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煜的詞?

南唐後主李煜的詩詞該如何評價?


雲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我最喜歡這句。

試作答:

1、南唐詞多半從唐代抒情七絕來

2、後主家國淪喪,感慨頗深,一改晚唐麗詞雕琢之習,以詞為抒情工具,並提高了詞的地位

3、後主詞風與唐人絕句:

1)聲音諧婉不作拗體

2)詞意明暢不作隱晦語

4、後主改革了花間派塗飾雕琢的流弊,用清麗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中最深刻的方面,表達了深沉的情感

5、葛曉音與夏承燾都將西蜀與南唐並置

1)文化修養,西蜀乃豪門清客,南唐為帝王宰相

2)詞派來源,西蜀來自民間且多為妓情,南唐乃唐代抒情七絕士大夫詞的先驅

3)投入精力,西蜀中溫韋「餘事作詞人」,南唐全力作詞

6、李煜詞

1)被俘虜前,才情蘊藉而又多愁善感

2)被俘虜後,哀傷身世寄託故國

7、李煜對詞的貢獻

1)把歷代詩歌言志抒懷的傳統引進詞體,改變了溫韋以來詞僅用於應酬、流為艷科的趨勢,恢復了詞的抒情傳統

2)在詞的語彙創造方面尤有貢獻

8、詞至李後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王靜安


1.詞帝:

元宗諱璟已在晚年去帝號,改稱國主;李煜登基後面對宋使者不穿龍袍,數年後又去國號唐,為江南國主。換言之,李煜從來沒有當過哪怕一天的皇帝。而其在詞的成就,又遠不能與稼軒相比。因之,「在詞中猶不失南面王」的評價或許是恰當的,今人腦補的「詞帝」、「詞中之帝」,既不符合他在詞史的地位,又失卻作者真為帝王的比附依據,恐怕失當。

題外話:本朝太祖晚年曾召集京昆演員就碎金詞譜錄了不少詞的歌唱,據說太祖最常聽的就是一首皇帝的詞作,《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2.士大夫之詞:

士大夫之詞區別於伶工之詞,應有何等要素?一則內容、立意,二則情調、趣味。請注意,內容不限於閨閣、情愛,這是遠遠不夠的。士大夫的精神,應該是積極入世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勇於犧牲的精神、獨立自尊的精神。試問,後主詞中洋溢的人格精神,是不是士大夫的人格精神?後主詞當然是區別於伶人的文人詩人之詞,恐怕卻不是士大夫之詞。

王觀堂指出,「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恐怕還有意無意地忽視或輕視了韋莊及李璟、馮延巳等其他南唐詞人作品中表現出的轉變。(懶得詳扯)後主固然是詞的詩化、雅化、文人化進程中的重鎮,然而,他既沒有打響第一槍,又沒有踏出最關鍵的步伐,既沒有提出相關理論作為引導,更沒有帶來所謂士大夫之詞對所謂伶工之詞的實質性勝利,如何當得起一個「始」字「遂」字?

3.釋迦基督:

(真是不知從何笑起。但是,觀堂聰明啊,「儼然」~我不給證據,你又能奈我何?去腦補此點的,都是何等人?此等人多腦補腦補,何愁不出釋迦基督?這是答者最佩服觀堂的地方。)

聊著天就不想碼了,吃飯去。。。。不填


有些人總是背負上天的命運與安排的

康熙背負帝位 所以詩詞文章不過算是點綴

李煜背負詞句 所以家國恩怨榮華飄蕩只是鋪墊


亡國國主,著名詞人。幾乎可以隱括李煜的一生。

李煜其人「豐額駢齒、一目重瞳」。這麼說吧,三清之一的通天教主也是「一目重瞳」。這放古代叫聖人像,帝王之像。不過現在科技發達後,給出的解釋是早期白內障現象。但古人不清楚,特別是他哥哥,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李弘冀,十分猜忌他。所以李煜為了避禍,也就當起了逍遙王爺,以表明自己對皇位不感冒。然後在「玄學」的引領下,他哥哥病死了。所以他上位了,登基稱帝。而後宋太祖滅南漢,屯兵漢陽。再之後,開元六年的夏天,李煜走遠了。

李後主真是個非常特別的人。王國維說後主赤誠之心,實際上說的也就是李煜筆誠於心。所以他是非常適合用他的詞作來探討他的平生。

《石林燕語》雲:「李煜既降,太祖嘗因曲燕。問:聞卿在國中好作詩。因使舉其得意者一聯。煜沉吟久之,誦其《詠扇》雲:揖讓月在手,搖動風滿懷。上日:滿懷之風,卻有多少?他日復燕煜,顧近臣日:好個翰林學士!」

翰林學士.....通過李煜詞來看,他是沉溺在自我世界的人。總帶有空想式的文人弱氣。

破陣子/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離別歌。垂淚對宮娥。

在「倉皇辭廟」時,他對自己的定位還是在笙歌別離的風流傷感,還想著的是「垂淚對宮娥」。作為一個帝王,卻總為花落花飛而感觸凄然。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

說實話,可憐之人固有可恨之處。國破淪喪、生而受制。竟然只懂得說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就這樣一流的人物,作為一個帝王,還得主持一個「日蹙百里」的國家。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為什麼我說,別人可以把談人,談作品分開。但是李煜必須其人其詞一併而談。一場「天上人間」的夢加上一生哀艷悲絕的詞,合起來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了。

早年李煜在作逍遙王爺時,他的生活是極舒適且奢華的。從他的浣溪沙就可以看出來: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浣溪沙》

常於宮中制銷金紅羅幕壁,而以白金釘、玳瑁抻之,又以綠鈿刷隔眼中,障以朱綃,植梅於其外」《十國春秋》

在此之前,李煜的生活可謂十全十美,而乾德二年大周后去世以後,這種失妻之痛,對李煜是有極大的打擊的,此時,李煜的詞風便有了第一個轉折。所見所思便全是觸目傷情。如《相見歡丨無言獨上西樓》《虞美人丨憑欄半日獨無言》

又見桐花發舊枝,一樓煙雨暮凄凄。憑闌惆悵人誰會,不覺潸然淚眼低。層城無復見嬌姿,佳節纏哀不自持。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感懷》

像什麼「綉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已經是沒心情再寫了。

再之後,開寶八年金陵城破。後主不但成為階下囚,同時還被帶了綠帽子。

太宗嘗幸崇文院觀書,召煜及劉鋹,令縱觀,謂煜曰:"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策多卿之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煜頓首謝。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宋史·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第二百三十七》

{小周}後歲時例隨命婦入宮朝謁,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駕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南唐書》

而後主在家國破滅這段時期,也正迎來了他在詞學上最巔峰的成就。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凈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

至此,才當得上王國維所說的「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的評語。

其實對於李後主,我更傾向的說法是:

陳廷焯:後主詞思路凄惋,詞場本色,不及飛卿之厚,自勝牛松卿輩。[余嘗謂後主之視飛卿,合而離者也;端己之視飛卿,離而合者也。李後主、晏叔原,皆非詞中正聲,而其詞無人不愛,以其情勝也。

李煜詞技藝只在於「真」,在大周后死之前,李煜詞也無非與《花間詞》諸家並舉,逃不過側艷之詞的路數;大周后去世到李煜死時,他的真性情詞才卓然立於五代之中,橫看人間。但是這種高度,背後的代價不可謂不大。我們也只能扼腕嘆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了。


我是 @賀金縷 2號御用小號,但我不會告訴你們我是誰。

李煜還是很厲害的。。


評價不多,湊合著看吧。

————————————序(包含一定評價)————————————————————————

為李煜說句公道話。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有幾位君主能心繫天下蒼生,廣施恩澤於天下?更何況,李煜在位期間,並未做什麼傷害百姓之舉,甚至在宋將曹彬攻金陵城之際,以不屠城為條件才肯出城投降。李煜在汴京三年,心中從未真正降宋,心中痛苦只「日夕以眼淚洗面」。在李煜被趙光義毒死之後,江南百姓聞之,街巷為之痛哭。換言之,如果李煜不是有那麼高的文學造詣,大概也不會惹來這麼多非議吧? 不管怎麼說,李煜在中國詞的發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然後世又怎會尊稱他為「南面王」「詞中之帝」「詞聖」呢?

———————————關於李煜詞的評價

————————————————————————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記住這句話),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可看也可不看了

————————————————————————

一、

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二、

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烏夜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三、

語言自然、精鍊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四、

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未經許可,拒絕轉載。

————————————————————————————————————————————————


對詞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以下內容轉自蔣勛說宋詞,侵刪。

蔣勛說: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了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為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別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麼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誇張的情緒。閱讀蔣勛,你會發現宋詞的頹廢、平實和自然,發現現實的美,其實人生是一場美的沉思。

一、為什麼唐詩會變成宋詞

大家對詞這個文學形式有興趣,可是也許我們應該關心的一點是,為什麼唐詩會變成宋詞?我們會發現由於唐詩的成就太高,它經過初唐的成就,到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唐詩的成就高到這樣的程度以後,其實大家會發現,老百姓、民間慢慢讀不懂了,因為它已經高不可攀。凡是藝術形式意境越來越高的時候,其實也就說明它遠離了民間。可是民間本身不可能沒有娛樂生活,所以他們自己就會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歌來唱,這時士大夫會看不起說,你看那些歌多難聽,真是靡靡之音。結果這兩者就越來越遠,越來越遠。然而一旦當這兩個東西被拉近的時候,它就會產生新的藝術形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詞。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認為宋朝沒有人寫詩,其實多得不得了,甚至他們的詩比詞還要多。可是他們的詩都沒有詞的成就高,這個是有趣的事情。其實蘇東坡寫了很多詩,可是你會發現他最重要的東西都是詞,因為詞比較自由。它的整個音韻的形式當中發生了變化,當我們在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我們會發現唐詩的七、五都在變化,甚至四都出現了,九也出現了。它的音韻的跌宕起伏發生了很多節奏上的新的韻律感,這個韻律感推展出詞的一個新的境界出來。

講到詞,首先要提到五代詞,因為五代詞是唐詩過渡到宋詞的一個關鍵橋樑,但是這個關鍵的橋樑的關鍵人物是李後主,其實李後主的作品不多,可是不多的作品,卻在文學史上發生了那麼大的影響力。有時候的確可以看到在文學藝術的創造性上,一個人會有旋乾轉坤這麼大的力量。

李後主是戰爭的失敗者,又是文化上的戰勝者。因為他的詩征服了汴京,整個汴京的文人都開始填詞。我們看到北宋時詞變成文學的主體,詩不再是主體,大家還在寫詩,可是詩不再是最重要的文學形式。可以看到李後主的影響有多大,他令原來屬於販夫走卒的歌聲,忽然變成士大夫抒懷的工具,他們以它來抒解生命的某一種情懷。那些伶工,從來沒有想到他們的作品可以變得這麼有意境。如果我們今天談詞這一文學形式的出現與成熟,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是民間創作,詞最初不是文人創作,而是民間歌曲。它產生於民間,產生於大家認為有一點低俗的民間文化。後來當文人開始用這一形式去書寫自己的心情感受,它變成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合作產生的文學成就。二是李後主,他把民間創作與文人創作連接成功。

二、「富三代」的李後主,在歷史上一直飽受爭議

唐朝崩潰以後,進入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這一階段,有兩個朝代比較安定繁榮。一個是定都在南京的南唐,延續了對唐朝的嚮往與崇拜,他們一直自認為延續了唐朝的正統,被稱為南唐。李煜是最後一位君王,被稱為李後主。另外一個朝代是建都在四川的西蜀,也產生了非常華麗的藝術、文學創作。

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李後主的地位一直存在巨大爭議。他是一個亡國之君,背負著原罪。一個帝王竟然亡了國,當然受指責。另一方面我們又會發現,他創造了文學世界當中最精彩的作品,而且對後代影響很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李後主評價極高,說他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如果中國文學史上沒有這個人,也就沒有後來的士大夫之詞。什麼叫做士大夫之詞?什麼叫做伶工之詞?伶工是寫流行音樂的人,職業性地演奏音樂的人,他們的音樂形式在民間流行,在社會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人們一直把伶工之詞當成消遣。士大夫之詞就是後來的蘇東坡、歐陽修寫的詞。這些人是士大夫,是社會文化的領導者。他們認為詞可以變成上層的文學形式。打個比方,今天有一個人,利用民間卡拉OK形式,填進自己寫的詞,改革了流行歌曲,提高了流行曲的意境。李後主是第一個做這種文學改革的人物。

李後主身上有兩重有趣的矛盾,他的前半生與後半生絕然不同,簡直是兩個很不同的人。他的前半生是什麼?他的祖父是皇帝,他的父親又是皇帝,到他做皇帝的時候,有一點不耐煩了。李後主是第三代的富貴,祖父那一代要北伐中原,到了父親那一代,已經不太想了,再到了孫子輩,連想也不想了,就是玩。江南又非常富有,皇宮裡面天天吃喝玩樂。讀他的傳記時,會發現他整天都在調情。調情是李後主生命裡面最大的重點,我想大家都聽過他與大周后、小周后的故事,一對美麗的姐妹,是他的皇后、妃嬪。他有幾首詞就是寫他從大周后的房間跑到小周后旁邊,「手提金履鞋」,讓他的腳走路沒有聲音,從窗戶爬進去。他是非常奇怪的一個人,在玩一些情慾的遊戲。他生於富貴之家,長於華麗的宮廷,根本就沒出去過,不知道外面的民間疾苦,他完全是一個淫樂的皇帝,每天關注的都是自己的吃喝玩樂。可是他喜歡文學,他就去寫詞唱歌,唱的東西全部是艷情的內容。我覺得他的艷情與李商隱全然不同,李商隱有感傷,他沒有。比如李後主著名的《玉樓春》,裡面沒有任何感傷。

在李後主早期作品當中,我們讀不到感傷,他也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感傷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富貴的第三代,也可以說是最幸運的人。祖父打天下,父親守成,孫子幹什麼呢?當然就是花錢,就是揮霍。所謂富不過三代,大概就是講這個意思。所有偏安江南的朝代到第三代,常常出現這種現象。華貴、富麗,又有點糜爛的生活出來了。

三、前半生的醉生夢死是真實的,後半生的亡國之痛也是真實的

等到宋太宗大軍南下的時候,李後主嚇了一跳:「怎麼打仗了?」他曾在詩里寫過「幾曾識干戈」,什麼時候想到要打仗,從來沒有想到要打仗。從皇帝忽然變成俘虜,巨大的命運轉折,使他在文學史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國維在評論他的時候,有一種很特殊的悲憫。王國維說李煜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從小在一堆女人當中長大,沒有辦法要求他不寫這樣的詩。他根本沒有機會出宮,沒有機會到宮廷外面去看外面的人生百態,他生命另外的一個開始,就是亡國。他前半生面對自己追求感官上的愉悅,追求女性,是誠實的,後半生亡國以後他的哀傷也是誠實的。甚至變成俘虜以後,李後主想到的竟然還是美。「沈腰潘鬢消磨」,用了兩個典故,沈是沈約,潘是潘安,是南朝時的兩個美男子。這個皇帝真的非常有趣,被抓變成俘虜了,心情很不好,原來是因為他自己覺得很自豪的身材容貌都開始要憔悴了。王國維對他的欣賞,是因為覺得他根本就是一派天真。他完全不知道什麼叫亡國,什麼叫戰爭,什麼叫侮辱。他還在講他自己的容貌之美,擔心自己的容貌要憔悴了。

宋朝軍隊抓他的時候,他特意跑到祖廟裡,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習慣,君王亡國後,要到祖宗的墳墓前面去磕頭,跟自己的祖先告別,然後辭廟。「最是倉皇辭廟日」,李後主用了「倉皇」兩個字,拜完廟就被抓走了。他覺得很慘,「教坊猶奏別離歌」,教坊是皇室裡面的樂隊,樂隊覺得皇帝要走了,就演奏起充滿離別意味的曲子。他看到平常服侍他的宮女,就哭了,「揮淚對宮娥」。這首詩被罵得非常厲害,大多數選本都沒選這首作品。人們覺得到這個時候李後主還「揮淚對宮娥」,真是亡國之君,實在太過貪好女色,亡國的時候還惦記著宮娥。如果他說「揮淚對祖先」好像比較可以被原諒。王國維卻認為他作為詩人的真性情就是在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他覺得要走了,最難過的就是要與這些一同長大的女孩子們告別。所謂的忠、所謂的孝,對他來講非常空洞,他沒有感覺。這裡顛覆了傳統的文以載道,絕對是真性情。李後主沒有感知到國家,他就是感知到宮娥,因為他是跟這些女孩子一起長大的,沒有其他機會去感知到底家國是什麼?家國對他來講,只是供他揮霍的富貴。

文學的創作,藝術的創作,最重要一點就是是否真實。如果存在作偽,就是有問題。可是當文化傳統要求文以載道時,我們不得不作偽,不能不載道。李後主寫的「揮淚對宮娥」,如果以現代視角來看,剛好顛覆了人的偽善部分。我們看文天祥的《正氣歌》、史可法的《左忠公軼事》、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為什麼被選進課本?不見得因為它們是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才會覺得當李後主寫出「揮淚對宮娥」的時候,顛覆性有多麼大,他等於是打了已經習慣於偽善的文學傳統一個耳光。他就是不要揮淚對家國,而是揮淚對宮娥,這是他的私情。這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令人羞怯和難以啟齒的部分,只有天真爛漫的李後主,才如此坦然地寫出來。我一直很感動於王國維在寫《人間詞話》的時候給予李後主新的定位,不然在整個文化傳統中,我們甚至都會懷疑,到底應該把他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所以王國維認為他從此以後背負了釋迦牟尼與基督的原罪。他到北方之後,覺得身上背負亡國之君的原罪,後來的宋徽宗也是如此。他們完成了文化上的角色,卻輸了政治上的角逐。

四、政治上的失敗者,文化上的貢獻者

在政治歷史上,李後主、宋徽宗都是亡國之君,是受詬病與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沒有李後主就沒有宋朝的詞,沒有宋徽宗就沒有南宋元以後繪畫上這麼高的成就。他們在文化上的貢獻是非常驚人的。

宋徽宗留下一個傳統,作為一個執政者,如果沒有文化方面的收藏,是不配作為執政者的。後來的人接受了這種理念,因為他代表了正統。正統並不是政治,不是政權,而是一種意識。正是這種意識,使一批文物一直被保存下來,在任何戰爭當中,執政者最先要帶走的就是這些文物。沒有宋徽宗,絕對不會有這樣的觀念。在文化創造的歷史上,是李後主和宋徽宗這樣的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的美術史上,他們兩人是被批判的,政治上的評判被帶到了美術史的評價上。如果寫政治史,宋徽宗被批判是正常的,可是寫美術史批判宋徽宗如何立論?宋徽宗的個人創作豐富到了驚人的地步,他的收藏,他編纂的畫譜的影響力都極大。這說明政治史一直都在干擾著文化史,我們還沒有獨立的文化觀。我想這是我們在美術史、文化史上,將來一定要糾正過來的一個巨大問題。一篇文學作品被選入國文課本,常常不是從文學的角度出發,在這種狀況里,無法看到真正的文化創造力。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宿命,好像是註定了要讓一個詩人亡一次國,然後他才會寫出分量那麼重的幾個句子出來。就是如果不是遭遇這麼大的一個事件,他的生命情調不會從早期的有點輕浮、有點淫樂的東西轉到那麼深沉。真的就是一個大的亡國,忽然讓這個聰明絕頂的人領悟到繁華到幻滅。所以我們讀到《虞美人》,讀到《浪淘沙》,讀到他這些後期的作品的時候,忽然帶動了一個很不同的生命經驗。有時候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是說,這個所謂的宿命這個事情,是不是一個亡國在等著李後主,是不是一個亡國在等著宋徽宗,為什麼宋徽宗的書法寫出這麼華麗而感傷的瘦金體出來,是不是裡面有一種不可逃避的命運的贖罪感在裡面,這些都是非常難以解釋的現象。我們就不能了解,宋徽宗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書法,因為在整個歷史上,沒有人寫出這種鋒芒畢露的書法,可是他真的是用這樣的字面對了亡國的命運。這種在亡國之後產生出來的創造力,其實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同意,如果李後主沒有經歷亡國,不會有後期的這些作品,說不定他繼續寫他的靡靡之音,可那樣他在文學上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了。所以,好像真的是亡國換來了歷史上的幾首千古絕唱,而這樣的東西對整個宋朝文化又發生了那麼大的影響。大概宋太宗都沒有想到,他抓來了一個人,會對他的朝代的文學發生這麼大的影響。宋太宗是關心政治的人,是個手段殘酷毒辣、心機重重的人物。我們講的「燭影搖紅」是在講宋太宗,是覺得那個哥哥老活著,老活著,不死掉,然後大家在外面看到「燭影搖紅」,然後看到有人去掐死了皇帝繼位的宋太宗,這個趙光義是這樣登到帝位的,所以他在政治上是特別特別陰狠的一個角色,可是剛好對比著李後主那種天真爛漫,完全不知世事的一個孩子一樣的人物,我想這裡面就可以看到文學的成就跟政治的成就的兩極性。李後主哪怕只要有一點點,甚至萬分之一類似宋太宗的心機,他也寫不出那樣的詞。正是由於他的一派天真,他才會那樣寫,他才不會想到「故國」兩個字最後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他是完全不懂政治的一個人。

五、李後主應該是最喜歡流行歌曲的一個詩人

我們先來看李後主的《烏夜啼》,也有叫做《相見歡》的。

烏夜啼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大家在閱讀李後主這些膾炙人口的句子的時候,我想我沒有必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因為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像「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到今天它好像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感受,像「剪不斷,理還亂」,你在寫信、寫日記時可能都用過,也許在你不知道李後主這個名字之前就用過,我記得自己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剪不斷,理還亂」了,寫畢業紀念冊的時候也在寫這個句子。所以,李後主的影響力是很驚人的。

不過大家也會發現,李後主的文學成就其實來自於民間,我說民間是說他早期的生活並不是一個文人,也不是一個詩人,他反而是在流行歌曲里出來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非常類似流行歌曲的感情,你會發現後來包括像蘇東坡這些人,都不會寫這樣的句子,因為這種東西很女性化,好像是女性在刺繡的時候一堆東西解不開來,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的那個感覺,而這種感覺常常不是文人的感覺。所以我覺得,李後主應該是最喜歡流行歌曲的一個詩人。我們今天如果常常去卡拉OK唱歌,你會發現那些流行歌曲跟我們讀過的許多文學名著的來源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如果整天唱卡拉OK,他去寫詩的話,他的文字跟在中文系出來的人,絕對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淵源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在江蕙的《酒後的心聲》裡面,會感覺到一種民間的酒家喝酒悲夜的那種情感,那個東西是你在書房裡想像不到的東西。

我常常會覺得,要了解李後主,恐怕要了解他前半生那種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在花天酒地當中,他跟那些女性的廝混——對不起,我用到了這麼粗俗的字眼,廝混。可正是這種廝混,他才會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如我們在前面所說,是非常女性化的感情。我相信男性都不太容易懂得「剪不斷,理還亂」,它就是糾纏,是在做女工的時候發生出來的生活體驗。「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其實非常淺白,就是離別的哀愁,就是一種滋味,可是這個滋味又說不清楚是什麼。我們看李後主用到了「滋味」,很味覺的東西,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流行歌曲里這種感覺很多呀,就是心頭呀,或者滋味呀,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詩裡面很少用到這種語言?也就是說,詞的語言更接近民間了,當然這跟李後主了解民間最底層的文有關,講得更白一點,就是歌妓的文化,那些歌是歌妓唱的東西,不是士大夫的,當時士大夫階層恐怕對這種東西很不屑為之,可是李後主他的天真箇性里有這個部分。我都是皇帝了,你敢說我低俗嗎?他反而敢去玩。

不知道大家在讀這首《烏夜啼》的時候,會不會聯想到我們今天聽鄧麗君唱它的感覺,你會覺得鄧麗君唱得很對,好像就應該是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感覺。這首詞直到今天跟民間的流行歌曲還可以在一起。像「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各位看,這四句完全可以變成流行歌曲,完全是流行歌曲的形式。所以在情感的傳達上,詞是比較傾向於跟通俗文化接觸在一起的。通俗文化的出現有它重大的意義,因為文學藝術的形式,已經艱難到遠離了通俗。所以雖然有時候我們在文學形式上說通俗不好,可是有時候通俗是好的,通俗不好是說它可能太過於模仿,或者人云亦云,這個通俗是不好的。可是在美學上,當我們說一個文學創作在形式上越來越難突破,越來越跟民間脫節的時候,這個時候通俗的意義就是回到世俗的意思,俗世文學自有它的一種活潑和力量。

六、詞在宋代出現的時候,就是流行歌曲

我自己一直有蠻深的感慨,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覺得今天台灣所謂的現代詩跟流行歌曲之間的斷裂非常嚴重?今天會去讀現代詩的人,跟聽流行歌曲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有一段時間大家希望把它們拉在一起,比如有人想要把余光中的詩用吉他伴奏來唱一唱,讓它可以流行。可是大家會感覺到,它畢竟沒有真正流行過,比起今天在商業排行榜里銷售到幾十萬張、上百萬張的伍佰或者張惠妹的歌,畢竟還是不同。所以這裡面我們該會發現說上面的這個士大夫階層,所謂的今天的詩人的創作者,能不能關心到民間的流行形式,而同時民間的流行形式,有沒有機會去看一下上面在做什麼,我想這個話題就是我們談五代詞的變革的時候,應該需要關注的問題。因為五代詞剛好是這兩個東西連接,因為在唐詩的黃金時代之後,你要寫詩超過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他要另闢蹊徑,另闢一條新路出來,反而走到了通俗的這個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開創新經驗。當時有一批傻傻的人,還在那邊繼續模仿唐詩的,全部都完了,全部都毀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這批人出現了新的東西,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五代詞的變革的意義,就是詞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由於是流行歌曲,所以它們有點調皮,有點不按常理出牌,整天混在酒家歌妓裡面去唱歌的這些人,結果變成新的文學創作者,從他們開始走出了一條新的路。所以我想這樣大家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今天讀到「林花謝了春紅」這樣的句子,我們會隱約感覺跟唐詩不一樣。「太匆匆」,就是一個很直接的民間感情,就是覺得好快啊,時間這麼快過去。所以你會發現,把這些東西變成歌,變成現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為它本來就是歌。我們現在讀的《虞美人》、《烏夜啼》都不是文學的名字,是音樂的名字,等於現在我們講的「降G大調」之類的意思,升調、降調的意思。《烏夜啼》、《滿江紅》、《虞美人》都是詞牌,每一首詞里有一個音樂的調性在裡面。《烏夜啼》通常是比較悲哀的調子,就像我們今天把《雨夜花》這個調子拿來填詞,你大概很難填成悲壯的感覺。《滿江紅》是壯大的感覺,所以《滿江紅》它一定是中東韻,是那種宏亮渾厚的聲音的感覺。所以我們看到的詞牌,是它音樂的調性,所以你可以看到兩首《烏夜啼》,說明《烏夜啼》並不是詩的名字,不是文學的名字,它是音樂的名字,詩人只是按照這個音樂把詞填進去。

非常遺憾的是,經過一千年,我們今天的詞大部分都不知道怎麼唱了,我只聽過有一首在廣東被整理出來,現在在廣東用粵語唱,叫《長亭怨慢》,姜夔的《長亭怨慢》,南宋的詞,它還有古譜,可是我也不確定它是不是完全是古譜,還是中間也經過部分的修改。所以這是非常奇特的一個現象,就是文學留下來的東西比較穩定,音樂很容易流失,非常容易流失。所以作為詞來講,它應該有一部分是音樂史關心的,有一部分是文學史關心的。可是音樂史的部分能夠找到的可唱的已經非常少,而屬於文學的全部都還在。所以我們今天讀到的《虞美人》、《烏夜啼》,都是文學的部分,至於音樂的部分,我們已經遺失掉了。

七、《蝶戀花》在民間一定是艷情的流行歌曲

好,我們再看下一首《蝶戀花》。《蝶戀花》是宋朝寫詞的人非常喜歡用的,原來在民間一定也是一個艷情的流行歌曲,蝴蝶那麼依戀著花,這樣的東西,它變成了一個曲調的名字,非常漂亮的曲調。我想大家都知道蘇東坡寫過非常有名的一首《蝶戀花》:「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所以《蝶戀花》是比較俏皮的調子,比較纏綿,有一點戀歌的形式,戀愛的歌的這種形式。李後主的這首詩,你可以感覺到是在用音樂形式,表達一種輕快的情緒。

蝶戀花

李煜

遙夜亭皋閑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鞦韆,笑里低低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遙夜亭皋閑信步」,夜晚的時候一個人在亭邊散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暮春的時候,剛剛過了清明,覺得春天快要過完了,有一點感傷,因為凡是到春天過完詩人的感傷情懷會特別深。「數點雨聲風約住」,清明前後還有一點點稀稀落落的雨,然後風也不大了。「朦朧淡月雲來去」,月亮在整個春霧的瀰漫裡面,有一種朦朧、雲飄來飄去的感覺。在這裡我們看到是一幅非常好的素描,對一個春天情景的素描。

下面它轉到《蝶戀花》的主題,也就是情感部分來討論。「桃李依依春暗度」,講桃花、李花都還處在開放季節,春天卻已經慢慢在過去了,「春暗度」是雙關,一方面在講春天,一方面在講男女之情,所以用「暗度」,好像是一個偷情的東西。我跟大家提過,就是李後主在早期的詞當中,有非常大的偷情的興趣,他一直覺得「暗度」那種感情是他很著迷的,他很喜歡用這種方法去寫艷情的詩。「誰在鞦韆,笑里低低語」,我們看到這兩句就是《蝶戀花》的感覺,寫女孩子在盪鞦韆,在玩,然後聽到她們的驚叫,或者笑這種感覺。剛才講的蘇東坡的那首也是在講女孩子盪鞦韆。「誰在鞦韆」,他沒有講是誰,就是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她很嬌的聲音,笑聲,可是不知道她在哪裡。這樣的一個描繪,用了《蝶戀花》這種比較輕快的調子來帶,帶出一個情歌、戀歌的這種形式。「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變成了詩人替她去想,春天來了,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在青春年華,大概她的一片芳心要有所寄託吧。「一片芳心千萬緒」,有好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思緒。「人間沒個安排處」,完全是白話,唐詩絕對沒有這個句子,意思就是在這個人間到底怎麼去安排自己啊,好像有一點無奈了,就是一個思春少女的情懷,那種思緒萬端的情緒。你再回想一下李白、杜甫、李商隱,都沒有這個句子,這種句子絕對是從民間的歌曲、流行歌曲里出來的白話的東西,而且我相信,當時的文人一定很看不起,什麼叫做「人間沒個安排處」?我們現在還在用「安排」,它是非常白話的語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民間的這種流行歌曲,反而能夠在語言的一統模式當中,出現一些比較活潑的辭彙。因為唐詩已經有一點固定了,固定了以後它沒有辦法再去描述那種很新鮮的感覺了,可是在流行歌曲裡面這種語言就出來了。

可是,正是由於詞的開始與流行歌曲靠得太近,所以它在最初受到文人的評價不高,因為大家覺得它永遠在寫一些風花雪月,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主要也是在寫風花雪月,歷史上最早寫詞的那些詩人,作品的內容都是比較接近風花雪月的。所以大家如果要了解,大概從唐的詞慢慢經過五代,要轉到北宋,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詞的總集叫做《花間集》,我想很多朋友聽到過,《花間集》是詞最早的一個總集,當時在五代的時候,因為分裂成很多不同的國家,我們講的五代十國,文化最高的有四川的西蜀,還有定都在南京的南唐,就是李後主的朝代,這兩個朝代對詞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南唐兩個重要的皇帝,李中主跟李後主,也就是李璟跟李煜,他們最早把詞發展到了格調非常高的程度。

一、詩和詞之間的界限在哪裡

在上一章里,我們討論了五代時期對於詞的發展影響最大的人,也就是南唐的李後主。我曾經在前面提到過,我會在介紹宋詞的時候把唐詩拿過來與之作比較,那麼,詩和詞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詩和詞的界限不是很容易分清楚的。很多人認為詞因為是長短句,很多人叫做樂府里的長短句,因為它是按照音樂的程式來安排的。我們講的《滿江紅》,《虞美人》,《相見歡》,它們不是一首詩的名字,它們是一個音樂的詞牌,有點像西方講的音樂的調性,所以比如像《滿江紅》,它一定是有一個唱歌的旋律的。所謂的填詞,就是詩人拿到了這個《滿江紅》,按照這樣一個詞牌,把文字放進去。

我想用我們今天的經驗作例子:好比說在今天的流行歌曲裡面,有哪一首歌,比如《綠島小夜曲》吧,你對那個旋律很熟,可是你覺得它文字不夠雅,那麼你就把它的文字抽掉,換另外的文字進去,當然換文字會有它的限制,因為你必須按照它的節拍、它的長短來安排文字。如果它只有三個音節,你要放七個字就非常難,因為填詞是要在每一個音符裡面放進一個字進去,這個過程叫做填詞。所以我們可以說詞在整個文學性上,它更接近於跟音樂合拍的過程。很多人以為詞是長短句,好像就比較容易寫,因為比較自由,可是事實上剛好相反,因為它的每一個字與每一個音律之間必須有很好的關係。它的上聲、入聲,或者它的關係位置、它的節奏,都必須是準確的,因此它的難度比詩還要高,我想這是詞在形式上跟詩一個非常大的不同。

我特別想跟大家談詩和詞不同的另一方面。我剛才用《綠島小夜曲》這一類的流行歌曲舉例,也許更適合的舉例應該是我們在民謠裡面所了解的,比如《雨夜花》、《望春風》、《補破網》等等。這一類的東西很可能在宋代類似於詞牌的形式,比如《補破網》,它可能是一個比較哀傷的調子,可能是描寫一些比較辛苦的漁民的生活,所以後來大家拿《補破網》來填詞的時候,基本上也會填進類似的情感。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大概所有的《滿江紅》去填詞的時候,填的內容都比較悲壯,很少人會用失戀的感覺去填《滿江紅》,大概失戀的時候都會去填《鵲踏枝》或者是《蝶戀花》,因為《鵲踏枝》和《蝶戀花》是比較接近《雨夜花》那種調子的。因此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就是音樂本身的調性,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可能是比較婉約,比較哀愁的。所以這就限制了這一個詞牌本身的發展,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一下:所有填《滿江紅》的詞,大概都在寫關於國破家亡,或者類似這種悲壯性的東西。比如我們今天選的北宋詞里,沒有一首是《滿江紅》,因為《滿江紅》大概不會隨隨便便去唱的,因為它比較莊嚴吧。像我們很熟悉岳飛的《滿江紅》的調子,就是因為它在傳達一個比較特殊的,跟家國情懷有關的情感。它也比較類似於像今天的「軍歌」、進行曲,比較豪邁、悲壯。文人平常在吃飯以後大家彈琴唱歌,大概不太會唱《滿江紅》。

二、詩的沒落是由於專業性越來越強,詩人開始轉向詞這種形式

這樣,我想大家就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到詩與詞、曲發展中間的界限。詩的文學形式慢慢沒落以後,詞曲就興盛起來,這其實是因為詩後來發展成太過文人化的一個專業的藝術。我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講到中唐以後,像杜牧、李商隱、李賀的出現,他們的詩越來越難讀懂,用字用句越來越繁複,你必須要查字典了。所有的文學形式,當它繁複到專業性那麼高的時候,它可能達到巔峰,可同時一定是下坡的開始。它到了巔峰,無路可走了,那它就會下坡,那這個時候,它就會下到民間。所以你會感覺到,大概唐代比較有創作力的詩人,已經意識到詩這樣的形式,必須要轉換成另外一個形式。我們會發現最有趣的就是,儘管李白、杜甫是詩的高峰,可是李白他是非常喜歡詞的,我們現在保留的大概最早的詞,就是在李白的集子當中出現的,像大家很熟悉的《秦樓月》:「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一般都認為,這是詞的開始。李白是喜歡在酒樓跟這些民間的歌謠形式發生關係的,所以這個《秦樓月》應該算是最早的一個歌謠形式,被詩人拿來填了詞。我想作為李白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創作者,大概他覺得這個流行歌曲的歌詞實在太爛了,他就想把它改掉,他就放進了他自己的內容。所以他從《簫聲咽》——一個吹簫的聲音,開始有了嗚咽的聲音,那種悲哀的,有一點感傷的那個聲音,「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我們剛才說過詞與詩有很大的不同,從上面大家可以看到,第一,詞有很明顯的長短句,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這個形式,它把原有詩的形式再一次打破。我記得我們在講文學傳統的時候曾經講過,最早的中國漢語的詩的格局,從《詩經》開始是「關關雎鳩」,是二加二,是二的關係,是偶數的關係,然後到屈原的《楚辭》,都是三個字的音節。到秦漢統一的時候,出現了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變成二加三,五的關係,所以二跟三的組合,在漢代出現了五言形式。漢朝的三百年,大概都是五,然後到曹植,三國之後分裂,重新出現二二三的關係,就是七言的形式,所以到唐代開國,出現「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七個字的形式。

那麼詩經過了大概「二、三、五、七」這個結構的發展,到了詞出現的時候,後者就開始把上述結構來了一次大集中,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詞在宋代文化的基礎上面,把漢語的格律的美,做了一次最大的集合,可是它的準備工作是在唐朝。剛才提到李白、杜甫的詩是格律的極限,五言、七言的極限,可同時他們又意圖打破這個極限,那麼有趣的是扮演這個角色的不是杜甫,而是李白。因為杜甫太在意形式的完美,而李白在意的是創作內在的情感,所以他會把形式打破。

我們上面提到的李白那首詞,它對於詞的創造性意義非凡,李白可能真的是在酒樓上聽到那個歌以後,覺得這個歌的形式,是可以拿來作為一個新的文學形式的,而且李白這個人講通俗一點就是愛玩,是在創作上愛玩的人。他對形式的創造常常會比較有另類的做法,不像杜甫那麼規矩。杜甫是人家教他一個律詩,他就規規矩矩照著寫,而李白這個人有一點佯狂,所以我們看到這首詞當中的氣魄,傳達出李白特殊的豪邁,同時也有很多婉轉。我希望大家特別注意到疊句的大量出現:「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他再重複一次「秦樓月」,這是歌詞里最常用到的形式。大家可以注意到所有的歌詞,因為只有聽覺的緣故,是需要反覆和婉轉的。視覺看的東西常常要避免重複,所以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寫作文,老師常常說,同一頁不要有重複的辭彙或者字句,這就是一個視覺文學的規則。可是聽覺剛好相反,聽覺非常喜歡重複,你注意一下《雨夜花》或者《望春風》,都有調性跟文字的重複性。這個重複性會使大家便於記憶,便於跟上節奏。

三、詞不具有唐詩的敘事功能,但它的畫面感強烈

所以,凡是跟音樂性、音律性配合得比較密切的文字,它都會形成婉轉這個東西。我們說婉轉,其實就是在把感情做反覆的討論。所以在《秦樓月》中,「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大家可以感覺到,你讀到「秦娥夢斷秦樓月」的時候,其實沒有想到後面會出現「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那這是我們剛才講說詞的獨立性比較高,各位有沒有感覺到,這首詞你把某些句子抽出來,只有幾個字,它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畫面。我在年少的時候讀這首詞,最喜歡的畫面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就是八個字。王國維也講八個字道盡邊關的氣魄,他認為唐以後沒有人再寫得出這樣的畫面。「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真的就是一個畫面,漢家陵闕是在從唐朝的角度來講,幾百年前的廢墟,可是站在那個落日的殘照當中,西風是秋天的風,秋天的風吹起來,完全是一個畫面的景象。我們剛才說過,詞很大的特徵是它不再敘事了,經過詩的敘事過程以後,詞把情感直接抓出來變成了畫面。所以我一方面覺得詞本身是音樂性非常高的文學形式,同時我也覺得,詞也是視覺性非常高的一種文學形式。我說視覺形式是說,我們會發現詞的某些句子拿出來以後,更適合去畫一張畫。就像「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八個字,的確是一個可以入畫的畫面,因為它會抓住一個景觀上的東西,感官性比較強。詩在敘事的傳統當中,有一個理性規則,它必須從「漢皇重色思傾國」開始,一直到最後,要有一個編織的結構。可是歌曲的結構常常不那麼嚴謹,歌曲的結構可以跳。在一個歌手的心情當中,你會感覺到比如《雨夜花》里描寫的景象,可能一下讓你看這個屋檐上的水在滴,一下讓你看到掉在土裡的花的萎墮的樣子,它的視覺是轉移的,有點像我們今天的電影鏡頭,轉移性跟自由度都非常高。

我想上面講的這些能夠幫助各位慢慢感覺到詞與詩在形式上的不同,有一個文學史家講過一句很有趣的話,他說宋詞像一種編織,像一種織錦,它把很多不同彩色的線編織在一起,而唐詩像一種單一的線,單一線的串連。所以我想用編織,用彩繪去形容宋詞,是因為它常常會有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跟感官效果顯露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在李白的「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當中,感覺到音調的婉轉,轉成心事;同時也感覺到具備釋放出文學的獨立個性,「樂遊園上清秋節」,是一個獨立的意向,在唐朝大家喜歡去遊玩的樂遊園,秋天的時節,這個平坦的郊外,它是一個獨立本身的東西,它跟後面的「咸陽古道音塵絕」可以分離,可以是兩件事情,可以相關,也可以不相關。相關是靠著曲調來相關,不是靠著文學本身的意象來相關,它其實是獨立的意象。所以我想大家會發現,宋詞也許更接近現代詩,因為它非常講究意象這個東西,本身把意象抓出來,最後結尾「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完全是意象。我希望大家仔細看一下,在「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個字當中,詩人有沒有講他的感情,有沒有講他快樂或不快樂?什麼都沒有講,因為他全部用的是名詞,就是西風,西邊的風。殘照,夕陽。闕,漢朝留下來的一個皇帝的立木的門。它其實全部是名詞,可是為什麼它會組合出一個感覺出來,我們叫做意象,意象並不是直接告訴你,我覺得好悲壯。它也沒有講悲壯,可是這裡八個字形成的是悲壯的感覺,是一種肅殺、悲壯,一種時間的滄桑之感,很複雜的感覺被這八個字完全說出來了,這是文學上的高手。

我們在一路這樣講文學欣賞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有一類創作者會很直接地傳達他的情感,而另一類的創作者,他把情感融化成為一個意象,而意象的傳達性,它的時間的耐久性,有時候更高。我們以後會講到像元曲當中的《天凈沙》,大家非常熟悉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完全沒有講作者在做什麼,完全是電影拍攝的方法,蒙太奇的手法,「枯藤老樹昏鴨」,是三個不同的東西,「小橋流水人家」,又是三個不相干的東西,「古道西風瘦馬」,這個叫做意象,所以用意象寫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可以把情感融化在裡面,你把它變成一個紀錄片的效果,帶著讀者去看意象的東西。

四、詞由於太像「流行歌曲」,最初常常受到文人的批評

所以為什麼我們反覆講這個東西,是因為在詩當中,它的直接性有時候是比較高的,可是到詞的時候,它就必須轉成很多意象性的東西。我想這個轉變,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在五代,雖然我們現在講李白、甚至白居易都是唐代詩人當中寫詞、填詞比較多的,像白居易的《江南好》這一類的東西,有很多跟詞有關,他們大概也比較接近民間的歌曲,可是一般講起來,在唐詩當中,它的敘事傳統還是超過抒情的傳統,所以到晚唐的時候慢慢開始,從流行歌曲當中,從民間的歌曲當中,發生了一個新的文學運動。這個文學運動也可以說,某一些看起來不務正業的文人——特別要注意一下創作者常常要有某一個成分的不務正業,當他如果太正統的時候,他會變成了學者。我們可以想像到唐代後期的時候,大家都在那裡學詩,如果有所謂「學院」,有一個中文系的話,大家就在那邊學李白的詩怎麼寫,杜甫的詩怎麼寫,這時大概就有一個逃學的學生,會逃到卡拉OK去唱歌。而這個人大概就是詞最開始的創作者。我這樣說的意思是,文學形式一旦僵化,就會有一些另類的人開始逃學了。那逃學本身是說他必須回到生活裡面,再去尋找新的文學的可能性。而那個時候他們的方式是接近歌妓,接近民間歌手,從他們的伶工當中、樂手當中找到了新的經驗。所以這個來源是詞非常重要的開始。

可是,正是由於詞的開始與流行歌曲靠得太近,所以它在最初受到文人的評價不高,因為大家覺得它永遠在寫一些風花雪月,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主要也是在寫風花雪月,歷史上最早寫詞的那些詩人,作品的內容都是比較接近風花雪月的。所以大家如果要了解,大概從唐的詞慢慢經過五代,要轉到北宋,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詞的總集叫做《花間集》,我想很多朋友聽到過,《花間集》是詞最早的一個總集,當時在五代的時候,因為分裂成很多不同的國家,我們講的五代十國,文化最高的有四川的西蜀,還有定都在南京的南唐,就是李後主的朝代,這兩個朝代對詞的發展,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南唐兩個重要的皇帝,李中主跟李後主,也就是李璟跟李煜,他們最早把詞發展到了格調非常高的程度。

五 李後主的提倡,使詞的地位提高,變成士大夫之詞了

我記得我們講李後主的時候特別提過,王國維非常稱讚李後主,認為他是詞的關鍵人物,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所謂伶工就是原來去替那些流行歌手去寫歌的那些人,忽然被改變成去為知識分子寫歌了。伶工本來有一點被人看不起的意思,這些人為了生活,為了賺錢去譜曲,不能說沒有好的東西,可是基本上格調不高。但是李後主以皇帝的身份,一個地位非常高的知識分子的身份,進入到這個領域之後,伶工之詞就一變而成為士大夫之詞了。

另外一個是在西蜀。四川一直是中國非常富有的地方,大家可以注意到,我們從三星堆文化講起的時候,就發現四川一直有很獨立的一個文化形態,每次中原力量不強的時候,蜀這個地方常常扮演了很重要的文化創造者的角色。五代的時候,蜀出了非常好的畫家、非常好的文學家。所以趙崇祚這個人就編了十八個人的一個集子,十八個當時的文學創作者,把他們合在一起叫做《花間集》。《花間集》大概是了解五代詞進入北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這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創作者,像溫庭筠、韋莊、牛希濟。

一般提到《花間集》常常引用到的句子,大家可以看到跟我們今天的流行歌曲的內涵是非常像的。像描寫情愛的內容,兩個人要分別了,那個依依不捨,然後「語已多」——話已經講得這麼多了,可是「情未了,回首猶重道」,已經要走了,要離別了,可還是頻頻地回首,說回頭的時候還是再說一次。「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綠羅裙是女孩子穿的綠色的裙子,你記得這樣的一個綠色,你走到天涯海角,看到所有的草的顏色,都會愛憐那個草,因為你的愛是可以擴大的,會從綠羅裙擴大為「處處憐芳草」。這個也是朱光潛在他的美學裡面經常引用的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文學和藝術上的美,其實是一種擴大的經驗,我們不太知道在生命的哪一個時候,因為一種什麼樣的特殊體驗,你的情感會擴大。也許對其他的人來講,草的綠色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對這個人來說,草的綠色是他曾經愛戀過的女子的裙子的綠色,所以他會「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朱光潛的美學裡一直認為美學的擴大意義其實也就在這裡。這種現象很有趣,它不是對一個特殊經驗的執著,而是一個特殊經驗被記憶以後在生命的時間跟空間里的擴大意義。

六 詩是向外征服式的體驗,詞是內省自戀式的體驗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同意,我覺得唐朝是一個向外征服很強的時代,它的一切感官都很磅礴,它的精力非常旺盛,像李白就是這種典型的創作者。而在向外的征服里,常常會忽略一個向內的纏綿。那麼到了五代的時候,因為天下大亂,然後再由於蜀和南唐這些地方,經濟非常穩定,非常富有,在這個富有當中,它們開始產生了對於很細膩的情感的一種眷戀,我之所以用這樣的字語,是因為我覺得五代是中國美學的自戀的開始,這個自戀沒有任何褒貶的意思,只是說原來唐詩是向外的觀察,譬如「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而現在轉回來變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變成了一種非常精細的,有一點耽溺的經驗。所以通常我們會了解到,一個人特別喜歡詩,或者一個人特別喜歡詞,他會產生兩個蠻不同的美學經驗。詩的經驗是一個比較外放式的經驗,詞的經驗是一個比較內省式的經驗。你很難在唐詩,尤其在盛唐的詩人裡面看到「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這樣的體驗,因為這種經驗特別的纏綿,甚至慢慢會產生頹廢性的東西。所以從牛希濟的這個作品,然後到我們下面介紹的五代詞人馮延巳的詞中,你可以感覺到南唐和西蜀扮演了宋詞最早的一個性格決定者的角色,類似「語已多,情未了」這樣的句子,會在北宋詞當中大量出現,因為它是集成了南唐和西蜀的經驗,我們看到北宋最早的畫家或者詞人都來自於這兩個地方,所以,《花間集》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集子,它是北宋詞的開端。

下面我們要介紹馮延巳的兩首《鵲踏枝》,我們剛才提到他是跟南唐的兩個皇帝,李中主跟李後主在同一個時間的,他們也是好朋友。他們常常在一起吃飯喝酒,一起唱歌——我現在用「唱歌」來代替所謂的填詞。他們今天決定唱《鵲踏枝》的曲調,好,自己當場寫了,寫了以後立刻交給樂工,就開始演奏,然後歌手就唱出來。所以我想大家這樣就了解,其實就是今天的卡拉OK,只是他不會點那個歌這樣跟著唱。他是說:「好,我們今天就決定唱《鵲踏枝》。」我們就把《鵲踏枝》拿來,然後李後主或者馮延巳他們就開始填了,填了以後交付樂工,樂工一演奏就開始唱了,就馬上唱出來。所以就是在當天的晚宴會前做好準備,宴會中大家就來欣賞了。所以這種即興性的一個樂曲的創作形式,跟這個文學的創作形式結合在一起,我想這個部分可能是大家特別了解的,那馮延巳後來就出版了一本詞的總集,叫做《陽春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詞人的總集。我剛才講趙崇祚編的《花間集》是中國第一部詞集,它是十八個詞人的的總集,可是個人的詞集,第一部是馮延巳的《陽春集》。所以在詞的歷史當中,他有比較特殊的代表意義。

那麼各位當然知道,因為是眾人在一起填詞,一起唱歌,到時候會有一點搞混。我記得那個時候當兵,會有出操的歌,然後唱久了你就很煩,有些人就開始填詞,就會把什麼早晨起來迷迷糊糊之類的,變成一個新的內容的東西。這種填詞的方法,就有一點集體創作的性質,這個人編幾句,那個人又編幾句。各位會發現有一首詞,有人說是馮延巳的,有人說是歐陽修的,它是不清楚的。有人說這一句是馮延巳的,有人說這一句是李後主的。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因為當初歌詞的創作過程就沒有在意所謂絕對的個人創作性,在填詞的時候,有人說這一句如果改成那一句會不會更好,大家覺得好像是更好,那就用這一句吧,所以那一句可能是別人的句子。各位注意,今天我們至少提到的晏殊、歐陽修、馮延巳,都出現過這種現象,就是你可能在別的文學史書中發現這一首詩不是馮延巳的,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的名字。因為尤其在詞的早期,它非常不強調個人創作性,而是在一個共同的音樂環境里大家去玩。

我這次選了兩首馮延巳的詞,我希望大家感覺和印證一下我剛才講的,到了詞的時代,中國文學以自戀的形式出現。什麼叫做自戀?在我們的文學形式當中,在我們的美學形式當中,過去很少有人談這樣的一個字眼。也許在希臘的文化里有所謂自戀傳統的美學討論,可是中國對這個談得很少,大概在儒家文化里,對於自戀這個名稱不會有好的評價。可是各位讀一下,我覺得你去判斷一下我講的所謂的自戀、耽溺,甚至有一點頹廢,它們的意義大概是什麼。

七、我們在現實中對物質的追求,其實忽略了生命里最可珍惜的情感

「肯愛千金輕一笑」,大家會不會想到李白的很多句子:「黃金白璧買歌笑」,這是李白的句子,他總是覺得最珍貴的物質,其實就是用來買生命里最美好的一剎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是在講這樣的東西。可是在宋祁這裡轉成了「肯愛千金輕一笑」,變成了一種質問。是不是在現實當中,我們對於物質的計較,其實忽略了生命里最可珍惜的某一個深情的東西呢?那個一笑其實我覺得是一種深情,就是你生命裡面有沒有所愛的東西,其實這個所愛是什麼,你不知道,每一個人為之一笑的東西,包括我們在座的,我相信都不一樣。可是大概要為自己找到那個東西,其實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沒有什麼後悔,你就應該去為它執著地去做下去,所以我們說唐詩的澎湃激情,到這裡慢慢轉變為追求生命裡面那種個人短暫的、剎那間的深情,變成了「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結尾這兩句是我最喜歡的,過去我常常喜歡用書法去寫它。對宋祁來講「肯愛千金輕一笑」的東西,大概就是結尾這兩句。其實生命裡面是有一個對象性的,因為這個對象,所以生命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就像我們剛才曾經介紹過的「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那個綠蘿裙存在過,但現在可能已經不在了,於是你開始擴大,到處處憐芳草,擴大那個記憶經驗。所以「為君」是一個特定經驗,「持酒」,拿著酒去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這裡是跟夕陽對話,我們前面說有跟燕子對話的,現在又是跟夕陽對話。對夕陽說,對夏天最後的晚霞說,可不可以在花間再多留一下?注意這個「花間」,就是我們講的《花間集》的花間。宋詞裡面有很多在花間的尋找,在花的盛開中尋找生命的體驗。如何讓美好的體驗延續。可是又有感傷,因為晚照本身是感傷的,已經是要入夜的落日了,所以叫做晚照。在花間的晚照,當然是感傷的,可是晚照跟花間結合在一起,又是一個最華麗的狀態。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通過《玉樓春》,看到我剛才講的宋代開國以後的某一種從容。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有句如此,可謂大詞人


相當于天龍八部里無崖子


可以說主業是寫詞唱曲,副業是做做亡國之君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我覺得宋詞婉約派還都沒到這個高度,豪放派里,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個高度是夠了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他是個不成功的君主

但在這個社會關係里里

他不僅僅是皇帝

他不是大周后的好丈夫

但是

他是一位好詩人

不可否認

文學造詣極高

假如李煜和他父親

投身於書香門第

相必定是大家

但是

歷史沒有假如


李煜之詞,精細妙曼,婉約華美.雖無波瀾壯闊,驚世駭俗之字句,然鬼斧神工,精雕細琢,將世事幽悵,寄於隻言片語之中,為古今之所罕見.縱雖才女名伶,詞工曲匠,亦難及十一.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

是個感性、命苦的漢子。

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意思就是,這李煜寫的詞吧,論濃麗華美不如溫庭筠,論清新秀麗不如韋莊,好在感情淳樸真摯深切,而且畢竟是國讎家恨啊,境界似乎比前兩位的風花雪月還是高一些,所以算一大家啊。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這句我其實持保留意見,王國維自己也說了「境有大小之別而無優劣之分」,未必伶工之詞就不如士大夫之詞眼界大、感慨深了。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 ,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一個人的經歷決定了他的眼界,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為詞人所長處,也是為詞人所短處,至少蘇軾的豁達辛棄疾的豪放他是寫不出來的。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 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人間詞話》,王國維

「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納蘭性德

「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矣;端己,淡妝矣;後主則粗服亂頭矣」——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

「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袁枚

都是前人的一些看法,不止說其詞,也論其人,各有道理,供大家參考。沒有乾貨,請慎重點贊。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什麼往事,誰的往事,往事裡面是什麼內容,為什麼要想往事,到底想幹嘛?

小樓昨夜又東風——什麼東風,你要東風乾嘛,你萬事都具備了嗎,你做這麼多準備想幹嘛?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什麼故國,哪來的故國,為什麼要提故國,你想的都是什麼事?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在你妹,誰跟你說還在了,還在你又想幹嘛,早他媽讓老子拆乾淨了,你丫別盡想著還能回得去的好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幾多愁,為什麼要愁,老子好吃好喝供著你你好嗎還要愁,你到底要愁什麼,你丫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老子要徹底斷了你的念想。

次日,李煜卒。


剛好寫了這個,非常公正地談談我理解的詞(不參雜個人偏見)。另外我不喜歡李煜的詞,覺得一直在說一件事,「寶寶心裡苦呀」,反覆說,兩三首很美,看多了就覺得沒意思了←_←可能因為我個人喜歡蘇軾那種非常成熟類型,所以對李煜這個「孩子」不喜歡。

http://www.lizhi.fm/1556426/2537113123528534534


以近乎白開水的言辭寫出了最為深沉的感情,毫不賣弄文采,你說厲不厲害?


粗服亂頭,不掩國色。喜歡李煜的話不妨去看看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樓上許多對李煜的評價都是出自這本書。。。


推薦閱讀:

南唐和唐朝是一個國家嗎?
李煜的《臨江仙》中缺的一個字填什麼好?
有哪些恬淡又不失綺麗的詩詞古文?
如何評價李煜?
如何評價題主自填的這首詞?

TAG:詩詞 | 宋詞 | 詩詞賞析 | 李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