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水平會影響演員的演技嗎?

我們會看到有的演員演技很不穩定。在某一部影視劇里會覺得TA演技爆棚,而在某一部影視劇里又覺得TA演技很爛。除了演員自身的原因以外,和導演的水平有關係嗎?一個導演的水平高低,會影響演員的演技發揮嗎?


演技的情況比較複雜。可能你看作品覺得演技很好的演員,到拍攝現場一看才發現演技不好,是因為導演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一直拍,直到出現一遍好的,才造成他/她出演的作品都不錯的情況。也可能你覺得他演技不好,到現場一看才發現他演的不錯,只是因為台詞太彆扭,或者拍的條數太少,才造成最終效果不佳的情況。

導演的指導水平對成熟的演員來說影響很小。水平越高的演員,導演的影響越有限。一部作品裡可能導演只在個別鏡頭裡會徹底否定、改變演員自己做出的表演,多數時候只是微調。

對演技不足的演員來說影響較大。對不會演戲的人來說影響非常大。但這種影響也不一定完全是導演的水平來決定的,有可能是因為拍的條數比較多。你要想知道導演影響了多少,得去現場看,但即便到了現場,如果是一個大劇組的話也可能看不出來,因為導演底下還有執行導演和副導演,有可能是執行導演或副導演在給演員講戲和做指導,而導演只是坐在監視器前思考或偶爾跟執行導演或副導演說一下話,你不會知道這些不會演戲的演員演的好是要歸功於執行導演、副導演對演員指導的好,還是導演對執行導演、副導演指導的好。

如果一個明星在不同作品裡表現出相差很大的表演質量,要讓導演背鍋的話,需要先排除其他干擾因素:

1,角色是否合適,氣質是否一致。這對演員的發揮影響巨大。不少國產片亂選人,寧要不合適的明星也不要合適的非知名演員。如果導演是在有充足選擇的情況下定的人,那麼導演就得背鍋沒話說,已經能充分說明導演水平不行。但大多數中低成本的電影電視劇都做不到有充足的選擇,高成本的項目又會出現資方過多干預,導演話語權不足的情況,這鍋就不能由導演來背。只有頂級導演+頂級項目出現了這種情況才可確定是導演的問題。

2,劇本好不好,人物是否可信,是否說人話。演技再好的人遇到爛劇本也會栽。如果預算充足,不趕時間,那麼劇本的鍋得由導演來背,否則這鍋得分攤出去。所以同樣的,只有頂級導演+頂級項目才可確定是導演的鍋。

3,拍攝條數是否足夠多。有些國產片為了趕時間省錢,每個鏡頭拍得差不多就通過了,不再多拍,表演當然就做不到最佳。而有的電影,導演雖然拿不定主意怎麼演,但通過一個鏡頭拍很多遍,讓演員給他提供多種選擇的方式去拍,也能取得很好的最終效果。演技不好的演員也能通過這種拍很多遍的方式去碰到一次相對較好的表演。

4,導演是否怕演員。咦?居然還有這樣的情況?當然有,那就是演員大牌而導演不知名的時候,演員會對導演的水平有一種不信任感,會不由自主的抗拒導演的要求,尤其是多次拍攝之後還要」再來一條」的要求,演員會覺得我明明演的很好了,是你自己不行吧?而導演對演員也有一種畏懼感,怕演員翻臉而造成重大後果,於是就不由自主的不敢對演員提過多的要求。換一個同樣大牌的導演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每一條既跟導演有關,又跟預算、進度要求等客觀條件有關。

綜上所述,如果一個演員在不同作品間表現出差別很大的表演質量,那會是自身水平、導演水平、項目預算、進度要求等綜合因素造成,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當然會。

其實對電影來說,選演員是最重要的。

形象選對了,戲就成功一大半,這靠導演的眼光、敏感和想像力。

然後才談得上指導演員表演。

在我經驗來說,一個演員只要形象對了,懂交流就行了,其它的,交給導演就好了。

大多數情況下,懂交流的演員還是少數,這是很頭疼的,得提醒他注意很多基本問題。

視線啊、體態啊、語氣啊,有的時候演員做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讓他能把詞順利說出來就行了。想別的辦法去補足。

有的演員戲會演得油,小動作特別多,分寸感把握不準確,這時就要提醒他禁止他。讓他不習慣,不適應,尷尬之下,戲往往就出來了。

指導演員表演,切忌說虛詞,一定要給很具體的指示,大部分是情境的。比如一男一女見面擁抱,女的抱的不對,你這時候說一句 不行 得熱烈點,一般演員都會瞎演。這導演也不懂表演。但你說,你等了幾年就等這一抱,這下子抱住了,以後就不撒手了,他就別想再離開你了,演員往往就知道怎麼個分寸了。

大部分演員形體是僵死的,表演的時候七情上臉,這都是不懂表演的演員。

我寧願喜歡敏感、情感豐富的非職業演員以及真正的好演員。非職業演員的好是他真的投入,表演中有真摯感。好演員也是如此。

有時候,不管演員借來了哪種情感,在情緒化的場面里真的動了感情,導演坐在監視器後都會被由衷的感動。但不成熟的演員往往這時控制不住,不是哭的難看,就是擋了鏡頭。導演這時候要做選擇,再來一遍演員難以達到這一條的感染力,但技術上會沒有問題。

有的演員還有一種不好的表演習慣,以為電影電視劇要生活化的表演,結果台詞水的不行,完全不動情感。這種都是生活中太冷漠,往往也出不來。用了他,不過就是形象剛剛好合適而已。這個明白的導演心裡都清楚。

我的偶像不喜歡演員表演,他喜歡把演員當人形道具使用。但實際上在他的電影里,人物都有一種非比尋常的質感,在這種路數的電影里,質感比表演更重要。或者準確的說,表演風格是冷峻的、陌生化的,而不是代入式的,戲劇化情緒化的。

一般來說,沒有好導演,再好的演員也沒辦法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好。角色是導演和演員共同創造出來的,單靠演員可不行。


王晶導演,周潤發主演的…澳門風雲系列。

尤其是第三部,沒有一個主角演技在線。。。

你們數數這裡面有幾個影帝,當然還有一個影后。

但是在這部片子里,他們真的就是來玩的!


看看李安和湯唯的《色戒》,證明了,好導演對一個演員演技的重要作用。

看看謝爾蓋·波德羅夫和朱利安·摩爾的《第七子》,證明了,一個再好的演員,也扛不住一個爛導演禍禍。


我從表演本身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然後再發散地講一講。

先做總結:

會。非常會。

第一:

導演在拍攝現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演員的表演進行調整。

演技是什麼?觀眾看到演員所謂的演技好是什麼樣的概念?從本質上講,是在電影里,演員的表演目的(objective),與方式(action),非常非常好地傳達出了故事本身的情緒。

而這件事情的把握,是完完全全靠導演的。

比如一場簡單的分手戲,小明要和小剛分手。小明的目的非常簡單,和小剛分手,當然這是明面上的。作為導演,這裡的任務有很多,比如:

小明心裡還愛著小剛嗎?他分手的目的是讓小剛挽回自己嗎?

他是不得不和小剛分手的嗎?

他是愛上了別人而下狠心與小剛分手的嗎?

他是從彎的變成直的或者變成了性冷淡嗎?

這些便是內在的目的(inner objective),而表現形式便是分手。

但是光分手,達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打鬧,比如無視,比如鄙視,比如上吊,比如冷淡,等等等等。

每一種方式,又有不同的情緒表達需要仔細分析。

每一個演員,對自己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解讀,但是如果導演不給「怎麼演」的指導,那麼演員間的戲是對不上的。這就會導致所謂的跳戲。

第二:

導演需要控制表演風格的整合統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歡樂頌裡頭,劉濤在演一部職場劇,但是楊紫明顯還是在演家有兒女。雖然角色的目的沒有問題,但是就是來回串戲。演員有自己演戲的習慣,而導演,在保證卡司的時候不出錯的情況下,應該努力整合統一每個演員的表演風格,讓整個故事看起來是流暢的。

當然也不排除故意對比不同的表演風格去表達或者增強對比的情況。

第三:

導演需要在特殊情況下給出特殊指導。

大家都覺得《房間》裡頭的小男孩演的好對不對?

除了氣質相符,導演需要知道怎麼樣去引導演員(在他們無法理解比較複雜的感情的時候),把情緒拉出來。有的時候,需要導演直接示範,告訴他們,這句大聲點,這句某個字加重音,這個時候左邊眉毛挑起來一些,這個時候右嘴唇抽一下,甚至有時候,徹底要求演員不要有表情,等等等等。

放在現場,對於演員來說,這只是一個很機械化舉動。但是通過剪輯,音樂,攝影,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這個「結果」,就是我們作為觀眾對演員演技的評估。

第四:

導演需要敏銳地感知演員之間的氣場。

舉兩個例子:

在Damian的新片La La Land裡頭,Damian提到高司令和艾瑪兩個人之間本來就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化學反應,而他要做的就是盡量不去破壞這種化學反應。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導演動不動要打斷他們倆東講西講,那麼結果也就不一定盡如人意了。

在Jane Campion的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時候,她選擇每個演員都單獨拉出來說戲。比如在基德曼和貝爾的對手戲上,只和單人悄悄的說他/她的目的以及方法,讓二人都不知道對方要出什麼招,從而撞出更有意思,更激烈的火花來。

所以,一個導演要學會調整,感知,特殊指導,以及全局觀。這樣,才能讓演員百分之兩百的發揮作用,讓我們看到感動,看到恐慌,看到大笑,看到落淚。

當然,以上的理論是在非常理想化的環境里提出的,具體實際的情況, @胡戈的回答基本都囊括了。

但是如果導演對演員演技完全沒有影響,那麼他/她是肯定不配做一名導演的。


看了導演的水平會影響演員的演技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轉載周傳基老師的那段話,真是哭笑不得,我才疏學淺沒水平質疑周傳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那段話解釋希區柯克、大衛芬奇這類導演還是勉強可行吧(所謂勉強的意思是說中了一部分),他們會依靠比較精確而且敘事目的相對明顯的工業影視語言去拍電影;但是絕對絕對絕對絕對絕對絕對絕對不能完全解釋羅伯特.奧爾特曼、肯.羅奇、大衛.O拉塞爾、伯格曼、約翰.卡薩維茨、伊利亞.卡贊、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鮑勃.拉菲爾森等善於挖掘演員潛能的導演的工作方法,這批導演里有的是演員出身,有的有戲劇背景,有的製作紀錄片多年,說句不好聽的,要說表演他們比周傳基老師高不知道哪裡去了(不服來戰這句話不用說了,周老師自己都不敢去戰)。那一長串名單也就是隨便想想的,如果仔細扒扒還可以再說一大堆。

電影流派五花八門,工作方式和風格更是因人而異,想要用幾個簡單理論去完全解釋,既野蠻,又愚蠢,且狂妄。

老師是一個偉大的職業,但老師不等於真理。


孫紅雷不就是遇強則強遇弱則渣的典型么……


會的。導演太重要了。

導演對演員表演的意義非比尋常。

電影表演是最接近生活化的表演,比起電視劇和話劇更不像是在演,是一種最小程度的表演,有些時候演員輕輕轉一下眼睛就代表了一個劇情轉折,這個時候導演對演員的指導就非常重要。

電影拍攝現場一條一條重返拍攝直到過為止,每一遍導演都會給演員調整的方向,演員創造角色的同時,其實也是在一遍一遍重複中努力找到導演要的感覺(且不論這感覺是對是錯)

舉例:去年跟了幾天劇組,是科幻電影,現場幾乎全是綠幕,沒有任何道具支持,導演對演員表演的指導在現場就是定海神針作用一樣重大。


先說自身經歷。

之前的這些年,干糙活兒乾的比較多。拍攝某地方台定製劇拍了60多集,是按照季播劇的模式來的,一邊拍一邊播,每集45分鐘,工期壓力非常大,整體製作規格就是欄目劇水平。來的演員水平參差不齊,大都是干行活兒的,很多人來演,都不會把劇本看得太細緻,更別提深入揣摩角色了。作為導演也沒法對演員提太高要求,因為本身就是糙活,製片方給他們的演員費也都挺低的,所以我也沒提過什麼太過分的要求,很多功課相當於我來做了然後複述給他們來執行。這種情況下,如果作為導演水平達不到的,那就直接影響演員的表演狀況了,終究他們也沒打算把戲演得多好。有遇到比較敬業的,那真心有種中了彩票的感覺。

這還只是單獨輪表演是否到位這方面。還有更麻煩的,比如安撫演員情緒,很多時候特約的角色演起來比主角還複雜,製片方也不肯多給演員加費用,尼瑪麻煩就都堆到導演這了。情緒狀態不好的話,那對演技的影響是致命的,這時我就變身知心大姐姐了,尼瑪……

以上兩點是針對於單個演員,而相對而言,更重要的是平衡眾多演員的表演。有些演員演技不錯,但是帶有一定話劇范,這種就得「壓」。有的人表演痕迹輕,一演對手戲就容易讓別人「吃了」,這種就得「提」!要知道,如果一部劇,大多數演員演技都平平的話,其實不一定是壞事,大家拉平水平線,看著倒挺和諧,比如某時代。比這更要命的是,一部分人演技平平,有個別幾個人演的太好,或者表演風格差異太大,這種會直接導致觀眾齣戲。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平衡取捨,就顯得很重要了。導演在執導表演的時候,在這一點上是要下很多功夫的,因為總有些演員,演著演著就進入舒適區了,變回自己習慣的風格。

簡單總結一下,就是如果導演水平比演員水平要高,那麼演員的表演呈現與導演的關係會非常密切。但並不是唯一原因,因為終究還有很多因素在限制導演的發揮,比如經費和時間等等,導演能不能正常發揮,給與演員合理的執導,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再說說見聞。

我2014年做過田沁鑫導演復排話劇《生死場》的紀錄片編導,全程跟進劇組的排練工作,當時的最大感受是——真TM專業!

同時也深深感到悲哀——我什麼時候才能和韓童生、倪大紅這等級別的演員合作……

如果演員水平非常高,且非常敬業,那麼不論導演水平高低,表演呈現往往都會很不錯,尤其是老表演藝術家,比較能服眾,其他演員往往也不會搞什麼特殊化,演員之間在表演風格上往往會自發進行平衡,而且通常還能碰撞出不錯的點子。當然,田沁鑫導演也是國內頂級的話劇導演,這樣的強強聯合,演員的整體表演呈現在已經很高水平的前提下仍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這類屬於導演與演員關係比較融洽,相互促進的範例。

但有些時候,演員和導演水平都很高,但卻並不能促成這樣相輔相成的局面。

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通常是導演沒有演員的江湖地位高,即便你水平到了,演員也未必肯聽。國內某大牌有這樣的規矩——如果我演錯了,我重新演;如果和我演對手戲的人演錯了,我不管再演一遍。

這無形中給其他演員以及整個導演組都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這所謂的對錯標準,往往導演都不敢多說什麼了。

大牌演員炒掉導演的事情在業內也不足為奇。

在這種情況下,演員演的好不好,跟導演就真心扯不上什麼關係了。整個戲可能都成為個別演員的自嗨了。


首先導演很苦的

這個問題是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這是一個一群人在相互影響的工作,同一個導演,每一個新作品面臨的團隊都是不一樣的,誰也不能保證未來會遇到什麼情況。

一名成熟的演員在成為演員之前會經過專業表演訓練,必須在中國必須包含的功課,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特兩大流派的表演訓練,中國科班出身的演員學校里里踐行的體系基本以斯係為主,但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專業科班出身的演員卻大部分走到了布系一邊,一些非專業演員卻靠向了斯系體系的表演。

斯系簡單的說就是,戲裡戲外都要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戲裡戲外保持一致,讓觀眾分不清你是演員還是角色,一句話他和要表演的角色是平行的。

布系對演員的要求的用高超的演技來凌駕於角色之上,你想怎麼演就怎麼演,只要觀眾被你征服。

相對來說斯系適用於每一個勤奮的人。而布系適用於天才,也就是天生就適合當演員的人。

話說回來了,一名導演面對的電影有很多情況,有時候製片人說的算,有時候出品人說的算,有時候演員說的算,有時候自己說的算。因為電影純粹就是一群人在互相影響的過程。那就假設現場相對平等,沒有上面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作為一名導演你的目的如何就會影響演員的表演,首先你與演員面試過程或者是挑選演員的過程,就決定了演員表演的風格方向,在與演員溝通的過程中,你對於劇本角色的把握決定了,你對演員表演的方向的把控,你對於角色認知會讓讓演員知道角色的背景,角色背景包括家族史,成長史,工作史,心理成長史,愛情史,這些在市場相對不成熟的中國,更需要導演做好功課來領導整個劇組。

作為導演在現場需要用燈光,置景等手段來製造氣氛環境,讓和演員配戲的演員用不同的演技來來互相影響製造氛圍,從而互相影響,好的氣氛可以讓演員之間相互影響並互相提升,並且可以將表演升華。

導演還要將自己的思考帶給劇組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劇組的創作氛圍基本要靠導演的營造。

而以上這些都是導演對於演員施加影響的手段和方法,你對每個環節控制弱一點,影響就弱一點,但這一切都是相對的,在今天中國電影市場混亂,專業人員與非專業人員混雜不清的情況下,對於導演的專業要求更高,需要導演在多個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理解與掌握,而在相對更加成熟的美國,導演考慮的範圍相對要小一點,對於故事內容與節奏的掌握是首要任務,其他別的方面的擅長,就會造就不同風格的影片誕生。

現在的演員有大腕級別,有鮮肉紅的,有祖傳紅的,有自來紅的,雖然不紅的占絕大多數,但對片子有影響的卻永遠都是那些見紅或者帶紅的人,而且越紅資方越喜歡。在現場強勢演員面對弱勢導演需要的就是,那導演要做的事情就會變得好多,導演若想對這樣的演員施加影響,那就需要通過多方面的手段,但對於劇組那麼多需要操心的事情,已經被弄的焦頭爛額的導演來說,一切都靠自己了,一切都是因人而異。


演員自身決定下限,導演決定上限。


副導演來答題。會,百分百會影響演技。

我一直認為演員提前進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當然目前業內的環境比較惡劣,演員們軋戲很厲害,動不動挪戲。

導演可以直接讓不會演戲的人有演技,讓有演技的人用對的方式去演。每個導演對細節的要求是不同的,這也是見證導演風格不同的地方。

我認為準確的表演方式是不應該由導演獨裁的決定,應該尊重演員自己的想法。但是通常來說,演員對劇本的理解沒有導演深。演員演自己的戲的時候有時候很出彩,但是群戲如果理解不到位的話就會齣戲。導演需要時刻注意分寸和火候。

很多老戲骨說哭就哭,但有時會用力過猛,需要導演控制。

比如我導的一場戲,女魔王對於仇人有一種莫名的情愫,在被拒絕後,她很失落。可是怎麼表現失落呢?演員覺得想哭。我和她探討之後,覺得這樣表演:先直接給男主一巴掌,然後笑了,笑過之後微微別過頭,眼睛開始濕潤,眼淚似乎要掉下來之後,她控制住了,然後回過頭來,輕輕咬了一點點唇,然後變成邪惡的眼神。導演很滿意,女演員也很滿意。

因為不管多失落,女王最在意的是自尊,她的失落是不可控的一瞬間,但是她必須不能接受她宣告失敗。所以她先本能的打了男主一巴掌 然後才回過神來,剋制之後決定不在意,繼續統治著她的世界。

還有一場失戀的哭戲,我讓女主坐在椅子上往後搖了兩下,效果更加貼近生活。

演戲是個細節,每一場戲背後有千百句的潛台詞,千百回的心理較量。哪怕只是一個背影,弧度不同,給你的情緒都不同。

我喜歡有想法的演員。


杜琪峰手下的任賢齊,和其他任賢齊。


會。

一個長期被迫鑽研此問題的娛樂記者僅以研究過的案例舉隅。

1.「『演技好不好』不僅是演員一個人的事,跟導演、剪輯,甚至觀眾的腦補都有關。」——以演技著稱的海清老師

海清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剛畢業有一部戲,她演哭戲死活「過不去」。平時是個碰一下芥末眼淚就下來的人,那次她吃了一管芥末都沒用,胃裡燒一樣疼,本能地直咽唾沫。

搭戲的男演員演一個犧牲的英雄,躺在床上蓋著國旗。天熱沒有空調,「遺體」冒出汗來,她高度緊張的神經好像一下綳斷了,抑制不住地笑、大笑、笑出眼淚。而同時她的理智判斷著這個失控的自己:「毛骨悚然」。

然而看到導演剪輯版時,她驚呆了:先切一個遺體的鏡頭,然後閃回,海清一個人站著,目瞪口呆哭不出來。切遺體,回到她無助地左顧右盼,不停咽著唾沫。再切遺體,回到她瘋了似地笑起來,眼淚終於流了下來。

看過的人都驚嘆海清的演技,包括她自己:「當時我都震驚了,神演技啊,太牛逼了,我這輩子演不過了。」海清說。

但審查沒過,因為不能對著英雄與國旗大笑。

後來經驗豐富了,她明白了為什麼當時哭不出來:劇本設置與演員感受相脫節。「編劇覺得這個時候應該體現感人,那就『海清此時淚如雨下』。但演員對角色的情緒並不是照著劇本指定的來,很可能劇本里沒哭的地方哭了,因為那是真實的交流、真實的現場碰撞,帶來演員真實的感受。而劇本硬要求你在這個點哭,反而會變成你的心理負擔。」

現在她拿到劇本,會先把裡面諸如「淚如雨下」、「悲從中來」之類刪掉,「變成一個乾淨的劇本」。

2.「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永遠是試戲那一條比實拍那一條好,就像你看到的,試的時候就能成,實拍的時候就不對。」「很多事情其實不是演員這個層面可控的,我看不到自己在鏡頭裡是什麼樣子,需要導演對我有要求才可以。」——不以演技著稱的黃曉明老師

接戲也總是接不對。

「有的人很會選戲。」他感慨。曾經他也希望,在自己的成功案例基礎上,延展某些角色類型,但到現在,他好像都沒有尋得規律。

2009年的《風聲》,他飾演反派日本軍官,當時被認為是他塑造最成功的角色,小說作者麥家稱其自此偶像與實力兼備。但之後他再與導演高群書合作的《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票房僅2000多萬,豆瓣評分4.7。2013年《中國合伙人》堪稱黃曉明揚眉吐氣的逆襲之作,然而,按照成東青模板接下的《橫衝直撞好萊塢》卻再次鎩羽。

他至今不明白這部電影為什麼沒有火:好萊塢製作,林詣彬監製,趙薇、黃曉明、佟大為三大主演——「任誰都覺得是個好選擇。」他甚至覺得在表演上他更精益求精:「《合伙人》其實每次兩、三條就過了,這次我總要拍五、六條,希望自己演得更細一點。」

未完。先寫稿去了。


小導演也拍不了大明星的戲。

如果導演隨意,戲就很隨意,比如王晶,他的戲你就感覺到都是隨演員發揮的,演員表現出六十分,他就用了。而《鹿鼎記》都是演員出彩,王晶在劇本台詞和編排上反而超過了導演的重要性。

導演對演員有重要作用的反而是像賈樟柯類的,純導演作品。


如果沒影響的話,那還要導演做什麼啊,導演導演,先導後演。有的導演非常苛刻,一個鏡頭拍一天。同樣的戲其它導演幾次就過了,拍出來效果不會一樣,演員的表現肯定也有差異。


顯然受導演影響大。

很多人說梁朝偉演技神,眼睛會說話,請你們看看他的「丸美」廣告。簡直就是在惡意消費男神。

還有說他背影會說話,這也得靠劇情發展,攝像,環境,音樂氛圍的烘托,還有後期處理。


導演導演,導演員,導表演。除此以外導演也得負責很多其他方面,不過在現場最大的任務當然還是要指導演員。

在影視作品的拍攝中,要什麼樣風格的表演,每一條鏡頭過不過,演員都得聽導演的。所以在通常的電影和電視劇里,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演員的表演都是經過導演指導後挑出最好的那一條,並剪進作品裡的(此條不適用於導演沒有話語權指導權剪輯權或者其他很多權、以及導演席上拴條狗對好焦後念完台詞一條過那種情況)。

所以,拋去角色定位、扮相及化妝、台詞、資金規模等不確定因素,在條件環境相近的兩個劇里,演員的表演有落差與其導演當然有關係,好的導演會督促、磨鍊、誘發演員做出優秀的表演,直到達到他心裡一個能接受的標準為止,這個標準是什麼樣,有多高,視乎導演的水平和用心程度。所以演員表演不穩定也不要都怪演員咯,導演也有干係。

當然,演員的發揮必然和演員自身的水平和用功程度有直接聯繫,璞玉遇上好的匠人,遇上彼此都是幸運,雙贏。有些導演擅長指導沒有專業基礎的演員,然而碰上根本不用心,一點也不做準備功課的那種,請誰來導也沒用。


謝邀!

導演的水平,不是決定演員在一部作品中的發揮水平的唯一因素,但是,導演的水平絕對會影響演員的發揮水平

因為「導演」的意思,就是「指導演出」,這個「演出」里,包括演員的表演、樂隊的伴奏和燈光舞美道具布景音響多媒體等各個部門的操作,所以導演實際上類似於「產品」設計製造的總監,對其中任何一個分部的表現都要負責。


看湯唯就知道了,除了色戒她演的其他電影都跟演技兩個字不沾邊


推薦閱讀:

給一部電影調色的過程具體是如何實現的?
從事影視後期有前途嗎?
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電影究竟好在哪裡,為何他能成為好萊塢歷史上最偉大的導演兼製片人之一?
為什麼《熱情似火》被稱為「喜劇之王」?
為什麼古裝戲裡高手習武或者授業的時候總用梅花作為背景?

TAG:電影 | 電影製作 | 演員 | 影視劇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