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沿用七八百年,糞尿生活污水滲入地表,影響地下水質,到北周時『水皆鹹鹵,不甚宜人』」是否屬實?

微博看到的內容,求證。

漢長安城沿用七八百年,糞尿生活污水滲入地表,影響地下水質,到北周時「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隋朝在南邊易址建大興城(唐長安),生活污水由磚石砌暗溝排入大街兩側明溝,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城內井水也咸澀不堪食用,只好重鑿龍首渠,城中方食甘水。元大都-明清北京也有這問題,城中儘是苦水井,甜水甚少。除了本身水質偏硬以外,建都六七百年,生活污水滲入地表,也影響水質。北京城內外少數甜水井是開在了地脈泉眼處,比如安定門外的「上龍」、「下龍」。近代外國人在京居住後,開始機打深井,水質也好於土法挖出的苦水井。


是這樣的,不單是古代,現在人口稠密的村莊,由於缺少排污設施,也出現這種生活污水污染地下水的情況,超過了水環境的承載力。

下圖是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的位置圖。

從圖上可以看出,漢代的長安城位於渭河的一級階地。河流的階地主要成分為河水沖積的粉砂、粘土、砂礫層。這樣的地質條件,含水性良好,但是滲透性也非常好。

含水性良好,使得挖井即可取到地下水。但是,良好的滲透性又使得污水能夠很快的滲濾到地下水,長期的提滲循環,不斷發生污染。

漢長安城是有污水排放措施的,如下圖。

圖片引自潘明娟《漢長安城給排水系統及其啟示》,唐都學刊,2017

從圖上可以看出,漢長安城的總的排水方向是排入渭河。但是,考古發現,漢代的磚砌的或陶制排水管道主要分布於宮殿、官署等地,而其它地區是的排水設施是沒有防滲裝置的。前面講到,以漢長安城的地質環境來說,非常容易滲濾。也就是說,長安城的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污水等會有大量滲入地下的。

而生活污水裡面含有一些含氮有機物,滲入地下後經過複雜的反應,變成硝態氮,而且也溶解了一些其他的鹽份。水裡面含有這種東西的話,喝起來是「苦水」——苦、澀、咸。

經過幾百年的歷程,地下水的自我凈化能力已經不能抵禦生活污水的滲濾污染,造成了地下水環境的超載,出現「水皆鹹鹵,不甚宜人」的情況。

題主所講的「近代外國人在京居住後,開始機打深井,水質也好於土法挖出的苦水井。」這是因為土法挖井,一般挖的都比較淺,挖到的是潛水。

在潛水之下,有一層隔水層,隔水層下面是承壓水。採用機器挖井的話,可以挖到幾十米,穿透隔水層,打到承壓水。


1.關於漢長安城的下水問題,可以從考古發現領域一窺端倪

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磚砌或陶制的排水管道主要分布於宮殿、官署等重要建築內……排水管道的布設在漢長安城是不均勻的, 可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 根本未曾考慮大部分區域的生活污水滲漏問題,排水管道只在重要建築中布設。而里坊、市場等人口稠密區域生活污水的有效排泄無法保障,因此,漢長安城的污水滲漏應該是比較嚴重的。

磚砌或陶制的排水管道並未全程鋪設……磚砌或陶制排水管道的存在是為了保持院落格局或建築格局完整。在不妨礙院落和建築格局的完整的情況下,排泄雨水或生活污水的是排水明溝或雨水井,沒有防止滲漏的措施。——潘明娟·《漢長安城給排水系統及其啟示》

2.唐代以後則是這個樣子

決定中國古代城市清潔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人口規模(尤其是單位人口面積)、街市制度的變化、農村耕作技術的發展。中古以前城市衛生的主要問題集中在排水設施和地下水的污染方面(北方),而耕作中追肥的迫切需求緩解了城市的污穢處理壓力,隨著晚唐到宋坊市制度的崩潰、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出現了污穢化的傾向,固體垃圾和死水面積增加,傳染病抬頭,梁庚堯:《南宋城市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0本第1分,1999年)、包偉民:《試論宋代城市發展中的新問題》(韓國《中國史研究》第40輯,2006年2月)均有涉及,而人口的增加使得農田也無法消化如此大量的排泄物,最終即便是稻作發達的江南地區,城市糞便也得不到全面的處理。

西安的地下水從唐代開始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宋代曾經用開闢地面渠道的方式加以解決,但是後來渠道堵塞。到了清代和民國,西安城市民全靠西門甜水大井生活。每天都有無數的水車穿行在街巷之中。所以買水是當時西安市民第一要務。——於賡哲·新浪微博

於賡哲先生還曾說過:「影響漢長安地下水質的因素里,滲井是第一位。滲井大量存在於古代城市中,它對地下水造成的肥水污染是第一位、直接的」。

所述開闢地面渠道一事,指的是宋大中祥符七年,陳堯咨奏「永興軍」(西安城)井泉大半咸苦,民居不堪食,州臣親相度城東二里有水渠曰龍首渠 , 其水清冷甘冽 , 可五十六丈開渠引注入城,散流纏閭間,出納城壕,闔城食甜水…… 」

3.所以,《隋書》卷七記載的「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可為中國古代大城市水資源狀況並不樂觀的證據。


我來補充一下吧。

首先是有人認為古代有φ80cm下水管所以污水都可以直排河道——這些排污固化管道只有皇城周圍有,民居附近是用不起的。另外古代做不到雨污分流(今天國內大部分地方也沒做到),目前發現的古代排水系統遺迹很大程度上是用來排雨水,而不是生活污水的。這個理由也很容易理解,古代生活污水產量並不大,而且有辦法處理掉(下文會說),而雨水不及時排掉馬上就會淹沒道路和居所。

其次是有些答主隱隱約約提到但沒有直接點明的古代排污方式——滲井。滲井_百度百科 古代在距離飲水井較遠的地方挖一口滲水井,有條件的井壁用透水性好的磚砌上,有什麼生活污水就直接倒進去,這種井現在在一部分沒有建設排水設施的農村也能找到。

在沒有滲井的地方,也會有一種滲溝,就是一個土溝,有什麼污水就往裡倒,小時候在農村見過,缺點是過濾面太小,一般一個溝用一段時間後會填上,旁邊再挖一個。另外有滲溝的地方空氣味道實在是有點……

沒有滲溝也可以,上面提到城市裡的排雨水系統,民居附近一般就是土地上直接挖個深溝,下雨時雨水沿著溝流到河道里,沒有雨時溝里沒水,也就當成滲溝用了。

生活污水一兩代人這麼滲下去影響不大,但幾百年都這麼滲,地下水的含氮量就不能忍了。

——————

順便,關於很多人關心的屎尿等廁所污物的處理,大部分是不會進入上面的排污系統的,都被城郊農民拉走肥田了,如果沒有偉大的農民堅持拉走這些含氮量遠高於生活污水的物質,城市恐怕根本堅持不了幾百年的= =

——————

擴展閱讀

老宅的滲水井_溫爽719_新浪博客 民國北京滲井的回憶,以及滲井對地質條件的破壞性

滲井之殤 2014年12期 農村滲井窒息事故一例,筆者老家那邊前些年也發生過一次


實際上不止長安,作為古都洛陽,北京都出現過這種問題。

原因就是,很多人看了考古圖片覺得我國有下水道啊。。。然而,那玩意兒是宮殿才用的,難道你以為是給老百姓用的?下水道的水,排進河裡。在唐朝以前,長安城內是沒有普通市民的,只有四類人,一類皇室,二類官員,三類為了皇室和官員服務的人,四類是為第三類人服務的人。結構單一,除了宮殿群排水是用下水道以外,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明渠排水外加滲井。這個滲井,就是把污水集中起來待其自然滲入地下,對淺層地下水的污染可以說非常嚴重。而且明渠易堵塞,滲井容量也有限,在長時間使用之後,排水明渠和滲井基本上都處於淤塞的狀態,根本排不了污,所以各種污染物開始堆積,橫流,下滲,對淺表地下水形成全方位的污染。由於當時城市內人口少(參見四類人),所以這個過程可能會緩慢一些。

唐代開始,城市人口開始擴張,市民階層開始形成,城市內人口開始迅速增加,也就是說污染物開始暴增,但是排污的方式卻並沒有發展改進,所以大興城都沒有撐過唐朝,就開始出現水皆鹹鹵的情況。宋代市民階層形成,城市人口進一步暴增,在排污狀況根本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宋朝開始試圖將大河水引入城市附近,飲用河水的辦法緩解這個情況。

元明清北京城也在遵循這個路子發展,但是市民階層的多樣化,垃圾的多樣化,以及北京事實上的缺水情況,導致了情況看起來非常糟糕,但是這絕對不是北京特有的,而是整個古典帝國時期首都的常態


成都也有這個問題。地下水只能用於洗衣澆花,飲用都需要地表水。比如民國時成都就有職業運送河水的送水工,茶鋪也以「河水香茶」來招徠客戶。


當然是真的 遠的不說 清末北京城就髒的要死 街上都是人畜糞便 水也都是鹹的不好喝 茉莉花茶就是北京人喜歡喝流行開來的 因為北京水咸 茉莉花茶能遮住水味兒 皇家都是喝玉泉山的好水


西安城裡有個地名兒,就叫「甜水井」。

據說此名源於清代,而且達官貴人多聚居於此。


《紅拂夜奔》里不是說,城牆上抹的都是陳年老屎……


這個問題真是屎尿未汲的...


第一「水皆鹹鹵,不甚宜人」典出《北史?卷八十九?列傳第七十七》,原文為「帝將遷都,夜與高熲、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奏:「臣仰觀玄象,俯察圖記,龜兆允襲,必有遷都。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為遷徙計。」帝愕然,謂熲等曰:「是何神也!」遂發詔施行。賜季才絹布及進爵為公。謂曰:「朕自今已後,信有天道。」於是令季才與其子質撰《垂象》《地形》等志。」其中,帝為周文帝,季才為庾季才。顯然,整句話似乎是為遷都服務,或宣揚庾季才的超自然力量。「龜兆允襲」和「水皆鹹鹵,不甚宜人」共同解釋為什麼要遷都,故可存疑。

第二,就目前的證據來看,北朝期間,西魏和北周長安城似乎仍沿在漢長安舊址,但皇城具體位置不夠明確。如果漢長安城地下水質出了問題,那麼隋唐長安城和漢長安的距離並不遙遠,很難想像距離如此之近的兩地地下水會有過於大的差別(只是猜測)。

第三,自劉邦至周文帝,雖然長達數百年,但長安城作為首都的歷史並不長,約為一半。其中,除西漢210年外,其餘為動亂或割據時期。換而言之,在此期間,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大。因而,如果長安城地下水水質出了問題,人為活動可能並非主要原因。

綜上,「水皆鹹鹵,不甚宜人」可能有所誇張,存疑。


古代沒有氮磷鉀化肥,中國怎麼能養活那麼多人?答案就是在種植業中廣泛使用了有機肥,像你嫌棄的那些屎尿都是農民眼中的寶貝,別管它氣味多難聞,肩扛人挑,施到地里都能長好莊稼的。有了足夠食物,再加上中華文明對農業的推崇,老百姓就樂於娶妻生子,壯大家族,中國人自然就多了。

另外一個肥料來源是河床淤泥,淤泥里含有大量有機無機養分,施到地里能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這也是黃河被稱作母親河的根本原因,雖然她任性決堤,但每次決堤帶來的淤泥帶來的養分,使得黃泛區的土地能成為土壤肥沃適宜種植良田。這也是為什麼中原是華夏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原因。

當然,隨著現代文明發展,化肥成了種植業肥料的主要來源,兒時農村常有的,滿村莊收集牛羊豬糞便的情景永遠不存在了。


告訴大夥以前還防止外人偷糞。所以這些問題應該是管理問題。化肥生產以前,糞是資源。


呵呵,閣下可以去博物館多走走,你可以看到先秦的戰國時代,秦咸陽城就已經有直徑超過80公分的下水管道了,而這些管道,在當時的咸陽城是十分普及的。

即便史書記錄正確,確實有地下水變咸或鹽鹼化,那也不大可能是因為屎尿沉積。

還有,某個答主硬要用現在很多農村的情況去類比古代城池,要麼是在偷換概念,要們就是因為懶于思考,或者直接是胡說八道。

古代的城建肯定不如現代完備,但絕對不要以為古代就一定很落後,古代很多時候只是受制於技術等級,而並不輸於理念。

以唐長安的規划水平,我不認為唐代的城建規劃會落後於先秦。

………………………………

有很多人為什麼偏偏就不能不要用自己的世界去界定世界的一切呢?有些東西我不明說,你們就真想不到麽?

又跟我說滲井,又在教我什麼下水管道是皇家特權,可是都說不到點子上。

為什麼呢?因為知乎上好多人以為自己受過教育,就能看懂世間一切,呵呵,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偏偏忽略了一點,屎尿在古代,至少是工業革命前,是極其珍貴的資源,作為幾乎是唯一的肥料來源,好多農民還要向城裡的糞商購買屎尿,你們覺得古人會白白讓屎尿進入滲井,滲入地下做鹽鹼嗎?

再說了,你們憑什麼就認為古代的下水就一定和現在的下水一樣是把屎尿和生活廢水一起排走的管道,我就呵呵了,你用現代的生活習慣去套古代的生活,還覺得振振有詞?

屎尿在古代,是不可能和生活廢水一起排走的,那等於閣下在下水道不停抽出一張張美元撒入下水道沖走,那是您在現代過的生活,這叫撒幣,而不是古代的常態。

閣下是讀過很多書,知道滲井和下水道,可是閣下沒有種過地,所以閣下也不知道屎尿因為可以肥田而作為商品。

以空中樓閣般的知識來俯視芸芸眾生,然後來句肉糜可食。高,實在是高!


補充回答一下:

我的觀點主要有兩個

第一,如果真的有過地下水的大面積污染,以至於「水皆鹹鹵」,我們應從大量的史料中發現這一嚴重問題的記載,而不是只有一家之言;

第二,即便情況真有這麼嚴重,是否有可能是人類的其他活動導致,比如說:對環境的破壞導致土地鹽鹼化進而污染地下水。而不是想當然的解釋為人畜糞水積累滲透所致。

我是講道理的分割線------------------

以下為原答案: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從事水行業的人都知道不可能,我就在規劃院上班,大學學的就是給排水,生活污水根本無法對地下水產生污染,有機物會被土壤過濾分解,真正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是工業廢水,有些黑工廠將廢水打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古代也不存在地下水如此污染嚴重的情況。


首先這個問題有些彆扭……

漢長安城沿用七八百年,糞尿生活污水滲入地表,影響地下水質。是合適的,有一些答主認為糞尿在古代是重要的堆肥資源,不太可能會被浪費。前半句是對的,但浪不浪費要看所在的位置和時間。唐朝之前,城市糞便處理主要依靠行政律令和自律,唐朝才出現以處理城市垃圾和糞尿為生的人。即便有了城市與農村糞尿互相聯繫的途徑,城市仍然有大量的糞尿難以處理,(一些答主據此指責某些高贊答案胡扯,呵呵,還嘲諷讀書讀傻了,沒下過田,呵呵)加之隋唐時期長安城地處少陵原下,且有龍首山作梗,以及脆弱的排水系統。大雨時期則街衢成壑。因而生活污水大多是通過下滲井排出。因此漢長安城生活污水通過滲入影響地下水質是成立的。同時,令人驚訝的是,一位自詡為給排水專業且在規劃院工作的重大答主,竟然想當然的認為生活污水無法對地下水產生污染?古代不存在人為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情況?(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生活污水都有對城市地下水水質產生影響的例子,參考知網《我國古代城市對於垃圾和糞便的處理》一文)

「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這句話的出處已經有回答指明,前後語境大家也都了解。

這句話也是成立的,水質不佳,不適合住人有大量的史實支撐。不過水質變化的原因爭議頗多,但城市生活污水亦可作為原因之一,只是程度不得知。但水質應是遷都原因之一。有說法認為漢長安時期主要依靠井水,當地下水變差影響飲水時,隋朝則遷於龍首原(地勢更高)並新建大量溝渠引入明水來解決水質問題。但有說法則認為,遷都後主要飲水任然是井水,因為地勢較高此地地下水並不一定也是鹹鹵水質,而渠水用於清洗與圓林。但無論如何,漢長安水質差是成立的,也是隋朝遷都原因之一。

綜上,漢長安城沿用七八百年,糞尿生活污水滲入地表,影響地下水質是真的。隋朝時水皆鹹鹵,不甚宜人也是真的。但兩者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尚未有定論。

很多事不要想當然,讀書是獲得經驗,生活也是獲得經驗。誰也沒有誰高貴。讀書越多越會發現所知之少,生活經驗也是在一次次修定。


屎尿不是有機物嘛,不是肥料嘛?不是會被分解的嘛?


既不懂地質學,也沒有研究過相關歷史,不過剛好有參加我們這邊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所以強答一發,提供一些數據,歡迎指正。

農村生活污水的構成主要是「三水」,糞尿水(衛生間污水)、廚房污水和洗滌污水,污染負荷的佔比基本是6:2:2,同時污水中含有機質、氮磷營養物質、懸浮物和病菌等,各污染物濃度一般為:化學需氧量(COD)250-400mg/L,氨氮40-60mg/L,總磷2.5-5mg/L,至於居民生活用水定額,我以為古代公共設施、衛生條件不發達時,人均用水量約為60-90L/人·天,所以手頭如果有人口數據的朋友可以做個乘法計算一下污染物的總量哈哈。當然,我們雖然會做水質檢測,但並不會去品嘗,而且實際經過多年沉降、分解後對水質的影響會達到什麼程度,中間可變數較多,很難肯定的說就是生活污水是造成「水皆鹹鹵,不甚宜人」的主要原因。

另,針對飲用水源地,我們現在是要求排放標準要達到GB18918-200《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化學需氧量(COD)50mg/L,氨氮5mg/L,總磷0.5mg/L,所以從這個數值對比來看,農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溝渠會對飲用水造成的污染數值相當高。

再另,數據來源都是省級文件摘抄,所以我還是比較有自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題主所提到的年代和現在,生活習慣、清潔用劑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第二段中的數值個人以為在當時是達不到這個數據的。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污染。

即便到現在我們有了科學去解決一些前人就遇到的問題,但我們依舊製造了更多新的污染。

空污、霧霾、酸雨、溫室效應、濫墾濫伐、過度開發、土地飲水重金屬化、核污染、層出不窮的黑心食品…

現在是人類史上污染最嚴重的時代,古代和現在一比都是小意思了。


好可怕的古代。。我還是不要穿越了。


《紅拂夜奔》里不是說,尿在牆角的結晶也可以當鹽……

群眾們指出是硝石!我記得是硝酸鹽什麼的,但化學水平低於知乎平均,只敢說鹽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建築,空間設計得很簡單,但卻仍然出彩?
建築/景觀專業如何整理作品集?
高層建築物通常會用哪些手段抗風抗震?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很少有像歐洲石制教堂宮殿這樣高大宏偉的建築?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城市 | 中國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