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迅的詩歌?

魯迅的詩歌在文學史上是怎樣的地位?中學課本沒有收錄,但一些句子還是耳熟能詳的,比如「花開花落兩由之」、「月光如水照緇衣」、「我以我血薦軒轅」。


從前除卻毛澤東詞,便只能讀魯迅詩。他是一位給予了俺無窮養分的人,他的詩不多,大抵氣象蕭森,蒼涼沉鬱,足為一鎮雄城。

俺並不專讀其詩,事實上他的詩,雜文,小說是一個整體,若論詩一部之啟發,那麼就是何謂抒情與氣象之糅合,何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俺自己寫來,與先生不會一樣。

記憶先生一首,應該無誤: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當年王國維寫人間詞話,評到南唐中主李璟,對「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一句大為激賞,以為有眾芳污穢,美人遲暮之感,反而對世間傳唱的李璟名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不甚經意。欣賞魯迅的詩,大抵也可如是觀。

魯迅詩的好處,並不在於其名句「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一生孤身而斗,雖然臨死都說「一個都不原諒」,一副鬥士形象,但其孤寂迷茫之感,如影隨形,深入骨髓。蒼涼寂寞,大有千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意。所以余以為,《辛亥殘秋偶作》一詩,方足言其生平意氣,所謂詩言志,不外如是。

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

塵海茫茫濃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斗正闌干。

這首詩中,獨賞頸聯:

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拔劍茫然,烈士暮年,回首蒼茫,盡在其中。


爪機怒答。

魯迅一生寫過的詩不多,81首。不過每首都很精鍊有趣,各有特色。舉三個栗子:《南京民謠》(大家去謁陵,強盜裝正經。靜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經)和《公民科歌》就可以被分為魯迅耍寶類的詩,為諷刺國民黨或者表達自己政治意見用的。

第二個,《贈畫師》《贈日本歌人》《贈鄔其山》《送O.E.君攜蘭歸國》,這類詩顯然就是先生和朋友們玩high了喜從中來贈詩一首,這些詩在魯迅做過的全部詩裡面佔到很大的篇幅,說明他還是個性情中人。

第三類我願意把《我的失戀》這種純搞怪的詩單分一類,覺得魯迅還是寫過幾首內容比較有趣的詩,詩體也不受限制,集神奇元素於一身。

事實上,魯迅最經典,如題主說的那幾首都屬於他為作品集題的卷首詩。這些可以說是濃縮的精華,他願意為自己的小說散文雜文集以詩的形式做一個總結,所以產生了很多經典詩句。

其餘就是各種景象、心情、事件都可以為題,就像他寫雜文的節奏一樣,信馬由韁,格律也基本都涵蓋了。魯迅的詩歌之所以不多,我自己認為是他在詩體上也在做一個嘗試,正如他努力推行新文化,文言轉白話一樣。不過這方面畢竟不是他的戰場,沒有努力開拓,也許也是在糾結中吧,所以他也創作過一些舊體詩。雖然他是我的偶像,但魯迅詩歌的地位在民國我認為還是不如他的弟弟、他的朋友們以及和他罵過架的那些人,甚至不如同為白話系的胡適同學。


《魯迅詩歌編年譯釋》:他的書中有新意

陳漱渝

魯迅曾在致楊霽雲信中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我理解,這是用文學的表述方式(注意這個前綴)對唐詩作出的一種整體性評價。的確,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出現了一座嵯峨峭拔的奇峰,但此後的歷朝歷代並非全無佳作。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雖然開創了以白話文為主體的新時代,然而從那時至今,也不乏優秀的舊體詩詞。郭沫若就認為,郁達夫的詩詞成就超過了小說、散文。郭沫若還盛讚魯迅的舊體詩,認為七律《慣於長夜過春時》「大有唐人風韻,哀切動人,可稱絕唱」。不過,中國近、現代的舊體詩詞好比是一片尚未充分開發的沃土,迄今研究得還很不充分。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吳海發先生就以超凡的毅力研究魯迅的舊體詩詞,完成了《魯迅詩歌編年譯釋》這部34萬字的專著;由此生髮,又完成了《二十世紀中國詩詞史稿》這部78萬字的巨著。吳先生像一頭任勞任怨的耕牛,一直緊曳著犁杖,在近現代舊體詩的園地上不倦耕耘,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魯迅詩歌編年譯釋》內容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61首詩歌(其中白話詩6首,舊體詩55首)的解讀,第二部分是魯迅文言論文(《摩羅詩力說》)的譯釋。一般來說,解讀一首詩首先必須了解文義,其次是挖掘意義。這是讀者讀懂原詩的基礎。至於以想像力為橋樑,對作品的審美特性進行再創造,則是一種使詩人心上的詩、紙上的詩轉化為讀者心上的詩的提升過程。《魯迅詩歌編年譯釋》主要做的是基礎性的工作。該書解詩的體例是:一、原文,二、題解,三、箋注,四、譯釋,五、品評。我以為最紮實的是第一至第四部分。
  首先,作者對魯迅詩中的一些文義把握得比較準確。如七絕《送O·E·君攜蘭歸國》,有些名家將「攜蘭」箋釋為魯迅「把象徵革命的蘭花贈送給O·E·君(即日本京華堂主人小原榮次郎)」。作者以魯迅日記為依據,說明小原先生是「買蘭」東歸,並非由魯迅「贈蘭」,從而恢復了歷史原貌。該詩首句「椒焚桂折佳人老」,有研究者將「老」字解釋為「容顏衰老」,而作者援引宋王安石詩《游鐘山》和魯迅的《祝福》中的例句,說明此處的「老」即「死」,指柔石等革命作家的「死耗」,我以為更加準確。凡此種種,都表現出作者治學態度的嚴謹,有利於讀者對原詩文義的理解。
  作者對詩作意旨的把握也頗有新見。比如根據1931年出版的《文藝新聞》第22期的相關報道,把七律《湘靈歌》的主題跟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失利和1931年2月柔石等左聯五烈士犧牲聯繫起來。這一觀點得到當年《文藝新聞》編輯樓適夷的認同,葉聖陶也表示支持。七律《阻郁達夫移家杭州》曾被理解為阻止郁達夫遷往杭州。然而,魯迅創作此詩時,郁達夫已遷居杭州半年多。作者根據郁達夫的《回憶魯迅》和其他第一手資料,將詩題解釋為「勸郁達夫全家堅決離開杭州」,有助於澄清本詩的主題思想。


先佔個坑。


魯迅<無題 >

   (1934年)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個人覺得非常有意境


推薦閱讀:

怎樣看聶紺弩,比如他的詩,比如他的為人?
有哪些小眾但非常好的詩?
杜甫,《閣夜》一詩中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感情如何理解?
如何做首詩,內容要有風,要有肉;要有火鍋,要有霧;要有美女,要有驢?
怎麼理解海子的「九月」?

TAG:文學 | 魯迅 | 詩歌 | 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