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太行八陘的文獻和作品?最好與古代戰爭有關,有配圖和分析更好,謝謝^ω^?

文學 地理 歷史


麻煩收藏了也請點個贊!

專業人士來貢獻一點乾貨^ω^

本文中圖片(共八張)建議點開看大圖,地圖中地名大部分採用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名。本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均出自《讀史方輿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全文閱讀時間約20分鐘。

太行八陘,即古代翻越太行山脈的八條通道,《紀要》中這樣描述:

《述征記》:太行首始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諸山皆因地立名,實一太行也),連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陘(《爾雅》:連山中斷為陘):第一軹關陘(見濟源縣),第二太行陘(見河內縣。《十六國春秋》:慕容永屯軹關,杜太行口以拒慕容垂。此二陘也),第三白陘(見衛輝府輝縣),第四滏口陘(見彰德府磁州),第五井陘(在直隸獲鹿縣,見直隸重險),第六飛狐陘(在山西蔚州,見山西重險),第七蒲陰陘(在直隸易州,見重險紫荊關),第八軍都陘(在直隸昌平州,見重險居庸關)。

——————《卷四十六 河南一 太行》

下面逐一為大家介紹

一、軹關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軹關陘的大致路線。

軹關陘的名字來源於軹關,《紀要》中對於軹關陘是這麼描述的:

在縣西北十五里。關當軹道之險,因曰軹關。

——————《卷四十九 河南四 軹關》

縣指的就是圖中的軹縣(今濟源),軹道就是軹關陘。軹關陘在古代是連接河東地區(今運城市和臨汾市)和河內地區(今濟源市和焦作市)的最便捷的道路,《紀要》提到了這一點:

又建德四年,韋孝寬陳伐齊之策,曰:大軍出軹關,方軌而進。蓋自軹關出險趣鄴,前無阻險可以方軌橫行雲。

——————《卷四十九 河南四 軹關》

戰國初期軹關陘在太行以東直到軹關的部分位於韓國境內,由此切斷了魏國河東及河內地區的聯繫,使得魏國只能繞道上黨來往於兩地之間,給兩地的交流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也成為日後魏國衰弱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為如此重要的一條地理通道,軹關陘在亂世中也極具存在感。東晉永嘉二年,西晉叛軍領袖王彌進攻洛陽大敗,北渡黃河自軹關前往平陽歸附劉淵。咸和三年,後趙石虎經軹關攻打前趙的河東地區。太元十九年,後燕慕容垂伐西燕,西燕皇帝慕容永認為太行道(下節要介紹的太行陘)寬敞的地形可能會被敵軍利用,於是在軹關聚集軍隊,以此來防守從太行陘來的敵人。北齊武成帝派斛律光築勛掌城於軹關,斛律光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宇文周保定四年,楊廣與北齊戰,出軹關,由於孤軍深入,為齊所敗。

二、太行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太行陘的大致路線。

太行陘從野王(今沁陽)開始一直到高都(今晉城),是連接河內和上黨高地的通道。控制了太行陘,便可輕易控制上黨及河內,反之,一旦太行陘被切斷,則河內地區就會失去和上黨的聯繫,《紀要》中也舉例說明了這一點:

《河朔記》:自晉陽趣河內,入洛陽,必經太行。太行在懷、澤間,實據南北之喉嗌。

——————《卷第四十六 河南一 太行》

戰國時期的戰略家們已經認識到,太行陘對於位於河內和上黨地區的政權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如果能奪取太行陘,便可切斷上黨同河內的聯繫,使上黨成為孤島,從而使其不戰而降,《紀要》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戰國策》:范雎曰: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又曰: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韓必請效上黨之地。

——————《卷第四十六 河南一 太行》

這個理論也隨即在之後的戰爭中得到了應驗。

韓桓惠王十年,秦軍奪取了本屬於韓國的太行陘,韓國君臣甚至沒有任何抵抗就決定把上黨獻給秦國,上黨地區的軍民不願接受秦國的統治,便在馮亭的帶領下降趙。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下太行陘的終點野王,徹底控制了太行陘,斷絕了韓國本土和上黨的聯繫。之後,歷時三年,整個戰國時期最為殘酷的戰役——長平之戰拉開了帷幕。

地圖中太行陘上還可以看見一個叫天井關的關口,這是太行陘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宋靖康元年,賜天井關名雄定關,元末又改名平陽關。《紀要》中這樣介紹了天井關:

天井關,亦曰太行關,在澤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頂,南北要衝也。《漢志》註:上黨三關,一曰天井關(其二關,一曰壺口,見潞安府長治縣。一曰石研,即井陘也,見北直隸重險),關南有天井泉三所,其深不可測,因名。

——————《卷三十九 山西一 天井羊腸坂附》

東漢初年,馮異自河內北攻天井關,攻陷上黨地區的兩城。劉梁擔任野王令時曾駐守天井關,劉延攻打天井關時,劉梁和上黨太守田邑連兵,阻擋住了劉延的進攻。晉太元十九年,慕容垂在長子與慕容永作戰,自滏口入天井關。唐會昌三年,劉稹據澤、潞發動叛亂,杜牧當時說:若使河陽萬人為壘,窒天井關,高壁深塹,勿與戰,而以別軍徑搗上黨,不過數月,必覆其巢穴矣。河陽主帥王茂元命馬繼軍防守天井關,被叛將薛茂卿擊敗。中和四年,黃巢侵掠河南諸道,向河東調遣援兵時李克用率軍自天井關而南。光化二年,朱全忠攻克澤、潞二州,李克用的部將李嗣昭為抗擊朱全忠,奪取澤州後又攻陷了天井關,潞州守將逃跑。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二年,晉王存勖解了潞州之圍後,梁將康懷貞從天井關撤退,晉軍乘勝進入澤州。

三、白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白陘的大致路線。

白陘是往來於中原和上黨的通道,從今河南輝縣市西北出發,經陵川抵達位於上黨的高平。白陘古時又稱孟門陘,《紀要》中這樣介紹了白陘的作用:

《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史記》:齊莊公二年,使欒盈間入曲沃,為內應,以兵隨之,上太行,入孟門。欒盈敗,齊兵還,取朝歌、孟門。賈逵曰:孟門,晉隘道。

——————《卷第四十六 河南一 太行》

可以看出,位於山東的齊國討伐晉國兵分兩路,其中一支走的就是白陘。

戰國時期魏國名臣吳起對魏文侯說過:「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出自孫子吳起列傳)常山就是恆山,大河就是黃河,這段話說明了吳起認為白陘和太行陘都有著重要的戰略價值。

這裡順道科普下,古代的地圖是轉了180度的,所以左右會顛倒,孟門陘在左,太行陘在右。

四、滏口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滏口陘的大致路線。

滏口陘從今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西紙坊村南出發,經涉(今涉縣)和路(今潞城市)抵達上黨。《紀要》中是這樣描述滏口陘的:

在縣東南二十里。即滏口,太行第四陘也。山嶺高深,實為險厄。

——————《卷四十九 河南四 滏山》

滏口陘因緊臨水泉沸騰的滏陽河上源而得名,《紀要》中這樣描述了滏陽河:

在縣西十五里。亦曰滏陽河。源出武安縣東滏口山,泉源沸涌,若釜水之湯湯,故以滏名。經磁州而東南流,至縣西北,入漳河。袁尚救鄴,循西山東至陽平,去鄴十七里,臨滏水為營。

——————《卷四十九 河南四 滏水》

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太行以東是戰國時期趙國和魏國的疆土,上黨地區的屯留和長子是屬於韓國的,位於滏口陘上的涉和路成為了趙國和韓國爭奪的重點城鎮,整個戰國時期兩城幾經易手,為的就是能控制這條交通要道,以加強華北平原和上黨地區的聯繫。

而在後世,位於華北和山西的割據政權也會竭力爭奪這條交通要道。晉永和六年,冉閔叛變,趙將張沈據滏口。太元十九年,慕容垂攻西燕,派慕容楷出滏口,之後他率大軍親征也是經過滏口陘。永安三年,時任北魏都督、并州刺史的樣津為平定叛亂在鄴募兵,計劃自滏口入并州,但是沒有成功。之後爾朱兆讓高歡統帥肆間六鎮降戶,高歡從晉陽出發出滏口。太昌初,高歡自鄴入滏口,攻打爾朱兆所在的晉陽。後周建德五年,高歡攻克晉陽。

五、井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井陘的大致路線。

井陘得名於井陘關,也叫井陘塞,是往返於太原和石家莊之間的交通要道,《紀要》中這樣說:

井陘關,在真定府獲鹿縣西十里,山西平定州東九十里。《呂氏春秋》:天下九塞,井陘其一。亦曰土門關。《地記》:太行八陘,其第五陘曰土門關。今山勢自西南而東北,層巒疊嶺,參差環列,方數百里,至井陘縣東北五十里曰陘山(《穆天子傳》謂之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陘。

——————《卷十 北直一 井陘》

地圖中的平坦城即現在的陽泉市,太行山以東的各城鎮在戰國初期被中山國所佔據,南部和太原北部都是趙國的疆域。趙國為了奪取井陘,使國土位於山西的部分和華北平原能相連,與中山國進行了數年的鬥爭,最終趙武靈王消滅中山,控制了井陘,打通了連接兩地的交通要道,從此走向了崛起之路。由此可見,正是有了井陘,太原盆地才能和華北地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井陘也因此承擔起了華北地區軍事、經濟、文化交流的重任。

這樣一條重要的通道在戰時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始皇十八年,王翦滅趙國就是走的井陘。漢三年,命韓信、張耳東下井陘擊趙。趙軍抵達井陘口時,廣武君李左車對陳餘說了這番話:

信、耳乘勝遠斗,其鋒不可當。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勢,糧食必在後。願假臣奇兵三萬,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返,野無所掠,不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

從中可以看出井陘道路狹窄,不利於行軍,如果遭遇埋伏或被敵軍切斷後勤補給線的話很可能遭遇不測。但是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的計謀,放任韓信通過井陘,最後兵敗被殺。

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叛唐自立,派遣養子安忠志駐紮井陘塞。安祿山又派李欽湊守井陘口,以防備來自西部平叛軍隊的進攻。之後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斬殺李欽湊,同時向各路平叛軍隊通報朝廷已遣大軍攻入井陘的消息。得到這個消息後,河北諸郡紛紛響應起兵。但是不久之後,常山被史思明攻陷。河東軍主帥李光弼率軍出井陘收復常山,朔方軍主帥郭子儀又自井陘東出,與光弼合軍。然而正當形勢一片大好之時,潼關又被攻陷了,李光弼等只能從井陘撤軍,留兵駐守常山。諸將迫於嚴峻的形勢,便聯絡了信都太守烏承恩,對他說了如下這番話:常山北控燕冀,路通河洛,有井陘之險,足以扼其咽喉,莫若移據常山而守之。可以看出井陘關對於防守從華北平原來的敵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飛狐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飛狐陘的大致路線。

飛狐陘連接淶源和蔚州,得名于飛狐口(又稱飛狐峪),是來往於華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及蒙古草原的道路,《紀要》中這樣介紹飛狐陘:

飛狐口,在大同府蔚州廣昌縣北二十里《水經注》:代郡南四十里有飛狐關。《輿地廣記》:飛狐峪,飛狐關,在蔚州南四十里。其地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延,百有餘里。《地道記》:自常山北行四百五十里,得常山反,號飛狐口,酈食其說漢高距飛狐之口。

——————《卷三十九 山西一 飛狐》

飛狐陘和不僅僅是內地省之間的通道,它還是一條聯繫中原地區和北方草原的紐帶。在和平年代草原上的牧民和漢族商人通過飛狐陘進行茶葉、皮毛、馬匹等物資的貿易活動。在戰亂時期,飛狐陘則成為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爭奪的重點地帶。在飛狐陘西部蔚州南部有一片比較平坦的區域,這塊區域被稱為空中草原。趙國在代地建立穩固統治後也同時控制了飛狐陘,空中草原成為了趙武靈王主導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騎兵訓練場。

晉建興四年,石勒攻陷并州,劉琨從代地出飛狐陘前往薊州投奔段匹磾。後魏太和六年朝廷徵發州郡五萬人治靈丘道,從代郡的靈丘南越太行山到中山,這裡的靈丘道就是飛狐陘。武泰初,葛榮割據冀、定等州,爾朱榮讓柔然配合出兵下口,自己在相州率重兵從正面進攻,對葛榮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下口就是飛狐口。唐武后聖歷初,突厥默啜可汗從飛狐陘入寇,攻陷了定州。光化五年,朱全忠派王處直率領義武兵從飛狐陘進入山西,在晉陽擊敗李克用。朱梁乾化二年,晉王李存勖命周德威伐燕,東出飛狐。

七、蒲陰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蒲陰陘的大致路線。

蒲陰陘在今河北省易縣西紫荊嶺上,連接淶源和易縣。從蔚州或靈丘到淶源,再經蒲陰陘就能抵達華北平原。蒲陰陘的路線就是拒馬河上遊河谷,其地峰巒峭峙,仄徑內通,《紀要》中這樣介紹蒲陰陘:

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控扼。自昔為戍守處,即太行蒲陰陘也。《地記》:太行八陘,第七陘為蒲陰。

——————《卷十 北直一 紫荊》

地圖上標出的紫荊關就是防守蒲陰陘的著名關隘,《紀要》中這樣說明了紫荊關的重要性:

《志》云:紫荊與大同密邇,為京師西偏重地。向有舊關,明初撤而新之,城高池深,足稱雄固。當居庸、倒馬間,實為輔車之勢。

——————《卷十 北直一 紫荊》

紫荊關和地圖上位於其南部的倒馬關(戰國時稱鴟之塞或鴻上塞)以及下節要介紹的居庸關共同組成了長城上的「內三關」,防禦從草原進入華北平原的侵略者,《紀要》中這樣寫道:

明時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而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西偏有警,必分列戍守於此(外三關,詳見山西代州及崞縣、河曲縣)。

——————《卷十 北直一 倒馬關》

紫荊關是防守塞北草原入侵者的最後一道防線之一,它在戰時也承受了大量的戰火。宋嘉定二年,蒙古軍隊攻打居庸,在金人頑強的抵抗下沒能攻陷,於是轉而攻打紫荊關,在五回嶺擊敗金兵後由接連攻陷涿、易二州,再繞道居庸關的南部破之。元致和初,上都諸王忽剌台等率軍經紫荊關直達大都城南,燕帖木兒敗之於盧溝橋。正統年間,明英宗親征瓦剌。大軍抵達大同後,將領們都感覺到了此次軍事行動的兇險狀況,於是班師回朝。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就近從紫荊關入關,卻遭到了王振的反對,這就導致了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也先借著餘威自大同入寇紫荊關,把當時已經成為太上皇的明英宗作為人質挾持,突破了紫荊關,一路打到北京城下。最後在於謙的帶領下明軍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也先兵敗撤退,其弟伯顏帖木兒也帶著明英宗從紫荊關撤離。天順三年,孛來入侵大同,一直打到雁門關、忻、代等地,顏彪、馮宗率兵到紫荊、倒馬二關以支援前線。嘉靖三十二年,韃靼部首領俺答漢進犯大同,進逼紫荊關,攻陷插箭、浮圖等山谷,最後被明軍擊退。

八、軍都陘

地圖:

圖中紅色的虛線就是軍都陘的大致路線。

軍都陘是太行八陘的最後一陘,既是從北京去往宣府和草原的通道,也是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分界線,《紀要》中這樣介紹軍都陘:

《地記》:太行八陘,其第八陘為軍都。酈道元曰:居庸關在上谷沮陽城東南六十里,軍都在居庸之南。絕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偏狹,林鄣邃險,路才容軌(胡氏曰:《漢志》上谷郡有軍都、居庸兩縣。蓋縣各有關。按蘇林注,但言居庸有關,而軍都則否,蓋北魏時曾分置兩關耳。)

——————《卷十 北直一 居庸》

軍都陘上的居庸關的名氣遠遠超過軍都陘本身,作為北京的北大門它直接關係到京城的安危,是長城沿線最重要的關口之一,《紀要》中這樣介紹:

酈道元曰:居庸關在上谷沮陽城東南六十里,軍都在居庸之南。絕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偏狹,林鄣邃險,路才容軌(胡氏曰:《漢志》上谷郡有軍都、居庸兩縣。蓋縣各有關。按蘇林注,但言居庸有關,而軍都則否,蓋北魏時曾分置兩關耳)。《唐志》:幽州昌平縣北十五里有軍都,陘縣西北三十五里為居庸關,亦謂之軍都關。又居庸關亦名納款關(《通典》:北齊改居庸關為納款關)。《唐志》亦稱居庸為納款,又名薊門關《唐十道志》:居庸關亦名薊門關。而居庸、軍都,其通稱也。

——————《卷十 北直一 居庸》

歷史上游牧民族或太行山以西的軍隊要攻打北京,基本都會走軍都陘,居庸關就成了軍都陘上保衛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宋宣和四年,金人意圖攻佔燕京,遼人以勁兵守居庸。金兵抵達居庸關下時,山崖兩邊的石頭崩塌壓死了很多守關士兵,遼軍不戰自潰。金軍由此不費一兵一卒就攻下了居庸關,奪取了燕京。嘉定二年,蒙古攻金,抵達古北口。金兵據守居庸關,蒙古軍隊始終無法突破。於是蒙軍改變側羅,留下可忒薄察等頓兵拒守,其他部隊直奔紫荊關,拔涿、易二州,繞道從南口和留守在居庸關北部的軍隊內外夾擊,終於突破了居庸關,內外合兵。嘉定四年,蒙古軍攻至宣平,克縉山,居庸關守將直接棄關逃跑,蒙古軍隊在此攻克居庸關。明初攻陷元大都後,洪武二年,大將軍徐達壘石為城,建造了居庸關南口,以此加強北京北部的防備。靖難之役爆發時,燕王朱棣說了如下這段話來表明居庸關的重要性:居庸關路狹而險,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可無北顧憂。

————————————分割線————————————

太行八陘介紹完了,借這個回答再來介紹一下《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是明末清朝初顧祖禹所寫,是歷史地理學領域的著作,綜記「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得失之跡」,具有濃厚的歷史軍事地理學特色,其核心在於闡明地理形勢在軍事上的戰略價值。

《讀史方輿紀要》是一本類似於地理百科的工具書,分門別類講述了歷代的疆域變化和明朝各省的山川重險及各縣概況,本文中引用的文獻就出自各省重險的介紹。

我手頭上的這套紙質版《讀史方輿紀要》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套共12本,是這個樣子的:

每本封面都一樣:

不過中華書局出版的古籍一貫風格就是繁體豎排:

看起來需要有點耐心。

這本書的內容是非常詳細的,漢地十八省幾乎每個縣都寫到了,主要的河流、山脈、關隘也全都能查到,不管是查資料還是收藏都是非常好的。

————————————分割線————————————

本人其他歷史地理類乾貨:

明代的「九邊」是怎樣一種存在?www.zhihu.com圖標


關於太行八陘的文獻可以看看明末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其中有對自清之前對太行山以及太行八陘的記載,內容譬如古人對它的評價和古代八陘的使用狀況。也可結合《元和郡縣圖志》這部唐時的地理書查看。近人王尚義作的《芻議太行八陘》可直觀看出此區域古代戰事,隨後根據所記載戰事在正史當中搜查其更加詳細之細節便可。


井陘—背負太行,遙對華北,扼晉冀交通咽喉。是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井陘百戰之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楚漢相爭時韓信的背水之戰。關於描寫此戰的文獻,參見《史記·淮陰侯列傳》。

寄一張圖看一下井陘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


強烈推薦天涯神貼《地緣看世界》,可以看戰國部分。圍繞三家分晉對太行八陘、上黨地區都有詳細分析。而且作者做的圖是一絕。下載下來放大看不要太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對鄭和下西洋的爭議評價?
是什麼原因讓王守仁不像民國時期那樣被大眾熟知?
歷史上有哪些大齡中二青年?
為什麼古代富人家裡的丫鬟或是下人都會死心塌地對他們的主子好?
在地理大發現時期(大航海時代),海盜是怎麼在茫茫大海上發現鎖定和攻擊目標的?

TAG:歷史 | 地理 | 文學 | 地理歷史 | 太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