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近代,軍隊中的弓弩最終被火槍所取代?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不少關於弓箭的回答。各類弓箭大神和歷史帝的描述都有理有據,讓我覺得我確實低估了弓箭的威力,也開始疑惑為何火槍取代了弓弩。

1。據說明代武舉考試,將佐開弓射箭120步,士兵100步為合格。明代一步合五量地尺即160cm,這個距離相當遠,與各種對於弓箭的描述和介紹也相吻合。 而火槍(以啟蒙時代典型的燧發滑膛槍brown bass為例)各國都要求士兵在80米,有時甚至是五十米才開始射擊,英軍在魁北克戰役時指揮官甚至直令步兵超近距離射擊。

2.關於弓箭的精確度.這個我覺得不需要質疑,知乎上有一個號稱90米射穿自行車車架的(威力也可見一斑) 而brown bass(原諒我只是業餘愛好者,乾貨匱乏) 在射擊100yard(合91.4米)目標時命中率只有52% 射擊200yard時 按照英國一位爵士的話說,「像射擊月亮一樣」。

3.射速問題,如果是精準直射,熟練的射手一分鐘可以做到5-6發(或許更高)的射速。弩也可以達到3-4發。而燧發槍,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士兵的「十二秒排槍」已經把奧地利人嚇到了....更不要提「一小時射擊四十次」的火繩槍了。

當然歷史上火槍確實取代了弓弩。義大利戰爭初期的法軍士兵依然裝備十字弩,在和西班牙軍隊的幾次交鋒後便全面換裝火繩槍。英國在1595年廢除了已經實行了兩個世紀的長弓法令,一個叫roger williams的英國將軍更是聲稱「寧可帶領500名訓練良好火槍手而不是1500名長弓手上戰場」。 在清代描繪遠征準噶爾的畫中,號稱弓馬定天下的清軍也大規模裝備了火槍。到了拿破崙時代,只有俄軍中的卡爾梅克部隊還裝備弓箭,被萊比錫戰役時的法國士兵親切的稱為「愛神」。

於是我的困惑就在這裡------如果說棄用弓弩是因為弓弩對士兵素質和訓練水平要求很高,而且難於製作。這個說法在中世紀末期或許站得住腳。可是到了三十年戰爭之後,軍隊開始邁向職業化,系統化的軍事訓練體系已經成型,更加強調紀律性,軍人素質比之古羅馬軍隊都毫不遜色。統一的民族國家的生產力和中世紀封建割據時期更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躍。可是從啟蒙時代直到1849年米涅步槍發明之前,火槍的殺傷力和射程以及精確度並沒有質的提升,雷汞火帽擊發槍也只是提高了槍械的發火率,brown bass更是服役了將近一個世紀。弓弩在這一階段為何沒有復興呢?

隧發槍時代最流行的戰術無疑是所謂「三段擊」(只有英國橫隊是兩排)。被當時幾乎所有的歐洲軍隊(包括強調縱隊突擊的拿破崙法軍)所採用,這樣的陣型缺點顯而易見,就是只能直射不能拋射,對士兵的戰術素養要求也很高。顯然不如弓弩的大縱深陣型射擊殺傷效率高。

在惡劣的天氣狀況下,弓弦和箭羽會受到影響,可是這種天氣卻足夠讓隧發槍根本打不響。

也許有人會提到刺刀對於反騎兵的巨大作用,可是在阿金庫爾戰役中,長弓手們是靠近身肉搏打敗了法蘭西騎士。奧斯曼的耶尼塞里在拿破崙時代全部使用火槍,也並未裝備刺刀,而是使用腰刀肉搏。

so,為什麼近代以來軍隊中火槍取代了弓弩,而隨著弓弩大規模裝備部隊的各類障礙一一得到解決,而火槍性能仍然停滯不前時,弓弩卻沒有在軍隊中復興?是什麼使得這樣的局面維持了兩個半世紀,直到19世紀後期弓弩隨著火槍(步槍)技術的突飛猛進而被徹底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呢?


又見日月經 火槍戰弓兵

火槍裝填慢 弓兵有射程

怎奈工藝有長短 訓練程度分伯仲

火槍產業流水線 長弓一把三夏冬

火槍兵 坐如鐘 動動手指穿金鐘

玩弓弩 全靠力 雙臂無力箭墜地

火槍暴兵如尿崩 三月一批線列兵

六便士一個不心疼 死完再去把兵征

弓弩訓練數余載 新兵很難把人宰

營養不良加疾病 替補隊員不好征

小彈丸 圓又圓 高塔熔鉛如下蛋

小箭鏃 長又尖 一壺長箭做幾天

黑火藥 自東方 鉛丸飛出甲難擋

拉滿弓 箭如芒 碰見盾甲叫老娘

槍裝刺刀如短矛 方陣面前騎難逃

弓需步騎配合好 被騎近身命難保

槍如孩童日日新 火門火繩變燧芯

如有後裝加膛線 人人都是佛格森

弓如老嫗箭如翁 千百年來如初生

不管李廣羅賓漢 自古名箭難留名

熱兵器 變主力 甲胄作古馬不厲

火槍火炮火車運

帝國車輪不停息

弓箭豈能爭高低?

——摘自貼吧


謝邀。

火槍出現初期,其效率是不及弓箭的。

但是:

1

最重要的一點:易用性。

訓練一個合格的弓箭手,需要長年累月,尤其是英國長弓。

而後膛槍,在線形列隊里齊射時,只需要學會快速可靠地安裝子彈就可以了。更不用提後來的自動步槍。

動員人數越多,使槍的越佔便宜。中世紀會弓箭的都是俊才,可到了16世紀之後,是個人都會用火繩槍。一兩萬人對打弓箭還好,拿破崙那時代動輒幾十萬人縱隊行軍,全國動員打仗,使弓箭?

2

17世紀,古斯塔夫縱橫歐洲的時代,雖然弓箭還是比火槍好使,但馬上騎兵單手使用手槍,比用弓箭要方便得多。

這是騎兵開始對手槍習慣的開始。

3

一個很少人在意的事兒:刺刀

打仗並不都是雙方擺開對射。從羅馬時代到中世紀,都是雙方先進行投擲攻擊,然後逼近肉搏。

火槍可以裝刺刀,而弓箭不可以。

17世紀中葉之後,歐洲各國普遍採用燧發槍,並用刺刀代替了長矛。到1703年,英法兩國完全取締了長矛。霍姆上校說:

「刺刀的出現代表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戰爭的開始。這把十二英寸長的短刀使戰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換言之,1703年之後,步兵手握帶刺刀的火槍,就可以肉搏+遠射,各種距離都應付得來了。

弓弩就沒有這麼方便。


謝邀。可以看出題主是深思熟慮才問出來的,我先總結一下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在火槍長期得不到發展的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弓箭沒能重新取代火槍?

(先駁斥一下高票回答關於長弓射程的說法,所謂射程完全不重要簡直是信口開河。長弓手多數在100米開始射擊也沒有依據。

這是長弓戰術延續下來的活動Roving Marks Longbow Archers 實際射程可以從80碼(80度射角)延續到240碼(45度角)。)

這其實不僅僅是裝備的比較,更涉及到當時軍隊的訓練體系的延續性。雖然18世紀時很多部隊都不再裝備全身板甲,如果能訓練出一批卓越的長弓手,的確可以在和火槍的較量中取得優勢:火力密度占絕對優勢。但在此前的近百年里,軍隊的訓練和裝備生產已經完全轉向了火器時代,要訓練出長弓部隊,不僅僅是「長弓有優勢」這一項就可以的。題主在評論里提到過,這個時代的士兵是可以批量生產的——現代高效的訓練體系,正是依賴於訓練武器操作本身的低成本。鼎盛時期的長弓兵駕馭的長弓拉重普遍在150磅左右,這依賴的是推廣長弓法令強制性的全民訓練,並且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而近代訓練體系在這個方面估計很難替代從小習射的作用,大批量的精銳長弓兵並不如同等數量的火槍手那麼容易得到。

再者,火槍也是可以拋射的,當然角度要小的多,但如果只需像長弓的超遠距離(200到300米)覆蓋射擊,火槍糟糕的精度不再是一個問題。我曾經看到過相關的資料,提到了和早期火槍拋射有關的訓練條例,有空我去找找。

而長弓作為中世紀射程最遠的武器之一,一個主要作用就是超遠距離的火力壓制,而火炮已經先於火槍實現了這一點。百年戰爭末期法軍的長炮就已經可以壓制長弓的射程了。

還有就是題主提到的生產力飛躍,其實火槍在這幾百年里並非毫無進步,brown bess 是對英軍裝備的一系列火槍的統稱而非一種火槍。隨著製造精度的提高,火槍的精度也在逐漸上升。在米尼式步槍發明之前,美軍在獨立戰爭時期就使用了帶有膛線的火槍,只是彈丸依然是球形,但精度已經比純滑膛設計高出一截。不過此時線膛槍的確不是主流,主要還是射速太慢,對射時很吃虧。

對於弩,中世紀時,弩由於射速低下,在遭遇戰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如長弓的。木質弩在威力上跟長弓占不到優勢,鋼製弓臂的弩由於做功效率低,更適合發射重箭,所以最終射程也不會有多大優勢,並且被射速劣勢抵消。而且弩箭也是有箭羽的,粗短的造型阻力也不小。弩也受天氣影響,因為直到尼龍發明之前,歐洲人幾乎沒有靠譜的不受天氣影響的弓弦材料:弩的弓弦多用動物肌腱,長弓習慣用羊腸,受潮之後都容易降低強度,前者尤甚。麻繩受潮強度不會立即降低,但很容易爛掉,而且麻繩的不適合受衝擊力,容易崩斷。蠶絲其實是個很好的選擇,《天工開物》里提到的弓弦材料,但歐洲人貌似沒怎麼用過。

對長弓感興趣的知友們可以去看我以前寫的東西:【連載】漫談弓箭:更新第一部:弓箭史話(二)——英雄出草莽

知乎不給開專欄,以後也許還是得在果殼填坑。

一下內容為各種背景補充,順便駁斥別的答主們:

說射程不重要是缺乏依據的,因為我照樣能舉出大量射程重要的例子。克雷西戰役中長弓對於熱那亞弓弩手的射程壓制就是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玫瑰戰爭時的陶頓戰役也因為風向影響射程對戰局產生了關鍵影響。

相信樓主肯定看過《終止長弓法令》中的討論了,這份資料在長弓缺點方面的觀點基本可以總結為:1.長弓越來越不精確;2.火槍射速在提高;3.長弓手體能衰減快,影響戰鬥力。

這份材料的時間是1595年,請注意這個時間點,正是航海大發現促進貿易發展的興盛期,英國對外貿易在此前的近百年內迅速增長,尤其是促進了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於是帶來了各位在歷史書上熟悉的一個詞「圈地運動」。這種「羊吃人」的現象一步步擠壓著田園牧歌式傳統村落的生存空間,大批失地農民流落異鄉。而英國此前之所以能在中世紀維持充足的高質量長弓兵,和推廣長弓法令帶來的全民習射的傳統是分不開的。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星期日男丁們聚集在教堂外射箭的景象,從此再也看不到了。

所以,兵源素質下降,的確是英國在16世紀末廢除長弓兵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弓箭的威力。即使是近距離可以射穿10厘米厚橡木的長弓,在對付後期越來越普遍的高質量板甲時也顯得力不從心。早在1356年的普瓦捷戰役,長弓已經很難對騎士進行正面殺傷了。而之後的阿金庫特之戰,長弓手雖然在300米就開始射擊,但對重甲騎士幾乎沒有殺傷,對坐騎倒是起到了不小的騷擾作用。但16世紀以來騎兵不再是進攻主力,身披板甲的重步兵可以做到對長弓幾乎免疫,去掉了馬匹的不穩定因素,長弓的集火射擊也很難打亂他們的陣線。所以,長弓的穿透力已經相當不足。

第二,長弓雖然具有相當高的射速,但實際殺傷效率卻存在疑問。全盛時期的長弓可以一場戰鬥就射出去數十萬支箭,最終殺傷的敵人可能只有寥寥數千,其中為弓箭所殺的數量也許更少。箭矢的主要殺傷靠的是穿透力,如果不是當場命中要害,對於腎上腺素旺盛的士兵來說也許不會立即失去戰鬥力,而火槍就不一樣了,早期火槍的口徑都相當大,20mm+的大口徑彈丸命中可不僅僅是鑽個洞那麼簡單,幾乎是中彈即倒,雖然命中率很差,但「效果看的見」,而且可以無視大多數鎧甲,這是長弓完全比不上的。

第三,射程優勢不再。在火器發明之前,長弓幾乎是戰場上射程最遠的武器(用於攻城的大型拋射兵器除外)。這使得長弓有了一個重要功能:遠程壓制。在敵人射程外就能射擊,雖然沒有多大殺傷力,卻能有效打擊士氣,甚至打亂陣線,給己方騎兵包抄提供機會。但火器發明之後,長弓300米的極限射程優勢不再,早在英法百年戰爭末期的1449年,法軍收復諾曼底的戰鬥中就已經使用了長炮(culverin)在400碼的距離上對長弓實現了射程壓制。而四年後的卡斯蒂隆戰役,法軍的300多門火炮直接將英軍騎兵轟到潰不成軍。

卡斯蒂隆的長弓手們,面對火炮已顯得力不從心( Osprey - Warrior 011 - English Longbowman
1330-1515[Osprey Warr 011])而對於弓箭的精度,那個90米射穿自行車架的用的是現代複合弓,威力,精度,對體能的要求同古代的弓箭不可同日而語。更現實的參照可以看奧運會,那裡使用的是現代反曲弓,更接近古代弓箭,受室外風向的影響,70米上的精度也就只能保證命中胸環靶,這還是頂級選手心無旁騖時的水平。

最大的是奧運會用70米靶,實際頂級比賽中,大多數箭可以落在黃心,也會有部分落在紅色部分。據我了解,使用傳統弓的選手大約在40到50米能做到類似的水平。

而槍械由於子彈體積小,密度大,初速快,受風向影響要小的多,實際戰鬥中顯然更能發揚火力。


首先,強調一點:射程不重要,完全不重要。注意到英國長弓是射程最遠的弓之一,但是長弓手幾乎總是傾向於在 100 碼以內開火。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英國人的說法應該比較有說服力。《終止長弓法令》的國會辯論,由newavatar整理。戰爭研究論壇--1595年英格蘭「終止長弓法令」與火槍

首先是Sir John Smyth的長弓六大優勢:

1. 訓練有素的弓箭手擁有比火槍手更高的射擊精度——火槍手只能在非常近的距離上精確射擊——即所謂point-blank射擊——而一名出色的弓箭手可以在150到200碼距離上精確地命中目標——距離超過100碼後,火槍手只能擊中天知道什麼東西。

  (The trained archer takes a better aim than the arquebusier --- who can only shoot accurately at very close range---point-blank---while a good bowman can hit accurately at 150 or 200 yards---distance at which the arquebusier can only fire wildly at anything over 100 yards.)

2. 弓箭是非常簡單的武器——火器則非常複雜,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故障。零件容易堵塞或者沾染臟物,容易泄漏,並且只能由專業的工匠修理。潮濕的天氣可以讓火藥失效,大風可以吹滅火繩,或者把火繩上的火花吹到裝滿火藥的葯筒或者彈帶上。

  (The bow is a simple weapon—firearms very complicated things, which can get out of order in many ways; the piece clogs and fouls easily, is liable to breakage, and can only be repaired by a skilled gunsmith. Wet weather spoils the powder, windy weather blows out the match, or sends its sparks flying among the powder of horns or bandoliers.)

3. 在激烈的戰鬥中,除了最有經驗和最堅定的士兵,多數人都很容易操作失誤。在忙亂中,士兵可能會忘記在火藥和彈丸間裝填充物。Smyth曾經見到因為沒有填充物,當許多士兵把槍口朝下的時候,彈丸就從槍口滾落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當一群菜鳥火槍手在近距離射擊對方整個方陣的時候,你往往只看到幾個倒下的」。

(In the excitement of battle all but the oldest and steadiest troops are liable to mishandle their weapons. One man, in his haste forgets the wadding between powder and ball, anther the wadding to keep the ball down. Smyth has seen bullets trickle out of the mouth of a caliver, for want of wadding, when the soldier was holding it with the muzzle depressed. "This is why when musketeers of a raw sort shoot point-blank at whole battalions, sometimes only few are seen to fall".)

4. 火槍手最多只能在戰鬥中排列成兩排,而弓箭手可以排成六排縱深,因為後面的各排可以實施超越射擊。

(Arquebusiers can only stand two deep, archers are effective even six deep, when the rear ranks shoot with a high trajectory.)

5. 火繩槍比弓重得多,很容易造成士兵行軍疲勞。此外也很容易讓他們在半個小時速射後失去準頭。

(The arquebus is a very heavy weapon compared with the bow, and tires out soldiers on the march; their aims grow unsteady after half an hour』s rapid firing.)

6. 最重要、也是最老生常談,卻最有效的一條,是關於射速。一名弓箭手可以每分鐘瞄準射擊六次,而一名火槍手只能每兩三分鐘射擊一次,這還是在他嚴格按照程序操作的情況下。

(Most of all important is the old and effective argument on rapidity of discharge. A bowman can let off six aimed shots in a minute, an arquebusier only one in two or three minutes, when he has gone through all his manual exercise carefully.)

  接下來,是Humphrey Barwyck的逐條反駁:

1. 弓箭手能在遠距離精確射擊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他們的技術下降得很快。

  (Archers are no longer accurate shooters at long ranges---their art is much decayed.)

2. 如果說壞天氣對火繩槍不利,對於弓也好不到哪裡去。下雨可以讓弓弦鬆弛,在雨天行軍以後,箭羽往往會脫落。

(If bad weather is pernicious to firearms, it is no less so to bows. Rain makes bowstrings slacks, and after a march in the wet arrow—feathers flake off.)

3. 弓箭手在戰鬥中一樣會緊張。Barwyck曾經見過緊張的射手並沒有把箭拉過頭,並且不經瞄準地亂射,只求射出的箭越多越好。

(Archers can be as nervous in battle as arquebusiers. Barwyck has seen them, when excited, fail to draw the arrow to the head, and shoot wildly without aim, in order to let off as many shafts per minute as possible.)

4. 當弓箭手排到兩列以上縱深的時候,後排只能不經瞄準地胡亂往空中射箭。

(When archers stand more than two deep, the rear ranks are taking no real aim, but only shooting at hazard into the air.)

5. 與火槍手相比,弓箭手依賴的是自身體能。「如果他不能像在家裡那樣吃飽一日三餐,晚上不能暖和地睡覺,他就會變得很虛弱,自然不能射出像樣的箭來」。

(The bowman is dependent for real efficiency on his bodily strength much more than the arquebusier. 「If he have not his three meals a day, as is his custom at home, nor lies warm at nights, he presently waxes benumbed and feeble, and cannot draw so as to shoot long shots」.)

6. 火器的發展,加上持久的訓練,讓如今老兵的射速比幾年前快多了。他們現在每小時可以射擊40次,這個好勢頭會繼續下去的。

(The improvement of firearms, and the practice of constant drill, is making old soldiers capable of discharging many more shots in a fixed time than was possible a few years back. They can now shoot off forty times in an hour, and the rate will continue.)

不過我認為題主已經看到過這一段了。稍微分析一下。射程上面說了不重要;精度,長弓當時在不斷變差;射速,火槍當時在不斷提高。這樣的決定長遠來看是有利的。

至於弓箭為什麼沒有在後來復甦,題主也說了阿金庫爾戰役中最後是靠肉搏的。這說明的根本問題是,長弓已經變得可防護了。這個時候恢復弓箭有什麼意義嗎?


謝邀

的確被取代了,也確實是有個過程的,應該說是火器慢慢逆襲到開始與弓弩博弈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開頭,大概是英法百年戰爭,非要硬說是唐朝火藥發明並開始應用在軍事領域,宋代發明突火槍啥的,我覺得還是不準確的。雖然中國的火器發展比較早,但是中後期基本在學習仿造西方,而且完全取代弓弩也是很晚的事了。

先說一說火槍這個玩意出現以後十分概況的一個發展。實際上在百年戰爭的時候,火炮比起火槍更加受到重視和成為了重要的兵器。

在百年戰爭時候用的火槍,屬於火門槍,簡單說,就是一個裝在木杆上的鐵筒筒,在尾巴那弄個小眼,筒底裝葯,填裝彈丸然後用火繩點燃火藥發射。這玩意結構簡單,氣密性差,槍管短,其威力和精度都十分捉急,可以說威力不超過10米,精度完全看信仰虔誠不虔誠。他怎麼進入軍隊作為補充火力的,我還真的不清楚,或許我要是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人,我未必會決定使用它。

看這張圖,這就是火門槍應用於戰爭的時代,盔甲裝備率與質量正是最鼎盛的時代,但是火門槍已經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了。另外呢,任何一種武器出現的初期,都能展現人類的巨大腦洞,而在發展成熟以後,開始趨同。具體請考慮金屬兵器出現早期,比如我國青銅時代,各種神奇造型從出不窮,但最後銅劍與戈都變得幾乎一樣了。再就是一二戰的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初期各種腦洞+魔改,到了後期,造型向蘇聯的傾斜裝甲趨同,到今日,粗看外形,各大國主戰坦克幾乎是一個娘養的了。所以,這個時期的單兵火器,那真是各種牛逼啊,看圖上,有的是樸素的單管火門槍,就是用來發射彈丸的。而還有些單管的救災管身上加了刺,來一發之後就可以當做狼牙棒了。甚至還有誇張的,正拿是火槍,煩反拿是大斧,多功能且炫酷,符合了很多對軍事知之甚少而又喜歡YY超級武器,多功能武器的人的偏好,沒錯,這就是新武器誕生尚未成熟時,人們的腦洞。而重頭戲就是左下角了,難道是大明三眼銃?!唉?不對,好像是四眼!左邊那個那掃帚是啥?!二十眼銃?!(以及多管火炮(風琴炮)什麼的,西方人一點不比明朝腦洞小,我都懷疑是不是互相比過腦洞。)所以……這裡提一下,所謂大明三眼神銃,就是圖裡這種貨色,發射完了當大棒用更靠譜的東西……別的不說啊,17世紀了,還把火門槍吹成神器,明粉們是在高級黑我大明么?!

啊,不吐槽了,繼續說火槍的發展,在火門槍之後,火繩槍出現了。火繩槍這個東西吧,已經有了「槍」的樣子了,看起來像一把我們印象里的槍了。

這是火繩槍的一個擊發過程。有的讀者可能誤會的認為,火繩是像鞭炮引信那樣的東西,其實並不是的。火繩實際上是一種不產生明火的耐燒纖維(具體成分大概是浸泡過什麼東西的亞麻繩,有知道的朋友在留言里告訴我一下謝謝~),作為一種隨時可以使用的擊發火種。火繩槍發射一次的大概流程是這樣的:

  1. 先拿膛刷清理一下槍膛,然後把成包的火藥從槍口塞進槍膛,拿膛刷另一頭把火藥包頂到膛底壓實,壓實是為了氣密性(這就是我們看電影電視時,看到的那跟長條條的作用)。
  2. 然後再拿一顆彈丸,把彈丸按照火藥包的樣子壓實。
  3. 之後架起火槍,然後拿裝擊發葯的火藥壺,把火藥倒在葯池裡(葯池裡的火藥才相當於引信),也就是上面第三張圖裡,火繩碰到的那個位置。
  4. 然後瞄準目標,扣動扳機(蛇形桿,早期火槍還沒使用現在的扳機,使用的是類似於弩機的擊發裝置),夾著火繩的擊發裝置向葯池彎曲,火繩點燃葯池裡的火藥,繼而點燃槍膛里的火藥包,然後彈丸就被發射出去了。

可以看出,這一套流程嚴格操作下來,是很慢的,完全沒法和長弓手一分鐘12發,弩手一分鐘4-6發,鋼弩手一分鐘2發的速度比;更不要說火繩槍的有效射程和坑爹的精準度了。這個時代的火槍,還不能作為戰場主要火力,但是在大型火繩槍的巨大威力下(可以擊穿板甲),火槍展現出了它的戰爭潛力。

勃艮第人長弓,鋼弩,火槍,火炮,騎兵,重步兵的戰術中,應用了火繩槍手,而更威名遠揚的西班牙大方陣,也使用了火繩槍手的配置。

只看陣型的縱深面,火繩槍手(Musketer)和長矛手(pikeman)大概是1:5或者1:6的比例。

這是整個西班牙大方陣的樣子。

這是平面的樣子。

火繩槍就說到這裡。

因為火繩槍使用的火繩有著諸多不便,比如戰前受潮戰時點不著或者燒著燒著滅了火;又比如風大火繩亂飄舞,若是不小心點燃了不該點燃的東西,那就呵呵了;以及一句吐槽火繩很累贅的諺語:帶著六英里的火繩去打仗。所以,簧輪槍被發明了,簡單的說,就是加了個類似燧石打火機的結構,利用粗糙的輪面跟黃鐵礦火石摩擦,產生火藥來點燃葯池。之後的燧發槍是同原理更先進的的結構了。實際到了燧發槍時代,弓弩就基本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長矛兵和火槍手組成的陣線。因為這時候火槍的威力和火槍手的訓練容易程度,已經蓋過了它的爛準頭和慢裝填,並且它是最容易擊穿板甲的武器。另外,社會的發展變化,也讓如威爾士,北義大利這種出產優質弓手弩手的地方,再難培養出好的射手,也加速提升了火槍的地位。其中瑞典王國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有人稱他為近代戰爭的締造者,這個時期以後除了游牧民和俄國大清還在使用弓箭,農耕國家基本都已經列裝了火槍,使用長矛手,火槍手組成的陣線,和炮兵,騎兵作為戰術單位的配置。由於火槍威力的提升,盔甲的去留也成為了爭議,儘管古斯塔夫二世認為盔甲還是很必要的,可還是沒有擋住時代的大潮,士兵們在更高生存率和更輕便機動二者中,選擇了輕便機動。至於到了拿破崙時代,連長矛手編製也取消了,軍隊里只剩下了火槍手,騎兵,和炮兵。這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排隊槍斃時代,所謂在50碼甚至30碼之內的超近距離射擊,並不是因為射程不夠,而是準頭還是個坑,只有保證抵近的齊射,才能保證有規模的命中和殺傷。實際上火槍的威力超越弓弩以後,所有的缺點就已經被它的訓練簡單所替代了,因為對於歐洲,那不再是個封建小規模戰爭的時代了,而是帝國爭霸的時代,如何快速生產戰爭單位才是最重要的。儘管火槍列裝後,英格蘭人還被蘇格蘭人純豬突切菜,或者說能穿越來一隊玫瑰戰爭時期的精銳長弓手虐殺同樣數量的火繩槍手,但是,時代的大潮是擋不住的。

大概就這樣吧,好像有點跑題還有點啰嗦= =


好幾個回答中都提到了這篇:戰爭研究論壇--1595年英格蘭「終止長弓法令」與火槍

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最後按年代列舉了幾場典型戰役:

1298年,法爾基爾克(Falkirk)戰役


  參戰雙方,蘇格蘭軍隊指揮官為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兵力為500名騎兵、8000名長矛手和1500名弓箭手。英格蘭軍
隊指揮官為愛德華一世,兵力為2250名騎兵(重騎兵和100名騎馬的十字弓手)、5500名長弓手、7000名長矛手和400名十字弓手。長弓的主要目
標是蘇格蘭長矛手,裝備12-14英尺的長矛,排成密集方陣(Schiltrons)。除少量可能擁有鎖子甲以外,其它都只有簡陋的護甲。其防護力非常低
下。長弓的戰果卓著,在長弓的打擊下,蘇格蘭長矛手損失慘重,「他們就跟成熟的果子一樣紛紛倒下」
(They fell like blossoms in an orchard when the fruit has ripened)。最終,嚴密
的蘇格蘭長矛方陣被射得千瘡百孔並在英軍騎兵的打擊下崩潰。

1346年,克雷西(Crecy)戰役


  這是一場眾所周知的戰役。長弓在開始的對射中擊敗了熱那亞十字弓手,之後的主要對手是身披鎖子甲(mail armor)的法國重騎兵。法國騎兵的戰
馬多數不披甲。實戰結果表明,長弓對於人馬皆有殺傷力,其中對於戰馬的殺傷要大得多,以至於許多戰馬甚至拒絕前進。如Jean le Bel所述,「英國
人的箭雨如此可怕,他們的坐騎甚至拒絕再前進一步」。長弓再次成為戰役成敗的決定因素。

1415年,阿金庫爾(Agincourt)戰役

  70年後,長弓再次遭遇法國軍隊,這次鎧甲發生了變化。稱雄歐洲上千年的鎖子甲開始讓位於更加堅固更加輕便(同等防禦下)的板甲。長弓的第一個對手是
裝備板甲(plate armor)乘馬衝鋒的法國騎士,包括Willian of Saveuse的150騎兵,St Remy的300騎兵和
Clignet de Brebant的160騎兵。這場在泥濘土地上的衝鋒非常艱難,據Remy的描述,Willian of Saveuse鼓勵他的
騎士們直接衝撞英國弓箭手面前的木樁,因為土地很軟,許多木樁倒地,其手下的150法國騎士除死了3個外,其他都撤退了,死亡者包括指揮官
Willian of Saveuse。這時候「The English bowmen began to shoot at their now-
retreating enemy, maddening the horse with arrow wound」 (英格蘭長弓手開始向撤退的敵人射
擊,許多戰馬受傷而癲狂)。不論這段混亂描述的真相如何,我們至少可以發現,沒有任何身披重凱的法國騎士遭到長弓慘重殺傷的紀錄。實際上直到
Willian的150騎士衝到長弓手的木樁前,居然一個人都沒有倒下(衝撞木樁的時候倒下3個),只是他們撤退的時候倒霉的戰馬成了犧牲品,顯然,戰馬
的防護是無法與騎士相比的。之後長弓的對手是大約8000下馬的法國騎士,全部裝備板甲。沒有長弓對於法國騎士造成嚴重殺傷的紀錄,倒是有記載說前進中的
法國騎士被
「The arrow storm forced every man to keep his head down for fear that a shaft might penetrate the eye slits in his helmet」
(密集的箭雨迫使法國騎士們低頭前進以免被射穿眼睛觀察窗)。按照常理推斷,如果箭能夠擊穿法國騎士的板甲,那麼是不會有人去關心低頭避免眼睛觀察窗被刺
這種事情的。雖然有學者認為在進入近距離以後,英國人裝備的bodkin箭頭可以擊穿法國騎士的板甲。不過筆者看到過英國愛丁堡大學根據阿金庫爾現場發掘
的箭頭和板甲零件金相分析後複製品的試驗,結論是即使bodkin也不能擊穿2毫米的板甲,實際上,箭頭撞擊後直接彎曲或者折斷了。當然板甲不同部位的厚
度不同,2毫米是最重要的胸腹部正面防禦。無論如何,說長弓對於1415年板甲的效果極其有限是沒有問題的。

1513年,弗洛登(Flodden)戰役

  在這場戰役之前,筆者打算先非常簡略的介紹一下16世紀的戰爭。15世紀和17世紀的戰爭為人們熟知,比如15世紀的百年戰爭和17世紀瑞典古斯塔夫
稱雄的三十年戰爭。兩者的區別如此的明顯,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形式。這個巨大轉變是在16世紀完成的。16世紀最大的一場戰爭是1494年到1559年,以
義大利戰爭為起始的the great war。以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以及都鐸王朝的英格蘭為一方,以強大而執著的法國加上後來事實
上的盟友奧斯曼土耳其為另一方,這是自羅馬帝國滅亡後1000年中第一場席捲歐洲的爭霸之戰。之後這類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包括人們熟知的三十年戰爭、七
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直到兩次大戰。 戰術的角度來說,16世紀戰爭戰場的主宰者是步兵,同時野戰炮兵也開始嶄露頭角。早在百年戰爭中,騎士們就開始以下
馬作戰為主要方式。到了16世紀,基本上各方軍隊都以專職步兵為核心,其中最有名氣的包括瑞士長槍方陣(Swiss Pike phalanx)、德意志
僱傭兵(Landsknechts),以及16世紀最強大的部隊——西班牙火槍·長槍大方陣(Tercios)。在絕大多數戰役中,騎兵只佔到總兵力的
10-20%,而且騎兵中一半以上是各種輕騎兵。一支萬人左右的軍隊里通常只有500名左右全身重甲的騎兵。


  在重騎兵式微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步兵、特別是負責近戰的長槍兵,都普遍配備重甲。通常是鋼製的板式胸甲加上一些護腿和手臂的鋼甲。基本上16世紀重
步兵的防護力並不比全身板甲的騎士遜色很多。這是從1400年代開始的西方冶煉技術巨大進步的結果,使得製造簡便防護力超群的板式鋼甲可以大規模裝備。弗
洛登戰役正是這樣一場步兵之間的會戰。 蘇格蘭國王James指揮的蘇格蘭軍隊大約有30000-40000兵力,主力是按照歐洲標準武裝起來的長槍方
陣,跟歐洲大陸同期的其他軍隊一樣以火槍手為主要射擊部隊。英格蘭國王Surry的軍隊主力則是英格蘭傳統的長戟·長弓組合,即
Bill and Bow。在這場戰役中,過去讓蘇格蘭人吃盡苦頭的長弓再也起不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蘇格蘭長槍手們身披重甲
「most assuredly harnessed」並且
「abode the most dangerous shot of arrows, which sore them annoyed, but yet except it hit them in some bare place, did them no harm」
(承受了大多數箭矢,而他們只要不是被集中暴露的部位,最多感覺疼痛而已)。戰役結束後第十天,Bishop Ruthal也寫道「他們全都披著鎧甲,弓
箭一點用處也沒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1400年西方冶煉技術進步進而導致的板甲大發展對長弓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從1298年的法爾基爾克到1513年的弗洛登,同
樣面對的是歐洲軍隊中裝備簡陋的蘇格蘭長槍手,長弓的作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16世紀,遠射武器與盔甲之間的軍備競賽仍然在繼續,不過遠射武器一方
的競爭者換成了火槍以及一些變態的超級弩。如上所述,依靠人力的超級弩只有增加人手或者增加發射上弦時間來獲得足夠能量,最終走入了死胡同。

其實作者已經給出了答案,到16世紀,弓弩已經在和盔甲的軍備競賽中敗下陣來,真正廢掉遠射武器的還是冶煉技術的進步,以及其身後賴以支撐的經濟發展。

而當歐洲各國紛紛放棄弓弩,投入火槍的懷抱以後,又發現板甲在和火槍的軍備競賽中劣勢明顯,火槍對板甲的強大的穿透力,而帶甲步兵被減緩的移動速度(面對射速過慢的火槍,第一時間衝到他們跟前砍死丫的才是正解),再一次推動歐洲列強們把穿好的板甲又脫掉了。

以上可以簡單粗暴得歸結為:弓箭克火槍,火槍克板甲,板甲克弓箭。

那麼假設手裡同時擁有著三張牌的兩個歐洲列強,會怎麼出牌呢?

無論雙方出那一招,心裡都明白,對方必有一招能應對,且是輕鬆應付,那麼雙方博弈的結果必然是選擇三張牌中,最省錢的一張:火槍。

所以事情的結局成了我們看到的18,19世紀,一群幾乎「裸奔「的火槍手用著性能或許還不如弓箭的火槍傻乎乎得對射。


特別簡單的原因,只有用火槍的時代才會有童子兵,因為小孩是拉不開弓弩的,而子彈的殺傷力沒有區別。在美帝的電影愛國者中,主角的幾個兒子伏擊英軍,這個在冷兵器時代很難做到。火器使用和維護起來更簡單,需要的兵員素質更低,訓練起來更容易,正因此,工業化時代的戰爭里,苦練武藝的軍事貴族就沒多大優勢了。現代戰爭殘酷,就殘酷在現代戰爭可以全民動員,老弱病殘只要可以扣扳機就可以,而中古很大意義上還是軍事貴族的戰爭。

別以為弓弩結構比槍炮簡單,製造和維護起來就簡單便宜。像筋角複合弓,受氣候影響就比較大,傳說老獵人都抱著弓睡覺,以保持弓的性能。實用性價比上遠不如火器。而且一支箭純手工製作,作為耗材還是成本太高,槍彈就一個鉛疙瘩,不用羽毛也不用膠水,也不需要箭桿,又方便攜帶,實在是便宜太多了。而拉開幾十斤的戰弓能手不哆嗦瞄準的,實在太少。這一點使用過傳統弓的人會深有體會。

這裡只說最直接的原因,其他原因當然也有很多,但都是次要的。評論里陰陽怪氣的人頗多,大概戰爭相關的話題都是中二病集中發病區。


長弓在板甲面前是戰五渣!

2005年英國國王學院有人做了一份長弓射板甲的實驗報告,主要是對 1992年國防學院 Peter Jones 的長弓測試做出驗證。

必應搜索 A report of the findings of the Defence Academy warbow trials Part 1 Summer 2005 即可找到全文下載pdf

射擊距離是 10米,所用的長弓是 140lb x 32" 拉距,結果是打不穿2mm厚度的板甲

測試者用的板甲鋼材還沒有中世紀時候的好!

另外有弓箭發燒友自己做的測試,搜索關鍵字 Champ_Bane_Archery-Testing

他用的是 1.7mm 厚度的板甲,用70lb長弓 模擬 110lb長弓在200米的威力,所以是9米距離近射,結論是: 打不穿!

實際火力是單發後膛裝填步槍遠勝強弩,強弩遠勝強弓。

所謂的xx古代強弓,連2毫米厚的鋼片都射不穿。

破不了防的武器有何用?

胸鋼甲+射程30米的火槍就可以完全壓制弓箭手。

------------------

弓箭手無法打贏 手槍鋼甲騎兵,其防護可以無視弓箭,其遠程可以射殺保護弓箭手的肉搏步兵,遇到騎兵也可以先射擊,然後白刃戰。

其實這樣的部隊,哪怕不騎馬,也完爆弓箭手了。

------------------

補充修改:

火槍取代弓弩的最大原因還包括訓練射手容易得多,(雖然題主一開始就否決這一點)

一個矮子/瘦子/甚至殘疾人也可以使用滑膛槍,但這些人永遠不可能使用弓箭;

製造合格的滑膛槍,成本也比製造合格的戰弓低得多;

最後,我懷疑所謂的 「xx槍不如弓箭」,這一流言,應該最初來自 Dupuy 設定的「理論殺傷力指數TLI」

在這個不知所謂的TLI表格,滑膛槍設置為 19,而長弓是36

但是,請仔細閱讀 TLI 的前提:假設一個無限縱深的隊列,每平方米一個人,顯然無防護,隨便射。

戰場上能有這種 傻B假設 的情況嗎?

所以這種指數完全就是 耍!流!氓!

2萬噸核彈TLI都4000萬了,一小時殺4000萬人吖。理論上。。。


最直接的原因是火器降低了戰爭門檻,並且隨之引發了軍事革命。

根本原因是火器的保有成本低於其它冷兵器,但單位效能更高,即火器戰爭相比於冷兵器戰爭,是效能更高的軍事方式。

怎麼理解這一點呢?

火繩槍傳入日本以後,武士刀製作工匠們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高階武士們的社會地位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原先需要修鍊多年才能成為熟練職業軍人的武士們,現在居然會被只經過簡單訓練,拿著火繩槍的庶民殺死。當混戰結束,下一任幕府開始統治日本時,由於缺乏國防競爭,火繩槍立刻就被政府禁止和銷毀了,武士們的統治得以穩固,刀匠手藝人又重新開始受到尊重。但當黑船來襲,幕府的繼任者們又無可奈何地選擇起拿起火器了。

同理,馬克思談到的【騎士階層被火藥炸了個粉碎】,也是在闡述這一過程,只是由於歐洲競爭激烈,沒有出現太多的反覆,火藥武器就得到了穩固。

再者,火藥武器的能量潛力遠遠大於以機械能為動力的弓弩武器的能量潛力。

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戰爭進化路線,都是以能量投送為核心的。誰能在更短的時間裡把更多的能量投送到敵人堆里去,誰就能取得勝利。從這一點來看,火器的化學能替代弓弩的機械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一點易於理解,在此不做過多敘述。

當然,火器不是一夜之間取代弓弩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兩者是並行存在相輔相成的,弓箭負責遠程壓制和殺傷,火器負責近程密集壓制和單兵防身,兩者並不衝突。

至於樓主提到的,為何火槍技術停滯不前的階段,為何弓弩沒有反攻倒算。原因很簡單,因為火器(化學能)武器是一個大類,不僅包括火槍,也包括火炮。14世紀開始,伴隨著火炮的普及,戰爭形態得到了極大的改變,以弓弩為代表的機械能武器徹底失去了價值,被淘汰的(機械能)武器不僅僅包括弓弩,還包括各種設計精巧卻外強中乾的投石車。


火槍威力大,火槍能破甲,火槍好訓練.....沒錯這都是火槍的優勢

但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火槍對長弓、騎兵對步兵什麼的,根本就不是戰爭中的主角,在中世紀中後期,真正決定了人類戰爭走向的對決只有一個——城堡,和火炮。

技術進步最終使火炮壓倒了城堡,同時也使得火槍技術得到了發展。你會發現,火槍不單是在結構上要比弓箭先進,即便是火槍的戰術,在15世紀以後也是日新月異。文藝復興之中的剛剛進入科學海洋中的歐洲學者們,面對這種結構複雜而有效果拔群的武器,可以說是一見鍾情,針對火器改進的論文和實驗如雨後春筍,各種腦洞大開的數學計算和結構圖紙大行其道,而當時歐洲領主們對於新興技術的濃厚興趣也大大的助長了這一風氣,一把新型的燧發手槍,可能是比一套華麗的全身板甲更值得炫耀的收藏品。更不要說剛剛掀起的航海熱潮中,火炮成為了唯一的火力標準,飄飄蕩蕩的的弓箭在凶暴大洋之中顯得如此可笑。

而學者們的狂歡不單升級了火器的結構,對於火藥製取技術、金屬澆築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更是大大加強了火器的殺傷力,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大批量規模化的火器製造成為了可能。

反觀同時期的弓弩技術,即便是有個別精彩的發揮,總體上看,可以說是江河日下,無可挽回了。

到16世紀末,火槍已經成為歐洲士兵的標準裝備,弓箭基本退出歷史舞台。

長弓並不是輸給了火槍,而是輸給了嶄新的時代。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說法,100個人經過3個月的訓練只能得到1個合格的長弓兵,但可以得到100個合格的燧發槍兵。


一個可能是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弓對戰士的要求太高。

比如著名的英格蘭長弓手,的確一分鐘可以射六七發,甚至厲害一點的可以做到一分鐘十幾發,但是,一般來說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戰士,能連續作戰二十分鐘,就已經是精兵的極限了。之後胳膊基本廢了。

萬一敵人撐過了這二十分鐘呢……

而且這種經過嚴格訓練的精兵,死一個少一個,兵源補充困難。

三體2里,面對飛船速度還不如地球的三體艦隊來襲,地球人充滿了樂觀精神,主角舉了一個比喻,就是即使威力再大的弓弩也會被普通的槍吊打……這個比喻反過來也一樣,弓弩和火槍,是時代的差距,就像地球艦隊與三體水滴的對比,不是靠這種簡單的堆砌參數能發現其本質區別的。


個人認為,導致弓弩被火槍取代的,不是火槍本身,而是與其原理相同的火炮。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戰爭特點就是圍繞著攻守城進行的。火炮相對於大型弩或投石機而言其優勢是絕對的,經過長期修築的要塞只有火炮才能撼動,這就意味著保證火炮的後勤成為那個時代軍隊後勤的重中之重。

而我們都知道,火槍和火炮原理上一致,在前膛槍和前膛炮時代二者可以共用火藥,另外由於火炮在野戰中需要發射霰彈的彈丸同樣可以和火槍共用,這就代表了相比於弓弩手需要額外運輸弓弩配件和箭矢,火槍手對後勤的壓力要小得多。

另外,無論是弓弩手還是火槍手都不可能單獨對抗騎兵,必須結陣。一旦結陣後陣地就可以視為一個小型的城堡,那麼火炮又一次有了決定性意義。

綜上,圍繞火炮組織軍隊是近代軍隊的必然,那麼與火炮爭奪後勤運力的弓弩被淘汰也就是一種必然。


多說無益,一看便知。請看歐洲人做的實驗----「弓,火門槍,火繩槍,簧輪槍,燧發槍 PK 盔甲」

盔甲VS 弓弩 火槍

視頻封面盔甲VS 弓弩 火槍視頻


  1. 體能因素。一般弓箭手的有效射箭次數只有一二十次,再往後因為脫力精度差了很多。而火槍手只需要不斷填裝射擊,幾乎不費太多力氣。近代戰爭的強度越來越高,更需要持續的輸出。
  2. 成軍因素。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至少需要數年的訓練,而火槍兵最多半年就可以上陣了,快的話三個月也能用了。隨著戰爭強度的提高,合格的弓箭手已經補充不了戰爭損耗了。


除了上述答案外,還有一點就是戰爭規模擴大了。弓箭手的訓練速度完全已經趕不上戰爭規模了。


最近看了綠箭俠和飢餓遊戲,使箭的都是牛人!


歐洲人傳統 喜歡機械,喜歡用相對靠譜的東西替代不太靠譜的人工


補充一個小細節,造箭只能一支支造。一個段子就是電影勇敢的心中,英軍本來準備放箭,長腿愛德華命令不放箭,讓愛爾蘭軍隊先衝鋒。因為箭是要花錢的。。。

造球型鉛彈是可以批量生產的。甚至槍手自己就可以做。火藥生產起來也非常快


培養一個優秀的弓手所需的時間遠遠大於培養一個合格的火槍射手的時間。

隨著近代戰爭烈度的提高,傷亡的增大,致使近代戰爭中對補充兵數量要求大大增加。能便利的、大批量生產的火槍手取代入行門檻較高的弓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推薦閱讀:

關羽的軍事才能如何?
諸葛亮數次北伐失利為何 ?司馬懿與諸葛亮比較又如何?
上世紀80年代中美蜜月期的時候中國為什麼不買F-4鬼怪戰鬥機?
外東北貝加爾湖以東的土地算不算清朝領土?
怎麼破解馬其頓長矛方陣?

TAG:政治 | 軍事 | 世界歷史 | 軍事史 | 武器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