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什麼時間、通過哪些契機演變成現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文藝青年和小清新的網站的?


我05年上豆瓣是因為對花里胡哨的網站審美疲勞了,這裡很乾凈,而且當時在家是用cdma無線卡,網速太慢,豆瓣是唯一可以迅速打開的網站。

另外它源於書評,你想愛看書,還愛分享書評的不正是小文青群體嘛

個人以為,豆瓣確實給國內網站設計帶來了一種新的思路

另外當時的豆瓣輿論管制很少,所以我這種別有用心的,喜歡扯淡的人就特別喜歡他的小組。

----------

大早上又被孩子吵醒了,手機上來增補點料

06年在豆瓣扯的最開心的時候,在小組認識了最後一個女朋友,09年裸婚變成了老婆,前不久生了這個愛哭的混小子…

06年在豆瓣知道出走社,一個自己夢想中的群體,後來又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現在拓詞的另外兩位創始人…

我估計很多人跟豆瓣是有過故事的,他後來的瘋狂自我閹割,又傷害了很多人,自己也做產品,對他倒也理解,但感情它就不是理性,現在在我,豆瓣就是個工具了,被刪貼刪的心都碎了。


05年老用戶就自己用的經驗說說自己的看法。

1. 豆瓣最初只做圖書、電影、音樂的口味推薦,這對於喜歡看書、看電影、聽音樂的人來說是個非常有用的功能,當時的推薦系統還遠遠沒達到現在的水平,能夠由機器算出自己可能喜歡的東西是非常酷的功能。越是小眾的口味越希望找到被認同感。

2. 05年的時候blog還是很主流的應用,特別是在文藝娛樂圈,那時候我認識的每個編輯、寫手基本上都有一個自己的blog,大家在上面寫寫自己的讀書心得、生活狀況,很自娛自樂。豆瓣當時很創新地推出了外鏈代碼,可以在自己的blog上顯示自己最近正在讀的書,是讓喜歡寫blog的人很受用的功能。很多人都喜歡在自己的blog上用上這個代碼,給其它來讀blog的人秀一下。

針對以上兩點,需要推薦書籍、電影或音樂的人大多是覺得流行排行榜不夠用,不對付他們口味的文藝青年,再加上可以在自己寫的blog上秀秀自己最近正在讀馬賽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或者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個很提升自身文藝形象的功能。對於非文藝青年這類需求並不大,因此大家就在這裡聚集起來了。

其它可能還有一些吧,不過我覺得這兩點是當時最有突破力的兩點。


豆瓣的代碼就是在北京朝外的星巴克里誕生的,基因,就是這麼傳遞的。


最初上豆瓣是找些書、電影的影評,至於豆瓣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充斥著文藝青年和小清新的網站的?,應該是豆瓣開始將小組推出來之後的事情吧。


正兒八經的回答lz問題:

豆瓣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書評、影評、樂評。文藝青年自稱文藝,也無非是從這幾個角度表現,所以說吸引文藝小青年是這個網站先天的。

豆瓣所追求的簡潔明快是超脫於其他網站之外的,獨特的運營模式也保證了其強大的發展後勁。網站一直在創新,儘管很多不盡成功,但仍然沒有延緩創新的步伐,最近的阿爾法城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算是一種非常特別的SNS形式。

以上這些,其實大概也就是我喜歡豆瓣的原因了~


豆瓣的色彩搭配是我見過的網站裡面做的最好的,另外網站很簡潔,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我基本每天都去豆瓣,因為裡面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說著共同的話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程序猿都願意背著雙肩背包,不論什麼級別,不論裡邊有沒有電腦?
如何評價華為軟體開發雲?
互聯網,金融,生物製藥三個方向,應該去哪個行業做數據分析呢?
為什麼很多中國用戶忽視了搜索引擎 Bing?它的使用體驗好嗎?
閱文這次在香港上市,對於作者有什麼影響?

TAG:互聯網 | 文藝青年 | 小清新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