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王守仁不像民國時期那樣被大眾熟知?

聽過好幾個人說民國時期王守仁是如何任何的婦孺皆知,現在為什麼沒有那樣的知名度,而他的功績又確實是非常的高的呢?


謝邀。

百年之前婦孺皆知一說毫無依據。

一百零四年前,清末預備立憲清單里,文教方面有推廣識字率一項,當時清政府的計劃是7年後讓識字率達到1%,9年後5%。

這個「識字率」的要求是明白字義,明白字義跟理解王陽明的心學體系恐怕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在前現代社會裡,所有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哲學討論,永遠是上層階級的智力遊戲。


民國時王守仁多麼有名我不清楚,但是現在他的知名度其實並不低,我就認識好幾個把《傳習錄》奉為人生指南的。可見王先生的擁躉並不罕見。

我的高中政治老師,就是一個王守仁的粉絲,上課的時候經常跟我們講王守仁,可惜她是個東北人(yín),所以她每次說的其實都是王手淫……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王先生總有一種欲求不滿的感覺。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1517年王陽明剿匪之後建立,他以「崇尚禮義」之意取其名。

縣城最有名的山叫之前叫觀音山,後世之人為紀念王陽明改名為陽嶺,其上還有陽明湖,陽山,現在縣城也有陽明路,縣裡還有兩處他的碑文真跡。

上面這段介紹,講的是我的家鄉,中國十大竹鄉之一的崇義。

按理說如果一個地方出過一個比較有名的人,並且在這裡還有一些事迹流傳,本地人在介紹這個地方的時候,一般都會驕傲的提起,可是據我了解,我們家鄉人跟別人介紹我們縣城的時候,很少會著重去提起王陽明這個人,從這點也可以說明,對王陽明這個人並且熟悉他事迹的人真的不是很多,提起來可能也很少人能夠接得上話,所以大家才不會去提。

就拿我來說,從小到大,除了自己看書知道這個人的一些事迹和影響之外,我在家鄉本地,就很少聽到有人跟我說起王陽明的事,只會在上面提到的那些地方玩的時候,才會偶爾有人感慨一下。

至於題主說的民國時期,王陽明是婦孺皆知,我覺得蔣委員長有很大功勞,因為他就非常推崇王陽明,所以現在在台灣,王陽明的知名度都比大陸高很多,台灣也有非常多地名以王陽明的名字命名。

再來回答一下題主的疑問,其實一個人的知名度跟他的功績是否偉大,本身就沒有特別大關聯的。

最主要的,還是看推崇他的人多不多,推崇他的人有沒有名。

在民國,推崇王陽明的人本身就多,而且還有老蔣,他就是當時王學的第一大信徒,他們又有話語權,所以知道他的人自然就多了。

在現在,都在說唯物主義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什麼的,提到古代的一些大賢們很多人都是半臉不屑,覺得都是過時的老古董了,而本身他又是蔣委員長推崇的人,自然很多人在建國後有意無意的會去跳過這個人,這從我們的歷史課本就可以看出來,所以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也都正常了。

不過最近幾年王陽明在大陸倒是也開始火了起來,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那本紅遍全國的《明朝那些事兒》,如果不是當年明月把他譽為「明朝第一牛人」,我還真不認為會有那麼多人關注他、討論他,更別說掀起「心學」研究熱這些東西了。

再提一句,我前段時間去維基百科看他的資料,看到一句話感觸很大——「二十七歲,他在讀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講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於是王陽明開始懊悔以前讀書雖然勤奮卻無所得,都是因為自己過於貪圖讀書的速度。」

連王陽明這樣的聖人在二十七歲都還要重新勉勵自己,我們又有什麼事情從現在開始做會覺得遲呢?


你所謂的在民國知名,是在民國知識分子中比較知名。你所謂的現在不知名,是在現在整個社會中不知名。

對比的範圍就不對。


與您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文成公以練金純度相近而分量不同做比解聖賢才有不同而其德相近,後有弟子認為孔子的「分量」似乎有點輕,文成公說莫要為聖人爭分量,其要在看聖賢的「純度」。莫要為了「分量」,學些異端邪說,品性日趨下流。

真是直指其弟子之病,也點透了修學的三昧。

聖賢之說,其要在德行的純粹,聞名與否只怕還是未出「爭分量」的窠臼,回過頭來想想,恐怕這是在為自己「爭分量」吧?

文成公在世時其學術已然遭到舊學士大夫的強烈批判,其不但不以為意,反以為喜,以為這些批判正可激發有意於聖學者對聖學的探討,從而一掃學界支離因循的沉痾。你看,他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分量,我們又何必著急?

我們要追求的,是聖賢相傳的薪火血脈,不是個人的浮沉。身與道合,自身的顯隱窮通並不在乎。身可顯揚,那就修齊治平,鼓動海內探討聖賢學術;身居晦暗之世,則藏諸名山,替天下傳續道統。

最後以文成公自己的一句話結尾:

天下信之不為多,一人信之不為少。

安好。

末學 敬奉


怎麼可能,我爺爺當年考縣裡第一,他都不知道有這麼一號人

到時我們這代人,初中課本就開始批判唯心主義代表人物,王陽明一個,貝克特大主教一個費爾巴哈一個。

熬過政治考試的都認識他吧。

民國我們縣四大家族佔一半名額,除了這幾位,估計沒誰認識王陽明。

這題目問的有點反智


王陽明餘姚人,蔣介石奉化人,兩地同屬寧波。蔣介石想讓婦孺皆知他這位鄉先賢,可惜沒做到。所以題主講的情況不存在。


自民國到現在,對王守仁婦孺皆知,估計只能用在我們餘姚吧,畢竟是家鄉人。

在市區就有一個王陽明故居和新建伯的牌坊,也有新建路和陽明中學,想不知道都難。

話雖如此,正真去了解陽明先生的詳細事迹和學說、成就的人還是為數不多的。不信?你問一個買菜的大媽王守仁是誰,她絕對會說是不是賣十三香(王守義)那個……


以下摘自知乎已有某答案 民國時期識字率不到20%,一個現在還需要研究的儒學家及其思想你告訴我在當年他婦孺皆知?

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頁,表3及下方文字。193頁注釋說表3該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文件。

「經常被引用的卜凱在30年代初期對中國農村的調查,很可能提供更可靠的估計,但他的調查不是專門集中研究貧窮和落後的邊區。他的數據來自對22個省中308個縣進行的抽樣調查,說明在7歲以上的人口中,只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夠讀懂一封簡單信件的文化水平。」

——同上書,195頁


因為王守義搶了風頭?


王學的哲學思想,在近代知識分子眼中的地位就如同腎6一樣,是一種輕奢侈品。讀過書多多少少能說上個名字,因為王學本身有朗朗上口的口訣,使其在理解範疇特別"接地氣",然而就算如此,受眾面也不過上過私塾的人群,近代歷史中大多數知道的能與其相關人物鏈接也不過陶行知和東鄉平八兩件事情而以。

最後,考慮民國信息大眾媒體傳播途徑(評書戲曲等),我個人認為王守仁如果真的婦孺皆知,一定是沾了比他更婦孺皆知的寧王和才子唐伯虎的光~


一個文盲率80%以上的時代對一個沒在演義評書里出現過的古人有很高認知度?這TM在逗我

那年頭分得清關張趙馬黃的名和字都是妥妥的見聞廣博,知道李世民不是唐朝開國皇帝的就得算民間歷史達人了,還王陽明,搞笑


因為

1.陽明心學與唯物主義意識形態衝突。

2.宇宙第一大黨基於曾為妾(匪)身的經歷,對歷史上所有的農民起義均持過譽立場,如太平天國,李闖……相反對曾經鎮壓或企圖鎮壓這些流民起義的官員持批判態度。

3.參見孔廟孔林在所謂前三十年中的待遇。

4.蔣公是王守仁的超級粉絲,日本明治維新以降高官士人無不是陽明粉絲。一生低首拜陽明即是寫照。

5.光陰荏苒,流寇坐莊久了,自然知道需要維穩,自然要弘揚傳統文化,畢竟心態不一樣了,所以有了孔子學院(有人很覺得毛牛逼,為啥不叫毛學院?你當主政者SB乎),陽明老先生也就重出江湖了。


我是單純來噴回答這道題的那些無腦噴子的。你們各種噴唯物主義導致了王陽明建國後不宣傳,可是為什麼就不稍微動一下你們那可憐的小腦仁?還是擔心動一下怕把腦仁從鼻孔中掉出來?王陽明在清朝沒有婦孺皆知,在民國沒有婦孺皆知,憑什麼必須現在就得婦孺皆知?他的學說為國家民族做出什麼指導性貢獻了,憑什麼必須動用國家機器來宣傳?就因為你們喜歡?狗粉邏輯。


識字的少,說書的就多,沒幾個說書的回去說王守仁


原因很簡單。

因為: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應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應反對。」

---毛澤東。

所以,

誰讓王守仁有一個非常崇拜他的姓蔣的小同鄉呢?

同樣的,

你問問一個小學生,你知道魯迅嗎?

再問問一個小學生,你知道胡適嗎?

效果是一樣一樣的。


因為有了毛,王陽明自然被打壓。我記得高中哲學課本講了王陽明,不過是反例。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課本上說,這是意識決定物質,不從實際出發。

現在在我看來,課本都是扯淡。你不看此花,你怎麼知道此花存在?

其實王陽明真乃千年中少見完人。著書立說傳萬代,治國理政打天下。一首俯首拜陽明。

課本里抑唯心,揚唯物,西方很多哲學家也是被忽略的


說那個時候,有哪個戲曲裡面有出場的人的知名度高,我還會信一下


現在在餘姚還是婦孺皆知的,因為餘姚最大的鄉鎮是陽明街道,繁華的路是陽明東路陽明西路,還有陽明小學、陽明中學、陽明公寓、陽明公園、各種陽明點點點點


跟民國初期的「新思想」學潮有關。午休,晚點來答此題。

雖然題主提的問題並不嚴謹,而且詞不達意,但是大意還是明白的。

我看完了所有答案,覺得大部分人並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一部分答案一味的把責任推到 文革 是不公正的。

在民國初期,新思想大量湧入國內,爆發了幾次學潮,標杆事件就是「五四運動」。

新思潮中,大家所推崇的,是從西方國家所宣揚的「實用主義」即「以科學的思想看待問題」。

在新學潮的洪流里,魯迅、胡適等人大力普及的白話文,及胡適先生所宣揚的」辯證思想「,較為大眾所接受,這些都讓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格物致知「等理念淪為」舊文化「的一種。

引用幾段胡適先生的話:

沒有學理做工具,就如同王陽明對著竹子痴坐,妄想」格物「,那是做不到的事,種種學說和主義,有了許多學理做材料,見了具體的問題,方才能尋出一個解決的方法。

——摘自胡適先生的《問題與主義》

第二階段(1500~1700)又有王陽明學派的神秘主義的復活,陽明的唯心哲學在中國和日本都有很大的實力,這兩個學派,雖然都是明白(地)反佛教,卻從來沒有完全脫掉中古中國佛教時代傳下來的」宗教性「的人生觀。

—— 摘自胡適先生在英國康橋大學的演講詞《中國近一千年是停滯不進步的嗎》

但是!!!!!!

在胡適先生的文化大拿前輩中,有一位,還是相當推崇王陽明的,這位就是 梁啟超

梁啟超在其所著《讀書指南》寫到:

《傳習錄》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攻,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攻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可見即使在當時也有不一樣的爭論。民國時期新思想的多元化猶似春秋時期。

好了不多侃了。。再侃到春秋就太遠了。。。

個人理解,」婦孺皆知「不至於,但是在民國時期的文化大拿中,《傳習錄》與《論語》、《史記》、《荀子》、《詩經》等諸多國學經典都屬於普及書目,這就像是我小時候讀的《海底兩萬里》、《格列佛遊記》一樣。

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文化氛圍是從民國到如今歷經百年沉澱下來的東西,我們能選擇的書目及可以看到的東西,遠遠多於民國時期,王陽明的心學,也只是天地一沙鷗。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大齡中二青年?
為什麼古代富人家裡的丫鬟或是下人都會死心塌地對他們的主子好?
在地理大發現時期(大航海時代),海盜是怎麼在茫茫大海上發現鎖定和攻擊目標的?
什麼原因使西方藝術以裸體為美?
為什麼正義必定戰勝邪惡?

TAG:明朝 | 歷史 | 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