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功人士往往一直成功,而失敗人士難以扭轉失敗?

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種屬性,或者性格,或者基因,讓他們成功。而且是不斷的成功,持久的成功。不但能靜下來努力工作,而且效率高,智商高,學得快,有想法。也有老婆孩子讓自己安心。堪稱完美

而失敗者呢?迷茫,漂浮,一無所有,而且這些導致惡性循環:迷茫—漂浮—一無所有—更加迷茫。他們無力改變自己的惡習,更無法扭轉自己悲觀消極的心態,只能咒罵,諷刺,嫉妒,羨慕。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樣該怎麼辦?


提問假設不成立。

判斷:成功人士往往一直成功,而失敗人士難以扭轉失敗。

反例:

馬云:高考失敗;找工作因外貌被拒;連續四次創業失敗;後創辦阿里巴巴,現在被奉為大神。

喬布斯:1983年推出Lisa,失敗;1985年被排擠出蘋果;推出iPod、iPhone,現在封神。

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的前半生可以說一直失敗,直到66歲還只能靠每月救濟金生活;後創立肯德基。

褚時健:將紅塔集團打造成亞洲第一;後被判無期徒刑;75歲後褚橙復出。

鄧小平:三起三落,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復出,很著名了。

所以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成功,也有失敗。沒有人一直成功,也沒有人一直失敗。一個人的命運,或成功或失敗,這是運氣、社會環境、個人努力的綜合結果。


為什麼隕石總是砸進隕石坑呢?


導師曾說過…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是放屁,只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因為窮人止損淺。


朋友,你大概看到馬雲現在風光無限,沒有想到他在美國收債被人家拿槍頂腦門的事兒了,狼狽而歸啊。

馬化騰也是偷偷佔用別人伺服器,QQ號靠賣號過日子的時候,你也沒看到

褚時健,一代紅頂商人建立起煙霸紅塔,花甲之年鋃鐺入獄,女死身殘,在監獄裡估計褚老連哭的地方都沒有吧。我們現在只是知道有個勵志的褚橙。

哪有那麼容易成功,即使成功了,風雲變化城頭變幻大王旗,怎麼會那麼容易保持成功果實。

成功不是一種基因,是九十九分堅持和那麼一丟丟的運氣。


說「成功人士往往一直成功,而失敗人士難以扭轉失敗」這話有點兒絕對,但從概率上來說,確實如此。換一句描述:「成功的人往往會更加成功,而成敗的人往往會更加失敗」可能會更準確一些。大家都知道馬太效應。這種現象也可以稱為人生中的馬太效應。成功的人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而失敗的人則是完全相反的惡性循環。在惡性循環的狀態下,假如不及時「止損」,則這種惡性狀態極有可能持續。

我們如何走下一步,往往取決於當前這一步走得怎麼樣,是否有回報。如果當前這一步踩准了,讓你初步嘗到了成功的甜頭,這種成就感會激勵你下一步邁得更加踏實有力,你也會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並對自己的決策全力以赴。同時,因為你之前的付出讓你有了回報,因此在走下一步的時候,你也有信心、有意願投入更多的付出,以獲取更大的回報。你從當前所獲得的回報+自信=更有力的下一步,你也會從未來的付出當中收穫更多。

而對於失敗的人,一開始就踩錯點了,這讓他們開始懷疑自己,並猶豫不決。正是這種懷疑的心態,會讓他們在下一步的行動中變得猶豫不決,始終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因為他們擔心的是會像上一次的失敗那樣,重蹈覆轍,付出那麼多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因此也就不願意全力以赴。而正是這種懷疑+猶豫=又一次失敗。失敗從一開始就已經在醞釀之中。

舉例來說:小王打算做生意,但不知道好不好做,想先花100塊錢嘗試著販了兩筐蘋果,結果賺了50塊,這讓他很有自信。第二天他花了200塊販蘋果,結果賺了100塊。他的自信心越來越強,對水果這一行的門道了解得越來越多,結果生意越大越大。這是一種正循環。小李也打算做生意,也不知道好不好做,也想花100塊販水果。結果行情不好,虧了。後來嘗試著販蔬菜,又虧了。接連虧損幾次,對他自信心嚴重打出,他已經從此不再打算做生意了,還是回家老老實實待著吧。這是一種負面的惡性循環。

今年6月份的時候,我與一個在線諮詢APP平台合作,開展嘗試性的在線生涯諮詢。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淺層次的溝通方式是基本上沒有可能完全解決一個人的問題的。所以我在諮詢之前就已經向各位來詢者明示:

因為當時是體驗性諮詢,收費僅僅1元,只是溝通引導,不保證能解決問題。而且,限於當時那種諮詢形式,客戶所提供的資料極其有限,且溝通時間也不允許(系統有溝通時間限制),所以沒有辦法做到全方位了解。有一個來自內地小縣城女性客戶,年齡30+,畢業後換過好幾份工作,皆不如意,沒有積累任何一技之長。後來結婚生子,已有兩年未上班。這樣的客戶,我們一般是列為疑難雜症,解決的難度非常大。我和她溝通了一個多小時,其實她想要的答案只有一個:我已經耽誤了這麼多年,請給我一個可以快速成功的捷徑,以彌補之前那麼多年的損失(想必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吧?)。但是,我真的真的沒有辦法給她。她後來一直在追問,她適合幹什麼,怎樣才能快速成功,我都無法答覆她。她後來表現出了很強烈的不滿意。我對她說,如果你覺得這一個小時的溝通對你沒有收穫,我可以給你免單。她說她不滿意,於是我就給她免了單,把1 塊錢退給了她。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當一個人在各個方面嘗試多次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的時候,她就會嚴重懷疑自己的付出。而實際上,沒有付出,是註定不可能有收穫的。尤其是當她的自身基礎(她的思想、她的心態、她的成就動機)已經被逐步殘蝕的時候,就需要更大的付出來挽回敗局。但因為她此前的經歷已經讓她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既然我付出與不付出,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麼,我為什麼要一下子付出這麼多呢?所以,當現實需要她再次付出,而且是以倍增的方式付出的時候,她就更沒有辦法接受了,她所期望中的成功也永遠不可能到來。

付出=找死。不付出=等死。無論怎樣都是死。那麼,惡性循環,由此而生。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走在失敗道路上的人而言,若不及時合理止損,以後想再想挽回局面,就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機會成本。


成功疊加出的自信。

不會畏手畏腳。

越怕越做。越做越錯。越錯越怕。


有些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一事無成(一件事也沒有辦成功過),

你每做成功一件事你的自信就會增加一份,

自信越來越多也就會相信自己能做好的事越來越多,

所以就越來越成功,就醬~


從上小學起,老師就告訴我們「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為什麼我失敗了100次,卻還沒有成功呢?

難道是我失敗的次數還不夠多,所以還沒有生出成功來?難道一定要像肯德基爺爺那樣,被拒絕1009次後,在第1010次才能取得成功?或者像愛迪生髮明電燈那樣,必須先經過1600次的試驗,一次都不能少?可是,我的人生能有多少1009次啊,萬一我嘗試了第1010次,還是沒有成功呢,我該怎麼辦?我迷惑了。

如果現在我告訴你一個最新發現,愛迪生最後的成功不是由於前面1600次的失敗導致的,你會不會很開心?

前面的失敗和最後的成功,只能表明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卻不是因果關係。事情一先一後發生,如果後面是果,前面就一定是因嗎?難道我們會說因為他前面失敗了多少次,所以他這次成功了?難道如果你今天穿了件紅色T恤去參加面試並通過了,你會說是因為你穿了紅色T恤,所以面試才成功的嗎?那只是巧合罷了。而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誤把先後當因果。

可能有人會說:「失敗和成功就是有關係,這是量變引起質變!」

我暈,不知道客官你想過沒有,這些量都是錯誤的量,難道你認為錯誤的量積累到一定程度能夠帶來正確的質?你確定那是質變,而不是變質?給你一袋玉米,難道你能做出一束百合花,而不是一盤爆米花?

愛迪生成功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和合適的材料(碳絲),如果他沒有找到,即使再試驗1600次,他也不會取得成功。換句話說,如果他一開始就用對了材料,或許第一次就能成功,根本不需要那上千次的失敗。

——從失敗中還是可以吸取教訓的嘛。

——可以嗎?

假設你經營一家咖啡店,生意慘淡。現在請你告訴我,地理環境,店鋪裝修,咖啡口感,營銷模式,客戶定位……你能準確說出具體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嗎?找准錯誤都這麼難,又談何改正呢?好,就算很幸運,你找到了錯誤,更正了,下次又出現了其他錯誤呢?好想弱弱的問一句,錯誤千千萬,如果每次的錯誤都不一樣,您還準備再改多少次?可憐您這小心臟啊!

——有解決方法嗎?

——當然!

英國銀行協會培訓員工鑒別假鈔的方法,是讓員工們在培訓期間反覆且只能接觸真鈔,因為假鈔方式多種多樣,翻新的速度比翻書的速度還快,等你剛學完第三季,人家早就印出第五季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員工習慣真鈔的感覺,面對假鈔一眼就能識破,可謂火眼金睛啊!

「快樂足球」教練——博拉·米盧蒂諾維奇,帶領國家隊時從不患得患失,不去糾結於為什麼會失誤,他只是把以往那些精彩進球片段放給隊員們看。結果呢,他成為了世界足球史上唯一一位連續四屆率領不同國家隊進入世界盃16強的「神奇教練」!

《紐約時報》做過統計:首戰失利的人成功概率並不比那些從未嘗試過的新人高。(愛迪生可是做過1600次試驗,據概率論,他的成功概率並不高。)反覆的失敗並不能對成功起到什麼幫助,真正能幫助你的從來都不是那些失敗的教訓,失敗只能告訴你這麼做不對,卻永遠無法告訴你怎樣做才是對的,而成功靠的是正確的思維和方法。所以,只有成功的經驗能告訴你——怎樣做才是對的,這或許也是那麼多成功人士喜歡寫成功日記的原因吧,這才叫量變引起質變呢。因此,應該說,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說到愛迪生,想起他的一句名言,關於這句名言有沒有後半句,網上曾爭得如火如荼,有很多關於它的闢謠與反闢謠,現將英文原版奉上: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因此,一個「天才」往往只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做了所有他或她的功課。)

上面括弧內是谷歌翻譯的結果,我不是來闢謠的,不解釋,大家自己體會。


分享一個經濟學小常識吧,有一個名詞叫做 貧困陷阱

所謂「貧困陷阱」,通常地講是指這樣一種情況,處於貧困狀態的個人、家庭、群體、區域等主體或單元由於貧困而不斷地再生產出貧困,長期處於貧困的惡性循環中而不能自拔。一旦掉進這種「貧困陷阱」,要想從裡邊跳出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在知乎總是聽到「中等收入陷阱」這個詞,反而很少見到「貧困陷阱」的討論。

以下摘自百度的這段話我認為更符合多數人的情況:

「貧困陷阱」為什麼能夠相對地把人鎖定在貧困中,其基本原理是這樣的:

1.因為你窮,你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資本的退化;

2.因為你窮,你就缺少物質資本的投入,許多賺錢的機會因而與你無緣;

3.因為你窮,就限制了你的活動範圍和自由,因而使你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而日益邊緣化;

4.因為你窮,就可能影響你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從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城市蟻族」 我認為都是屬於落入貧困陷阱的人。大家都知道改革開放讓階級流動性的大門開啟,而時至今日已然只剩幾線縫隙。普通人最可怕的問題並不在於信息匱乏、性格、心態、資源這些東西,而是在於你的試錯機會究竟有幾次?

另外還有一些心理學案例,我忘記叫什麼了以後看到補回去。

內容是,將孩子們隨機分組,給予不同暗示——「你是優等生」、和「你是差生」,最終就是會導致那些被稱作差生的孩子越來越差,而被稱作優等生給予積極鼓勵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可見無論是從心理學還是經濟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答案都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吧。


引出了一大波灌雞湯的。但把「心靈雞湯」基因化,我還是頭一次見。

成功人士大多是經過很多次嘗試的失敗而造就出的成功。

知乎上經常出現個詞:倖存者偏差。

那些人的成功放大了他的成功,而他的失敗則被你選擇性的忽略了。

如果他人生初始很多次都失敗,而最終一次成功,則被認為終生成功;

如果他一生都在經歷挫折和失敗,而最終一次失敗,則被人們認為是失敗者。

政史:

劉邦

項羽

紅軍

經商:

雷軍

周鴻禕

科學:

愛迪生

「有的人,是把一件事兒幹了十幾年,就像李想和馬化騰、李彥宏、馬雲。一門深入,需要機緣配合。有的人,是十幾年幹了很多事兒,受挫不斷,但不必急,最後碰上一件事,就能把之前的教訓都用上,後來居上,大器晚成」。

「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葯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葯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葯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尫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藉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於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


首先是自身心態,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成功的人更有自信,也就更願意去嘗試新的方法。而失敗的人會更小心翼翼,更加看中結果。想要成功的渴望超過了這個事情的本身。功利性太強的時候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其次是外界條件,一個每天討論華爾街、矽谷的人不會和一個每天只知道宅家裡打遊戲的人玩到一起,成功的人周圍往往聚集了和他們一樣成功的人。不可否認這些朋友會給人莫大的影響,行為方式,思考方式,甚至是社會關係。雖然總說外界的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一個經常失敗的人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不上知乎就可以成功了


心智。


再典型不過的 倖存者偏差


首先,這個是個偽命題,上來就給個立論啦?

再看看倖存者偏差,你看看成功者裡頭,一直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呢....

題主,這個問題的答案怎麼會是你想要的....問題本身都歪了啦...


道理其實很簡單。

資本家知道吧?資本家的失敗率是極低的,而且子孫綿延不絕。

什麼?你說我胡說八道?

拜託,你別把資本家和企業家搞混了。企業家是自己經營一個企業和品牌,本質上只是拿拿高薪工資的打工仔,比如喬布斯就是個企業家,而資本家負責的是資本運作,他只要把資本轉起來就行了,十個項目,先不說至少成功一半,就算只有一個,也是容易反敗為勝的,而他,只需要躺著數錢就行了。比如巴菲特,比如李嘉誠,比如孫正義,他們都是資本家。你看孫正義收購Sprint虧得跟孫子一樣,還不是啥事兒沒有么?

再回到問題上來。

儘管資本家和企業家都算成功人士,但是既然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成功人士和失敗人士,那麼所有人口就全部只能這樣劃分成兩種人。那麼,很顯然,成功人士就可以像資本家一樣運作他的資本,通過種種手段,總是穩賺不賠而且越來越成功,失敗人士則越來越失敗。

究其原因,失敗人士難以獲取我們常講的生產資料,這樣他們就無法進行生產和再生產,轉變為成功人士,而成功人士,只要有一點的生產資料,就可以投入生產,具體的生產效率取決於成功人士的良心。當然,我們都知道,資本家的良心都是大大的壞的,惟利是圖,為了錢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成功人士越來越成功了吧?


失敗者是長期失敗造成的習得性無助,成功者是長期成功的習慣。


性格,資源是成功的top2因素。

性格決定命運

資源就是投胎學,你無法掌控。

努力程度往往是性格和資源(眼界)的產物,而智商是小概率的天賜。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往往就那麼幾個關鍵的節點,那個節點的選擇,往往決定你能不能上一個更高的平台。很多成功人士就是關鍵時刻做對了幾次正確的選擇。

但是平時的努力(性格)和資源(家境)決定了你在關鍵時刻是否擁有選擇的資本。


拋開倖存者偏差。

成功人士相信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都是可變的,他們以更好的覺察力、更強的執行力來使自己不斷趨於完美;

而一般人卻傾向於一切都是固化的,過分依賴外界,而極少從自身尋找癥結所在。


推薦閱讀:

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怎麼辦?
如何有效地應付父母「別人家的小孩比你強」這種論調?
先天重要還是後天重要?
和身邊很多依賴朋友家人的女生相比,我們獨立要強好學,相貌也不差,為何感覺過得越發辛苦不如她們?
難道是我太冷漠了? 現在對什麼都不關心

TAG:成功 | 人生 | 失敗 | 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