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設計應該考慮哪些問題?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建築日用指南,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關於幼兒園設計,前輩們有什麼經驗教訓之類的么?


長文,首發我的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本人取得同意。

原文鏈接:給各位媽媽和設計師:說說幼兒園

大約2015年4月,深圳市工務署組織了對深圳市幼兒園設計指引的編寫,我們公司有幸中標,與另外一家設計事務所共同編寫這本設計圖集,經歷了將近一年的編寫終於結束。

雖然問題中問的是學生設計階段的幼兒園方案,和實際方案有很大區別,但是我依然想說說整個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希望對設計師們有些啟發,也希望各位建築師和設計師能從一個更加宏觀與多維的視角去審視我們平時做的每一個設計。

------【以下是正文】-------

好了,今天來談一談幼兒園,這個問題想說很久了。

一年前開始參與《深圳市幼兒園設計指引》的編製,這本指引的具體內容可以參見文末連接。這篇文章想講一講這本指引在編寫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相關的部分思考。

"1【幼兒教育的目標辯論】

想做一個好的幼兒園,不管是老師還是建築師或者是家長,我們都先需要明確一個好的幼兒園的基本原則,簡單的說,就是什麼樣的幼兒園才是好的幼兒園。

大體來說,對於目前的學齡前教育目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觀點認為幼兒園應該是讓幼兒順應天性自然成長,還是另有一種觀點則認為幼兒園階段應該側重於培養學齡前兒童適應社會化生活的能力。

大概在一年前,我們都在微信上被一篇介紹日本幼兒園文章刷屏,講的是日本的一家專門從事幼兒園設計的事務所——手塚建築研究所做的相關幼兒園設計。(原文寫的是日比野設計事務所,經評論指正應該是「手塚建築研究所」之誤,感謝 @東浩紀 。 )

最著名的是這個,屋頂上是一個開放的活動場地,同時圍繞著樹木做了大量採用網兜保護的活動空間。

屋頂上手冢先生按照建築的規範做上防護,但是園長提出,不希望有防護措施,讓孩子們玩兒,掉下來會掉在網兜里(汗),這個設想最後沒有在屋頂的跑道上實現,而是採用在了這些樹木上。

對於這家專門從事幼兒園設計的事務所來說,他們對於幼兒園設計是有態度的,讓我們看看他們的態度:

我的觀點是不要去控制他們,

不要過分保護他們,

他們需要跌倒,

也需要受一點傷,

那樣會讓他們學習,

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

毫無疑問,從手冢貴晴的觀點和他的設計中明顯反應的是更偏向於讓小朋友們在具有良好的保護情況下進行自然發展的。而對比幼兒園園長的態度,則可以看出,園長並不太在意建築上所認為的安全防護,而是在自然發展上走的更為極端,他認為不需要護欄防護,可以讓小朋友摔下來掉在網兜里。(關於手冢貴晴先生的演講在文末會附上)

看完日本,再來看看我們的鄰居香港,在香港教育局官方推出的學齡前教育手冊里明確了幼兒園的責任。

因應幼兒潛能和發展的需要,為幼兒提供照顧和學習所需的經驗,藉此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在德智體群美五欲的均衡發展,為生活做好準備,成為積極主動終身學習且富責任感的公民。

最後再來看我國的,2012年的教育部印發的學前教育目標中,明確提出: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總則第二條)

可以看出我國對學前教育的認定和看法是:學前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起步階段,他與其他的小學中學階段的教育沒有區別。而在幼兒教育目標里則更為明確把具有社會能力與自理能力作為了最為重要的目標:

1. 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 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4. 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可以看出,我國與香港的幼兒教育都是更為偏向社會化生存能力的。如果說要做一個幼兒教育的目標圖標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分為兩條軸線:

一條是教育軸線,兩端分別是:自由成長---社會技能。

另一條是建築軸線,兩端分別是:安全防護---個性發展。

我們對應之前表達的四種完全不同的幼兒園目標態度能夠得出這樣的一個分布:

1,香港標準,注重社會技能培養但是幼兒園要體現個性發展。

2,大陸官方要求,在安全防護下進行學前社會技能訓練。

3,手冢貴晴先生的目標,保護措施下的自由成長。

4,日本園長的目標,極具個性特色的幼兒園並且完全保證幼兒的自由成長。

說了這些之後大家應該對各個地方的幼兒園教育理念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一定會有人說大陸的標準真是臘雞啊,這不是壓制幼兒發展么。可是別忘了,我們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人都是在這個思路下發展起來的,我們的不幸福和不快樂也並非都源於幼年的不幸吧,相反如果沒有在幼兒園的基礎化訓練,大量的小朋友是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的(還記得有一個叫學前班的東西嗎)。

列舉這些價值觀的判斷,不是要一定得出一個誰是誰非的結論,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影響到幼兒園的教育方式與建築設計形態,對於參與到幼兒教育和幼兒園設計中的人來說,我們需要尊重每一種價值判斷,並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得出平衡而合理的結果。

"2【幼兒園的現狀】

事實上在深圳市工務署組織的本次幼兒園圖集的工作坊時,也曾經專門用過一次工作坊的時間討論幼兒園設計的價值觀與設計目標,那麼我們可以順著這些價值判斷去做一些深入的研究。

因為學齡期兒童身體與心理發育的特殊性,勢必造成幼兒園與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設計,而我國學齡前教育的長時間缺乏足夠投入與認知也讓幼兒園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中。

(舉個栗子:在我們圖集編寫的最後階段,因為出現了小學毒跑道的問題,導致在圖集中有領導提出要求禁止幼兒園採用木地板,原因是木地板容易霉變蟲蛀影響到幼兒身心健康,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結果卻建議採用水磨石地面,這就完全錯誤,學齡前兒童身體還比較薄弱,明顯不能夠適用中小學的標準採用水磨石地面,所以,這就是不太了解學齡前兒童特殊性盲目套用中小學標準造成的錯誤。)

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數據:

截止2014年統計數據,全國學前教育學校19.9萬所,其中公辦幼兒園6.5萬所,佔比32.8%。深圳市全市共有1313家幼兒園,公立幼兒園共計63所,佔比4.8%。

全國來看公立幼兒園資源缺乏,深圳更是嚴重缺乏,公辦園數量僅佔4.8%。上海暫時沒有查到統計數據,但是我們去上海考察調研的時候了解到的情況是公辦園入園需要搖號,明顯,公辦園數量也存在不足。

根據廣東省物價局指定的收費標準,一級幼兒園720元每月,各園可以在此標準上進行適當調整,目前深圳市公辦園收費標準大約千元每月,每個學期在4000-5000元左右,私立幼兒園學費的差異則較大,大部分能夠達到公辦園標準與教育水平的私立園的收費則是每月5000+,每個學期大多在2萬以上,即便收費高昂,依然供不應求。

在大量的考察走訪中,即便是大部分公辦園的校舍也並不完善,空間狹小,不能夠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根據建築規範和教育規範,一個班不超過30人,但是幾乎每一家幼兒園均存在超員招生的問題。甚至在我們發出的調查問卷中,對班級人數超標問題不加掩蓋,可見,超員問題已經形成常態。

這背後一方面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極度稀缺,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也極度加劇了教育奢侈品化的趨勢,愈發的導致教育資源的缺乏。

"3【普遍化的精英教育】

現在的問題其實很具有中國特色,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獨生子女的結果無形中造就了中國奇怪的教育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普遍化的教育奢侈品化。

全世界各國出生率曲線,出生率與經濟增長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穩定的反比關係,紅色波動最大的是中國,近幾年穩定在大約1.7,紫紅的是印度,也降到了3以下,藍線是美國,綠線是德國,黃線日本。數據來源:googledata--世界銀行數據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中國在長久的計劃生育之後生育率是不可能進一步提升了,即便國家出台了大量有利於二胎的政策,事實上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面臨著人口問題,但是目前為止無法解決,我認為中國也一樣,就像衛計委每次出新政策都認為會有大量的人生二胎,結果寥寥無幾。

獨生子女帶來的結果就是,一個家庭會把所有的資源投入在這個孩子身上,在一二線城市尤其突出,無論多高的學費即便是工薪階層也會砸鍋賣鐵湊足,因為一旦這個孩子教育失敗那麼家庭幾乎就可以肯定徹底失敗了,這樣就一步步推高了教育成本,所以任何教育都會毫無例外的變成精英教育。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中國目前教育投資一定的情況下,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應該是建造出大量的平價但是質量一般的公立幼兒園保證大部分人的教育,讓小部分有錢人去享受私立園的優質教育;還是用相同的投資建幾所優質公立幼兒園,讓一小部分人也能夠平價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同時以此為表率吸引民間資本進入來整體提升幼兒園質量。

"4【做一個平衡】

在最早幾次幼兒園工作坊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出過通過工業化的手段大批量建造標準化的幼兒園,但是這個方案很顯然不被大多數設計師接受,原因並非出於經濟或者教育因素,而是大家認為幼兒園需要有個性,而工業化的手段是在扼殺個性。(我認為此處大部分設計師的角度有局限)

大部分幼兒園的園長也認為幼兒園需要有個性,但是一位對幼兒園建設非常有經驗的老園長認為在現行的幼兒園人事制度下,幼兒園個性化的工作應該交給每個園長通過對幼兒教育活動的個性化實現,而不是通過建築的個性化實現:因為國內公立幼兒園的均由任命決定,定期輪換,上一任園長的理念不一定與下一任完全一致,建築上的個性化會導致後面的園長工作難以開展,也就是說她認為建築應該是具有普適性的。

即便是價格昂貴的私立園也存在同樣人事管理的問題,大部分私立園均由專業的幼教機構託管,園長也會定期輪換。

有個性就不能夠採用標準化工業化的方式去建造,但是非標準化的東西一定是貴的,要花錢的,這就是一組顯而易見的矛盾,一般來說,私立幼兒園不涉及財政投入,只需要在投資額度下儘力做到個性即可,可以不用去考慮個性與共性的問題。

但是對於公立幼兒園就必須平衡好這個問題,因為花的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的錢,需要得到一個最優的結果。政府的投資到底應該怎麼去花,是蓋一個100分的幼兒園還是蓋十個60分的幼兒園?

在這個問題上上海市率先做出了嘗試,他們選擇的是蓋一個100分的。近幾年,大舍建築在上海嘉定做出了幾個非常優秀的幼兒園,成為了建築業界爭相學習的對象。

上海嘉定新城幼兒園

上海東方瑞仕幼兒園

這幾所幼兒園我們都去考察過,從建築設計的角度上來說,非常優秀,甚至比絕大部分國外的幼兒園都好,不是那種玩概念的設計,而是實實在在的推敲過的。

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這個建築的另外幾個維度:

【1】超大的面積,說實話這個幼兒園的建築容積率和覆蓋率恐怕已經接近大部分歐美的幼兒園,非常寬鬆的用地條件,是在除了上海之外任何地方都很難做到的,深圳大部分同等規模的幼兒園用地只有他的三分之一,全國其他城市和地區相信也不會太好。

【2】造價,每平方造價5000以上,而在深圳,目前大部分通過財政撥款進行建造的公立幼兒園僅有他的一半不到。

這幾個幼兒園不僅遠遠高出了深圳的標準,甚至也高出了上海其他幼兒園的標準,在我們的考察過程中,園方的管理人員也承認因為硬體條件突出,導致家長對於這幾個幼兒園過於熱情,每年均需要搖號入園,錄取比例極低。

事實上一旦變成這樣,就會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必要優質資源的缺失就一定會導致有人從中謀利,這並不是道德淪喪的問題,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利益問題。

幾個月前怒斥醫院挂號販子的姑娘依然能夠說明問題。稀缺資源如果沒有合理的制度保證就一定會被轉化為經濟利益。幼兒園也一樣,我上中學時在各地普遍出現的中學擇校費,這幾年也陸續出現在優質幼兒園上。

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看,是不是覺得國家教委把幼兒教育的個性剔除在學前教育的目標之外好像有一些道理:一些出於經濟層面和社會層面的道理。

"5【建築的問題出在哪裡】

近幾年大量幼兒園均開始走了開發商代建的路子,建完之後移交教育部門進行統一管理,這種思路說好不好說壞不壞,明明應該是政府的投資,但是政府花式甩鍋,開發商被迫接鍋,有良心的開發商會認真對待(一個優質的幼兒園能有效提升住宅配套品質,這才是部分開發商願意認真對待的根本原因),也有沒良心的開發商糊弄了事,這種處理方式很有中國特色,不管有沒有問題先做起來再說,有問題後面改。

讓我們看看官方發布的截止2013年的統計數據,關於深圳幼兒園的一些基本信息(以下數據均來自深圳市統計局官網)

我摘取其中一些關鍵數據來做一個分析,我把他們做成了折線圖,先看看深圳市的幼兒園學生數量:

沒什麼問題,符合我們的認知,學生數量大幅增加,招生人數也跟著增長,15年內翻了四倍,再看教師人數:

也沒有什麼問題,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教師人數也急劇增加。那麼我們對比一下增長率:

明顯能夠看出,教師人數與在校生人數的增長常年超過10%,甚至有兩年接近20%,學生的增長率略高於教師增長率,而幼兒園數量的增長率僅有兩年在10%以上。

所以說幼兒園數量的增長完全跟不上幼兒數量的增長。我們再看一組數據,老師數量與學生數量的對比。

師生比常年穩定在1:7上下,這也是一個極限數據,和我們調研的情況基本一致,大部分幼兒園的園長與老師反映在一個25-30人的班級里標準配置兩名老師兩名保育阿姨,或者三名老師一名保育阿姨,總之必須要四個成人輪班才能保證一個班級幼兒全天的看護與教學。

那麼在學生數量與教師數量增長率大幅高於幼兒園數量增長率的情況下我們對比一下平均每個幼兒園的教師數量,就能發現:每個幼兒園的教師數量幾乎翻了一倍,從2000年的20人到現在的40人。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每個園的學生數量,從150人上漲到接近300人,按照中國幼兒園的建築與教育標準就是:大量幼兒園從6班的小型幼兒園擴大為10班的中大型幼兒園。

也就是說,目前每個幼兒園都是通過增加班級數量和增加班級人數的方式來滿足不斷增加的適齡兒童入學需求。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我們在考察深圳市公立幼兒園的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幼兒園均存在擴班的現象,通過調查問卷的統計,今年差不多有30%的公立幼兒園仍計劃擴招,但是幼兒園建築在設計之初是有嚴格的班級數量控制的,在建築規範中,不同規模的幼兒園所需的配套規模是完全不一樣的,6班的小型幼兒園與9班的中型幼兒園與12班的大型幼兒園配套差異非常大,如果在平級中擴大,幼兒園的相關教育與後勤配套尚能夠維持,但實際上,大部分幼兒園的擴大已經超出了平級擴展,變成了跨級擴展。

以廚房為例,不同規模的廚房面積差異在30平方上下

同樣,不同規模的幼兒園教師辦公的配置也完全不同,另外這個面積標準在實際使用中也已經證明是大大的不足。

而在建築規範中,幼兒活動單元的設置不能夠在3層以上或地下室,所以增加的班級只能佔用原有的室內活動室或者教師辦公室進行改擴建,這樣三層以下的活動空間不斷減少,各園不得不在屋頂進行大量加建,來滿足正常活動教學的要求,在考察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幼兒園在屋頂上均建有簡陋的半露天活動場地,園長與老師甚至建築主管部門也都已經默認了這種空間利用方式,而實際上在城市建設管理規定中這些加蓋部分均屬於違建。

大量幼兒園在屋頂層加蓋了這樣的鐵皮棚子作為半室外的活動場地。

擠壓的教師辦公室的面積,也造成了教師辦公空間的擁擠與不適,甚至大量幼兒園的教師備課,開會,教具製作,甚至食堂這樣的功能都集中在同一個空間里,非常的局促。

所以國外那種一兩層,有超大活動場地的幼兒園大家看看就好,對於國內幼兒園的設計並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

這就是中國幼兒園和外國幼兒園的對比:)

"6【家長擔憂的問題】

讓家長擔憂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師。

我們繼續看官方的數據,在官方的數據里有兩類的教師數量,一個是教師總數,另一個是專職教師數量,根據年鑒上的解釋專職教師就是排除了管理和後勤保育人員的專業教師人數。來看一組比例:

這個是深圳市專職教師人數佔總教師人數的比例,連年下降,從60%快跌破50%,這就意味著以前大部分幼兒園能夠保證的一個班裡三個老師一個保育員,現在已經快變成兩個老師兩個保育員了。

另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就是受過專業幼師教育與培訓的人越來越少,至少專業教師的增長不如寶寶增長的快。

可以看到,專職教師與學生的數量比,中間曾經下降過一段時間大概是一個老師管12個寶寶,近幾年又開始上漲,基本上是一個老師管14個寶寶。

而在國外這個數據是6-8人,這也符合考察中幼兒園老師的感受,一個成年人最多也就能同時管理七八個寶寶,加上這個老師是指班級的專任老師,需要有一些輪休調整,所以大約是一個老師同時管理10個左右的小朋友,這也是相對比較合理的數量。老師的缺失在中國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也導致擴班擴招之後對於幼兒的教育和管理更為耗費精力。

當然,即便我不說你們也知道教師待遇是另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考察中,深圳實驗幼兒園園長坦言,教師工資不高,他們為了留住優秀的老師不得不改造了部分辦公室作為教工宿舍,供部分年輕老師居住,這樣可以節省一些老師們的租房費用。這是深圳市硬體條件最好的公立幼兒園,而對於其他公立幼兒園來說,目前的校舍面積都非常緊張,更不要說為老師改造宿舍了。

這也是很多家長寧願花多倍的錢也要去上優質私立幼兒園的原因,在比較好的私立幼兒園是可以做到平均一個班15-20人,配備3-4名老師,同時教師工資也比公辦的要好不少。

畢竟看著外面的花花世界,拿著微薄的薪水,誰上班都不會太開心吧。

"7【繼續來扯矛盾】

本次深圳市這一批幼兒園重建項目中還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大部分公立幼兒園均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造,在近幾十年的城市建設中,圍繞著幼兒園周圍建立了大量建築,以前因為技術手段的缺失,對於日照和建築間距把關不嚴,加上二十幾年的改建擴建,而現在,大部分場地通過我們的測算,如果拆除了現有的建築原地重建,整個場地都無法滿足建築規範的要求:)

(對,你沒有想錯,大部分現狀的幼兒園就是不符合最新建築規範的)

在圖集編寫的過程中,我們曾經設想過通過夾層的方式來解決用地不足的情況,因為採用夾層的方式可以縮小面寬,從而減小佔地面積。就像這樣:

使用平層的活動單元在滿足日照的情況下無法滿足與周邊建築的間距要求(18m),而用夾層方案,縮減了面寬,則能夠滿足建築間距要求。

所以,夾層方案在設計師看來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然而在幼兒園老師那裡遭到了巨大的反對。因為在普通的平層活動單元中,床是可以活動的,這樣在午休之外的時間,寢室也可以作為幼兒活動空間。

但是夾層方案則不行,老師們普遍認為夾層式活動單元空間利用效率太低,而且活動空間過小。不利於正常的課程教學。因為寢室在樓上的緣故導致照看小朋友會非常不方便,同時根據管理要求與建築規範,在夾層也應該設立衛生間,所以夾層部分的面積遠超我們的想像。

即便是這樣,我們依然頂著壓力做了幾個夾層的活動單元模塊,因為有不少幼兒園使用平層的活動單元真的是建不起來(寶寶心裡苦,尼瑪真是累)。

更大的麻煩這才來了——消防問題。先是樓梯,夾層也要有樓梯直通室外,好好好,加一部樓梯,一個夾層面積也就60平方不到點兒,樓梯和衛生間加在一起佔了20多平方(非常浪費)。

當我們滿懷期待的去消防局審核的時候,消防局的蜀黍說了,你們這個明明是兩層啊,根本不是夾層,反正不管怎麼說消防局的蜀黍就是不認這是夾層,堅定的認為這是兩層。

卧槽,蜀黍你是在逗我?我表示非常懵逼。

所以這就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結果,因為幼兒園活動單元只能建在三層以下,所以照我們夾層的做法,上面三層都不能用啊!

蜀黍說:「那是六層,你們都上天了「(蜀黍,經常上網吧,還上天,用的挺溜)這就直接宣告了夾層方案的死刑,也就是說不管場地多麼局促都只能用平層方案。不然我好好的三層只能建一個半活動單元還用個蛋蛋夾層啊,一股蛋蛋憂桑湧上心頭。

然後消防員蜀黍義正言辭的教育我們說:幼兒園本身就是防火重點單位,全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小朋友和遇到危險容易慌張的女老師,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不要想著用什麼夾層來糊弄我們,一層就是一層。

最後跟著補了一刀:你們地不夠去讓政府批啊,別啥事兒最後都是我們消防放寬條件突破規範,錢都是開發商和政府賺,出了事兒責任我們消防擔,合理嗎?

我彷彿聽到了蜀黍內心的冷笑。

但是他說的真的好有道理我無法反駁,這確實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兒,百度的醜陋例子就在眼前,不可以用人命換錢。

所以你問我有幾個拆了就無法重建的幼兒園怎麼辦,我也不知道。

"8【來點忠告】

一,給各位設計師的

【1】 人命關天的大事兒別投機取巧。

【2】 別用一個概念或者一個故事去做設計,你要做的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請自己的考慮後面的運行和管理,裝逼容易,遭雷劈也快。

見了太多傻逼兮兮的設計師用概念糊弄人,最後留一個爛攤子給業主的,而且這是幼兒園,不怕自己遭報應生兒子沒PY么。

【3】 情懷不能當飯吃,寶寶也不是你們的玩具。一堆姑娘設計師沒當過媽,見到小朋友就是哎呀好萌啊,我要給他們做設計,我勸抱著這樣想法的設計師儘早滾蛋。

二,給各粑粑麻麻選幼兒園的

【1】去和園長聊,看園長的水平和理念,幼兒園的水平和園長的水平直接掛鉤,好的園長對幼兒園加分MAX。

【2】可以上網看看你希望選擇的幼兒園的教師待遇,你會自己相信那些每個月只拿2000不到的中專姑娘能照顧好你的寶寶嗎?(並非學歷鄙視,單純社會問題討論)

【3】不要相信任何蒙台梭利的名號,我看過蒙台梭利的所有標準,他倡導的是3-6歲的兒童社會化混合教育模式,所以在我國的幼兒園分級制度下,是達不到這種要求的。家長們找幼兒園的時候看看老師和軟硬體水平,別情懷上頭。

【4】現在的娃兒比我們要成熟的多,別為他們擔心。

考察時所見,寶寶心裡累

確實在我們這個國情下想做個好的幼兒園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但是這才是現實。我們不也是這麼長大的么,未來總會在我們的設計下有所改善的。

正視現實,心存希望。

附上手冢貴晴先生的TED演講視頻《前所未見的幼兒園》,十分鐘不長值得一看。

視頻封面手冢貴晴:前所未見的最好的幼兒園視頻

【1】參與編寫的《深圳市幼兒園設計指引》將在近期由深圳市工務署發布,本文也會第一時間更新。

【2】設計指引內容介紹,可以查看這篇文章:奧意建築參與的《深圳市幼兒園設計指引》完成啦!

【3】感謝所有奧意和坊城參與指引編寫的小夥伴,我們自己給自己傻個花~

----【The End】----

http://weixin.qq.com/r/vUyUjBjESEU3rVzv9xmv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題主說是設計作業,我第一反應是那是不是就不上成形案例圖了,以免在形態上影響你的設計。但是如果展開必然會涉及,也罷,稍稍克制一點,當作從校園規劃、建築設計以及景觀設計等方面分析,如何才能設計好一個學校?這個問題關於教育類建築的補完吧。

先說個看上去不那麼相關但實際上很有聯繫的例子,德國兩個兒童心理學家皮特.溫特斯坦及羅伯特.J.瓊維斯用一個實驗表現幾組小孩的差異,

以下是第一組小孩的畫:

第二組:

第三組:

造成三組小孩繪畫表現差異的並不是他們的年齡,而是這些小孩每天接觸電視的時間長短,從第一組每天少於一小時時間,能很好表現想法和創造力的小朋友;到第二組每天3小時電視時間,表現力和想像力局促的小朋友;到第三組有被電視內容驚嚇過的小朋友。我們應該不只看到電視(或者網路,或者Ipad)這種強勢媒介對於小孩的負面影響力,反過來,更應該思考:為了孩子,怎樣和這樣的強勢對抗。而這很有可能就可以藉助你關於幼兒園的設計。

那麼第一條就是:體驗

幼兒園是不是都應該設計成蘑菇房?是不是都應該有流線的弧牆或者高高低低的彩窗?也許,但這些都只是可供選擇的手法,而不囿於手法的是背後的立意。我在關於學校設計的問題里,一直很推薦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Montessori education),其實推薦的是藉由她對教育的反思,重新思考學校建築的設計。也許,校方和家長認為照搬蒙特梭利有著「風險」,但是這並不阻礙設計者從這種教育態度和模式中提煉出可以輔助傳統學校建築改良的點子。而對於「說教」色彩稍淡的幼兒園。這更是極好的機會。

比如蒙特梭利教育就很在乎兒童對於大自然的接觸,不光是視覺,還有可能是味覺,嗅覺,聽覺,觸覺。這就是在引導兒童開拓他們的感知能力。而如何「誘發」這樣的可能性,這就是設計者該動腦子的地方(還有很多方面,我之前提過,或者沒提過,希望你可以自己去嘗試。)

第二條:監督

在德國真實的學前教育情況是怎樣的?問題的回答里(其實裡面有很明顯的蒙特梭利的意味),有提到了在孩子爬樹,玩火,把自己塗成蘭博時,幼兒園老師所在的一個距離。當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以擔心郊遊出現意外為理由取消集體外出活動;另一方面又在學校設立很多條例為意外事故免責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思這樣的監督和被監督關係。也許,「麥田上的守望者」才是最理想的監護人,任孩子們恣意的玩耍瘋跑,卻在真有危險前控制局面。在設計上的一種表現就是:如何注意到孩子們的舉動並有能力快速的作出回應,但與此同時老師所在的位置並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監視」。聽上去很邪乎?也許就是老師辦公位置的地點設置就可以做到。

第三條:聯繫

前面兩條在說如何讓孩子開心安全有意義的度過自己的童年,與此同時,孩子還有一個重要身份:他們是學校和家長聯繫的紐帶。但這絕對不會只是這樣的關係——

(圖片來自新華網教師節=送禮節?)

學校,家庭,社區,有著依靠這些兒童而聯繫起來的可能性,這樣,幼兒園就不僅僅是給忙碌的家長幫一手的託兒所,而有了更多的意義。

忍不住要上圖了,不過,嘿嘿,完全不搭界:

這是大衛·奇普菲爾德在Wakefield做的博物館,獲過RIBA的獎。然而離這個博物館差不多15分鐘的腳程有一間含幼兒園的小學(英國叫primary school)。有一批RIBA的建築獎項的評委參觀過小學後說,實際上,他們更喜歡這個小學。這個學校是Sandal Magna Community Primary School by Sarah Wigglesworth Architects。

在文脈保留,功能安排,生態設計上這個設計都做得很優秀。此外,還有一個 很讓人感動的地方:這個學校建立時,學校理事會和當地社區就該地表現出的移民增多問題做出了討論。因為有大量非英語國家的新家庭出現,學校相信他們有義務承擔一部分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對那些「年幼」的移民,而且還包括成年的移民。在發現這樣的家庭往往都是男性外出務工,女性(多有穆斯林信仰)守在家裡因語言問題無法和外界接觸後,學校在交代設計任務書時,強調了一個訴求:那就是建築師需要考慮在幼兒園放學後的傍晚,學校需要可以被用作為教授這些外籍家庭婦女英語,組織她們嘮嗑的茶話會空間。設計師Sarah的處理方法是在靠近教師休息室和廚房的一個活動室(靠近廚房可以組織烹飪課程,同時這一區域又比較靠外,不會影響到靠內學生的區域。)在平時是低年級兒童的活動空間(外接一個內院),但是放學後可以用來完成上述的事件。在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到超出幼兒園「既定」映像的東西出現,而這樣的東西有一個潛台詞:

作為學校,作為社區,我們在乎你們。

以上三條,暫時先這樣,祝設計開心。


介紹一家日本的幼兒園(保育園),2015年7月落成的。

Amanenomori保育園位於日本船橋市,局部兩層高,是100多個孩子交流、學習、玩耍之所。

保育園基地是個規矩的長方形,建築落上之後,基本就把地塞滿了。設計師採用了「挖洞」的方法,把建築的幾處角部及牆面挖掉,產生出:①廣場空間,②孩子向外張望的空間,③專門留給樹木的空間。

場地里除了二層通往一層的滑梯,沒有其它專為孩子而設的器材玩具,因為建築本身就是個大玩具。

建築東南角的弧牆,順應了車行道的路線,自行沿路弧形內凹。此處建築與路的關係,和建築與樹木的關係一樣,如拼圖一般,每塊單獨成立,同時又在本身凹凸的基礎上嚴絲合縫卡在一起,成為一副完整的圖畫。

建築入口在南向凸出體的架空部分下面,並沒有直接沖向道路或者廣場。這是因為,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願意在灰空間里停留;另外,此處滿足了平日里遮陽避雨的需求,可以拋棄「雨棚」這一對建築形體有極壞影響的存在。

建築周圍真正有綠地的地方並不多,假如也按照「綠地率」來計算,多半不會達標。但是,一棟建築的「綠化」性能以「綠地率」來衡量並不準確,還應該看基地內樹木種類,樹冠大小,水體狀況,建築本身的通風狀況,以及基地周圍是否有大片綠植。

牆面上的緊急出口與後勤出口處,門的顏色材質與擠制水泥板外牆的灰白色相處融洽,雖然細看略有差異,但並不影響整體感受。建築朝外的牆體,本來就是「條狀補丁」拼接的表達方式。

站在一層外廊位置往上看去,一隻懸索鋼連廊橫跨中間的大庭院,連通了兩側的屋頂,孩子由老師帶著在屋頂玩耍,穿梭於建築之間。

更重要的是,這條連廊極大地豐富了「天空景觀」與「庭院景觀」。由於連廊的打斷性插入,天空景象很自然地被分成了兩幅畫(還是gif),上面一副「一片雲」,下面一幅「三片雲」。

倘若沒有連廊,人向上看去,露出的大片的天空,那就僅僅是「天空」而已,不會產生畫框的概念。而在連廊的劃分作用下,不僅產生了輪廓不同的兩幅畫,而且還出現了對比,這就是積極的趣味空間。

對於站在屋頂往下看的人,連廊的作用同理。下面不僅有整片的綠地、細流、山包的畫面,還有一條線(連廊)分隔這幅畫,建築與庭院通過人的視覺再次整合。

庭院的草地鼓包,不僅是搭接二樓樓梯、滑梯的趣味點,下面還藏著管道與設備。也可以看做由於設備的要求,而引起庭院的景觀凸起。

從房間外的木板平台到白色水泥鋪裝,再到綠草坪,是有逐級的小高差的,大約5~10公分——避免了雨水入侵、避免房間受潮。

幼兒建築沒必要完全設置成坡道,高差只要控制在一定高度範圍內、幼兒使用不會有障礙,都是合理的。孩子不是整天待在保育園或者幼兒園裡,他還要去住宅樓、商場、路邊,只要能走路的孩子,長遠來看,「高差」對其並無壞的影響。

二樓屋頂通往一樓屋頂的大台階,兩側是適合孩子的台階,中間是可坐著、可玩耍的「露天小劇場」,鋪裝是木材材質。木材的特點:軟、有溫度、與鞋子的撞擊聲獨特。

孩子對藝術感受力的培養並不是非得如成年人所想多才多藝,對平常生活的感受力與敏感度也很重要。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能不能感受出腳踩在石板上與木板上的不同區別?撞擊力、彈性、摩擦度,也許孩子不能說出這些專業名詞,但是可以在引導下說出:踩在木板上會發出「咚咚」的聲音。

建筑西南角朝向道路撕開了一個小豁口,據說是為了便於等待父母的孩子往外眺望,其實又何嘗不是讓路上走來的父母遠遠能看到孩子呢?或者在路上經過的行人,是不是也願意多看幾眼「小豁口」里露出的花骨朵?

「豁口」外廊下幾個孩子、大人坐在凳子上休息、聊天——在灰空間里貼心放置合適的座位,真是如同蛋糕上的奶油一樣美好。

幼兒建築中,最重要的細部構件就是欄杆,沒有之一。

出於對孩子的安全考慮,欄杆在很多地方都要設置:一層以上的室外走廊、連廊、陽台、樓梯一側、踏步一側……欄杆的高度有要求,孩子不能攀爬翻過去出危險;強度有要求,得承受一定的撞擊力,玩耍的孩子撞上去也不會變形;欄杆桿件的寬度有要求,太粗了不美觀、也不利於孩子手握。

Amanenomori保育園裡的欄杆,堪稱驚艷。

首先,桿件如此細長,大約手指頭粗細,這樣孩子握起來是最舒服的;高度大概1米3左右,再淘氣的孩子也沒法翻過去,這種材料低調的外部下藏著一份強大的性能。

其次,欄杆與地板的連接點遠處看似乎是立於地板端頭,其實還是在地板之上,只是位置比較靠外。靠邊的位置不利於預埋件受力,但是呈現的視覺效果最好。最大程度靠邊的欄杆,如同蕾絲嵌在裙子底部一樣正確,那些太過靠里的欄杆,都像是裙擺中間的蕾絲一樣尷尬。

在這所保育園裡,目力所及之處都有欄杆,但是完全統一,就連二樓到庭院的滑梯頂上的罩子,都是和欄杆一樣的,渾然一體。彷彿這些豎線條並不是因為安全因素而被迫存在的,它如同合唱團里的手風琴一樣,在氣氛調動與風格渲染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站在園區西側入口處,正對建築入口處形成了一個小畫框,平日里有孩子們的點綴,會是一幅不錯的畫面。

園區大門只是在圍欄上釘了一塊木板,上面寫著保育園的名字,抹茶綠的顏色,很小的字體。這個保育園的所有見到的圖片之中,這兒是唯一一處使用了活潑的色彩。背景是暖色的木牆板,前面一抹嫩綠色的小字,很引人注目。

——利用顏色的反差(而不是大小的反差),同樣能起到醒目的效果。

畫面里顏色只有四種:外牆淺灰色的水泥板、「豁口」處橙色木牆板、入口處暖木色背景牆板、入口處嫩綠色小字。能否選對顏色(或者說選中自己認為對的顏色),需要一種長期熏染的感受力。

建築裝修,或者稱其為建築立面(包含內牆與外牆)顯示出充分的幹練與果斷:把牆面看做整體來考慮,顏色變化時從地板到頂棚一起變化,減弱了門、窗瑣碎洞口的影響。

這裡利用的是灰泥板與木牆板的區分,遠處看能感受到顏色差,近處觀看、觸摸還能感受到彈性不同、溫度不同、紋理不同。

食堂里取餐窗口的牆面,透明的大窗口窗下牆木材鋪到底,窗上牆亦是,上下整體貫穿與周圍白牆區分開來。

牆面使用顏色飽和度高的木板,地面使用飽和度低的木板。既是顏色的區別,孩子腳踏、手摸的觸感也不同,地面板彈性更好。

孩子使用的儲物櫃底部架空,容易清掃,容易通風,不會藏污納垢、引起健康隱患。柜子朝里的方向都是開敞的,這樣放取東西便捷,不需要開關門,也避免了孩子碰撞、或者夾手。

(不過確實顯得凌亂,小朋友的物品種類紛雜、顏色各異~)

大活動室位於建築入口的上部,孩子在大層高的空間里更容易肆意玩耍。陽光穿過側面的高窗投在牆上一道道細細的光影,室內似乎有了宗教建築中神聖的意味。

如果說這個保育園還有什麼不足的話,就是整棟樓里鮮亮的元素比較少,雖然細節里到處彰示著趣味元素,但是並沒有見到視覺上「明目張胆」的活潑元素的體現。也許在設計人看來,整棟樓只是一簇沉默的綠葉,花骨朵的角色還是交給孩子們來扮演吧。


剛剛做完幼兒園的大二狗滾來回答啦。作為自己做幼兒園設計的一個總結吧。(~ ̄▽ ̄)~*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請先從整體入手!請從整體入手!請從整體入手!你找到的案例有很多吸引你的地方,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只是一個節點。不要一開始是一堆琳琳碎碎的小想法,請從整體開始。考慮場地關係,然後開始設計,從大關係到小關係。

1.做幼兒園的時候,大家找的案例基本第一個都是藤幼兒園。各種誇,表揚他的理念,於是一群人想要做上人屋面,做個包圍性,向心性極強的建築。而我更多的理解,首先,同志們,國情不同,規範不同,我們可以學習理念,請不要啥都直接硬套好么!中國的孩子們一個個都是家裡的寶啊,安全問題是很重要的。藤幼兒園層高只有2.1m呢。而我們呢?人家的受教育理念是什麼,大鍋飯?我們呢?你確定在中國的情況下你能建一層?於是當時我叛逆的想,我就是不要做個圓的。傲嬌臉

國內也有很多好案例,大家請把頭轉回來~

2.幼兒的感受。之前做的時候也看了些不同幼兒教育理念的書,以及幼兒的生理特點。一般情況下,幼兒有多高?所以,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幼兒感覺親切的尺度是多高,多寬,能給他們以安全感。而有些過高的高差變化,在我們看來很美,在幼兒的世界裡,其實他們是體會不出來的。從他們的尺度來體會,來設計他們所喜愛的空間。還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他們所具有的行動力其實是不一樣的。小班的孩子最好在一層,中班可以給個小躍層,而大班的老大其實可以整個幼兒園哪裡都可以無壓力撒歡跑。啦啦啦~是否可以通過他們生理上的不同,賦予他們不同的空間使用感呢?(這是我這次幼兒園設計的出發點)(′?_?`)

男孩喜歡打鬧,女孩喜歡玩過家家。大家小時候都這樣的吧。我們需要創造這樣的空間給他們使用。

小點的孩子喜歡找大孩子玩,雖然大孩子不喜歡和小孩子玩。我們是否要創作出他們之間能夠交流的空間,不要幾個大班一窩,小班一窩,中班一窩?

3.灰空間的設計 在幼兒園設計中,一般情況下,活動室與休息室是作為一個單元來設計的。我是這樣的!(??;)個人認為走廊的設計是一個大頭?豐富的空間設計,不同的走廊,坡道是否給以他們趣味性。走廊的凹凸變化,給以安靜的空間,活動的活潑變化。你所設計的空間可以給以孩子們感受,這裡很有安全感,適合擺家家哦。啥啥啥的。而走道空間本來就是一個適合發生關係人與人關係的場所,豐富的趣味性是否給他們一個玩耍的空間?可以追逐打鬧。而這裡是否可以加大走廊的尺度?或者我們可以坐在裸露的走廊上,聽風聽雨?等等。或者,讓自然走進來?(我的教訓。交通空間過於單一,全是外走廊。注意哦)

4.有趣的節點設計 這時候你看到的一些案例可以派上用場了,你可以做一個小屋子,他們可以在裡面擺家家。等等等等,你肯定可以想到一堆,讓幼兒舒服的空間哦!注意!

5.建築性格 很多人一想起中國的幼兒園,對!一定要五彩斑斕!我們還需要這樣做么?你只要做出來別人一看你的形體關係,可以看出是個幼兒園,啊,還挺像!嗯,就是這樣。

最後的話癆時間!

其實大學的幼兒園設計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有規範,但是只是一些強制要求,而我們只要好好玩它就好了。帶著自己童年的遺憾,來玩自己的設計。最後有時間做個模型,可以發現自己做設計的時候有的不足和需要彌補的地方。

(我個人的建築設計理念其實是從他們的生理特徵出發,他們能使用的空間。比如小班我只做了個一層,中班夾層,大班我把3個大班做成一個單元讓他們能在不同高度,不同空間竄著跑。但是問題之前也遇到了,走廊的單一,還有不同年級段之間的交流等等。等我做完模型,要是還有所得,還會來更新噠。自己幼兒園的記錄!!

說的不對的地方請指正,大二生還有很多觀念不成熟,有偏頗的地方,請大家指教!

第一次回答專業問題,耶耶耶!


富士幼兒園曾被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評選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建築,它的設計師是享譽盛名的手冢貴晴和手冢由比兩夫婦。這樣一棟「無終端」,無牆壁,無阻隔的環形建築,孩子們天上(房頂)、地下(操場)、室內、室外可以隨意蹦跳奔跑,並無「禁區」。這種自由開放的氛圍,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自信心、主動精神、與人交往的能力無疑是有巨大促進作用。

「無牆壁、無阻隔的環形建築」

幼兒園為橢圓形狀,面積4791.69平方米,內有500名兒童。設計將其設想為一個獨立的村莊,它的內部是一個綜合的空間,只通過傢具來分區。三棵被保存下來高25米大櫸樹透過屋頂板伸向天空。

「連續、開放的教室讓每個孩子受到重視」

橢圓形的「無終端」建築,讓每個孩子得到同樣地重視,感受到平等。傳統的長條形校舍里較遠的孩子容易受到忽略,且不利於孩子關心他人,而這種連續、開放、無終端的教室設置不僅會讓每個教室的每個學生感覺到自己受到同等的重視,還能增強各個班級之間人際關係的發展。

「屋頂雨天變瀑布」

內側屋頂高度僅為2.1米,老師站在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屋頂孩子的一舉一動,屋頂水槽的設計也很獨到,留有4個溢水口,孩子們下雨天可以看到瀑布。

「百年老樹陪伴孩子成長」

這個幼兒園可以說是世上最有愛的幼兒園了!因為是圍繞著一棵百年樹齡的榆樹建造而成,堪稱全球唯一。

「沒有牆壁的教室更有利於孩子的交往」

沒有牆壁,孩子不是很容易跑到別的教室裡面去嗎?「那並不是一個問題!小孩子突然發現自己處身於一個新環境,他們會很自然地學會如何與新的人、新的環境交流、溝通、相處;何況孩子們在哪裡不能學習呢?每一間教室,都是一個學習的天地。」

「樓上的天然看台」

孩子們伸出小手,甚至伸出小腿,但他們的小腦袋卻過不了這道「坎」。於是他們可以安心地順著圍欄坐下,悠然自得地讓腿腳吊在屋檐外,給操場上表演的小朋友鼓掌助興。

「滑梯從屋頂直達操場」

一道長長的滑梯,可以讓小朋友從屋頂一直滑到樓下的操場,對於4、5歲的孩子來說,這可是「勇敢者的遊戲」呢。

「「捉迷藏」最好的隱蔽所」

這個屋頂同時也是一個露天遊戲場,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跳繩、丟手絹、玩「老鷹抓小雞」,至於每個教室頂上那些凸起的天窗,就成為「捉迷藏」時最好的「隱蔽所」了。

「櫸樹候車亭」

最大的一棵櫸樹生長在校舍的另一端,由通明透亮的玻璃牆繞著大樹,圍成一個圓筒形的候車亭。亭內一樓安置著長條坐凳,給等車的孩子們用。亭頂則和校舍的屋頂相通。

「「規定孩子玩法」遠沒有「孩子發明玩法」讓孩子興奮」

幼兒園的房頂上並沒有任何遊戲設施,但這並不會減少孩子們在房頂上的樂趣:他們用粉筆畫樹影、從天窗看教室、眺望遠處的城市……原來外面的世界那麼寬廣......

「這樣的樓梯也愛爬」

孩子們順著一圈高低寬窄各不相同的木質踏板環形樓梯拾級而上,或者弓著身子從踏板下匍匐前行,細細地端詳這棵25公尺高的「大傢伙」,和棲息在樹上的小鳥們一起嘰嘰喳喳。

「「沒有規矩」的教育保護了孩子想像力」

孩子們生性是自由的,他們喜歡「沒有規矩」,作為教育者,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千萬不要抹殺了孩子的天性,用各種有形或無形的「規矩」局限了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讓他們失去了許多很好的學習機會。有家長評論說:「這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幼兒園,它強調的不是『教』,而是『學』,而且是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們在遊戲玩耍中學。」


首先對「考慮到規範,幼兒園沒什麼可做的」這個觀點並不贊同,當然絕大部分的實際項目確實如此

就課程設計來講,幼兒園設計應該在大二左右(我當時的課程設計是客運站,同級的環藝同學是幼兒園),需要學習的重點,在於針對簡單但多個流線的組織、功能排布及建築表現的手段,甚至有可能要求尺規作圖及手繪表達,規範並不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如果題主能夠適當的了解一些規範內容並在設計中合理解決這些問題,相信題主在這個課程設計中會收穫更多(逼格更高)。

工作後做過一個幼兒園的全程(方案-施工圖-後期配合),一個幼兒園的方案,不過都是住宅區配套的幼兒園,在設計上並沒有什麼亮點。希望樓主能夠獨立思考並查閱更多資料,畢竟我記的不一定準確,而且幼兒園規範是本87年的規範...

以下是個人覺得需要注意的部分

總圖及場地:

  • 單班活動場地及合班活動場地面積,同時需要半數活動場地滿足日照要求;

  • 入口處集散場地及停車位;

  • 貨運後勤出入口及卸貨區,同時避免流線交叉;

功能:

  • 活動空間:教室+寢室、音體教室;

  • 服務用房:醫務、廚房+庫房、洗衣房;

  • 其他:各類辦公室,值班室、資料室等;

流線:

  • 入園:門廳-晨檢-保健-隔離-教室;

  • 後勤:卸貨-庫房-消洗-廚房-備餐-教室;

雜七雜八:

  • 景觀布置與植物選擇,滿足兒童特殊要求(簡單說,不帶刺);

  • 兒童相關功能特殊尺寸及相關構造做法(樓梯、防護欄杆、倒圓角等);

  • 衛生間需自然通風采光(為了滿足這點,通常可以做出一些有意思的平面布局);

  • 如果可能班級最好可以直接到達活動場地,如果沒有,盡量有同一個單獨出入口進入活動場地,同時兒童常用通道中盡量通過坡道解決高差(對於課程設計中經常出現的「在屋頂上遊戲」的概念,題主可以認真考慮一下,小朋友們如何安全的順利的走甚至是跑到屋頂);

  • 如果題主想用極簡、盒子之類的概念,請注意一下幾處需要在首層開口和設置雨棚的地方,主入口、貨運入口、後勤入口、洗衣房外門、首層教室外門、醫務室外門、疏散樓梯外門,這些東西輕輕鬆鬆可以把立面搞的支離破碎;

要你命3000:

複核相關功能房間窗地比及日照,這點對立面影響很大,題主算算就知道了。

(前面提到的,符合規範的幼兒園沒什麼可做的,主要說的就是這點。在實際項目中一旦對立面有追求,很容易卡在這裡)

至於圖紙表達及表現的部分,相信現在的大學生比我都強多了,我就不獻醜了。

如果題主能認真看到這裡,我再給出一個建議,做課程設計的話,題主找規模相近的、小眾的、最好是還沒有被各大公眾號的轉爛的,ArchDaily和谷德關鍵詞十頁以後的兩個案例,一個借鑒設計、一個借鑒表現,即可。

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終於看到跟自己專業有關的問題了,本人從事幼教行業近四年,大學時期修過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對幼兒園的主體設計也有一些了解。我現在所在的幼兒園是一個小區配套幼兒園,這個小區的樓盤就是我嫂子參與設計的,她告訴我本來我們幼兒園現在佔用的地方是設計成會所的,後來沒談下來就被我們老闆接手了,扯遠了,拉回來…

現在幼兒園的設計大多要體現更多的人文關懷,沿海城市要比內陸城市做的好很多。

首先,幼兒園必須保證樓道走廊足夠寬敞,拿我們幼兒園舉例,大概寬度在1.5m左右,熊孩子比較喜歡在樓道里追逐打鬧,所以足夠的空間可以避免很多事故的發生。

其次,空間上可以多一些多樣性,比如小一點孩子的教室可以採用閣樓設計,這樣孩子會覺得很有趣,上面的閣樓可以用來休息甚至可以當成活動區,我們新園所就是閣樓上是活動區,樓下是柜子組成的主題區間,柜子的抽屜拉開就是床,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打造趣味性…

還有,注意兒童視角,設計要以兒童的視角為主題…

再者,細節上體現人文關懷,一些旮旯拐角可進行軟包,既可保證幼兒安全,也可增添一些區間開展的空間…利用一切空間來營造藝術氛圍,比如樓梯等…

能想到的暫時就這些,想起來的話再給擼主補圖…

以上,我是個懶人,今天想起來來補圖,

就是這樣,可能大家會覺得和傳統意義上的幼兒園有很大區別,但是這一定是以後更多幼兒園設計的趨勢,最好的幼兒園設計一定是孩子覺得好的,有趣的…


紐西蘭這邊的幼兒園每個班都有獨立的戶外活動區域,不是國內或者你們貼的日本那種一個大的全校共用的戶外操場。

每個班都有門直通自己的戶外區域,跟隔壁班的戶外區域有欄杆分隔,這樣易管理又能保證大量戶外活動時間。

研究表明小孩想不近視,每天得在戶外三小時。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 但是實在忘記了在那裡看的了 其實大概意思就是 應該從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待幼兒園 寫的是一位父親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兒園上學時發現大部分孩子對於幼兒園都非常的抵觸 一直哭鬧 這位父親感到非常疑惑 之後他發現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待 於是他辭去了 本來安穩的工作 開了一家專門設計幼兒園的公司 在他設計時 他都一直蹲在地下 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 去設計 讓孩子更加的感到有安全感 故事就是這樣 That"s all


考慮到規範。

你會發現幼兒園沒什麼可設計的。


天津師範大學教師張寶旺老師對兒童教育空間做了一些研究,我找到他寫的一篇關於幼兒園空間設計的文章發給你參考一下。

設計對幼兒教育空間的教學管理干預---以北大附幼為例

作者:張寶旺

  設計是需要解決問題與矛盾的,不僅如此,還更需要進一步創造新的可能與方式,所以設計不能停留在所謂「美」的工藝美術層面,設計的維度更應該是多元的。當然這種多元體一方面體現在學科本身,猶如「堆土堆」一樣,學科成就的高度是由其積累的寬度決定的。如圖所示,H的高度是由W寬度決定的,寬度基數越大,高度數值越大。

所以,在廣義的設計學中,不僅包括設計史,人體工學、色彩學等基礎知識,更加包括了美學、人類怪誕行為學、社會學等層面的知識與文化。此外,從時間的角度講,無論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還是設計師自身的成長,在不同的階段會產生和遇到不同性質的項目。此刻,設計師的「快速學習」與「快速捕捉」相關知識的能力,也就成為設計師的必要能力。如遇到醫療空間的設計任務時,設計師要對其相關空間的尺度與設備要求進行全面的考察與了解,更要對相關的醫療流程進行深入分析。這些都是做好這類空間設計的必要前提。所以說,設計是多維度的,無論是學科本身還是時間與時代本身,都具有綜合的「跨界別」的要求。

  此文,就是針對幼兒教育這一特殊空間案例(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進行設計實踐的經驗論述與分析,進而從設計師與管理者關係的角度、設計學規律與幼兒教育管理規律的維度進行分析,從此歸納出,在成就一個好設計的過程中,如何把握角色與角色的平衡、學科與學科的相互關係。

  在設計的前期,要對幼兒教育空間的尺寸以及必要設施要求標準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以保證其設計的基礎是正確的。如圖書館設計中,書架的高度設置務必要按照兒童的身高規律制定,方便兒童取放圖書。正如上圖所示,下方紅線部分便是兒童最常用的的高度區間,藍線部分只能作為書籍存儲。而成人圖書館的書架常用的取閱部分是在上方,下方藍線部分則是作為存儲備用。


圖書館修改前手繪稿(反例)

兒童圖書館修改前效果圖(反例)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圖書館(效果圖)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圖書館(實景照片)

  當然,只是把尺寸等必要的基礎設計做到位,還遠遠不夠,因為幼兒教育空間的關鍵詞是「教育」。這種「教育」價值來源於教育團隊的教學,也可以來源於空間給予教學提供的物理方式。如果教學是教育空間的「軟體」,那空間設計所形成的物理方式就是更好成全教育的「硬體」。也就是說,設計可以參與「教學管理」,從而更好的展現與促進幼兒教學。

  首先的入手點應該是「人」。於是,項目之初,設計師做了大量的關於教學管理者(如幼兒園園長等)的訪談,讓教學管理者參與設計。從而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這些幼兒教學的規律轉化成空間形態。如何將「虛」的教學目的更加「實」化成空間。進而讓教學的價值更大。這個從「虛」到「實」的過程,就是設計表達幼兒教育語言的過程,更是設計參與幼兒教學管理的過程。

  此間,在與幼兒園園長的訪談中,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用簡要的描述來表達幼兒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有幾個,分別是獨立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良好的習慣養成等。其中,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良好社會習慣的養成更是要中之要。表現最為典型的就是「排隊」。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輩分」雖小,但「地位」很高。家長通常一切都以孩子為先,大部分家庭沒有平視孩子的習慣。而在幼兒園中,孩子與其他孩子都是「平等」地位,於是,他們之間必須要形成如同「社會」狀的關係。在每次午飯後洗手時,每個小朋友不能有地位高低之分,所以在此形成的社會秩序認知是十分重要的。「排隊」習慣的形成也會強化孩子意識到在家庭之外,還有個社會狀態存在,在這個存在中,每個人都要有養成良好秩序的習慣。

  出於上述的認知,空間設計要如何將教育管理的「虛」轉化成空間設計的「實」?如何使幼兒養成「良好社會秩序的習慣」這樣教育管理的功能空間化。 那先要看看空間背後的教育活動規律是怎樣的。根據衛生間幼兒教學管理的過程來看,該空間大部分使用的時間段在午餐時間,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是排隊---洗手---吃飯---排隊---洗手。

午餐時間教學管理流程

  在此教學過程中,由於幼兒的大腦發育還不是太健全,幼兒在排隊的時候,對整齊與位置的判斷是很模糊的。那麼,應用什麼樣的設計方式和形態,會解決幼兒審美、洗手功能、組織管理等多方面的空間教學要求,是設計的核心之要。於是,衛生間設計中與盥洗池相對應的「彩條」設計形態便產生了。

  當空間中出現彩條的設計,小朋友會很明確的理解教師發出的「排隊指令」(如站在紅色線上的隊里,還是藍色線的隊里)。對於幼兒來說,這樣的排隊也就如「跳格格」的遊戲一般快樂,寓教學於「樂」的教學就在不經意中產生了,這樣的教學管理即是嚴肅的又是愉快的。

  當然,在設計工藝及施工的落實上,還做了更多的細節處理。例如,在彩條的材質上選擇,應用的是亞光面的馬賽克。增加了排隊時防滑的效果,減少了安全隱患。進而加強了教學的安全管理。再如,在盥洗池的高度設計上,大部分的台盆的應用對象是幼兒。所以,主要部分的台盆尺度是以幼兒的身高設定的。但教師在此空間還有很多清潔工作,如所有手盆的高度都是以幼兒為參照,教師會長期處於彎腰狀態。會造成身體的疲勞,甚至身體傷害。所以這樣的空間邏輯與教學工作屬性決定了,在每個盥洗空間中都要配備一個以成人身高為基準設計的盥洗池。這樣,在空間教學活動中,則會保證了不同使用者功能。進而保證了教學管理的順暢與效率。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衛生間盥洗區(手繪稿)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衛生間盥洗區(效果圖)

整個衛生間空間的設計是乾濕分離的。在衛生間裡面部分,是幼兒如廁的地點。在訪談過程中,幼兒管理者反映,幼兒有整天憋大小便的現象。後經過分析,這與幼兒生理與心理發育的階段有關。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然後進入生殖期。大部分幼兒處於第二與第三階段。那些經常憋大小便的幼兒是幼兒在新環境中收到「緊張與困擾」而至。此時的教學問題與教學管理矛盾,可以向空間設計提出「求助」。環境的空間設計與氛圍的營造,也有必要對相應的幼兒生理以及心理需要,加以科學健康的引導。

  那如何促進兒童正常排便?那就要使幼兒在如廁的過程中,最大可能的放鬆心情,通過色彩等娛樂方式來轉移兒童的緊張情緒,進而達到解決教學管理矛盾的目的。綜合了外部區域的彩條設計元素以及相應的矛盾需求等各個必要條件,於是,衛生間內部如廁空間中「彩虹牆」的設計便「生長」出來了。這樣的設計在後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效果有效」的驗證,同時也將空間設計元素進行了整體的連接與延續。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衛生間(手繪稿)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衛生間(效果圖)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衛生間(實景照片)

  此外,在整個幼兒園設計中的其他部分,此「設計方法論」也得到了很多應用。如樓梯的色塊設計,每層樓梯是用一塊色彩來表現。當教學管理者與幼兒在此空間看到的是藍色樓梯,自然的反應是,我現在處在三層教學空間。這種空間的隱喻與暗示,會無意識的增強教學管理的效率。就樓梯細節而言,其無障礙扶手的設計是雙層的。一層以成人高度為標準,一層則是以幼兒高度為標準。以此加強了教學管理的安全意義。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樓梯間(實景照片)

  在教室設計中的「設計依據」亦是如此。從整個標準教室的格局來看,共分為教「教室空間」「午休空間」「衛生間空間」三大部分。在教學空間中共分為四個區域,分別為「授課區」「閱讀區」「遊戲區」以及在教學空間與衛生間空間交接位置的「備餐區」。從教學管理上講,「授課區」「閱讀區」「遊戲區」三部分與「備餐區」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前三個部分的屬性是教學態,其大部分時間都在利用空間。而「備餐區」空間屬性是只有在午餐特定時間利用的生活態。就兩者屬性明確分析後,將兩者空間進行分割是教學管理的必要。綜合上述的分析及推導,「跑道」設計的元素就自然「生長」出來了。跑道的設計不但很好的劃分了區域與功能,也從設計暗喻的意義上和交通空間屬性十分的契合。與此同時,此元素的展現也增加了「室外感」可能,也在「心理空間」上加大了空間尺度。

分享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教學區(效果圖)

北大附屬銘澤幼兒園教學區(實景照片)

  設計有時很像談戀愛,在和甲方談,更和空間談。所以,設計不是設計師的「一廂情願」。所謂「陰陽之謂道」,只是憑藉設計師的經驗和自戀,設計是很危險的。設計師不可能佔領所有領域的至高點來完成設計,所以在具體的設計項目過程中,不能只從設計本身出發,設計師要用「跨界別」的思考方式來審視設計本身。當然這種跨界別首先體現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角色的定位。此時的設計師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對於設計學本身,出色的設計師可以自稱為「全科醫生」,但對於「大設計」的概念,每個設計師也只是「專科大夫」。所以在設計的醞釀與生長過程中,設計師演的不能是「獨角戲」,應該是眾多角色中的一位。那其它角色都是誰?是甲方的屬性,是空間物理條件,是設計項目對應的專業知識與規律。設計的問題也不是設計自身的規律可以解決的。需要多維度的從其他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就像此案中,設計不僅僅是把空間做得漂亮。以上案例中,設計的任務和責任還在於把「教學管理」納入空間中,這也屬於設計範疇。所以,設計需要形成設計「角色」的眾籌與設計「智本」的眾籌,進而去設計中心化,去設計的本位化,從而加強設計的科學性與設計的高度和密度。

(文章由設計師授權首發,轉載請徵得設計師同意)


TED 前所未見的幼兒園 視頻封面TED演講集.2014.12.手冢貴晴:前所未見的最好的幼兒園—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寶寶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家附近的幼兒園完全沒設計,全是大人的想像。希望你能認真對待,大多數人沒有一個美好的幼兒園。


建議題主對目前的高票答案看看就算,把那些意見當做錦上添花的內容即可。主要功課是:1.看書,幼兒園功能方面的書,建築設計資料集之類的,這個是首要的。2.看規範,建築設計通則和幼兒園設計規範,防火規範捎帶看下,規避下嚴重的規範問題。3,看實圖,領會精神,多看幾套別人設計的圖紙就會明白某些地方為何要這樣設計,別人的圖紙有什麼問題要如何規避。4.到這裡才是看看知乎的答案,增加設計的深度,豐富細節,錦上添花。5.挑個喜歡的立面風格,當然盡量要契合平面,按道理講這步得早做,在平面之前做效果比較好,不過考慮題主是個學生,盡量為之就好。


隈研吾事務所設計的帝京大學附小

Teikyo University Elementary School

有點答非所問 不過可能也會略有啟發吧


男廁所小便池要做成落地式的…


最著名的是這個,屋頂上是一個開放的活動場地,同時圍繞著樹木做了大量採用網兜保護的活動空間。


1.人身安全。安防、監控、出入口位置、欄杆防護等。

2.日照。建築以及活動場所的。

3.地下室(如有)相關規範。

4.室外活動場所的面積。

5.廚房的位置及衛生要求。

6.教室和寢室的面積及位置。


真心希望題主不要搞成五顏六色那種,拜託了。


未來學前教育的從業者,給設計師們提供點建議: 想來老師安排各種職能的建築設計是為了鍛煉對不同建築需求的了解。 其他的並不懂,但到了教育這,情懷請放在靠後的地方!! 僅僅安全問題就需要很多用心的細節,:衛生間怎麼更人性,樓梯多高,多寬,多少角度對孩子更友好,等等。幼兒教育五大領域,音樂的隔音,美術元素的融入,集體大型活動場地設計等。 如果只是作業,我想任何一點做好都是優秀的。教學活動的需要影響著建築的設計,而且公辦民辦有不同,家長訴求和政府需求又不一樣。切入點很多,只是希望在每一種設計中都有真的了解,責任在第一位!


擾民問題


推薦閱讀:

怎樣算做是「有趣味的」建築?
知乎在建築工程與建築設計領域有哪些專家用戶?
裝修公司不聲不響把客廳飄窗下的上翻梁打掉了,求專業人士指點,這房子還能住嗎?會塌嗎?
2014 UA 設計競賽一等獎作品「阿布新屋」的剖面圖是如何製作的?
有哪些適合建築系在校學生實習的事務所?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幼兒園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