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諮詢師來說,「來訪者不脫落」有多重要?
如果拋開經濟效益不談……我堅持認為,不應該有那麼重要。
來訪者是否能在諮詢中獲益,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諮詢能夠讓來訪者獲益,大部分來訪者在還有諮詢動機的前提下,是會繼續來的。有人會把「來訪者不脫落」作為衡量諮詢師武藝高低的一個標準,從現象來看,這種判斷大概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諮詢師如果總是留不住來訪者,做一兩次人家就不來了,可能確實說明諮詢經驗不太夠。但是,一旦把這個判斷標準變成了諮詢師努力追求的目標,就不對勁了。
我現在看到的有些諮詢師,就在往後面這條路上走……
說實話,如果只是讓來訪者盡量不脫落,實在是很容易的事。稍有幾年經驗的諮詢師就可以做到。但是過分地追求這一點,會不會有可能脫離了諮詢的本意呢?——有的「諮詢師」,甚至是不惜以危言聳聽,說大話,連哄帶騙,或者預付幾十次費用的方式,去片面地追求「續約率」,即使是在來訪者已經沒有必要諮詢的情況下。這和過去算命之類的先千後隆的杵門子已經沒有分別。可以這麼類比一下:如果一個人經常保持微笑,很可能別人也會以微笑對他。這是從現象上觀察到的規律,以結果而論成敗,是有道理。但是如果引申為:一個人保持微笑,目標就是為了看到對方以微笑對他。好像就有點變味。如果再進一步說,收到別人的微笑對自己保持微笑是「很重要的」,那就偏得更遠了。說到底,但行好事,莫問續約,為來訪者服務的,只管把服務做好,對得起良心就可以了。簡單來說吧,來訪者不脫落這件事情不怎麼重要,或者說至少不是那麼重要。在諮詢中唯一重要的就是來訪者是否有所改善,而這一般可以通過一些項目評估手段來實現,比如做諮詢前後的癥狀測量表什麼的,與脫落與否關係不大。即使中途就結束了,如果來訪者是提前好了,那難道不是更好么?難道你還必須給他按在諮詢室里不做夠一個療程不許走么?所以最終還是看來訪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效果,而不是看脫落的。
似乎最近國內的不少諮詢機構完全以脫落率來衡量諮詢師的水平,這種衡量方式其實會嚴重扭曲心理諮詢工作。(因為心理諮詢本身就是一種關係工作,如果諮詢師不能對來訪者的脫落淡然處之,那麼實際上就會形成諮詢師在依賴來訪者的關係模式,本來應該是來訪者嘗試去依戀諮詢師,結果整個反過來了……諮詢也就別做了。)
那麼是不是有時候也要考慮脫落率的問題呢?如果一個諮詢師完全留不住來訪者,而且這些留不住凈是不明就裡的……那可能就要警惕下諮詢師自身的問題的。為什麼多數來訪者都離開了,而且要離開前完全不跟你溝通呢?那顯然是咨訪關係有問題,關係是諮詢的基礎,關係出問題,則諮詢師就要自己好好考量了。前面幾位答主主要從倫理角度出發告訴大家不要盲目地追求「來訪者不脫落」。我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除了經濟原因以外,「來訪者不脫落」的重要性有哪些考量:
首先,我們討論的「來訪者脫落」是什麼?
在心理諮詢中,脫落 (dropout) 指來訪者在既沒有獲得諮詢師的同意,也沒有達到與諮詢師共同設定的諮詢目標之前,就決定提前終止諮詢的情況 (Ogrodniczuk, Joyce Piper, 2004)。
來訪者在得到必要的改善之前,就放棄諮詢,是脫落的基本組成部分 (唐小娟,2015)。也有學者將脫落定義為不成熟結案 (premature termination):即來訪者在沒有和諮詢師達成共識的情況下,自行終止諮詢的現象(唐小娟,2015;吳秉術、陳慶福,2006)。
在中外文獻中,對脫落的界定主要有四種(Hatchett Park, 2003; 唐小娟,2015):
- 諮詢師評定:諮詢結束後,諮詢師根據自己來訪者的情況判斷諮詢目標是否達成,對自己的來訪者是否屬於脫落進行判斷;
- 預約未到:即在預會談 (intake interview) 之後沒有返回治療;
- 未完成規定次數:即不能按計劃完成規定數量的治療;
- 平均分割程序 (the median-split procedure): 即平均數法或中位數法,以某被試樣本的治療次數的中位數為標準,會談次數低於該中位數的來訪者被認為發生了脫落。舉例來說,如果被試樣本中來訪者平均進行五次諮詢,那麼會談次數低於五次的來訪者被認為發生了脫落。
其中,大部分研究者建議使用諮詢師評定的方法來判斷脫落的發生。以諮詢師對來訪者的熟悉和了解,判斷他是否取得了一個可觀的治療結果,治療目標是否達成。預約未到的脫落界定方法也經常被諮詢師採用。但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預會談後沒有返回代表正式治療還沒有開始,所以和脫落的定義不符。固定次數和平均分割程序的兩個標準看似較為直觀,避免了諮詢師的主觀臆斷,但通常不適用於心理諮詢的設定,在研究和臨床實踐中有更多的應用。
那麼,「來訪者脫落」會帶來什麼後果?
脫落現象是推進治療進展最大的阻礙之一。對來訪者來說,脫落不僅影響諮詢效果,而且有可能由於提前結束諮詢而給來訪者帶來挫敗和不滿的情緒,對來訪者的情況雪上加霜。在團體治療中,某一個來訪者的脫落可能為其他的來訪者帶來不安、焦慮甚至憤怒的情緒,嚴重阻礙團體治療的進展 (Ogrodniczuk, Joyce Piper, 2005)。
對諮詢師來說,脫落也會影響他們在工作中的自信。很多經歷脫落的諮詢師表示,一方面覺得自己付出的時間和努力都隨著來訪者脫落付之東流了很窩火,另一方面還會為來訪者的情況感到擔憂,為自己沒能很好地幫助到來訪者而感到自責。
Barry Farber曾對諮詢師進行過一項「工作時感到壓力最大的情況」的調查,結果排名第一的是來訪者的自殺言論,第二是來訪者的攻擊傾向,第三就是脫落現象。這一項比來訪者的強烈依賴行為、被迫害妄想 (paranoid delusions)、甚至經常性的私人聯繫還要排名靠前 (Farber, 1983)。
Farber總結道,這項發現說明諮詢師在來訪者的諮詢歷程中並不是一個冷靜的觀察者,也不認為發生脫落的來訪者是可以被輕鬆取代的。通常,諮詢師對來訪者福祉的關心和惦念遠不僅僅停留在工作層面。作為一名諮詢師,最大的滿足感源於在對來訪者的投入中為他們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因而突然失去還未得到充分幫助的來訪者相當於剝奪了諮詢師職業生活中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有可能對他們構成很大的打擊。
所以,「來訪者不脫落」到底重不重要?
重要,但重要的是發生脫落的原因,而不是脫落本身。
來訪者脫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有些來訪者可能在比預期更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幫助,另一些來訪者可能由於客觀原因(經濟原因、地理位置變動原因)必須提前結束諮詢。在這些情況下,發生脫落都是正常現象。作為諮詢師我們都希望儘可能地避免脫落的發生,但是要記住來訪者對他們的去留有著最終決定權。
但是,如果諮詢師在執業中長期保有高於平均水平的脫落率,那麼脫落的發生很可能與諮詢師的行為有關。這種情況下,應及時與督導和朋輩諮詢師進行溝通討論,對自己的諮詢工作和心理狀態進行適當的調整。
——
參考文章:無疾而終的咨訪關係 | 「來訪者脫落」的概念、影響因素及改善方法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文中引用文獻請參見原文:無疾而終的咨訪關係 | 「來訪者脫落」的概念、影響因素及改善方法 - 知乎專欄
2013-11-20:謝邀!我的經驗是來訪者如果覺得好,有需要還會再回來的。 從精神分析心理動力角度,超過十來次以上,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諮詢聯盟,不脫落的重要性意味著,當那些愛恨情仇都出來的時候要耐受住,要面對,去探索,會改變,而這些有時候很不容易。
不脫落意味著過去的強迫性重複被面對………… 某個角度可能甚至意味著修通。
2014-4-7:回復 @李俊峰 不脫落是什麼意思?(才知道這個有1000個字數限制,把回復的貼在這裡:)脫落,好問題!
我看了下我的回答和別的知友的回答,我理解的不脫落指的是相對脫落這個現象來說。脫落的理由@fuhouzhi 回答了些。
前提是心理諮詢師內心有個框架安排,而來訪者並沒有達成這個框架安排(無論是第一次對話感覺不對味,還是不匹配等等;這裡是排除一個很關鍵因數就是,心理諮詢的定義是用心理學幫助來訪者處理心理的內容-問題、困惑等等;目前在國內很多來訪者並不一定符合心理諮詢定義帶著心理諮詢能處理的問題來,比如幫我處理-孩子、伴侶、朋友、老闆等問題,當然儘管是核心的個人認知和適應,但是當來訪者無法把自己的責任很好承擔,這種一般脫落會比較快;還有就是是否符合心理諮詢範圍,有些是心理治療範圍,比如神經症的治療中心理諮詢只能是輔助)
確實也有的心理諮詢師會(經濟)用某些方法留住來訪者,但是是否真的符合心理諮詢的倫理等等,涉及太多,這裡就不贅述。
@李松蔚 說的很好,其實關鍵還是看來訪者是否有獲益。如果來訪者覺得這次諮詢受益了,並且階段性完成當下的情況,而不再來諮詢,但是以後人生中碰到問題還是繼續願意諮詢,那麼這種也不能算脫落。
不同的流派對於不脫落類似,完成彼此設定的任務。 (其實我一直覺得能簡單把人生中間某些事情當成只是任務完成時件很奇妙的事情,連續性的混沌變化想從中找出規律和固定某些東西是很需要掌控,而這種掌控如何能變化的相對是往理想的,而不是要規避的惡性循環等,還是很奇妙的)(或者說有些人會因為無法承擔內心負面焦慮恐懼而極度張狂地想要控制反而失控導致需要心理諮詢,甚至心理治療……)
我想不脫落的意思,大概是當一個人想和某位專業(心理諮詢師)建立心靈深度(靈魂深度,請不要把性匱乏導致的本能誘惑混淆),而能建立起來;在現實中又能真的更好生活;那麼就是不脫落。
脫落是內心有渴望和衝動(對於人性,對於生活的心靈的拷問之類;還是請不要把性的失控混淆,這個只是部分,很重要,但是在心理諮詢中是有倫理的,如果偏差了就其實不能算是符合倫理到的心理諮詢)(我發現我講這麼說這個強調,大概和很多人生活中太寂寞,混淆了朋友和心理諮詢師、要追求的異性和心理諮詢師,這簡直是和自己父母邊界不清性幻想紊亂問題;在知乎和心理督導中也回答過很多次。)脫落是內心有渴望和衝動但是連接不上。
心理諮詢中的不脫落是內心需要的時候的渴望和衝動可以連接上,並且真正受益;各種亂七八糟什麼都可以的,能提煉出黃金;從中要忍受鍊金術那樣在歷史上曾經風靡又轉化成化學,被很多人會說亂七八糟但是卻又讓有些人著迷受益。畢業和脫落是不同的。
剛看了別的答主講到拉康派能幹的那種事,沒有鄙視或則不滿,我是覺得他們夠個性,夠生活!我附加點感想,那就是用鏡像神經元,用皮層這部分去體驗!這是和那些高手們面對面最大的收穫!不只是時間是個質量,觸動,那時刻新神經元通路產生問題!所以面詢比電話更有效果!不要只是被情緒腦抓住,被情結抓住,這樣可以去承擔更多,而不是潛抑軀體化什麼的,用另外的問題表現問題。我第一次去心理諮詢,因為種種原因(主要是害怕)所以晚點了,預約了一個小時的時間,結果到時候還剩二十分鐘。結果那個號稱自己如何牛的心理師直接拒絕我,說我沒有時間意識,浪費了她寶貴的時間,然後就走回她辦公室聊天去了。因為我媽媽陪我一起去的,所以我媽媽就哀求她說算了,現在還有些時間了解一下情況,二十分鐘也好,不要浪費了。她說,二十分鐘根本不夠,叫我們走人。沒錯,從她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我不好,是我晚了。她說二十分鐘不夠我也能接受。但我接受不了她的態度,就是那種居高臨下訓斥人的樣子:告訴我她的時間如何忙,時間如何寶貴,她本人是如何牛。那種感覺,就是一個被眾人捧久了,一有點風出草動就覺得別人如何冒犯了她的感覺。她說,要我就晚到這件事和她道歉,否則以後也不接待我。但是又不是好好說的那種,而是那種義憤填膺,甚至氣急敗壞的口氣。說實話,我在那一刻覺得她才是真正心理有問題,應該去看心理醫生。
有些心理諮詢師就是太利益。在廣州看過一個自詡專家級的心理諮詢師,傻逼一樣。經常打斷我的話。然後開始她心靈雞湯。我其實在10分鐘的時候就想結束這稀爛的諮詢。但心裡憋了太久,確實需要人訴說。然後一個小時的時候,她不斷地看時間。然後來了一句。你知道,我諮詢費是很貴的。不斷提醒我時間要到了。後來1個半小時,說就按我1小時20分鐘算。當時收了900。我有自殺念頭的。她說,你要死可以,但別在跟她諮詢治療的這段時間死。我就操他媽了。這種垃圾心理諮詢師,真是敗類。祝她不得好死,別再禍害人。
前面幾位老師把我想講的大部分都說了,再補充一條,如果諮詢師本人有一種被依賴的需要,在諮詢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讓來訪者難以離開,這種情況造成來訪者的內心力量感越來越弱,實質上是有害的。
我是一名正在進行自我體驗的心理諮詢師。持續時間已經有半年了。明天是我最後一次自我體驗。我即將脫落了。那麼問題來了,對一個正在進行自我體驗的心理諮詢師來說,脫落重要麼?
做心理諮詢的人通常會遇到患者對醫生產生移情現象,如果處理不當會對他人造成二次傷害
但是長期保持溝通關係,難免影響到諮詢人員的生活及其價值觀所以個人覺得這是一份挺難的工作,所以我只看心理方面,做這個真不容易。以前好像看過一個數據是說70%的脫落率。。原因也從client自身到counselor自身還有match上。。
^_^這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指標,也是對心理從業人員一個很好的職業肯定吧。
什麼叫來訪者不脫落 就是持續心理諮詢 不會付一次錢看一次心理醫生就不再來了是嗎
推薦閱讀:
※有虐待自己親生孩子的衝動,怎麼解決?
※非常不喜歡跟人同床共枕,這是種心理障礙嗎?
※一個小時候受過心理虐待的人,想要正式並解決自己心理上的問題,請問有什麼自救的辦法嗎?
※一個關於富裕、勤奮、貧困的困惑?
※我不該在這裡提問,請放過我們,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