他法,所以李自成基本是打到哪,追贓到哪。追贓過程肯定不是和平進行的,崇禎低三下四都求不來錢,想讓那群貪官污吏們主動把錢拿出來是不可能的。李自成不願意向自己統治下的人民伸手,又不會做生意,就只能靠打土豪來賺錢。但從戰略角度來講,李自成的行為是錯的,因為李自成自己的官員體系並沒有建立起來,管一個省可以,但想要統治全國,只能依靠那些明朝降官。但索餉已經把過慣好日子的士大夫們得罪完了,李自成已經徹底的站到了時代的對立面,而李自成不存在逆天改命的能力,所以走向敗亡之路也是理所應當。但大家仔細想想,如果李自成像崇禎一樣征三餉,靠民脂民膏來養活軍隊,和士大夫們把手言歡,那麼李自成和崇禎這樣的獨夫民賊與屠遍神州大地的韃子還有什麼區別呢?曾經為了不被餓死而奮起反抗,遇到一次次挫折從來沒有低頭,有過無數次招安投降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卻始終沒有改變自身立場的李自成,永遠都不是人民的敵人。

不過在《明末農民戰爭史》的觀點裡,有一個我是不認同的,就是李自成從崇禎內孥里的繳獲,我是不認為崇禎有錢的,原因很簡單,崇禎並不是一個會賺錢的皇帝,當時處於小冰河時期,農業減產,光靠從餓死的農民身上根本摳不出來錢。而崇禎繼位的時候內孥本身就已經沒錢了。死要面子的崇禎如果有錢是不可能低三下四的朝大臣們要錢的,這個問題知乎上有相關的回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

接下來,回答一下評論里一位朋友提到一片石慘敗的問題。確實,李自成時期順軍幾乎是逢滿清必敗,不只是一片石,在潼關,在陝北,在湖北,全部都是以慘敗收場。這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一是八旗騎射無雙,二就是李自成手下全部都是戰五渣。但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會扯到吳三桂的問題,會比較長。我中午又得休息一會不然下午工作太困,所以請允許我下次再更。。。

看到評論區有催我更新的小夥伴,非常感動,也很愧疚,其實我並不是故意不更新,畢竟我再喜歡黑東林黨,也不能主動當公公,主要是我在寫回答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我記憶中一部分出了很大的謬誤,於是誠惶誠恐的回去把相關的史料又看了一遍,這才回來繼續編輯的回答(上面全是借口,其實就是因為懶)

我現在坐在回家的火車上,列車長很貼心的給我們開了暖氣。而說到暖氣,大家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畫面肯定就是吳三桂了(神邏輯)。接下來我儘可能的分析一下吳三桂的形象,這部分主要是我個人的私貨,文筆也不好,大家就當看一個熱糊塗了的小學生寫的作文吧。

接下來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吳三桂降清並不是一次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偶發事件,而是蓄謀已久的叛國。大家都知道吳三桂這個人,但知道他的長相的人應該不多。吳三桂非常的帥!帥到什麼程度呢?圓圓曲中有一句「白皙通侯最少年」。還有記載「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頗以風流賞。」(出自《吳逆始末記》)。此外,我還看過吳三桂第一次去北京的時候帥的全城轟動,京城裡從青樓女子到大家閨秀都為之傾倒的記載,但我記不清在哪看到的,所以沒辦法貼原文。反正吳三桂很帥,很風流,完全不是正常的粗獷遼東大漢的樣子(因為他祖籍在南方,好像是他爺爺的時候遷到遼東的)。當然,光因為一個人曾經長得帥很風流就說一個人不可能為愛瘋狂當然是強詞奪理,這只是一條。

吳襄在北京城破之後曾經收到吳三桂的五封家書,然而我特么又找不到這五封原文了……我百度了一下 只找到了一篇第一封,還是從證偽的文章看到的……以下是家書原文:

四月初一日, 吳襄繳到三桂廿二日書, 雲: 「 聞京城已陷,未知確否? 大約城已被圍。如可遷避出城, 不可多帶銀物, 埋藏為是。並祈告知陳妾, 兒身甚強, 囑伊耐心。」

證偽者認為,十九日北京城破,吳三桂二十二號不可能得到城破的消息,山海關到北京最快要五天,所以是偽作。我認為這封家書是真的,證偽的觀點很容易破,吳三桂聞京城已破並不代表京城真破了,因為下一句吳三桂猜測大約城已被圍,說明吳三桂連北京城被圍的消息都不確定,京城破了應該只是吳三桂從逃難的難民或者其他什麼來源聽來的傳聞,古代那種大部分消息靠人說的年代,有逃兵或者難民得知李自成接近的消息開始逃難,別人問他為啥跑,稍微誇張一點,結果傳來傳去,傳到吳三桂的耳朵里變成了京城已破也很正常,如果是吳三桂得知確切京城已破的消息,他不可能再來一句大約城已被圍的。既然這家書是真的,我們來看內容,吳三桂說:「爹啊,聽說要打仗了,你趕緊跑吧,跑的時候別惦記著錢,錢藏起來以後回去挖,順便告訴我老婆,莫挂念。」一個胸無大志的小民形象瞬間就出來了。後世流傳的三種吳三桂降清的說法,一是吳三桂聽說他家被追贓,家產全沒,怒而降清;二是吳三桂聽人說全家被殺,怒而降清;三就是聽說陳圓圓被搶,怒而降清。第二種可以直接排除,因為李自成進軍山海關的時候帶著吳家一家老小,吳三桂要是真在乎家人性命,他就應該獻城投降。第一種和第三種莫非是為財和為情而怒的區別,但不管是為財還是為情,不顧名節、不顧家人性命降敵都是莽夫所為。而吳三桂真的只是衝動的莽夫嗎?讓我們重新理一下這段時間發生的大事:十五日,李自成到達居庸關,守將唐通投降,北京已經唾手可得,同時李自成派和吳三桂有同僚關係的唐通前往山海關勸降吳三桂和高第。吳三桂接到降書很高興,和唐通交接了防務,帶著本部前往北京受降,二十四日到達永平府(原諒我不知道永平是哪裡,只能照著說),貼了一張安民告示,大意是我是去接受新朝冊封的 地方官民放心。然而過了兩天左右,情勢突變,吳三桂突然回師山海關攻打毫無防備的唐通,只有幾千兵的唐通不敵,率殘部駐於一片石,同時向李自成求救,這時候大約是三月三十日左右。四月初,滿清得知北京淪陷的消息 ,多爾袞認為干一票大的的時候到了,開始大規模徵發兵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男丁全部徵發,四月九日,多爾袞帶著滿蒙八旗三分之二和漢軍旗全部男丁出發。十日李自成得知吳三桂降而復叛的消息,開始準備出兵山海關,十三日凌晨,留下一萬左右兵馬防守北京,李自成帶著其餘大順兵馬和崇禎的太子,以及一路抓的明朝親王,還有吳三桂的家眷出發。十五日,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並且派人與吳三桂聯絡,二十一日,李自成到達山海關 擊敗吳三桂,二十二日,多爾袞到達山海關外坐山觀虎鬥,吳三桂不敵李自成,於二十二日夜親自出城向多爾袞投降,並於次日上午發動對李自成的進攻,順軍大敗,自此山海關之役結束。

注意這兩條,吳三桂發動對李自成的叛亂時間大約是滿清得知北京變故的時間。時間上判斷,吳三桂的使者和多爾袞的使者相遇於共同路程一半的地方,意思是兩者出發時間相差無幾。巧不巧?如果我再告訴你,吳三桂的兩個舅舅祖大壽、祖大樂和吳三桂的親哥吳三鳳以及一大群吳三桂曾經的同僚在滿清效力,最遲從1642年開始,吳三桂和滿清方面就有大量書信來往,這些巧合是不是就更加詭異了一點呢?那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吳三桂投降滿清根本就是一次蓄謀已久的叛國呢?畢竟吳三桂面對帶著家眷和先帝太子的順軍,可是上去就打的。這時候可沒見吳三桂愛銀子、孝順爹、疼老婆啊?

吹牛逼吹上癮了,扯得遠的沒邊了……全篇回答百分之九十九和問題沒關係……

稍微回去一點,繼續講李自成,一片石之戰打輸順軍打輸原因很簡單,順軍戰鬥力確實比八旗差,況且多爾袞還帶著會鑄紅衣大炮三順王,裝備很強。最重要的是,李自成軍隊十萬不到,是一直存著招降吳三桂,利用山海關堅城對抗多爾袞的心思。畢竟在李自成看來,自己手裡掌握著吳三桂所有的把柄,於孝於忠,吳三桂都應該歸順自己,大順開的父子封侯的條件也是相當豐厚(順軍公認第二人劉宗敏也只是侯),然而沒想到的是,吳三桂可能很早就準備做韃子的親王了。兵少,兵疲,一片石之戰輸了,真的很正常。

寫不動了……吳三桂的部分算是我對我了解的信息以及個人想法的整理,不足和謬誤之處希望大家諒解,因為我真的實在看不懂地圖……

有時間再繼續更李自成撤出北京到最後身死的部分吧,可能還會寫一些我對南明其他人物的看法。謝謝點贊和評論的各位大佬們的支持。


首先明確兩點:1、李自成早在西安時就已經稱帝;2、李自成從未向崇禎提出過請求封王、割地西北建藩的議和條件。由於第一點大部分人都知道了,本答案主要說明第二點。

題主大概是看了點二手地攤,才會鬧出一個皇帝向另一個皇帝索求封王的笑話來。

當時就在北京的趙士錦在《甲申紀事》里寫的很清楚了。

勛奏云:力不敵,割地講和何如?上亦頷之,勛往返而議不成。

可見太監杜勛的確是在李自成和崇禎之間往來,然而「往返而議不成」,雖然崇禎很不要臉的想要割地求和,然而李自成根本沒有同意,自然更不存在李自成主動索求封王割地的事情了。

平寇志也記載了這一段:

備述賊不道語,請上遜位。

明季北略這本YY小說的原文:犯上不道語,請遜位。

李自成提出的條件不是什麼封王割地,而是要求崇禎禪讓退位。這在牛金星起草的勸降文書里就說的更清楚了:

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爾之孝。

杞國是夏朝遺民,宋國是商朝遺民,這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就是要崇禎主動禪讓退位,而李自成回報以「享祀永延」。

可見,所謂的李自成都在西安稱帝了,打到北京城下,卻突然要求索取封王割地,只是明末士大夫和官僚地主們的主觀想像,特別是在這段想像中,還特地強調了「亦不敢聞於上」,純粹是為了塑造崇禎殉國的形象而已。

實際上只要認真檢索史料,就知道崇禎雖然一再不要臉的請求割地求和,但由於李自成要求的主動禪讓條件,超過了崇禎的底線,崇禎最終才選擇了自殺。是崇禎要求割地封王,而不是李自成索求割地封王的。


會被部下割頭獻清,闖王的部下太多了,他養不起這麼多兵馬,或者說流民,他們集聚在闖王名下就是為了活命吃飯。

因此,他必須縱兵大掠北京,把滿朝文武官員抄家滅族,在進入北京的那一刻,這隻部隊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試問,南方哪一個王爺敢在此時,封他一個大將軍?這等於政治自殺,先帝屍骨未寒,大小官員在北京的萬貫家財,雕花樓閣都沒了,誰敢和闖賊議和?

就是議和了,這些人連闖賊破城都不願拿錢糧出來,都不願意帶家丁護院「一死以報君王」。

拿什麼和闖賊談?

拿什麼和數百萬饑民談?

我從來不覺得明亡的可惜,它就應該亡。

「流寇不殺我,官軍要殺我,要我這個良民的腦袋去向朝庭領我交的錢糧。」

大明不亡沒天理。


李自成的軍隊,總數有幾十萬,以6萬老營為核心戰鬥力,剩下的是從西安到北京沿途裹出來的饑民和降兵,李自成4個月時間就從西安打進了北京,其實與其說打,不如說那些明軍就是直接投降討口飯吃的。

這幾十萬人是李自成的倚仗,也是他的包袱,更是一個大炸彈,即將爆炸,因為華北地區養不活這麼多人了。多年天災,滿清5次入關的兵劫,使得原本在北京後方的華北平原乃至山東、山西的農業生產都被嚴重破壞。李自成想安定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議和,把包袱扔給崇禎,自己帶老營會關中去經營,作為出身底層的領袖,如劉邦、劉備、苻堅、朱元璋一樣找個「功人」給他經營後方深根固本,之後未嘗不能奪得天下。

但是歷史就那樣發展了,誰知道剛到北京城下,城裡文武官員、太監勛貴們就爭著把崇禎給賣了啊,那些人都以為這只是正常的朝代興替,想著趕緊向新主子表忠心,或是等著李自成來「禮賢下士」,拉攏人心。哪知道兩年前李自成還只有十幾個人在商洛山裡做著山賊這份有前途的職業啊?李自成沒有穩定局勢、建立朝代的本錢,他能怎麼辦,他也很絕望啊。吳三桂那五萬關寧軍就真投了他,他也養不活啊,所以他在和吳三桂多次談判,吳三桂的多次反覆中,他的條件已經提成了他自己劃關中稱王,把明庭交給吳三桂,讓吳三桂當明朝攝政王。

但吳三桂也不傻呀,那幾十萬人他也養不起,就連山海關的5萬人,在北京丟失之後,也失了補給,一著不慎就得困死餓死。投降滿清,其實是吳三桂的最優解,而且滿清的氣魄很大啊,皇太極有秦孝公、燕昭王、漢高祖之風,不惜千金買馬骨,而且知人善任,東江的幾個殘兵敗將,窮途來投,皇太極親身迎接,直接封了三王一公。皇太極死後順治親政也是以皇太極的親信索尼、鰲拜為政府首腦,孫可望在永曆朝內亂中只剩200人來投,也是封王,對比其手握兩省之地、十萬大軍時期投靠南明,最初竟只封景國公,差別太明顯了好么。

歷史上很多人其實都是做到了他可行的最好的辦法,後人的假設其實大多根本走不通。


李自成無非是得天下太容易也太快,別說最基本的治天下的戰略規劃都沒有,甚至連基本盤、根據地都沒有,自始至終都只是一打到哪裡算哪裡的流寇而已,雖然說官逼民反天經地義,但李闖都當皇帝了還做賊匪的勾當,闖賊二字就是他最好的謚號,大順賊皇帝。

朱重八起點比他更低,環境比他更惡劣,但廣積糧高築牆戰略笑到了最後。如果李闖真有眼界抱負與戰略規劃,在1640年崇禎開始著手與滿清的松錦之戰後,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甘陝老窩再徐圖擴張,而不是蝗蟲一樣憑本能辦事。

甚至可以說,即使在1643年搞死孫傳庭進佔西安之後,只要他能耐心經營大西北,那麼南有張獻忠懟明,北有多爾袞懟明,他完全可以夾在中間搞根據地建設,笑到最後的多半是他而不是多爾袞。但是只要他在基本盤沒搞牢的時候就猴急著佔北京搶銀子,則無論他怎麼搞都必定敗亡,因為他把自己放在了明、清和所有農民起義軍的對立面上了,不死都沒天理。


這個問題當年主席給過答案

你又何必再來問我們這些凡人

主席說我不學李自成,你們也不要學劉宗敏。

這句話是進京的總綱

如何他也說了怎麼不學李自成

首先是表明了態度,我是進京趕考的

什麼意思?意思是進京不是目的,進京是個門檻,能不能進的好,是次考試,我們要重視,以考試的心態面對進京。這一句話就把李自成的很多問題給解決了,當初李自成要是帶頭用考試的態度進京,後來的故事很難說還會那樣。不過主席說的話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思,他一句進京趕考,你以為只是態度學會了就能贏,那就小看主席了。

為什麼用趕考這個詞?

古人云十年寒窗進京趕考

你得做好準備了,才能這樣高調趕考啊,不然不是找打臉嗎?

進京之前,Tg的收入就遠遠超過果黨了,進京的隊伍是帶著錢,帶著糧,大部分戰士在家鄉都是有土地的人了,才有底氣說那句你們不要學劉宗敏

劉宗敏縱兵搶劫,不僅僅是為了給自己搶,手下那麼多人跟著他拚命,沒點好處,難道是為了朱家王爺的平安嗎?其實劉宗敏是不得不搶,不要把責任都推到劉宗敏身上,八旗兵搶的比他少嗎?問題是什麼時候搶,怎麼搶?帶著一群餓死鬼,哪能忍得住啊?

肯定進城第一事就是搶錢搶糧搶女人嘍……

所以李自成想成功,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準備,然後端正態度,認真考試。

接下來就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了。

然後問題來了,誰是窮寇?怎麼不學霸王?

窮寇不是京城的那些大款,也不是關外的八旗,是朱家的皇子皇孫。

大萌因為以前有藩王造反成功過,所以經過二百多年的整治,皇族的戰鬥力幾乎沒有-……

而且他們每年佔用的國庫開支往往是國家收入的一半,再加上他們在當地的巧取豪奪,這種富得流油的肥羊,你不追一追,對得起財神爺的保佑嗎?

收編前朝官員,追擊前朝餘孽,這才是正事。

拿著朱家王爺的東西收編吳三桂,這是無本萬利的生意啊……非作死……

不學霸王字面意思大家都懂,我就不啰嗦了,我說點主席可能有的深意……

霸王輸的真正原因是輸在政治,為什麼大家都跟著劉邦十面埋伏他,而不是跟著他十面埋伏劉邦?他沒封王嗎?沒給好處嗎?

不是,是沒封好王,沒給好處給的漂亮

明末的政局,你只要捨得給錢,給地,給帽子,丘八們還是很實在的願意拚命的。

李自成封官許願,比後來的我們容易多了,向北打,可以給東北王和西北王,向南打可以給鎮南王和東南王。西南留給劉宗敏,將來等吳三桂拚死了八旗兵兄弟倆由西向東,順流而下,再幹了東面那一片,不挺好嗎?

看完我說的這些,你有沒有發現李自成其實是必敗的

因為他進京也是趕考,可他還是沒準備好就去考試的人,要錢沒錢,要糧沒糧,還沒集中複習一下,毫無準備的就進去考試了,能考好就奇了怪了,所以李自成想成功,只有一個辦法,準備好再進場-……


其實李自成最初想乾的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事。如果崇禎皇帝不自殺而是投降了,那是有可能的。但是崇禎一死,這個基本上就不大可能了。畢竟「逼死先帝」這四個字使得他無法打明朝的旗號了。

有一段這樣的史料:

闖復令杜勛求成,莫敢奏。內侍微言之。上召入,勛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因勸上如請為便。上語魏藻德曰: 「今事已急,卿可決之。」藻德默然,曲躬俯首。時上憂惑,於坐後倚立,再四以詢。藻德終無語。上謂勛曰: 「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大怒藻德,推御坐仆地,入宮。

可見李自成兵近北京之時,曾經派了已經投降的崇禎帝的心腹太監杜勛去見皇帝,並提出了裂土封疆就退兵的談判條件。崇禎帝並沒有大怒殺了杜勛,實際上也很心動。但是關鍵時刻,崇禎帝沒有決斷力又怕擔責任的老毛病又犯了。想把這事推給首輔魏藻德。陳新甲先例在前,魏首輔哪敢擔這個責任?於是君臣發了一番脾氣,正事卻不了了之,沒有推進下去。


李自成兵圍北京時要求過封西北王,然後幫著打滿清,功成退回西北。崇禎硬漢子,死也沒答應。


李自成把太子還給吳三桂,讓他當明朝攝政王,吳三桂為什麼最終沒幹呢?因為他還是收不上稅,頂著大明的名頭,又不能對東林大開殺戒,頂不了多久反而會被文官設法幹掉。反而讓滿清上台,可以放手把江南屠了,軍隊靠搶劫自籌軍餉就是。


一句話,不可能!

好了,換下一個問題。


首先,農民階級的起義有一定的局限性(歷史上成功的也就三個),當他們浩浩蕩蕩進入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候,就像劉姥姥進入了大觀園之內,此時此刻他們的。劣根性暴露無遺,燒殺搶掠,他們好比後來的八旗子弟,骨頭已被美酒女色累軟,這才是他們沒有戰鬥力的根本。再加上政治上的無知,當初亡了大明只是因為他們站在道德,政治的順風口,所謂天道在他。再說大明這一邊,皇帝被逼死,大臣被勒索,明朝上下,國亡家破,人財兩失(吳三桂就是例子)沒有人願意,也不敢這樣做,皆欲殺李自成為快,這才有滿清僥倖得天下。

順口扯一下,人人皆有私心,無論你是聖賢,還是凡夫。


他都已經在西安建號稱帝了,怎麼還可能立個朱明王爺,那他的帝號是不是要削掉。


李自成唯一的操作失誤就是去一片石。只要去那兒,一切假設都免談。

李自成和其他明末農民起義軍有何不同?李部是極少數沒有投降過政府軍的勢力,有也是偽降旋即復叛那種。李自成死後,李部繼續在李自敬李過李來亨三代領導人的領導下繼續於清軍作戰,期間被明軍坑過,被孫可望坑過,但是極少出現內訌。李自敬和田見秀爾後降清的主要原因是荊州戰役,被一股從明軍防區意外出現的清軍擊潰,導致的不知所措,後果不其然的被清軍全部殺害。而李過高一功則遭遇孫可望伏擊損失慘重,李來亨堅決扛清,十分慘烈。

革命性也好,頑寇也罷,李自成部與明末其他農民起義軍有非常大的不同點。就這麼一支軍隊,跑北京城下了,然後李自成做小,讓朱家繼續做主,這很難令人信服的。要知道,傳庭死而明亡矣。我大明已經沒有資格和人談判了。

李自成是否繼續與崇禎或者其他朱姓合作,那都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無非是走個禪讓法的合法性。與朱家合作,也不能讓他不去一片石。

再說一下,明末其他主要流寇,羅汝才非常能打,已經被李自成火併掉了,這個十分可惜。同時也造成了左革五營的分裂。

八大王張獻忠,是聲望僅次於李自成的。然而張曾經為勢所迫而降明,一遇清軍便身亡,死後養子四將軍迅速火併了宰相汪兆齡和王后娘娘,而且這內訌並沒有結束,四將軍之首的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矛盾一直在持續發酵,最終導致了雲南國徹底垮台(李定國年長孫可望十歲,而屈居於其下,此矛盾似乎無法調和。這大概可以歸類為袁紹曹操陷阱,本來想做曹操的孫可望,被假天子以令諸侯的李定國搶先一步)。張部的革命性團結性始終無法於李自成部相提並論。

李自成在一片石之後,發生了什麼?這裡就不得不佩服達子的戰略高明了。達子非常清楚誰才是主要的敵人,一路對李自成窮追猛打。李自成面對的敵人,則不止清軍,還有明軍和張獻忠。張獻忠在李自成最危難時刻,進逼西安,使得李自成首尾不能相顧。這操作騷的一逼,老張後來被達子一波帶走也怨不得別人。

李自成本人性格也有缺陷,凡事喜歡親力親為,帶兵打仗都是親征。同類的還有劉邦,竇建德這種。竇就是被李世民突了,導致全線崩盤。劉邦也是憑藉自己極其風騷的走位,才沒有突遭不測。包括李自成最後九宮山遇難,也和李親自探查地形不無關係。同類的有李世民,李探查地形的時候,也差點掛過。

綜上所述,一片石劇本是李自成生涯的轉折點。


明朝的皇帝高度集權?你的問題第一句話就是錯誤的好不,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的你心裡沒數?


滿清依然會。這種假設歷史其實沒多大意義,很多時候歷史的走向有其必然性。大明王朝內憂外患,官員貪污腐敗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各地農民起義,如果李自成扶植一個明朝後裔(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歸降崇禎帝,很多人講李自成打到京師門口說和崇禎談判回去當西北王這個還暫時不清楚真假),那麼李自成可以幫助明王朝鎮壓農民起義或者抵擋滿清。可是這還是沒有解決大明王朝的核心問題:重稅,天災,腐敗,黨爭等等一系列問題,甚至來講連農民起義這個問題都未必能解決(農民吃不飽飯啊,能不起來跟官府幹嗎),大明王朝還是會崩潰。崩潰了怎麼去抵擋清軍?

光從軍事上談也無法抵擋了,明清松錦之戰明王朝八鎮十三萬僅有的精銳部隊全部損失殆盡,一大批戰將被斬殺,洪承轁降清,祖大壽被俘,關寧錦防線被撕碎。關外就剩個寧遠,將領就剩個吳三桂,僅有的一點關寧鐵騎守在關外。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後來戰死,李自成能有這些人厲害?他帶的幾十萬上百萬農民軍,有多少戰鬥力?無可戰之將,又無可戰之兵,焉能抵擋滿清鐵騎?


對的,對的。李自成當皇帝時打不過滿清,當兵馬大元帥反而可以打得過滿清。很好,這很合邏輯。

難怪我大清在打完甲午之後還會向十一國包括日本宣戰,根本就是作死啊。


李自成但凡有點腦子和政治思維,在北京做的不是那麼過分,懂得籠絡關東武將集團,吳三桂就能幫他繼續把多爾袞擋在關外,等到短命鬼兩腳一蹬,滿清內亂,關內很快就能統一。哪裡會有部下割他腦袋的事情發生。


第二天他的人頭就會放在盒子里給新的首領。

李自成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成百上千萬的流民。對於小股的流民也許會撫,因為這是可以消化的人力。但對於大股流民來說,根本沒有足以消化他們的資源,所以必須殺,不論是清還是明,都必須殺傷大部,再逐漸招撫。而流民本身不事生產,是無法維持自身消耗的,只能不停搶掠,結果卻消耗了更多資源。一旦資源不足,那麼必然會要麼死於內亂,要麼死於外敵。

這是他本身的政治經濟結構所註定的,想成功就必須改變這樣的結構。


你太高估李自成了,他的軍隊本質上就是一幫流寇而已,根本沒有足以仰賴的根據地和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及相應的人才重視,他算是一手好牌被玩兒崩了吧。不信對比一下那些成功的就知道了,劉邦據關中蜀地,劉秀經營河北,曹操建設許都,李唐先是太原後來關中,明太祖從打下南京後就開始以南京為中心鞏固統治,清朝割據東北,我黨掌控陝北。有了一塊根據地你就可以有充足的兵源和一定的統治管理經驗,相應的人才選拔也跟的上,一旦事成也不過把先前的經驗推向全國而已。像李那樣打下北京卻不知道該怎麼管理經營的怎麼會是名號的問題,明顯是智商和眼光的問題,說句誅心之論他就是個鼠目寸光 胸無大志的土匪頭子罷了。打下北京後我看他更想撈一票大的而不想自己建立一個王朝,要不然他也不會昏招迭出,最後落得身死九宮山。


李自成能迅速佔領北京,是因為明廷已經人心盡失,士農工商全階層的人心盡失。

李自成會迅速退出北京,是因為闖賊已經人心盡失,從自己的領導階層,到被統治者,都失去了原本的期待。

一個人心盡失的朝廷宗室,一個進了城就匪態畢露的隊伍,這種組合想平定天下,那是需要相當的想像力了。逼死先帝,現在立個宗室就指望別人奉你號令?李闖自己都不會信吧。

而且闖賊在北京干出來的醜事,穿到南方後,南方的士人大概率不會再對闖賊主導的「改朝換代」抱有美好的期待了。

不過抗過滿清還是有可能的,先收買好吳三桂,讓滿清進來劫掠一波,躺下不要掙扎就是咯。

然後,如果熬過了多爾袞,那麼有比較大的概率看到滿洲部落重新陷入內部紛爭。

蠻族的崛起通常就依賴兩三代英主的征討,如果沒能建立起大一統暴政,持續對外輸出武德的話,人亡政息是常態,畢竟德性高地上的原始部落自組織能力是很強大的。

(感覺跑偏了???)


不會 就算李自成同意 他手下的人也不會同意的 只有李自成當了皇帝 他手下的人才能封侯拜相 李自成當將軍 那他手下的人當什麼?

自古農民起義軍 能打進京城的挺多的 但是能坐穩江山的太少了 前有綠林赤眉 後有瓦崗黃巢 無不進京以後縱兵搶掠 撤退時縱火焚城 李自成也是同樣的套路 失敗是必然 不是偶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唐伯虎?
如何評價電影《柳如是》?
假如鴉片戰爭時,主政的是康熙而不是道光,勝敗結局會有不同嗎?
為什麼我們課本上學習的古代的文人,都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的?我印象中就沒什麼名利雙收,飛黃騰達的?
古代的 GDP 是怎麼算出來的?

TAG:明朝 | 歷史 | 清朝 | 李自成 | 明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