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和菜頭在《碎片化生存》里提到的「力倦神疲」?

和菜頭提出暫停微博,見《碎片化生存》http://www.hecaitou.com/blogs/hecaitou/archives/134583.aspx

他說:通過微博的馴化,一個人很可能連大腦皮質的生理結構都已經發生了改變。

我想知道面對信息時代,碎片化會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集中注意力,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有了同樣問題應該矯正和治療?只有迴避才可以嗎?


問題是我引發的,由我來回答貌似也比較合理。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下討論的標準是什麼?很多人很輕易地把問題轉化為針對我個人的醫療搶救,或者教育我如何分配精力,如何合理使用微博。我很感謝這些來自蒙古的大夫,不過我們還是應該把卑微的和菜頭放在一邊,因為如果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或者癥候,那麼我想我沒有重要到那麼多人願意討論和關切的程度。所以,第一條:謝謝你,不要來救我。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所謂使用微博的標準是什麼?這樣,我們可以淘汰掉那些「我來去自如」的愚蠢自吹。我在新浪微博是10級用戶,意味著我使用的時長遠高於一般人。如果把微博視為一種主流的網路工具,那麼評判標準就是你在這個遊戲裡面玩得如何。自然要談到粉絲數,回復率,轉發率。我在新浪未加任何系統推薦,搜索封殺一年以上,沒有人買粉絲贈送的條件下,達到了20萬粉絲。平均單條消息可以獲得近20條回復,轉發在10條以上。熱帖可以達到數千回復,過萬轉發。我可以做到每天刷帖100條以上,但是粉絲數損失控制在100以內,而且第二天獲得倍數增長。

如果把微博視為一個遊戲,我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玩家。所以,第二條:別吹牛逼,你沒我玩得好。

基於這兩條,我們再來討論碎片信息對人的影響應該會理性得多。在過去幾年,我觀察到網路上的信息發布發生有以下規律:

1、信息的碎片程度加劇,人們傾向於消費越來越短的文字。

2、對於富媒體的消費需求增加,尤其是對圖片、音頻、視頻的需求增長驚人。

3、信息達到用戶的方式,Push和通知機制已經佔據主流。

所以,之前我總結說,這是一個懶鬼消費表現主義產品的時代

於是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信息可以簡短到什麼程度?會發展為原子態么?碎片是否會構成一種全息照片,我們最少需要多少碎片以了解一件事情的全貌?或者說每一個碎片就已經包含了對應信息的全景?從庸俗的功利主義出發,這些問題變化為:一個人一天最多能消費多少條信息碎片?一個人一天能需要多少信息碎片?或者是,一個人每天最少需要瀏覽多少信息碎片以獲取社交必須的重要資訊?

這些問題基本上無解,把人引入歧途。因此,我換了一個想法:碎片信息得以維繫的機制是什麼?這次答案變得很簡單:一個巴普洛夫條件式的觸發器---通知機制,加一個基於人性弱點建立的社交網路。在這個網路里,讓人誤以為自己是面對所有人,或者具備這種潛在的可能性。後者一定程度上是真的,所以一個人會頻繁觸發通知,要麼是生產通知,要麼是接收通知。無論是哪一種,系統層面都可以給予回饋,達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滿足,同時建立更為強大的心理依賴。

我想,也許再發展10年的SNS,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對於人類心理和行為學的認知可能會超越學院里的專職研究人員。他們不單通曉,而且知道應該如何去控制,預見到人們可能採取的行為。

好了,這裡是個關鍵點:通知機制的不斷飼養,是在URL和新開頁之後,互聯網又一偉大的進程中斷工具。在系統層面,所有進程都是實時多任務進行的。互聯網工業者不能免俗,一定會在產品層面不知不覺地體現出多任務來。通知是一個打斷,同時也是多任務的起點。注意力因此分散,這不是個新問題,在前SNS時代,無數人就已經在操作搜索引擎的時候於頁面跳轉之間徹底迷失,從搜索一本數開始,終結於E-bay的某個產品頁。只是說,有了SNS之後,情況變得嚴重得多。而人腦是不適合做並行運算的,否則,要統籌學和策略幹什麼?很多人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自己在進化樹上領先了一條枝幹以上,堅稱自己可以並行計算,執行多任務。抗母昂!醒醒吧,碳基生命!你拿什麼和硅基機器相比?玩得再好,你不過是馬戲團里踩著打球玩手拋球的小丑,那也就到頭了。真的一心N用,你為什麼現在只拿一份工資呢?北鼻?

而行為會影響到思維的。簡單說,就可以觀察到的例子來看,今晚有一場酣暢淋漓性生活的傢伙,明天上班的時候信心要特別足一點。另外,有大把的例子可以看實驗對象在難度適中的遊戲中連續通關多次之後,對信心的提振,以及在更高難度遊戲上表現得更加出色,搜索關鍵詞我記得是智商暫時提高一類的什麼的。通知---反饋---獎勵機制確立之後,當然會對你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我在微博上停留那麼長時間,可以想到的實驗我都做過一遍了。有興趣的可以去自行嘗試一下:在100個字以內,開頭就提出一個明確論點,用兩句話展開支持性論述,只是在結尾把結論反轉。然後,請看看回復和轉發,會有相當數量的人表現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讀完100個字。而是在讀完第一二句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回復或者轉發的動作。類似的實驗可以設計無數個,結論都是類似的:情緒表達優先於理性思辨,快速掃讀優先於閱讀理解。

這裡討論是否會帶來改變已經不重要,重點是改變會達到什麼程度

我對於改變是正義還是邪惡毫無任何興趣,對於抱著書慢慢讀是否更能讓人產生思古幽情也毫無興趣。這裡真正有趣的問題在於:追求速度和效率是網路世界長久以來的使命,因為最早它是作為一種工作工具而非生活場景出現的。從email開始,到Wiki,到門戶,互聯網產品宣稱的優勢都是更快地幫助你獲取信息,從美味書籤到今天的Evernote,都在宣稱能夠更為有效地管理你的信息和知識。包括今天這個問題下面提交的各種答案,有相當數量是在用某種科學的方式管理你的時間。

但是,當網路產品全面進入生活之後。人類是否需要提高人際交往的效率?是否要提高人際交往的速度?或者說,需要一個把一切進程都加速的虛擬情景?在這裡可以把一頓晚宴的時間壓縮為15分鐘的互換照片,把去酒吧約炮的漫長5小時壓縮在15分鐘之內而且一晚上可以來三次?我說不好這個答案究竟是什麼。但是,我隱約猜想追求速度、效率、實用的互聯網產品作為主流已經到了一個分岔路口。接下來可能會有很好玩的變化,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要知道,除了黑莓手機,大部分手機對於主人來說並不具備工具屬性,而是如同錢包和內褲一樣,屬於極為私密的物品。一條脫起來更快的內褲?一個讓你花錢符合預算表的錢包?也許,也許有這種需求吧。

回到最早的問題上來,如何治療?答案是:

1、大部分人無需治療,因為即便不刷微博,他們也無事可做,無聊是生活的主基調(政治不正確呀,神啊,請寬恕我,阿門)。而且,VC需要收回投資,網路運營商需要完成流量KPI。所以,讓大家刷吧。

2、對於互聯網產品經理來說,也許是時候換個思路考慮一下。你不可能無休止地做第二個微博,第二個微信,第二個Facebook,第二個Path。面對單Timeline、Feed流和通知系統,你難道還沒有苦思冥想到想吐嗎?

3、對於曾經喜歡讀書,如今讀不進去的人。其實,只要停了微博,恢複閱讀習慣和專註力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建立閱讀習慣可能已經耗費了十五年以上的時間。而微博不過3年,Twitter也不過5年時間。沒有道理舊習慣不能戰勝新習慣。

4、別太關心我,這個周末我讀了好幾本書,還寫了讀書筆記呢。


和菜頭主動關閉微博,他覺得他成為一個微博控的代價是:我已經沒有辦法讀書了。

和菜頭自稱是一個碎片化低能者,決心重歸閱讀和寫作,我同意他的方法,但我不同意他的判斷,無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微博,像他這樣堅持閱讀和寫作的人早就是稀缺物種。

沒有微博時,我們就已經進入了碎片化時代,現在一個人上班,能在30分鐘裡面沒有郵件,電話,簡訊,會議的干擾,已經是一種幸運。

當一個人開始把自己的退步歸罪於外部環境或工具的影響, 未必是你變清醒了,也許是你變老了,你迷失了。

真正的問題是人有沒有辦法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系統的工作?或者說在碎片化時間驅動下,我們依然能夠保持連續和整體化的思考,同時又不喪失對時代的快速反應能力?

你們知道,這兩種能力,對於現代社會上取得成功,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其實是一個標準的微博控,很多粉絲好奇我是不是一天到晚在微博上,甚至我到底每天睡不睡覺?有一點我可以坦誠,我基本上就是和那個清華女學生馬冬晗一樣,每天只睡5,6個小時,我們做計劃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我一直是用課程表方式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時間的,我已經很多年了,我不覺得自己有強迫症。

所有的時間管理的背後,是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習慣養成的背後,是驚人的意志力。

如果你的時間被微博碎片化,只能說明你的意志力出現了問題,你就那麼容易被膚淺,跳躍,刺激性的事物控制住?

剛好最近很多朋友問我如何能夠同時做各種不同的事情,這當然屬於時間管理的一個關鍵knowhow,我只能簡單說三句:

1、學會給每一種碎片化時間單位尋求多元化用途

2、學會把不同的碎片化時間串聯起來完成大工作

3、學會預見和管理不同時間長度的時間整體框架

我得承認越是碎片化時代,越要保持自己對各種時間單位的掌控能力,我和@蕭秋水 還有一些朋友,都有這種能力:我們可以完成大塊的工作,而且是在沒有太多系統工作的時間情況下。

不過這種能力需要艱苦的訓練和積累才能養成,也需要剋制,畢竟這個世界誘惑太多。

說到這種能力,就需要你在介入任何一個領域時,先構造整體框架,再思考細節的能力。這樣你接納的碎片化信息越多,你豐富和調整你思考框架的機會越多,你整體思考的能力反而越強。

比如在營銷領域,我很早就有通過自學和實踐加以全面思考,後來到網路營銷,到媒體廣告,到現在的微博營銷,都是不斷豐富我對營銷,對人性的認識,我從來不覺得因為知道100種新的營銷手段就會覺得信息爆炸。

在這個世界上不斷爆炸的是數據,有價值的數據是信息,但框架化的信息才是知識,知識不會爆炸,數據會,信息也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不學習知識管理的後果,他們以為自己在學習知識,其實不過是在往大腦里填充最新的信息而已。

具體說一個案例吧,我對微信觀察很久了,包括微信公共平台,我早就註冊了,但一直沒有開。我知道有些人搶頭啖湯,但我深信,成功屬於真正把事想清楚的人。

在我準備開之前,我問了自己很多問題:

1、微信的使用人群是誰?他們希望看到什麼信息?我們應該提供怎樣的微信內容才有可能抓住他們?(產品策劃)

2、微信和博客有什麼區別?微信和微博有什麼不同?我們應該以何種節奏,何種時段,何種形式發布微信,才能不讓收聽者討厭?(服務策劃)

3、微信如何才能藉助收聽者的力量轉發?微信又如何能夠藉助製作者影響力傳播?(渠道策劃)

4、如何維護微信的內容?(團隊策劃,發布節奏策劃)

5、我們如何和微信粉絲互動,甚至讓他們能夠互動?

6、我們維護一個微信得到的回報到底是什麼?

以上種種,讓我思考了很久,也在大腦里利用一切觀察到朋友的,名人的,企業的微信來思考,在大腦里一遍一遍預言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麻煩,這些思考,很多都是用碎片化時間來完成的。

在我思考的過程中,我會給朋友出一些建議,他們的嘗試,就成為我觀察的內容,這些又變成我的思考,我希望我出手的時候,能夠稍微好一些,無論成敗,我的微信都會成為微信「定位、推廣、人員、日常發布流程、互動性維護、潛在的回報」這樣一個思考框架下的一個具體案例。

說不定,過一年,我又寫了一本《微信控控微信》,你知道的,當我變成一個微信控的時候,我一定是在控微信,而不是被微信控。

最後說一點,我有時候會任性放縱自己玩微博,不想處理任何工作,但是管理好時間的目的,不恰恰是能讓自己浪費一些時間做別人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而你自己有沒有任何負罪感嗎?

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為了更有效率的工作,而是為了更加輕鬆的生活。


他遇到的問題正是我前幾年遇到的問題,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應對信息超載?

實際上類似的問題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Atlantic上有一篇文章叫: 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 當時影響很大,Nicholas Carr 還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中文叫:淺薄),書中觀點更為悲觀,作者認為這一切最終會導致:「記憶外包,文明滅亡」。 這本書中從腦神經學、認知心理、實驗研究的角度討論這些現象的深層本質, 分析了互聯網的產生對我們的大腦產生了什麼影響。

當時的部分筆記摘錄:

  

   互聯網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們,我們變得對「掃描」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我們正在喪失的是專註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信息科技千方百計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最後又把我們的注意力分散支離

  

  人類以為是自己給電腦編寫了程序,到頭來電腦卻也改寫了我們的大腦

  

   工業化思維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淺入深;信息化思維是透過本質看現象,由深入淺。

  

   互聯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只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人的大腦是高度可塑的,這種可塑性人自身是無法感覺到的。可在今日你終於「察覺」到了:你時常會覺得耳鳴、目澀,注意力無法集中;你懶於記憶,習慣於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冗長的陳述和表達,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這種狀態被稱為「忙者生存」。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內容。

  

  「非線性」的閱讀方式,或者說支離破碎的瀏覽方式,一方面是人們應對信息過載的無奈之舉,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在悄悄變化的直接依據。

附註:

* 關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討論匯總:http://www.edge.org/q2010/q10_index.html

   * 作者Nicholas Carr的博客Rough Type: http://www.roughtype.com

應對辦法

自己在前幾年就遇到這個問題,發現每天的上網時間越來越多,得到的收益越來越少,閱讀的時間在直線下降。當時在研究時間管理,嘗試了不少方法,比如控制上網時間、屏蔽一些網站,發現如果光靠自制力並不是解決辦法,後來嘗試的方法跟@采銅 的建議類似,培養一個好習慣去替代無節制的上網,當時考慮要加強閱讀的時間,花了一整年時間來嘗試了「每天一本書」的習慣,這個習慣堅持了一年,有利有弊,發現每天的壓力過大今年停止了,但堅持習慣的過程中終於達成了當初的目標,做到保證每天的閱讀時間、定期總結、思考,對上網時間可控,主動去輸出高質量的信息而不是被動輸入

(1)應對信息過載

控制信息過載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記錄和評估投入產出比,盡量記錄自己每天在網路上活動的具體花銷時間,比如聊天時間、看微博、豆瓣時間、看新聞時間,

然後評估一下自己到底得到哪些收穫,考慮一下如果不做會有什麼損失,最好進行量化,很簡單就判斷出這個時間花銷是否值得。

我承認目前的情況是不可能離開網路,那就讓網路為自己的目標所服務,更好的去安排時間,讓網路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好處:

  • 在精力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內離開網路,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閱讀、做筆記、思考、寫Blog、工作。

  • 每天留出固定的閱讀時間,閱讀完順手做筆記。
  • 降低網路的優先順序,先把其它要做的事情都完成,再上網
  • 減少無謂的浪費時間。不玩遊戲、少用QQ聊天、少刷微博、 豆瓣、不看新聞。
  • 有效的利用網路,在網路上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擴大影響力,去幫助更多的人。合理利用Blog、豆瓣、微博、知乎、微信,多輸出有含量的、對他人有幫助的信息而不是垃圾。

  • 在工作時利用番茄工作法,提高每周的番茄數量

  • 主動利用網路的影響力去加強聯絡和結識人脈
  • 定期總結和評估使用網路的方法,反覆優化

類似的問題回答了很多,已經反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23626/answer/14050062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16672/answer/12429937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12966/answer/12503115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85050/answer/14999755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13901/answer/12433177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2715/answer/13693983

(2)注意力

實際上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往往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遊戲、性愛、閱讀、美女、旅遊、美食,但這些事情不可能一天到晚的去做,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有效的控制自己注意力在任何事情上,這時最實用的建議就是有意識進行長時間的刻意而有針對性的練習。

我知道的所有能長時間集中注意的職業,都需要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比如運動員、外科醫生、飛行員、狙擊手。

1、先從精力管理開始,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節奏。早起早睡

2、了解自己的黃金時間,在這個時間集中注意力效果最好。可以把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放在這個時段處理。我自己早上5:30-7:00,8:30-10:00,這二個時間效率最好。

3、減少干擾。斷網、手機為靜音。整理好周圍的物品。準備好工具和水在身邊。

4、集中注意力時花上2-3分鐘進行深呼吸,放鬆自己。

5、做事之前,明確目標,告訴自己達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結束。

6、培養節奏。除非狀態特定好,否則每30-45分鐘休息5分鐘。了解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記錄每次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7、有意識的每天練習集中注意力,記錄所花費時間,比如每天靜坐5分鐘、進行提高注意力的小遊戲。

8、每周定期反思和回顧。記錄和查看每周每天的集中注意力時間,回想一下失敗的原因,看看是否有需要改進的辦法。

9、每次只做一件事,不要想著多件一起做

10、每天堅持體育運動,比如慢跑、掌上壓。注意力時間的長短跟個人身體素質有直接關係。這點我目前沒有做到。

11、把提高注意力做為自己的目標之一,定期閱讀相關書籍,吸收新知識。


我在假期也意識到這個問題 ,大家都說了很多,我只說一條我自己的解決辦法。

碎片時間做碎片事。

微博,微信,百度,手游的出現,本意是充分利用大家的碎片時間,讓時間效率最大化。

但是,人們在利用碎片時間的同時,製造了更多碎片時間。

舉個例子。你現在有3個小時的整塊時間,你的計劃是看一部電影。

你先打開微博,花費半小時。

打開人人,半小時。

QQ回復,新鮮視頻以及娛樂八卦,耗費半小時。

你一看時間,還有一個小時多要吃飯了,電影看不完了。

於是,你繼續看視頻,刷微博,玩人人。

3個小時匆匆而過。

而正確的方法,是先看完電影,若有時間再看看視頻,新聞,吃飯的路上刷刷微博。

所謂先裝石頭,再裝沙子,最後裝水,就是這個道理。

不請自來,希望有用


和菜頭的這篇《碎片化生存》和姬十三最近在閱讀創新論壇上發表的演講「深度閱讀必將死去」有異曲同工的思想主旨:信息形式的變化(如碎片化)帶來的不適,及由此聯繫到對待閱讀的態度。

乍一聽像是危言聳聽,在無覓里大家的交流大都表示出不解的語氣,但他們兩透露出的對「信息形式」話題的思考和憂慮是很有探討價值的。話題也算老生常談了,隨著以微博為代表的碎片化信息成為主流內容,由於具有:

  • 信息量大,人們太趕了,大多人來不及有效地進行串聯、發散和深入的消化;

  • 信息不體系,前導後因、完整的語境、全面的邏輯都相對缺乏,不利於吸收和記憶;

這兩點特點,出現了像「讀不下書」的癥狀。實質是信息新特點需要我們大腦的閱讀模式是不一樣的。

有人把內容分為四個層次:數據、信息、知識、哲學。信息需要再加工才成為得了知識。這麼來看,我們日常生活獲取的資訊可粗劣分為:日常談話和社交網路信息、文章、書籍。它們都是介於信息和知識之間的內容,以前我們習慣了書籍——大多經由別人處理歸納過的知識——這種信息獲取方式,現在要求自己從大量的短篇信息去提取知識就變得不適應了。這時候,就會有人深思後發出聲音,「微博摧殘人,回去讀書好」或者是「深度閱讀會慢慢被淘汰掉」的這樣的想法。先不論以後還讀不讀,自己觀察觀察身邊現象,自有觀感。

我的態度是,「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自己做決定」。今天有人告訴你微博害人、回歸讀書,於是你把微博丟了去讀書,過兩天你又禁不住開了微博跟進資訊。今天你刷微博刷得特別爽,過兩天覺得空虛了,又自然會想起讀書的美妙。思考和生活的過程是反覆的,貴在自己嘗試自己想。不然也一直只能是跟風者。微博也有知識乾貨,書籍也有好壞之分,都是需要篩選和知識整理能力的培養的。所以關鍵在於——如何去加工信息。

而進一步的,有意義的事是探尋:怎麼利用新的信息形式去提煉知識和深度思考。像是產品怎麼幫用戶做到有效組織整理信息、個性化社會化閱讀的產品價值和設計,等等。FOR模型是一條思路。


把我新寫的博客貼上來,供參考:

碎片時代的信息產品價值:讀什麼,寫什麼,評什麼?

這幾年的火熱概念是新、舊媒體。說的是這樣一個現象:傳統媒體(報紙、電視)在輿論市場中的份額與價值不斷下跌,代之以網路媒體(門戶、社交、視頻網站等)。為什麼?傳統媒體的答案是,新媒體在渠道(信息傳播速度快)、整理(網路上可以搜索過往新聞)、互動(網民評論)上佔有優勢,但我認為,有個重要因素被忽視了,就是信息的接收者自身也在改變,人們記憶、檢索信息、學習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有人稱互聯網在塑造人類,但我認為更確切的表述是,互聯網本身就是高級生命體,人類寄居在它身上。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互聯網:抬起手,皮膚上那些觸覺小體就是個人;身上一陣瘙癢或疼痛,就是信息在一群人之間擴散傳播。你可以看到身體在不斷成長,這是網路基礎設施在建設;你會發現感覺器官逐漸變得靈敏,這是各類新硬體搜集每個人各方位的信息;你會感受到細胞之間的配合更好,這是物流商、SNS網站在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還會變得更聰明,這是大型數據公司在推出新的演算法,讓互聯網能更有效率地檢索、識別、總結信息。

那作為生命體上渺小的人類個體,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很多。但其根源都是:信息總量迅速變大,獲取信息變得更為容易。十多年前重度網癮患者可以在緩慢的網速下看完整個中文互聯網社區里大部分原創文章。但現在任何人都無法做到哪怕萬分之一。可見的發展趨勢是:粗劣信息會瘦身,精品信息則會被篩選。

「出租司機衣上畫線偽裝安全帶」、「花季少女分手不成反遭潑硫酸」、「農民工在工地掘出1800年前古幣」、「女司機新車熄火投訴4S店最後發現沒加油」……這些信息之所以粗劣,因為它們沒有任何現實意義,不存在保留價值,作用只是緩解信息饑渴,打發無聊時間,給你緊跟社會潮流的錯覺。然而,它們在傳統媒體如都市報和電視上,是新聞的主體部分。當然,人們需要無聊,那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用讀帖看報消磨時間,總比打通宵麻將和抽煙來得健康。但這些信息應當顯示為短小的消息流加以傳播,而非印在報上的千字新聞,再依各人興趣享用詳情,微博應運而生,傳統媒體也因而衰落。

即便如此,對追求效率的人來說,在閱讀信息碎片上花費大量時間,依然是種浪費,也許你一小時能在天涯上掃視五十萬字,但信息質量太低,缺乏價值。頻繁在不同主題的微博碎片上進行信息切換,也很難積累起系統的知識。不少商業媒體試圖通過「調查」、「專欄」、「話題」等深度內容彌補這一環節。但這些內容主題不一,製作耗時性價比差,水平也參差不齊。記者、編輯並非全才,在網路上搜集整理材料,加上自己的理解,拼湊出來的專題,錯誤率不低。而專欄評論家的知識、思維同樣有限,要麼就是同類想法翻來覆去地講,要麼就是在新領域裡不可避免地犯錯。很多人看到這一點,所以拒斥網路。這有作用,但在信息時代離開先進的信息傳播方式,怎麼也不像是良好的態度。我們需要改變自己,來適應新的信息量與傳播效率,無論是作為閱讀者,還是寫作者。

我認為在當前乃至今後,公共閱讀與寫作只有三類內容是有價值的。

1.有針對性的,靠譜而完整的知識。

由於知識碎片變得唾手可得,通過簡單的學習,人人都可以了解這些材料,我們不再需要記憶他們,只需要知道去什麼地方查詢。原先那些依靠信息優勢,寫評論時引用各類事件(哪怕歪曲)、名言(哪怕根本沒讀懂)來掩蓋自己思維上的貧困的做法,將逐漸喪失效果。要避免這一點,就必須在自己熟悉與鑽研過的議題上發表意見。未經詳細了解的時事新聞,簡評即可,而不應當簡單搜索報道後,就以自己的理解拉開架勢寫長篇大論。現在回顧我以前的這類評論,多少是沒有錯誤的?有五成么?當無價值的信息充斥網路時,再製造一些,也就是徒然浪費生命罷了。

2.簡潔有效的思維方式。

評論分表態或思考。表態指展示立場,人人都會。殺人是因為犯人絕望,孩子涉強姦是父母教育問題,老人碰瓷訛錢是不對的等等。這些道德領域的表態不具備任何智力價值,卻往往能博得關注與轉發,滿足虛榮心。有時道德表態越多,思考越少,甚至被用於掩蓋智商缺陷。而政治立場表態原本用於聯絡同好,時至今日,網路聯繫日趨緊密,已不再必需,重要事件聲援一下,平常兩三個月表次態,讓新關注者熟悉你的位置即可。

時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普及公共常識與正確的思維方式,結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麼樣的思路認知事件。每個人都會出錯,但材料不足導致的判斷失誤最終還是能被更正,錯誤的思維方式卻做不到這點。

3.建立信譽,更有效的傳播。

糟糕的常識感與思維能力往往因疏於訓練,長期被教材和媒體中所生產的大量污染材料所灌輸所致。簡單的表態或糾正其中部分材料,作用往往並不大。了解讀者的思維弱點,清楚問題來源,破解其防禦機制,打破人群壁壘,建立你的信譽,將完整可靠的材料與嚴謹的思路表達從你所在的小圈子裡走向公眾,傳播出去,才是有意義的行為。最忌諱在小圈子裡,相互吹來捧去。對此要時時反思警醒。


我很尊重的一位老師說過一句很有趣的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生活得像古人一樣。他的意思不是說不看網路,說的就是心不要亂,要讀書。

多實踐,多思考,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節制瀏覽信息的時間,對世界保持開放心態。我覺得這是比較正常的做法。

和菜頭這樣其實也挺好挺自然的,通過一些實踐體會到自己的真正需求,毅然放下碎片化信息這塊回去看書,日後如果拉長時間坐標看,這也是人的一種螺旋式上升吧。然後也可能還會從書轉向網路。

我覺得很難單純說什麼是錯的,任何行為如果不節制都會發生錯亂,鍛煉身體還有把自己練死的呢。

不過在年輕的時候,盡量還是多行動多實踐和多讀書吧,去看看真實的世界總是好的。


Try to make the long story short.

1 為什麼會「力倦神疲」,因為我們的多巴胺在起作用,我們陷入一種稱為dopamine loop的狀態,從而使你精疲力竭

多巴胺對於人類進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類之所以好奇,有慾望,去追求,都是因為有多巴胺的分泌。曾有研究表明,破壞老鼠的多巴胺神經元,雖然老鼠依然會爬行、咀嚼、吞咽,但是,哪怕食物距離它只有一步之遙,它也會活活餓死。因為它已經失去了覓食的動力。

多巴胺讓我們積極追求,不斷進取,也讓我們瘋狂遊戲,沉溺網路,力倦神疲。因此我們要學會善加利用,不要讓其摧毀我們的美麗生活。

2 碎片化生活如何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

碎片化生活特徵之一:信息碎片化

以微博為例,當140個字的信息展示在眼前的時候,它帶給人的是一種不滿足感。這種不滿足感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碎片化生活特徵之二:信息的實時化

我們每天不斷的查郵件,看微博,打開微信看是否有new message就源於此,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新的feed會出現。這種沒有規律的,未知的,不可預測性同樣會刺激多巴胺分泌。

碎片化生活特徵之三:巴浦洛夫效應

記得巴浦洛夫那隻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的狗嗎?

當手機上的icon右上角出現顯眼的紅色數字時,我像狗一樣毫不猶豫地撲了上去,即便明白那裡there is nothing important,我還是無法抵制對紅色數字的點擊慾望 ——巴浦洛夫效應讓多巴胺系統更加敏感。

3 如何治療

(1)遠離互聯網,晚上不開電腦;遠離手機,把手機設置為Do Not Disturb

(2)每次自己陷入 dopamine loop,每次點擊帶有紅色數字的icon的時候,內心鄙視自己「你Y就是那條狗」

You know yourself best. I believe that everyone can make it, take advantage of dopamine and live a better and more healthy life :)


記得大概是梁啟超說過:專心讀一年書能做學問,讀一年報紙什麼都學不到。微博和報紙差不多,都在傳遞零碎且不成系統的知識,但是刷微博可以上癮,讀報紙卻不會。一是手機這個載體更易攜帶(確實等車坐車時用手機刷微博打發時間的人很多),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微博的互動性更強。「合理使用微博」的前提是要建立在把微博的「上癮度」控制在和報紙差不多的程度,即自己主動放棄參與信息加工傳播的權利。作為和菜頭這樣一個名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只能選擇一刀兩斷來得乾脆。作為常人來說還是有條件做到的,比如盡量保密真實身份不和生活中的好友互粉。不管怎麼說,貼吧、博客、甚至知乎,凡是現代信息網路下的產物都有碎片化的嫌疑,你真要做到專註應該徹底斷網才對,不是嗎?但和菜頭偏偏刻意強調微博碎片化的一面,並把這個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掩蓋其更易成癮的「互動性」一面,不知道是不是他羞於啟齒自己三天兩頭把微博當作菜市場頻繁和人開戰後精疲力竭大嘆好虎架不住群狼惹不起躲得起的緣故?當然後者純粹是基於心理學角度揣測,不含任何人蔘公雞的意思。


如果這事兒真的有葯可治的話,處方如下:利他林


關於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我記得有一個英國的電影叫《黑鏡》,其中有兩集《一千五百萬的價值》,《你的全部歷史》,我覺得跟科技化和網路化有關。

很多科技產品,帶給人的都是快節奏的生活,給人以最新鮮的信息,刺激我們的感官。科技的本來的初衷是為了方便生活,最終的結果確實奴役化生活,比如網癮,微博控。其實我覺得這些控和癮,只是因為人性的存在,而現代的科技產品剛好填補這個漏洞。就如現在的婚戀閃電化,並不是說現在人性墮落了,而是生活條件達到一定水平,但是人的精神生活並沒用相應的得到足夠的滿足和幸福,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才會出現如此的情況。

現在,廚房用具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利,現代人卻變的越來越懶,越來越失去烹飪的那份樂趣,而更多的人投奔到快餐中去。本來快餐是為了給忙碌的人節約時間的,而多數人卻用來迅速的滿足自己的食慾。說到底,是精神生活的問題,就像菜頭說的」大部分人無需治療,因為即便不刷微博,他們也無事可做,無聊是生活的主基調「。

其實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功利性,比如關於成功的定義,關於兒童的教育,其實都已經失去了對過程本身帶來的樂趣。

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當你充分的投入的這份興趣中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是集中的,你是不會輕易的對微博等快餐文化感興趣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菜頭哥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在尾巴這裡再參進來給這個討論多加點柴。

如同最上面幾位長作者所說,碎片化已是現實,並非趨勢。 秋葉講的更直白而不留餘地:在微博出現以前,我們已進入碎片化時代了。既是事實,需要考慮一個重要問題便是怎麼處理。通觀各個回答,許多便都關注在如何處理上,提出了各種時間管理的方法。許多回答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在此不重複。我是學哲學的,在此想用另一個方式思考如何處理的問題,所以想在討論如何處理前問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處理?

這不是蛋疼的思維遊戲,而是更為切身的思考這個碎片化的問題:儘管我們身處同一個碎片時代,但每個人的身份不同,面對的問題不同,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作為一個個體,我(或者你),因為什麼想要去碎片化?我是一個學生,喜歡讀書,思考,想做學者。導致時間碎片化的各種網路工具一方面對我的思維邏輯嚴密性性,連貫性,深度都造成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天性上我對微博,QQ里零零碎碎的瑣事(「好難過。。」 「我日啊,衰運」 「看我做的飯!」等等)不感興趣。所以我自然選擇忽略這些工具。但如果換一個人,喜歡的是娛樂星聞,八卦資訊,對零零碎碎的各種消息感興趣,這些網路工具,這個碎片化的時間對他(她)是妨礙嗎?對於許多的專欄作者,記者,這些工具甚至是大助力。美國的一位專欄作者Nicholas Carr在他的《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便提到了這點。

在這裡,我和warfalcon的理解不同(我在美國,讀的是英文版,因此有可能是翻譯造成了理解分歧)。Carr儘管花大量篇幅,從生理學,神經學的角度談論網路對我們閱讀,思維能力的影響(許多時候是負面影響),但他並沒有說現在的網路時代儘是不堪,提醒我們要抵抗環境的負面影響。作為專欄作者,他意識到自己思維方式的改變,但也承認網路給他寫作帶來的好處(尤其搜集,查閱資料的便捷)。與其說他在警醒我們網路對我們的腐蝕,不如說他在解釋了網路對我們的影響之後,興起了一陣緬懷的心情:他意識到過去的好,感嘆過去的光彩。但如果讓他回到過去,回到完全沒有網路的時候,以舊方式寫作,他願意嗎?我覺得他是不願意的。我們呢?

孫正聿先生有一句很長的話講的很有意思,他說現代人過著「一種失去了標準的選擇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存在主義的焦慮」。話又長又不好理解,但有一點值得思考:現代人有太多的選擇,同時又失去了選擇的標準。為什麼碎片化是問題?確定其為問題的標準是什麼?確定其為問題,如何建立解決問題的依據?這便是我問的問題的本意:為了什麼要處理這個「問題」?碎片化對一些人很不好,對另一部分人可能不壞。沒有判斷,他人的建議可能不適合自己。這個判斷的標準,依據是什麼?它並不從(至少我覺得不應該從)他人,外界中來。如前文所說,每人有自己的情況,標準從自己身上來:我是什麼人,生活在什麼環境中,有著怎樣的特性,碎片化便因此成為一個很大,或者壓根兒不重要的問題,我也因此選擇著相應的處理方式。


獸妖。這個領域不是很熟悉,但是的確存在這種癥狀,而且在特定人群(比如學生)中,這個病還是挺常見的(5%左右)。

學名叫做ADH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PMH0002518/

和菜頭說的,我覺得可疑的地方是

「大腦皮質的生理結構」

關於這個病,目前我不知道(這個領域實在不夠熟悉)有什麼生理結構的病理分析。從一般神經生物學的常理來看,更有可能和神經遞質的發放有關,突觸的結構性(亦即皮質的生理結構)變化也許看不出很有說服力的證據。

寫到這裡我發現我的ADHD又犯了。。。關掉瀏覽器下去敲代碼了。。。


要麼在創造,要麼在想像創造,這才是生產力最強的時候,

面對信息過載,讓意識和注意力聚焦在更加重要的輸入源,

保持開放,將碎片信息提煉成一個短標題意群,然後猜測,預演,設計!

歸根結底,大多數人都沒有找到可以讓自己慷慨赴死的東西,

甚至都不願意不斷增進自己對這個世界運轉規律知性的理解,

何談放下手機,成為創造者,成為一名合格的人類同伴呢!

重要的是這個世界和你能帶給這個世界的一切!


瑣碎的時間裡做事反而更加有效率。例如在等公交車的十幾分鐘時間裡可以制定課程思路,可是有時候花一個下午的時間也寫不出一段話來,因為等待的時候可能腦子更加活躍一些。 最重要是,腦子在思考。碎片也好,成片也罷,不要荒廢思考就好。


上面答案已經從各方面回答得很詳細了,但我想提另個觀點,讓大家討論一下。

我覺得,不能簡單的認為,微博的碎片化,使人們力倦神疲,無法集中注意力。

一,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多是這段時間沒有感興趣做,或者必須做的事情。大家可以想下,用微博的,多是用來做什麼?經觀察,身邊用微博的,多是用來kill碎片化時間。長時間用的,也是無太有目的,走馬觀花的瀏覽,轉發,簡單評論,因為TA這段時間,不知道做什麼,也就是沒有找到更有興趣去做的事。就如不玩微博的,在無事情做的時候,會經常看QQ一樣。

二、需要正常的使用微博。作個比喻,遊戲是一個工具,正常玩,娛樂身心,沉迷玩,就成了問題。而微博,也是一個工具,正常玩,可以獲取各種信息,沉迷玩,則成了問題。

從網路上,快速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在這個信息時代,這個能力本身就要具備的,工作上,生活交流上也要求。如果需要學習,需要工作的人,也沒太多時間一直關注微博的信息。而如果覺得學習,工作無聊的人,TA一樣會找其它事情來kill time.誠然,有了微博,更容易使TA分心。在微博出現前,人們一樣存在難集中注意力的問題,只不過,這是發獃。

在這幾年,微博的橫空出世,大量信息一下子很容易被大眾獲得,並且微博信息流動非常快。這些,一下子打亂了人們的思維,從一開始的興奮,到現在的茫然,我覺得後面應該是接受,然後運用。應對方法,@warfalconr提的已經很有專業性了,我覺得,正常使用微博,是關注自己需獲取信息的微博,而不是關注N多。也就是,在非碎片化時間,你該幹啥就要去幹啥。

正常地使用微博,而不是拒絕微博。就比如遊戲,當初有人沉溺而成問題,但遊戲無法阻擋,到現在已經無孔無入了。

以上,純屬個人思考,當作拋磚。


分享個人經驗:我也基本上癥狀與和菜頭差不多。但十一期間放縱自己看電視劇,最近又讀到一本很喜歡的書(我是讀《霍亂時期的愛情》,很朗朗上口的小說。),期間雖然也會去刷微博,但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80%都被牽扯到了電視劇和小說上。

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訓練。首先先找淺顯的甚至半消遣的,可是你又非常喜歡的電視劇來看,不要擔心自己是消磨時間,其實刷微博更浪費時間。而電視劇又是視聽產品,本身就容易吸引人沉溺,你的專註度也無形中得到訓練。

然後再找好看的書來讀,千萬不要以學習的心態,而是要找到非常享受的書。

當專註度開始增強到你對自己有信心的程度,再去看營養類的書。


享受生活而不是消費生活。

人本身就是很懶,而目前的這個社會會讓你變的更懶,多數情況下你所聽到的,見到的,說到的,甚至想到的,大多情況是這個樣子,你剛想聽某一個協奏曲,就有人就給你整套的協奏曲;你剛想見到某一搞笑圖片,就有人給你遞過來一系列的圖片;你剛想說某句話,某人就把要說的故事遞過來;你剛想思考某個問題,某人就把答案告訴了你。

結果就是,幾乎什麼都不需要你去做,只要伸手就可以了,因為你所想要的一切都被打包準備妥當,只要你有一點想法,甚至哪怕沒有,都在一瞬之間放到你的眼前。這不僅僅是圍脖帶給我們的體驗,而是現在絕大多數我們用智慧創造出的產品給我們的體驗。對於我們以前的生活,可能很容易體驗到這種新奇的東西能夠給我們帶來方便,但對於更小的人,他們沒有可以比較的標準,那麼這種新的標準就深刻的刻在了他們的腦海里,成為了他們的標準。

可是問題是,由人創造出的東西就會有缺陷,而且越精密的創造,它的缺陷所帶來的影響力也就越大,那麼對於像圍脖這樣的科技產品而言,它是由人們精心」編織的大網,在滿足人的慾望的同時也在扼殺人的慾望,除非你把自己變成個錐子,在這大網上捅個窟窿,去追求一些你真想選擇的東西,否則你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會在這框架之內,踱步到死。另外目前的科技產品對於更小的人的影響力會更大,因為這會成為他們目前的標準。

那麼這個框架叫什麼?

我們可以叫主流,因為很多人是像浮游生物一樣被主流衝過來衝過去的。

可是人又是不能完全的脫離主流,完全的脫離就成個怪人,而怪人是很少被人承認,除非你有著極其強大的內心,可以摒棄一切,如果不能的話就只能嘗試和主流接觸的同時,找到自己的邏輯、評判標準以及享受生活的方式。有了以上的三點基本上可以保證自己不會被影響太多,因為你不會有太多是時間去被影響。

那麼什麼是享受生活,什麼是消費生活呢?其實這個因人而異,不過我怕這麼說會讓人抽我,所以我也給出個似是而非的評判標準,不必太過當真。

如果你看完這點文字之後,覺得還不錯,但除此之外好像就沒什麼了或是這個文字太爛了,可是爛在哪裡又說不太清楚,哦,看下一個——你很有可能是在消費生活。

如果你看完這點文字之後,覺得

!@#%$%@^WFAERTGW$%TQ#$TRAG#$Q@#$%R#@$RQ@#@#R@#R@#R#E$TR#$TQ#$RQ#RQ#$TRQ#$RQ#$TQ#$TRQ#$TQ$TQ#$TWEFAG#$%#WTRGHY#$T#A$G#$T!@#$WEFSAERTW$GSTRHW$YQ#GXTGFDHY#$TSERH^(ERQe@#@¥%#¥awgwfagrergawgargagaegagaergergagag

也就這麼回事吧,邏輯上限制不死,有的問題也沒有討論的太清楚,案例太少,主要的東西也沒有擴展,也不知道是不是lz水平太貧乏,你丫故意的吧,這不跟我前些天看的賽博空間說的一樣嗎,看看有沒有鏈接,咦?這點我沒有想到啊,我日,韭菜雞蛋怎麼這麼個味兒啊~~娘希匹的,你小子別跑,我靠,這麼多人,日你先人個板板,我先閃。。。。。。。咳咳,那麼你有可能。。。。。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救~~~命~~~啊~~~

。。。。。正在被生活所「追殺」。

對了補充一句,人被被圍脖搞的大腦皮質的生理結構發生改變?恩。。。。。話說人作為生物已經多久沒有變化了= =


不得不說,在互聯網歷史中,facebook,twitter,apple和現在的Google四者都扮演了「死亡使者」的角色。

互聯網,將殺死文明。

幸虧有今年。

你們無需記住我的答案,因為你們其中的大部分,都會在答案應驗後的49天內徹底失去這段記憶。

In this year,the Day of Judgment will make us to face ourselves.


我個人覺得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沒法去避免或者去逃避。

更多的應該是去改變去適應或者去優化。

1、對信息採取分類,微博有分類功能,微信要做的是優化公眾號,然後用標題選看。

2、把碎片信息對應到一些碎片時間,並做好計劃-記錄-優化工作,一直到找到最優化的信息-時間匹配方式。

3、用好碎片信息收集軟體,比如印象筆記之類的(或者就是一個筆記本),感興趣的就直接收集進去(當然也要按信息分類收集)。

4、最重要的一步來了,就是---根據信息類別和需要程度,一定要安排時間定期綜合整理,並且安排時間寫一些總結心得。當然對於以上1-2-3-4步驟也需要定期進行及時復盤優化,持續改進。

時間擠擠就會有的,關鍵在於怎麼管理、執行。

從簡單的做起,習慣後再堅持再複雜。


推薦閱讀:

如何每天進行碎片信息的接受、整理、消化和吸收?
信息碎片化降低了人們的認知水平?
長閱讀的未來是什麼?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會使長閱讀走向衰落嗎?
碎片化的知識,如何系統化?
如何將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合理的利用起來?

TAG:個人成長 | 碎片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