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長夏江寺圖卷》跋的部分中為什麼會出現貌似一列字沒寫完就開寫下一列的情況?

如圖是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的李唐《長夏江寺圖卷》跋的部分

比如第二張圖右部寫到「康熙丙辰進士官至」,然後就直接到下一列「乾清門侍衛是卷未入」,以及中間部分「內廷跋稱見於」,然後另起一列是「大內當即是卷繹其詩意非奉」,然後又另起一列「敕題詠故未敢錄入」。題主才疏學淺,不能確定這些話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繫,感覺就像話說到半截就另起一列,還是說有特定格式要求?或者中間本就有殘缺,修復時無法將文字補全故而如此?


感謝邀請。

這是「抬格」,文書抬頭的一種。抬頭是古代文書中遇到應尊敬字詞時的常見處理方式,發展至明清尤為繁複講究,清代的抬頭制度有空抬(也稱為「闕」,同行中空一至二格寫)、平抬(另起一行頂格寫)、單抬(另起一行高出一格寫)、雙抬(另起一行高出兩格寫)、三抬(另起一行高出三格寫)乃至四抬(另起一行高出四格寫,見於弘曆禪位後的太上皇時期文書)等多種,正式文書中什麼樣的應尊敬字詞使用以上哪一種抬均有一定之規。

這段跋文里「皇上」「國朝」「內廷」「大內」「內府」「敕題」「御定」「(皇上)命」「乾清門」等都和皇帝、皇家有關,遇到這些字詞,按制「單抬」或「雙抬」,即不論這一行寫到哪裡,必須要另起一行,並視具體情況超出其他行首一到二字(格)來書寫,使這些字詞處於文書最高處以示敬重。在接觸古代相關文書不多的今人看來,難免有支離破碎之感。

現代書信中起首的收信人名頂格寫,文尾常見的「此致敬禮」一般將「敬禮」另起一行頂格寫,都是古代文書抬頭之制的孑遺。


這個叫「平闕」。平闕是古代一種特殊的書寫禮儀,其得名最早來源於唐代。以唐代為例,唐代的法律規定,在書寫一些特定詞語的時候要按照「平闕之法」。

「平」就是平出另起一行。《唐六典》載:「謂昊天、后土,天神、地衹,上帝、天帝,廟號,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後,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也就是在寫到這些詞語的時候需要另起一行。

而「闕」是指不換行,但要空一兩格再接著寫。《唐六典》:「宗廟、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號,乘輿、車駕,制書、敕旨,明制、聖化,天恩、慈旨,中宮、御前,闕廷、朝廷之類並闕字」,也就是寫到這些詞語時需要空格再寫。

也有不需要平闕的情況:「宗廟中、陵中、行陵、陵中樹木、待制、乘輿車中馬,舉陵廟名為官,如此之類,皆不闕字。若泛說古典,延及天地,不指說平闕之名者,亦不平出。」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字不成」,就是寫字的時候故意缺幾筆。在寫到當朝帝王和先帝名字的時候,每個字都要「為字不成」(「若寫經史群書及撰綠舊事,其文有犯國諱者,皆為字不成。」)。


推薦閱讀:

弘一法師(李叔同)後期的書法水平如何?
過氣與經典的區別是什麼?
在國外有哪些音樂是普通人覺得特別俗氣的?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
有哪些窮困潦倒一生,死後價值才被人們發現的名人?

TAG:藝術 | 書法 | 故宮 | 文物 | 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