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懷舊」對人有什麼意義?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過去越來越不同,懷舊情緒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人們懷念過去簡單的生活,追求粗茶淡飯、休閑娛樂田園化,追求服侍返古。老照片、老房子以及一系列「懷舊系列叢書」的流行,都反應了現代人的懷舊心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這麼做有什麼意義?

不歡迎抖機靈回答:)


年紀不夠大是懷不了舊的,你讓00去懷舊那不是搞ciao嗎?沒有足夠的積累和閱歷哪有舊好懷的。

個人理解懷舊之所以讓現代人嚮往包含了三層意思:1、舊事物寄託著讓人愉悅的情懷;2、這種情懷與現代的煩惱形成對比;3、舊事物已經固定,確定感強,新事物太不確定,無法掌控。

之所以舊事物會讓人愉悅,相信不用多說,都在大家滿滿的回憶中。當下的新事物可完全不一樣,節奏和變化都太快,尤其是到了互聯網時代那叫一個眼花繚亂啊。諾基亞說倒就倒,以前的牛逼外企現在輝煌不在,國企的鐵飯碗以後會不會那個。。。。。。大家可以各自YY啦。

相比父輩,雖然少了很多個人選擇,到終其一生還算穩定,方向也算明確,不過是到祖國和組織需要的地方去。我們這一輩(70、80後)受的是類似的教育,可現實卻變了,讓我們從被安排的頻道立刻切換到獨立做主的頻道,直接傻掉。

有時候煩惱的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不知道選哪個好,不確定啊,捉急啊。。。

而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心理學話題:人的探究和控制慾望,以及當下存在的意義

我們希望探究新的事物但同時也要控制,控制不確定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現代事物滿足了探究但又有太大的不確定,所以矛盾啊。。。沒有辦法,人就是這樣。

再則,以我的了解,小時候都是被教育長大了要掙錢、穩定工作、當個把官、取個漂亮老婆,這一切都非常穩定,前途一片光明。但唯獨沒有教的是:

1、自己真正熱愛做什麼?2、這世上沒有一層不變的事。

當我們發現官沒當成、錢沒掙到、老婆不是女神、工作又不一定穩定、社會又變化太快到讓人無法控制、連自己到底喜歡作甚都不知道時,就想起了那句經典的話:

還是以前好啊!!!!!!

這句話大家耳熟嗎?小時候聽得多嗎?雖然時代變了但我們卻無一例外的發出與父輩一樣的惆悵。

懷舊其實也不錯,算是心理退行中「偏」健康的一種,有時還能升華到藝術和商業層面創造價值陶冶情操,這也是不錯滴。

但要真的奔向懷舊的生活,即便衣食無憂估計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舉個簡單例子,玩三國殺時把手機都上交估計很有一部分人會哭爹喊娘;拉泡屎都要刷幾遍知乎,更別說回歸田園了。

現代的節奏已經深深的嵌入大家的生活,想回歸哪那麼容易,當下一刻能讓自己身心協調就已經是不錯的修行了。

至於如何掌握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一個搞笑的夢而已;這世上哪有真正的確定。

有一點或許可以稍微確定,自己熱愛做什麼。。。。。。。。。或許能找回些當下存在的意義


懷舊帶來創意

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 ... gia-and-creativity/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2013年11月7日|

導語:懷舊居然與創造力有關?想想過去還會有助於想像未來?是的,好像真的是這樣。

最近我越來越懷舊了:懷念我的大學四年,我的老朋友們和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那時沒有那麼多的承諾,也沒有那麼多的責任。

欣慰的是這樣的懷舊可能在適應環境時還有一些用處。首先,研究顯示懷舊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它與決策有關,能夠使人們擁有必要的知識去應對不可避免的死亡。通過更多的懷舊和對生活進行深層意義地挖掘,人們可以讓生活更有意義。

懷舊也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在198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哈維慍湓灦認為懷舊是一種「充滿快樂」的經驗,有利於「讓心境更加寬廣」,「讓人感到開心」。在最近的研究中,葉盛權(音譯)與其同事要求280名香港大學生寫一個過去的經歷。他們發現,學生們會用更多的細節來描述他們的想像而不是一個確切的對象(比如報紙)。有趣的是,與正面情感有關的懷舊並不能提高創造力,這暗示懷舊提升創造力更可能與認知而不是情感因素有關。

為了解釋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討論了丹尼爾餠克特和唐娜亞的斯亞貝巴的「未來情景再現假說」。根據這一假說,我們深刻的個人記憶是我們腦海中想像未來事件的細節來源。也許在關於懷舊的研究中,當學生們準備想起一段過去經歷時,他們活躍的情節記憶就成為了產生更多奇思妙想的基礎。

這一假說與目前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相符。羅伯托慍韋薩等人發現,當受試者看自己照片時,大腦內有一大片網狀系統被激活。這個網狀系統包括與自我指認加工有關的區域(內側前額葉皮質) ,視覺空間記憶區域(視覺和海馬旁區) 以及回憶區域(海馬)。

有趣的是,這些腦區對於想像未來也很重要。換句話說,想起過去與想像未來會激活相同的神經結構。關於這個事情的一個有力證明是海馬失憶症患者無法形成新經驗。

所以也許隨著年紀漸長我會越來越懷念我的曾經。這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它為我的創造性想像、白日夢和尋求生活意義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譯者:本人

校對:朱佳蓮

本文版權歸《環球科學》所有。轉載請告知。


懷舊是一種積極思考的形式與一種複雜的情感,它可以來源於過去的事物、人或者經歷。

心理學家認為懷舊是一種對過去苦樂參半的渴望,它是一種自我相關的社會情感。即自我幾乎總是在懷舊記憶中佔主導位置,同時幾乎都是與親密他人相關的。

懷舊以積極情感體驗為主,同時可能伴隨著一些消極情感體驗。越來越多實證證據表明,懷舊對於維持與提升人類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作用,如可以激發積極情感體驗、提升積極自我評價、維持自我連續性、提升存在意義感,以及促進親社會行為,甚至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壓帶來的疼痛忍耐力(懷疑臉:))。

在社會層面上,懷舊就具有非常明顯的經濟價值啦。許多營銷學家發現懷舊廣告可以促進消費者對產品的喜好感、提高產品購買意願與購買行為,甚至可以提升品牌態度。比如,小編上周去吃了懷舊版本的「嫩牛五方」,還是一樣的難吃hhhhh~

========================================================================

參考文獻:

李斌, 馬紅宇, 李愛梅, 凌文輇. (2015). 懷舊的觸發、研究範式及測量. 心理科學進展, 23(7), 1289-1298.

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懷舊有什麼意義?和人們研究歷史有什麼意義,是非常相似的。

歷史是許多人的鏡子,而懷舊是你人生經歷的鏡子。

嚴格地說,絕對不懷舊的人是沒法生存的。人們小時候,都學習走路,說話;以及隨著年齡增長,經歷學習,工作等,積累各種生存經驗。

沒有先前經驗的積累,人們不僅沒法思考將來的生活,更是寸步難行。

連走路,吃飯喝水都忘了,怎樣生存下去,才是個嚴重的問題。

許多人將小時候,年輕時候,多年前使用的東西丟棄的同時,丟棄掉的不僅僅是這些東西,還是對這些難忘的生活經歷的回憶。

一個人,連什麼舊也不會懷了,就是喪失記憶,一般來說,有腦部創傷引起的失憶,帕金森病等腦部疾病引起的失憶等。連熟人的名字,相關記憶都忘了,甚至忘了自己是誰,這些老年失憶症患者,往往活不長了。

看來,懷舊並不是消極的退避。而連舊也不會懷的人,未來也不會久遠了。


我覺得懷舊一小部分是屬於「矯情」,所謂人們對於已經不可能回去的事情的一種「懷念」。這種懷念一部分是假的?最典型的是好懷念高中的生活,軍訓完了好懷念,好懷念教官,但要是真的讓他們回到那種時光我不信還會有人說真的想回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偽懷念!那真的懷念在我看來大部分是用來和現在的生活作對照,現在過的不好了,想想以前過的更苦的日子提醒自己現在已經好多了,現在過得好了,提醒自己千萬要珍惜,來之不易!


懷念是最具欺騙性的行為之一。大多時候,當我們懷念一件事、一個人、一個地方的時候,會自動過濾掉它們消極的一面,而肆意擴大積極的一面,形成被懷念物特別好的錯覺。這種不具理性的錯覺有時會傷害到自己,比如重新回到前女友身邊。一旦所懷念的重新成為現實,你立刻會被它的負面所抓狂,忘記那些你懷念的好。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給予過去和現在一個客觀的評判。當然,人之所以懷舊,是因為現在不如從前。


迴避現實中的不堪,在過往的生活中尋求慰藉


戀舊是對現狀的不滿,是因不滿意的近況而引發出的對其真實感的逃避,就是一種擰巴的自我防禦。


很多時候我們懷念一些人和一些事,並不是對事物本身,而是對當時美好或輕鬆的感覺所產生的懷念,真正還原了這些人和事,但時過境遷,感覺不再對得上,會更加失落。


看到好多答主都是圍繞「因為當下不如意,所以將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幻想過去更美好來答的。」其實網上的心理學研究有十分不同的看法。個人覺得懷舊真的是一種很好很好的情緒啊,能讓我感覺安全和被愛,最重要的是產生一種歸屬感。

以下是一篇研究報道:

心理學研究發現:懷舊、回憶有益於身心健康

近日,美國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懷舊可以幫助人們情緒變好。在實驗中,部分受試者先聽了一些過去的流行歌曲,並讀了一些他們所喜愛的歌詞,從而讓他們產生懷舊情緒。相比起對照組,這些受試者更可能感覺「被愛」與「生活有意義」。

以下為《紐約時報》刊登的全文:

搬到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之後(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不久的一天,康斯坦丁·斯蒂基特(Constantine Sedikides)和一個心理學系的同事共進午餐,討論他最近一些不同尋常的感覺:每周里總有那麼些時間,他會突然被懷舊之情所擊中,想念他之前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家、老朋友、大學著名的Tar Heel籃球隊的比賽、炸秋葵,還有教堂山城中秋天甜美的氣息。

斯蒂基特的同事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他迅速給斯蒂基特做了個診斷:一定是抑鬱症。還有什麼其他原因會讓你沉浸在過去呢?自從17世紀的瑞士醫生髮明「懷舊」這個單詞以來,懷舊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心理紊亂。這位瑞士醫生將士兵們的精神與身體疾病都歸咎於他們急切回家的心理,這在希臘語中被稱為nostos——「懷舊」的英文單詞nostagia的前半部分詞根。而後半部分詞根的algos,則意為「隨之而來的痛苦」。

懷舊有益身心健康

但斯蒂基特博士並不想回家——至少不是美國教堂山的家,也不是他的老家希臘。他堅持己見,告訴他的同事:他並沒有痛苦的感覺。

「我告訴他我是一個向前看的人。有時我確實忍不住會懷念過往,但這是有好處的。」他說,「懷舊讓我覺得生活有根源與連續性。它讓我喜歡自己和身邊的人,將我的生活歷程編織理順,給我前進的勇氣。」

他的同事還是表示懷疑,但最終斯蒂基特博士贏得了辯論。1999年的這頓午餐給予他啟發,使他開創了一個新領域。他在其社會心理學實驗室里研製了一套工具,包括一個叫「南安普頓懷舊量表」的調查問卷,如今世界上許多研究者依然在使用這些工具進行研究。經過十餘年的研究後,懷舊已經不像人們當年所想的那樣糟糕,它的形象變得好多了。

從研究結果看來,懷舊可以減少孤獨、無聊與焦慮。它讓人們對陌生人更加慷慨,對外人更加容忍。當夫妻們擁有共同的懷舊記憶,他們會感覺更親密快樂。在寒冷的房間里,懷舊會使人們感覺溫暖。

懷舊確實也有痛苦的一面。這是一個苦中帶甜的體驗,但將利弊權衡來看,懷舊依然能讓生活顯得更加有意義,讓死亡感覺不那麼可怕。當人們無限依戀地談論著過往時,他們通常會對未來更加樂觀與富有信心。

「懷舊使我們更人性。」斯蒂基特博士說。他認為第一個偉大的懷舊者是奧德修斯(Odysseus,《荷馬史詩》中的希臘伊卡島王,流浪十年終回故土與親人團聚——譯註),曾用親人與家庭的回憶以支撐他度過痛苦的歲月。但斯蒂基特博士強調,懷舊並不等同於思鄉病,它並不只作用於離家的遊子。即使其歷史聲譽不良,懷舊也不是一種病。

約翰森·賀佛爾(Johannes Hoffer),那個最初在1688年發明「懷舊」單詞的瑞士醫生,將它定義為「可導致器質惡性疾病的神經系統疾病」。軍隊醫生們猜測,派駐外國的瑞士僱傭兵中無比流行的懷舊病,是因為他們的耳膜與腦細胞有過早期損傷。受傷的來源則是阿爾卑斯山上永不停息的聲聲牛鈴叮噹。

同樣的感受

19到20世紀時,懷舊曾被歸於「移民精神疾病」、「抑鬱症中的一種」、」腦部壓抑強迫症」等各種疾病里。但當南安普頓大學的斯蒂基特博士、提姆·維爾德舒特(Tim Wildschut)與其他心理學家開始研究懷舊後,他們發現這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甚至年幼如7歲的孩子們,就已經有懷舊現象(他們會愉快地懷念生日與假期)。

「英國對懷舊特徵的定義,和在非洲與南美是相同的。」維爾德舒特說。它們擁有共同的主題,如對朋友家人、假期、婚禮、歌曲、落日、湖泊等的懷念。每個故事裡都傾向將自己定義為主角,有親密朋友環繞四周。

大部分人稱每周內至少會經歷一次懷舊感受,而幾乎一半人每周會有3至4次懷舊體驗。研究者們將「懷舊」與「思鄉」加以區別,懷舊情緒通常由消極事件與孤獨感受喚起。但人們說,懷舊能幫助他們情緒變好。

南安普頓的研究者們也在實驗室里測試了這些影響。他們讓人們閱讀一篇描述致命事故的文章,另外用性格測試找出那些有極度孤獨情緒的受試者。果不其然,那些為事故受害者傷心的人與害怕孤獨的人們,相比而言更容易沾染上懷舊情緒。而懷舊確實有所作用:他們會感覺並不那麼抑鬱與孤單了。

但這些懷舊的體驗並不只有積極的一面。我們的回憶里並不全是笑聲。而回憶帶給我們的歡樂中,也總摻雜著若有所失的悵惘。但總體而言,懷舊的益處還是大大超越其害處。南安普頓的研究者們進行了系統分析,他們在實驗室中採集數據,還分析了一本叫《懷舊》(Nostalgia)的雜誌中刊登的故事,得到這一結論。

「懷舊的故事通常有很不好的開頭,一般都帶著一些問題,但它們總能有個好的結局,因為有親近的人給予你幫助,」斯蒂基特博士說,「所以你能以一種強烈的歸屬感結束懷舊體驗,而會對他人更寬容慷慨。」

音樂可以很快引發懷舊,於是它成為研究者們最喜歡的工具。在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一個實驗里,研究者文格霍特(Ad J. J. M. Vingerhoets)與其同事發現,聽音樂不僅可以讓人懷舊,還能感覺到身體更溫暖。

在中國南方的中山大學裡,周欣悅仔細探索了這種溫暖效應。她和她的同事花了一個月時間追蹤記錄學生們,結果發現在寒冷天氣里,這種懷舊情緒更為常見。研究者們也發現,當人們呆在20度的涼爽房間里時,他們比呆在暖和房間里更容易懷舊。

在實驗中,並不是所有呆在涼爽房間里的人都會懷舊,但那些懷舊的人確實表示感覺更溫暖了。斯蒂基特博士說,這個心理與身體的聯繫表示,也許早在奧德修斯之前,懷舊已經對我們的祖先產生進化上的意義。

「如果回憶可以至少讓你自我感覺身體舒適,這都會是一種神奇並複雜的環境適應,」他說,「它讓你可以堅持更長時間以尋覓食物與庇護,這有助於生存。」

尋找甜蜜的時刻

當然,回憶也可能讓人絕望。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們認為,懷舊可以惡化「自我中斷」(self-discontinuity)這種疾病。史蒂芬·史提斯(Stephen Stills,美國歌手——譯註)在《組曲:朱迪藍色的眼睛》(Suite: Judy Blue Eyes)中準確地描述了這個問題:「不要讓過去來提醒我們現在已不再如此。」這種悵然所失與情緒錯位經常與身體或腦部疾病相聯繫。

但根據新近研究結果,這種自我中斷的感覺並不一定是懷舊體驗的結果。事實上,根據南安普頓懷舊量表問卷,如果人們增加懷舊頻率,他們會傾向於擁有一種更健康的自我中斷情緒。為了了解記憶令人欣慰的原因,北達科他州州立大學(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的克雷·羅德里奇(Clay Routledge)與其他心理學家在英國、荷蘭與美國成人中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在實驗中,部分受試者先聽了一些過去的流行歌曲,並讀了一些他們所喜愛歌曲的歌詞,使他們產生懷舊情緒。相比起對照組,這些受試者更可能感覺「被愛」與「生活有意義」。

接著,這些研究者嘗試喚起受試者的焦慮,以測試懷舊在另一個極端的作用。他們讓部分受試者閱讀一篇由所謂牛津哲學家寫作的文章,文章里講述因為個人對世界的作用「微不足道、悲慘與無意義」,生活只是虛無。結果表明,文章的讀者們更容易產生懷舊情緒,這也許是為了驅趕這種薩特(Sartre)式的絕望。

另外,如果這些被試者的懷舊情緒被喚起後,再來閱讀這篇討論人生荒涼的文章時,他們比較不容易被作者說服。至少對接受實驗的英國學生們而言,在記憶隧道中流連體驗能讓他們認識到生活的價值。(這是否能對憂鬱的法國文人起作用則有待分解。)

「懷舊對於存在感至為關鍵,」斯蒂基特博士說,「它喚起了珍貴的記憶,讓我們相信個人的價值,覺得我們擁有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的一些研究表明,那些經常沉入懷舊情緒的人更能面對死亡這一概念。」

在記憶銀行里儲存

懷舊的效果似乎取決於年齡。這是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心理學家愛麗克·何派(Erica Hepper)的研究結果。她和同事發現,年輕人的懷舊程度相對較高,中年人程度偏低,而老年人則又重新回到較高的懷舊程度中。

「懷舊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轉折期。」何派博士說,「當年輕人剛剛搬離家鄉,開始他們第一份工作時,他們會沉浸於聖誕節家庭團聚、寵物和學校朋友的回憶里。」

斯蒂基特博士現在54歲了,他依然很享受對美國教堂山城的懷舊,雖然他的懷舊範圍已經在過去十年中被大大擴展了。他說,多年的研究給予他一些啟發,以增加自己生活中的懷舊對象,其中一項是:創造更多值得回憶的時光。

「我不願意錯過任何機會,以製造值得懷舊的記憶。」他說,「我們管這個叫可預期的懷舊,我們甚至已經開始這個相關研究了。」

斯蒂基特博士從研究中還得到了另一個啟發。當他需要讓自己快樂起來,或者需要一些心理激勵時,他便從其「懷舊儲備」中汲取能量。在這樣的時刻里,他會試著讓自己專註於回憶,細細品嘗往事,而不去將它們與其他事情做對比。

「許多其他人,」他解釋道,「將懷舊定義為用往事與現狀對比,然後自我暗示地認為過去的生活更美好,感嘆著『那些年』。」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都不是最好的懷舊方法。比如當老年人在養老院里對比現狀與過往,這並無法讓他們覺得未來無限美好。但如果他們將往事看成一種人生存在的方式,思考『我的生活意味著什麼?』,他們則可能從懷舊中獲益。

這種不做對比的懷舊已經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用於一年級本科生,以測試人們在不同情況下時懷舊的作用。其他實驗則採用相同的方法,用以測試養老院中的老人、剛從癌症手術中恢復的婦女與監獄的囚犯。

有沒有完全無法陷入懷舊的人呢?有的,相比起渴望親近的人,那些對親密關係持懷疑態度的人便在懷舊中收穫較少,他們在心理學術語中被稱為「迴避型人格」。當然也有神經病患者會過分沉浸於懷舊之中。然而對大部分人而言,斯蒂基特博士建議我們可以對此做有規律的練習。

如果你沒有神經機能病,也沒有迴避型人格,我覺得如果你一周懷舊兩到三次,會對你有幫助。」他說:「將懷舊的體驗作為一種珍貴的經歷,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說:『我們會永遠擁有巴黎』(電影《卡薩布蘭卡》的經典台詞——譯註)時,懷舊便是我們的『巴黎』。我們擁有這些記憶,沒有人能將它們奪去。這是我們的無價之寶。」

來源出處:心理學研究發現:懷舊、回憶有益於身心健康


某些東西在現在的時間和空間和人身上得不到滿足,於是回到過去的情景中尋求安慰,找到肯定和價值。大概回憶都會被大腦自動美化,於是隱去了當時的種種不好之後,不管是懷念那個時間、那件事、還是那個人,總歸都是回到了當時那個最令自己滿意的自己,最開心的自己吧。


懷舊,顧名思義,對過去的事物,事情很懷戀的意思。能有這種情懷的人應該是成年人,有過一定閱歷的人,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人的壓力會很大,內心會變得複雜,很渴望內心的平靜,安寧。或許懷舊就是內心深處對自由,純真,正義的嚮往


當高考之後,再看青春題材的電影,恍惚之間自己也成戲中人的感覺。一遍又一遍回憶那些少女時代的經歷和情感。每一年的春夏秋冬空氣中瀰漫的味道都是不同,懷舊摻雜著情感,人大概是很注重心理感受的,在這過程中不斷的品味曾經衍生的感情豐富現在生活之餘的空落吧。


依我個人意見,應該儘快剎住這股逆流。

亮點自尋


懷舊就是回憶,記憶中的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當下處事判斷的依據,。曾經在高三開始階段時,為了成績突飛猛進,連續兩個月挑燈學習,結果卻成效不高,這就為人生的下一階段積累了經驗,-熬夜不是我。所以回憶是是將來做出判斷選擇的依據


懷舊就是不順利


我們時常想起過去,或許是因為那個時候懵懂無知。有些美好的東西,在我們擁有的時候,常常熟視無睹,只是在某一瞬間,感覺自己快要抓不住的時候,遺憾、愧疚、悔恨才會慢慢佔據你的心靈。比如時間,我們一直在荒廢,暮然回首才發現青春易逝。比如愛情,遇到了沒有好好珍惜,錯過了已是百年身。人都很貪心,認為自己如果當時做了別樣的選擇,也許會造就不同於現在的人生。

有一天,當我年老,如果有人問我,人生的哪一段時光最快樂?也許,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十多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愛情還沒有來到,日子無憂無慮;最痛苦的,也不過是測驗和考試。當時覺得很大壓力,後來回望,不過是多麼的微小。

這就是我的「懷舊」。


懷舊,不是因為那個年代有多好,而是因為那個時候,你年輕。


不懂多少心理學,但懷舊很簡單

就跟拉完屎會忍不住回頭看,人對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不論是美好的還是醜陋的,這可能是一種天性吧,為什麼容易深陷在不堪回首的往事中無法自拔,也是這個理,人們需要不斷尋求自己生存在人世的一些證據,否則僅僅只是思考當下猜測未發生的事情,會像離開樹的葉
子飄忽不定,沒有歸宿感。


不贊同現在第一的答案,僅僅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啊。我認為,懷舊與年齡無關,與與心智有關。懷舊,懷的可能是一種感覺,一個年代,一段時光,一種風格,也可能是過去的一個人一件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每當看《貓和老鼠》中《城市鄉巴鼠》那一集時,心中都會生出深深的感傷?
有什麼 Windows 3.1/3.2 時代的事情是新生代沒見過或者無法理解的?
為什麼小時候吃的那種炸醬麵速食麵不賣了?想吃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懷舊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