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優秀的溝通思路?

很多人跟人溝通的時候,就已經想好,每一步該怎麼走,這些思維模式怎麼練成的?

有哪裡具體的溝通思路?


人們很少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溝通的困難有關。

首先,需要溝通的情境往往是兩難的。比如你的伴侶可能說了些讓你不開心的話,但是你很猶豫要不要告訴對方你的感受,因為你知道對方很累、難得休息,你並不想破壞對方的心情。又比如你和同事一起完成一個項目,你覺得ta消極怠工,時間緊迫,必須得爭取讓Ta和你一起努力,但你又怕指出這一點會影響到同事關係。

其次,即便你發起了溝通,也不一定能到達對方。比如你希望父母給你買台新電腦,於是你告訴他們你的室友有了新電腦,而那新電腦很好,但你的父母只是很平淡地回應,你只好結束話題。而有時候你感到對方明白了你的意思,對方也不一定會遵循你的溝通請求。比如你很認真地告訴親戚,下次來家裡不用帶禮物,太貴重。他們當時答應了,但下一次,他們依然拎著大包小包來拜訪你。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障礙,導致了溝通的不成功呢?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有效又適當的溝通方式,我們選擇了研究人際溝通的專家Ronald B. Adler與Russell F. Proctor教授(2007)的《溝通的藝術(Looking Out/Looking In)》來為大家做導讀。談一談人們對溝通的迷思、影響溝通的因素、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

溝通的兩個維度:內容信息與人際關係

在書中,Ronald B. Adler與Russell F. Proctor將溝通定義為:「(溝通是)一種交流的過程,參與者經由交換信息而建立關係。」(p.12)

這就指出了,溝通包含了兩個維度:內容維度與關係維度(p.14)。內容維度指的是明確討論的信息,例如「下個轉角左轉」、「這家店更便宜」等等。而除了這些明確的內容,每次溝通還包含了關係維度,它傳遞的是溝通者對對方的感受,比如你喜歡/不喜歡對方,你和對方是從屬關係還是平等關係、你和Ta呆在一起是焦慮還是自在等等。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能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換討論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個人目標;又可以藉由溝通來增進、維持、削弱雙方的關係。但現實中人們溝通的效果卻往往不是這麼理想。

作者在書中指出了人們對於溝通常見的六種錯誤理解

關於溝通的6大常見誤解

誤解1:只要我單方面主動、積極地溝通,就可以和對方進行良好的溝通。

否。

在溝通過程中,溝通的雙方是相互依存的。溝通的質量同時受到雙方各自的溝通意願、狀態與技巧的影響(p.18)。

比如,你可能很希望和你的父母來一場彼此尊重的、成人間的對話,好好地談一談未來工作選擇的問題。你希望溝通過程中你們的關係是平等的,希望你的父母能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然而,你的父母卻始終站在以上對下的立場對你的選擇加以批判。結果,雖然你努力地用成熟的態度和父母溝通,這場對話也會難以繼續。

誤解2:只有雙方明確地表示要溝通,人們才會開始溝通。

否。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溝通。當我們不說話時,我們也像無聲的傳話筒,通過肢體動作、表情傳遞各種信息。因此,溝通不是從我們說話開始的,而是從我們和對方碰面那一刻就開始了,而我們說話前傳達的非語言的信息,可能會影響到後續的溝通(p.13)。

比如,有天你和你的伴侶產生了矛盾,你們先是彼此沉默。過了會兒,你對伴侶招手說:「來,我們溝通一下。」但你發現你的伴侶好像不願意和你溝通。這可能是因為,在你開口要求之前,你呼喚Ta的手勢、你臉上僵硬憤怒的表情,已經向Ta傳達出很多信息:你還在生氣,而且你自己也不樂意進行對話。這些信息都會影響Ta對溝通的配合。

誤解3:溝通當然是越多越好。

否。

溝通得多不代表溝通得好。糾纏在負面的溝通中只會產生更多負面的結果。

比如,有些人和自己的伴侶因為一件事產生了爭執。Ta抓著自己的伴侶不斷地爭吵,而在對方迴避後還覺得很委屈,認為自己有努力地找對方溝通,明明自己才是更占理的一方。然而,並不是「在說話」就意味著是有效的溝通,反而由於持續地傳遞負面信息,阻礙了對方溝通的意願;或者使得兩人捲入長時間的爭吵,產生更大的情感裂痕。

誤解4: 溝通一定會讓彼此加深了解、拉近關係。

否。

即使溝通很順暢,但不代表雙方都加深了對對方的了解、拉近關係(p.15)。

可能你和自己的同學有很多相處時間,會一起討論下周去哪裡購物/看電影。但是一年過去,你卻覺得依然不了解對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覺得你們只是因為分班等外界原因才聚在一起,但並沒有建立深層次的聯結。

這是因為,不是所有的溝通都會拉近關係。關係的增近,取決於溝通過程中進行深度的自我暴露(p.270)。那麼,是什麼使得某些信息的袒露比其他信息更深呢?有兩個向度可以界定自我暴露的深度:

一個是你暴露的信息對你而言越「具有特殊意義」,意味著你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深,比如你不會和所有人聊你的初戀,因為初戀的信息對你而言有特殊的意義。而另一個向度則是你提供信息的隱私程度,越隱私,意味著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深。比如可能對你而言,家人的情況是你的隱私,你只會和關係很近的人聊家裡的情況;而一旦對方聽你第一次談起家裡的情況,Ta會意識到對你而言,Ta已經和一般人不同了,對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有更深的認識。因此,根據時機,適度地進行自我暴露,有助於增近兩人之間的親密感(p.274)。

誤解5:所有類型的問題都能用溝通解決。

否。不是所有類型的問題,都是溝通能解決的。

問題的解決需要雙方共同的意願和努力,如果溝通很順暢,最後卻沒有落實到現實的改變,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p.16)。比如你很希望你迴避型依戀的伴侶能多給自己一些回應,於是你和Ta進行了一次坦誠的溝通,而對方也答應了,但之後對方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對你若即若離。

不過,雖然有時溝通沒有辦法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目標,但溝通一定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你所處的現狀。比如上面的例子中,通過溝通,你意識到這個方法行不通,需要考慮其他的方式,這比困在原地糾結要好得多。

誤解6:只要有好的溝通技巧,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

否。

很多人認為,只要單純地磨練溝通技巧,就可以進行有效溝通。但首先,並沒有單獨一套完美適用於所有溝通情境的溝通技巧,因為每次溝通是不可複製的,參與溝通的人、溝通發生的場景都在變化,適用於一個情境、一種人的溝通方式,未必適用於另一個情境、另一個人(p.23)。其次,除了溝通技巧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溝通效果,我們接下來就來看看,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溝通。

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溝通?

1. 自我的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溝通

a. 自我信念

我們對自我的信念會在溝通中產生自證預言(p.57)。自證預言指的是我們預期某件事會發生,這種預期可能是基於現實的證據,也可能是基於虛假的臆想,但由於它引發了一些行為,使得這個預期成真。

比如,低自尊的人由於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不值得被人喜歡,使得他們在溝通中,總覺得別人會不喜歡自己。於是,雖然對方沒有指責他們的意思,但是低自尊的人會傾向於把中性的信息解讀為對方對自己有敵意,並在接下來的溝通中會顯得很有攻擊性,反而冒犯了對方,使得對方真的開始表現出敵意,應證了低自尊者「他人不會喜歡我」的預期。

b. 認知差異

溝通雙方對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認知,使得他們在溝通中產生分歧(p.74)。比如當你和你的伴侶聊起A時,你認為A是個很活潑、熱情的人,但是你的伴侶卻會認為A太多話、太聒噪。

但為什麼我們會有認知差異呢?因為我們存在認知偏見,比如首因效應,我們容易根據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來給對對方貼標籤,並用這個標籤來解釋Ta的其他方面(p.94)。可能你在第一次遇到A時,A因為幫助了你,於是你給A貼上了「熱心」的標籤,所以你在之後自然將A健談的一面解讀為是A熱情的表現;而你的伴侶可能對A有比較負面的第一印象,所以傾向於負面地看待A的健談。

c. 過去溝通經驗中的情緒體驗

情緒會影響到人的溝通。一些場景或者溝通參與者的一些特徵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進而影響到溝通(p.122)。比如小時候經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在和伴侶爭執的時候,兩人之間緊繃的氣氛和伴侶臉上的表情,會觸發Ta關於父母吵架的記憶,於是Ta立刻趕到害怕和緊張,在溝通中開始退縮和迴避。但這是ta感受到的情緒,很多並不真的來自當下情境,而來自過去的記憶。

2. 溝通過程中的因素會影響到溝通

a. 語言的使用

語言可以幫助溝通的參與者們拉近關係,或者反過來促進分離。如果一個人想要融入一個群體,Ta會採用和那個群體成員類似的語言方式,比如在社交網路上用特定的繪文字(emoji)等等。人們會傾向於和使用與自己類似的語言的人結成同盟。

反過來,有時人們會刻意強調自己與眾不同的說話方式,來產生分化感。比如青少年會故意使用和自己父母那輩不同的語言,來標榜自己的新潮,或者阻止父母過多參與到自己的話題圈中。

b. 傾聽方式

無效的傾聽會降低溝通質量。一個無效傾聽的例子是自戀型傾聽。自戀型傾聽者會在他人傾訴的時候,試圖把溝通的主題轉移到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或者把談話重點轉回自己身上。比如當你和一個自戀型傾聽者抱怨自己工作上的問題,但是Ta卻開始談論自己工作中的問題,或者說「你工作的地方那麼差啊,還是我工作的地方好」,並進而開始誇耀自己的工作。自戀型傾聽會讓說話者感到自己沒有被尊重,進而可能破壞雙方的關係(p.206)。

怎麼做才能更好地溝通?

1. 專註於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在溝通前,特別是重要的溝通前,先確認自己溝通的目的和需要(p. 345)。比如,你希望和你的伴侶討論Ta總是不做家務的問題,你先問自己,你真的想要的是什麼(「我希望Ta可以參與到家務中來」)、你不想要的是什麼(「我不希望Ta會暴怒,或者過分傷害Ta的感情」);然後思考一下,怎麼樣獲得你想要的,又避免發生你不想要的情況(「我希望今天我們最終能一起制定出一個家務分配表,但我不想我們在過程中爭吵起來,所以我可以在過程中注意我的語氣,如果一旦Ta開始生氣,我就緩和一些」)。

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也使得你在溝通過程中,一旦出現偏離目的的對話,能迅速地再把溝通導回你想要的方向,而避免陷入無謂的糾纏中。

2. 自我監控

在溝通過程中,保留一部分對自己情形的覺察(awareness),可以幫助你在溝通過程中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p.66)。

比如,你需要留意自己的情緒,防止在溝通中自己被情緒帶跑。如果你忽然注意到自己情緒惡化,你可以問自己是什麼情況引發了你的情緒反應,而現在是不是一個表露情緒的好時機?如果一定要表達情緒,這個情緒的表達是否有利於你實現溝通的目標等等(p.130)。

又比如,你要留意過程中你表達出的非語言信息。因為非語言信息在溝通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人會從你的非語言信息中形成對你的認識(p.169)。比如你放鬆下的姿態會不會讓人誤以為你太散漫?你的表情是不是和你想表達的意思不符(有時候人們會違心地誇獎一個人,但是他們的表情卻會出賣他們)?你可以對著鏡子練習,看看自己平時傳達非語言信息是什麼樣子的,是否需要調整。

3. 營造安全、良好的溝通氣氛

在正向的溝通氣氛中,溝通會更順暢,參與者們也會更樂於溝通(p.292):

例如,你可以 a.表現出你對對方的重視,你可以在口頭上給予及時的回應,或者用點頭、誠懇地注視的方式來回應,或者可以針對對方話語中的內容提問,來表現出你有認真地傾聽Ta的話。

此外,你可以 b.肯定對方的情緒,比如當對方因為被朋友背叛而憤怒、找你傾訴的時候,你可以反映出Ta的情緒,並且表示理解:「我想你大概很生氣,被信任的人傷害是非常傷人的」。

最後,你可以在溝通中多用 c.對事實的描述,而作直接判斷(p.347)。特別在你處於兩難的溝通情境中更要如此。

比如你感到你的領導對你太嚴厲,你希望向Ta指出這一點,但是你又不希望傷害到你們的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先給出事實的細節(例如行為事實:「上周這份報告你進行了三次審閱,甚至在客戶很滿意了的情況下,你依然就很多內容對我進行了批評」),而不要先判斷(「你挑剔我」)。這樣對方也能根據情境作出解釋(「我當時是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學習,所以我提出了很多可以改善的細節」),避免因為誤會使得雙方衝突升級。

4. 學習多樣的溝通行為方式

之前提到,針對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我們得使用不同的溝通方法。除了進行坦誠的自我暴露外,保持沉默、模稜兩可的回復、或者迴避都可以傳達出不同的信息、達到不同的效果(p.279)。你可以平時多觀察不同人在不同場景下的應對方法,看哪些場景下、面對哪種性格的人比較適合哪種行為方式(p.27)。

以上。

原文發表於:我們好像總是聽不懂對方 | 導讀:如何巧妙地達到你溝通的目的?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如果沒法回答一個問題,試試自己拋出一個可以回答的新問題

在《瘋狂動物城》里,狐狸尼克這樣教育即將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兔兔警官:

如果遇到一個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試試自己重新問一個問題,然後回答它。

最近在為學校從事一些招生答疑工作,才深刻感覺到這個技巧的實用性,

有學生問,「聽說貴校排名有可能跌出前二十,你覺得這會對學生有什麼不利影響?」

我當然不能直接答這個問題,一方面,新一期的學校排名還只是猜測,另一方面,為什麼我作為招生人員要說自己不好呢?

於是我回答道「你是想了解排名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關係嗎?首先,我校的排名在近十年間一直在18-22名區間波動,而我們的在此期間的就業率,畢業生平均薪資水平如何如何...我們每年提供的獎學金數額如何如何...所以你看,排名的波動並沒有對學生未來發展有特別大的影響嘛。」

有學生問,「明尼蘇達是不是特別冷?是不是冬天的特別難熬?」

我當然不能直接說「對啊對啊,現在快四月了還下雪呢」

於是我回答道 「你是關心這裡的冬天會造成什麼不便嗎?其實我們學校主要教學樓之間都有供暖的室內通道連接,就算天氣冷,課間也不用在室外行走。我們院門外就是輕軌站,輕軌基本不會受天氣影響,所以遇到下雪天交通不便的時候也不擔心耽誤上學。「

這並不是在故意」逃避問題「,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在引導提問者找到更值得關注的方面,尋找雙方都樂意進行溝通的話題,

總比說一句「無可奉告」或者傻乎乎把自己批判一番要好吧。

我開腦洞想的其它應用場合:

問:「今年經濟增長不如預期,會不會導致失業潮?」

答:「你的問題是關於就業機會...我們不要總擔心舊飯碗丟掉了,我們要儘可能把新飯碗端上來。」

--一個棘手的失業問題,就變成了闡述新產業增長點的機會。

問:「你媽和我同時掉到水裡,你要先救誰?」

答:「你是問我在不在乎你嗎?我當然在乎啊,你看,這個新買的包包就是證據。」

--當然,躲問題是要代價的。

另外,溝通時不要假設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在商務溝通課上,我參與過一個談判實驗,

雙方扮演各自醫藥公司的採購商

A公司發現,一枚毒氣炸彈即將爆炸,解藥研發需要從某種橙子的皮中提取化學物質,如果不能及時製成解藥,成千上萬的人將死亡;

B公司發現,一種罕見病毒即將爆發,特效藥的生產需要從某種橙子的果汁中萃取一種成分,如不服用該藥物,孕婦患者的後代將遭受永久的出生缺陷;

雙方都需要儘可能多的橙子,而這種橙子每年產量只有5000個,這時,一位銷售商找到談判雙方,說我這裡有3000個庫存,你們誰出價高就賣給誰。

我和小夥伴討論了半天,最後得出了一個自以為聰明的結論:

A公司承諾,將不會對銷售商做出任何出價,

B公司以銷售商能接受的最低價格買下3000個橙子,

然後分一半送給B公司

作為交換,B公司將簽下協議,確保一年內不再從任何渠道購買橙子。

我洋洋洒洒地介紹了這個計劃,

老師只是說了一句:你們認真讀題了嗎?

A公司需要的是橙皮, B公司需要的是橙汁,你們本來可以得到3000個橙皮和3000份橙汁的,

為什麼要這麼費勁呢?

這時才恍然大悟:

原來之前潛意識裡就覺得,商務「談判"一定是針鋒相對的,不是你輸就是我贏,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假定對方適合自己爭奪有限資源的假想敵,而沒有考慮到,可能雙方根本不存在分歧啊!

「雙贏」什麼的,說起來太過於理想,一個比較可行的目標是,至少通過溝通來發現雙方不是競爭對手。


因為作風問題,這幾年我不斷和女人打交道,總結了一些經驗,看了一些書,也算拋塊磚,引個玉吧。

開始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個例子。

男:最新出的那個xx電影你看沒,咱們一起去看吧。

女:啊,我在網上聽說那部電影是爛片啊。

男:不會吧,我一哥們去看了,他說還可以啊。

女:...

這是一個錯誤的溝通案例,在生活中也比較常見。男人不斷在說電影多麼好看,完全沒有理解對方想表達什麼,一個勁「強迫」對方接受他的觀點,並且,他有可能自己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

再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男:最新出的那個xx電影你看沒,咱們一起去看吧。

女:啊,我在網上聽說那部電影是爛片啊。

男:啊,你也看網上的評論了,好像是不怎樣啊。哎,明天周末只能宅家裡玩了。(中性回應+狀態表明

女:哈哈,我閨蜜新發現了一家泰國菜,味道挺好的,要不咱們明天去試試吧。

這是一個正面的示範。我們可以看到,當女方表達對影片興趣不強烈的時候,男方的回答有兩個思路:1,或許這只是女方的謙辭,女方並不想如此容易就答應這次約會,所以要判斷女方是否真的對電影無感。2,引導女方說出真實的想法。接下來,我們看到男方給了一個中性回應(對應思路1)和一個狀態表明(對應思路2),女方就和男方相約去吃泰國菜了。所以,女方真實的想法其實是去吃飯,而不是看電影。

下面開始正文部分。

交流篇

也許你過往的經驗已經告訴你,有效的溝通方式絕不止一種。有些溝通能力強的人很外向,看起來與每個人都有話講,而有些人又比較沉默,安靜,或者講話甚至「拐彎抹角」。這就像這個世界一樣,豐富多彩,各有不同,比如,自我揭露以及說話直快的表達方式在美國可能會行得通,但在亞洲文化里,這一特質可能被視為有挑釁的意味。所以,沒有一種特定的溝通方式適用於所有人,我們要學會看人說話。

一、驗證感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受到這樣的質問:「你是不是又不高興了?」「你為什麼又生我氣了?」「你是不是又在撒謊了?」

事實上,我們沒有不高興,沒有生氣,也沒有撒謊。但被對方這麼一問,心裡多少是有些不愉快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情況呢?原因在於,大多數人都認定自身對事情的感受就是事實。矛盾的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草草下結論,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這種情況呢?這就引出了本文第一個的溝通思路——驗證感受。

驗證感受包括三個要素:

1.描述對方的行為。

2.列出關於此行為的至少兩種解釋。

3.請求對方對行為解釋作澄清。

舉兩個例子。

「你說你喜歡我現在所做的改變」(行為

「但是你說這句話的語調,讓我覺得你可能並不是真正的喜歡「(第一種解釋)

「雖然這只是我的猜測」(第二種解釋

「你可以告訴我你真正的想法嗎?」(請求澄清

「你這幾天一回家就不說話」(行為

「我不確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氣」(第一種解釋

「或許你只是這段時間工作比較辛苦」(第二種解釋

「你能告訴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嗎?」(請求澄清

驗證感受能夠讓交流更加平和穩定,它並不假設你的感受是正確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特別愛面子,驗證感受能以一種保留對方顏面的方式使我們在跟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至於直接威脅或攻擊對方。

當然,驗證感受的三個要素不是一個定式,有時候不需要囊括所有要素就能湊效。

」你很久沒過來了,最近發生什麼事了嗎「(行為+請求澄清

」幫我照看小孩不打擾你休息嗎?如果真的不麻煩的話,我的確需要人來幫我帶幾天孩子,但我不想因為我而打擾你的生活。「(不需要描述行為)

甚至如」怎麼啦「,這種最簡單的感受驗證也能奏效,你可以靠著別人的幫忙讓暫時混淆的行為產生意義。

二、重新定義

問話也是有技巧的。

假設你和朋友約定在一個地點見面,但你從來沒去過那裡,對方告訴你「一直朝前面走大概一公里,那裡有個十字路口,左轉就到了」。思考一下這句簡單的話存在什麼問題。

首先,如果你朋友和你對一公里的概念不一樣,一公里的概念對你朋友來說是走10分鐘,那麼怎麼辦?其次,萬一前方有不止一個十字路口,該怎麼選擇呢?

在你繼續詢問之前,最好以你自己的方式將剛才說話者的信息重複一遍。回到那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說:「你是說一直走到前面學校那個十字路口,然後左轉,對嗎?」這種方法叫做重新定義,這樣說話很有可能會得到對方的進一步澄清。

重新定義,這種方式反映說話者的想法而不是去評判或者分析,能夠傳達出你對談話的投入,它避免的雙方焦急的對話,更多的是鼓勵對方進一步談話。

那麼如何完成重新定義呢?有兩個技巧。

1,改變說話人的措詞。

說話人:現在開放二胎真是沒事找事。

重新定義:你是說開放二胎表面看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沒什麼用,對嗎?

2,從說話人給出的信息中抓出一個例子。

說話人:小明在學校太不懂事了。

重新定義:你是說小明整天逃課打遊戲,對嗎?

三、順水推舟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方拿不定不注意,想請求自己幫其做決定。有點人是真拿不定主意,而有的人只是缺一個理由,希望從你身上獲得支持。

舉個例子。

A:卧槽,現在網上搞活動,蘋果6s只要3000,但是只搞2天,哎,要是我買了的話就不能出去旅遊了,這3000本來是打算給自己放個假,出去散散心的。

B:恩恩。

A:我想今年我也沒時間去旅遊吧,年底還要考個證,一大堆資料等著看......再說現在走哪都是人。

B:那看樣子蘋果6s的價格確實挺優惠啊。

A:就是啊,你覺得我該買嗎?

B:我不知道,你覺得呢?

A:真的好難決定啊!

B:(沉默)

A:看來我得把這手機買了,現在不買,以後可就沒機會了。

當你無法幫人做決定的時候,順水推舟的回應是一個不錯的技巧。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你做太多,你的沉默就是一個讓別人自己尋找答案的存在,尤其是當你用真心和人交流的時候,你的非語言行為,比如眼神的接觸,聲調,表情,都可以顯示出你對對方的關心。

未完待續...

我將要寫的下一點每個人都能用,即同理心的運用

寫這個比較費時間,如果覺得你覺得有點價值,請點個贊給我點動力。。。


強答一波。

在你和一個人進行溝通前,一定要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目標是什麼

在目標達成之前,不要被自己腦殘的情緒化所影響。

同時,要知道,要說對方聽得懂的話,用對方能理解的邏輯進行解釋,並且,最好讓對方自己得出結論。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舉的第一個和女生約會的栗子,我經歷過上百次。

你問姑娘,周末要去看xxx電影嗎?此時要想明白一個問題,你是單純的想和姑娘約會,還是想看xxx電影,或者你是要和姑娘看xxx電影,要知道,這是三個完全不一樣的目標,針對這三個目標,你要說的話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默認你的目標是和姑娘約會就行。

那麼當姑娘說,聽說這個電影評價一般的時候,我往往都會說,是嗎,我朋友去看了,他說評價還不錯。

你要知道,這不是一個錯誤的溝通,而是非常正確的,大部分人的判斷能力差的令人驚嘆,就算是你要約會的姑娘,也不見得審美好到哪去,你說完這句話,實際上是個姑娘提供了另一個可能,那就是電影還不錯。

此時如果姑娘繼續表示,電影評價不好的話,我通常會說,也是,我那個哥們原來還覺得小時代好看呢,可能他審美有問題,你說得對。

這時候你就和姑娘站在同一個戰線了,而且你會給姑娘一個錯覺,那就是你認可了她的審美。

然後繼續溝通就是,那你有什麼想看的電影嗎?

這個時候姑娘會進入到一個思維盲點,因為你和她討論的一直是電影,並且暗示她審美可能不錯,這時她會忽略自己本身的目標,比如拒絕你的約會,而是開始思考哪些電影是自己想看的。

如果姑娘告訴你想看什麼電影,那你就勝利一半了,因為你引導她說出來結果,那麼剩下的細節就慢慢敲定就好了。

高票答案在應對這個問題上,採取的對話竟然是,那就算了,我宅在家裡吧。結果下一秒女方竟然自己說出來想要去吃泰餐。

這並不是一次好的溝通,因為你們根本沒溝通,在你表示自己都不想出來玩之後,女方能主動告訴你自己想去幹嘛,說明這個姑娘要麼真是吃貨,要麼對你是真愛。

女方既然不想輕易的答應約會,就更不可能在你不引導她的情況下說出自己的需求,這是一個常識。

如果你在說明自己宅在家裡後,女生要是提出要出來,那麼這次溝通對女生來講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說,約你出來吃飯,才是她的目的。如果這時候女生說,那麼對不起了,你就宅在家裡吧。那你該說什麼啊?

所以,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留個台階,你自己都把話說死了,對方很難辦的。

現在我們再來複習一下,第一,你要明確自己的目標。

第二,你要用對方能理解的邏輯來引導他,並且用他能聽懂的話來闡述觀點。

第三,讓他自己得出結論。

再舉個栗子,我的一個好哥們天生一副大嗓門,經常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我一直在想如何委婉的告訴他不要大聲喧嘩,這樣很丟人,但是又不能讓他覺得面子上掛不過去。

有一天我們在吃麥當勞,突然來了一群孩子,唧唧喳喳滿屋子亂跑,吵得很,我同學眉頭一皺,我知道他肯定是被這群孩子煩到了。

我就說,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真的好煩人啊。

他說,是啊,簡直吵死了。

我說,所以以後我教育孩子一定要讓他們安靜,不能讓他們大聲喧嘩,你有沒有發現我就是個說話聲音很適中的人,其實我都是刻意壓低了聲音,怕吵到別人。

這時候我哥們就不說話了,開始思考我剛剛說的話。

然後我繼續說,但是有時候你聲音就挺大,我知道吵到別人不是你本意,但是如果能意識到喧嘩本身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的話,那就一定要剋制。

而且父母如果一直這樣,對孩子影響也很大呢。

這時候我的哥們就開始反思,他和我說,因為他家裡人就都是大嗓門,所以自己才一樣。

我說,那你以後希望你家孩子,被我們這樣在旁邊吃飯的路人說閑話嗎?

他說,當然不想啊。

我說,那就從你開始,你改一改大嗓門的習慣,以後你們家孩子就不會和你現在一樣了,對不對。

我哥們從那之後,就會開始克制自己的說話的聲音。

首先,我的目的是,讓他以後不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因為我們經常在一起,他每次大聲說話我都要提醒他小點聲,但是他似乎無法主動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二,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用身邊的小孩子家舉例子,他很快就感同身受的發現大聲喧嘩是個很煩人的事情。

第三,我在引導他去反思他大嗓門的原因,由他自己得出結論,並且幫他確立一個新的目標,就是以後克制自己的聲音。

這樣,就完成了一次溝通。

然後,現在聊聊這篇文章本身。

我寫這個文章的目的是讓你們學會一些溝通的小技巧。

我用生活中大家都能聽懂的事情舉例子,邏輯上簡單易懂。

最後我相信大家會在心裡開始判斷我說的對不對,然後讓你們自己得出結論。

通常如果你覺得我說的對,就會給我一個贊。

那麼,如果寫這篇文章也算一次溝通的話。

我想我的溝通應該算是成功了呢。


溝通不僅談的是利益,談的是情感,也談的一個面子。借對方的口,說出自己的想法,本質上就是給對方一個面子,這才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1

有時候,你本來是想跟對方好好說話,可不知道為什麼,說著說著就變了味兒。明明你的想法對大家都有好處,可為什麼對方就是不領情呢?

今天,我們來看看《圍城》里三場很難談的對話,之所以說它很難談,因為這三次,談話的目的,都是領導想讓對方(方鴻漸)走人。

我們知道,方鴻漸是個很有脾氣人,那這三次談話會不會變成吵架,聊成內傷呢?

2

第一次,想炒方鴻漸魷魚的人,是他的老丈人。

方鴻漸留學回國,暫時在老丈人的銀行里做事。當然,這個老丈人只是掛個名,因為未婚妻早已過世。

這翁婿倆之間,一直很和睦,但掛名丈母娘與女婿之間,卻始終矛盾不斷。最後,丈母娘一發脾氣,頭疼病犯了,老丈人權衡再三,只得想辦法送走這尊大神。剛好此時,方鴻漸收到了三閭大學的聘書,這就給了老丈人一個好理由。

老闆要辭退員工,這本來就不是個好溝通的談話。老丈人是生意人,認為沒有錢辦不到的事,大筆一揮,準備四個月的補償金。鴻漸才做了半年,按現在的標準,也不算低了。

當然,這次談話的真正困難不在這兒。這翁婿二人雖是假親戚,卻是真同鄉,又是長輩對晚輩。老丈人的生意還要靠同鄉多多支持,傳出去,對自己的名聲有損,這才是他真正擔心的。

老丈人不愧精通世故,他的策略是先拿錢鋪路,再講人情。

於是,他精心準備了一套說話的劇本:先墊幾句話,詢問鴻漸是否答應了三閭大學的聘書,這是很重要的前提,如果女婿已經回復,這話題就可以很自然地轉到旅行費用的問題上。

上海到內地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想必鴻漸也是在發愁,他肯定在想,怎麼跟老頭子要。

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說到這兒,老丈人設想的劇本是頓一頓,以加重下面的話的份量:「你聽我說,我教會計科一起送你四個月的薪水,你旅行的費用,不必向你老太爺去籌——」

這話轉得妙啊,從錢的現實問題,非常自然地轉到人情的問題,接下去,就可以換成長輩的語氣了(這種轉換話題的溝通思路值得我們學習):

「你回國以後,沒有多跟你老太爺老太太親熱,現在你又要出遠門了,似乎你應該回府住一兩個月,伺候伺候二老……」

明明是要趕別人走,卻要變成對晚輩的關心。他大概在想,里子你已經有了,面子總得給一個吧。

老丈人還設想了一套配合的肢體動作,「說到此地,該哈哈大笑,拍著鴻漸的手或臂或肩或背,看他身體上什麼可拍的部分那時候最湊手方便」。

可惜啊可惜,劇本寫得好,也要靠演員的臨場發揮,偏偏好戲一上演,對方就不配合了。

3

老丈人剛問了一句「你回復了三閭大學的電報了沒有」,就立刻感到接下來的話風不對了,書中說鴻漸「忽然省悟,一股怒氣使心從痴鈍里醒過來,回答時把身子挺足了以至於無可更添的高度」。

老丈人萬萬沒想到,這個平時一向有禮貌的年輕人,此時正處於失戀地打擊中,失戀中最痛苦的,莫過了自尊掃地。但失戀是私事,所有的氣都在自己心裡憋著,偏偏此時有人要捅著這個快要爆的氣球。

鴻漸剌耳地冷笑,問是否從今天起自己算停職了。

老丈人賺錢的本事不錯,但在與年輕人的溝通上,還是差點火候。他對自己準備的劇本太過自信,明明話風已經不對了,還是硬拋出「四個月薪水的補償方案」,還讓他「不要誤會」。

鴻漸拿出「四大銀行全他隨身口袋裡」的傲氣,很硬氣地回了一句「我不要錢,我有錢」。

此話一出,再無挽回的餘地。

在很多關鍵的談話前,我們通常會準備一套方案,這些方案往往都是利益交換,「利益交換」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對方是「理性人」,能夠對利害關係作出全面的判斷。

在老丈人看來,鴻漸住的是老丈人的房子,用的是老丈人的錢,他應該知恩圖報,沒有理由不給自己面子,這就是「理性人」的假設。

但實際上,人是不完全理性的,這是大部分溝通障礙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因為鴻漸住的用的都是別人的,他的自尊也就特別敏感,以至於做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非理性決策。

就像他對老婆說過的一句話:「你總是一片大道理,就不許人稱心傻干一下。你愈有道理,我偏不講道理。」

「你愈有道理,我偏不講道理」,就好像在說「老闆你說得天花亂墜,還不是要我給你賣命」,這種心態,還能好好聊嗎?

方鴻漸沒想到,到了三閭大學,最後還是有人要趕他走,只不過這一回,那個人卻沒有老丈人那麼喜歡講道理了。

4

第二個要趕他走的人,是高校長,因為不喜歡他。

高校長面臨的問題比老丈人簡單一點,因為他要解決的是「合同到期不再續聘請」時的溝通問題。

我在《你和領導的差距,首先就在演技上——讀《圍城》,品職場》中分析過高校長,這是一個資深的演技派領導。但影帝絕不會輕易表演,比如這次,他就用了一個「躲」字訣,既不下聘書,也不談話,希望鴻漸自己灰溜溜地滾蛋,就連例行的辭行,都避而不見。

對於鴻漸這種死要面子的人,這真是一個好辦法。換成別人,早上門評理去了,大學裡的教授,別看平時滿嘴道德文章,一遇上利益,還不是「赤膊上陣」?

但方鴻漸太要面子,擔心「自己冒失尋釁,鬧了出去,人家說姓方的飯碗打破,老羞成怒」,最後還是選擇了精神勝利法,「還他一個滿不在乎,表示飯碗並不關心」。這下正中高校長下懷。

高校長比老丈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他是學生物的,知道人有了情緒,就不能正常的聊天。而情緒是不穩定的,時間長了,就變成了酸楚,酸楚的時間長了,就變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當然,高校長並沒有把事做絕,鴻漸出發不久,便派人送去兩樣東西,一封是信,說明自己的難處,並告訴他已經向別的機構寫了推薦信;另一封是紅包,以結婚賀儀的名義。

所以高校長的不說話,是怕對方把話說絕。這是另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溝通思路:莫欺少年窮,凡事留餘地,誰知道哪天還會再見面呢?

你可能覺得方鴻漸的憋屈,是命不好,因為他總是遇上那些小肚雞腸的領導,但在《圍城》里,他第三次丟了工作,卻正是遇上了一個「正直」的領導。

5

方鴻漸的第三個領導,報館的王總編,看上去是個很正直的人,頂著租界當局和股東的壓力,發表激烈言論。

不過,一個看上去很正直的人,卻不代表他沒有私心。

方鴻漸收到好朋友的信,邀請他到重慶做事,而報館的內部鬥爭又很厲害,就動了心,去跟王總編商量。總編認為不錯,卻勸他暫時別辭職,因為「他自己正為了編輯方針在向管理方面力爭」,報館說不定會有轉機。

可王總編真正的考慮卻是,自己正與股東談判「編輯方針」,談判都要有籌碼的,他的籌碼就是這幫跟他「同進共退」的手下。「同進退」意味著現在不希望方辭職,但一旦鬥爭失敗,卻又希望方辭職,以壯聲勢。

但問題是,方鴻漸並不是他的心腹,只是「多多益善,湊個數目」,一無交情,二無好處,王總編拿什麼來說服他呢?

所以說,這次對話的難度,遠超過前面的兩次。

如果說高校長是個「陰謀高手」,那這位王總編算得上是「陽謀奇才」。

所以王總編接下來首先坦誠了自己的處境,又打消他的疑慮:「辛楣把你重託給我,我有什麼舉動,一定告訴你」。

雖然王總編沒有什麼好處可給方鴻漸,但有一樣東西,王總編卻給足了,就是面子。

談判時,面子是什麼?不是為對方著想,也不是給對方更多好處,而是要把自己的方案,包裝成對方想出來的,至少是雙方一起想出來的。

王總編是這麼說的:「合則留,不合則去。這是各人的自由,我不敢勉強你」,這話是摸准了方鴻漸脾氣。方鴻漸一直覺得自己「不能照原意去做,不痛快得很」,這次終於正義感爆棚,「自己單獨下個決心,大有小孩子背了大人偷幹壞事的快樂」。

結果,王總編鬥爭失敗,鴻漸就很講義氣地「跟著國內新聞,國外新聞,經濟新聞以及兩種副刊的編輯同時提出辭職」。

相反,如果當初他跟鴻漸權衡利弊,竭力勸他跟自己走,說不定方鴻漸一蹺二郎腿:「你討論你們的編輯方針大事,與我何干?」

6

總結一下這三個人。

老丈人是個世俗商人,只知道以利誘人,卻不能理解人,遇上話風不對,又拿出長輩對晚輩的老一套,聊天直接聊成內傷。

高校長是個奸滑政客,演技作做,略顯浮誇,雖然避免了談話談成吵架的結果,但他做事太過滴水不漏,讓人覺得自己老是被他算計,就算賠上個大紅包,人家也絲毫不領情。

王總編是個精明文人,很了解方鴻漸這種「本領不大,脾氣不小」的知識分子的心態,輕描淡寫的一番話,就能把方鴻漸拉成自己的同盟。

所以說,談話不僅談的是利益,談的是情感,也談的一個面子。借對方的口,說出自己的想法,本質上就是給對方一個面子,這才是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本文為「讀《圍城》品職場」系列第八篇)

同步發送於「人神共奮」微信公眾號,每周兩篇原創,零雞湯的職場心理

近期熱文

公司為什麼會有「小圈子」文化?什麼樣的人才能進「小圈子」?

你和領導的差距,首先就在演技上——讀《圍城》,品職場

把道理說清楚,別總想著輸贏:川普告訴我們的政治智慧


在給出具體的溝通思路之前,先講一個我和家裡小朋友之間的小故事。

那天練完鋼琴,差不多就到了睡覺時間,我一邊幫娃擠牙膏,一邊叫他來洗漱睡覺。

他說:「現在就要洗漱了啊?我有一點不開心。」

我問他:「那你想怎麼樣呢?」

他回答:「我還想自由自在地玩一會兒呢。你陪我玩一次『去草原看馬』的遊戲,然後我就洗漱,好嗎?」

我:「那好吧,我們玩得快一點兒。」

看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回想起這段對話,我忽然發現,小朋友完美實踐了「非暴力溝通」原則。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這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所著書籍《非暴力溝通》中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因其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在書中,盧森堡博士指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使用4種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和傷害的「異化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比如:

「你一點都不知道關心我。」(道德評判)

「你看看你王阿姨的兒子,每年都帶她去旅遊。你呢?」(進行比較)

「你為什麼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迴避責任)

「10分鐘內上床睡覺,否則我對你不客氣。」(強人所難)

這類話語其實暗含了我們的期待,比如「我希望能跟你一起去旅遊」、「我希望你能早點睡覺」等等,但是由於我們的表達方式的緣故,對方常常無法接收到我們希望他們接收到的信息,然而認為我們在抱怨或者責備,從而造成誤解或者隔閡。

針對這樣的情況,盧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溝通方式」,這一方式包括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這也是進行非暴力溝通的有效步驟。

(1)觀察發生的事情。

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即仔細觀察發生的事情,並且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難點在於,在描述觀察結果時,要保持客觀,不作評論。「觀察」描述的是「事實」,「評論」描述的是「觀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混淆觀察和評論。

比如:

他是個差勁的前鋒。

你從來都不配合我。

你睡得太晚了。

這些都是「評論」。相應地,下面這些則是「觀察」:

他在之前的5場比賽中,一個球都沒進。

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活動,每次你都說你不願意參加。

你這一周,每天都到夜裡12點左右才睡覺。

如果仔細分辨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或許會發現,大部分人都難以做到不對別人的行為進行評判、指責或是其他方式的分析。「只觀察不評論」的一個小技巧在於盡量描述具體的事情(時間、地點、經過等等),把描述的重點放在「事實」上,少用「從來」「經常」「一貫」「總是」這類帶有「觀點」的表述方式。

(2)體會和表達感受。

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在進行非暴力溝通時,要注意區分感受(feel)和想法(think)。作者指出,當我們說「我覺得……」或者「我認為……」時,往往是在表達想法而非感受。

比如:我覺得他不愛我。這是想法。

我感到很傷心。這是感受。

為了清晰地表達感受,作者還總結了關於感受的辭彙表。比如,當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有:興奮、喜悅、振奮、開心、感動、高興、欣慰等等;沒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則有:害怕、焦慮、緊張、傷感、絕望、苦惱、鬱悶、遺憾、震驚等等。體會和表達感受可以使溝通更為順暢。

(3)說出自己的需要。

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有一些基本需要,比如:自由選擇、慶祝、言行一致、滋養身體、玩耍、情意相通、相互依存……這些需要是維持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也是讓我們產生不同感受的根源。比如,我們也許會說「遲到了,不開心。」但事實上,並不是「遲到了」這件事情讓我們「不開心」,而是「遲到了」這件事,導致我們「守時」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而這一需求是我們的感受「不開心」產生的根源。

在溝通中,問問自己,是什麼樣的需要導致了自己的感受,然後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可能做出積極回應。同時,積極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也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言行。

(4)提出具體請求。

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這一要素的關鍵有兩點:

第一,請求越具體越好,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因為抽象的語言不利於我們了解自己,也會讓對方不知所措。比如,「我希望我們能更親近一些。」這句話就比較抽象,如果改為,「我希望我們每周能至少在一起吃一頓晚飯」或者「每天睡前能聊會兒天」就具體多了。

第二,是提出請求,而不是命令。命令和請求的區別在於,如果對方不答應,是否會收到責罰。如果對方覺得自己聽到的是命令,是被強迫在做一件事,自然就不會樂於滿足我們的需要。

總結一下,非暴力溝通包括4步:

(1)觀察發生的事情。

(2)體會和表達感受。

(3)說出自己的需要。

(4)提出具體請求。

再回到我跟娃之間的對話:

他:「現在就要洗漱了啊(觀察)?我有一點不開心(感受)。」

我:「那你想怎麼樣呢?」

他:「我還想自由自在地玩一會兒呢(需要)。你陪我玩一次『去草原看馬』的遊戲,然後我就洗漱,好嗎(請求)?」

我很自然地就答應了他。

在溝通中,我們除了可以利用這四步來表達自己外,也可以利用這一原則,來體察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許,這會讓你發現對方冷冰冰或是火冒三丈的話語背後真實的意思。一旦你體察到了這一點,並且積極回應,相信你們之間的交流也會開始變順利了。


當有人和我說:我想和你聊聊。

我都會先問一句,「關於什麼?」

我問"關於什麼」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對方明確一下目標。二是讓自己有個準備。

的確,我每次先問這四個字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楞一下,我可以看得出,對方在努力梳理自己的溝通目標。

我通常也就乘機做點準備。(我不想在對方表達時,透露出任何我著急地思考的神色)

我要判斷:1 是要求助?2 是要傾訴?3 是要我作出什麼改變?

第一種第二種都很辦。

那就是,先認可,再協助分析一下。

認可就是先穩定對方,認可對方的情緒,認可對方的訴求。這很簡單,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就能理解那表現出來的情緒和訴求都是有合理之處的。

如果我覺得不合理,那就問對方,也許對方有特別新的角度。

(如果站在對方特別新的角度,我也覺得不合理,那就不和他扯了。)

這實際上就是認可對方的立場。

大部分人覺得你只要認可他的立場,就認為你是很好的溝通對象了。

第三種更好辦。

我只需要聽你要我做的事對我有什麼短期利益,有什麼長期作用,是不是符合我的規劃,是不是我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是不是我應該做的,有沒有具體的立即可行的方法。

當我希望別人作出改變的時候,

我也是這樣:先說這是你能力範圍內的,可以立即行動的,而且有長期作用的,能出現短期利益的,最後再說「這是你這樣的人應該做的」。

舉例:其實你可以試一下,只要怎樣怎樣怎樣,以後就可以如何如何,現在也能看得到什麼樣的效果,和你差不多的人都是這麼乾的,比如:那誰。

就是這樣。

關鍵是要了解對方的規劃,順勢而為。

最重要的是,不要希望立即得到答案。

人們為了表現自己有獨立思考能力,即使心裡覺得你說得對,也不會立即答應,而是要先想想的。


先拋個結論:溝通是有套路的,滿滿的套路。當然,方法論再看多1000遍,也比不上和10個背景各異的人深入溝通學得多。

我在一個眾創空間工作,工作日它長這樣:

必須嗨起來的活動長這樣:

不能嗨的活動長這樣的:

如果你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在這裡的每一次溝通都會非常難受。還好在日復一日的交流中,總結出了不少小技巧,最終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並歸納出一個溝通套路體系。

一、萬能套路,拎起就用。

1. F·A·B法則:從表達看出差距

FAB對應的是三個英文單詞:Feature、Advantage和Benefit,即屬性,優勢,好處。按照這樣的順序來介紹,就是說服性演講的結構,它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客戶相信你的是最好的。

舉個栗子:

第一代iPod於2001年10月23日發布,容量為5GB。假設蘋果總部紮根在深圳華強北,iPod的廣告詞會是啥?很有可能是「超長待機」、「超大容量」、「迷你尺寸」,類似這種著重突出產品規格的說法,用的是F(Feature)表達方式。

當時國內市面上的MP3容量很小,大多是128M或者256M,使用A(Advantage)表達方式,廣告可以這樣打:「十倍大容量MP3」、「秒殺市面同款產品」。

然而第一代iPod的廣告是這樣的——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 ! Wow!在那個一張CD放10首歌左右的年代,你可以把100多張CD放進你的口袋裡,去到任何地方欣賞,這真的無法拒絕。

Apple在這使用了B(Benefit)表達方式, 通過文案強化了iPod帶給你的Benefit(好處),對產品特性有更直觀強烈的感受。

再舉個栗子:

在楊天穎老師的課程上,老師拋了個問題:「你的老闆想找人明天就陪他去美國出差,用一個什麼理由說服老闆?」大家馬上七嘴八舌討論起來。

「我有很多在美國的高管朋友,可以安排一場深度交流之旅。」

「我有在美國生活的經歷,帶老闆飛!」

「我的業績是上季度全公司第一。」

最後老師公布了他心中理想的答案:「我接下來的工作已經安排好了,可以立即出發。」

你談再多關於自己的Feature Advantage,都不及老闆最關心你的本職工作,這就是你相對於他的Benefit。

F·A·B原則一開始用途是通過層層遞進的結構,進行一場完美的演講。而在任何說服場景中,尤其是銷售、推廣的溝通過程,可以最快提出Benefit的點,一擊即中。當然,這需要足夠的洞察力。

2. 5W2H法:一套工具兩個用法

5W2H法是第二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首創。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和技術活動,對於決策和執行性活動措施有幫助,也有助於彌補考慮問題的疏漏。

5W2H:

- Why——為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不那麼做?

- What——是什麼?是什麼內容?做什麼工作?

- Who——誰?誰來承擔?誰來完成?誰來複核?

- When——何時?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完成?

- Where——何處?在哪裡進行?從哪裡入手?

- How——怎麼做?怎麼提高效率?怎麼進行下一步?

- How much——多少?做到什麼程度?數量多少為止?ROI(投入產出比)是多少?

用法一(提問):創造力高的人,都有善於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也意味著問題解決了一半。用五個以W開頭和兩個以H開頭的英語單詞進行設問,發現解決問題的線索,尋找思路,進行設計構思。在溝通中結合5W2H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往往會帶來更多新的思路,原本要解決的問題也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法。

用法二(談判):談判前,你必須明白自己的談判目標(what),然後制定談判策略(how),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why),接著才是找個合適的時間(when)、合適的地點(where),找到關鍵的人(who)開始談判,談判中需評估進展程度(how much),達到談判目標。這是一種通過5W2H進行通用分析問題的方法,和領導談判亦然。

二、套路雖小,必不可少。

1. 身份核對:禮多人不怪

任何場合的溝通,尤其是一對多的環境中,必須對每個人進行身份核對。

舉個栗子:

「你好,我是廣州教育局的主任,我姓王。」

「我可以稱呼你為王科長嗎?」(主動核對)

「叫我老王就行。」(修正)

再舉個栗子:

「你好,我是龍天集團的總經理,我姓林。」

「原來是林總,(停頓觀察),你好你好。」(隱藏核對)

核對的目的是為了拿到對方希望的稱呼,核對錯了不可恥,不核對才可恥。在某些人看來,保持對職位的強調是習慣,或許在另一些位高權重的人眼裡,職位稱呼會對獲取信息造成阻礙,因此務必核對。

2. 自我暴露:赤裸裸的展示

在第一次引導力課程中場休息時,我和老師在戶外抽空來根煙,剛坐下他就說道:「你覺得今天的內容有收穫嗎?哎呀,像我這麼靦腆的人,緊張死了。」我腦海里立馬彈幕出「去你大爺的」,表面上又樂呵呵地附和。然而在我不經意間,場域悄悄改變,接下去聊天的過程順暢得多了。

稍稍貶低自己,或者透露一些關於自己不為人知的信息,都是在做自我暴露。有一個朋友在做工作坊引導時,永遠都可以在過程講1、2個關於前女友的段子,信手拈來,捧得大家或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

本質上,自我暴露就是一個人自發地、有意識地向另一個人暴露自己真實且重要的信息,甚至放到顯微鏡下。當一個人開始自我暴露,這就是信任開始建立的標誌,而對方以同樣的自我暴露水平做出反應,成為接受信任的標誌。自我暴露往複交換,直到雙方達到滿意的水平為止,於是,人際間的親密關係就逐步形成了。

這一招對引導者要求很高,不合時宜的自我暴露將讓氣氛進入尷尬,熟練掌握的自我暴露才是場域構建的催化劑,更神奇的是,溝通過程中不滿的情緒也將得到安撫。

3. 請示領導:主動放棄權利

在談判的場合里,我們往往希望自己擁有更多的權利,可以以更優越的條件參與,因為這似乎意味著更容易達成交易。其實不是,當我們宣稱自己擁有最終決定權的時候,已經把自己放在非常不利的位置,對方知道只要說服了你,交易便達成。而當你表示結果需要「請示領導」時,他將意識到只能用更努力的方式說服你,拿出合理報價,你才願意去說服你的上司。但是你也不能直接說你需要請示領導,那對方將希望直接跳過你,直接和你領導對話。因此,這個領導必須是一個模糊的實體,可能是你的董事會、管理層,如果你就是老總,那也可以「請示」業務對應負責人。

如果自己面對的是這種套路,那要怎麼應對?

- 談判前提前解除對方訴諸最高權威的可能,可以多問一句:「如果報價符合你的要求,是否今天就可以做出決定?」如果是的話就阻斷請示領導的可能。若湊巧面對到自我意識強的人,可以問:「如果你把這份報價單給上司,你覺得他會批准嗎?」他可能會驕傲地說:「我不需要徵得任何人批准。」

- 如果對方說:「我需要請示我的領導」,優秀的談判高手會激發對方自我意識,例如微笑問:「他們通常會聽從你的推薦,是嗎?」

- 同樣可以問對方:「你會向他們推薦我的產品,對吧?」請求對方做出承諾。對方很可能會答應為你爭取,從而得到對方的間接承諾。

4. 人格面具:你想要的都給你

人格面具(persona),本義是指使演員能在一齣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指人們只向公眾展示部分人格,更為重要的部分隱藏在面具後面,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

激活人格面具,聽上去非常厲害,實際上是我們常用的溝通套路:表揚。人們會希望自己的言行舉止和人格面具一致,給予別人好的印象。但是當你為他戴上本不屬於他的面具時,他也可能欣然接受,並作出呼應的行為。

舉個栗子:

當你需要一個平時不相熟的同事幫你時,可以招呼他說:「帥哥,大家都說你為人超贊的,能不能一起搬個東西?」這句話激活了同事「人品好」的特定人格面具,即使他一點都不樂意,也可能會答應幫你。

5. Yes and…(是的,而且):一切場景皆是舞台

在劇場里,演員需要對在場任何一個人說出的話立刻給出回應,允許任何的即興發揮。「Yes and…」便是即興劇場的核心,使用這個句式來回應別人,不是「Yes,but」、「No」或者「Why」,而是同意別人,繼續下去。在劇場里,「Yes」是指要讓對手提出的內容成為舞台事實,而「And」則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內容延續。在溝通中,先肯定對方,再接上「and」的部分,像「另外」、「再者」、「接下來」等等,在不傷害情感的前提下,讓話題延續。

舉個栗子:

「我們去吃炸雞吧。」

「不行,我們又沒有啤酒。」

「我們去吃炸雞吧。」

「好啊,我們還可以再要多一份牛排。」

再舉個栗子:

「我覺得你的報告寫得不錯(Yes),但我看不到想要的數據總結部分。(But)」

「我覺得你的報告寫得不錯(Yes),接下來(and),如果補充上數據總結的部分,會顯得更完整。」

將場景從舞台平移到生活中任何一個溝通場合,都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應答句式。

6. 選擇問題:撒對的網撈對的魚

溝通都是在問答中進行的,沒有好的問題,就沒有好的答案,自然問題也無法得到精確的解決。學會問問題,溝通就成功了一大半。

問題的類型總結出來有以下三種:

- 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是特定的,答案已經被限定在一個很窄的區域,因此得到的都是堅決明確的答案,類似「是」、「不是」或者具體的數字信息。如果你需要了解某個具體指標的話,非常有用,但是容易話題中斷,被迫進入下一個話題,更像是讓對方在進行澄清。

舉個栗子:

「你孩子上大學了沒?」

「你今年年終獎拿了多少?」

「你們公司今年還請人嗎?」

(夠了,求你別問了。)

- 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的問題對應的是沒有標準的答案,類似用「how」、「why」之類開頭的問題。使用開放式的問法可以激發用戶的思考與討論,從而幫你獲得更詳細的答覆,難點在於,問題若設置不當會漏掉潛在的有用信息。

舉個栗子:

「關於這個事情,你們有什麼想法?」

「你們打算怎麼解決活躍度下降的問題?」

「還有其他問題嗎?」

- 策略問題

如果你希望對方闡述一種觀點或者形式,那就把對方當成專家,把對話引導到一個比較深層次的地步,逐步揭示你能夠如何幫助他的全部內容。

舉個栗子:

「請告訴我下,現階段CRM的業務是如何進行?」

「那你們打算如何處理關於包裝的投訴日趨上升的情況?」

「能分享下創業初期,團隊是怎麼搭建起來的嗎?」

「人齊了後又怎麼進行分配股權?」

策略問題往往能夠獲得一些細節的啟示,幫助把產品定位在對用戶更來說更好的選擇上。通常我們可以用這些短語開始:「告訴、分享、探索、幫助我了解……」。

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策略,最有效的三種問題組合:封閉式問題發現數據指標,開放式問題發現更多細節信息,策略式問題提供一個較高層次的交流背景。

7. 平衡:為少數派找發言人

平衡指的是場域的平衡,一群人在溝通時候,往往會忽視發聲少的人,而聽從發聲多的那部分。然而在引導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少數派,他們也需要代言人。平衡的目的很簡單,我們需要為溝通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舉個栗子:

當一群人在決定中午吃什麼時,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往往就有一兩個地點被大家都同意通過,在其中其實還有人並未完全表態,但是不會有人關注到他。這時候不妨問多一句「你想去剛剛說的這個地方嗎?」同意的話皆大歡喜,不同意的話,你正在做一件很棒的事情。

8. 肯定感受:我在努力穿你的鞋子

最難處理的放在最後。

溝通中最怕遇到的大概就是極端的情緒,無論憤怒、憂傷、抓狂,甚至是大喜,都會讓人感覺難以應付。當有朋友對你大聲哭訴時,你能做些什麼?

- 聆聽。通常我們會著急問問題,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認為這是聆聽需要的姿態。其實我們需要做的是用耳朵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把自己內心所想放在一邊。安慰的藝術,不止在於「恰當時說恰當話」,還有「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

- 不否定感受。請別說「不要哭」,這句話基本在否定對方情緒,這是把情緒強壓回潛意識中。讓對方停止哭泣是我們的目標,但不是他的,為了他好,真正的目標應該是讓對方哭到夠、哭到爽。

- 肯定感受。這是一個流程,我們從允許對方的情緒產生開始,接納它,再到反饋環節說出來。我們可以說「我知道你很難受」,並且最好把理解對方的原因說出來,例如「我知道你很難受,我以前也有過……」,但是千萬不做對比。同樣的,你也可以在對方闡述完感受後,問他說:「……(現狀)覺得很不舒服嗎?」或者反問說:「……(反現狀)會覺得舒服嗎?」共情是很高深的引導技巧,一定要慎學慎用。

- 如果你實在沒話聊時,可以說:「我知道你真的很難受,是那種我都體會不了的難受。」然後默默等待事情發生。

9. 簡要複述:用我的嘴,講你的話

優秀的主持人,大多把簡要複述練得爐火純青,你看到的是他在現場串場引導流暢自如,看不到的是台下苦練的記憶與總結能力。簡要複述,說白了就是簡要地總結對方說過的內容。

場景1:

在對方說了一匹布那麼長的內容後,進行簡要複述,幫對方理清剛才對話的機構,並複述給對方進行核對動作:「剛剛我說的對嗎?」既保證了沒有遺漏對方語言中的關鍵內容,又幫自己重新梳理一遍,從輸入轉為輸出,在下面的對話掌握話語權。

場景2:

當對方滔滔不絕,陷入無我狀態時,插入對話進行簡要複述。會議中遇到話匣子,尤其是乾貨不多來來回回都是那幾句的話匣子,初級引導者會礙於顏面,想著讓他多講一會,結果收不回來。直接打斷顯得不禮貌,簡要複述卻營造出一種你在幫對方總結的氛圍。一句簡單的「你剛剛說的意思是這樣子嗎,……」,拿回話語權,核對完畢順利進入下一個話題。

如果說收集想法是賦權,那麼簡要複述就是賦能。精鍊的總結穿插組成的對話,質量往上走了幾個層次。

於我而言,簡要複述更是在破我執,破除自戀。老子提出「無為而治」,便是不做過多的干預,讓事情順其自然地發生,不止是能讓大家一起把事情給做了,而且覺得都是自己功勞。這才是引導者的原則,也是一次成功引導的體現。

三、學在岸上,游在水裡。

李善友在自己書里講了個故事,做老師時很多學生下課後經常問他課上講的方法有沒有用,這讓他很惱怒。最後他只能一次次告誡學生:「無論我講得多有趣、多麼有用或者多麼有道理,這時還是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當且只有你按我說的做了,對你來說,才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溝通從來不是看出來的,是實打實用嘴和心練出來。請選擇本題目下所有答案中你覺得最有興趣的一點,抓住你右手邊那一個人,開始訓練吧。

(感謝:楊天穎老師、董志文老師、劉妍老師;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溝通方面我也曾經吃過不少的虧。這裡送上一份書評(該書評目前是豆瓣最受歡迎書評之一),看是否有所幫助,謝謝。

來自大英帝國的《溝通聖經》

題記:「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羅納德·B·阿德勒

(1)

眾所周知,話兒人人都會說,但溝通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所謂的溝通,顧名思義就是,在兩者之間挖一條「溝」,然後讓思想自由地流通,繼而令彼此之間,有著共同的認知和理解。

俗語說的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乍一聽,似乎在諷刺那些阿諛奉承的人,但你也可以這樣理解——跟不同的人溝通,盡量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正如《溝通聖經》在書本的開頭就提到的那樣:

「我們給予文字的意義,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這個世界,而我們每個人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記得大學剛畢業初期,我就吃過不少的溝通虧。

那時的我,是典型的理工科思維,覺得業務能力才是真功夫,是下酒的硬菜,是行走江湖的護身利器。而所謂的「溝通」能力,不過是耍嘴皮子而已,都是光說不做的假把式。

而當時公司的老闆,就是一個典型的耍嘴皮子的高手。每天跑出去參加這個會議,那個論壇,要不就是在酒桌和KTV上馳騁,成功地把自己折騰成了矮肥圓——要我說,要是有「吃喝玩樂」大賽,這傢伙准能破吉尼斯世界記錄。

而我們的創意總監就不一樣了,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廣告人,拿過不少的獎,打扮也非常入潮,大老爺們留個長辮子酷酷的,平時話兒不多,偶爾說幾句也是一語中的……

我把他視為職場偶像,在呆公司的那段時間裡,像他那樣埋頭苦幹,專註提升專業能力,而對所謂的溝通協調完全不感冒。

結果如你所料,在後來的職場生涯里,我碰了不少的釘子,也錯過了不少的機會。我發現,不管是面試談判,還是跟女朋友爭吵,抑或是在工作中跟團隊成員合作……專業其實都是相對較小的部分,真正能體現價值的還是溝通協調能力。

所以,如果你不想走筆者的老路,而且恰好也在努力提升溝通能力的過程,那麼我強烈建議,可以考慮從《溝通聖經》這本書開啟。

(2)

在英國,《溝通聖經》已經暢銷有三十餘年了,前後也修訂了五次之多,堪稱英國職場人士的溝通聖經。作者尼基?斯坦頓,則是一位傑出的諮詢顧問,一直在從事溝通能力培訓的工作。

總的來說,本書極其全面地分享了「聽說讀寫等全方位的溝通技巧」,滿屏的乾貨,大寫的有料,旨在幫助讀者朋友們提升「溝通技巧」或「商務溝通能力」。

書講得非常細,可謂是涵蓋了「聽說讀寫」所有可能的溝通情境所需要的技巧,如電話、談話、會議、演講、簡報、寫信、報導、問卷、電子郵件等等——只要不嫌麻煩,完全可以對號入座到每一個商務場景。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有著練習題的書,完全可以當做是溝通學習的啟蒙教材(知道教材是什麼概念么),可以真正地點對點提升溝通技巧,並助於我們的職業發展。

退一步來說,就算不是為了在職業混得更順風順水,它也可以幫助我們增強人際關係,繼而提升幸福指數,比如說婆媳矛盾或親子關係(後媽繼父自然不必說)就需要非常好的溝通能力了。

(3)

如你所知,由於文化的原因,中國人素來以「內斂含蓄」著稱,更以「自謙婉轉」為美——雖說如今已經大有變化,從90後的這一代開始,似乎也越來越主動地表現和表達自己了。

但從大的方向來說,在我們這麼多年的學生生涯里,依舊沒有看到本土的溝通教材和課程教育。

導致的結果就是,相對缺乏的溝通力,只能從不斷碰壁的社會實踐中獲得,要不然就只能求助於書本或前輩了。

當然,正如孟子所說的「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每個國家都自己的文化特點,未必就一定要見異思齊,羅素也說過,參差不齊原本就是幸福的本源嘛。但如果能在醫生和患者,城管和小販,甚至婆婆與媳婦之間,建立起一個更好的溝通橋樑,這個世界難道不會更美好么?

(4)

在金庸的小說里,韋小寶算是溝通能力最強的角色了,全身上下都是表達力,一言一語都是認同感。

與之對比的是《西遊記》里的孫悟空,上天入地沒問題,能力也足以翻天了,可卻因為跟玉帝以及各路神仙溝通不暢,最終給佛祖壓在了五指山下。

當然,舉這個例子,並不是提倡大家去學八面玲瓏卻不學無術的韋小寶,只是想告訴大家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帶我的那位帥氣爆棚的創意總監,後來幾次離職出去單幹,也跳槽過其他公司高就,可都因為溝通能力的問題,出走失敗,被迫再次回到公司,而這樣進進出的,又不是自己家,議價能力自然也打折了,收入更沒辦法漲了。

如你所知,眼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正在日新月異著,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比如互聯網+,3D列印,VR技術等等,溝通的介質也在不斷地變化,但不管如何改變,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我們的未來能夠跑多遠,從某種程度上說,取決於我們的溝通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侃侃而談之人。

別人說男友最近在疏離自己,她就大談渣男的種種表現,並立馬給出分手的結論;

別人談買房壓力大,他卻從國外局勢扯到當前經濟,從宏觀經濟談到犀牛理論,最後給你甩出一個「誰買房誰二貨」的論調。

雖然這類人總是被「稱讚」為口才一流,他也隨時掌控著溝通的主動權。但慢慢地似乎沒有人再願意和其聊天。

於是他們就以「優秀的人總愛獨處」來活在朋友圈和自己的世界裡

其實,在溝通中人們所表達的永遠不是他所說的內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閨蜜說男友最近很反常,也許是想得到一句「你想多了」的安慰;兄弟說買房還貸壓力大,也只是想聽到你「不急,慢慢來」的寬慰。

溝通中最重要的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讓別人知道你能理解他的想法。

因此,與人交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讓對方產生一種「還是你懂我」的認同感,這樣雙方才能互吐心聲。

下面,我就從心理學角度,分享幾個小技巧。

一、成為別人眼中的「你懂我」

曾幾何時,聊星座成了少男少女的共同話題。

「你是白羊座啊,對人超好,但有時又自私」;

「金牛男啊,有那麼一點婦人之仁,但脾氣又頗暴躁,動了怒,便不可收拾」。

當聽到這些對自己的「準確」描述後你一定會心花怒放,恨不得用小拳拳捶他的胸口:你怎麼這麼了解我。

於是星座成了很多男士必備的把妹法寶。

為什麼星座如此之「准」?

於是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小實驗。他們將所有被試分為兩組,一組告訴被試所謂的「正確」運勢,而另一組收到的卻是「錯誤的運勢。一個星期內告訴被試3次他們的運勢,連續做兩周。

最後在評估運勢是否準確時,兩組被試對於評估結果的判斷竟然沒有不同。也就是說,被告知了「錯誤」運勢的個體,依然會認為星座的敘述是正確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個體總是有一種自我關注傾向:對自己有關的信息特別關注,對無關的信息選擇忽視。

而像星座等類型的偽心理測試,總是在使用概括化的雙面描述,所以個體總是能選擇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

細細評味,你會發現這些話說了等於沒說一樣,但它就是給對方就營造出了一種「這就是我」的假象。

雙面描述的精髓就是要描述事物的某一特性及它的相反面,而人們只會將注意力放在對他們有意義的一面。最易學的模式就是根據大五人格,對個體進行概括性描述。

圖1

  • 開放性:你非常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但有時又有些不夠實際。
  • 盡責性:在生活中你是一個很自律的人,但有時也很享受即興和不確定性。
  • 宜人性:我覺得你非常具有同理心,但有時也會展現出犀利的一面。
  • 外向性:在別人眼裡你敢於直言,但其實有時又很害羞。
  • 神經質:你有時很敏感,但大多數時候卻過得很開心。

所以溝通中,合適的使用一下雙面描述,將更容易達成共識,並讓對方樂於向你傾訴。

二、讓討厭你的人幫助你

先來看看歷史上一段著名的佳話。

大政治家富蘭克林為了爭取一位討厭他的參議員,使用各種辦法都不奏效。在得知該參議員有幾本稀有的藏書後,富蘭克林決定寫一封請求信,表示他希望能閱讀這些書籍。

出乎意料,富蘭克林很快就收到了藏書。之後在議會相遇時,他還收到了其非常禮貌的問候,並表示願意與其共事。(Franklin.1868/1990,pp.216-217)

根據這個史實,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驗證實驗。

在實驗中,被試被要求參與一項智力競賽,作為回報每位被試都得到了一大筆獎勵金。

之後「喪心病狂」的心理學家以自己缺錢為理由,請求1/3的被試幫忙把這筆錢退給實驗者本人。

同時,心理學系的秘書,以心理系研究基金不足為理由,請求另外1/3的被試退回獎勵金。

剩餘1/3的被試未被要求退錢。

最後,請所有被試對實驗者本人進行評價,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2 被試對幫忙對象的評價

從結果可以看到,給予過實驗者幫助的被試,認為實驗者最具吸引力。

通過這個實驗心理學家發現,個體無論讚賞或討厭,都要找到合理的借口。

即使你一開始很討厭他,但因為自己已經給某人提供了幫助,為避免被啪啪打臉,個體便會進行自我合理化,說服自己此人值得信任和交往。

所以,如果他人因為某些誤解對你產生了偏見,那就請他幫個小忙。因為他在幫助你後,定會對你好感倍增。

這也是為什麼霸道總裁總是在一開始很討厭醜小鴨,但在幫她渡過親人去世,閨蜜反目等難關後,突然發現原來醜小鴨就是一隻白天鵝的原因。

狗血的劇情,有時真的不是很狗血。

以上兩個方法,僅僅可作為小技巧穿插使用,它遠遠不能代替溝通中最重要的元素:人。

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溝通中最奇妙的地方也就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並分享自己的酸甜苦辣。


題主想要問技巧和方法,但是我卻要告訴你一個事實:

情商只是智商高的一個體現而已。

智商高的人才能敏銳地通過察言觀色進行推理,察覺出別人沒有發現的事實,也許你的顧左右而言它是為了掩飾剛才的尷尬,也許你的鬱鬱寡歡是因為別人的戲謔剛好戳中你的心中之痛,也許你的默不作聲和漫不經心是因為剛才有人說了你反感的觀點而你無力辯駁。

這些對於一個聰明的、善於捕捉你的一顰一簇、每一個肢體動作和語言信息的所謂「高情商」的人都能準確地分析出來,然後做出合適的回應,讓你感覺到舒服、被尊重,然後對話可以愉快地進行下去,你覺得他心地善良,總願意為你考慮,推己及人,其實他只是聰明罷了。

情商高只是因為智商高而已。

我研究生有一個室友算是我見過的情商很高的人,總結來看,他有如下一些特點,題主想問方法技巧,可以做一些參考:

1.喜歡自嘲。與人對話總有不順的時候,總有初次見面不下小心踩到雷區,問到尷尬問題的時候,也總有遇到自尊心很強,話不漏風爭強好勝而處處不饒人的時候,這時機智幽默地自嘲一下,往往能化解。自嘲的時候,說反話、誇大、用網路用語、與對方比較等,都能收到比較好的調劑氣氛的效果;

2.話不說死,總留餘地。人多的時候,總有人缺心眼兒(或者是受大眾輿論影響,說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謬論),把話說得很死,而不考慮在當時有人會受到傷害。因為人多,總有各式各樣的性格和禁忌,什麼都不能一概而論,這時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就會觸到雷區。

舉個例子。我們宿舍的人第一聚餐的時候,大家並不知道彼此的忌口。按照慣例,點完菜,就該點酒了,可是很無奈,我因為酒精過敏,是不能過多飲酒的,但是出於社交的禮儀,也要了一些。我們宿舍聒噪的胖子,一直大聲地嚷個不停,對另外兩個室友勸酒的時候說,幹了這杯,咱們哥們兒就該多喝點,不幹就是不給面子,男人就該大口喝酒,不能像小娘們兒一樣推推諉諉的。另外兩個人都附和他說好,我一言不發(因為我確實不太能喝),而且神色尷尬。這個時候那個情商高的哥們兒看了我一眼,立馬說,話不能這麼說,有些人其實不太能喝酒,勉強也不痛快,咱們干不幹都是好哥們兒,能幹最好,不能幹就意思一下,然後自己喝了半杯。其實他酒量很好,但是他沒幹,這樣一來就替我打了圓場,我很感激他。只有他發現了這一點然後讓我很自然地接過去了。

這就是情商高的表現。

3.隱藏自己的鋒芒,不讓敏感的人覺得不舒服。這一點其實很難做到,情商高的人(其實也就是聰明人)真的很難控制自己不去賣弄自己的聰明勁兒。看穿卻不捅破很需要修為。因為被看穿,所以敏感的人覺得自己在你面前赤身裸體,完全暴露,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被你所瞭若指掌,他其實特別尷尬,特別無所適從和緊張。而不懂隱藏鋒芒的人仍然抖機靈、言語顯山露水,賣弄技巧,其實就是在傷害敏感的人。

所以,最厲害的技巧在於讓人察覺不出你的言語技巧,最高的情商是讓人看不出你在賣弄情商。

以上。

http://weixin.qq.com/r/UjuJkWDE0D2vrSTy925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注意保持同步。

同步不僅僅包含了同情,更包含了更多其他的內容,例如身體動作、語氣語調。保持同步,許多問題就會不攻自破,很多時候並不是話說錯了,而是兩個人不在一個調上。

同步最大的意義在於增加了信息的接受可能性。由於人的選擇性信息篩選,人們無法達到完整意義上的想法傳達,也就是說,你的隊友不可能全部體驗到你想要說的意思,這就造成了誤解和衝突,而這種細微上的理解不完整性,很多時候並沒有被我們意識到,或者說,根本不可能被發現,我們能發現的,只是對方的反應,只是兩人關係的破裂,只是溝通的不舒服的感覺。

對此,當你很開心的和對方打招呼的時候,如果對方不能以開心的語氣回應,視情況引導對方或是調整自己。改變自我還是引導他人,無非是測試和反饋,如果對方一直心情低落,你一直保持愉悅,就可能對對方造成不舒服,這時候不妨以退為進,先將自己調整到和他一樣的狀態,得到對方的接納,然後再緩慢地引導、提升積極性。

兩個處於不同步的人,信息的傳達是不協調的,不協調不一定會產生問題,但是會有風險,這種衝突常常潛伏在正常的表面之下。沒話聊,並不是真的無趣,而是兩人無法達到和諧統一,是你的發聲落了空。兩個近在咫尺的人,內心也可以相隔千里。

狀態不同步,就會造成不理解。當你成為對方,你就會明白,任何古怪的想法都會變得如此自然,我們只是沒有在那時那刻經歷和對方一樣的東西罷了。當殺人犯拿起兇器不顧一切地殺紅了眼的時候,我們無法理解,但是如果讓我們成為他,我們也會憤怒地作出和他一樣的行為。所有的不理解、荒謬,無非是一種不同步而已。傲慢的家長無法理解膽小的孩子的內心脆弱,失敗的教育者體會不到初學者的困惑,養尊處優的人想不出為什麼有人要鋌而走險,現代的人無法明白古人的愚蠢,未來的人無法看懂現在的人的無知,甚至是現在的自己,也忘記了最初的心態,不理解當初的自己,一切的一切,無非都是不同步而已。

有些時候這種不同步是根本性的,有些時候這種不同步只需要任意一方進行簡單調整。我相信,兩個人經常做一些同步或互補性的事情,可以極大地增進雙方的關係和溝通體驗。

同步是和諧的,自然的,順勢的。儘管這樣說很抽象,但是真正決定了一件事請的成敗,是在微操層面的,任何具體的規則都達不到這種層次,也許只有被稱之為智慧的東西能夠到達。也許具體的例子可以幫助你加深對於抽象的理解,但是真正具有普適的方法論往往不局限於固定的情境。


會溝通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有人的社會,就免不了溝通。可並不是人人都擅於溝通。有的人,與人溝通,巴拉巴拉盡顯他說話,唾沫星子能啐人半臉,看似是侃侃而談覺得自己春風滿面,可是別人心裡早就煩透他了;有的人,與人溝通,悶頭葫蘆一個,你不問他不答,兩人尷尬無比,沒趣極了!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能敗事,但溝通絕對不僅僅是一句話的事,溝通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擅於溝通的人,平步青雲過得風生水起,不擅於溝通的人,可能連個媳婦都娶不上。

我本人是個不擅於溝通的人,還常常被情緒化左右,在朋友眼裡是個特別愛生悶氣的人,可能別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就已經不理人家了,其實我這種情況是典型的不會溝通,我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總會下意識的提醒自己,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要經常與人溝通,可是我發現自己向來把握不了溝通的度,主要是沒腦子,該說的不該說的一下子全說了,免不了得罪人還不自知,我怕得罪人,可我怕得罪小人,給你小鞋子穿,光明磊落的人總是難防暗箭,哈哈,說得有些誇張了,但是這種情況確實出現過,所以平常還是多長點心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是看得第一本關於溝通的書籍,大部頭,我看得是修訂的第14版,我戲稱為美國溝通大教材,我一直覺得外國人寫書用發散思維,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相關的都可以填書里,然而這本書卻是個例外,有框架,條理清晰,看起來不費勁,最精彩的要數每章都有小結,還給你推薦相關的電影、電視節目,在你覺得書面講解枯燥的時候就可以找電影來活色生香的對照,當然也可以自己應用到生活中的實踐中。

講真,書是有點小厚,不適合一口氣讀完,可以一個大章節的看,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看,比如我重點看得就是第一章人際溝通入門、第九章人際溝通中的親密關係、第十一章處理人際衝突,這幾章內容我感覺不僅對我有用,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得也比較多,原諒我看書有些小功利,啦啦啦~結合我的實際與理解將這三章分解成幾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1、我們為什麼要溝通?

書中介紹四個理由:生理需求、認同需求、社交需求、實際目標。我最認可的是生理需求,說話就像喝水一樣既簡單又必須,記得在三毛的《夢裡花落知多少》里講她認識的一個人在二戰期間為德軍納粹服務,他做了一個心理實驗,把一個戰俘關在一個沒有光的小黑屋裡,不給他時間概念,吃喝拉撒都在那個屋子裡,偶爾有人給他食物,但是不能跟他說一句話,沒過多久那個戰俘徹底瘋掉,一生就此毀掉,這個做實驗的人因此一生背負著心理的愧疚,雖然他只做過那一件事卻毀掉了一個完全無辜的人,這比嚴刑拷打更能摧毀人的心靈。當時我看的時候,心裡特別震撼,但是心裡還是抱有一絲幻想覺得如果換做一個打坐的老禪師估計就不會瘋了,也可能是那個人的定力不夠,但是看完這章才知道,如果一個人徹底與世隔絕,沒有一個人跟他說話,他肉體上也許沒有受到一丁點傷害,但是精神上卻完全被摧毀,而這足以比致命更可怕。

書中也描述了一些研究案例來說明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所以當你知道說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其實也在強調聽的重要性,因為每個人都有傾訴欲,你要說,別人也要說,你不能只自顧自地說,不管別人想說的,無論是打斷別人還是搶別人話頭都是不應該的,這一點我做的比較好,哈哈~其實當別人說完話,你靜靜等幾秒再說更能體現你的修養。

2、如何成為溝通高手?

溝通高手一般有幾個特質:擁有多樣的行為反應、挑選恰當行為的能力、表現行為的技巧化、同理心、自我監控、承諾等。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同理心,人與人最大的溝通障礙無法是互相不理解,而互相不理解的基礎就是因為沒有同理心,不能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其實這個是比較難,特別是對那些固執己見的人,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一定要每次溝通後都反思下自己,用假如法,順著對方的思路,如果我是對方我這樣說對不對,為什麼這樣說,這樣說自己是否能受得了等等,這招還是很管用的,那些你往往受不了的話換成對方的思維,你就能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說,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理解傻傻的生氣。

3、不同的人際關係不同的溝通手段

人際交往可以分為親密關係與非親密關係,親密關係中的溝通主要有:家人間的溝通、友人間的溝通、愛人間的溝通這些溝通形式,其實對於親密關係大家往往更容易忽視溝通技巧,總覺得自己的家人想說什麼就說,口無遮攔,尤其是在發生衝突矛盾的時候,什麼狠話都可以放出來,我個人在這方面最深的印象就是在青春叛逆期跟我媽吵架,說狠話把我媽氣哭,雖然現在我媽幾乎都忘記了這件事,可是我一直記憶深刻,每次想起內心都會充滿愧疚。因為是親人所以肆無忌憚,而他們卻最不應該因為愛我們而忍受我們帶來的傷害!

在對待親密關係里的溝通一定要重視,書中將不同的親密關係分類,並逐一給出解決方案,但是無論哪種方法,最基本的起點一定是出於愛,這個最偉大的字眼,再大的事心平氣和的說,做錯了一定要道歉,要學會讚美他們,給他們擁抱,送他們禮物等這些舉動其實都是溝通重要的一部分,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卻是很難得,就像我從來沒好意思擁抱過父母,但是今年已經開始給他們送禮物,誇讚他們做飯做的好吃,雖然已經吃了二十多年了,誇讚才從今年開始,也是蠻汗顏的~

沒有人天生都是溝通專家,溝通技巧都是慢慢練出來的,持續努力中~


無意中看完一本《像間諜一樣思考》,作者卡爾森,老實說這本書寫得一般,但書中的思維方式非常有啟發性,完全可以使用在日常的溝通中。

通過「鉤子」溝通

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溝通技巧:鉤子,情報官員用這個技巧迅速與目標對象建立互利關係。完全可以改變一下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CIA會花費大量時間針對目標對象製作個性化的「鉤子」,一個合適的「鉤子」通常包括下面三個要素:

  • 初次見面的理由
  • 建立聯繫的理由
  • 持續見面的理由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嘉琳是第二次到南美洲執行任務的特工,她必須加快行動步伐,因為她的目標對象早在幾個月前就已被指定,然而事情仍然毫無進展。這個目標簡直無法接近——他離群索居,既不外出活動,也無社交往來,他從不接見陌生人,其住所由私人保鏢日夜巡邏,不速之客難以入內。
為了同目標建立初步接觸,她絞盡腦汁,用盡了一切辦法(都沒有奏效),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一則至關重要的消息:目標對象的小兒子正在申請去美國讀大學。
以這樣的「鉤子」作為武器,嘉琳假借一個私人基金會的名義安排與目標對象進行會見,承諾基金會將為留學生提供獎學金。這一次,目標對象很爽快地答應了同嘉琳的私人會面。儘管她最初為了會見而使用了欺騙性的偽裝,幾次會面之後她還是透露了自己真實的附屬機構,並最終成功地招募了這名捉摸不定的目標。

自己寫一張練習清單:

列出幾個想要認識的人,為每個目標對象單獨制定一份清單,詳細列舉出你將和他們以何種方式在何處建立聯繫。

試著接上面的三個要素來準備話題,考慮你在接觸目標對象,他們對於你接觸方式都會做出哪些反應,然後去嘗試練習一下。

策略性誘導

在現實中想用好鉤子,需要學會用策略性誘導,這種方式需要你通過一種和藹可親的方式問問題,而不會引起對方的警覺,這樣對方有可能會透露一些通過直接問問題都不易得到的信息。這不是說要「哄騙」對方回答你的預設問題,而是在對方渾然不知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地獲取信息片段,慢慢地將其拼湊起來,從而得到一份完整的答案。

個人想使用策略性誘導這個技巧時,只需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究竟是什麼,然後預先設定各種問題及(或)找准能使你獲得所需信息的談話方向。請注意,提問方式以及提問內容都是至關重要的。過於含糊不清或謹小慎微都不會讓你得到所需的信息;然而過於直言不諱或咄咄逼人也將導致溝通失敗。

在工作中,有兩個特殊場景,非常適合使用策略性誘導:產品首發會和求職面試。

在溝通時記住一點:人們喜歡談論自己,喜歡和對自己談話感興趣的人交談,這是人類的本性。

場景:面試

初學者可以很容易地搜集信息,了解面試官期望求職人員做出何種回答,最終成功地通過面試。

面試官:我們開始之前,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應聘者:您提到自己已經在這個公司工作了十幾年。您能否談一下自己的職業發展情況,以及您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面試官:很有趣的問題。初來這裡的時候,公司還不具備自主營銷能力。那時我經驗不多,卻擔負著相當大的職責。我從零開始,打造營銷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增長智慧。我一直很幸運,因為高管們一直鼓勵我發揮創造力。我越是證明自己,允許我自由發揮的空間就越大。我可以非常高興地講,公司對於我的辛勤付出也不斷地給予獎勵——這些年來我不斷得到晉陞,逐漸達到今天這個位置。

在這段對話中,面試者就可以分析出面試官的價值標準中的幾個關鍵要素:足智多謀,發揮創造力,具備首創精神,樂於及時地證明個人價值。然後可以把分析中的關鍵要素套在自己的回答中,但要注意千萬不要直接使用跟面試官一樣的描述,應該進一步包裝和加工處理,做出適合自己情況的應對。形成本質上相同,卻跟面試官有些差異。

策略性誘導練習

為了掌握這個技巧,你可以給自己定個目標。找一些陌生人去練習這個技巧,比如去就餐、購物時,跟服務人員溝通。

開始之前,請你確定1~2個在談話中希望得到回答的問題。接下來就是難點:你不能直接要求對方提供信息,而且要與你所熟悉的知識毫不相干。

你可以嘗試著(通過人為設計談話)引出看似隨機(實則不然)的信息。無論如何,請你不要煩躁。策略性誘導的運用越像是公開進行的正常交流,循序漸進地提取所需信息就變得越容易。

常規的溝通套路

先舍後得。談一談你自己的信息,然後用一種談心的,且易引起信息交流的方式——你就會很自然地得到對方的相應信息。

策略轉換。在與目標聯繫人開始談話前,制定一份「(話題)轉換路線圖」。預先布置幾個用於聊天的話題,這些話題要具備相關性和合理性,最重要的是,對目標對象不構成威脅。比如抱怨下股票、房價、賺錢很辛苦、老闆很差之類能引起共鳴的話題。然後在談話中將這些話題一點一點地轉向更敏感,更重要的真正的「興趣話題」。

重要推薦。你向目標對象表明,你的拜訪是由於一位可信任的——就此而論,甚至可以是中立的——第三方對目標對象的極力推薦。比如我的朋友XX告訴我說,你是一個手機(電腦、服裝)達人,就很容易開展話題。

當你努力獲取其詳細的個人信息之後,還要通過使用兩種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證實兩次。換句話說,你需要用三種不同方法收集相同的信息。

了解這個曾在哪裡讀大學,什麼專業。可以通過觀察對方衣服、車內裝飾、辦公桌、口音、微信朋友圈、微博、郵箱等信息來進一步了解和驗證對方的詳細信息。

當你對一個人的性格、價值觀,以及動機都有了一個了解之後,就很容易來判斷對方的

溝通練習:

和他人正式相識之前,你應事先營造一種可以對其充分觀察的環境。聚會和婚禮是理想的場合。你的練習對象也可以是你的新同事,並且最終你會對他們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首先,遠距離觀察你的目標。留意他們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外貌特徵、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和其打交道的人之中,最吸引他的人是誰。在不和你的目標對象直接對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獲取信息,這個過程要相當迅速,不能讓對方發現你凝視的目光。

基於你的觀察結果,試著為你的目標編一個「故事」。他是誰?他來自哪裡?接下來,儘力猜出關於他的下列問題:

  • 種族
  • 教育程度
  • 職業背景
  • 宗教信仰
  • 收入水平
  • 婚姻狀況
  • 興趣愛好或其他活動

另外,快速草擬一份關於他的人格剖析圖。他有著怎樣的個性特徵呢?活潑外向?聰穎過人?愛開玩笑?粗暴生硬?居高臨下?和藹可親?為了從一種遠處觀察的角度制定好這份人格剖析圖,對於無論是目標對象還是同他打交道的人的行為舉止,你都要留心觀察。

很多時候,把引起你猜想的那個變數識別出來是很困難的。通常我們的假設都是依據模糊的印象,或是轉瞬即逝的線索。但是,弄清楚你傾向於使用哪些線索來形成自己的看法,是本練習的關鍵之處。對我們提出假設的自然傾向加以確認,明確表達,尤其是不斷完善是很重要的。

你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觀察能力會越來越準確。

這個練習做得很糟糕,請不要驚訝;你的表現準確與否不是重點。而本練習的重點在於確定你自己的偏見和臆斷,然後了解它們是如何以及在何時讓你犯錯誤的。採用這種方法,當你需要當機立斷之時,你至少能對自己的偏見加以控制,而這些偏見也就不會被錯誤地當作經證實的事實。

文章出處:向CIA間諜學習溝通技巧

微信公眾號:read01(warfalcon) 幫忙你從閱讀到行動的微信公眾號,幫你距離夢想更近一步。


本來不想強答,無奈,還是反對一下那個17k贊的答案吧。

你把那種成功學推銷得話術模板發到知乎上來,根劇本似的,連掌聲和看群眾回答都寫上了,害我都忍不住想給你加電腦特效配音了,看了你所有的答案特別想問一下,賣出去幾套教學光碟了啊?

而這篇從頭到尾都在講一件事:

「我在給你們解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故事版,不管外界怎麼刺激我,我的內心都不能被干擾,記住自己最初想要的,這樣才能得到我想要的結果。」

友情建議這篇投稿到故事會,起碼能拿個小學生作文一等獎,一開始我以為是雞湯,沒想到是參湯。

dog shit!!講真,你運氣好,我的刀今天限號,不然你已經涼了。

既然來強撩了,就得留下點什麼,不然我也可能會涼。

優秀的溝通思路其實很簡單,當你和對方的溝通結束後,對方因為你的話做出行為或者思維上的改變從而達到共識,這就是優秀的溝通,比如對你產生好感了,比如願意做出讓步了,比如告訴你她有電影院會員卡,也有速八會員卡什麼的。

不過問題是想知道每一步怎麼構思的,那就一步一步來吧。

一,轉換立場,逆向思維

當對方說完一句話後,停幾秒再回答,站在它的立場上想過一遍這句話,然後再回答,即使你的回答沒有特別的見解這也會讓你顯的比較沉穩不是?

場景一:

你女朋友突然在微信里和你說我愛你!你怎麼回答?

「我也愛你!」回答太快,你在膚衍我!分手!

「怎麼了?親愛的。」連愛我都不肯說!分手!

「恩,你是不想買什麼了?」在你眼裡我就這麼物質嗎?分手!

「三分鐘後,你回復,我也愛你」這麼久才回復?我就那麼不重要嗎?分手!

當然了,這種女朋友不多,我從來不交這種女朋友,我覺得愛是做出來的,不是靠說出來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用逆向思維來進行完美的回答。

1、轉換立場:她為什麼要說這句話?難道是想我了?或者突然在網上看到什麼測試,來測試一下我?會不會是不開心了?還是無聊了?

2、逆向思維:正常情況下要在微信上回復過去,但是這一次不能這麼干,因為我正在知乎裝B呢,講逆向思維。

第一時間放下手頭的事情,然後找個沒人地方,拿起你手機,直接播個電話回去。

「老婆,我想你了。我突然好想你,就給你打個電話,在幹嘛呢?」

「沒幹嘛啊,剛微信給你發了個消息,表白呢,你電話就打過來了。」

「啊!!!真是心有靈犀啊,剛才在忙,剛閑下來,就給你打了個電話微信還沒看呢,晚上想吃什麼?」

電話那頭——卧草!老娘命真好,趕緊把昨晚的黃瓜拿出來敷個面膜,今晚用不上了,親愛的,等我!

場景二:

在某寶買東西砍過價嗎?

「親,包郵立馬下單。」 對不起,公司做活動,天貓不能改價,全場滿298才包郵!

「別家和你一樣,比你便宜啊,要不你給點優惠,我就買你家的。」 親,我們的保真約!絕對正品,所以沒法再便宜了。

「學生狗啊,只有這麼多了,剛好差著幾塊錢,這次你優惠點,我給你推薦同學來買!」非常感謝您的推薦,可是我也是學生狗啊,苦逼打工客服,老闆規定了,幫幫忙,別為難我了,你先找同學借點,我發工資了打給你,當我個人給你優惠了!

我的天!!尼瑪幣!現在淘寶客服門檻這麼高了?都是德雲社畢業的啊?女朋友老子都哄的過來,這便宜幾塊這麼難!!!

1.轉換立場:這客服是外聘的還是老闆?就算他的產品是假的他也說真的,不然他賣不掉!他是不是著急想結束和我的聊天?他肯定知道同行同類產品賣啥價!

2.逆向思維:對於產品他肯定比我懂得多,那我從他不懂的地方開口。什麼是他不知道的?你正在做的事他不知道。

只要套路玩的真,牙籤也能插很深,開啟微商假聊模式,比如某商品標價49不包郵。

你:「親,你這寫著39包郵,能再優惠點嗎?支付寶剛好差兩塊,給個補差價鏈接吧。」

你:「啊,發錯了,你們產品一樣,不好意思啊,下次試試你們家的。」

客服:「。。。。你確定一樣?」

你:「對啊,可是他們賣的太便宜,怕不真,你們的又太貴,要不你優惠5塊吧,我買你們試試,圖個安心。」

講到這就夠了,五句話以內搞不定,立馬閃人,聊天成本太高了,有這時間,可以附近的人搖兩次了!

二,正確的傾聽

能體現耳朵價值的不是鑲鑽耳墜,而是傾聽。

如果在和人溝通的時候你一直說,對方一直聽,還時不時的點個頭,偶爾是回一兩句,對對對,是這樣子的!那你就會覺得很爽,感覺和對方有聊不完話,那麼恭喜你,他很會聊天,你不太會。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在一直說話而不被打斷的時候,會產生存在感,感覺被尊重,大腦會覺得愉悅,而這一切剛好相反,這種愉悅並不取決於你,而是對方正確的傾聽所產生的刺激反應,酒縫知己千杯不醉就是這麼個理。

上學的時候老師在台上說,這道題大家都做的很好,其中xxx的回答我覺得印象特別深,非常好,下面我們來聽聽他得回答。

坐在下面的你又害羞又開心,害羞是因為被表揚了,開心是因為這群菜逼接下來都要聽的單口相聲了,但是其實這道題還有更好的答案,只是老是沒讓他起來念。

那麼怎麼正確得聽呢?

首先得買個魔聲耳機,再下載高品音質,關上燈,備好紙,打開jjvod,音量開到最大,啊。。啊。。啊。

媽!!媽!!你聽我說,不是你想的那樣,這真的是葫蘆娃!媽。。。

正確的傾聽第一件事,記得先插上耳機線,不然你媽會誤會,畢竟27了還看葫蘆娃真的很幼稚!

1.聽的時候要有肢體語言,不時的點個頭,看一下他的臉,但是不要注釋他的眼睛,因為有些人和人對視會不自然。

2.適當發言,比如他講到某個節點,卡住了,停屯了,你就可以提出一兩個問題和見解,當然能對他達到啟發作用是最好的。

3.如果你會抽煙的話,不要在人家講到最激情的時候發煙,那很蠢,因為他接下來的一系列點煙動作會打斷他的思維,可以在他停屯的時候發,還有千萬別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玩手機,那得多蠢啊。

總之正確的傾聽只有一個原則:自己少裝逼,給多別人一些裝的機會,當別人有可能裝不下去的時候,給他一個支點,接著裝。

==!


1.溝通一件事的時候,多說我們,而不是你,多用我而不是只用你。分享利益和經驗,把別人包括在裡面,承擔責任的時候,把自己也包括在裡面。讓別人聽起來舒服。

2.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去要求別人做什麼事情,同理告知一種情況的時候,讓別人感覺你在為他著想而做的,而不要提出你的真實的目的。難聽點說就是賣了別人還讓別人幫你數錢。

3.不要直接指責和強調別人的過錯,甚至是不去提這件事。不要去糾結責任歸屬,而去解決問題。

4.處理任何事情用正直公正的規則去做,處理任何疏漏也要用自然方式去處理,感覺就像潤物細無聲那樣。

5.剩下的東西,我覺得就是條理,就像我12345這樣下來。

主要是思維方式,思維是否嚴謹,考慮東西是否全面,更重要是了解對方需要什麼,迫切需要什麼。

最後就是處理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與高情商的人去接觸,你要有高智商去揣摩高情商人的行為動機和細節,最好可以有個人教。

高情商更多是一種常年養成的生活習慣。


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

越來越感覺到與人溝通這項技能是多麼的重要,仔細觀察一下,發現身邊那些能力很強的人,說話水平絕對高,以前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

問:「怎樣叫做會說話?」
答:「兒子帶著女朋友回家,媽媽笑著對女朋友說,我兒子和他爸爸一樣,眼光高,會挑。」

一句話誇了4個人,這說話水平確實高!

好好說話,是一門學問。

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是為了交流信息,讓別人與自己互動。會說話的人會讓對方心裡舒服,這其中也是有很多技巧的。在溝通技巧書——《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里就給有很多實用的談話技巧,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1)

跟人聊天沒聊幾句就不知道說什麼了,這種尷尬的感覺簡直想找個地縫鑽進去。現在可以試試:為談話準備一個備選話題

當談論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生活中不開心的事情時,就用之前的備選話題

在閑暇時都喜歡做哪些事情?
假期有去過哪些好玩的地方?
有沒有特別想去的地方?
最近看了什麼有趣的電影和書?

不自說自話,而是把談話的重點轉移到對方身上,鼓勵對方談論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喜歡的事物。

這樣的好處是,聊天的內容都是關於「自己」的,有利於談話在輕鬆的氛圍展開。

(2)

覺得自己嘴笨不知道怎麼聊天的,找陌生人閑聊幾句就是很好的練習方式。無論是在等公交車、商店、公園,都可以和別人開始聊天。

萬能的聊天話題——天氣。

陌生的人之間不要問隱私的問題,就聊聊天氣如何,也許對方也健談,你們就能夠說展開話題來。

找人閑聊不是為了獲得什麼重要信息,就是為了鍛煉談話能力,在多次的聊天中逐漸提升自信。只要平時有意地去找話題聊天,很快的輕鬆自如的找到話題。

我讀大學時每次從家裡去學校,都要坐30來個小時的火車,一個人待著實在無聊,所以我一般會找鄰座的閑聊。

比如說到了某個站點,我們就會聊聊當地的美食,天氣和地理情況,既能打發時間還能知道些有趣的常識。

在旅途中快速跟人聊天,有一個簡單的交際方法,直接問坐在你身邊的人:

他要去哪兒?
之前有沒有去過那裡?
是去工作還是旅遊?
和他分享你要去一個新地方的激動之情。

說不定你倆的目的地是一樣的,那麼就有很多的共同語言。但如果對方表示出不耐煩的情緒,那就點到為止吧。

(3)

聊天時切記不要過度分享

有時我和陌生人閑扯幾句,對方就開始不停地跟我倒苦水,說自己的生活多麼不順,家裡糟糕的情況。

聽他不停歇地說著自己的事情,我出於禮貌的「嗯,哦」的回應,內心卻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只是覺得很尷尬,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去安慰或是回應他。

人在有心事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想找人傾訴,絮絮叨叨地一直討論自己的問題,並且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理解自己。

可是有沒有考慮過,別人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情況,而且他也不想過多的了解。這種過度分享自己的私事,只會讓對方心生厭惡,想要趕緊離開。

(4)

大家都應該有過打電話時,雙方聊著聊著突然之間的沉默。尤其是長時間沒有見面的人,談完事情之後再隨便聊聊近況,就實在找不到話題了,電話里的沉默其實挺尷尬的。

我以前常遇到這種情況,所以後來我沒什麼特別的重要的事情就很少打電話,一般都是通過微信QQ聊天,有時間想怎麼回復對方,實在不知道怎麼說,還可以發表情包啊!

對於打電話中出現的尷尬的沉默,可以參照書中的解決辦法:

只要用一種禮貌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且要體現出因為「不得不」掛斷電話而感到遺憾。

聊聊到感覺無話可說的時候就可以說「我現在要去吃飯了、我現在要繼續我的工作了、我要出門一趟。」用這類比較禮貌委婉的方式,提醒對方結束談話。

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角度考慮談話的情況,書中還有幾點談話技巧:

1.做好準備

不關係去參加認識的人或者是不認識的人,在之前都應該做一些準備工作,對於自己的基本情況和對方的基本情況要做一個大致的了解,並且讓自己聽起來很有趣。

2.不斷練習

養成和陌生人聊天的習慣,無論什麼地方,只要是陌生,你可能你會在閑聊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原來是一個挺健談的人。

3.寒暄也很重要

問別人「你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嗎?」,並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是不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的,而是想鼓勵對方向你介紹他們自己。

你對他們了解的越多,就越有可能發現你們之間的共同之處。

4.學會傾聽

學會察言觀色,當發現聊天對象的反應,有一點不耐煩,你就不應該在絮絮叨叨的說個沒完,應該多問一問對方他們自己的事情。

溝通是一門學問,涉及到的範圍很廣,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也提出,談話的主角是對方而不是自己,所以要多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讓別人覺得舒服才好。

===========

感謝閱讀,我每周一本書。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戴蒙德】daimengde22


-

人們在溝通中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三個因素。

第一,雙方並沒有真正理解彼此的意思。

看似在討論同一件事情,實際上雙方所闡述的含義卻是南轅北轍;

看似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其實兩個人的理解根本不在同一個維度上;

各持己見的兩人都試圖說服對方,到最後才發現他們所的意見其實是一致的;

這類的問題,在大多數人的日常溝通中其實是相當普遍的存在。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世上最起碼有一半以上的溝通、都是這種並沒有理解彼此真正意思的無效溝通。

無法理解彼此的意思,一方面是因為語言本身只是人們用來交流的工具,所以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詞語的含義,和對詞語所對應的現實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或是至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的。

另一方面在於不同的人的表述方式、不同的語境,對於人的情緒的影響、人們潛意識中對於一些情景或特定詞語的獨特感受等,這些都會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令溝通雙方對於彼此所闡述的內容的理解產生偏差。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大多數人都能夠意識到不理解彼此的意思而進行的所謂的「交流」是多麼的荒誕且無意義,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相互「理解」作為溝通的基礎,並且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務必確保一切的交流都是在「理解」的前提之下。

然而你會看到大部分人還是會根本不管不問兩個人究竟在討論什麼只將自己腦袋中無意識的冒出來的話全部傾吐而出,他們只會完全的受到自己情緒的擺布,或是在溝通中只拚命的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忘了溝通的意義和目的何在。

我們必須意識到,「理解」是溝通的【絕對】的前提,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溝通才有意義。

所以現在我們就可以得出的一條結論就是:對於在溝通中自始至終都不願意先真正理解了你的意思再做回應的人,我們應該及時停止和這種人溝通以免浪費時間。

第二,立場之爭。

我想你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你的本意是好的,你也壓根就沒想過要和對方吵架,並且你們兩個的意見也並不相左,或者你只是在談論不同的東西罷了。

但是隨著你們的溝通你會發現,你們兩個竟然在「爭吵」。

你們都感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隱隱約約的憤怒,你們都想證明些什麼,也許你們在表達著風馬牛不相及的觀點,但不管對方給予你怎樣的回應都令你覺得他好像是在否定你。

這種情況的真正的原因是在於,絕大多數的人,但凡是在與人溝通時,在一開始就會不由自主的、或是無意識之中就已經「選擇」了一個【立場】。

立場的存在令我們變得「無法溝通」。

因為選擇了自身的立場就意味著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選擇了要「維護」你自己的尊嚴、選擇、觀念、與看法。

當你要通過分毫不讓的來維護一個被你固化的「自我」時,這就意味著你是根本就不會接受任何別人的看法和建議的。

在這個時候,你所需要的是,別人必須要對你有著百分之一百的服從與認同才行。

而當你選擇了一個立場的時候,對方往往也會不由自主的被你「推到」他自身的立場中。

這時,兩個各執立場的人只會相互割裂和抗拒的越來越嚴重。

當你選擇立場的一開始之時,溝通就已經不可能存在了。

第三,不知道自己溝通的目的是什麼。

溝通分兩種。

一種是感性的溝通,一種是理性的溝通。

感性的溝通是為了交流和表達情感,獲得情緒層面上的共鳴與親密。

理性的溝通是為了討論客觀事實,得出結論與達成目的。

在一開始不明確自己的目的的溝通,在本質上都是在浪費時間。

抱著「可能」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的心態卻在和對方進行著漫無目的、隨機式的交流,這很明顯是這個人在偷懶和異想天開。

目的明確的溝通不僅能夠節省彼此的時間,提升溝通的效率,而且它會時刻在你們溝通的過程中給予一個明確的指向,當出現毫無必要的爭執、誤解時不會令你們將方向帶偏甚至是陷入無厘頭的辯論之中。

「辯論」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因為辯論是摻雜著偷換概念,以偏概全,利用人的心理漏洞等各種方式試圖去「說服」對方。

也就是說,對「辯論」的雙方而言,事實的真相併不重要,他們所在乎的只是如何從口頭上令對方啞口無言,從邏輯上證明對方錯了,在心理上證明自己比對方強。

對於心智成熟的人而言,他連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在「辯論」上。因為只有那些幼稚的人才熱衷於通過辯論來獲得一些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覺。

了解了這三點,那麼我們只需要針對每一點進行對症下藥,則自然可以從最根本的層面上來逐漸的解決我們溝通中的問題。

我們首先來認清溝通的本質,溝通的本質是由兩個要素相輔相成:信息的傳遞,與情感的互動。

這兩個因素既相互交織,又互為過程與目的。

只要有信息的傳遞,就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互動;想與對方產生情感上的互動,也必須要以信息的傳遞為介質。

在理解了本質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如何解決溝通中的這些問題就會清晰、透徹上許多。

第一,確保雙方的確是真正的理解了對方的意思。

這個理解並不僅僅是詞語的含義上的理解,還包括雙方對於同一個詞語所隱含在的語境、潛台詞、和傾向性的理解。

比如:小麗向她的男朋友小張說了她的一個朋友身上有一些很優秀的品質。

在小張的理解來看,小麗說這些可能是在暗示他不如小麗的那個朋友,或是在暗示小麗對他的一些品質的不滿。

但實際上小麗僅僅只是在當時忽然想到了那件事隨口一說而已,並沒有什麼深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不可避免的造成雙方的誤解,而且兩個人也可能會礙於面子或是覺得說出自己潛在的理解和想法會比較羞恥,所以就只能悶悶不樂的壓抑自己的憤怒,或是兩個人會莫名其妙的吵起來。

實際上對於在溝通中要先理解對方的意思有兩個很簡單的小方法。

第一,對於傾聽者而言,在耐心的聽講述者講完之後,再將對於講述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自己所理解的角度再向對方複述一遍。

這樣你們就能夠發現彼此理解的偏差在哪裡,從而在真正的「溝通」前就將誤解消除。

第二,對於講述者而言,首先是要在講述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描述「客觀事實」,盡量少的使用模稜兩可、指向不明的辭彙。

最重要的是在講完了之後,講述者要問一句:「我還有哪裡沒講清楚嗎?」

在這裡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是,他們會問:「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那麼這樣一來,一是帶有著一種隱晦的攻擊性和在無形中將對方「推開」了一些,二是問這句話實質上你是給對方預設了一個「他應該明白你的意思」的暗示,這會無形中給對方增加一定的心理壓力,或是礙於面子覺得說自己沒明白會比較跌份從而假裝明白了實則迴避問題。

第二,放下立場。

如果不想陷入立場之爭,有兩個最基本的溝通原則你需要牢牢記住。

首先,在溝通中要保持尊重事實,要儘可能的、只是去闡述事實,而且,要避免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很少會被別人的語言刺傷或激怒,他們在和別人的溝通中總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客觀與理性、就事論事。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就是:當一個人能學會在和別人的溝通中尊重事實、就事論事時,他幾乎馬上就能夠不會再感到被對方攻擊、被刺傷、被激怒。

因為我們在溝通中產生的一切情緒,在本質上其實都不是來自於對方對我們的刺激,而是源於我們自身的「幻想」。

理解了這一點,將會對你的與人溝通大有裨益。

其次,每次當你試圖反駁對方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讓自己冷靜下來,抑制住表達的衝動。

你要去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認為,而不是馬上就想著「怎樣」去辯倒對方,怎樣證明對方的錯誤。

無論在你看來多麼愚蠢、多麼無知的觀點,而對方卻會如此堅定的那樣去認為,一定會是有他自身的原因。

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時,說不定你會意識到原來對方之所以這樣認為的確是有他自己的道理,你也能夠去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再試圖去改變或說服他了。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是再正常不過了。

而且,在溝通中爭出的對錯,往往除了只能帶給你一點可憐的自我認同外並不能給予你絲毫的益處,甚至這反而會另一個原本和你親近的人遠離你。

放棄讓別人認同你的想法,放棄試圖去改變別人,抱著理解對方的態度去欣賞而不是去說服,僅僅是學會這一點就能夠令你在你的圈子中有一個很好的聲名。

第三,明確目的。

在你和這個人開口說話之前你就一定要搞清楚,你是想和他增進情感的、你是想來解決問題的、你是和他溝通具體的工作開展的、還是你就是為了來諷刺和傷害這個人。

「有效溝通」的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目的明確,不知道和這個人聊天是為了什麼,只話趕話的順著閑扯下去,這對雙方而言都是時間的浪費。

你知道你是希望和女友和好,所以在和吵架後對你生氣的女友你會針對她的脾氣秉性去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不管她如何吵鬧和抗拒你你都能夠堅定不移的一一化解,而不是再次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和她吵起來;

你很清楚這個朋友對於你而言絲毫不重要,你對他也毫不在乎,與他的溝通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所以當他給你發消息來時,你根本就不會考慮是否要為了面子上過得去而回復他一下而是直接無視;

你知道這個朋友對你而言只是個酒肉朋友,他也不值得你信任,所以不管在表面上你們看起來如何合拍,不管酒場上話說的多麼好聽,你永遠都不會和這個人說任何隱私的話。

明確溝通的目的不僅僅是你要知道你想通過這次溝通達到怎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個溝通開始之前要有判斷出一個溝通有沒有進行的必要、並對於那些無效的溝通直接放棄的勇氣。

在該放棄的時候放棄溝通,其實是一種更為成熟的智慧。

總而言之,按照這整體的三種方法去重新審視和調整你對「溝通」的理解,這將會令你真正成為一個「會」溝通的人。

以上。

其它回答推薦:

為什麼「道理都懂,然而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童年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

認為「只有我完美了,別人才會喜歡我」的想法有什麼錯誤,該怎麼解決?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煉己者(fengxuwake)

-

最近有許多知友向我求助,我發現很多人在找我做疏導結束後,都希望能有一些優秀的、能提升自己、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書可以看。

因此我想不如直接建立這樣的一個專門用來分享心理學的qq群,這樣大家可以把自己認為很好很有幫助的書分享給別人,也可以從群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書籍。

所以想加入這個 心理學書籍分享群 的話,可以加我的qq:3033972091 註明:加群 我會邀請你入群。

歡迎所有人來互助。


謝邀。午休碼字走起。

這篇文章是我通過與同事、領導、同學、對象和教授溝通,再加上不斷的閱讀和反思慢慢總結出來的,如果你覺得乾的話就點贊吧,么么。

本文會提供兩種溝通思路:

1重新審視我們吵架的原因

2、重新審視我們的行為模式

1、有效溝通的兩大原則

這裡提到的溝通,不是指那種,溝通目的相同, 且氛圍和諧的溝通,而是專門指那種「風險對話」,即第一、雙方溝通時想要達到的目的不同;第二、溝通過程中存在著很高的風險,即容易「談崩」;第三、溝通的時候雙方的情緒很激烈。

在這裡我先講一個小故事作為代入。

兩個小女兒都要上廁所,可是家裡只有一個廁所,她們誰先上廁所而爭吵起來,並讓她們老爸來決定誰先上廁所,她爸說,你們吵你們的,別把我扯進去,你們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兩個小女兒繼續吵,從上廁所吵到父母偏心誰,再吵到誰的生日派對過得好,吵了半個小時,終於平靜下來了,也決定好誰先上廁所了。

他們的父親說,你們知道么,你們吵架的這段時間,已經足夠你們來上十次廁所了。

所以,我要提的第一條溝通思路就是:重新審視我們吵架的原因。

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當我們為了一個問題而爭論,最後吵架的時候,吵到最後我們做的事情都是在一味地攻擊對方,摧毀對方,全然不會回到對問題的討論上來,因為我們已經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失去了我們的目的。

在受到攻擊時,我們的內心會出現突然而無意識的急轉彎。面對沉重壓力和強大的反對意見,我們常常會思維短路,忘記我們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討論問題並探討一個解決方案,轉而希望戰勝對方,懲罰對方。

我們一開始都抱著理智進行交流,最後卻成了情緒的奴隸。

所以,以下兩個原則是掌握風險對話的鑰匙。

第一個原則就是明確自己的對話目的,即我希望通過對話達到什麼目標。這一點很重要。事實表明,在激烈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沉默不語,要麼瘋狂發作。全然忘記了本來的對話目的是要和對方一起解決問題,找到一條雙贏的道路。不難想像,偏離預定目標的對話怎麼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呢?為此,我們必須在對話過程中牢記自己的目的,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皮奧利這個大方向,這樣就能保證我們在關鍵對話中獲得一半的成功。

第二個原則是在對話過程中始終注意維護安全感,既讓對方毫無心理壓力地和你展開溝通。實際上,只要你能做到在對話中拉緊「安全感」這根弦,能夠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感受,能夠三思而後言,可以說消除對方心理包袱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它可以使一句道歉,一段解釋,一個積極的目光交流,甚至是你在舉手投足中流露出的信號或是一個關注表情展示的信息。將心比心,如果在對話過程中對方不斷採用這些方式化解我們的戒備心理,我們肯定會感到他們是真誠的,動機純正的,認為這是一次希望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對話,而不是令人討厭的胡攪蠻纏。因此,當你做到了時刻關注對方的安全感時,關鍵對話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下是具體原則的具體拆解和分析。

2、如何明確自己的談話目的——從心開始,審視自我

實際上,由於大部分人的對話方式都是受長期習慣影響而成的,要掌握關鍵對話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人是會改變的,但是這並非一日之功,而是要從認真深刻地從審視自我開始。所以第一步是審視自我,,如果你無法正確認識自我,那肯定無法展開正確的對話。

我們在關鍵對話中的第一個問題是,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的行為本身有錯,而是我們的動機有問題,即我們常常弄錯要面對的目標。

因此,要解決問題,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改變錯誤的觀點,即認為我們的苦惱是由他人導致的。我們總是簡單地認為:「只要能搞定trouble makers,一切問題都會好起來。」實際上,正是這種錯誤的念頭在組織我們利用對話方式解決問題。對話高手之所以能製造奇蹟,是因為他們始終堅信,要想解決好「雙方」的問題,只能從自己開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以下是審視自我的相關要點。

審視自我的步驟:

1、在開始交談時,你應當首先審視自己的目標或動機是什麼,談話過程中問問自己希望達成什麼目標。

2、在談話進行過程中,時刻留意自己的目標是不是發生了變化。

3、如果談話出現裂縫,馬上停止和對方的談話,並進行自我反思,審視自我:「我在做什麼」、「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一旦懷疑自己內心的目標發生了變化,你就可以下意識地進行調整了。

為了停下來幫助自己返回話題,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我希望為自己實現什麼目標;

我希望為對方實現什麼目標;

我希望為我們之間的關係實現什麼目標;

要想實現這些目標我該怎麼做。

拒絕做出傻瓜式選擇

所謂傻瓜式的選擇,就是在談話的過程中認為只有非此即彼的選擇:即要麼我們為了顧及到談話者的面子,不打算指出他的錯誤,也不打算髮表自己的看法從而保持沉默;要麼就是我們選擇不留情面地指出對方的錯誤,雖然讓他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但是也同樣的激怒了對方。

在腎上腺素的影響下我們的思維會變得非常狹隘,認為要面對問題只有非此即彼的兩種極端化選擇。我們會簡單地做出這樣的判斷,要麼就事論事,要麼顧全面子。在這種思維短路的情況下,我們根本想不到其實還有第三種選擇,既做到兩全其美。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會有一種妥協的方式,既可以顧全對方的感受,又可以指出他們的錯誤,同時利用你的意儘可能取得談話圓滿成功。

這就是「對比說明」。

對比說明

有時候,即使你沒有做任何不尊重對方的舉動,他們還是會在對話中感到不受尊重。雖然你的話絕無惡意,但對方仍會覺得你的目的是要傷害他們,或是強迫他們接受你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道歉顯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因為你本來就沒錯。

所以當對方誤解你的目的或意圖時,你應當暫停爭執,然後利用對比法重建安全感。

對比法是一種是非型陳述,其結構包括:

打消對方對人你不尊重他們或抱有不軌企圖的誤解(否定部分)

確認你對他們的尊重,明確你的真實目的(肯定部分)

3、如何營造安全感

只有營造了安全感,所有的人才有勇氣各抒己見,提高溝通效率。那麼我們怎麼營造出對話的安全感?

營造安全感的第一個條件:共同目的。

共同目的是指,你應當讓對方感到你們在對話中是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的,感到你關心它們的目標、利益和價值。

這個不難理解,只有我們思想在同一條道路上,我們才有繼續溝通的可能性。

第二個條件:相互尊重——對話持續因素

缺少共同目的無法啟動風險對話,但互相尊重也同樣重要,沒有它我們就無法維持關鍵對話。因此,互相尊重可以說是對話的持續因素。當人們感到對方不尊重自己時,安全感馬上就會出現危機,對話戛然而止。

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尊重感就像是空氣,當他存在時,沒有人會想起它。但是當你把它拿走,人的腦袋裡面想的就只有尊重。因此,一旦人們在對話中感到不受尊重,關於初始目的的討論馬上便會終止,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出於自尊的高度防禦。

實際上,在對話中尊重感的喪失通常是因為我們認為對方和自己不同,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人。如果我們能把對方看成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這種感受便會自動消失。我們要做的不是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而是努力理解對方,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第三個條件: 創建共同目的

有時候,我們會和對方陷入爭論是因為雙方對話的目的是不同的,並沒有誤會在裡面,因此對比法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必須另闢蹊徑。這個方法就是創建共同目的。

四步走:

A、 積極尋找共同目的

和大部分對話技巧一樣,當你想重新回到對話中時,必須首先做到從「心」審視自我。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要想停止爭論,我們必須摒棄下列想法:我們的選擇是絕對最好的和唯一正確的,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我們永遠都不會開心。我們必須開放思想,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或許還有第三種選擇,一種能讓對話雙方都滿意的選擇。

B、 識別策略背後的目的

調整到正確的心態後,我們還需要改變應對策略。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當我們發現對話陷入僵局的原因在於,我們期望實現的是一個目標,而對方希望實現的是另一個目標。我們認為這種矛盾無法調和,是因為我們總是把期望目標和實際目的等同起來。實際上,期望目標是一種策略,策略帶來的結果才是實際目的。

在達成共同目的之前,你必須首先了解對方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因此,你應當暫停先前的對話內容,轉而探索策略背後隱藏的目的。

C、 開發共同目的

當你發現你的目的和對方的南轅北轍,根本沒有一點兒相似性可言,在這種情況下你完全找不到共同目的,這時,你必須積極開發一個共同目的。

要開發共同目的,你應當拓展自己的視野,關注範圍更廣闊的目的。你應當尋找的是對雙方更有意義或回報更大的目標,而不是那些會讓你們產生爭執的目標。

D、 和對方共同構思新策略

通過尋找共同目的營造安全感之後,現在你可以在更安全的氣氛中繼續和對方討論對話內容了。返回對話之後,你應當和對方一起開動腦筋,尋找可以滿足雙方需求的新策略。如果你們能努力尋找這種新策略,說出內心真實目的,就不用浪費精力和對方進行毫無意義的爭吵了,而是會積極提出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

4、重新審視我們的行為模式

最後提出第二個優秀的溝通思路:重新審視我們的行為模式。

隨便說個例子。假設我是一個非常小肚雞腸的人,我的室友有一天跟我說,左岸,拿杯水給我吧?我翻了個白眼,倒了杯水給他,還沒好氣地說,要不要在給少爺你沖杯咖啡買個蛋糕啊?

再假設我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我的室友還是跟我說,左岸,拿杯水給我吧?我答應了一聲,把水拿了過去,繼續做我的工作。

差別在哪?小氣的我覺得我的室友把我當保姆使,大氣的我覺得倒水不過是舉手之勞,沒什麼可計較的。

如果我們把這背後的行為拆分成一套流程,那麼將會是這樣的:

所見所聞→主觀臆斷→形成感受→展開行為

這就是我們的溝通-情緒行為模式。

感受是由你的想法創造的。

事實證明,在他人的行為和我們的感受之間的確存在著一個中介環節。這個環節存在的原因是,行為本身無法、也不會造成情緒反應。

這個中介環節就是主觀臆斷,即我們在大腦中構思的想法和情節,位於觀察到對方行為之後,產生某種情緒之前。換句話說,我們會對觀察到的事實賦予某種意義,猜測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同時,我們還會加入自己的判斷,然後,在這些想法或情節的基礎上,我們的身體開始對情緒做出響應。

但是主觀臆斷的好處愛與,有能力進行主觀臆斷的僅僅是我們自己,這就表明,如果能構思不同的情節,我們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有辦法控制內心產生的想法,我們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緒,進一步掌握整個關鍵對話的表現。

所以一個有效的溝通,一定是要儘可能地去除掉自己的主觀臆斷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緊密地溝通和不斷的反饋。要真正知道對方的想法是什麼,而不是把一切的溝通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觀臆斷上面。

想想有多少情侶分手都是出於不信任和無休無止的YY。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感謝閱讀。


職場溝通,廢話不多少說,直接上乾貨:

第一步:準備溝通相關的資料和信息。

在溝通之前,根據自己溝通的目的,準備好相應的資料和信息,讓對方更快,更好理解相關問題,完成工作配合,其實是非常高效的共同方式之一,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很多人其實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卻很難去思考在這件事上對方需要我做什麼。很常見的工作溝通,就是直接了當的擺出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而不去考慮自己是否可以為對方提供哪些有用的信息和幫助。比如,我的職位是文案,大部分工作是配合策劃撰寫項目文案。很多時候,文案只能參與整個活動的一個環節,而策劃是最熟悉自己案子和甲方的人。如果他們能在給我要求寫稿子的時候,提供一些他們方案和甲方需求的相關信息,溝通往往特別順暢。但是,很少的人去注意這點,僅僅是把溝通的重點放在他們的目的上。所以,經常的溝通的情形就是這樣:你要這個稿子,那這個項目有什麼特色,有什麼要求,你是策劃這個項目基於什麼目的......

我們不斷的詢問,既增加了溝通成本,又加重了工作的難度係數。

和領導溝通就更要思考清楚,去真正做過調查,根據數據反饋提供個人意見。我老闆曾經提出:如果有問題給我提,我非常歡迎,但是在提問題的時候,請給我一份你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其實,領導聘用你,不就是來幫他處理問題的嗎?最後,你解決不了,全推給他,還沒有任何思考,他就算想點撥你都沒心情了。

所以,高效的溝通應該是:同事,我現在什麼方案需要寫個稿子,這是個什麼方案,有什麼資料你可能用得到,我已經做了一些整理髮送給你了。

第二步:選擇溝通方式。

根據你溝通事情的大小緊急情況和溝通對方的時間結合,選擇一個最穩妥的方式。

如果在外地,事情緊急,而且內容比較複雜,那就直接打電話。如果在公司辦公司,最好去面對面溝通。如果事情事情不需要太趕,微信溝通也是很日常的手段。微信溝通盡量不要用語音。大段59秒的語音,真的體驗不好,一打斷就要重新聽。有句話說的好:發語音是節約自己的時間,打字是節約別人的時間。

第三步:直接說出溝通目的。

職場溝通講究以最短時間完成溝通。溝通只是工作形式,高效完成工作才是目的。所以與其不好意思開口,不如直接了當說明來意。

我這裡重點說一下,和領導之間的溝通。一般有兩種,反映問題,提建議。反映問題的時候,很多人會不知道從哪裡說起,領導一說,我只有3分鐘時間聽你說,瞬間卡殼,大腦空白,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所以,這時候你首先在溝通前就要想好,我要去反映什麼問題,比如這兩周以來,和同事在溝通某項工作的時候,發現公司流程冗長繁瑣,導致工作不能高效開展起來。這時想好了問題,你就可以很快說出:工作中出現的流程繁瑣問題和您溝通一下。

第四步:溝通態度誠懇專業,站在對方的角度主導話題。

針對於小中型創業公司來說,同事之間面對面交流相對較多,也會大大減輕溝通成本。在進行面對面溝通之時呢,應該本著尊重對方的原則,說話時盡量去對視,確保對方在聽你的表述;在對方表述時,自己做到認真傾聽。在遇到問題時,從對方角度出發,比如說:你的這個問題很好,我現在沒辦法解決,但是我會給你諮詢,半小時內給你答覆。那我們進行下一個環節。可以嗎?

第五步:工作安排要給出截止日期,回收有效反饋。

給出清晰的工作截止日期,是職場最基本的工作原則。這既是對自己工作安排的把控,也是給對方一個很明確工作進度,有利於對方工作進度的安排。

用微信溝通,做好反饋收集。確保對方收到你發的信息和文件,並清楚你的要求。所以,用微信溝通,一定要發送「關於**資料我已經發送給你,收到請回復」等信息內容。

第六步:及時跟蹤,達成任務。

很多時候一件工作要花費一段時間。所以,及時跟蹤很重要。一次溝通完了就不能算了,你負責的部分,多問一下進度如何,是否需要修改,以及工作最終完成後,收集自己工作的反饋,形成自我總結。

總結一下,無論你是溝通者還是被溝通者,都需要好的溝通技巧,才能達成高效溝通。這種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練習的。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多多按照上面的6步溝通之法,不斷練習,會更加高效準確地處理工作。在職場中,為他人節約時間就是為自己節約時間。


推薦閱讀:

如何鍛煉社交能力?
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總是安靜內斂靦腆,我該怎麼來改變?
人際關係比學識更重要嗎?
「不想麻煩別人」和「不願被人麻煩」的心理是不是很不好?有什麼辦法可以破除或者緩解嗎?
童年缺愛長大後性格極其敏感易怒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溝通技巧 | 職場 | 人際交往 | 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