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回答簡直沒法看

先說結論——

1、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趙匡胤死於謀殺;趙光義有不在場證明,謀殺他的動機也不足。

2、有研究顯示趙氏皇族有心腦疾病家族遺傳病史,有學者推測趙匡胤的死因在此。

比如@leo 的回答

這個真的沒法說,學術上也沒確論。不過各種歷史記載都指向他弟弟趙匡義謀殺了他,特別是他據說臨死前所說的「好做,好做」,這是史有記載的,只不過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有分歧。而且聯想到宋太祖死得那晚趙匡義的親信的的反常,還有燭光斧影,以及趙匡義對趙匡胤孩子的迫害,我個人以為謀殺的成分居多吧,個人淺見,做不得真,僅為參考

首先糾正一個常識,是燭影斧聲,而不是燭光斧影。這有什麼關係呢?因為這麼說的人,根本就沒有看過這個故事的原文。

首先,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這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但李燾只是引用(並且在引用中註明了部分懷疑態度)。真正的出處是北宋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

首先看原文——

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之前還有大段無關論述省略,簡單總結一下,文瑩的記載是這麼個邏輯——

1、宋太祖身體不適,有個道士預言他壽數某月某日,如天晴可能延命(文瑩和尚你這麼給道士做廣告,佛祖知道嗎?)

2、當天突降大雪,太祖預感道士預言應驗,緊急召趙光義(當時的儲君)入宮

3、燭影——兄弟兩人獨飲對談,有內侍隔窗看見燭影下,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

4、斧聲——飲完太祖送趙光義出門,太祖手持柱斧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好好乾!)」

(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武俠片中公公們常用的拂塵。拂塵能殺人,還要從「一條桿棒打下四百座軍州」的趙匡胤手中搶過來,這武功想必要接近東方不敗的水準)

5、太祖回寢宮睡覺,趙光義留宿宮中其他房間(東方不敗的話,不驚動大內高手的情況下要重新潛回寢宮也不是難事?)

6、太祖當夜鼾聲如雷,等到內侍聽不見響聲去查看,發現已駕崩;趙光義繼位。

首先,對於這個記述,李燾引用的時候是抱有懷疑態度的。他在引用之後,做了幾點批駁:第一點是道士預言部分過於怪力亂神;第二點根據李燾之前的記載,太祖駕崩當夜,趙光義是在宮外的王府中的——包括司馬光等人的筆記也是這麼記載的。但是李燾為什麼還要引用這個與自己原文相矛盾的史料呢?李燾的理由是這樣的——

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

換句話說,「這雖然是扯淡,但很符合太祖皇帝豁達的人生態度啊」——至少在南宋時,燭影斧聲這個故事是作為主旋律小故事來宣揚的。

而這個名詞轉變為現在大多數人熟知的「趙光義弒兄篡位」,是在清代以後!代表作品有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是不嚴肅的演義小說。在這類小說中,通過曲解、重組文瑩的故事,大致變成了以下這個模樣——

1、宋太祖身體強壯,某日請趙光義喝酒

2、內侍在屋外隔著窗,看到燭影搖動、聽到斧聲(更誇張的乾脆說燭光斧影,這個詞是從刀光劍影來的么?兩大高手決戰紫禁之巔么?)

3、還有人聽到太祖臨死前大喊「好做!好做!」——被理解為「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被斧頭砍了還這麼生龍活虎?你有力氣喊,你特么不會叫救命么?還有趴牆角那個,你聽到這個都沒有喊人沒問題?)

4、趙光義走出房間,宋太祖駕崩(多麼有畫面感!李白贊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註:新加坡電視劇《絕代雙雄》片頭,蠟燭後面,趙光義手持砍柴斧(你特么在皇宮裡哪裡搞來的砍柴斧??),一斧頭剁下去,飈出一大坨狗血!!

——XD,看到這邊,幾乎連我都相信趙光義是殺人兇手了好不?!

==================================================================

補充了一下學界對趙匡胤死因的病理分析:

《帝王的健康與政治——宋代皇帝疾病問題研究》

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遺傳基因,及壓抑的宮廷生活等環境因素影響,使腦血管疾病成為宋代皇帝們最常見的疾病,且具有言語障礙、行動不便等共同特徵

=================================================================

11月21日追加:

@鄧小豪 同學問了——

司馬光的筆記……這玩意更不能信。當朝大臣你要他怎麼寫。動機我覺得有。因為帝位輪不到趙光義,後面那個金匱之盟也蹊蹺的很

這裡面有幾個想當然的誤區

1、司馬光肯定維護本朝皇帝啊

2、皇位父子相傳,輪不到趙光義啊

3、金匱之盟什麼的我怎麼知道啊,反正很蹊蹺就是了

第1條,不說不了解司馬牛的黑子本性,連司馬光那條筆記壓根是黑太宗的都不知道(詳細不展開了)

第3條,參見這個回答金匱之盟的真偽性?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重點說說第2條——趙光義有沒有資格輪到帝位?

咱們一般人想想,宋太祖的皇位沒有傳給兒子、而是讓弟弟繼位,這很蹊蹺啊。

但是宋史學者談到這個問題,往往一句「宋太祖平生傳光義之意原甚明顯」就一筆帶過去了(即使是曾經懷疑太宗謀殺太祖的學者,一般也不否認這一點)。剛接觸學術情報的遇到這種一筆帶過就很崩潰了——我想破腦袋搞不清楚的東西,乃們不要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好不好?多說幾個字會死嗎?

這就是知識積累的差距。

宋承五代,而五代對於繼位是一個什麼概念?

1、父子相傳的傳統被打破

後晉高祖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為繼位人;

吳兩世皆兄終弟及;

楚馬殷「遺命諸子兄弟相繼」,故此後二十年間傳立和爭國者悉為第二代同輩兄弟,而第三代眾多成年宗室,竟無一人按「父死子繼」的原則被立為或挺身爭奪繼位人;

吳越國主錢元環以子年幼(14歲)而欲擇宗室長者為儲君;

吳越國主錢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襲位」;

南平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保勖為繼位人,保勖襲位後又傳立保融之子;

南漢劉隱傳弟而不傳子;

後漢太后立叔立侄而不立子。

2、不立太子,以親王+京尹為皇儲

五代宋初,以親王+京尹為標誌的儲君,共有朱友文、李從榮、李從厚、石重貴、劉承訓、柴榮;宋朝有趙光義、趙廷美、趙恆,共九人。而成年人中,未做過京尹,和平繼位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劉承佑一人而已,這是因為他的兄長皇儲開封尹劉承訓死了才兩個月,其父劉知遠來不及建儲就已駕崩。

趙光義封親王+開封尹,正是宋太祖母親昭憲太后去世後一個月,這其實從側面證明了金匱約傳說中,宋太祖與昭憲太后商定以趙光義繼位的說法。

而在趙匡胤生前,為了確保趙光義的儲君權威,甚至將與趙光義不和的趙普罷相。史載趙普曾經是反對趙光義繼位的(雖然太宗即位後,又倒向他了)

最後,如果宋太祖有意父子相傳,兒子還年幼或許還好說,成年之後總應該給個說法吧?

可當他的長子趙德昭成年時,甚至沒有封親王——「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

原因其實很現實,太宗算是宋太祖的半個創業夥伴,在朝中軍中根基深厚。為了確保王朝的長治久安,第一避免重蹈後周孤兒寡母亡國的覆轍;第二也避免強行扶植兒子繼位會引來叔侄的敵對乃至分裂,立趙光義繼位就成為了最現實、也是唯一的選擇。

======================================================================

11月22日更新:

首先推薦一下 @趙希茂 的回答,目前只有一條贊。

拋開結論和細節,考證的態度還是值得讚賞的。

但是,幾個關鍵細節的錯誤,致使做出了錯誤的回答。

以下是這位朋友的分析

其一,太祖是猝死。太祖從不豫至死,只有兩三天時間,死的很突然。

其二,太祖死時,並無明確的傳位遺詔。宋皇后派王繼恩召德芳,即可證此點。

其三,光義是預知太祖死期的。19 日晚,太祖召光義飲酒,20 日清晨程德玄即預先在光義府前等候(如王繼恩去它處,也必有光義親信等候),反映出光義必然知道太祖要死於20 日。其四,光義的帝位是搶奪而得。王繼恩說事久將為它人有,程德玄要光義直前勿候,宋皇后以母子之命相托,足以反映出光義是用強力奪得帝位的。王繼恩召時,光 義入久不出,顯然是在後堂緊急部署,以確保搶位成功。光義入宮一日以後才得以即位,反映出他的繼位遇到了一些阻礙,費了不少事才得以得成

其一,沒有問題。

其二,問題很大。太祖遺詔見《宋大詔令》

其三,在一個道士能提前幾天預測太祖壽辰的奇幻世界,太宗有一個喜好觀星的門客有什麼奇怪的?

其四,問題很大,詳細展開說說

按照這個說法,太祖死後,宋皇后緊急召見皇子趙德芳,但是被趙光義截胡,「搶奪帝位」——隱含的意思就是,如果這晚趙光義不來,戲曲小說中的「八賢王」趙德芳就要做皇帝了。可這個說法里有個重大破綻——趙德芳本來根本就輪不到帝位!

首先,按照金匱之盟,宋初皇室的繼位順序如下,根本就沒有包含趙德芳!——

趙匡胤 → 皇弟趙光義 → 皇弟趙廷美 → 皇子趙德昭

即使不考慮兄弟相傳的可能,僅僅考慮父子相傳,繼位順序則是如下——

趙匡胤 → 皇子趙德昭(次子、嫡出、二十六歲) → 皇子趙德芳(幼子、庶出、)

※趙匡胤的長子早夭,德昭是事實上的長子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太祖駕崩當夜,如果趙德芳秘密進了宮,第一個要弄死他的,是他親哥趙德昭!

皇帝死後,內宮秘不發喪,不召見儲君、不召見長子、不召見宰相,然後庶出幼子秘密進宮——這是複製秦始皇之死的節奏?

趙高好歹還拉上了宰相主持,按照這個故事所說,宋皇后一個人就左右了帝位的歸屬。

不管趙光義後來對兄弟侄子做的多不地道,在這件事上,錯的都是宋皇后。所以,他對這位嫂子做的很不客氣,甚至沒有以皇后之禮下葬。

另外這位朋友還有一段分析,問題更大——

再看作案可能的手段,趙光義的嫌疑也是非常大的。

趙光義人品不咋地,常在酒中下毒害死人,據《燼餘錄》甲編記載,蜀主孟昶,吳越國
王,南唐國主李煜,都是光義在酒中下毒害死的。
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太祖,又何嘗不可能呢?殺人越貨,我們一直用它。各種史籍差不多一致記載,太祖是在與光
義飲酒後才死的,恰巧光義有下毒的機會。

學歷史,第一從史料學入手。《燼餘錄》是個什麼東西?

我就說兩條

——這本筆記首創了虛構人物楊宗保,以及楊家父子救太宗等楊家將演義故事的情節

——作者偽托的是南宋遺民徐大焯,但第一次刊行卻要到清朝末年

再次印證了我之前所說的,這證明了我大清奇幻文學的繁榮發展!

相關回答

宋朝是不是一個皇室特別兄友弟恭的朝代?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宋朝歷代傳統是否「得國不正」?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北宋為什麼要在開封建都?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金匱之盟是真是偽?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宋太宗是如何打破封建社會常規父死子繼制度完成兄終弟及登上皇位的?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先放上個人的結論,宋太宗是最大的嫌疑人。

對於宋太祖之死,官方正史系統的各種史籍包括實錄、國史、日曆、時政記、會要等都沒有記載太祖的死因及經過。

依據《實錄》、《國史》成書的《宋史·太祖本紀》的記載十分簡略,僅有「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話。

記載最詳細的是北宋神宗時的僧人文瑩所著的《續湘山野錄》。

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善。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
!」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文瑩《續湘山野錄》

這就是「斧聲燭影」的由來。而司馬光在《涑水記聞》則記載了太祖死後,太宗如何即位的有關情況: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自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程德玄)先坐於府門,問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門者,曰
『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遂與王雪中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司馬光《涑水記聞》

李燾《長編》的記載,雖是糅合了《湘山野錄》與《涑水記聞》的記載而成,實際上是一部官史,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長編》的記載基本與《涑水記聞》相同,參與的人物名稱稍微有些不同。

從上述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如下幾點:

其一,太祖是猝死。太祖從不豫至死,只有兩三天時間,死的很突然。

其二,太祖死時,並無明確的傳位遺詔。宋皇后派王繼恩召德芳,即可證此點。

其三,光義是預知太祖死期的。19
日晚,太祖召光義飲酒,20 日清晨程德玄即預先在光義府前等候(如王繼恩去它處,也必有光義親信等候),反映出光義必然知道太祖要死於20
日。

其四,光義的帝位是搶奪而得。王繼恩說事久將為它人有,程德玄要光義直前勿候,宋皇后以母子之命相托,足以反映出光義是用強力奪得帝位的。王繼恩召時,光義入久不出,顯然是在後堂緊急部署,以確保搶位成功。光義入宮一日以後才得以即位,反映出他的繼位遇到了一些阻礙,費了不少事才得以成功。

從《長編》記載所反映的這四個問題,已足以得出結論,太祖之死與光義繼位,均是在不正常的情況下發生的。

首先看作案動機:

在宋太祖死前的前幾月,太祖頻繁地出遊,甚至遠至西京洛陽,可知其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在現存史籍中,開寶九年正月至十月十九日,都沒有太祖生病的記載,也沒有宰執大臣入視問疾的記載。因此,太祖的猝死,必不是因病所致。

照理說,光義於開寶六年趙普罷相後,封晉王,兼開封尹,位在宰相上,實際上已是准皇儲的地位,似乎並無必要使用非常手段,從太祖手中搶班奪權。

到開寶末年時,光義廣羅黨羽,內外交通,勢力大盛,「威望隆而羽翼成」,太祖不可能不感覺到光義集團的咄咄逼人之勢。開寶九年之前,太祖親征李筠、李重進和北漢時,均令光義留守京城開封,唯獨在開寶九年赴西京之時,卻要光義隨行,並有意想遷都洛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太祖之所以打算遷都,除了避契丹鋒芒及其自敘的原因外,脫離開封—光義經營十多年而根基深厚的東京府,應該是不便明言的重要因素。

雖然由於杜太后的原因(個人認為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的,在此先略過),宋太祖一直把趙光義作為皇儲來培養。但是平心而論,作為一個父親,隨著兒子日益的成長,每一個父親都會更加傾向於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

於是,在宋太祖死去的那一年,趙德昭(太祖之子)越來越多的被委任國事。吳越國王入朝,由趙德昭負責接待,而此前這些任務一直都是趙光義負責的。隨著趙德昭,趙德芳二人的地位一步步提升,這對趙光義名義上的儲君地位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對自身地位的日益惶恐,或許是趙光義下手的最大動因。

況且,宋朝正繼五代之後,五代之際父子相殘、兄弟仇殺的情形,人們記憶猶新,不曾磨滅。光義仿而效之,乃是很自然的事。

再看作案可能的手段,趙光義的嫌疑也是非常大的。

趙光義人品不咋地,常在酒中下毒害死人,據《燼餘錄》甲編記載,蜀主孟昶,吳越國王,南唐國主李煜,都是光義在酒中下毒害死的。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太祖,又何嘗不可能呢?殺人越貨,我們一直用它。各種史籍差不多一致記載,太祖是在與光義飲酒後才死的,恰巧光義有下毒的機會。

而之前民間盛傳的玉斧,據谷霽光先生考證,宋代柱斧有兩種:一是武士所用,一為文房用具。文房用具的柱斧又名玉斧,以水晶或銅鐵為之。所謂「燭影斧聲」之「斧」,就是玉斧,乃文房用具,難用作殺人之具。

最後看證據:

不好意思,這個真沒有。不過史學界有多少的爭論,始終無法找到趙光義殺死其兄的鐵證。擱到現在,趙二算是嫌疑最大的人,但是是沒有辦法逮捕歸案的。

而至於有些人所說的暴卒,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只是一個活蹦亂跳的人突然過幾天就毫無徵兆的沒了,從統計學來說概率小的可憐,何況還是帝王之家。

———————————————————————————————————————————

寫的比較亂,之後會根據大家的評論做相應的補充。


乃們說千古謎案【燭影斧聲】,多新鮮。光聽說過毒死皇帝的,上斧子砍也太暴力了吧,有這功夫下點葯不好嗎?

說不定老趙就是想吃個核桃呢。

然而皇帝又和一般人不一樣,一般老頭快死的時候想吃個麵條想見見孫子,都是挺正常的不是,可是皇帝就不行了。

【先帝殯天之時欲食核桃一枚】,史書里這麼寫也太不體面了,簡直有損皇家威嚴啊親們!!!

皇室里最怕和最不怕的都是篡位。

假設老趙死之前真的是想吃核桃,那趙光義為了保全哥哥的體面和皇家的體面,只好搞出這麼個大新聞。

好了,現在趙家哥倆兒成功了,你們這些凡人真的研究這個【燭影斧聲】研究了好幾百年也沒研究明白,老趙臨死之前想吃核桃這件事兒,永遠的埋藏在了嬸嬸的腦海里了。

機智如我,這只是個腦洞而已。

還有《史上第一混亂》。

完。


疑案。

依照現在司法體系中疑罪從無的原則,太宗應該被無罪釋放。

但是他脫不了干係,嫌疑很大。

很可能的一種是太祖死於毒酒之類的藥物。太祖遷都導致太宗提前動手,在還沒有想好皇位的繼承問題的情況下就被太宗給害了。


北宋9個皇帝 第一個太祖,後面是太宗家的。

南宋9個皇帝,第一個太宗家的,後面是太祖家的。

太祖 太宗是以北方胡人犯境為由,才擁有兵權,陳橋兵變奪皇位的。

結果,北宋亡於女真,南宋亡於蒙古。

我想說的是 宋朝的歷史 研究起來,要往冥冥註定、因果報應方面入手。這是我看《岳飛傳》時,受到的影響。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至於燭影斧聲。從因果上想去吧。歷史總要隱藏點什麼吧


理直氣壯的即位為什麼要害太祖的兒子?


臨死前想吃個核桃,叫趙光義幫他砸,鎚子舉到一半他就掛了。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真相。


宋朝的老百姓一直都在非議太宗的繼位,在北宋時民間就普遍認為太祖是被謀害的。雖然《太祖實錄》早就被太宗、真宗父子兩修改的面目全非,太祖之死的細節真實性已經無法還原。但太宗得位不正的疑點實在太多了。


沒看到宋字!一驚啊,活著不好嗎


到這個位置和層次上,陰謀論最好少一點,實力說話,

這不是說一個訂單,一個處長,一個獎狀的事,你上頭有人一句話就行了,

九五之尊,沒本事坐,上去了是要死的,

陰謀論少一點,實力使然,死了的,都是該死,


誰得利,誰就是最大的嫌疑!

實際上,趙光義動手的可能性很大。事實上,在趙大死之前,趙大趙二兩個人的明爭暗鬥已經開始了。雖然在趙大死前好幾年,趙大就開始明顯打壓趙二,尤其是在趙普與趙二的鬥爭中,明顯偏向於趙普,使得趙二黨羽受到的損失很大;且死前不久趙大提出遷都洛陽除了客觀理由外,主觀上也有削弱趙二的理由在裡邊。可以說,正是因為趙大提出遷都洛陽,使得趙二不得不鋌而走險!後來趙普突然拋出一個金匱之盟,明顯是為了討好趙二。

在從趙二上台後的一些措施來看,尤其是在滅北漢以後倉促對契丹開戰,明顯存在消除得位不正的心思在裡邊。至於後世文人對此問題沒有爭論不休原因,在於趙二進一步優待士人的政策!


所謂誰得利誰就有最大的作案動機,如果太宗真的是無辜的,那他應該會像周公那樣。可是當時太祖的大兒子都成年了,太宗的即位和他之後所做的就不難讓人想到到底是誰做的。當時剛好太祖把爛攤子收拾好,如果太祖再征服北漢收復中原,那時候即使太宗敢動手,皇位也基本不會到他手裡。他即位以後征服北漢,收復中原才讓自己的皇位有些穩固,即便這樣最後還要用金匱之盟來為自己正名,所以燭影斧聲應該是他最好的機會,也是他拚命一搏。


程德玄,字禹錫,鄭州滎澤人。善醫術。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署押衙,頗親信用事。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


只說直覺,要證據沒有,仍然是笑笑就好,不必當真:有可能是壽終正寢,也有可能死於政治謀殺。如果是政治謀殺,趙光義是最大的嫌疑人,但不是唯一的嫌疑人,有兩個人同樣有作案時間和動機。

1.「金匱之盟」應是假的,但「三傳約」應是真的,杜太后確有此遺言,但是口頭上的。所以趙光義登基後一拿不出實物證據,二卻仍然安排趙廷美「親王尹京」。至於「金匱」的「虛而化實」,趙普的「作案動機」很明顯,不必多談。

2.趙匡胤一直謹尊母命,按照「三傳約」和五代以來的慣例,以趙光義為實際意義上的儲君。但隨著趙匡胤子女的逐漸成長和趙光義勢力的不斷擴張,說趙匡胤沒什麼想法?意圖遷都可見端倪。如果給趙匡胤時間,他真做出「違約」的事,也絲毫沒什麼可奇怪的。

3.於是,趙光義先下手為強,把哥哥解決了,他有這個「犯罪動機」,並且從結果來說,他獲益最大。

4.說起「三傳約」,是指趙匡胤傳趙光義,趙光義傳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昭。後邊怎麼傳沒說。那這個到底是要大宋形成兄終弟及的「祖制」,還是開國時期的權宜之計,沒說,每個人理解也不一樣,這就容易引發矛盾了。

5.於是,另外兩個犯罪嫌疑人就浮出水面了——趙德芳和無親子的養母宋皇后,當然,如果作案,他們只能是團伙作案。

6.…………


很多證據表明,趙匡胤的死都和趙光義脫不了關係。我們可以在《遼史》中找到些蛛絲馬跡。

其中本紀第八景宗上寫著:「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來告。辛卯,遣郎君王六、撻馬涅木古等使宋弔慰。」


誅心的看就是趙光義急於上位吃相難看,結合他的性格,就是想太祖皇帝一生戎馬五十歲了還不大行,自己雖列位儲君,然而再過不幾年人家幾個兒子都要變成成熟的政治角色了好不,要【早為之所】口牙,有心思自然有準備,有準備自然有優勢,這不兄長正有一天犯了不行之疾兆,那機會不就來啦?

太宗皇帝是不敢弒兄加弒君的,五代殷鑒宛如昨日,所以繼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還是很有一些的,至於太祖的幾個兒子沒了好下場,那隻能說幽州之敗了。晉武帝趕巧滅了蜀,齊王攸才乖乖之國。袁本初官渡反覆,回頭就弄死了田豐。

錢俶、李煜不都是生日那天上了路,貼心的太宗皇帝,幫他們把誕辰與祭日合到一處,幫人家後代子孫省下了好大功夫。


死因····

個人覺得趙二殺他哥的動機不太大。

當時他是晉王開封府尹,這就是五代皇儲的標配啊。宋承五代,五代那個時候,皇后的侄子都能即位。而且記得這個時候,趙太祖兩個年長的兒子都還沒封王呢。幾乎可以說,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趙太祖就是想著皇太弟了,壓根沒打算兒子。

但是趙二之後的一系列行為又讓人覺得各種欲蓋彌彰、心虛的不行。而且趙太祖晚年,兒子都長大了,是不是動過別的心思,這個,不好說啊。


我對這個問題持保留態度。

但是對「燭影斧聲」這個故事我想說的是,這就只是個故事而已。

故事的意義在於,最最編造這個故事的人在用一種隱晦的方式暗示「太宗弒兄自立」這個信息,並用故事裡燭影、斧聲、斫雪、好做之類的意向來暗示出來(這個故事比較直接,近乎於明示了)。但並不代表最初編這個故事的人就確信太祖死的那晚真的大雪、太宗真的住在宮中、太祖就是被斧子砍死的等等。

最早編故事的人或許確有真實證據知道太祖死於太宗謀害;又或許就是自己臆測的,這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

這個故事後來流傳甚廣,只能說明太祖太宗傳位這件事上確實出了bug,太祖死因確實存疑。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其實並不高。

但並非證明「燭影斧聲」不存在就能證明太宗清白沒有弒兄了;反過來太宗真的弒兄,也不一定真和那斧子有什麼關係。

同樣司馬光也在用他手裡的資料做閃爍其辭的暗示——作為宋臣他當然不能明示,但是真的很多人都看懂了司馬光其實是太宗弒兄論的支持者。

司馬光的暗示是毒殺。

但同樣他也沒直接寫出來(包括燭影斧聲那個故事也是含糊其辭,從來沒說太宗真砍死了太祖,再說太祖還回房睡覺,「鼾聲如雷」來著)。而且他還在明面上給出了太宗的不在場證明。但他確實是暗示了毒殺啊。(順便還黑了宋皇后。那段記載也是不知真假。)不過你要非揪著太祖駕崩的當晚賈德玄是不是真跑到晉王府門口去守夜了這種事不放,沒啥意義啊。

暗示只是暗示而已。

要真憑實據,還是得從正史里找。

雖然說正史,目前正反兩方誰也拿不出壓倒性的證據。

懸案而已。

真沒必要對著那斧頭較真。


這個真的沒法說,學術上也沒確論。不過各種歷史記載都指向他弟弟趙匡義謀殺了他,特別是他據說臨死前所說的「好做,好做」,這是史有記載的,只不過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有分歧。而且聯想到宋太祖死得那晚趙匡義的親信的的反常,還有燭光斧影,以及趙匡義對趙匡胤孩子的迫害,我個人以為謀殺的成分居多吧,個人淺見,做不得真,僅為參考


趙匡胤的身體已經不太好,再加上德昭被殺的打擊,病勢又重了三分,但仍然扶病在寢宮處理朝政,當然,太平盛世,要他親自處理的朝政並不多。

  他最掛心的還是趙光義,也奇怪這個謀害德昭的人到底要躲到什麼時候,所以聞報趙光義來見,大為刺激,精神一振。

  趙光義進來並不是請罪,只是問安。

  「朕很好,還沒給氣死。」趙匡胤面上毫無表情,居然還沉得住氣。「狩獵快意啊?」

  「獵獲的東西可也不少,只是沒有什麼特別的。」

  「所以沒有給朕送來啊。」

  「正是這樣。」趙光義出奇的冷靜。

  「你獵獲的那顆人頭也該給朕看看才是。」趙匡胤反而沉不住氣了。

  「什麼人頭?」趙光義一心裝糊塗。

  趙匡胤冷笑。「除了德昭,你還殺了什麼人,無妨都告訴朕知道。」

  趙光義恍然地道:「德昭的死啊,這其中可是大有文章。」

  趙匡胤淡然地道:「你可以解釋,你既然來見朕,朕就絕不會不給你解釋的機會。」

  趙光義道:「不錯我曾經有意殺德昭……」

  「沒有付諸行動?」

  「有,但殺的只是一個替身,我知道是替身,目的也只是驚嚇德昭一下,叫他以後少做些無聊的事。」趙光義神態鎮定,說話從容不迫。

  趙匡胤疑惑的看著他。「是替身?」

  「他也是有意陷我於不義,一直躲起來,但到底還是給我找到了。」

  「哦?」趙匡胤冷笑。「你不是去狩獵啊?」

  「狩獵也可以說是一個借口。」

  「你說已找到德昭,怎麼不帶他來見朕?」趙匡胤追問。

  趙光義道:「他受了一些傷,行動不方便,所以先送回太子府休息。」

  「一些傷?」趙匡胤眼中疑惑之色更濃。「送到這兒來,不也是一樣?」

  「這是國師的主意,國師不想德昭再受到任何意外,影響傷勢。」

  「陳搏不會出這種主意,以他的武功醫術,有他在旁邊,德昭什麼地方去不得?」趙匡胤面色一沉。「你還是老實說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都是事實。」

  「什麼人能夠證明?」

  「國師——」趙光義轉過半身。「有請國師——」

  陳搏應聲出現,從容不迫,方待施禮,趙匡胤揮手已截道:「晉王來報德昭平安無事,可是事實。」

  「是事實。」陳搏悠然道:「殿下雖然曾受傷,施藥之後,已無大礙。」

  「若無大礙,何以不來見朕?」

  「殿下服藥之後入睡,既然平安無事,也就大膽作主,讓殿下在府中休息。」

  「你膽子的確不小。」趙匡胤接問:「你也敢保證晉王所說一切?」

  「有此需要,在所不辭。」

  趙匡胤沉吟又問:「什麼時候你跟晉王走在一起的?」

  陳搏道:「要走在一起的時候。」

  趙匡胤看著陳搏,搖頭。「你怎會是這種人。」

  陳搏無言,趙匡胤隨即笑起來,朗聲道:「人說我趙匡胤一條棍棒等身齊,打四十二座軍州都姓趙,你們以為真的只是得一身氣力?」

  陳搏道:「人所共知,皇上智勇雙全。」

  「到底老了。」趙匡胤大笑。「不然又怎會給你們如此戲耍。」

  「皇上言重了。」陳搏搖搖頭。

  趙匡胤接道:「德昭雖然自以為是,膽大妄為,但一向有個限度,不是你,他怎敢如此放肆?朕原以為給他找一個有道之士,讓他學些做人的道理,弄好身子,好教天下百姓知道,虎父無犬子,豈料你卻是教他爭權奪利,落得今日的境地。」

  陳搏方要說什麼,趙匡胤說話已接上。「你最初是看晉王胡作非為,想必也有些為天下蒼生設想的心意,違命侯府一事當然加強了你的決心,德昭一向好詩詞,敬重李煜,又怎會不被你扇動?」

  陳搏欲言又止,趙匡胤嘆息接道:「楓林渡的事相信也是你安排,殺人的其實是你,卻將德昭藏起來,希望能夠藉此激發的朕怒火,毀去金匱之盟,豈料人算不如天算,德昭還是給晉王找出來。」

  他目光落在趙光義面上,趙光義面無表情,道:「不錯是這樣。」

  趙匡胤又道:「至於德昭是受傷或是怎樣,朕不得而知,但既然動搖到這位國師的心意,只怕凶多吉少。」一頓又目注陳搏。「人人都說你是一個活神仙,但以朕所見,你亦不過是一個凡人。」

  陳搏頷首道:「燒丹練氣微臣是懂的,但與傳說中的神仙比較,還是相距十萬八千里。」

  趙匡胤道:「所以德昭傷得若是不尋常,你還是會束手無策,但他倘若有生命危險,你們絕不敢這樣來見我,同樣,傷勢若是不嚴重,你也不會完全絕望,轉投向晉王方面,朕說得可對?」

  陳搏道:「差不多的了。」

  趙匡胤大笑:「好一個有道之士,原來不過是一個政客,有如牆頭之草,首竄兩端。」

  陳搏道:「同樣的話,一日間微臣已經兩次聽到,縱然不想承認,心頭亦難免有此感受。」

  趙匡胤面色陡沉。「德昭到底傷在那兒你與我從實說來。」

  陳搏從容道:「在頭部。」

  趙匡胤面色慘變。「那是說他傷愈之後,會變成一個沒有思想的白痴了?」

  「皇上聖明。」陳搏冷靜得令人吃驚。

  趙匡胤乾笑起來。「好,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

  「謝皇上——」陳搏長揖。

  趙匡胤目光回到趙光義面上。「好弟弟,你打的是什麼主意?」

  趙光義從容不迫的道:「兄王精神大不如前,何不早些退位,安享晚年?」

  趙匡胤慘笑道:「朕時日無多,你等不及了?」

  「夜長夢多,這件事早一天解決總是好的。」

  「那朕便成全你,來人——」趙匡胤振吭大呼。

  沒有人回答,趙光義嘆了一口氣。「兄王忘了有命國師統領禁宮侍衛?」

  趙匡胤這才慌了,目注陳搏。「你將人都調走了?」

  陳搏嘆息道:「這是皇上的家事,不傳外人為妙,微臣亦不敢多留,就此告退。」

  他說走,真的走,從容不迫。

  「陳搏——」趙匡胤大喝。

  陳搏置若罔聞,頭也不回,一直走出寢宮外,趙光義與之同時步往那邊的長几,拿起了趙普替他準備好的那壺酒。

  趙匡胤目光一轉,接喝道:「你要幹什麼?」

  趙光義淡然道:「我們兄弟難得一聚,愚弟只想敬皇兄一杯。」

  趙匡胤面色又是一變。「朕帶病在身,不宜喝酒,你難道不知?」

  趙光義道:「這杯酒決定一切,非喝不可。」

  趙匡胤面色一變再變,探手抓住了持在柱上的一柄玉斧,厲聲道:「你做得好事——」

  語聲一落,玉斧脫手飛出,惶急之下,那擲得中,從趙光義身旁飛過,鏗然著地,這玉斧原是用作喚人,即使擲中,也起不了殺傷作用。

  趙光義完全沒這回事的拿著酒壺走向趙匡胤,一面笑容,只是這笑容令人看來不寒而慄。

  趙匡胤不由自主倒退,到後背撞上了一條柱子,要轉向第二個方向的時候,趙光義已迫近來,一手捏住了他的嘴巴,一手舉起酒壺將酒往他嘴裡倒。

  不錯他曾經一條棍棒等身齊,打四十二座軍州都姓趙,現在卻是久病衰弱之身,如何敵得過趙光義一身氣力,終於被趙光義將那壺酒盡灌進嘴巴。

  酒清香撲鼻,入口亦香醇,趙匡胤卻有一種尖針般的感覺,酒流進咽喉那剎那,更就像烈火在燃燒,他想叫,卻又叫不出。

  酒已經注滿了他的嘴巴,更不由他不得不一口口咽下。

  趙光義將酒倒盡才道:「這酒很特別,喝上三四壺也未必會立即醉倒,若只是一壺,最多也只會令人沉沉睡去,而氣味卻與一種藥物極其接近。」

  趙匡胤只是聽,趙光義笑接道:「那種藥物也不是什麼穿腸毒藥,混在酒中喝下去,也只會使人看來更像壽終正寢。」

  趙匡胤已然有一種要睡覺的感覺,趙光義看著笑容一斂。「我們是兄弟,之前有金匱之盟,兄終弟及,無論如何也不會發展到自相殘殺的局面,可是你的兒子卻有父業子承的意思,當然,這其實不能怪德昭,問題卻在,現在不怪他又怪那一個?」

  趙匡胤的眼神已迷離,趙光義嘆息接道:「這隻能說是天意,或者就是你取天下於孤兒寡婦手中的報應,我當然也恐懼有這種報應,以後我會好好的做,以彌補今夜的罪過。」

  趙匡胤一個頭已垂下,趙光義一面說一面扶著他走進那邊龍床,讓他躺在龍床上。

  他面上驚怒的神色也逐漸消去,最後變得什麼也沒有發生過的,安詳地閉上眼睛。

  趙光義一旁盤膝坐下,神態很奇怪,若說他不知道在手足相殘,毫無感受,相信沒有人相信。

  事實那片刻他的感情的確已完全麻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有人將岳飛類比為ISIS的言論?
如何評價「宋朝之後無中國」?
趙構到底是包藏異心還是開封真的沒辦法救援了?
如何評價賈似道?
為什麼總有人覺得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經濟最發達的朝代呢?

TAG:歷史 | 宋朝 | 歷史人物 | 北宋 | 趙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