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抗拒走出舒適區的心理該如何改變?
以前是懶得走出舒適區,若事實非要我去那麼做我也會主動去做,而受挫後的現在是有明確的較堅定的走出舒適區的心態,並為此找出大量似乎合理的理由。應該怎麼做?
脫離目的談方法都是耍流氓,「走出去」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方法,但前提它是個方法,本身不存在正確性。有目標的「走出」叫做進取,沒目標的「走出」叫做逃避——逃避「不思進取」的輿論壓力和負罪感。有的人對風險博弈有了認知,了解自己將進行的付出了預期收益,從而得到「走出去是正確的"。更多的人是在勵志文學、親朋好友的輿論影響下得到的「走出去是正確的」……從過程上來看,這應該叫做——洗腦。哦,說到這個問題最經典的一句反駁是「不試試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說得很對,不下水怎麼學得會游泳?但是前提是你有了目標——想學會游泳——然後再下水吧?怎麼沒有人往火堆里蹦呢?怎麼沒有人往釘子上踩呢?另外一種情況,已經有了充足的預計和慾望,但是「害怕風險」。個人覺得這種情況需要的是更多的理性而不是「衝動」。衝動是一種情緒,別人不能施加給你,而且作為情緒它很不穩定,遇到挫敗後會更容易轉向另一個極端。理性擇會告訴你走出去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會告訴你你止損的底線在哪裡而不是輕易的放棄或是一條道跑到黑。
變得卓越不是要離開舒適區,而是重建你的舒適區
1
春節剛過,發現自己正往唐朝美女路線發展的Jane一邊感嘆「每逢佳節胖三斤」,一邊制定了嚴格的減肥計劃。
每天各種運動各種節食各種自虐。
不到倆月,成功甩肉10斤整。
她鬆了口氣,這下可以悠著點來了。結果鬆懈沒多久,便又胖回去好幾斤。
這種情況早已不是第一次!
Jane發現,她的體重總在一個非理想區間上下反彈,如同進入了「減肥死循環」模式。
2
不想浪費業餘時間的Simon,曾經制訂了N個自學計劃,英語、吉他、編程……
但每次都是扎鞋不拴繩結,半途而廢。
這回他想學書法。
為了擺脫這種掰棒子式的「死循環」,他痛下決心,報名參加書法班。
自己花了錢,又有一幫子人扎堆學,應該能堅持。
後來,他果然堅持到書法班結業了。
但結業對他來說也就是結束。現在他家的毛筆跟墨汁簡直就是牛郎織女,一年難得一相逢。
3
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為什麼殊途同歸?
原因很簡單:人類有一種天性,就是追求快樂與舒適,逃避痛苦與艱辛。長久地離開舒適區,是違背天性的行為。
不是沒人能做到(比如苦行僧),但太少。對多數人來說,長久離開舒適區,是不可持續的艱難行為。
談及這個話題,緣於最近好些公眾號爆文都在說「刻意練習才能成為專家」、「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
核心觀點就是:離開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進行大量的刻意訓練,才能讓你成為專家或天才。
這種觀點當然沒錯。但卻相當於不開藥方光把脈。
因為關於反覆訓練大量練習的重要性,古人的勸誡早已不勝枚舉,而且雅俗共賞——
俗的:「功到自然成」、「功多藝熟」、「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拳不離口,曲不離手」。
雅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可為什麼古往今來,大多數人還是沒能成為高手?
真正的問題不是大家不知道刻意練習的價值和意義,而是大多數人根本無法長期堅持做這種刻意練習。
因為,長久地離開舒適區,除了苦行僧,對於絕大多數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啊!
所以才會出現本文開頭所說的各種「死循環」。
這種不能持續堅持的刻意訓練,對你的人生幾乎沒有意義。
4
那麼你一定會問了,難道愉快地呆在舒適區,也能成為高手?天底下會有這等好事么?
醉愛君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你:事實就、是、這、樣!而且只、能、是、這、樣!
任何一個領域裡的頂尖高手或專家,都不可能靠著把自己從舒適區永久放逐而成功。恰恰相反,他們只是重建了新的舒適區,並且讓自己在這個新的舒適區里長久地呆下去,最後才成為了絕世高手的。
變得卓越並不是要離開舒適區,而是重建你的舒適區。
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努力—放棄—再努力—再放棄的「死循環」。
5
拿減肥來說,重建舒適區,避免「死循環」的辦法,是在減肥初見成效後,學會享受減肥帶來的快樂——脫離好吃懶動的舊舒適區,進入身體更輕盈、更有活力、回頭率提高、可以嘗試更多新衣服的新舒適區。
對於學習和工作來說,重建舒適區的方法更是簡單至極:找到你熱愛的事物!
關於這一點,喬老爺子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就曾一語道破:
你一定要找到你所熱愛的。這對你的事業是這樣,對你的愛人也是如此。你的事業將會佔據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你真正得到滿足的唯一途徑就是去做你堅信是偉大的事業。而做偉大的事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你所作的一切。
找到你熱愛的事物,追求卓越就會變得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充滿趣味和挑戰,即使別人眼裡枯燥的重複練習,也一定會讓你興緻盎然樂此不疲。
如果重複的練習在你眼裡真的只剩枯燥,那這事肯定不會是你的熱愛所在。
有哪個遊戲迷會覺得,通宵熬夜反覆打同一個遊戲,是一件遠離了舒適區的枯燥乏味之事?
6
看看那些非凡人士是怎麼做的,就知道此言不虛。
嚴歌苓說:「寫作對我不是一種工作,是一種需要。」於是她的筆下寫盡人間滄桑紅塵繁華。
《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蘭德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於是他不惜拋家棄子去追逐噩運般的夢想。
納粹魁酋希特勒,自殺前不久身處暗堡之中,絕望的命運等在前方,視力嚴重衰退,仍然騰出時間拿著放大鏡堅持看書。撇開其罪行就事而論,末日即將來臨還費這個勁看書,如果不是真愛大可不必。
幾乎可以說,所有的工作狂,都是成功地重建了舒適區的人。在他們看來,輕鬆愜意地休閑,並不是一件多麼舒適的事,只有呆在旁人看似無趣的工作中,才會讓他們感到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不瘋魔,不成活。如果沒有超越興趣之上的強烈熱愛作為不竭的內驅力,誰是單靠自律就做到堅持不懈地自我磨礪的?
好吧,高考衝刺式的短期刻苦自律,確實很多人咬著牙關能夠做到。但是,如果缺少了熱愛和信念作支撐,誰能把自己的整個人生變成一場沒有終點的高考?誰又能終身死磕自己了無興趣的知識與技能?
7
講真,學習區和舒適區雖不是天然對立的,但是自律也是必須的。
至少在你把學習區重建為舒適區的過程中,需要你用自律去克服某些不舒適,直至習慣。當自律成為一種習慣,再用它去澆灌熱愛之花,你就能收穫一片意想不到的風景。
人是習慣的動物。說到底,習慣也是一種喜愛和依賴。
當然,在你的興趣還沒有達到熱愛的程度之前,注意,千萬不要在一開始就用力過猛。這就像你不能對一個還沒進入熱戀期的姑娘過度表白一樣,急於求成只會嚇跑了你的所愛。
就如毛澤東自箴聯所說:「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苟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習慣加熱愛,卓越自然來。
---------------
男人必修、女人選修的原創號:【無讀不丈夫】(wudubzf)
——以男士角度、紳士風度、入世態度,寫有趣味、有品味、有回味的好文章!
無讀不丈夫,有緣皆朋友!
http://weixin.qq.com/r/KEjF3avE2famre__9x06 (二維碼自動識別)
同意另一個答主的答案www,可是他關閉的評論……
加幾句吧:題主的說法不完全,這些項目題主達到了嗎?
(1)題主對自己的思考能力有自信,認為自己對機會的預感沒錯。(2)題主認為改變了就會更好。(3)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不理想。(4)身邊的人討厭自己這樣子。——————————————我想要對題主說的:(1)一次受挫不代表行為模式不對。(2)思考一下,其它模式是否會導致類似嚴重的錯誤?(3)是否有精力應對變得的模式的特殊問題?下面是做法:(1)培養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先事先了解再反應。(2)多觀察那些人的生活。(3)結果確定後立刻反應,同時留一條後路。哈哈~~快看圖!!推薦《哈佛幸福公開課》第十課《How To Change》萌萌噠教授為了走出舒適區——培養自己女性化的一面(對!我沒寫錯。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嘛)在一次公開課上穿上學生送的(就是圖片上的那件)緊身衣 (?òωó?)
在quora看到這個問題,有個哥們的回答很有意思,搬運工。
原問題https://www.quora.com/How-can-I-come-out-of-my-comfort-zone
我怎樣才能逃出自己的舒適區?
做一次咖啡挑戰。
去任意一家主流的連鎖咖啡館——比如說星巴克——然後在結賬的時候要求打1折。
這聽起來很簡單。這也確實很簡單。但是不容易做到。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的時候我想,「當然我可以做到。」但是我沒做到。幾個星期過去了,儘管我一直想做,但是它毫無進展。如果你真的想做,只是覺得你能逃出舒適區不代表你逃出了舒適區。
但是有一天我就是決定要去做那件事了。我受夠了無法完成它。
我去了星巴克,我告訴我自己我就是要完成它。。。但隨後我覺得不安。
非常的不安。我沒料到會如此的不安。
我覺得不安,因為沒有任何理由的要求打折,這是「錯誤」的。因為這也是挑戰的一部分。你要求打折,然後人家問你為啥,然後你只能說,「就是想問問。」找個理由結束掉這次挑戰。
然後我後面越來越多的人在排隊。我就覺得更不安了。他們會怎麼想我?他們會不會覺得我神經病?他們笑話我怎麼辦?
我點了我經常點的東西,然後她告訴我多少錢。
我猶豫了。
我笑了。
我沒問。
我把卡放進刷卡機,覺得好失落。
我曾經如此的想那樣做。。。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了不去做。指責自己因為不安而沒有去做是很容易的,但是我知道更好的方法。
我不配擁有那杯咖啡,但是我端著它在星巴克坐了下來,開始寫東西。
我很沉重。我很生氣。我對我自己很失望,我好像甚至都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
但是接下來我已經受夠了我的困境。我想去做一些對我來說困難的事情。
「我要去完成它,」我對自己說。
我離開了星巴克,離開了商業街,然後穿過馬路去了 Costa Coffee,在英國這裡挺受歡迎的連鎖咖啡店。
「我要去完成它,」我又一次的告訴自己。我不斷的告訴自己。我必須不斷的告訴自己因為我不能再那樣的失望了。
我排隊。然後我覺得不安。但是這一次我已經準備好面對這不安了,我更加準備好了做自己的決定。
到處是人。服務的人,坐著的人,我後面的人。特么的為什麼這裡這麼多人?
她告訴我咖啡多少錢。
我猶豫了。
我讓她重複一下價格。我想儘可能的推遲這個挑戰。
她又說了一遍。
我猶豫了。
我笑了。
「能給我打個1折嗎?」
「什麼?」
「能給我打個1折嗎?」
「呃。。。為什麼呢?」
「沒什麼原因。就是問一下。」
「額。。。哦,不,抱歉,我們確實不能。。。」
「沒關係。」我說。
我完成了。
我很不舒服,很尷尬,和她的談話要比我預期的長得多。。。但我完成了。
我端著杯咖啡坐下來,我沒料到這麼久以來,頭一次如此的精力充沛。
我就這麼坐著,就這樣。快樂著。
然後我就就想,
「我還能做點啥呢?」
應邀!我也抗拒,不需要罷了。這樣真的去動作的可能更冷靜更安全更在可控範圍內甚至對未來有更大好處。走出安全範圍莫過於人際,事業,親密關係上,時候到了,老天會安排,之前努力做好自己夠了。能維持很多時候也更是幸福。新春快樂!
偉大都是被逼出來的
當我們在談論偉大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偉大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偉大再大,也要從小處著眼。所以,在討論如何變得偉大之前,不妨想想是什麼在幫助我們成長。
我想,大概是環境。試想一下,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主動尋求改變,一定是某種環境的壓力,迫使我們有了打破現狀的衝動,而這種衝動點燃的內在力量,才是成長。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帶來了什麼樣的壓力,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內在力量?
1.不舒服的環境
人心都是肉長的,動物的本性告訴我們,能吃能睡能做愛就夠了,因為這樣最舒服。但當人類有了思想,我們更希望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因為這樣才快樂。
顯然,為了得到更多,我們不得不為此作出努力,犧牲一些原本可以很舒服的時刻,讓自己變得不太舒服。
有人問,一定是這樣嗎?看一看你們家的旺財就知道了,一萬年前,它們在歐亞大陸上,是狼!
我想,人是環境的產物,這話大概也是不錯的。除去我們自己建立的道德和法律,優勝劣汰才是恆久不變的秩序。一旦你選擇了安逸,便喪失了改變的機會,這不是誰的錯,環境使然。如果你選擇了改變,也就間接地選擇了未知,代價是焦慮,這個過程叫做進化。
單就個體來講,為了活下去,每個人都不得不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或多或少,我們把這叫做成長。
2.跳出的壓力
現代心理學把人類感知外部世界並投射內心的呈像劃分為三個區域:
最裡面一圈,「舒適區」, 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情,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也就是我說的不太舒服。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知識或事情,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感覺最舒服的狀態自然是「舒適區」,因為在那裡我們毫無壓力,有一瞬間你甚至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但我想最安全的地方大概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吧。你有想過嗎?如果有一天人類滅絕了,你家旺財怎麼辦?
顯然,「舒適區」不宜久留,「恐慌區」呢?恐怕連逗留都有危險。所以,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的「學習區」慢慢變為「舒適區」,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3.擴大的力量
當發現「舒適區」在不知不覺中擴大的時候,我們好像已然忘記了當初要跳出的衝動,轉而發現,對於「舒適區」,也許「擴大」比「跳出」更貼切。
區別在哪?我想渴望成長的動力來源無外乎自身追求和社會期待,而擴大舒適區就意味著總是在自身追求和社會期待範圍之內。
也就是說,不符合自己追求和社會期待的事不值得嘗試,雖然它在「舒適區」之外,但對我來說不值得讓它進入我的「舒適區」。
比如你特別喜歡旺財,突然讓你去養豬,我猜你多半是不願意的。
所以擴大和跳出的根本區別在於,「擴大」是在原有圈子基礎上畫了一個更大的圈,而「跳出」其實是在原有圈子之外又畫了另一個圈,雖然都在「學習區」里,卻沒有交集。
要說在這兩個詞上較勁有什麼意義,大概是想說明:做你喜歡的,新的。
一個偉大的人,必定是一個自我管理能力極強的人,即便沒有任何人的逼迫,也會主動走出「舒適區」,自我成長,自我突破。
你說我沒那麼偉大,只要快樂。那我要說,如果吃飯睡覺就能讓你快樂,恭喜你。如果不能,逼自己一把,也許你能更快樂。
反觀生活,往往「不舒服」的感覺會讓我們心情沮喪,現在看來,也許只是你剛好走出了「舒適區」而已,如果能夠抓住機會,逆勢生長,也許等待你的,是從未想過的明天。
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待在某個地方、處於某種狀態是最舒服的,不用努力讓自己適應某個情境。竇文濤先生和何冰先生的舒適區是做個糙人和不與時代接軌、只是做演戲這件事情。為了宣傳他們不得不跨出舒適區半步,在保持自己原有狀態的同時,稍微接觸這些讓自己不那麼舒適的事情,反倒有擴展自己生活的樣子了。
你的舒適區是什麼?我的舒適區是自己待著,看書、看電影、做運動等等,只要不和別人交談我不熟悉的話題,不去和陌生人社交就好。
但是,有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跨出去和沒有能力跨出去,其實是兩回事。但是這兩回事又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不願意做,越不做越做不好,越做不好就更不願意做了。每個人的非舒適區其實就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造成不擅長的原因有:一是較少的接觸類似的事情,不習慣;二是自己的性格、生活環境、家庭背景、過去的經歷等等使自己反感這樣的環境或者事情。
思來想去,我自己的非舒適區其實是畏懼和優秀的陌生人交談,畏懼和不夠熟悉的人交換觀點。究其原因,一是我有完整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但是缺乏在人前表現的勇氣、自信和習慣;二是對於別人觀點的理解和反饋不能迅速完成,這涉及到知識儲備的多少了;三是我個人從小的生活習慣和背景導致我不願意過多的顯露自己,得到別人的目光不是我的必需品和炫耀的資本,甚至使我不夠舒服。
關於第三點,我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其實是一個愛在大人面前唱歌跳舞收穫掌聲的小孩子,至於後來我改變的性格和現在厭惡的一種狀態其實是從離開老家去城市讀幼兒園/小學開始的。在一個新的環境里,我缺乏鼓勵的聲音和目光聚焦的感覺,並且伴隨著某些不自知的自卑感,相當於一直把自己困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就無法積極地展示自己,越不展示就越缺乏這種能力,再有機會時就發現自己無法做好,以至於產生厭惡感。
這是我自己慢慢有自己舒適區的過程,其實竇文濤先生講述自己不喜歡拍攝宣傳片或者走紅毯是無法適應新事物的一種表現,也和他本人的隨性相關。
所以,建議題主能先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和非舒適區是什麼,尋找到產生這種區域的原因,試著分析各個原因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逐一突破。當然,這樣做有一個前提是有走出舒適區的需要,像我之後可能會從事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那麼必須讓自己努力走出去,如果是一個技術工作人員就不用非要強迫自己了。祝好。
人真的有自己的舒適區嗎?還是自己目前沒有能力做好呢?只是這種能力大概是基因裡帶來的。
主要是看你到底追求的是什麼,你是不是真的確定了!確定之後就是跳出你原本的舒適區去改變一下自己
從平常習慣狀態走向另外一個陌生狀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不是原子越遷,不是突變裂變。如果想法是發自內心的,那可能會持續發展。如果逼迫自己,需要精力和能量維護的想法段不能長久!還有,你的那種做法只會讓你體會到強迫式脫離舒適區後的非常可怕不舒服感覺!
推薦閱讀:
※25歲 這一年改變了你的哪些想法?
※被自己喜歡的人羞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身邊很有毅力的人都是什麼樣?
※在中國應試教育下,不認真讀書是不是一種錯誤?
※你覺得最悲涼的一句詩或一句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