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Y Combinator?
我自己想到的具體問題如:對於 Y Combinator 而言什麼是成功?它現在是否成功?
對 YC 最簡單的評價是三個字:了不起。
在已經運行約四十年的風險投資業開闢出了新的商業模式,在「孵化器」之名蒙污多年後重新擦亮了這個名字,在短短几年間於無聲處孵化出了 Dropbox、Airbnb、Heroku、Reddit、http://Justin.tv 等明星公司,在美國早期創業領域形成壟斷之勢:對於那些沒有資源沒有品牌的聰明年輕人,投靠 YC 比找天使和 VC 省事多了。
為什麼成功?去年初我見矽谷天使教父 Ron Conway,他說全美國那麼多孵化器,只有 YC 成功,因為它有 Paul Graham 和 Jessica Livingston 這對夫妻檔。「如果他們倆不在了,我立刻把我在 YC 投資的錢取出來。」
在我看來,PG 選擇大方向的能力和矽谷其他一流天使相差不大,甚至略遜,人脈也無法和 Ron Conway 這樣的大天使比,但他厲害的是:1)他真的很會挑那些有潛質的年輕人,2)他能在短短三個月內教會這些年輕人創業的正確方法,特別是快速試錯快速改方向(pivot)這點,YC 的很多公司變換軌道的速度和效果好得出奇。學員之一 Justin Kan,先後做了 Kiko, Justin.tv, SocialCam, http://Twitch.tv 四個項目,第一個慘敗,後三個風生水起,在我看來這是方法論的勝利。
PG 公布過他為當年無人看好的 Airbnb 融資時遊說其他 VC 的郵件(詳見:Subject: Airbnb),能看出他對項目的盡心程度。
YC合伙人 Anu Hariharun談YC的基因
Anu Hariharun 從印度來到美國,其背景是電子工程師,她曾在高通做了整整四年的產品研發。2007年,她轉行進入了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在紐約做了5年的PE。後來,她來到矽谷,加入Y Combinator,開始負責YC的成長型基金。
為何YC成為了世界最好的孵化器?
互聯網創投圈的人都會聊YC,誰都在說自己是中國的YC,但YC究竟有怎樣的魔力,使它能成為全世界最難進同時也是最好的一個孵化器呢?Anu談到兩個關鍵點:
首先,YC是一個大學。就和騰訊青騰大學一樣,大家進來都是有很大的求知慾的,YC現在每一期班有120個公司,這些公司在三個月的緊密時段內,需要從一個初步的想法到最終做出一個像樣的產品。YC現在有8個合伙人,這120個公司會分成4組,每組30個公司,所以每組會分配2個合伙人,全身心的,甚至是24小時的給你輔導。大家都知道,創業是一件特別孤獨的事情,經常會有很多想法和壓力需要交流,但這一批學員常常會聚在一起,討論商業模式,討論面對的困難,然後互相給出意見和建議。這樣的組織形式,和美國大學其實是一樣的。
第二點,YC擁有龐大的校友資源。這裡提到的校友資源並非一個虛擬的網路,YC的3000個校友實實在在共用著一個網上交流系統,這裡面當然也包括Airbnb的創始人。這3000個人中,每天大概有50%的用戶會登陸系統:看看今天都有誰提出了一個新問題,我是不是可以去解答這個問題;或者我今天又遇到了個什麼問題,和大家探討下。這套系統的形式和我們常見的網路論壇沒有太大區別,但卻將校友的互相溝通落到了實處,是將YC和其他一些孵化器區別開來的最大之處。
除了以上兩點,YC整個團隊還提供法律、融資、市場等服務。除了8個合伙人外,YC還有8-10個顧問,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都會固定拿出一定數額的時間來給到YC孵化的公司。這些人有些是YC校友,有些則是矽谷大佬。他們之所以願意奉獻時間,是因為「矽谷有一種文化叫做回報」。
YC自己的痛點在哪裡?YC可以被複制嗎?
Anu談到,YC做到現在,已經是行業的領跑者,但自身還是有一個令人非常糾結的地方,就是如何能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擴大產量。現在的YC其實已經擴大了不少,他們從最開始一期10家公司,一個或者兩個合伙人來當顧問,發展到現在一期120家公司,然後有8個合伙人。120這個數字看上去很多,但對整個創業生態來說,又是很少的,每一期7000個候選者中最後只能入圍這麼多。雖然YC很想幫助更多公司,但他們不能以犧牲YC品牌為代價,他們對公司質量和自己的服務質量是嚴格把控的。所以,對YC自身,他們必須找到更多的導師才能夠擴大,如果需要多招募30個公司,他們就得再多找兩個導師,多找兩個合伙人,後勤系統也得再次升級。
既然YC做不了迅速擴張,那他們的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呢?Anu表示,YC從本質上是可以被複制的,因為他們自己也是從波士頓做起來後搬到矽谷的。世界上也不只這一個創新發源地,北京、印度、東南亞等,現在也有不少創新的地方。但如果真的要把YC複製到哪裡,最重要的還是看這個地方能不能把YC的DNA複製過去。
YC本質上是一個共享經濟。YC很多的教程都是放在網路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的。但YC的DNA不是這些面上的東西,而是整個社區。自己做過創業的人都知道,你跟董事會的其他人聊一些東西的時候,他們的想法是出於投資的一個想法,和你作為創業者的想法是有一些出入的。而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YC馬上會帶給你2000多個可以感同身受的校友,你是可以馬上和他們聊故事、聊困惑的。
而且,YC的合伙人也都是YC出來的校友,他們自己都是經過了整個YC培訓的,完全可以做到共情。每當投資人希望左右創始人的想法,做些不好的事情的時候,YC會極力保護他們的創業者,而跟投資人較勁。如果過程中一些投資人對YC的學員不友好,這些投資人就不會再被邀請到他們的Demo Day上了。YC社區是充分的保護創業者。
YC是怎麼幫助成長型企業的?
除了做孵化器,Anu主導的YC成長型基金則在幫助一些快速擴大的企業,他們大概在8個維度上會給予這些創業者幫助:
1.幫你找高管。對於一個迅速成長的公司,YC會教你如何開始找高管,如何建立公司裡面信任的文化,如何建立公司自身文化,如何開始做任務分配等等。
2.教你招聘。如何開始來招聘新人,包括招聘的標準應該是什麼。團隊中應該有多少人是非工程師,有多少人是工程師,這些問題是可以制定怎樣的一個招聘標準來把它們規範化的。
3.教你判斷業績。初創公司如何判斷自己現在做的好還是不好,現在招了20個人了,這20個人,他們每一個人的KPI該怎麼設定呢?如何合理評判他們的業績?這需要有一套合理診斷團隊的好方法。
4.戰略布局,包括執行。初創公司有什麼樣的長遠戰略,目前的戰略又是什麼,怎樣來制定這樣一個戰略的規劃?最後對於這些戰略,YC會告訴你怎麼把它們數字化,再把它們變成指數化,然後幫助你怎麼樣去執行。
5.教你融資。如何來做整個融資的規劃,什麼時候做什麼樣的融資,哪一個階段的融資,同時,應該跟什麼樣的投資人打交道,跟不同的投資人應該做什麼樣的一些規劃。
6.教你獲取用戶。
7.教你做銷售。僅僅有用戶是不夠的,初創公司還需要知道怎麼做銷售,怎麼定價,怎麼賺錢,同時,銷售團隊應該是些什麼樣的人,怎麼定下銷售目標,最後怎麼來執行銷售。
8.教你建立企業文化。其實這最後一點,恰恰是最重要,也是中國創業者可能並沒有太重視的一點,就是企業的文化。在美國,企業文化是在整個公司里最重要的一塊。譬如Airbnb,就有專人來制定企業文化的,並且,公司在招人時,非常注重面試者與企業文化的吻合度----否則,再有才能的候選人也是不能被錄用的。
如果當年沒有YC,也就沒有現在的Airbnb了
Airbnb是一個「千里馬遇上伯樂」的經典案例,也是一個YC的典型故事。
當年,Airbnb的兩位創始人在初創階段一直沒有找到錢,因為大部分人都覺得他們的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你怎麼可能讓一個陌生人,到家裡來,睡你的房子,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Airbnb在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生意,為了活下去,兩人通過在大選期間策劃設計並販賣帶有奧巴馬與麥凱恩形象的麥片盒子來賺錢交伺服器費用。而當他們在最後時刻報名YC並面對當時的總裁Paul Graham的面試時,Paul也並沒有覺得他們做的事情可以行得通,但當Paul詢問兩位創始人如何支撐到現在的時候,他獲知了賣麥片的故事,於是決定投資他們。
「你們公司的這個點子能不能活下來我不知道,但你們兩個人一定能夠存活下來,因為你們這樣的堅毅信念,包括你們做事的這種決心,我相信你們這兩個人。」
而在隨後YC的培訓過程中,這兩個創始人總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因而每一天都會聽取很多很多建議,這其中就包括後來促使Airbnb快速成長的一條秘籍:要把房屋照片質量提升,請專業攝影師去幫房主拍照。除了產品方面的建議,YC導師還要求他們必須在三個月畢業之前找到一個工程師加入核心團隊。兩個創始人Chesky和Gebbia都是藝術家出身,於是找來了Nathan這個工程師作為cofounder。
Airbnb三位聯合創始人
Airbnb從YC畢業後沒多久,就拿到了來自紅杉的投資,而且這個時間是2009年,是雷曼兄弟倒閉的第二天,這筆投資當時震驚了不少矽谷公司。如果沒有YC的這些幫助,Airbnb可能難以拿到第一筆紅杉的投資,也可能不會成長為今天的超級獨角獸。
Anu談到,YC很多的公司,他們拿到的第一筆錢都是YC的。因為你如果入選到整個YC系統,每一個公司就會拿到12萬美金的種子投資,然後他們經歷三個月的培訓。三個月之後,會有一個DEMO DAY,基本上所有矽谷最著名的基金全部都會過來。YC出來的項目,在融資方面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至少融下一筆資金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有YC這樣的背書,矽谷的投資大佬們會有信心。而Anu主導的YC自己的成長型基金,投資額度在3000萬到7000萬美元不等,目前已經投資了7個項目,大部分都是YC孵化的公司。
Anu最後強調,YC運營的模式是把優秀創業者和導師聚集起來,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強紐帶社區,是一種典型的共享經濟。
------------------------------------
歡迎關注 @矽谷密探
掌握全球創新趨勢
我以為,YC的成功,來自於PG把孵化器當做一個產品來對待,充分考慮創業者的真實需求。至於@林海 提到的品牌問題,至少在短期來看,YC-backed 本身就是一個品牌光環了。
至於YC給創業者實際解決的問題和帶來的價值,可以參考如下小圖,是我在一年多前製作的,現在可能有些不準確了,但所反映的思路是一致的。
我有幸成為YC W15校友,代表渡鴉科技在YC參加了三個月的孵化,記錄下了全過程,希望分享出來讓更多想要申請YC的創業者參考。文章首發在36氪 YC創業筆記(1):為什麼要到矽谷,以及我們的申請之路 || YC創業筆記(2):在YC吃晚餐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YC創業筆記(3):我們畢業了,這才是開始 發表在知乎上的內容經過重新梳理。
「See you in California!」 北京時間2014年10月29日凌晨6點,還沒倒過來時差的我們,收到了YC的面試邀請,為了慶祝,加班的外賣晚飯由麥當勞升級成了「雙飛鴨」。和一年前的情景一樣,手握百萬美金天使輪Term的有為創業者呂騁,請我吃了一頓麥當勞大餐,加了個大份的麥樂雞呢。
從申請到面試
填YC的申請表還是無限痛苦的,陳舊傳統至迂腐的問題一大把,讓你不想回答,總覺得so cool的一個孵化器,怎麼申請表的問題還是上個時代的。總體來講,我們向YC校友請教過,這些問題回答的一定要言簡意賅,切中問題的要害,不要啰嗦,建議咱們華人團隊申請的時候,找一個英文寫作水平過硬的同學或者local來和你們一起填寫。
從決定申請YC開始,我們就開始挖地三尺各種約見YC的校友,一次又一次的給他們講我們在做的事情,向他們請教申請經驗和產品經驗,小驕傲的說,最後還是用產品和理念說話,他們都迫不及待地為我們寫推薦信。直到面試前一天,給我們模擬面試的校友還很興奮的當場打開電腦給Sam Altman發了一封推薦我們的郵件。
12點,到達YC位於山景城的橘黃色辦公室。很多不同的面試房間,有一些房間里是YC的校友面試,有一些是YC的Partner,我不知道是否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的,但是面試我們的那個屋子裡,分別是Sam Altman,師娘Jessica,機器人大神Trevor Blackwell和律師Jon Levy。
我們之前找了幾位校友做了模擬面試。校友們的經驗,10分鐘的面試,面試官會問10個左右的問題,而且多數時候你說一兩句就馬上打斷你,切換到下一個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你的答案不滿,只是他們希望能夠從更多維度了解你們,所以每個問題必須要在1-2句話之內回答清楚,英語口語不好的同學,你們要想想辦法了,而且郵件里明確有寫,面試盡量所有founders都參加,而且non-founder和employee是不可以帶到YC辦公室或者面試現場的喔。
說到我們的面試就比較特別,全程問了三個主要問題,情景再現一下。
Sam:「介紹一下你們在做的事情吧」
……(此處省略細節)
Sam:「說說你們和XXX,XXX的區別吧。」
呂騁:「……(此處省略)Demo一下可以嗎?」
Sam: 「Sure.」
我們拿出兩部iPhone演示產品。因為產品里有一個咻咻咻的聲音,Sam以及各位面試的老師表示很好奇。尤其Sam同學看著我們的手機,拿過去又仔細打量了一分鐘,雖說是嶄新的iPhone 6,但他明明用的是6 Plus啊。
Sam:「你們的手機和美國官方Apple Store里賣的是一樣的嗎?」
呂騁:「對,一樣的。」(就是Stanford Shopping Center的蘋果店排隊買的啊)
Sam: 「確定你們的硬體沒有定製過?」
呂騁:「沒有呀。」(真的就是Stanford Shopping Center的蘋果店排隊買的啊)
Jessica: 「好的,今天就到這裡吧,謝謝你們。晚上7點會打電話告訴結果。」
插入一些大家反饋的問題
如果沒有prototype,只有idea,能不能申請YC
我覺得是可以的。YC里有一部分項目進去的時候都是只有idea,三兩個聯合創始人或者合伙人都是上個月剛剛見面。是不是要申請YC
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試一試,算是一個經歷。問題雖然很長,但是給你一個機會,梳理清楚自己的產品到底是怎麼回事。萬一進了面試呢,還能感受一下15分鐘內回答20個問題的氣場。優秀的項目可惜尋找校友推薦,別猶豫別浪費時間。該不該進YC
拿到offer之後糾結的同學,想清楚下面三個問題,你就知道該不該進YC。1.為什麼要進YC。我想大多數中國的創業公司,都是希望能夠藉助YC打入美國主流的融資和市場環境,這也是和我們當初想的一樣。事實上,YC能夠給你一定的力量,是否能夠把這些資源挖掘出來,還是需要自己的功底,不要依賴YC。
2.是不是願意付出7%。YC的投資是公開的,120K,7個點,基本上不打折,不管你是什麼階段。對於早期idea階段的團隊我覺得肯定是值得的。但是對於已經起步發展的創業團隊,可能要多考慮一點,是不是不依賴YC,看看是不是在美國已經有了一些資源,我自己多招幾個有經驗的local,辛苦一點多跑一跑,也能省下這7%。當然YC裡面不乏融了幾百萬美金還進駐的團隊,包括我們。
3.是不是願意付出時間。三個月呆在灣區,按時參加group office hour和晚餐,而且要積極主動的和group partner交流。這一點很重要,選擇了YC就代表你心甘情願要與他們共同度過三個月。對於早期團隊人不多,能夠把整個團隊都帶到灣區那自然是極好的。但是對於比較成熟的團隊,如果創始人三個月在灣區脫離在國內的產品團隊,那就要重新考慮一下是否值得了。
Jessica的一票否決權是真的,見識過,好怕怕
最近的Forbes The Best Startup Accelerators Of 2015評選,並沒有YC上榜,2014年YC可是在這個榜單上位列第一。我也一直以為YC是頂級孵化器,矽谷這裡還流傳「有兩種孵化器,一種是 YC,一種是其他」。直到在YC的官網上我讀到一句話,才知道YC其實是沒有參加評選。
Y Combinator is occasionally described as a boot camp, but this is not really accurate. We probably get called that because we fund a lot of startups at once, and most have to move to participate.
所以YC這期有114個項目,認為YC已經變成是Startup Machine(創業機器)的同學,可能也要調整一下心態——YC不是一個孵化器/加速器,只是恰好投資項目是一期一期來的,而且這期投了很多項目。其實在我看來,YC更像一個創業大學,下面我h介紹YC的運作方式。
Partners and Alumni
撲面而來的是20多個經驗豐富的Partner,分別在技術、產品、管理、法律、財務、公關、市場等各個方面有所擅長。還有很多兼職Partner,他們多是以前的Alumni,在全球各地,創過各種各樣的公司,有豐富的人脈資源和戰略眼光。你可以隨時向Partner和Alumni諮詢求助,他們都會很認真的回復你和幫助你,像導師一樣。
Office Hour
Partner不會長期在YC坐班,大家都會提前把有空的office hour公布在系統里,有些在舊金山市區,有些可以Skype,有些是在YC的會議室,創始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好像大學時候的選課,有時候也得秒搶。因為這一期的項目太多,有校友抱怨PG (Paul Graham)、Jessica (Jessica Livingston)和Sam (Sam Altman)的時間太難搶到,於是他們最近很頻繁的po出時間來和每一個項目office hour。
Office hour的時候Partner問的最多的問題都是——Demo Day上你們要給投資人呈現什麼樣的產品。可能除了PG、Jessica和Sam之外,大部分的Partner都是負責在三個月後的Demo Day上展示給投資人的實實在在的數據、顯著的項目進度和現場傳遞的效果。沒有人會抽出時間再去空談那些夢想,畢竟只有三個月,90天。作為初創公司來說,也是最關鍵的90天,從YC的種子輪到天使輪或者A輪,從想法/原型到產品上線,中間有很多溝要跨越。
這裡要八卦一下,PG的office hour都是要在外面邊走邊聊的,而且最近的office hour大部分Partner都是邊走邊聊,不是坐在office里在白板上寫寫畫畫。
Group Office Hour
這期項目被分成了幾個大組,每個組由4-5個項目和2-3個Partner構成。隔周都會有一個group office hour,項目的創始人和Partner會充分溝通項目的進展情況,遇到的問題,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
有一個項目,硬體相關,但其實軟體突破已經很大,在這個階段不是必須做硬體。有一次group office hour上,Partner發現了硬體存在的問題,指出來不應該在這個階段做硬體,但是這個創始人非要繼續做下去,結果最近結果很不好,公司已經快不行了,希望他們能夠堅持到Demo Day。
還有一個項目,是在group office hour上討論出來了一個好的產品方向,轉型之後用戶量上漲,效果非常好。
但是YC只是站在創始人立場上提建議,並不干預創始人的選擇。
難吃又必須吃的YC Dinner
每周二雷打不動的一起吃晚飯,全部YC Partner和這一期的創始人們。Jessica在她的博客裡面寫「從 2005 年的夏天 YC 的第一次晚餐開始,這樣的氛圍就已經形成了,儘管當時只有八個公司。那天我到雜貨店買了吃的,Paul 做了每一道菜,我們第一個總部辦公室在 Paul 的一個房子里,所以感覺就像每周請人們來自己家吃飯一樣,或者說就是朋友間的那種晚飯趴。」
不知道Paul Graham做飯什麼口味,現在的晚飯是很難吃。也許這就是所有大學食堂的通病吧!可是每次晚飯,都會請一些以前的成功校友、主流投資人、犀利媒體人等等有經驗的前輩來做分享。他們會提前很多到YC,走的也很晚,所以會前會後都可以一對一交流,不像以前參加的會議主講人都來去匆匆。很推薦大家好好看看YC在斯坦福的創業課,我是不會告訴你晚飯分享的內容和創業課有很多部分是重疊的。
晚飯對於創始人們來說,也是一個絕佳的社交和推廣機會,100多個項目,300多個創始人,大家基本上都不認識,可以隨時抓過來一個人pitch你的想法,他們都是你的潛在用戶,不管是2B還是2C產品,來自其他創始人的意見都很寶貴。
Event Online Community
除了晚飯會請一些人來分享,YC也會不定期辦一些活動。比如女性創始人融資討論,App Store、AWS、微軟等技術和運營的一對一討論,解答你的問題。YC自己的校友Google group和Facebook group的討論活躍度堪比國內的微信群,校友之間會互相分享很多法律、融資、招聘和產品的乾貨(不是雞湯)。
其中女性創始人融資討論很有趣但也很有用,提到了夫婦/情侶創業的權衡和利弊,女性創始人如何委婉拒絕邀請你「喝一杯」的投資人的小技巧等等。這些比較私密不方便多說,感興趣的女性創始人可以聯繫我,咱們私聊。
我們畢業了,這才是開始平日里的Computer History Museum應該就是安靜的做一個博物館,但是YC Demo Day這兩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天使們都聚集在了這裡。可能在樓下咖啡館坐著,隔壁桌就是白頭髮的Ron Conway老爺爺,走在樓梯上和Tim Draper擦身而過,茫茫人海中會看到Ashton Kutcher就和其他VC一樣在搶著聊項目。
台上兩分半,台下三個月。那麼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三個月里,我們是怎麼練習pitch的。
Prototype Day
雖然YC一直發郵件說不要著急準備pitch,一切先以產品為先。但是其實1月份的Prototype Day已經給大家訓練過一次了——如何簡單明了的介紹你的想法。
Prototype Day不是正式的pitch,也不用真的展示原型,就好像全部剛入學的新生,來一個每人90秒的自我介紹,這樣能夠了解其他的校友們都在做什麼。YC說希望創始人一整天都參加,可是聽完我整個人都不好了,開始嚴重懷疑自己的英文水平,怎麼完全聽不懂其他人在做什麼,100多個項目里,我唯一記住的,就是做火箭的那位哥(Bagaveev Corporation)。後面會知道,其實聽不懂大家都在做什麼,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怎麼pitch,一股腦的把自己的故事想在90秒中講完,只能越多越亂,結果既沒有讓別人聽懂,也沒有引起別人的興趣。
Investor Office Hour
YC從3月開始,就給每個項目安排和主流投資機構的合伙人們office hour的時間,比如Sequoia、SV Angel、Khosla、A16z等等。
YC一再強調這個投資人的office hour不需要花很長時間準備,這不是pitch,當然你也可以跟他們嘗試要錢,但是最主要的,這些投資人會從投資人的視角給出pitch的建議和對於項目的建議。我以為是胡扯,肯定是跟YC關係好的投資人想先佔一杯羹,就過來坐班順便簽一些term出去,其實不然。分給我們的兩個投資合伙人都很溫和,而且其中一個還是我膜拜了很久的偶像,他們都耐心的給完建議,最後才說,「我其實對你們非常感興趣,但是今天是我在YC坐班,這半個小時我只給你們建議,並不聊我自己投資的事情,希望Demo Day之後我們能再約個時間。」
Group Pitch Practice Rehearsal
不記得從哪次開始,每次組會前,Kavin Hale都會出現一下下,讓我們組的每個人都跟他在90秒內pitch一遍,然後每次都會被小學生寫作文跑題被老師K一樣,被Kavin在90秒轟炸一番。一開始還有點兒不好意思,這樣來回幾次,感覺臉皮都厚了好幾層。
Demo Day前一周,開始了密集的綵排和練習,每次時長是兩分半,這也是Demo Day的演示時長。綵排是會給創始人們錄像的,給演講人看回放才能發現自己上台時候的不好的習慣和表達的問題,所有YC Partner都會給出建議。基本上Demo Day前幾天,創始人們都快住在YC裡面了。
YC會不斷提醒,公司最好只有一個創始人負責Demo Day和接下來的融資,其他創始人要緊密和團隊在一起,保證正常的產品進度和公司運營。
Alumni demo day
其實就是字面意思,給校友們展示的日子,Demo Day的前一天。YC已經20期了,看到了前幾期的前輩們還是很興奮的。有些已經退出了的校友也做投資,而且他們會告訴你切身的融資技巧和創業經驗。這一天所有人的展示表達的都非常清晰,而且你會發現有些項目經過三個月脫胎換骨,轉型成功。
Demo Day
Demo Day只有兩分半鐘,要點總結起來就是要簡短、有力、自信。台下是幾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人。Sam Altman也在開始前發來了郵件——It"s been a pleasure getting to know all of you, and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more of you over the next 10 years of your companies.
結束後我們收到了上百個投資人發來的Like。
我們畢業了,
這才是開始。
簡單的說Y Combinator(一下簡稱YC)至今還是地球上最牛的孵化器。
報道過十幾家左右YC 畢業生(今年畢業的5家),他們基本都非常認可YC的價值,國內科技圈吹起的「YC藥丸」的論調其實是非常片面的。
TechCrunch一篇報道揶揄YC今年沒有亮眼的項目,說今年Demo Day最大的亮點是Doblet移動充電器,投資人不需要擔心半途手機沒電了。但是TechCrunch那篇報道其實還說出了更重要的一點,「儘管今年Demo Day上讓人耳目一新的項目和故事很少,但是YC最成功的公司都不是YC Demo Day上亮眼的項目。」
YC選的項目比較有前瞻性,YC歷史上最成功的項目們在Demo Day上並沒有出彩。比如Airbnb連Demo Day都沒有上。YC的負責人Sam Altman也表示YC Demo Day最好的公司體現的是2019年的主題。
YC的使命一直沒變
YC的使命是一直是「讓世界有更多的創新」(enable more innovation in the world)。
但YC一直在變化,從Paul Gram時代到Sam Altman,有了不少新玩法。Sam Altman上任,肩負著最大的使命就是擴大YC的規模,把YC的影響力擴張到全世界,Paul Gram甚至希望未來YC Core能夠擴大規模到十倍。而Sam Altman很大程度上做到了,比如今年YC Core有30%的項目來自於美國之外。
而讓更多的創新發生,顯然YC Core擴大規模是一個必經之路。小而美雖好,但是幫助更多的創業者可能更有意思。而規模一擴大,必然有導致一定程度的下降
YC一直以幫助創業者為中心YC顛覆了VC行業六、七十年來形成的商業模式。同時,YC 對創業者非常尊敬。Sam Altman推出的YC Fellow項目,認為這個項目可以讓YC幫助更多的創業者,
YC為了擴大影響力,幫助到更多的創業者,推出了不需要親自來矽谷孵化的YC Fellow項目,但是因為效果一般,所以今年會砍掉,然後換成一個慕課教育(MOOC),明年將推出。YC的占股比例是否合理?
Y Combinator孵化的大部分企業都是投12萬美元,占股7%,除了少數明星企業比如Quora的占股比例低於7%,其他一律都如此。
對於這個占股比例的問題,一刀切可能不合理。從某些角度講這或許對某些創業公司不公平,但是不應該把YC看成一家簡單的投資機構,而是看成你的合伙人(Partner),看成合伙人可能這個比例就很合理,實際上YC在幫助快速公司成長上可能比合伙人還靠譜。
YC可以幫助創業者做什麼?
YC在這三個月時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創業團隊做產品,逼著產品快速增長,YC能提供最好的創業導師和精英校友會,幫創業者融入矽谷生態圈,獲得各種媒體資源和市場資源。
今年YC Summer16共四個組,每個組2-3名導師,大部分導師都是全職的幫他們提供產品定位的建議、解決問題和對接資源,對他們的幫助非常大。
當然,隨著項目數的擴大,導師能分配到每個公司的時間精力可能會變少。
幫助融資
YC除了在產品層面幫助創業者,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幫助創業者應對投資人/收購者,也就是融資。YC會教育創業者融資和談判的很多技巧。
YC孵化器的創始人和如今的管理者都有創業背景,都了解創業者需求。創業者缺乏融資經驗是普遍現象。所以YC將簡單的合同條款列好了,讓投融資雙方以這個為基礎談。他們用四種明確的投資入股份額和形式,定義了他們所謂的握手協議,讓權利利益關係在此時就限定完畢。可以通過簡訊、郵件甚至社交平台確認,一旦達成握手協議,再反悔,就是毀約。你就再也別想進Demo Day了,並且將進入YC的黑名單,所有創業團隊都能看到。
YC內部有一個VC的「大眾點評」,裡面有對各種投資機構的評價。為了滿足後期的融資要求,YC還有成長基金。
YC其實一直走在了創新的前沿
YC作為創業孵化器,其專註早期創業投資與輔助的發展策略、廣撒網重點培養、品類開放的投資風格,也被認為是對70年傳統VC模式的突破,很大程度上YC自己也像創業公司。
YC在很多模式上都做了創新,比如通過集中面試的方式來決定錄取,不需要BP,而且決策快,節約創業者時間。YC在很多制度設計上對創業者極其友好,也非常有創新。
YC的模式其實也一直在調整自己,比如最早並不是一次性給12萬美元,而是2萬美元+10萬美元
YC最早並沒有成長基金,但是他們發現創業者對這塊的需求後,也新建了一直成長基金。
YC為什麼選擇一季兩次Demo Day這種形式?
YC Demo Day這種兩季的方式其實是精心設計的,一方面人為的製造了稀缺,半年只有一次,可以讓YC的畢業生在接下來有充足的時間好好融資,而其他機構一年辦五六次甚至十次Demo Day的方式則讓投資人更容易持幣觀望。
另一方面,很多不少好的項目是非常願意等YC開始錄取的,因為YC畢業可以很好的證明團隊的實力。
YC打造了一個創業黑幫
YC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就是校友網路,YC已經走出了1050個公司和2500個創始人。而且非常注意互助的文化。
YC內部校友相互非常認同,而且YC內部有一個叫Bookface的平台,類似一個類似Quora+Facebook的問答的社交網路,而且Bookface還非常活躍,基本上有問必答。
最後...
當然,對於創業者最實際的價值是:一進YC,身價就倍增了,所以YC不是一個簡單的孵化器...
而且海外的公司想進入美國市場或者獲得美國VC的投資,YC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Y-Combinator 是用一流經驗打造的頂級孵化器。我認為,在創業方面,軟實力資源比資金更重要,而Y-Combinator靠的就是及其強大的軟實力!
在這裡,我也給大家總結了如何申請、申請的成功率、資金+輔導、項目成功率等問題。
【申請】
Y-Combinator一年有兩期,每一期3個月。1月到3月是冬季班,6月到8月是夏季班。
遞交申請,需要通過他們的網站註冊一個賬戶,回答申請表裡的問題。你不需要有一個完備的商業計劃書,或者已經註冊成公司。但你要回答一系列關於你未來企業基本架構的核心問題,每個問題盡量不超過120個英文單詞,包括創始團隊每個人有多牛,你們的想法有多麼與眾不同,為什麼人們需要你的公司,你未來要如何掙錢等等。
雖然Y-Combinator接受各行各業創新公司的申請(包括非營利組織),但是更集中在網路/手機應用。
【申請成功率】
Y-Combinator每一季會收到上千的申請,包括國際申請,曾經也接受過來自中國的創新企業。他們沒有投資的公司目標數量,也從來不公布錄取的名單,據說錄取率不到3%,但總體數量隨著申請的增加也是不斷增長,去年夏季班的學員公司超過80家。他們看好多人創業團隊,特別是2到3人的。最不受歡迎的是創始人只有1個的,因為Paul不相信1個人創業能有多大潛力。
【資金+其他福利】
從2014年夏季班開始,Y-Combinator會給每個入圍公司12萬美元的啟動資金,置換7%的股份。
Y-Combinator不會為你提供辦公空間,但偏向你可以在這三個月搬到矽谷。每周2的晚上會有固定的晚餐,每次會邀請一個嘉賓,可能是其他創新企業的創始人,投資人,甚至大型科技公司的高層。每次晚餐上,每個學員都會總結一周當中的收穫,同時嘉賓會給學員分享自己獨家的創業故事。
Y-Combinator稱這些演講都是「Off the table」(不公開),絕對比媒體中報道的故事更加有趣和使用。晚餐後常常會有嘉賓參與到一些公司的投資,以及宣傳中。
【一對一輔導】
Y-Combinator還設有固定辦公時間,現在有包括Paul Graham在內的12個全職導師和8個半職導師,每期學員可以隨時來提問,尋求幫助。另外還提供兩個律師給予免費的法律指導。同時Y-Combinator培養過的創業者也將成為學員們的外援,Y-Combinator會安排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以及一些額外的活動給創業者們最大的幫助。
Y-Combinator對創業者的指導幫助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在想法,除了幫助你把你的「Big Idea「一起梳理得更加清晰,還會帶著你去發現把想法變成有增長的企業中需要回答的問題的答案。二就是告訴他們和投資人進行展示,融資和談判的很多技巧。
在每一期快結束的時候,Y-Combinator會安排所謂的「Demo Day」(展示日)。屆時,會有各路投資人到場,現在每場得規模據說已經達到450個。Y-Combinator表示並不是沒有創新企業都需要幾輪融資,但是如果你想,它建議學員在展示日後,去聯繫和在展示日認識的投資人。同時未來還會又不定時的活動,建立強大的創業者團隊。
【成功率】
Y-Combinator很牛,但也不是經受的所有公司都一定會成功。同時Y-Combinator也承認,就算被他們拒絕也不代表這些公司就是沒有潛力的。根據2013年的數據,經過Y-Combinator後的公司在「展示日「後成功融資的比例時72%,最後的成功率還有大的多。不管從哪裡起步,創業依然是個高風險的事。
【快來看我回答的其他問題】關注我吧~~~
Airbnb 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 陳一佳的回答為什麼美國(類似於國內的蜻蜓和喜馬拉雅)的網路音頻節目那麼火爆? - 陳一佳的回答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 陳一佳的回答初創公司如何設置期權池(Option Pool)?如何操作? - 陳一佳的回答如何評價 Peter Thiel 的新書《Zero to One》? - 陳一佳的回答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創新很少、山寨很多,達不到美國那種高度? - 陳一佳的回答哪家出國留學的中介比較靠譜? - 陳一佳的回答教育行業創業前景如何? - 陳一佳的回答在路透社(Reuters)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陳一佳的回答至今沒有和YC的人接觸過,但從其他渠道得來的消息說明YC確實是很有創新很厲害的孵化器
如果YC這一整套體系都能很好運轉,肯定是能給創業者帶來很大幫助的
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能誤解為YC本身可以批量生產企業家。企業家是不能批量生產的,即使是YC,提供的所有東西,也只是輔助作用,企業家本身需要具有的精神內核,根本不是二十幾歲的時候在一個孵化器可以出來的,這種精神內核是性格和價值觀層面的,是兒時的各種經歷,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來決定的,甚至部分還有基因的關係,在20歲之前已經定型了,非常難再改變,甚至可以說,無法改變。所以說,牛逼的企業家是稀缺資源,因為要求太高了,且影響因素太綜合了,其他的增值服務,方向指導也好,培訓也好,校友網路也好,技術支持好,統統加起來,對成功創業來說,佔比不超過20%,那80%,都是在創始人本身這裡。(在中國,尤其這樣,在國外企業做到了,創始人兼CEO感覺不行,也可以嘗試弄個職業經理人來頂替,有成功的;但在中國不行,中國根本沒有職業經理人這個群體,也沒有職業經理人文化,中國的科技創業企業,踢掉創始人基本就是完蛋)
選擇,選擇才是最重要的,對於風險投資機構如此,對於孵化器也是一樣。如果YC能持續出來一批好的企業家,或者YC的基金能賺很多錢,我覺得關鍵的能力並不在所謂增值服務,而在於選擇本身。選擇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入駐,這才是最重要的,選擇對了,就成功了80%。非常不好意思的是,我從來都是對風險投資機構所謂增值服務看淡的,因為對於創業成功的影響太小了。從創業者個體的角度講,確實這些培訓指導是有用的,多多益善;但是,從資本和產業的角度,從上往下看全局,你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根本就用處不大,因為創業者本身的素質決定了太多,而創業者本身是看不到這一點,也無需關心這一點的(因為他不能改變他自己的本質,無論他牛不牛,多一點服務總是好的)。所以,整個事情的商業模式就變成了,用這起20%作用的增值服務作為誘餌,去獲得那真正決定性的80%,也就是和牛逼創業者本身合作的機會。這就是我的看法。
另外,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來,現在YC出名了,各種人都會想各種方法擠進去,肯定會有一大批不太適合創業的人進去的,這裡面聰明的中國留學生肯定不會少。所以,在尊重YC的同時,也要保持謹慎,保持對YC畢業生的鑒別力
評價兩個字:偉大!碉堡了 (^○^)
有非常多的產品、案例分享出來!
在這裡我只分享他們最近的一個投資案例!YC投資的首個非盈利項目Watsi。非常簡單的模式:捐款人所捐的錢全額100%投入到被捐者身上,即使信用卡手續費/Paypal手續費也由站方來支付。所有捐款公開透明可追蹤。項目日常開銷另外募資。 Meet Watsi, Y Combinator"s First Nonprofit推薦閱讀:
※跟項目投資人洽談,需要做哪些準備?
※Term Sheet 中見過遵照 Cayman 的法律,有的寫遵照 BVI 法律,還見過美國加州或特拉華州的,這些選擇是根據什麼而定的呢?
※羅永浩的股份為什麼稀釋的這麼多?
※增強現實(AR,Augmented Reality)現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如何?
※ofo 的盈虧狀況究竟如何?
TAG:風險投資VC | YCombinator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