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戰爭是虛構的嗎?「戚繼光不是民族英雄,王直無罪」是否符合史實?

近日《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單之薔在其博文《戚繼光真是民族英雄嗎?》中認為中國史書「虛構了一場持續了近200年的中國人抗倭的民族戰爭,甚至塑造了戚繼光這樣的所謂的民族英雄。」而「倭寇」首領王直,「即使在那些後來殺害他的人寫的書里,也找不出他的罪名。」

博文地址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b0d010102dwds.html?tj=1

請各位發表看法。


這是個典型沒有歷史知識者的胡言亂語,而且邏輯錯誤嚴重。

1,倭寇這個名詞,雖然在明朝定義比較混亂,沒有精確區分劫掠者的具體成分,但絕不等於當時劫掠沿海的全是中國武裝海商和海盜,倭寇有相當部分是來自日本的海盜,日本史料對這一點都毫不諱言,我們替他們洗什麼地。日本海盜從洪武年開始就連綿不絕,朝鮮和日本甚至專門建立互相通報海盜動向和協調作戰的機構及官員,後來發展到也向明朝通報。

2,王直並非是所有「倭寇」的首領,他只是海商與明朝爆發大規模戰鬥時勢力最大的一支中國武裝海商,也就是武裝走私集團。還有很多武裝海商並不歸他領導,甚至互相還經常爆發戰鬥,王直的船隊就在中國沿海的互市港口被劫過。海盜就更別說了,福建林剪這種正經海盜,王直見了也要繞著走。日本海盜成分更複雜,有分別隸屬於寺院和大名的,也有浪人武士,還有貧窮農民,這些跟王直毫無關係,在日本本地甚至因為地域等原因而互相沒太大聯繫。

3,戚繼光消滅的倭寇,真正的日本海盜不在少數,這從當時很多直接參与戰爭的官吏及幕僚筆記中如籌海圖編等書里就可以找到記載,包括他的練兵紀實,記載日本倭寇進犯的倭變事略等等,這些中國史料這位胡編大人要麼不知道,要麼是視而不見。日本史料就更別提了,我只要問一個問題,日本的八幡船是什麼東西,日本人是怎麼定義的。同時,戚繼光可不只在東南抗倭,還在北方薊鎮經營多年,和游牧民族屢屢戰鬥,車營就是他的代表作。想否定他是民族英雄,光倭寇這點歪曲還遠遠不夠。這也從側面說明這位胡編大人對戚繼光生平一無所知,毫無史學常識。

4,中國武裝海商這個課題,多年前就存在了,南方史學界有不少學人是專門研究這個課題的,定義和概念都很清楚,不存在什麼虛構和民族情緒。

5,此人純粹不懂裝懂,缺乏最基本的歷史常識。此前拋出了如日本戰國時期的科技根本沒有能力航海,根本就沒有力量和可能進犯中國等等奇談怪論,很多人已經對此不是沒有駁,但最後覺得沒有辦法駁,因為你面對一個靶子可以瞄準開火,面對一個全是窟窿的篩子……你想打哪裡?

補充一下,這篇東西的很多觀點,應該是來自我幾年前寫的《明朝海禁以及倭患、汪直和海商》,因為其資料出處幾乎全然沒有出我那篇的範疇,問題在於那篇東西我只是論述了對王直這個倭寇名號的不認同,倭寇和中國武裝海商是有很大區別的,區別在於一個是以搶劫財富為目的,一個是以走私及希望朝廷開放海禁為目的。但很多引用者都片面地理解為倭寇就是王直,王直是所有倭寇首領,導致完全跑偏。


兩個觀點都站不住腳,對歷史進行了曲解和操縱。

從萬曆三大征考來看,萬曆朝的史官似乎有這麼一種傾向,所有的戰爭不是源自內部,而是外敵入侵,不得不戰。除了壬午戰爭以外,播州之役,寧夏之役都是內戰。估計當時整個明朝政府機構也是這麼報告的,倭寇入侵,劫掠東南,而完全迴避當地政府不作為,政治腐敗,軍隊濫殺,收受賄賂,官商勾結等等問題。

但即使倭寇之亂中絕大部分是中國人,也不能否定戚繼光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一個英雄。倭寇雖然不全是日本人,也在燒殺搶掠,殘害平民,姦淫婦女,戚繼光以其軍事才能順利平息,英雄二字當之無愧。

王直不是漢奸,但是肯定有罪,儘管他縱橫海上,組織了強大的艦隊,甚至讓日本人給他打工,但是他的目的無非是自己的利益。為了一己之私組織海盜,即使是靠掠私起家的西班牙和英國,也不能容許,是一個罪人。


@曹變蛟

看了一眼你下面的 @雪夜中的小十三 評論,覺得挺歡樂,幫你補點段子,笑。

大友啊,呵呵。

我手頭正好有篇日本人的論文,看清楚啊,日本人寫的,絕對不是中國學者寫的污衊你日的。笑!

《倭寇圖卷》倭寇旗幡上有「弘治四年」的字樣(作者用現代紅外掃描技術發現的文字),這是日本年號,對應的是1558年嘉靖大倭亂。

倭寇圖卷呢,恰恰是反應弘治四年(嘉靖三十七年)明軍與日本大友氏交戰獲勝的情形。

逗死了。

@趙學浩

喏,你所謂的沈庄,你真的看過那本書?那本書大部分收錄論文國內都有中文版23333………逗死我了。不僅分不清抗倭圖卷和倭寇圖卷,還把日本學者研究的結果看反了…山崎岳分明是否定了抗倭圖卷是沈庄之戰的觀點

至於大友啊,千萬別說你沒看過哦,就在你說的那本書里有收錄


@汗青老濕說的基本差不多了,替他補充些乾貨好了

內容為明吧道友坦克君的此貼【澄清真相】嘉靖年間倭寇的本質原書加強版並加入針對某編輯仙文吐槽

順帶這位編輯其實代表了不少人的思維,往好講是矯枉過正以為倭寇是中國人主導的海商集團甚至於反對海禁壓迫的自由貿易者,往難聽點不少人讀了點皮毛就打算和霓虹的強盜認親了,嗯,吐槽到此為止

順帶這位總編君的原文章我從度娘打撈了一些,如有不實之處(比如這文章原文沒有的地方我打撈到的杜撰出來)還望諸君指正

乾貨部分出自《明代倭寇史略》

以下正文

——————————————————————————————————————————

這是該總編原文

以下慢慢上料斗

元中期就有倭寇入侵的史料了,這位編輯大約是看不到

這位編輯和這位戴先生大約持有同一個看法,至於這一看法的問題後面再吐槽

相比某編輯的單純抒情,這些學者們論證邏輯鏈均」相對」完備,乍一看,嘩,好一個明國欺壓廣大熱愛自由貿易的人民群眾,這明國太壞了,不但打擊人民群眾的自由貿易,打擊完還扣屎盆子說是倭寇,順帶還有X方斗X方這樣的類陰謀論說法,堪稱有噱頭有爆點

(PS:所謂「倭寇「頭頭是中國人的謠言(其實算不上完全是謠言)頗得某些民族主義憤青的喜愛,原因你們懂的)

然而對於上面這個看法,有不少學者站出來表示不服

於是正反雙方乍一看邏輯論證鏈都挺完備,那麼究竟是哪一方的論證更切合事實呢?

歷時數十年由多人合力創作的大型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明史》里有一句話可謂流毒不淺

「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PS:某心靈讀(補)史學派著名通俗作品《(另一個平行宇宙里)明朝的那些事兒》)用神秘兮兮的語氣引用了此說法)

這句話彷彿讓認為/持有「倭寇是被壓迫的想要自由貿易的海商」論者們引為至寶

然而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本身不少所謂的海商就是亦盜亦寇的~

某些」進貢」來的傢伙也是見一種人換一種嘴臉甚至職業~

這段的某些政見見仁見智,諸君請拋開政治觀點看乾貨和論證即可

至於被這位編輯以及某些憤青鼓吹叫好的王直君,又是什麼樣的呢?

王直都要畏懼的海賊大佬,見霓虹人就····

嗯,講道理倭寇(包括其背後霓虹的霓虹支持者)與中國人之間本身就是互相利用的,所以適當裝慫或者牛X都是相對的,所以這貨是不是忠實奴才不好說,不過這種下跪本身好像表明了什麼呢

嗯,所以結論如下了,無非就是某些人勾結霓虹的強盜嘛,互相利用而已,什麼時候當頭耍威風什麼時候跪舔都是相對的,憤憤們意淫的統領霓虹人的海賊王們,反而時不時要給霓虹主子服務一番

於是持有倭寇是「反對海禁追求自由貿易的中國人主導」說的那看似完備的論證體系,好像莫名就垮了一半呢,不過另一半嘛

那麼,到底是不是因為「海禁」之類的政策導致倭寇之亂的呢?

啪啪啪

順帶明國的」海禁」不是清國的」禁海」兩者差別在於一個是交錢放船貿易卡船大小(明)另一個則是製造沿海無人區並且將貿易集中到十三行等地(清),當然明初為了應對方國珍余部,在浙江的某些州縣執行過部分手段類似於清國的禁海,然而旋即撤銷

貴「追求自由貿易「的」海商」這個貿易方式是不是獵奇了點?莫非做的是「無本」生意?

百姓大約也是」造反」造傻了,走哪屠哪三光哪咯?

當然明國也不是白蓮花,不法情況照樣一堆

某位編輯在上面講過

當然,我也有可能是誤解,這位編輯可能認為沒有國籍檢測(手段包括但不限於:讀取記憶/穿越時空查該倭祖宗)的史書都不算史書

順帶按照某編輯的某寺廟有人用漢字寫詩的邏輯,以下這位估計也是倭寇(然而他自己認為是如何?)

講道理,這相當於你村有群本村盜匪串聯的外來強盜來打劫,平時某些因為村委失職而過的不好的屁民跟著一起鬧鬧弄點利益罷了,這群脅從屁民莫名就因為一句「「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成了所謂倭寇「主幹」/「大多數(數量上沒錯,至於地位和主動性····)」,嘖

陣法什麼的還可以說是所謂「追求自由貿易被海禁壓迫的人民」不習軍陣,那武器和作戰特點呢?

當然在某編輯的抒情仙文里這都不是事

+++++++++++++++++++++++++++++++++++++++++++++++

@雪夜中的小十三

懶得和你繞圈子玩了

倭寇傻缺不會搶船咯

閣下嘴裡的倭寇要麼只會霓虹三寶要麼就是搶個棒子/江浙/山東也要繞南海的貨

順帶聽說閣下挺喜歡復原圖?

閣下對這張19世紀白皮的測繪圖怎麼看?


戚繼光真是民族英雄嗎?

廢話,戚繼光當然是民族英雄,戚家軍成名於東南沿海抗倭,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戚繼光最大的貢獻還是戍守北疆的20年,死死的壓制住明朝北疆的敵人無法動彈,這一點才是戚繼光被稱為民族英雄的主要原因!


本話題是2個問題。

1,戚繼光是不是民族英雄?

我認同@如是我聞的觀點,當然是。

一個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歷史人物必然可以被本民族當作英雄。

2,汪直是不是有罪?

這是個偽命題。

歷史人物不存在有罪推定,毫無價值。

各位知友不論價值觀如何,如果要想用歷史研究的角度討論問題,就不存在某個歷史人物有沒有罪的概念,彼之毒藥,我之蜜糖也。

同理我一貫認為,另一位姓汪的近代歷史人物情況也同上。


汪直和倭寇的問題屬於複雜歷史問題,確實有爭議,戚繼光是否民族英雄也可討論,但上升到「汪直是自由和勇敢精神的海盜式人物,據此去否定政府和戚繼光」這樣的高度,就過了。這種非左即右的思維方式要不得。


「抗倭戰爭」,嗯,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嘛。

倭,就是日本,日本人也曾自稱倭,發音Yamato,與「大和」同音不同字。而「倭寇」一詞的普遍解釋,就是「日本海盜」。於是戚繼光抗倭寇,就被自然而然地理解為中國古代的一次抗日。

但是這解釋確實有問題。

日本那邊的史料就不提了,免得被人說是日本修改教科書和史料的結果。單說說中國和朝鮮史料中,對於「倭寇」的描述:

《明史》:大抵真倭十之三。

《世宗實錄》: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為照顧看不太懂古文的知友,這裡翻譯一下,有錯誤請指正:

1.(倭寇中)大概真正的日本人佔30%。

2. 但是其中的日本人不過佔10-20%,而本國人則穿著日本人的衣服,成群結夥地作亂。

既然「倭寇」中日本人如此至少,為什麼還冠以「倭」的名字呢?

事情得從倭寇的興起說起。倭寇起於13世紀,終止與16世紀,其間分為前期倭寇和後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構成中,幾乎全部為日本人。這些日本人來自於兩種構成:其一是日本南北朝戰爭中落敗的南朝士兵,另一種則是為報復元朝征伐日本,前往中國大陸進行騷擾戰而派出的游勇。除此之外,倭寇中也包含了大量被元朝佔領後不堪重負的朝鮮民眾。

而元朝也因為不堪其擾,在14世紀初就下達了禁海令,禁止一切中國船隻進行外洋貿易。所以這一時期倭寇中沒有中國人。

而明朝建國後,一方面鎖海令繼續有效,而另一方面,中國冊封了統一南北朝的足利義滿(一休裡面那位)為「日本國王」,並令其剿滅倭寇。足利義滿著眼於中日貿易,於是成功清剿海盜,並在1404年正式建立起了中日官方貿易。前期倭寇到這一時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中日貿易從1404年之後過了119年,到了1523年這一年,出了一件大事。日本兩名地方貴族,分別想壟斷中日貿易,於是同時派出了貿易船前往寧波。但到達寧波港後,兩方的貿易代表為了爭奪交易權,互相砍殺,還燒了對方的船。於是明朝政府認為這是亂象,在1529年宣布停止中日貿易。

但這一來,就苦了浙江福建一帶的商人。沿海地區的一些商人,世代以中日貿易為生。一旦生計被斷,只得開始偷偷走私。起初這些商人選擇了浙江雙嶼,舟山烈港和福建月港作為貿易據點,隨後因為交易競爭時有糾紛,並且政府官軍常來取締,便開始了武裝押運。這一時期的武裝船中,除了中國本土的水手,當地的商人也僱傭了一些日本武士作為戰鬥力。

有了錢以後,走私商人們蓄養的一些武裝組織開始聯合成為所謂的「倭寇」,這就是後期倭寇的形成。因為得益於與日本和葡萄牙的走私貿易,這些倭寇裝備上了來自歐洲的火槍和大炮,形成了相當的威懾力。1547年,明朝派朱執剿滅倭寇,但失敗。隨後1553年開始,倭寇開始大規模活動。目標從保護走私船隻逐漸轉移向報復官軍,其間倭寇頭領們:王直,徐海,許棟,李光頭等等,都把根據地從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紛紛移到了靠近日本的海島和海港附近。

但這並不表明,日本在資助或支持王直等人的倭寇行為:倭寇最猖獗的1540-1560年代,日本正處於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戰國時代中最風起雲湧的時期,中央政府不復存在,地方大名廝殺激烈,根本沒有勢力能夠去剿滅一股來自海上---況且對日本沒有威脅---的「中國倭寇」。

戚繼光和胡宗憲這兩名抗倭英雄,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開始了「抗倭戰爭」。

多說一句,剿滅王直和其殘部的戰役,過程如下:

首先是胡宗憲派人去日本假意勸降王直,隨後王直表明願意歸順,併當真回到明朝。

隨後胡宗憲借王直麻痹大意之機,下獄並迅速處死了王直。

王直死後,氅下海盜大怒並隨即開始瘋狂報復,屢屢襲擊浙江和福建沿岸。胡宗憲因殺匪有功,升太子太保。

俞大猷調任福建總兵,出兵王直在中國的基地岑港。

久攻多日後,俞大猷的參將戚繼光攻入港內,殺死倭寇首領毛海峰,剿滅王直餘黨。

所以我的結論是:

王直作為違反鎖海令,出國走私貿易,攻擊官軍的海盜,是不可能無罪的。

抗倭戰爭是一種偷換概念的名詞,只是因為有「倭」字便煽動了民族主義史學家的那一點力必多,轉而編造故事,把前期對元騷擾的日本倭寇和後期進行走私貿易的中國倭寇混為一談,而且還很好事地把編造故事寫進歷史書,也是一種犯罪。

戚繼光剿滅海盜一事,只可理解為為中央政府消除地方匪患,連民族氣節的邊兒都不沾。

再說句氣話:我國所謂沾「民族」二字者,非煽動即貼金。總之歷史是個任人擺布的小姑娘,中國小姑娘尤其聽話。


關於給戚繼光、王直、以及後來的鄭芝龍、鄭成功等人定性,是件非常複雜的事情。

因為對於他們的評價,我們會基於好幾種不同、乃至對立的歷史觀:傳統的中原王朝史觀?還是全球史觀、文明史觀?

什麼是民族英雄?

是漢民族,還是現在中國版圖內的所有民族?

什麼是民族戰爭?漢人、蒙古人、滿洲人、日本人、荷蘭人,誰和誰是同個民族?反抗誰是正義的?

誰能代表正義?為中原王朝的穩定統治,還是為自己所出身的集團而努力?

倭寇是什麼?

以族群定義:日本人?以職業定義:日本海盜?以行為方式定義:日本式的海盜?還是以地緣定義:以日本列島為根據地的東亞海盜?

基於怎樣的時代背景來評價?

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還是當下的時代背景?

。。。。。。

諸如這些問題。

在了解歷史人物的事迹的基礎上,我們之所以會對歷史人物產生截然相反的評價,根本上是因為基於不同的歷史觀。將這些複雜的、爭議巨大的歷史人物的評判捋捋清楚,可以嘗試從地緣背景來對比分析。因為地緣背景的分析,是一個超越先入為主的本民族中心價值觀的客觀方法。

那就從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兩位民族英雄:戚繼光和鄭成功,開始分析吧。

海防英雄戚繼光與海權英雄鄭成功

明代的兩位英雄——戚繼光與鄭成功,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兩人都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1528年,戚繼光出生在黃海邊的山東半島,父親戚景祥是明朝世襲將軍;

1624年,鄭成功出生在東海邊的日本平戶島海灘,父親鄭芝龍是明末閩南人,大海商兼海盜。

他們都在風雲變幻的時勢下,馳騁海上,成就一番功業:

戚繼光面對的是「北虜南倭」,北方有蒙古入侵,南方沿海是倭寇之亂;

鄭成功面對的是,北方清兵入關勢如破竹,南方沿海是荷蘭佔據台灣開闢遠東殖民地。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出色地平定南方倭寇,抵禦北方蒙古。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斷,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以金門、廈門兩島為基地,北伐南京試圖恢復中原的軍事行動,可惜告於失敗。但他東征台灣,最終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

不論是個人志向,還是實際功勛,戚繼光與鄭成功,都無愧於英雄這一稱號。而在這些共同之處的背後,卻隱藏了這兩個英雄最根本的分歧:鄭成功所出身的海上集團,就是戚繼光曾經打壓的海上勢力——明代中國海商-海盜集團。這個集團內部有聯合,有繼承,也有爭霸和火併。「霸主」先後有王直、王滶、徐海、李旦、顏思齊、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等人。

在浙江台州-三門灣的蛇蟠島上,有一座五人群雕:東海梟雄。蛇蟠島是個魔性的地方,據說從前有過很多靈異事件,也曾是海盜盤踞之處。正所謂紹興師爺、寧波客商、台州綠殼(方言:海盜),一路東南,越是遠離中原,越是「荒蠻」。不服中原王朝管教的海盜嘯聚東海。

「海盜祖師」孫恩:反抗東晉朝廷,兵臨建康,轉戰吳越,最後進攻台州的中樞要塞——臨海城失敗,赴海自沉。

其妹夫盧循,繼續南下閩粵,一度攻破長江防線,然終兵敗交州,投水而死。

「浙東海精」方國珍:台州路橋人,販鹽起家,元末以海上勢力控制浙東,在台州府城臨海築台稱王,最後投降朱元璋。

「凈海王」王直:明代大海商-海盜。在大航海時代背景下,反抗海禁政策,武裝走私,使浙江雙嶼港成為東亞貿易中心。雙嶼、瀝港先後被掃蕩後亡命日本,控制平戶一帶,建立東亞最強大的武裝海商集團,希望朝廷能開放貿易而接受招安。然終被殺,臨死道:「死吾一人,恐害兩浙百姓。」死後局面失控,「嘉靖大倭寇」動亂爆發。

「萬船之王」鄭芝龍:明末清初大海商-海盜。發跡於日本平戶,活躍於東海、南海。在海權勃興的時代背景下,他擁有強大的海上武裝勢力,壟斷東方貿易航線,周旋於東亞與西洋各大勢力之間。後歸順明朝,成為南明隆武政權的支柱。打敗荷蘭人,取得制海權,大規模組織福建民眾移民台灣。清朝入主中原後,不顧鄭成功勸阻而投降清朝,最終被清廷囚禁、殺害。

海上活動進入高潮期的明代「東海梟雄」們,他們的興衰榮辱、是非功過,都要追溯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實行禁海國策的那段歷史。

明代以前,中國歷代對於海洋總體是開放的,特別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但是明朝建立後卻迅速走向禁海。朱元璋建國伊始,就對東南的大海保持一種警惕。朱元璋崛起於江淮,其下層社會出身的背景促使他傾向建立一個穩定的、內向的小農社會。而他早期的對手,割據太湖平原的張士誠,割據浙東海濱的方國珍,分別是鹽工、鹽販出身,相對具有海上背景(尤其是後者方國珍),對商品流通態度積極。朱元璋建國後,他所要建立的,是一個「大陸農業帝國」。他考慮,一旦對民間開放海洋的話,民間海上勢力崛起,長此以往,內陸農業為本的經濟體系會根本動搖。執政之初,他就迫害了江浙商業貿易巨富沈萬三(原張士誠地盤),而方國珍一些部下流亡海上,也進一步促成朱元璋實施海禁。

相對具有戰略眼光的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證明中國絕對有控制海洋的實力。而他的戰略,也並非「通洋裕國」,而是確立以明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也就是說,他所追求的商業貿易模式,並非繼承宋元的自由貿易,而是確立官方貿易秩序,禁絕民間貿易。隨著這一朝貢貿易的「華夷秩序」得以成功確立,朱棣去世後,明朝政府各方利益集團圍繞著航海和貿易制度,展開論爭與博弈。從當時掌握輿論的傳統儒家士大夫的觀點來看,遠航活動勞民傷財,危害民生;而對於朝貢貿易的現實既得利益者來說,「國營貿易」可以壟斷貿易的利潤,而一旦開海,民間資本參與海外,將難以控制,利潤壟斷模式也將被打破。博弈的結果就是,連大規模官方遠洋活動也取締,全面禁海。

不可調和的矛盾產生隨之產生。沒有大規模戰亂、穩定的社會環境下,經濟越來越發達,物產愈加豐富,僱傭關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民間貿易需求和人口流動(朱元璋的戶籍制度嚴格限制人口流動)需求都不可遏制地增長。但是這些需求卻被禁止。正所謂靠海吃海,地狹人稠,不利農耕,海外貿易需求最強烈的東南沿海地區,只能冒險走私。而走私風險極大,已經獲得貿易利潤的民間走私集團,於是紛紛購置武器,僱傭軍隊(如王直等人僱傭日本武士,即「倭寇」;鄭成功手下有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僱傭軍),成為武裝走私集團。就這樣,明朝中期以來,這個武裝走私的中國海商-海盜集團,縱橫東海,對於明朝政府來說,他們已經是尾大不掉的強大海上勢力。而強硬派朱紈的鐵血禁海政策,進一步激化兩者對立(朱紈本人是個很符合傳統儒家道德的士大夫),眼光長遠的胡宗憲試圖招安王直使其為大明所用,卻被堅持儒家道德立場的王本固搶去,以道德輿論逼其處死王直,最終局面失控,倭寇之亂全面爆發,沿海各省陷入動蕩,直到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等幹將轉戰各地多年才最終平定。

就抗倭戰爭而言,戚繼光無疑是個英雄。他改進作戰武器和戰術思想,改革衛所制度,蕩平沿海的騷亂,確保了東南賦稅重地的穩定,也直接維護了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戚繼光成功地使得今後數十年大明的海疆再無戰火,因此,他是海防上的英雄。

而一個世紀後的鄭成功呢?明末清初之際,他率父舊部堅持抗清,攻南京而不克。只能憑藉海上勢力固守福建沿海。後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並全力經營。因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多次屠殺華人,他甚至欲攻取菲律賓。然而壯志未酬而暴病,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顏面而死,年僅39歲。

比起戚繼光,鄭成功的命運可以說是悲壯的。他面對的時勢更加嚴峻,敵人也更加強大。強勢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以鯨吞之勢掃蕩中原的清政權,遠非定期南下侵擾的蒙古韃靼-瓦剌部落可比。而持有西方先進武器,號稱「海上馬車夫」,正處於17世紀全盛期的殖民帝國荷蘭,也遠非昔日由中國武裝海上走私集團+日本僱傭軍組成的雜牌軍「倭寇」能比。鄭成功的偉大之處,更在於他的「海權」思想,他是海權上的英雄。

通洋裕國:父親鄭芝龍的崛起,在於「通洋裕家」,通過海外貿易成就鄭氏家族在財富和軍事上的地位,而鄭成功比起父親,更具有「家國天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提出「通洋裕國」,以海外貿易為岌岌可危的南明隆武政權提供經濟支持,在隆武政權滅亡後,與降清的父親決裂,自立為藩,繼續堅持海外貿易,經略南洋,維持並進一步發展鄭氏集團。

奪取制海權:鄭成功憑藉海上優勢,控制沿海島嶼,伺機沿海、沿江北上,堅持抗清。作為陸權帝國的清政府,儘管控制中國大部,仍然奈何不了稱霸海上的鄭成功。而在與荷蘭殖民者的鬥爭中,鄭成功從金門-廈門出發揮師東征,橫渡風急浪高的台灣海峽,通過海上決戰殲滅荷蘭艦隊,奪取台灣海峽的制海權,然後圍困荷蘭人在台灣島的據點,以圍點打援的戰術擊退援軍,包括退走來自荷蘭遠東基地巴達維亞(雅加達)的艦隊,最終收復台灣。

海權戰略: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為首的西歐各國開始殖民活動,世界逐漸走向整體。在遠東,台灣島是東亞大陸(中國本土)、日本列島、東南亞三個地緣板塊的要衝,佔據台灣,就可以同時面向這三個板塊進行貿易通商和殖民活動。這就是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先後來到台灣進行殖民活動的原因之一。與歐洲殖民者的經濟模式相似,鄭芝龍-鄭成功集團也是因海外貿易而崛起,他們父子同樣明白台灣在海權上的戰略地位。因此鄭芝龍在台灣海峽的料羅灣海戰擊敗荷蘭人,並且大規模組織福建移民去台灣,鄭成功更是擊退荷蘭殖民者,直接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族政權。鄭成功收復台灣不久後就逝世,如果他有幸活得更長久一些,無論他下一步的戰略是以台灣為基地北上繼續抗清,還是南下進攻菲律賓的西班牙人,或者短期內不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而致力於穩定台灣,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會繼續堅持貿易通商,進一步加強海軍,控制東方的制海權。

然而,天不假年,1662年,鄭成功39歲英年早逝,他還有太多的使命沒有完成。關於他的評價,正如對手康熙皇帝撰寫輓聯道:「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台灣的明鄭政權,在1883年最終被清朝攻取。對於鄭家,或者明朝遺民來說,這無異於是個重大的不幸,因為最後一個明朝旗號的政權滅亡。而對於清朝來說,統一中國完成了重要一步。更重要的是,從中國地緣穩定的角度來看,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為中國地緣板塊的完整,特別是進出太平洋的自由,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暫時拋開君臣大義和民族、種族問題的思維方式,單單從地緣的角度分析中國的陸權和海權。那麼,無論是立足東海(中國-日本沿海島嶼)的倭寇,還是立足台灣海峽(金門-廈門-台灣)的鄭氏集團,抑或是立足西歐、佔據亞洲主要海峽據點、控制東方貿易航線的荷蘭人,都是海權勢力。而完整控制東亞大陸的明朝、清朝,都是陸權勢力。

不同於日本、希臘、西歐這些依靠海岸線的半島、群島國家,中國處在東亞大陸,擁有最適合農耕的大平原。這也確立了自古以來農耕文明為本的大陸政權體系,中原和南方山地丘陵造就了步兵,而「南船北馬」,南方的長江、運河、湖泊造就了內河水師,北方的草原造就了騎兵。統一中國的政權,擁有這些軍事力量,就能成就強大的陸權帝國。而中國的海權力量,只能在沿海的狹長海岸線上活動,要麼附屬於大陸的中央政權,一旦試圖武力挑戰中央政權的統治秩序,必然面臨失敗。所以14世紀的方國珍、16世紀的王直、17世紀的鄭芝龍這三個海上集團領袖,儘管年代不同,性格各異,但他們有個共同點:都不願抗爭到底,而是見好就收,希望和解和招安。因為中國的地緣特點決定了,沿海勢力終究只能影響沿海,難以滲透內陸,就像盛夏的颱風,雖然強烈來襲卻只能影響沿海省份。反之,統一北方和中原的政權,就能集中強大的人力、物力,進一步統一沿海,就像冬季幾乎覆蓋全國的寒潮。所以選擇與大陸清朝政權抗爭到底的鄭成功,他的家族割據台灣的海權勢力,最終還是無法對抗康熙皇帝所統治的,擁有東亞大陸的陸權帝國。

收復台灣後,清朝繼續向西北的亞歐大陸腹地擴張,超過以往朝代,對漢滿蒙回藏五個板塊實施有效統治,並在外圍擁有一批藩屬國,建立了強大的陸權帝國。然而,進入19世紀,西歐各國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再次從東南沿海敲開大門。此時的英法,早已不是16、17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同樣也是海權帝國的英國,在19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之後的日本,歷經明治維新,也一躍成為海權強國,甲午一戰,就是海權戰略的日本,擊敗海防戰略的中國(清朝)。因為日本聯合艦隊的戰略是奪取黃海的制海權,而北洋艦隊的戰略仍然停留在守衛沿海的傳統海防思路,而不是主動出擊,海上決戰,取得制海權。《馬關條約》的恥辱,其實也是海防戰略敗給了海權戰略。中國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本質上也是明清時代壓制本土的海權造成的。道理很簡單,大海就在那兒,大海的價值也在那兒,你不主動去要,別人總會來要的。一旦坐視大海淪喪,不僅很難再拿回來,而且對手會以大海為基地,進一步挑戰大陸腹地。那樣的痛苦,就像燕雲十六州之於北宋一般。

漢朝和唐朝的強盛,在於統一中國本土後,進一步沿著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建立陸權帝國。因為當時的陸上絲綢之路的要衝就在西域。控制西域,意味著在軍事戰略上奪取中亞的核心制高點,在經濟上控制商貿中心,在文化上輸出中華文明的同時引入印度、波斯、希臘-羅馬、伊斯蘭各文明。盛唐的開放和包容亦源於此。而進入宋朝,燕雲和西北地區控制權的淪喪,促使宋朝轉向東南方的大海,建立海軍發展海權,以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海外貿易。再看當下,我們現在所強調的一帶一路,正是對昔日這兩條絲綢之路的重視與復興。

而到了明朝,世界貿易的中心已經從陸上絲綢之路轉到海上絲綢之路,如果能夠有效地把這些中國人的海商-海盜招安,由他們去海外開拓,開拓的土地都歸於大明,本來就是兩利的事情。王直也一直持這個觀點,他希望能夠接受他的招安,由他降服分裂混戰的日本各藩;鄭芝龍也是希望招安,但是明朝與海上勢力的和解來得太晚,此時明朝政權已經風雨飄搖。在大航海的時代背景下,這些中國民間的海商-海盜,原本也是可以和同時代西歐的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一樣,遠航海外,開拓新的世界。

「亦商亦盜,艦船浮沉三千里。可褒可貶,海洋縱橫八百年」。從傳統王朝史觀而論,那些東海上的梟雄們,不服王化,拋棄土地和祖宗,打家劫舍,是海賊、倭寇。但是從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而論,作為中國民間海上勢力的代表,他們控制海權,建立海軍,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建立海上交通網,促進了文明的傳播交流。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海防,還是海權?戚繼光和鄭成功用畢生心血實踐自己的抱負,而這個問題,最終還是留給我們後人解答。


民族是近代的概念,拿近代概念去解讀古代史么……只是出於維護民族國家的現實而對歷史的一種解讀法而已,不過這種解讀是否總是合適的是個問題。

大清滅南明前後,有一些南明人去日本乞師,他們是愛國者還是賣國者呢?

戚繼光是不是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是民族主義之下才有的概念。

按民族主義的觀點,既然日本和中國沒有融合,戚繼光跟日本打了,所以是。

如果像宋和金那樣最終融合了,比如岳飛,就有爭議了。

王直有罪無罪?

當然有罪,屬於武裝走私罪。

但是賣國之類的罪名,談不上。

王直固然有罪,作為海盜料來也殺過人,死罪不算重。

但是王直在被以招安的名義下誘捕,這樣的死未免……


要談民族英雄,首先談談民族。在我看來,近現代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或多或少的滲透著民族主義的味道。從弱國到強國的過程幾乎都是建立在單一民族對其他民族滅絕性掠奪的基礎上。可惜咱們這個時代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沒有深入人心,還有不少人活著的目標就是反對政府說的一切,反對中國宣傳的一切——比如說最近盛行的「X十年過去」的國民黨翻案文這一類。

扯遠了,談回戚繼光。相比於胡XX和王X,戚繼光的歷史地位不僅僅是一個抗倭而已。說句難聽的話,認為戚繼光靠抗倭就能這麼出名的傢伙根本就沒有談論歷史和民族英雄這些話題的資格。恩,不過這個也扯遠了。

關於明朝的倭寇,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明朝中期海洋政策的偏差。從現代公知的角度看,這當然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短視和無知,顯示了東方文化的局限性,證明了我們應該全方位引入西方文化,對這美英法德等國家磕頭叫爹恭請蔡英文來大陸主持全民共同云云。但是從明朝本身的角度考慮,海洋給整個王朝帶來的利益並不明顯。在儒家思想統治的華夏農耕文明裡,東南亞以及非洲唯一能提供利益——勞動力毫無吸引力,而不願意背井離鄉的中國人民更不會遠渡重洋去做什麼掠奪性開採。實際上,明朝和海洋的關係足以寫出幾部著作了,總之,歷史的結果是經理了朱元璋-朱棣的開-禁-開之後,明朝中期再次封閉了海上貿易。這直接導致了沿海地區的控制權出現了巨大的真空。

實際上,沿海地區最初的騷亂在明朝的文件里被稱作「海寇」,但是當海寇被擊潰,整合為較大的走私團伙之後,他們就不僅僅是從中國沿海地區招納同夥,在日本地區也吸收了相當多的浪人。而在出現日本浪人之後,明朝的官方文件也重新提到了倭寇這個稱呼。

關於倭寇的具體構成,哪怕是看看《明朝的那些事兒》都可以有很直觀的認識。我認為王直談不上是漢奸,但是把王直以及當時各個海盜團伙說成是德雷克一般的人物,而否定其中有日本人參與,我實在就不能理解了。而且日本能給王直最大的資助就是巴結著王直買東西,日本打的越亂套王直能從日本獲得的浪人啊出貨渠道啊也越多,這點事兒都想不明白?忘了朱棣朝足利義滿怎麼打擊倭寇的了?

另外,否定否定戚繼光抗倭好歹可以說倭寇的大頭都是中國人,LZ提到的博主還試圖從海洋學的角度否定元朝的倭寇和明初的倭寇,然後還舔著臉說自己查了很多歷史資料,只能說這個博主查的不是資料而是知了。當然,那個博主還曾經提出過這樣的論調:「比如改善交通。如果把用在青藏鐵路上的幾百億的投資和今後維護的費用,用在改善現有的低等級的青藏公路上,可把青藏公路改造成4-6車道的高速公路」。恩,大概能看出這個博主的思維水平了。


國家地理系的,似乎只要跨界,就容易賣蠢,這個問題他們應該早日注意起來


按照數量來說倭寇中倭是否主要力量並不合理。要知道在抗日戰爭期間,偽軍數量高達200萬,日軍則只有100萬左右。特別在敵後,基本上幾個個日本兵帶著幾十上百的漢奸統治一個縣城都隨處可見。我們能說,根本沒什麼抗日戰爭,其實都是中國人內戰么?

倭寇來源於日本內亂造成的流浪武士,而中國海盜大部分則是活不下去的平民入海為盜,無論身體素質,還是戰鬥技能,或者武器,都是不如這些流浪武士的。所以倭寇的人數是中國人組成,但是戰力確實以倭人為主。


《萬曆十五年》里有一章專門說的是」戚繼光「,可自行查閱後判斷。博客鏈接無法打開,看不到原文。無法比對。

這種為歷史翻案的事情現在越來越多了,雖然官修歷史確有很多不可信的東西,但是各種翻案感覺更不可信,感覺很像狗仔隊的行徑。

不要說久遠年代的歷史沒法了解,就是剛剛過去不久的事情,真相都已經很難得知了。嚴謹的作者會去努力去探索真相,而利用多數人對歷史的無知,隨意翻案這事還是算了吧。


戚繼光當然是民族英雄,汪直是倭寇是海盜怎麼可能無罪啊,他又不是路飛。

但是倭寇確實不等於日本人,要不你把國姓爺放哪啊


沒什麼說的,我對中國一部分喜歡翻案,標新立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知識分子很失望,夾帶私貨太多,觀點基本站不住腳


我真的想罵人了。居然把否定一位著實偉大的祖先當做自己「熱愛思考」的證明,我除了呵呵不知道對這一類人說什麼。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等這些大英雄會不會在九泉之下感到悲哀


對單之薔的惡感正是起於此文,東南沿海幾十萬死難百姓就這麼被輕巧地被一篇想當然的文人遐想作文給忘的乾乾淨淨,一眾倭寇的罪行就這麼借著幾個漢奸的大話洗得乾乾淨淨。NHK自己都做過紀錄片大方地承認了倭寇是自家人,單大人就這麼大度地無視了。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是為了反抗明廷的海禁,至於盡屠莆田全城百姓么?至今福建莆田的大年夜都是推遲至大年初四才慶祝,就是為了紀念1562年臘月間倭寇屠城的死難者的。單之薔的這篇博文,只能說既沒尊重歷史,也沒尊重保衛東南沿海和平安定的一眾抗倭英雄,更沒尊重當年幾千萬渴望和平安定的東南百姓。其心可誅也......


虛構能騙到三個國家的歷史,也夠牛逼了


知識分子里喜歡標新立異的智障越來越多了,總想搞個大新聞。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有哪些因姓名被取笑的故事?
為什麼諸葛亮在古今中外,民間具有那麼高的知名度?
協助滿清入關的漢人是漢奸還是祖國統一的功臣,抵抗清軍的明臣,是愛國英雄還是抗拒統一的罪人?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是通過不人道的非正常傳位獲得皇帝的?
張萬年去世有什麼影響?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民族主義 | 戰爭 | 戚繼光 |