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巨頭禮來為什麼在 2017 年大幅裁員?
新聞背景:Eli Lilly to eliminate 3,500 jobs globally
INDIANAPOLIS — Eli Lilly and Co. on Thursday announced it will cut 3,500 positions as the drugmaker focuses on developing new medicinesand improving its cost structure.
製藥公司的工作崗位不是很穩定嗎?為什麼會出現大幅裁員?而且也不像是業務轉型,是單純的縮減成本?
謝邀。
首先從禮來全球業務看,調整在所難免,這也不是禮來一家,是所有的跨國企業都在調整業務,將不賺錢的老葯打包賣掉,包括相應的場地,銷售等,將資源投入創新葯或療法的研發,比如單抗,雙抗,比如CAR-T,諾華CAR-T療法的批准應該是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
其次,禮來過去是一家非常傳統的企業,極少有併購,這些年比較大的買賣就是買了ImClone,但禮來的資金流其實挺龐大,畢竟百年的積累;退休的CEO是化學家出身,也趨向保守,新CEO是銷售出身,上台時就說過併購對他來說是個選項;
然後,禮來之前阿爾茲海默臨床研究失敗的影響其實還是很大的;
最後說說禮來亞洲。如果沒記錯的話,禮來應該是第一個建立亞洲投資基金的跨國公司,好像是07-08年。禮來在2015年和信達生物簽了兩個合作協議,金額之大當時相當轟動。禮來亞洲風投基本把中國這幾年有點意義的創新企業投了個遍,比如貝達,和黃,信達,Just。所以對於禮來亞洲研發中心被關,這是毫無懸念的,策略就是和本土創新葯企合作,而不在依靠自己的研發團隊。
最後的最後說說跨國葯企的在華研發中心。當時受國內政策影響,跨國企業在華一窩蜂的建立了研發中心,然而這些研發中心的表現基本都是毫無產出,個鐘原因複雜,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在華研發中心並不受總公司信任,所以能夠承擔的任務有限,大多是支持一下本地生產企業,或者非常前端或偏的研究內容,核心任務,本土研發中心是接不到的,當初GSK的研發中心應該是做的最好的,在臧敬五領導時,然而結局也都看到了。其次,這些研發中心的成本其實並不算低,因為跨國企業對研發人員的福利待遇擺在那裡,薪資還是很高的,氛圍也相對輕鬆,更加使這些研發中心成了雞肋。這兩年國內初創企業雨後春筍般崛起,跨國公司發現只要和這些公司合作就行了,不用自己維持龐大團隊,代價低,國內企業效率高,費用低,更懂國情,產出也高。所以長遠的趨勢就是跨國研發中心基本都會被關閉,取而代之的是合作機制。
補充一句,跨國研發中心關閉,按照這兩年國內創新葯發展的趨勢,很有可能會被國內公司接手。
1 中國研發人工不便宜,算上溝通成本,已經不能說人力成本優勢了。一個工作三五年的外企研發,35到55萬,公司還要出社保。不加班不出差,外企的好福利一樣不差,假期多懷孕工資高。而早期研發哪裡都可以做,在中國分部做成本太高了。
2 當初建立中國研發中心的時候有國內政策的考量,現在考量變了。
3 最近看的新葯都採用美國研發團隊直接帶著中國CRO完成,看起來沒有中國分部溝通已經沒有障礙。未來更多通過外部合作,CRO機會很大。
4 我們國家CRO為什麼這麼強?感謝外企的培養。但CRO不會跟你談福利,年假,天天加班,效率更高。也不會像外企研發部非博士不要,甚至非海龜博士博後不要,相應工資也不需要開得這麼高。外企研發撤走這麼多,CRO應該儲備了足夠多可以直接與總部研發團隊對接的人才,完成3。
5 我們國家CRO還可以自己做新葯,小而美,賣給藥廠,已經開始了。一個贊字。
6 隨著外企研發團隊的撤離,CRO工資和福利待遇又能往下壓了,愛來不來。
7 臨床前研發哪裡都可以做,中國人力成本要是繼續上升,CRO都沒好果子吃。
8 但是,那個時候本土研發能力應該上去了,我們會有井噴的原研葯,中國醫藥行業這幾年進步神速!處在這個時代服務於中國健康行業讓人自豪。最近做了幾個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案例。
我們會有自己的生態圈,不在總提那幾家國外大廠。中國製造要走向世界,中國就是總部,不存在人力成本高的問題。9 那時候我們考慮的不光是技術,而是整個生態圈能否穩定,發展,繁榮,將是資本與產業的結合,真正的全方位的對抗賽。你為那個時候準備了什麼?
10 外企被裁的研發n+6一筆幾十萬的賠償,根本不會失業,不用擔心。
11 醫藥行業非常穩定,工作壓力小。如果擔心結構性裁員which我認為現在外企的中國研發關門根本不是,可以考慮做臨床項目,法律法規,市場和銷售部門的工作。這些必須本國人完成,永遠無法被更廉價國家的人力替代。
但是現在還沒到考慮這個的時候。作為一名生物博士,當然認為研發類工作最好。畢業時資質完全不夠進外企研發,去CRO怕遠怕累且當年選擇餘地很少國內葯企也不能提供足夠多崗位,歪打正著參與了其他工作,今年gsk和lilly的裁員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並與多位行內友人,前輩,同學探討此事。
研發確實起薪高(有毒),穩定,但是長期發展並不是最好的。同級別或同年齡,不同部門的員工看,研發工資和發展都沒有明顯優勢。
一方面優秀的研發人員對學校學歷海外經歷SCI要求十分嚴苛,另一方面普通的研發人員在我國結構性過剩。一個成熟的健康行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現在都缺除了研發。資質普通的研發人應該抓住機會找到未來更緊俏的工作,不要迷戀lab work,為將來打好基礎!圈內人能看出來,我說的都是已經成功的例子,接下來就是從華大到華小的複製了。一位老前輩說羨慕我,現在就是中國醫藥的春天,等職業生涯黃金期夏天應該已經到了。
我們將是歷史的親歷者和改變者。其實禮來算是比較深耕中國區研發的,當年還想和我校共建研發實習中心被我校拒絕了。
但是,新葯研發也是要看小環境或者說產業鏈的,很顯然大中國區或者說江浙滬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環境。。。說白了就是沒法發現問題。
中國的現實是科研和臨床脫節,臨床積累不夠,再加上臨床落後于海外。產生真正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是比較難的,大部分企業都是帶著一腦袋東西回去搞me2。 小公司可以這麼搞,巨頭這麼搞會有麻煩。
而且低的果子全被摘光了,大藥廠研發部的回報不大。
現在大部分大藥廠主要是通過投資小公司的方法做早期,然後一些流程化的東西扔給cro,自己沒必要保留太大的研發部門。
再說,禮來搞AD褲子都賠掉了,遲早要調整。
ps, 藥廠研發越是上游越不穩定。做臨床申報的最穩定,然後是臨床研究的,然後是做吸收代謝分布排泄毒理的。做早期的一有風吹草動第一個就被砍。
謝邀。換ceo了。原ceo是技術出身,現ceo銷售出身。調整,折騰是必然的啊。
謝邀。因素很多,我也說不清,只說幾點我淺薄的想法。
- 不只是禮來,各大著名葯企都在裁人,特別是研發部門。
- 不只是2017年,2016,2015年就開始了。
- 資本的本質特徵是逐利,資本的本質特徵是逐利,資本的本質特徵是逐利,keep it in mind!
- 一個賺錢的模式會經歷初始化,上升期,成熟期,衰落期,然後找到另一個模式,周而復始。
- 社會、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特別是AI的興起,誰先抓住先機誰就能早發財。
- 外包模式越來越興盛,併購越來越流行,本質上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
- 避重人之本性,苦事累事我盡量不做,誰做我不管,反正肯定會有人做而且很擅長。
- 就輕人之本性,哪裡有好東西,我一定要儘力拿到,重金買斷,做大買賣,賺大頭。
企業裁員一直在發生,不要被漫天新聞宣傳的以為很稀奇,calm down!萬惡的資本主義,無限嚮往共產主義。
削減研發人員是業務轉型,還是成本控制?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產生的假設無非是,公司問題?(利潤率降低,需要控制成本)或者行業問題?(政策宏觀因素/醫藥行業整體發展)
因此,我首先會分析禮來的現狀,然後分析行業。
1. 首先,禮來的財務整體表現情況如何,我從他們每年的年報中摘取了一些數據。(Global)
近三年,禮來的營業收入(Revenue)穩中有升,研發投入絕對值也逐年增長,而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值也整體在增長,凈利潤(Net Income)在近三年也不斷增長。所以基本可以摒除關於公司現有業務運營層面的影響。
(至於禮來2013-2014年的斷崖,是關於欣百達的專利到期,說點題外話,醫藥行業最命脈的核心是藥品專利,專利保護20年,專利到期則仿製葯叢生,這在全球的環境下都是如此的,一個好葯往往上市前十年都在醫生的懷疑和摸索中度過,真正臨床得到驗證了,藥品銷量才開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長,大量的仿製葯就已經開始摸索道路,專利到期的時候,該藥物的臨床效果正被廣為認可,市場正是被仿製葯瓜分的好時機。
2013 年,禮來當下最重要的藥物,治療抑鬱症的欣百達(Cymbalta),實現銷售收入的最高峰,全年賣出了 50.8 億美元,占禮來全年整個營業收入的 21.2%。
不過,就在 2013 年 12 月,欣百達專利保護到期,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批准了 6 個仿製葯的上市,這使得該葯在 2013 年第四季度的銷售收入,只有 8.83 億美元,同比 2012 年的同期,大跌了 38%。而且,毫無疑問,2014 年裡,欣百達的收入,還將急劇下滑。
營收和凈利潤都降低那麼多,他們的研發投入佔比依然穩定。這或許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禮來真的很關注研發。到底有重視研發,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行業情況。2016年全球處方葯企業排第三,並且該數值在過去五年內都是排名前5的狀態,此處就不詳細列舉。
註:上表按MNC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排名(Global層面)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此穩定的研發投入,就應該是企業文化層面的內容,那樣我就避開了對禮來產品線(portfolio)以及在研產品(pipeline)的分析。
公司對研發的投入,不僅高,而且持續。那麼是什麼突然的變化影響了禮來的決策呢,我們不得不轉向行業。
2.從行業角度上來看,很直接的辦法就是迅速整理禮來的定位和所在的行業。
美國百年葯企→禮來→處方葯(中樞神經、抗腫瘤、內分泌和婦女保健、抗感染)
由於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目前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監管機構之一,影響力不言而喻,因此美國的政策環境對全球醫藥領域變革的影響力是很顯著的。
那麼美國葯企或者醫藥行業最近一年有什麼研發領域的重大事件,影響了研發頂端的資金格局呢?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will get a $2 billion funding boost over the next five months, under a bipartisan spending deal reached late Sunday night in Congress. The agreement marks a sharp rejection of President Trump』s proposal to cut $1.2 billion from the medical research agency in the current fiscal year.
The deal does not address funding for 2018, when Trump has called for a slashing the NIH』s budget by about a fifth, or $5.8 billion.
特朗普試圖削減美國基礎醫學研究最主要的機構(NIH)在2018年的預算,具體數額為58億美金,2017年3月底的提案。甚至在2017財年就試圖立即削減NIH 12億美元,美國國會反而為NIH增加20億美元的預算,這是2017年7月的事件進展。但未就2018年的計劃置評。
可以看到起碼美國政府頂端對於基礎醫學研究本身是有爭議的,這樣的話題之所以可以形成爭議不僅僅在於特朗普本人,其核心在於美國社會對基礎研究資金濫用這一話題的爭論。因為基礎醫學是相較於醫藥研發更後端的研發,其對於病理和生物靶點的研究往往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應用,成果轉化,加上該領域一些科研人員本身的負面消息,所以美國社會對NIH的價值依然存在爭議。
我本人傾向於將禮來裁員的原因歸結於:基礎醫學研發費用爭議→基礎醫學研發前景不明朗→藥物研發前景不明朗→提前規劃精簡研發團隊→削減研發支出→提升未來的競爭力
有了這樣的先決動機,之後要考慮的是到底自己的研發隊伍有沒有冗餘可以被替代,到底能不能執行裁員,並且從哪些地方開始正式裁員,才是考慮具體布局。
- 冗餘顯然存在,目前大型醫藥企業尖端的藥物研發掌握在美國本土,布局全球的研發網路更核心的目的是通過本地的研發團隊和准入團隊在藥物臨床試驗階段可以快速反饋並作出相應的快速決策,這樣的工作已經逐漸被興起的合同研究組織(CRO)機構所取代,這些CRO公司專職企業外包的藥物各種臨床試驗。這決定了從趨勢上,CRO將迅速填補藥企本土准入環節的「研發」需求,甚至他們的成本更低廉。這也是製藥企業考慮裁員的必要條件。
- 需要執行研發團隊的裁員,由於他們學歷普遍較高(海歸的博士學歷及以上為主),薪資較高,這註定了與他們協議需要提前約談。一般考慮到N+6的補償機制,的確應該提前裁員以降低企業裁員成本。
- 地區性應考慮的因素。其一此地必須有成熟的CRO企業可以代替該地研發中心的功能,第二此地的研發投入產出比高於預期且持續降低,其三此地非企業將來戰略布局的重心。
可以想見,2018年的醫藥格局,資金流受限,CRO興起,也許是另一番光景。
小結如下:
結論點出既然是行業的情況,大膽預測另有幾家跨國葯企同樣會削減非總部研發中心的情況,其他幾家製藥巨頭同樣會有所行動,拭目以待。
不足之處,盡請斧正。
主要是換CEO啦,以前不裁員算是lilly一個重要賣點,新CEO比較跟得上時代。
現在早期研發越來越需要最新的科技,大葯企這種堆了多少年的冗員的機構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了,越來越多的公司採取大葯企+biotech結合收購的模式,biotech或者收購來的小公司提供早期研發,有時候做個P1P2什麼的,畢竟船小好調頭,然後大葯企來合作/收購有前途的葯來做三期,filing,上市。
不過他家遣散費相當可觀……
全球範圍裁員3500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8.3%,以專註於開發新葯,並削減成本。
該公司表示,此次裁員包括美國的自願提前退休項目所產生的減員數量,預計將從2018年開始使其每年節約成本約5億美元。該公司預計將計入與此次裁員相關的約12億美元稅前開支。
1、意思就是不止是中國,而是全球範圍調整。
2、禮來將關閉位於上海張江的早期臨床研究實驗室,將在華研發活動的重心轉到更多通過本土協作和合作夥伴關係來推動早期和臨床領域研究上來。意思就是就是輕資產模式,畢竟萬達都甩鍋了。
謝邀。先貼新聞:禮來公司(Eli Lilly Co., LLY)計劃在全球裁員8%左右,同時關閉幾處設施,稱這是降低成本與增加新葯投資的必要舉措,因該公司數項專利即將到期,會影響現有產品的銷售額。
總部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禮來公司周四表示,計劃在全球裁員3,500人左右,其中約2,000將在美國。被裁撤的崗位遍布多個領域,包括藥品生產和研發。
禮來公司表示,預期大部分在美國的裁員將通過向符合條件的員工提供自願提前退休計劃來完成,而其他地區將通過關閉設施和裁員來完成。禮來公司在全球共有約41,241名員工,在美國的員工超過18,500人。
儘管禮來公司過去數年的總體財務狀況已有所改善,裁員仍不可避免。
該公司同時計劃關閉位於中國上海的一處研發中心。
禮來公司預期將在2017財年的第三和第四財季錄入12億美元裁員成本,合每股80美分,這些成本包括提前退休計劃和遣散費。
新聞粘貼完畢,下面是我的看法:這種舉措在外資企業中並不罕見,要知道外資跟內資企業差別還是很大的。在外資企業工作過的應該都有體會,什麼叫做資本主義,給多少錢,做多少工作,如果公司不需要你了,立刻讓你走人。這跟哪個行業沒關係,只要公司戰略變了,有些部門不需要了,立馬解散部門,讓你走人。醫藥行業還有個特殊性,就是新葯的專利期,一般在專利期內,公司會配備大量的人員進行市場推廣與銷售,專利期過後,仿製葯出現,價格大跌,許多公司就會放棄該產品,那麼與該產品相關的部門就可能被解散,員工就會被裁掉。至於新聞里說包括研發和生產人員,我覺得研發和生產人員被裁掉的比例肯定也不是很大,與銷售比還是要低多了。生產人員被裁那就是徹底放棄相關品種之後,相應的不再需要其生產人員。而研發人員被裁說明公司確實財務緊縮,遇到了問題,新立的項目變少了,發展勢頭減緩了。總之,我覺得這在醫藥企業中是非常正常的,還有年紀大了不想拼搏的,能夠提前退休或者拿到一筆可管的遣散費不是挺好的嘛 ,年輕一些的就再另謀出路,這也是一種歷練啊,要知道,「天將降大任於……」這麼大的事情,不會突然出來的。新聞總是寫得特別驚悚。禮來在2013年就決定要開始全球縮減費用,為何中國研發中心被關閉呢?
1、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你看看這幾年的國內新葯研發進度就知道了,突飛猛進,什麼單抗這些高精尖的品種都擺到審評中心的桌面上了。技術在快速被學習,並平民化了。鬼佬不是傻子,我還把早期研究往中國放幹嘛,關了,確保未來的研發線不要讓中國人搶佔先機。
2、至於說研發沒有回報,那都是次要的。研發本來周期就長,彙報不穩定,與其說沒回報,不如說人員費用居高不下,撤了撤了。
總結一句,現在我們國內還看不到多少新葯創新,隨著技術的平民化,5-10年肯定會出現一個井噴期,讓外資企業大跌眼鏡。
第一次被邀很激動好嗎。謝邀。9月7日消息,禮來公司計劃全球裁員3500人,並同時關閉其位於上海的一家研發中心。
首先我得知消息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中國的醫藥大環境正在發生改變,嚴格的新葯審核制度正在發揮作用,以及醫藥企業寒冬的來臨,可能說的有點過,但是這幾年乃至以後幾年大部分製藥公司,尤其是中小企業,過的肯定不會太好。
不止禮來公司在裁員,世界上著名的幾個大公司,如強生,諾華,羅氏等都在裁員。理由很簡單,無外乎以下幾點:1:新葯研發的停滯;2:絕大部分專利的到期導致的利潤急速下滑;3:國內愈加嚴格的醫藥審查制度,國內製葯企業的崛起,以及招標政策的變化;4:企業自身業務重心的調整轉移。
是的,雖然世界上還有很多絕症,如癌症,艾滋,一些遺傳病仍缺乏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但醫藥技術發展到現在,可以說,絕大多數疾病,90%以上,都能做到藥到病除或者極大的延長病患的生存周期。對於醫藥研發企業來說,目前新葯研發最賺錢的也就抗癌藥,降血脂葯,心血管藥物等少數幾個領域了,而這幾個領域的上市藥物,to be honest,都還沒找到最理想的對於全人類有重大意義(例如青黴素對於人類的意義)的藥物。而且,這幾年老美FDA對於新葯的把關也越來越嚴格了。簡單的說,就是新葯(化合物結構)越來越難找了,政府和老百姓越來越難忽悠了,研發和產出已經不成正比了。之後幾年,老外的一些20年前的專利(那個時候是國外醫藥研發的黃金時期)都要到期了,專利到期,意味著其他企業(尤其大天朝的)可以仿製了,意味著葯價的下跌,意味著高利潤時代的終結,沒錢賺了,花銷又大,養不活那麼多人,只能裁員了。當然,這些公司裁員不是無厘頭的裁,目前消息是,被裁的禮來上海研發中心主要是搞糖尿病的,相對其他研發部門來說,糖尿病領域相對來說是低價值比的。
好了,說這麼多,該說下money了。製藥公司的工作崗位的穩定,在我看來,是建立在低薪酬,高流通性,和有毒的工作環境下的。工作確實穩定,因為公司每年都招不滿人,離開的人太多了。工資低,環境差(每天和有機試劑相伴),升值無望(博士才能看到希望),不用等公司辭你,你自己就走了。所以在外人看來,好就業,穩定,薪酬馬馬虎虎,蠻不錯的樣子。額,扯遠了,兄弟放心,最起碼10年內,國內的大葯企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裁員潮,因為國內環境越來越規範化,加之國外各項專利的到期,這正是國內葯企拼刺刀的時候,各葯企各項仿製葯研發生產線的投入,對人才的缺口會很大的。之後幾年是國內醫藥企業風雲激蕩的幾年,中小企業的死去以及大企業之間的合縱連橫,想想都激動啊。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上海被裁的那200個人里,絕大部分可能已經找好了下家,薪酬只高不低。
沒睡好,思維有點混亂,純手打,望採納。
市場分工越來越精細,政策利好的條件下,小型企業與cro逐漸崛起,併購與外包降低研發成本,大公司研發優勢不再明顯,資本運作有可能成為新的研發模式。前有gsk,現有禮來,後繼肯定還有其他公司。
謝邀。
簡單評論一下:Lilly這次調整應該計劃已久,大體是投資人對企業發展盈利的更高期望、更好管理運營風險、以及實現轉型。不寫長篇大論了,稍微解釋一下:
1。 既往Lilly pipeline的葯還是很多的,面很大,而且自己做研發成本也高。從這次披露的一個細節來看,這次預期會砍掉7個二期的實驗,並且合作開發另外10個中期抗癌症藥物。所以這次研發這塊的調整應該是優化自己的Pipeline結構,優先排序比較Promising的品種。畢竟企業不是慈善組織,還是要滿足投資人的期望的;
多說一句,優先把資源投在有把握的品種上,裡面肯定有較多臨近註冊的產品,應該是對其管線的一個調整;
2。 更好地管理風險。去年艾爾茲海默病產品臨床的失敗對Lilly還是有很大影響的,不管我們朋友圈裡情懷喊得多響亮。畢竟一個萬眾矚目的項目失敗了,意味著眾多方面的影響,也影響外界對企業的期望值。這是經營者需要避免的。所以簡化Pipeline項目,合作開發都是降低未來再次發生「重大失敗」的應對措施;
3。 轉型。上面已經有人說了,Lilly以前擅長的,一個是Neuroscience(君不見這麼多年奧氮平還是精神專科老師的心疼肉,還有Cymbalta),另一個是代謝領域。但是這兩年一個是神經科學沒什麼好的突破(最可惜之一是艾爾茲海默的那次失敗),另一個行業裡面Onc這塊突飛猛進,所以適當的砍掉一點上市之後也可能產出有限的老品種,符合Lilly目前轉型的需要。
綜上,業績優化、風險管理、轉型需要。這就是Lilly的轉型的原因。Anyway,其實葯企對離職的員工都算厚道,所以沒有大詬病。
1.這幾年,國內外製葯企業都在艱難轉型2.研發管線調整,生物創新葯/細胞治療是大趨勢3.中國本土葯企開始崛起,研發與創新能力日趨強大
製藥穩定?!不知道提問者從哪得出這個結論的。裁員通常是業務調整,集中資源做重點項目,砍掉一些其他方向項目。砍掉的項目的人員很多就直接開了,或者也有整個分公司直接關掉。
可能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讓每個人的效率提高了吧,外包也是很好的方案。
成本高,外企在華人力成本僅次歐美高於東歐印度,產出低。
張江這種地方房價都六,七萬了,老外也喊吃不消羅,還是把張江改成金融區算了。資源整合,優化配置,自主研發+外包是大趨勢。
好像禮來上海site的研發也要砍掉,有誰知道確信信息嗎
養老院的日子也不好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蘇州蝸牛遊戲的裁員一系列動作?
※試用期被裁員如何拿到補償金?
※如何看待 SAP COE 大幅裁員?
※思科 2014 年 8 月的六千人裁員計劃意味著什麼?思科究竟怎麼了?
※公司選擇在年底大規模裁員是出於哪些方面的考慮?
TAG:裁員 | 禮來公司EliLillyandCompa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