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沉默會令人感到尷尬?有何對策?
Rt。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或經歷:兩個人,或者幾個人在一起,如果各自都沉默不語,即使原本聊得很好只是某一小會兒沉默,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都會令人感到尷尬,忍不住要找話題來打破這沉默。尤其是在面對面相聚時更是如此。(除非是彼此非常熟悉能自如相處的親近之人)在下有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沉默會令人感到尷尬呢?因為浪費時間?因為會讓人覺得被忽視?或是其他什麼?希望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一下這個有趣的社交現象。第二。為了避免沉默帶來的尷尬,許多人會選擇拚命找話題來聊天。這也是造成社交壓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能提出解決此問題的對策就更好了。歡迎各位幫忙多多邀請大牛來回答~
高中的時候,一位老師告訴我說,永遠不要去害怕尷尬,也不用覺得尷尬。」 「我起初非常不明白他的話,直到後來快畢業的時候,我找他談了一次。」 「他對我說,尷尬在長輩面前,是年輕,是缺少閱歷,是他們走過的時光;尷尬在上司面前,是稚嫩,是成長,是必須走過的路,也是他們來時的路;尷尬在老師們眼中,是年輕,是朝氣,是教學樂趣之一。」 「他告訴我,做任何事情,尷尬是最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覺得尷尬的事情,他們都經歷過;因為我們做的尷尬的事情,以前也有人做過。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歷史系的原因,因為他告訴我,歷史上有更多的人做出更加讓人尷尬,更加荒唐的事情。」 「所以,有人類的前輩先賢珠玉在前,我幹嘛要尷尬?」
我覺得是因為交流是釋放善意、表達自己願意促進(或至少是維持)這段關係的意願的一種方式。而當我們有此意願(希望表達友善),卻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話題而沉默時,就會出現尷尬(類似能力無法匹配自己的訴求)。很熟的人之間不會這樣是因為彼此對關係都很有信心,達到了無需通過small talk也能維繫的地步。
一般為了消解這種尷尬我會採取兩種辦法:
一是從自己身上找話題。半熟不熟的人之間無話可說常常是因為對於對方的生活、喜好不了解,不知道從何下手,貿然找話題又怕踩到對方雷點。所以我一般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小事,比如:啊我周末剛去哪兒玩兒了,啊我下個月打算開始學下游泳,哎呀我最近一直加班也是醉了,等等。這種話題不會傷害對方,對方一般也會應和一下,有興趣的話還可以進一步跟進話題(比如吐槽下工作,交流下旅遊心得之類的)
另一種是有些時候我由於某些原因想讓對方開啟新話題,或者我不想自己開新話題(比如有的朋友比較內向或者低落,這次的聊天重點不應該在於我等等),那我會採取辦法消解自己的尷尬,對方有意願的時候自然會開啟話題。大家消解尷尬的方式大概各不相同,我的辦法是偷偷地觀察別人並且在內心腦補(對方的心理活動和前因後果等等)。這樣不會顯得我好像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聚會上,又可以轉移下自己的注意力忽略尷尬(其實就是給自己找點兒事兒做)
不過這個方法有時候也會失靈...比如有時候面對大老闆吧...感覺去觀察老闆好像有點不太禮貌...拚命找話題時真是大寫的尷尬...希望能拋磚引玉看到大神們提供更好的方法只有對沉默的在意才會讓人尷尬。
沉默暗示了對方的多餘,所以尷尬。
如果不是天生外向的人,很難自如的應付沉默。想要解決,就要做那個打破沉默的人。話題有很多,工作,學習,遊戲,愛好,運動,旅遊,購物,家庭,時事,經濟,花鳥魚蟲,天文地理,有一兩個對方有興趣的,話題就打開了。
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多嘗試,多了解,興趣廣泛。這樣,既可以發起話題,也可以接住話題。在一起時候的沉默讓人尷尬只能說明你們的關係還處在需要無休止的言語來強作歡笑的地步。事實是,真正的朋友,即使一句話不說,也不會有絲毫尷尬。
沒人邀,認真答。
關於沉默這個現象,不只限於在心理學範疇,世界上很多學科都在研究,如管理學、傳播學、歷史學、精神分析學、文化學都在研究沉默的真相。當然,每個學科研究方向不同。而單獨討論社交中出現的沉默現象,用情境社會學來解釋會更加明晰。
先解釋一下,熟人之間為什麼彼此沉默,不會感到尷尬。社交實際是一個建立、維繫關係的方法,與親朋好友在一起,彼此關係的是用感情、友誼來維繫的,即便在一塊不說話,各做各的,也不會讓關係發生破裂。而與陌生人結識呢?一般情況,肯定要先進行言語交流,才能建立起某種關係。
因此,簡單來講,社交其實就是一場遊戲,規則就是必須要交流溝通。拿相親來說,男女兩個人來到咖啡館落座之後,既然雙方都來了,說明是有意願結識的。而且都有資格和條件來進入相親這場遊戲。在這期間,兩個人相互交流,介紹自己的大致情況,就某個話題討論交談,聊得熱火朝天。就在這時,突然沉默不說話了,就會使男方產生一種壓力,他不知道對面的姑娘為什麼會沉默,他在心裡會揣測姑娘的意圖。而姑娘可能不知道該繼續聊什麼。沉默使得雙方越來越覺得尷尬,如在考場碰上不會的題目,卻不想放棄,絞盡腦汁要想辦法來解答這道題一樣。可越想越是想不出來,無形中,好像彼此是在以沉默的方式,來宣告棄權這場相親遊戲。但是,兩個人彼此感覺都挺不錯,不願放棄這次機會,於是,倆人大眼瞪小眼,尷尬得要死。
先讓他倆尷尬著吧,我們再去討論一下多人場景中的沉默。相對於兩個人,多人場景中的沉默,更能讓人有一種挫敗感。
李二狗周末閑來無事,報名參加了一個讀書討論小組。到了地方,七八個人圍著一張桌子坐下,七嘴八舌開始討論,從古典文學聊到當代文學,從莎士比亞的《李爾王》聊到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的《阿爾刻提斯》。李二狗正巧都看過,跟他們聊得很風生水起,有來有往。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話題又轉到了十九世紀法國象徵主義文學。李二狗懵逼了,他沒看過,甚至聽都沒聽說過。眼看著大家聊得起勁,自己坐在一邊,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漸漸他感到窘迫不安。似乎有一堵無形的牆,把自己與大家隔開了。他由起初的參與者變成了一個旁聽者,他的沉默與大家熱烈討論的氛圍格格不入。李二狗想起身離開,但自己在這時突然離開,未免破壞了氣氛。就只好耳聽大家討論,沉默著坐在那。說來也奇怪,沉默好像是個可以累積的數值。李二狗越是閉上嘴巴不說話,就越沒有介入大家話題的想法,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一直沉默,反正他就是張不開嘴。這時,忽然有人問他:「你怎麼不說話?」
「啊?啊!我想說的你們都說了。」李二狗答。
「那你最近在看什麼書呢?」那人問。
「卡夫卡的《城堡》」李二狗說。
話一說完,旁邊的小姑娘轉頭對李二狗說:「我也在看啊。可惜卡夫卡沒寫完。」
「是啊,卡夫卡許多長篇小說,都沒寫完」
漸漸大家話題轉到了卡夫卡,正好李二狗喜歡卡夫卡,便又重新加入了討論,之前局促不安的感覺馬上消失,他不再尷尬了。
從上面的例子能看出來,社交中因沉默而尷尬,是因社交本身是一種互動式的行為。大家加入進來,是有意願通過聊天結識彼此的。如我在前面所講,這就等於大家都遵守了以聊天為規則的遊戲。若是大家忽然沉默不語,就是破壞遊戲規則,有意脫離大家,宣告自己不合群。誰都不希望自己不合群,況且不合群也不會參加。沉默中尷尬就會應運而生,讓在場的每個人,焦急地尋找話題以求打破沉默。如果在這時候,一個掃地大媽進來收拾屋子。見屋裡的人都不說話。她絕對不會替在場各位找話題,也不會跟大家一樣有尷尬的感覺,因為她沒有參加這場社交遊戲,她是局外人。
很多時候,沉默也不會引起尷尬,比如被上司訓斥、不想與人爭辯、對話題沒有興趣、心情不好懶得講話、學生在課堂面對老師的提問,集體沉默、嫌疑人以沉默對抗警察審訊等等情況,沒人會覺得尷尬。相反,在一些情況下,沉默比說話更有力量。即所謂的沉默是金。
沉默是交流的反面,即沒有交流。允許沉默的延續很容易被理解為不想和在場的人交流。「我和你在一起但沒有(不想)和你說話」這是對別人價值的否定,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攻擊,比如家庭中一方刻意不和配偶交流就屬於 冷暴力。應酬性的飯局中用勸酒的方式填補了可能的沉默,使得飯桌一直保持著即使很浮躁但至少是熱鬧的狀態,以此掩蓋大家對彼此都沒那麼感興趣的事實。能在不那麼熟悉的酒桌上引起話題激發討論是一種很重要的技巧,需要極高的知識儲備和情商基礎。如果是應酬性的飯局,這樣的人會很受歡迎,比如紅樓夢中的劉姥姥就扮演了一次這種角色;如果是家族聚會,成人是需要擔負起活躍飯桌氣氛責任的。能在家族聚會中高談闊論的人一定是這個家族中佔據最大話題權,最受寵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是個一心顯擺自己又膚淺的人,但一個能隨機調節飯桌氣氛,讓最自卑最沒有話題的人都能高談闊論的人,他肯定是個聰明人,還是個好人。
從來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尷尬……是不是不配回答此題。
1、如果我感覺到對方不討厭甚至比較喜歡我,我不會覺得尷尬。
2、如果我感覺對方比較討厭甚至不想說話,我會覺得沉默比交談更好。沉默時你們雙方都會感覺尷尬嗎?
1、如果題主覺得尷尬,我建議你做一下的心理建設:對方應該蠻喜歡我的。默念一千遍。不確定時,總是從善意的角度揣測別人,會大幅降低不安和焦慮。
2、如果題主怕對方尷尬,那勸你不要多想。這說明你心有善意,保持微笑,釋放善意就好。
和男票一起覺得沉默很舒服,甚至有時候他問了問題之後我也不回答。通常社交中,交談是一種一來一往,來而不往就應該被譴責,至少會產生心理負擔。人們常常羨慕在一起沉默著也不尷尬的朋友或戀人,稱其為有默契。其實無非知道對方不會轉身就走而已。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釋,沉默之所以會令人焦慮尷尬是潛意識層面覺得沉默意味著冷落對方,而冷落就是對別人潛在的攻擊,會產生內疚感、為了避免焦慮和內疚,會不斷的找儀式性的話題來做隔離,同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心理邊界)害怕被別人傷,也怕傷著別人,這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
5.18受到其他答主啟發後補充:
4、沉默顯得自己沒本事去達到交流的目的。-------原答案:我是題主。對這個問題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以後隨著更多靈感出現也會不定期補充更新。拋磚引玉:1、對方不大相熟,使你無法完全做自己:「沉默」代表當下沒有能引起你交流興趣的東西,但礙於有外人在旁,你又無法隨心所欲地表現出獨處時候的樣子,因此會感到不自在;
反證:與知根知底的親近之人相處即使沉默也很自如,可以各自做各自的事,也可以隨時展開交流,不需要有太多顧慮。2、在乎彼此之間的關係,甚至希望能更進一步,然而沉默卻顯得疏遠,因此要想辦法找話題來維護;反證:例如參加某項活動,由禮儀小姐引導路徑時一路上不說一句話也不會覺得尷尬。3、擔心會使他人受到冷落。(出於禮貌教養)反證:各自都在工作則不會覺得尷尬。總結:主要還是因為不夠熟。夠熟的話便可以自如做自己,不用費心去找話題維護之間的關係,不用擔心對方會受到冷落。同時夠熟的話本身就比較少產生雙方都沉默的情形。
綜上,我的對策是:在尊重他人的基本禮貌前提下,盡量展現出真實的自己,彼此真誠相待。為了達到「保持修養與待人禮節」與「準確表達自我而不招致誤會」的目的,平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點這方面的思索和練習。如果要找話題的話,應該盡量找彼此都有興趣的話題。(這好像是廢話。。。)為什麼會感覺尷尬我也不知道,很期待看到心理學方面的專業人士來解讀。
不過目前我已經很適應沉默的狀態了,完全不覺得這種尷尬會讓人不舒服,很自在。
主要是強行跟不喜歡或者不熟悉的人交際給我造成的不快比沉默更甚幾籌。
我覺得這種沉默的尷尬應該去正視,把它作為正常的事情來看待,心理壓力就小多了。
可以從心理默默的想「老子就不主動開口找話題,憋死你」的心態開始。。。。很久以前看到過一句關於沉默焦慮的話:會對沉默產生焦慮的一方,一定在彼此的關係中處在弱勢地位(或自認弱勢)。
且,能言善辯被公認是一種優點,而沉默則是一種負面技能。因此在弱勢者眼裡,因為擔心對方在沉默中對自己產生質疑、厭煩的判斷,這種負面會被放大,強化進而形成沉默焦慮症(我胡編的癥狀)。舉個栗子:
我們遇到最尷尬的場景不是兩個朋友聊到一半突然卡殼,而是早晨上班遲到,卻和老闆同一部電梯!我不知道如何解決,因為人的心理天平不受人腦直接控制。但是當我辭職後,他主動聊天我還要考慮下要不要理他呢不是沉默讓人尷尬,而是在你想滔滔不竭的時候,確沉默了。這才會很尷尬。
我記得之前也翻過一個文章,如果跟別人在一起,沉默尷尬了,不要自責,這是共同責任。然後後來,沉默就沉默吧,有話題就聊,沒話題就順其自然就好了。
習慣就沉默就好了,我覺得沉默原本就是常態,一旦開始沉默我就會開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走開,大家都清楚沒辦法繼續下去了。
在大眾的認知中,只有聊的熱火朝天才是彼此關係親密的表現,而當現實中的情況沒有達到這種預期,這種落差會讓人懷疑與對方的關係親密程度,為了增進關係,滿足自我心裡預期,就會不斷找話題,找不到話題時的沉默會讓人不自信,產生挫敗感,而不斷的沒話找話所造成的心裡壓力,又會讓人產生厭惡感,這些負面情緒都會使人想要結束這種關係,想要增進關係和想要結束關係的矛盾,就是尷尬的來源。說到底都是自己的心理矛盾,讓自己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種時候,往往對方也和你有同樣的感受,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用尷尬面對尷尬只會讓尷尬更深。想要打破尷尬,可以直接了當的說,我暫時找不到話題了,咱們就這麼喝點東西放鬆心情休息一下吧,這種坦然能讓自己放鬆下來,也能感染對方放鬆下來,彼此心情放鬆後反而更容易找到話題。還有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就是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對各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自己說不出話就引導對方說話,只要對方說的東西你能接的上,自然就聊起來了。知識可以讓人自信,「我知道,你知道嗎」會讓人產生心理上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彌補尷尬中的負面情緒,跟「撞衫不可怕,誰丑誰尷尬」一樣的道理,讓自己脫離尷尬的境地。PS:其實還可以自己給自己製造點小尷尬,沒必要害怕,這種東西也就那麼回事,經歷的多了也就死豬不怕開水燙了←_←
簡訊、微信的存在就是為了提供一個緩衝帶,讓聊天的人在陷入沉默的時候不至於尷尬,因為我們可以有很多的理由不及時去回復,比如我剛上了個廁所,我沒收到,我接了個電話等等。其實這段時間我們可能在醞釀著如何優雅的回復,可能去搜了幾個笑話講給對方聽,可能去截取了村上春樹的某段話來斷章取義地表達心境。以上是戀愛中最美好的時候,我們對對方沒有完全了解,我們努力立高自己的形象,等到真正熟悉以後,即使雙方一天都不說話,長時間沉默也不再尷尬,把對方納入到日常中,納入到也許生活本應如此的潛意識裡,尷尬雖然不在了,但當年的那一點小嬌羞和小情緒也隨之驅散了。所以啊,沉默的尷尬說明你還在意你對面的這個人,記住這份尷尬,以後回味自然會品出它的味道。
沉默會令人尷尬從心理學我說不來,害怕沉默,經驗上來說是擔心對方無聊,擔心自己表現的不夠幽默,不夠健談,以為這樣的自己會顯得很沒有魅力,會以氣氛的活躍度來找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以前我和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我總是覺得我得說些什麼,只是不善言辭,活躍不了氣氛。這樣的情況下,我很尷尬,時間一分一分逝去,開始焦慮,我一定得說些什麼了,我不想讓對方以為我是個無趣之人。肚子里貨不多,又想活躍氣氛,就會不自覺的利用碎片時間看很多段子,好備用。只是這樣蠻累的,總是討好著別人,辛苦了自己。後來慢慢練習適應沉默,有話聊就有一搭沒一搭的聊,沒話題自己首先不要覺得尷尬,一臉扭捏相,沉默就沉默,不是什麼社交的大忌,交淺言深才是。
我只想做個安靜的美鋁紙。未知是最為恐怖的。
為什麼會有沉默一說,必定是有喧鬧來過。自己理解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內心弱小的人反而會去傷人?
※「羞恥」這種感覺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動物也會羞恥嗎?
※現實中有哪些有意思的 confirmation bias 的例子?
※對影響社會風氣的人該不該加重懲罰?
※為什麼感覺自己可能會被騙了錢財而惴惴不安,但在被騙之後反而釋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